⑴ 明朝官員李贄有哪些進步思想
李贄(1527~1602),漢族 (一說為回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湖北麻城芝佛院 。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李贄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史綱評委》。他曾評點過的《水滸傳》、《西廂記》、《浣紗記》、《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 李贄還評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這也是明朝後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
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重農抑商、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
政治
抨擊程朱理學
李贄深受「陽明學」支流「泰州學派」影響,且以「異端」自居。針對當時官學和知識階層獨奉儒家程朱理學為權威的情況,貶斥程朱理學為偽道學,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詩文多抨擊前七子、後七子復古之主張,認為《西廂記》、《水滸傳》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響較深。晚年頗好史學,據歷代正史纂《藏書》,又廣泛收集明代資料撰寫《續藏書》,對傳統史學觀點有所突破。
李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和孔孟之學進行抨擊,對儒家經典的《六經》、《論語》、《孟子》表示了極大的輕蔑,認為這些不都是聖人之言,是經過後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做萬年不變的真理 。這些著作是當時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隨筆記錄,大半非聖人之言,即使是聖人之言,也只是一時所發之葯石,不能成為「萬事之言論」。
在《焚書·贊劉諧》及《續焚書》的《聖教小引》、《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戲謔嘲諷的筆調貶低孔子,這在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的時代,是一種大膽的舉動。他認為孔子並非聖人,孔子沒什麼了不起的, 人人都是聖人,沒必要一定要去學孔子。這就把孔子從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上拉下來了。如果一定要將孔子奉為偶像,言行舉動都學孔子,那就是一種丑態了。
李贄否認儒家的正統地位,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認為不能將其當做教條而隨便套用。《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李贄對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確已達到了「非聖無法」的地步。
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揭露道學家的丑惡面目,指出他們都是偽君子,「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面具,「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還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心太重,回護太多。「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實際上都是「讀書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顯」,全是為自己打算,「無一厘為人謀者」。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與「力田作者」實實在在,幹啥說啥「 。
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學,「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借道學這塊敲門磚,「以欺世獲利」,為自己謀取高官利祿,他們「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至道無為的政治理想
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李贄提出了「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的政治理想。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常常發生動亂,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干涉的結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則是「因乎人者也」,順乎自然,順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幹涉或少干涉。
民本思想
雖然孟子早就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主張,當在歷代統治者中,實際均未成為一種政治實踐。而李贄大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為民」的主張,表現出對專制皇權的不滿,成為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導。
對封建統治者殘酷壓榨魚肉人民的暴行,李贄更加以無情揭露。他借漢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話傳說,指斥當權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在《焚書》中,他還借評點《水滸》,發泄對現實政治的強烈不滿。
李贄將拯黎民於水火,探求一條益國利民的道路,把目光投向了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希望「有一個半個憐才者」出現,使「大力大賢」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殺身圖報,不肯忘恩」。
經濟
李贄承認個人私慾,「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後其心乃見」。「天盡世道以交」,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商業交易合乎天理。
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義」、「明其道」的宣傳,也是以功利為目的的。從功利的觀點出發,李贄主張富國強兵。他批評理學家「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反以說及理財為濁」的行為。他指出:「不言理財者,決不能賓士天下」 。針對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現象,他強調武事重要,認為「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 。他提倡耕戰,認為「務農講武,不可偏廢」,說「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 。針對正統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對正統思想提出了挑戰。
⑵ 李贄的主要思想及其思想特徵
李贄自稱「不信道,不信仙釋,故見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則尤惡。」
在《自贊》一文中,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個性:
其性褊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熱。其與人也,好求其過,前不悅其所長;其惡人也,既絕其人,又終身欲害其人。志在溫飽,而自謂伯夷、叔齊;質本齊人,而自謂飽道飫德。分明一介不與,而以有莘借口;分明豪毛不拔,而謂楊朱賊仁。動與物迕,口與心違。其人如此,鄉人皆惡之矣。昔子貢問夫子曰:「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若居士,其可乎哉!
關於落發為僧,在《與曾繼泉》一文中,李贄寫道:
其所以落發者,則因家中閑雜人等時時望我歸去,又時時不遠千里來迫我,以俗事強我,故我剃發以示不歸,俗事亦決然不肯與理也。又此間無見識人多以異端目我,故我遂為異端以成彼豎子之名。兼此數者,陡然去發,非其心也。
坦然入獄:
名山大壑登臨遍,獨此垣中未入門。病間始知身在系,幾回白日幾黃昏。
遺言:
倘一旦死,急擇城外高阜,向南開作一坑,長一丈,闊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闊,如是長矣,然復就中復掘二尺五寸深土,長不過六尺有半,闊不過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未入坑時,且閣我魄於板上,用余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換新衣等,使我體魄不安……即安了體魄,上加二三十根椽子橫閣其上……使可望而知其為卓吾子之魄也。周圍栽以樹木,墓前立一石碑,題曰:「李卓吾先生之墓。」
李贄
嘉靖三十年(1551年)中舉人《焚書》李贄(1527年十月廿六-1602年三月十六),明朝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人。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是明朝頗有影響力的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後被公家迫害,乃自殺,死後一度被泉州民眾奉之為神,稱「溫陵先師」。
人物簡介
李贄(1527~1602)明代官員、思想家、禪師、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李贄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⑶ 兩小兒辯日
別說古代了,就是現在,都還有超多解釋不了的謎. 什麼百慕大之謎,巨石陣,納斯卡線條,UFO,生物大爆炸.................
