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實施了哪些政策來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一、加快經濟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 汕頭的奔康之路,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動力。 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加快汕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積極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機制,擴大企業規模,促進經濟發展。要改革流通體制,立足汕頭,面向國內外,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商業和集貿市場,使汕頭成為輻射潮汕乃至閩西、贛南的貿易中心。要進一步改革勞動就業制度,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加大開放力度,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質量和水平。要調整外貿出口結構,力爭出口保持較快增長速度。 2、要把發展工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點。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直接指向是經濟現代化,而經濟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工業現代化。沒有工業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只能是一句空話。發展工業,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優勢產業,促進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核心競爭力;用信息化帶動高新產業的發展,力爭三、五年內,汕頭有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一方面要引導企業強強聯合,同行業聯合,形成「航空母艦」,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要採取股份合作制形式,把各種生產要素優化組合起來,實行低成本擴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實施名牌戰略,用名牌帶動企業發展,推動整個經濟上新台階。總之,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3、要把第三產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當今世界各國對第三產業在社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視,第三產業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中所佔比重的大小,已經成為衡量其經濟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近幾年來,我市第三產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顯較為落後,客觀上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一是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二是要大力發展旅遊業。三是要穩固發展房地產業。
4、要把民營經濟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汕頭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一是要為非公有制企業創造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公平稅費負擔,暢通融資渠道;二是要加強服務和引導,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圍繞優勢產業辦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三是積極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公有制企業的結構調整,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非公有制企業上規模、上台階。 二、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因此,一定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國策抓緊抓好。首先,要千方百計控制人口增長。其次,要想盡辦法保護好環境。發展經濟,千萬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再次,要保護土地,節約資源。 三、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一是要推進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二是要進一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三是要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 四、「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 汕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一是要落實雙層經營基本制度。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任何時候都不能改變。土地問題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核心,要不折不扣地落實黨在農村的政策,維護農民權益,才能保護土地,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二是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三是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四是要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理清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制訂扶持農村發展的優惠措施,特別是要在用地、用水、用電上給予優惠,千方百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汕頭既有沿海、山區、平原,又有城市、農村、海島,由於條件不同,經濟發展差別極大。因此,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根據汕頭的實際情況,可把全市劃分為三種經濟類型。總要求是:「特區領先,東西兩翼(潮陽、澄海)齊飛,海島(南澳)、山區崛起」。特區領先,就是汕頭特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龍頭」,起領頭雁作用,帶動全市經濟發展。潮陽要大力發展音像製品、化妝品、文具用品等新興工業,改造紡織服裝、食品塑料、五金機械等傳統工業,逐步形成製造業基地。澄海要根據新區域調整後的新特點及傳統優勢,大力發展玩具行業,樹立玩具行業的「澄海品牌」,形成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玩具製造基地。南澳島和山區,要充分發展自己的優勢,努力改善投資環境,發展旅遊業和現代農業以及沒有污染的加工工業。市要以足夠的政策力度改善海島、山區的交通條件,提升海島、山區的區域優勢,使他們迅速跨越自我發展的「門檻」,找准戰略突破口,逐步縮小與全市的距離,為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