⑷ 兩小兒辯日體現出兒童的( )。
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無所顧慮
⑸ 關於李贄
李贄(1527~1602),明代官員、思想家、禪師、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李贄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李贄[zhì]於明世宗嘉靖六年農歷十月廿六日(1527年11月19日)出生於福建泉州府南門外。六世祖李駑為泉州巨商,有妻妾三人。從事遠洋貿易,乘船往來於泉州與忽魯模斯(今伊朗的阿巴斯港)之間,妻妾中一人,即為當地色目女子。
他的父親李鍾秀以教書為業,李贄七歲時便隨父親讀書、學習禮儀。
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
在文學方面,李贄提出「童心說」,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抒發己見。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李贄在詩文寫作風格方面,也主張「真心」,反對當時風行的「摹古」文風,他的這一傾向,對晚明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心太重,回護太多。「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實際上都是「讀書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顯」,全是為自己打算,「無一厘為人謀者」(《焚書·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與「力田作者」實實在在,幹啥說啥(同上)。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學,「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續焚書·三教歸儒說》)。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借道學這塊敲門磚,「以欺世獲利」,為自己謀取高官利祿,他們「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書·又與焦弱候》)。李贄對程朱理學及衛道士們的揭露真可謂一針見血,句句中的。
李贄對統治階級所極力推崇的孔孟之學也大加鞭撻。在《焚書·贊劉諧》及《續焚書》的《聖教小引》、《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戲謔嘲諷的筆調貶低孔子,這在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的古代,真是一種大膽的舉動。他認為孔子並非聖人,「雖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焚書·答周柳塘》)。孔子沒什麼了不起的,「耕稼陶漁之人即無不可取,則千聖萬賢之善,獨不可取乎?又何必專門學孔子而後為正脈也」(《焚書·答耿司寇》)。人人都是聖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學孔子呢?這就把孔子從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上拉下來了。如果一定要將孔子奉為偶像,言行舉動都學孔子,那就是「丑婦之賤態」(《焚書·何心隱論》)了。李贄否認儒家的正統地位,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認為不能將其當做教條而隨便套用。《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焚書·童心說》)。李贄對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確已達到了「非聖無法」的地步,難怪統治階級對他要恨之入骨了。
雖然孟子早就提出「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主張,當在歷代統治者中,實際均未成為一種政治實踐。而李贄大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為民」的主張,表現出對專制皇權的不滿,成為明末清初啟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導。
李贄在反對政治腐敗和宋明理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贄終生為爭取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爭。他蔑視傳統權威,敢於批判權威。他自幼「便倔強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不應盲目地隨人俯仰。「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道,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豼糠」(《焚書·續焚書·答周二魯》)。他認為要獲得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須打破孔孟之道及其變種宋明理學的壟斷地位,沖破封建經典所設置的各種思想禁區。李贄把斗爭的矛頭首先指向孔丘,認為孔丘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話並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為是非,每一個人都應該自為是非。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標准,李贄編寫了《藏書》和《續藏書》,用自己的是非標准,重新評價了歷史人物。
② 提倡人類平等。李贄認為,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老百姓並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侯王貴族並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他說:「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李氏叢書·老子解下篇》)。
③ 反對封建禮教。李贄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進行抨擊,認為儒家經典的六經,如《論語》、《孟子》並不都是聖人之言,是經過後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做萬年不變的真理。他反對歧視婦女,當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的時候,他駁斥說,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他指出:「夫婦人不出閫域,而男子則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見有長短,不待言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焚書·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他主張婚姻自由,熱情歌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戀愛的故事。
④ 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李贄揭露道學家的丑惡面目,指出他們都是偽君子,「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書·續焚書· 夏焦弱侯》),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面具,「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同前)。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義」、「明其道」的宣傳,也是以功利為目的的。從功利的觀點出發,李贄主張富國強兵。他批評理學家「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反以說及理財為濁」的行為。他指出:「不言理財者,決不能賓士天下」(《四書評·大學》)。針對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現象,他強調武事重要,認為「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李氏叢書·孫子參同》)。他提倡耕戰,認為「務農講武,不可偏廢」(《李卓吾批點皇明通記》),說「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焚書·續焚書·兵食論》)。針對正統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對正統思想提出了挑戰。
⑤ 「至道無為」的政治理想。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李贄提出了「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的政治理想。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常常發生動亂,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干涉的結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則是「因乎人者也」,順乎自然,順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幹涉或少干涉。
⑹ 和會計有關的古詩詞
會計詩之一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字堯夫,謚康節,先為范陽人,後隨父遷共城(今河南輝縣)。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後人稱他為百源先生。屢授官不赴。後居洛陽,與司馬光等人從游甚密。根據《易經》關於八卦形成的解釋,摻雜道教思想,虛構一宇宙構造圖式和學說體系,成為他的象數之學也叫先天學。傳說他的卜術很准。著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他的詩,與會計有關的有好多首,現錄一如下:
《首尾吟 》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會計時。 進退雲山為主判,陶鎔水竹是兼司。 鶯花舊管三千首,風月初收二百題。 歲暮又須行考課,堯夫非是愛吟詩。
註:詩中:「舊管、初收」,為會計專用術語。
會計詩作之二 「【會計】」
《次韻孫推官朴見寄二首》 宋 蘇轍
病懶近來全廢學,宦遊唯是苦思鄉。 粗知會計猶堪仕,貪就功名有底忙。 懷舊暗聽秋雁過,夢歸偏愛曉更長。 故人知我今何念,擬向東山賦首章。
蘇轍(1039-1112) 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後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後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為文以策論見長。工詩,亦能詞,著有《欒城集》五十卷、《欒城後集》二十四卷、《欒城三集》十卷、《欒城應詔集》十二卷。
會計詩詞之三 「【舊管】」
《雨中花慢》 宋 辛棄疾
馬上三年,醉帽吟鞭,錦囊詩卷長留。悵溪山舊管,風月新收。明便關河杳杳,去應日月悠悠。笑千篇索價,未抵蒲萄,五斗涼州。停雲老子,有酒盈尊,琴書端可消憂。渾未辦、傾身一飽,淅米矛頭。心似傷弓塞雁,身如喘月吳牛。晚天涼也,月明誰伴,吹笛南樓。
會計詩詞之四 【簿帳】 蘇軾 《趙既見和復次韻答之 》宋 蘇軾
長安小吏天所放,日夜歌呼和丞相.。豈知後世有阿瞞,北海樽前捉私釀.。先生未出禁酒國,詩語孤高長近謗.。
幾回無酒欲沽君,卻畏有司書簿帳。(近制公使酒過數法甚重)酸寒可笑分一斗,日飲如何足袁盎.。更將險語問衰翁,只恐自是台無餉.。—— [出處] 蘇軾詩集 卷七
《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復以一壺遺之仍用元韻 》
東鄰主人游不歸,悲歌夜夜聞舂相。門前人鬧馬嘶急,一家喜氣如春釀.。王事何曾怨獨賢,室人豈忍交譴謗。大兒跟蹡越門限,小兒咿啞語綉帳。定教舞袖掣伊涼,更想夜庖鳴瓮盎。題詩送酒君勿誚,免使退之嘲一餉.。
會計也不是一成不變,永遠嚴肅的,其實,自古以來會計也有著自己的幽默。
1、問:什麼是會計?
答: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
(清 焦循《孟子正義》)
2、問:原來是給人算帳的呀!那應該很不錯吧?
答: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唐 秦韜玉《貧女》)
3、問:不管怎麼樣,收入還可以吧?
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唐 白居易《賣炭翁》)
4、問:這么謙虛,難道做會計的沒有一點灰色收入?
答: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明 於謙《入京詩》)
5、問:還很廉潔,看來你對公司還挺忠誠呢?
答: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唐 張籍《節婦吟》)
6、問:那老闆一定會好好獎勵你吧?
答: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南北朝 《木蘭詩》)
7、問:呵呵,那倒也值。你做會計多久了?
答: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唐 杜牧《遣懷》)
8、問:不短了,會計工作輕松嗎?
答: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
9、問:原來都是為了一個信念呀。看起來你很熱愛這個職業?
答:男兒作健向沙場,自愛登台不望鄉。
(清 黃景仁《少年行》)
10、問:真不錯,愛崗敬業。好象現在會計業做假很嚴重,是嗎?
答: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唐 賈島《尋隱者不遇》)
11、問:你就別打哈哈了,具體到你究竟有沒有做?
答:幸然不識桃並柳,卻被梅花累十年。
(宋 劉克庄《病後訪梅》)
12、問:看來你還是無法做到獨善其身啊!做會計聽說要考很多職稱、資格證書?
答: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唐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3、問:聽說其中的CPA被稱為天下第一考?真的很難考嗎?
答:噫吁晞,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唐 李白《蜀道難》)
14、問:要考這么多證書,又這么難考,你考得怎麼樣呢?
答: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南北朝 《木蘭詩》)
15、問:小樣!吹牛了吧!這么牛咋混得還是這樣?
答: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先秦 詩經《黍離》)
16、問:暈,還玩境界了。聽說現在每個高校都設有會計專業?
答: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唐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7、問:這么多會計畢業生,會計行業競爭壓力一定很大,你沒想過改行嗎?
答: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唐 元稹《離思》)
18、問:要在一年報考5科注會,身體會不會吃不消?
答:簾卷西風,人似黃花瘦。
(宋 李清照《醉花陰》)
19、問: 這一年到頭的學習,感覺還好吧?
答: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宋 李清照《聲聲慢》)
20、問:這么辛苦,你心情怎樣?
答: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宋 李清照《聲聲慢》)
21、問:你花了這么多的精力、財力,能得到回報嗎?
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唐 李白《將進酒》)
22、問:如果你考下來了,怎樣慶祝?
答: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唐 李白《將進酒》)
23、問:你考CPA已是第六年啦!今年有把握過嗎?
答: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終不還。
(唐 王昌齡 《涼州詞》)
24、問:媽呀,你想過沒,要是你考不過呢?
答: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唐 李商隱《無題》)
25、問:聽說會計尤其是男會計現在改行的不少哦,你們班同學怎麼樣?
答: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宋 晏殊《木蘭花》)
26、問:看到他們改行後事業有成,你就不心動嗎?
答: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
(魯迅《悼楊銓》)
27、問:他們改行後都很成功吧,有沒再回頭做老本行的呢?
答: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唐 劉禹錫《再游玄都觀》)
28、問:這幾年做會計工作,還開心吧?
答: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宋 宋祁《木蘭花》)
29、問:做會計的是不是都很忙?
答: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30、問:天天起早貪黑的,身體怎麼吃得消?
答:今我不樂思岳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唐 杜甫《寄韓諫議注》)
31、問:那要多注意身體哦。看來做會計的確夠操心的。
答: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唐 李白《將進酒》)
32、問:會計在公司中的地位還是不錯吧?
答: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唐 李商隱《無題》)
33、問:這么多年了,車買了嗎?
答: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宋 蘇軾《定風波》)
34、問:那房子總應該有了吧?