❷ 河南省城鄉小康進達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河南省城鄉小康進達投資擔保有限公司於2009年5月6日在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顧崇允,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主營:貸款擔保,票據承兌擔保,貿易融資擔保等。
法定代表人:顧崇允
成立時間:2009-05-06
注冊資本:10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1010000001738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鄭州市鄭東新區通泰路東宏昌街南11幢東3單元17層01號
❸ (急)我國小康現狀和急需解決的問題~速度~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2010年是新三步的第一步,是承上啟下的階段,也是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隨著改革開放20年的發展,我縣人民的生活也發生了劃時代的巨變:收入水平迅速提高,飲食質量逐漸改善,住房條件明顯改觀,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生活環境日益美化,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我縣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整體上實現小康,正在逐步邁向全面小康社會。今後二十年我縣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加快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全面小康社會和現代化是動態的發展過程,它的基本內涵是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現代化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發展,並逐步進入知識化社會的轉變過程。
按照國家、省初步提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第一階段2010年應達到的目標,對2002年度我縣全面小康進程進行了測算,其結果報告如下:
一、全縣小康綜合實現程度。2002年我縣根據28個指標計算的綜合指數為59%,也即到2002年已實現了一半有餘,從五個子系統看,社會結構實現46.7%,經濟與科技發展實現47.4%,人口素質實現55.4%,生活質量實現79.7%,法制與治安實現72.1%(詳見附表1)。
各子系統指數的分析
(一) 社會結構。它的優化是實現小康和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條件,由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等五項指標組成,反映了社會化、城市化、非農化、外向型經濟和智力投資。全縣平均社會結構實現指數為46.7%。其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為4.66萬人,所佔比重為15%,實現程度為42.9%;城鎮人口為6.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22.6%,實現程度為50.2%;非農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74.9%,實現程度為83.2%;出口額佔GDP的比重為0.29%,實現程度為1%;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為1.77%,實現程度為44%。這五項指標中實現程度最好的是產業結構,其餘4項指標都低於50%,最差的是出口額佔GDP比重,實現程度僅為1%。其特點是我縣資源工業比重大,佔GDP的26%,對第三產業特別是交通運輸業帶動作用強,非農業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大,但資源主要分布在萬水、金江等山區,對城鎮化發展直接拉動作用不明顯,城市化水平不高,資源產品出口少,缺乏名優品牌有國際影響力的產品,教育資金投入不足,社會結構指數總體實現程度低。
(二)經濟與科技發展。它是實現小康和現代化的經濟基礎和知識創新手段,由人均GDP等七項指標組成,反映了綜合經濟的投入產出、就業率、知識創新投入和發明創造能力,由於這些指標發展速度較快,制訂的目標相對較高,所以實現程度就較低,只有46%。從主要指標看,人均GDP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成果,2010年的目標是12800元,2002年己實現5884元,實現46%;人均固定資產投資1743元,實現32.6%,研究發展經費佔GDP比重為0.1409%,實現0.3%,人均教育經費104元,實現34.6%;每萬人口專利受理量0.49件,實現14%,六項指標實現程度均未達50%。
(三)人口素質。文化科技素質的高低是對實現目標起決定作用的,它由人口自然增長率、專業技術人員等六項指標組成。全縣平均實現55.4%。從主要指標看,人口自然增長率達8.7‰,實現目標5.6‰的64.4%,每萬職工擁有專業技術人員平均為2797人,實現目標4500人的62.2%;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人數48人,實現目標130人的37%;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佔6歲以上人口比重為1.65%,實現目標7%的23.5%;每萬人口醫生數8.6人,實現目標20人的43%;平均預期壽命71歲,實現目標73歲的95%。
(四)生活質量和環保。它是反映生活現代化和電氣化的,由恩格爾系數等六項指標組成,全縣平均實現79.7%。從主要指標看,恩格爾系數是反映消費結構優化的指標,一般認為40-50%為小康型,降至40%以下即為寬裕型,2002年我縣恩格爾系數47.23%,仍為總體小康型,實現全面小康目標33%的70%;人均生活用電量216度,實現目標320度的67.5%;每百戶擁有電話63台,實現目標30台的100%,城鎮每百戶擁有電腦數15台,實現目標30台的50%,農村自來水人口佔有率59%,實現目標85%的69.4%,生活質量總體實現程度較高。