答: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唐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5、問:想不到做會計這么清貧!怎麼還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呢?
答: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宋 蘇軾《題西林壁》)
36、問:你通過了這么多考試,談談你如何學習的吧?
答: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 李白《行路難》)
37、問:決心不小啊!怎麼能堅持呢?
答: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此岩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清 鄭夑《竹石》)
38、問:呵呵,挺有恆心的嘛!工作這么忙,怎麼安排時間呢?
答: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付與讀書燈。
(宋 王禹偁《清明》)
39、問:天,這么勤奮!原來只要好好看書,就能通過是吧?
答: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⑺ 兩小兒辯日
不知道你問什麼?難道問這個詞的出處?典故?還是這個故事是什麼?
⑻ 孔子的得意門生有幾個老的有幾個,幼的有幾個
30 42
⑼ 兩小兒辯日全篇翻譯,字詞也要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14)!」
注釋
[編輯本段]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認為。
(4)去:離。
(5)日中:正午。
(6)車蓋:如今雨傘,頂篷呈穹隆狀,稱為車蓋
(7)及:到了。
(8)則:就。
(9)盂:圓者為盤,方者為盂。盂是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13)決:裁決,判斷。
(14)孰為汝知乎:誰說你智慧多呢?孰:誰。為,同「謂」,說。汝,你。知,同「智」,智慧。
正音:
盤盂:pan yu
茹ru
譯文
[編輯本段]
1孔子到東方演講,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就過去)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麼大。等到中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遠的(看起來)
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涼爽,等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手伸入了熱水,這不就是越近
(感覺)越熱越遠(感覺)越涼嗎?」
孔子也無法決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懂的多呢?」
譯文2.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寓意
[編輯本段]
1.片面看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
2.再大的學問家,也有不懂的事情。
讀法(停頓)
[編輯本段]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寫作特點
[編輯本段]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文章分析
[編輯本段]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從這個故事我們應該理解的是通過兩小兒辯日可知道在當時這個科學各方面都不發達的時代作為聖人的孔子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有些問題在當時哪怕是現在也是無法說出誰對誰錯的,所以我們要有敢於問的精神並且摒棄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謬論的科學精神!
評論
[編輯本段]
孔子確實不愧為聖人: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難做到他這樣,遇到以上這樣的情況,也多半是顧左右而言他,以掩飾自己的無知。聖人的風採的確永遠值得我們景仰和佩服!不知道我們今天的人們,還有多少不知道兩個孩子的問題的正確答案:應該考慮到的是太陽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原因。您知道正確答案嗎?!
這則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有兩個小孩問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太陽究竟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他們兩個,一個認為太陽早晨時比在中午時看起來大,所以太陽在早晨時離我們近。另一個認為中午太陽比在早晨時溫暖,所以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近,他們兩個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得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而且說得都很有道理,連孔子也不知道哪個是對的。
這是個看似簡單實際復雜的問題,不過,在今天,科學家們已完全能解答這個問題了,一句話:日出日落時間和太陽的高度在一年內不斷變化,而且隨緯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戴文賽教授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並發表了論文《太陽與觀測者距離在一日內的變化》。
以北京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陽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遠,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陽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遠。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午、晚相等。這是1954年的時候計算出來的,可以適用100年,100年以後,會相差一天。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由此可見,這么復雜的問題,對於生活在春秋時期的人們來說實在是太深奧了。不過古人這種善思、好問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沒有思考就沒有探索,我們相信不論探索有多艱難,計算有多繁雜,只要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會揭開自然界的許多秘密,計算太陽與地球之間距離的變化,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結果。
人物資料
[編輯本段]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他與孔子針鋒相對。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感悟】
我認為沒有最聰明的人,學習永遠是沒有止境的。
【作者】
李贄(1527—1602),中國明代後期思想家。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原姓林,名載贄,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舉後,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為避穆宗載垕(同「厚」)諱,取名贄。回族,信奉伊斯蘭教。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輩家境漸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教諭,三十九年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四十三年復任北京國子監博士,四十五年任禮部司務,隆慶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員外郎,萬曆五年(1577年)任雲南姚安知府,萬曆八年辭官歸隱。他為官期間,目睹朝廷及官員們腐敗無能,常與上司發生爭執。他經受過倭寇侵掠、災荒貧困的痛苦,看到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艱難,在新興的市民運動推動下,希望能找到與宋明理學不同的「道」。他曾接觸過王守仁學說,並研究佛學。歸隱後,主要從事研究、講學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後有《初潭集》和《焚書》問世。書中尖銳地揭露了道學家的虛偽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擊和迫害。1599年《藏書》問世,受到進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被下獄,同年自殺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毀,但仍繼續流傳於世。
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載贄。元朝以後遷來福建。三世祖因反對封建禮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謀反」罪名,為避禍改姓李。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李贄12歲開始作文,反對孔子把種田人看成「小人」。26歲中舉人 。30歲至45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北京國子監博士、 北京禮部司務、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
萬曆九年(1581年),李贄從雲南辭職回加到湖北黃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寫一些讀史的文章,並教授耿家子弟。萬曆十二年耿定雲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龍芝佛院,致力於讀書、講學和著述,歷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書》等著作。收入《童心說》、《贊劉諧》、《何心隱論》及與道學家耿定向反復論辯而撰寫《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書答、雜述、讀史短文和詩共6卷。揭露道學家們的偽善面目,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准,批判的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
李贄倡導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並受到熱烈的歡迎。萬曆十六年(1588年)夏天又剃頭以示和鄙俗斷絕。這對傳統思想造成了強烈的沖擊,被當地的保守勢力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贄應巡撫梅國楨之請往山西大同,著《孫子參同》,修訂《藏書》。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極樂寺,撰成《凈土訣》,次年春天到南京,將自己的零星著作匯成《老人行》,並再度研究《易》,撰寫《易因》,最後編訂其巨著《藏書》。《藏書》共68卷,系紀傳體史論,論述戰國至元亡時歷史人物約800人,對歷史人物作出了不與傳統見解苟合的評價,旨在反對儒學。如他贊揚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則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斷」的「聖後」。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東濟寧編成《陽明先生道學抄》、《陽明先生年譜》。
萬曆三十年 (1602年),禮部給事中張問達秉承首輔沈一貫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訐李贄。最終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贄,並焚毀他的著作。李贄入獄後,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說:「我年七十有六,死以歸為?」於是憤而以剃刀自刎。死後,馬經綸把他收葬於河北通州北門外馬寺庄迎福寺側,今墓地尚在。
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這也是明朝後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
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
在文學方面,李贄提出「童心說」,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抒發己見。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心太重,回護太多。"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實際上都是"讀書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顯",全是為自己打算,"無一厘為人謀者"(《焚書·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與"力田作者"實實在在,幹啥說啥(同上)。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學,"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續焚書·三教歸儒說》)。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借道學這塊敲門磚,"以欺世獲利",為自己謀取高官利祿,他們"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書·又與焦弱候》)。李贄對程朱理學及衛道士們的揭露真可謂一針見血,句句中的。
李贄對統治階級所極力推崇的孔孟之學也大加鞭撻。在《焚書·贊劉諧》及《續焚書》的《聖教小引》、《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戲謔嘲諷的筆調貶低孔子,這在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的古代,真是一種大膽的舉動。他認為孔子並非聖人,"雖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焚書·答周柳塘》)。孔子沒什麼了不起的,"耕稼陶漁之人即無不可取,則千聖萬賢之善,獨不可取乎?又何必專門學孔子而後為正脈也"(《焚書·答耿司寇》)。人人都是聖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學孔子呢?這就把孔子從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上拉下來了。如果一定要將孔子奉為偶像,言行舉動都學孔子,那就是"丑婦之賤態"(《焚書·何心隱論》)了。李贄否認儒家的正統地位,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認為不能將其當作教條而隨便套用。《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焚書·童心說》)。李贄對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確已達到了"非聖無法"的地步,難怪統治階級對他要恨之入骨了。
對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婦女,李贄給以深深的同情,他大聲疾呼,為婦女鳴不平。在《焚書·答以女人學道為短見書》中,李贄批判了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的說法。他說:"不可止以婦人之見為見短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設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見,樂聞正論而知俗語之不足聽,樂學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戀,則恐當世男子視之,皆當羞愧流汗,不敢出聲矣。"這是對傳統封建禮教的尖銳挑戰。
對封建統治者殘酷壓榨魚肉人民的暴行,李贄加以無情揭露。他借漢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話傳說,指斥當權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焚書·封使君》)。在《焚書》中,他還借評點《水滸》,發泄對現實政治的強烈不滿。
如何拯黎民於水火,探求一條益國利民的道路呢?李贄將目光投向了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希望"有一個半個憐才者"出現,使"大力大賢"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殺身圖報,不肯忘恩"(《焚書·寒燈小話》)。這說明李贄並非要推翻封建統治,而是要維護它,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沒有超出地主階級思想與時代的限制,也不可能違背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
李贄哲學思想的形成經歷了從唯物主義到主觀唯心主義轉化的過程。李贄主張宇宙的萬物是由天地(最終是陰陽二氣)所生,否定程朱理學理能生氣、一能生二的客觀唯心主義論斷。李贄還認為,人們的道德、精神等現象存在於人們的物質生活中,"穿衣吃飯,即人倫物理"(《焚書·答鄧石陽》),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論,這是帶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李贄信奉佛教和王陽明的心學,所以,他的整個哲學體系的中心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他認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萬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點物相"(《焚書·解經文》),沒有"理",沒有物,世上一切物質和精神皆是只存在於"真心"之中。什麼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響的"我"的心。它們是主宰一切,產生諸相的本源,可稱作"清凈本源",萬事萬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顯現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關系。這種觀點,與陸王學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禪宗的"萬法盡在自心"是一脈相承的。李贄用主觀唯心主義作為反對以客觀唯心主義為基礎的程朱理學的理論武器,勢必削弱自身的戰鬥力。
李贄的認識論是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之上的先驗論,主張淵源於佛性的"生知"說。《焚書·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為聖"(《焚書·答耿司寇》)。李贄以"生知"說反對神化孔子,從認識能力、認識來源的角度來否定認識正確與否要以孔子為標準的傳統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對"聖人生知"說,其認識論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視的。
李贄的哲學思想中有不少樸素辯證法的思想。《續焚書·與陶石簣》中說:"善與惡對,猶陰與陽對,剛與柔對,男與女對,蓋有兩則有對。"他承認事物皆有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內部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受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影響,《焚書》中表現的政治思想為"世無定時,我無定術"(《晁錯》),"不蹈故襲,不踐往跡"(《與耿司寇告別》)等發展變化的思想。
黃仁宇先生在著作《萬曆十五年》中,亦較為系統的闡述了李贄的思想。
【基本政治思想】
李贄在反對政治腐敗和宋明理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贄終生為爭取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爭。他蔑視傳統權威,敢於批判權威。他自幼「便倔強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不應盲目地隨人俯仰。「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道,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豼糠」(《焚書·續焚書·答周二魯》)。他認為要獲得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須打破孔孟之道及其變種宋明理學的壟斷地位,沖破封建經典所設置的各種思想禁區。李贄把斗爭的矛頭首先指向孔丘,認為孔丘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話並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為是非,每一個人都應該自為是非。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標准,李贄編寫了《藏書》和《續藏書》,用自己的是非標准,重新評價了歷史人物。
② 提倡人類平等。李贄認為,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老百姓並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侯王貴族並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他說:「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李氏叢書·老子解下篇》)。
③ 反對封建禮教。李贄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進行抨擊,認為儒家經典的六經,如《論語》、《孟子》並不都是聖人之言,是經過後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作萬年不變的真理。他反對歧視婦女,當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的時候,他駁斥說,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他指出:「夫婦人不出閫域,而男子則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見有長短,不待言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焚書·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他主張婚姻自由,熱情歌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戀愛的故事。
④ 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李贄揭露道學家的丑惡面目,指出他們都是偽君子,「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書·續焚書· 夏焦弱侯》),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面具,「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同前)。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義」、「明其道」的宣傳,也是以功利為目的的。從功利的觀點出發,李贄主張富國強兵。他批評理學家「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反以說及理財為濁」的行為。他指出:「不言理財者,決不能賓士天下」(《四書評·大學》)。針對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現象,他強調武事重要,認為「知兵之將, 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李氏叢書·孫子參同》)。他提倡耕戰,認為「務農講武,不可偏廢」(《李卓吾批點皇明通記》),說「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焚書·續焚書·兵食論》)。
⑤ 「至道無為」的政治理想。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李贄提出了「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的政治理想。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常常發生動亂,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干涉的結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則是「因乎人者也」,順乎自然,順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幹涉或少干涉。
⑽ 河南輝縣離呼和浩持距離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14)!」 注釋[編輯本段](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認為。 (4)去:離。 (5)日中:正午。 (6)車蓋:如今雨傘,頂篷呈穹隆狀,稱為車蓋(7)及:到了。 (8)則:就。 (9)盂:圓者為盤,方者為盂。盂是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湯:熱水 (13)決:裁決,判斷。 (14)孰為汝知乎:誰說你智慧多呢?孰:誰。為,同「謂」,說。汝,你。知,同「智」,智慧。正音:盤盂:pan yu茹ru譯文[編輯本段]1孔子到東方演講,見到兩個小孩在辯論,(就過去)問他們在辯論什麼。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離人遠。」(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近。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馬車的車頂那麼大。等到中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就是遠的(看起來)小而近的(看起來)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涼爽,等到了中午的時候(感覺)就像手伸入了熱水,這不就是越近(感覺)越熱越遠(感覺)越涼嗎?」孔子也無法決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懂的多呢?」譯文2.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寓意[編輯本段]1.片面看問題,是得不出正確結論的。2.再大的學問家,也有不懂的事情。讀法(停頓)[編輯本段]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寫作特點[編輯本段]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文章分析[編輯本段]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從這個故事我們應該理解的是通過兩小兒辯日可知道在當時這個科學各方面都不發達的時代作為聖人的孔子也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有些問題在當時哪怕是現在也是無法說出誰對誰錯的,所以我們要有敢於問的精神並且摒棄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謬論的科學精神! 評論[編輯本段]孔子確實不愧為聖人:敢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一般被捧得很高的人,很難做到他這樣,遇到以上這樣的情況,也多半是顧左右而言他,以掩飾自己的無知。聖人的風採的確永遠值得我們景仰和佩服!不知道我們今天的人們,還有多少不知道兩個孩子的問題的正確答案:應該考慮到的是太陽光照射地球的角度的原因。您知道正確答案嗎?!這則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有兩個小孩問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太陽究竟什麼時候離我們近?」他們兩個,一個認為太陽早晨時比在中午時看起來大,所以太陽在早晨時離我們近。另一個認為中午太陽比在早晨時溫暖,所以中午時太陽離我們近,他們兩個從兩個不同的方面得出兩個完全不同的結論,而且說得都很有道理,連孔子也不知道哪個是對的。 這是個看似簡單實際復雜的問題,不過,在今天,科學家們已完全能解答這個問題了,一句話:日出日落時間和太陽的高度在一年內不斷變化,而且隨緯度不同而不同。1955年,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戴文賽教授對這個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並發表了論文《太陽與觀測者距離在一日內的變化》。 以北京為例,12月15日到1月22日,中午的太陽比早晚的都近;1月22日到6月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遠,比晚上的近,6月5日到8月1日,中午的太陽又比早晚的都近;8月1日到12月15日,中午的太陽比早上的近,比晚上的遠。其中1月22日和6月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早、午相等;8月1日和12月15日兩天,太陽與地球的距離午、晚相等。這是1954年的時候計算出來的,可以適用100年,100年以後,會相差一天。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由此可見,這么復雜的問題,對於生活在春秋時期的人們來說實在是太深奧了。不過古人這種善思、好問的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沒有思考就沒有探索,我們相信不論探索有多艱難,計算有多繁雜,只要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一定會揭開自然界的許多秘密,計算太陽與地球之間距離的變化,就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結果。人物資料[編輯本段]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他與孔子針鋒相對。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感悟】我認為沒有最聰明的人,學習永遠是沒有止境的。【作者】李贄(1527—1602),中國明代後期思想家。號卓吾,又號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晉江(今屬福建)人。原姓林,名載贄,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舉後,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為避穆宗載垕(同「厚」)諱,取名贄。回族,信奉伊斯蘭教。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輩家境漸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輝縣)教諭,三十九年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四十三年復任北京國子監博士,四十五年任禮部司務,隆慶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員外郎,萬曆五年(1577年)任雲南姚安知府,萬曆八年辭官歸隱。他為官期間,目睹朝廷及官員們腐敗無能,常與上司發生爭執。他經受過倭寇侵掠、災荒貧困的痛苦,看到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艱難,在新興的市民運動推動下,希望能找到與宋明理學不同的「道」。他曾接觸過王守仁學說,並研究佛學。歸隱後,主要從事研究、講學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後有《初潭集》和《焚書》問世。書中尖銳地揭露了道學家的虛偽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擊和迫害。1599年《藏書》問世,受到進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被下獄,同年自殺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毀,但仍繼續流傳於世。李贄出生在一個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原姓林,名載贄。元朝以後遷來福建。三世祖因反對封建禮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謀反」罪名,為避禍改姓李。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儒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李贄12歲開始作文,反對孔子把種田人看成「小人」。26歲中舉人 。30歲至45歲為官,先後任河南輝縣教諭、南京國子監博士、北京國子監博士、 北京禮部司務、南京刑部員外郎和郎中,最後出任雲南姚安知府。萬曆九年(1581年),李贄從雲南辭職回加到湖北黃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撰寫一些讀史的文章,並教授耿家子弟。萬曆十二年耿定雲世,他移居麻城。第二年派人送家眷回泉州,自己一人住在麻城龍芝佛院,致力於讀書、講學和著述,歷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書》等著作。收入《童心說》、《贊劉諧》、《何心隱論》及與道學家耿定向反復論辯而撰寫《答耿中丞》、《答耿司寇》等書答、雜述、讀史短文和詩共6卷。揭露道學家們的偽善面目,反對以孔子的是非觀為是非標准,批判的鋒芒直指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張載、朱熹。李贄倡導絕假純真、真情實感的「童心說」。李贄在麻城還多次講學,抨擊時政,針砭時弊,聽任各界男女前往聽講,並受到熱烈的歡迎。萬曆十六年(1588年)夏天又剃頭以示和鄙俗斷絕。這對傳統思想造成了強烈的沖擊,被當地的保守勢力視為「異端」、「邪說」,群起圍攻,要把他驅逐出境。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李贄應巡撫梅國楨之請往山西大同,著《孫子參同》,修訂《藏書》。秋,到北京,住在西山極樂寺,撰成《凈土訣》,次年春天到南京,將自己的零星著作匯成《老人行》,並再度研究《易》,撰寫《易因》,最後編訂其巨著《藏書》。《藏書》共68卷,系紀傳體史論,論述戰國至元亡時歷史人物約800人,對歷史人物作出了不與傳統見解苟合的評價,旨在反對儒學。如他贊揚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則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斷」的「聖後」。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在山東濟寧編成《陽明先生道學抄》、《陽明先生年譜》。萬曆三十年 (1602年),禮部給事中張問達秉承首輔沈一貫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訐李贄。最終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贄,並焚毀他的著作。李贄入獄後,聽說朝廷要押解他回福建原籍,他感慨地說:「我年七十有六,以歸為?」於是憤而以剃刀自刎。後,馬經綸把他收葬於河北通州北門外馬寺庄迎福寺側,今墓地尚在。李贄的一生充滿著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這也是明朝後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李贄以孔孟傳統儒學的「異端」而自居,對封建的男尊女卑、假道學、社會腐敗、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張「革故鼎新」,反對思想禁錮。在文學方面,李贄提出「童心說」,主張創作要「絕假還真」,抒發己見。李贄旗幟鮮明宣稱自己的著作是「離經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殺不可去,頭可斷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縮。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偽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心太重,回護太多。"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為自己,我為他人;爾為自私,我欲利他",實際上都是"讀書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顯",全是為自己打算,"無一厘為人謀者"(《焚書·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與"力田作者"實實在在,幹啥說啥(同上)。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學,"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續焚書·三教歸儒說》)。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借道學這塊敲門磚,"以欺世獲利",為自己謀取高官利祿,他們"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焚書·又與焦弱候》)。李贄對程朱理學及衛道士們的揭露真可謂一針見血,句句中的。李贄對統治階級所極力推崇的孔孟之學也大加鞭撻。在《焚書·贊劉諧》及《續焚書》的《聖教小引》、《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戲謔嘲諷的筆調貶低孔子,這在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的古代,真是一種大膽的舉動。他認為孔子並非聖人,"雖孔夫子亦庸眾人類也"(《焚書·答周柳塘》)。孔子沒什麼了不起的,"耕稼陶漁之人即無不可取,則千聖萬賢之善,獨不可取乎?又何必專門學孔子而後為正脈也"(《焚書·答耿司寇》)。人人都是聖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學孔子呢?這就把孔子從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上拉下來了。如果一定要將孔子奉為偶像,言行舉動都學孔子,那就是"丑婦之賤態"(《焚書·何心隱論》)了。李贄否認儒家的正統地位,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認為不能將其當作教條而隨便套用。《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焚書·童心說》)。李贄對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確已達到了"非聖無法"的地步,難怪統治階級對他要恨之入骨了。對封建禮教壓迫下的婦女,李贄給以深深的同情,他大聲疾呼,為婦女鳴不平。在《焚書·答以女人學道為短見書》中,李贄批判了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的說法。他說:"不可止以婦人之見為見短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子之見盡短,又豈可乎?設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見,樂聞正論而知俗語之不足聽,樂學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戀,則恐當世男子視之,皆當羞愧流汗,不敢出聲矣。"這是對傳統封建禮教的尖銳挑戰。對封建統治者殘酷壓榨魚肉人民的暴行,李贄加以無情揭露。他借漢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話傳說,指斥當權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焚書·封使君》)。在《焚書》中,他還借評點《水滸》,發泄對現實政治的強烈不滿。如何拯黎民於水火,探求一條益國利民的道路呢?李贄將目光投向了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希望"有一個半個憐才者"出現,使"大力大賢"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殺身圖報,不肯忘恩"(《焚書·寒燈小話》)。這說明李贄並非要推翻封建統治,而是要維護它,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沒有超出地主階級思想與時代的限制,也不可能違背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李贄哲學思想的形成經歷了從唯物主義到主觀唯心主義轉化的過程。李贄主張宇宙的萬物是由天地(最終是陰陽二氣)所生,否定程朱理學理能生氣、一能生二的客觀唯心主義論斷。李贄還認為,人們的道德、精神等現象存在於人們的物質生活中,"穿衣吃飯,即人倫物理"(《焚書·答鄧石陽》),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論,這是帶有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李贄信奉佛教和王陽明的心學,所以,他的整個哲學體系的中心是主觀唯心主義的。他認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萬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點物相"(《焚書·解經文》),沒有"理",沒有物,世上一切物質和精神皆是只存在於"真心"之中。什麼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響的"我"的心。它們是主宰一切,產生諸相的本源,可稱作"清凈本源",萬事萬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顯現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關系。這種觀點,與陸王學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禪宗的"萬法盡在自心"是一脈相承的。李贄用主觀唯心主義作為反對以客觀唯心主義為基礎的程朱理學的理論武器,勢必削弱自身的戰鬥力。李贄的認識論是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之上的先驗論,主張淵源於佛性的"生知"說。《焚書·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無一物不生知,亦無一刻不生知。"人人有生知,人人有佛性。"人皆可以為聖"(《焚書·答耿司寇》)。李贄以"生知"說反對神化孔子,從認識能力、認識來源的角度來否定認識正確與否要以孔子為標準的傳統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進步作用,但以"人人生知"反對"聖人生知"說,其認識論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視的。李贄的哲學思想中有不少樸素辯證法的思想。《續焚書·與陶石簣》中說:"善與惡對,猶陰與陽對,剛與柔對,男與女對,蓋有兩則有對。"他承認事物皆有兩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內部的矛盾對立和相互轉化。受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影響,《焚書》中表現的政治思想為"世無定時,我無定術"(《晁錯》),"不蹈故襲,不踐往跡"(《與耿司寇告別》)等發展變化的思想。黃仁宇先生在著作《萬曆十五年》中,亦較為系統的闡述了李贄的思想。【基本政治思想】 李贄在反對政治腐敗和宋明理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贄終生為爭取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爭。他蔑視傳統權威,敢於批判權威。他自幼「便倔強難化,不信學,不信道,不信仙釋」。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不應盲目地隨人俯仰。「士貴為己,務自適。如不自適而適人之道,雖伯夷叔齊同為淫僻。不知為己,惟務為人,雖堯舜同為塵垢豼糠」(《焚書·續焚書·答周二魯》)。他認為要獲得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須打破孔孟之道及其變種宋明理學的壟斷地位,沖破封建經典所設置的各種思想禁區。李贄把斗爭的矛頭首先指向孔丘,認為孔丘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話並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為是非,每一個人都應該自為是非。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標准,李贄編寫了《藏書》和《續藏書》,用自己的是非標准,重新評價了歷史人物。 ② 提倡人類平等。李贄認為,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老百姓並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貴的地方;侯王貴族並不高貴,也有其卑賤的地方。他說:「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貴,在侯王可言賤」(《李氏叢書·老子解下篇》)。 ③ 反對封建禮教。李贄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進行抨擊,認為儒家經典的六經,如《論語》、《孟子》並不都是聖人之言,是經過後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作萬年不變的真理。他反對歧視婦女,當有人說:「婦女見短,不堪學道」的時候,他駁斥說,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並不是先天帶來的。他指出:「夫婦人不出閫域,而男子則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見有長短,不待言也。……故謂人有男女則可,謂見有男女豈可乎?謂見有長短則可,謂男子之見盡長,女人之見盡短,又豈可乎?」(《焚書·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他主張婚姻自由,熱情歌頌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戀愛的故事。 ④ 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李贄揭露道學家的丑惡面目,指出他們都是偽君子,「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書·續焚書· 夏焦弱侯》),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面具,「本為富貴,而外矯詞以為不願,實欲托此以為榮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同前)。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義」、「明其道」的宣傳,也是以功利為目的的。從功利的觀點出發,李贄主張富國強兵。他批評理學家「高談性命,清論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癢置之不聞,反以說及理財為濁」的行為。他指出:「不言理財者,決不能賓士天下」(《四書評·大學》)。針對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現象,他強調武事重要,認為「知兵之將, 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李氏叢書·孫子參同》)。他提倡耕戰,認為「務農講武,不可偏廢」(《李卓吾批點皇明通記》),說「蓋有所生,則必有以養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則必有以衛此身者,兵也」(《焚書·續焚書·兵食論》)。 ⑤ 「至道無為」的政治理想。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李贄提出了「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的政治理想。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常常發生動亂,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干涉的結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則是「因乎人者也」,順乎自然,順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幹涉或少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