(五)法制與治安。這是現代化建設的穩定機制。由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律師數和交通事故死亡率四項指標組成。按逆指標計算,全縣平均實現72.1%。從主要指標看,每萬人口刑事案件立案率,為15件,己實現目標22件的100%, 每萬人口律師數為0.4人,實現目標1.1人的36.2%。每十萬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6.15人,實現目標6.4人的100%。
綜上所述我縣目前實現的小康,是一個低標准、低水平的小康,是一個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小康。在這個階段中,著重解決的是民眾的溫飽問題,並逐步提高精神文明水平。全面小康是經濟更加發達、文化更加繁榮、民主更加健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的社會,是全面進步、更加穩定與和諧的社會。因此,全面小康是一種與現階段小康比較,有著質的飛躍,是更高層次的小康。
二、 我縣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第一發展階段過程中將面臨的考驗
(一) 城鄉、鄉鎮之間差距大。從城鄉來看,存在著生活水平差距大、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體制上存在二元結構。我縣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現金收入達7070元,恩格爾系數為30%,而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僅為2849元,恩格爾系數達47%,差距十分明顯;基礎設施上水、電、路差距就更大。從鄉鎮之間來看,處於工礦區與小城鎮周邊地區生活水平較高、文化娛樂節目較豐富,基礎設施完備,而邊遠或缺乏工業的地區如西瑤鄉、大沖鄉、廣宜等鄉鎮卻相差很遠。根據農村奔小康資料2002年這三個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1791元、3302元、2093元,跟全縣平均水平相差2096元、585元、1794元。從體制上來說,農民進城還存在政策上的壁壘,諸如上學、就業等。
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工業化主要集中在五個小城鎮、工礦區,城鎮工業化不斷擴張,農村經濟和社會處於緩慢發展狀態,城市化嚴重滯後於工業化,拉大了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這種差距將在較長時期內會一直存在,但差距不應擴大,只有逐步縮小差距才能實現全國的小康和現代化。
(二)產業結構層次低,發展後勁不足,離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差距大,將直接影響著全面小康建設的進程。從GDP的構成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25.2%,二三產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74.9%,實現小康目標90%的83.2%,其中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34.7%;工業中採掘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68.9%;製造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25%,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業增加值所佔比重為40%。過去二十年我縣經濟發展主要是資源產業和由此帶動的交通運輸產業,從而形成了以資源、交通運輸為主體的產業結構,2002年其增加值占經濟總量的50.33%,加上由此帶動的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5%以上,經濟發展支柱產業比較單一,產業鏈條短,產業發展後勁不足。隨後十年資源將會逐年減少,開採的難度、成本不斷加大,直接影響我縣經濟的發展速度,如果沒有後速產業的支持,全面小康建設的任務將任重而道遠。
(三)經濟和科技發展總體水平偏低。人均GDP 2002年5884元,實現2010年目標的46%,比全省人均6565元低681元,比全市人均6265低381元,2010年按每年遞增8%的速度預測,也只有10890元,要達到年遞增10%的速度才能達到目標值12800元。如按2020年更高的小康社會目標3000美元計算,只實現23%,根本原因還在於我縣產業結構層次低、原始工業比重大、製造業比重不高、高新技術產品少、社會勞動生產率低下,高素質人才缺乏,知識創新投入比例也偏低,必然導致發明創造能力也偏低,產品深加工與產品新產品更新換代的能力差,在經濟增量中科技含量低,這些都是影響實現小康和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經驗己充分證明:要加快現代化建設,必須重視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及人才的培養、引進,要徹底扭轉重經濟、輕社會、輕人才的觀念,爭取在今後十年中實現公共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達到4%,知識創新投入比重達到1.3%,形成比較完備的人才培育引進機制。
(四)第三產業比重和城市化發展滯後。改革開放以來,這兩個指標發展都很快,但目前的水平仍很低,距小康目標和現代化的要求還很遠。與世界比較差距還很大。如三產從業人員比重只有15%,大大低於世界平均 31%、中等收入國家41%的比例,目前我縣第一、二產業有大量剩餘勞力,農村有 多萬,城鎮、國企第二產業 萬下崗或半下崗人員,而當前新興的第三產業供給不足,社區服務需要相當一部分勞動力,這個矛盾需要有關部門採取有力措施,將剩餘勞力和城鎮待業人員有序的向三產轉移,在資金、稅收方面加以扶持,在2010年達到目標35%有一定的困難。城市化水平也遠遠落後於世界水平,2002年為22.6%,低於世界平均水平46%,和中等收入國家66%的水平比較低43.4%,要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需要從政策上、戶藉制度等方面放開農民向城鎮轉移的種種限制和障礙,爭取在2010年達到45%的水平也是有可能的。
(五)控制人口增長難度大。200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己實現目標5.6‰的64.36%。人口是各項指標的分母,28個指標體系中就有20個與人口有關,如不嚴加控制,就會超過自然承載力,影響小康和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影響生活質量的提高,因此,無論是發達鄉鎮還是落後鄉鎮都應嚴格控制人口的過度增長,控制較好的鄉鎮應鞏固而不致回升,把人口控制在自然承載力之內。
(六)交通將成為制約我縣經濟的一大難題。近年來,全市加大了基礎設施特別是公路建設的投資力度,縣市公路明顯好轉,11個縣市7個可在1個小時內直達郴州直通京珠高速公路,各縣市交通的便利將使我縣南大門的區位優勢逐步削弱,同時我縣縣內大部分鄉鎮特別是北面道路差、窄,直接影響了我縣經濟發展。因此不斷改善縣內各鄉鎮的主要干線的路面和建設好一條高等級公路直通省市對我縣經濟的發展顯得迫在眉捷。它帶來的不僅僅是交通上的便利,更重要的為推進我縣工業化創造基礎條件,根據我國發達地區的經驗大力發展工業化沒有好的路是很難有長足發展的,特別是對我縣的招商引資,資源的充分利用,擴大礦產品、農產品的加工,製造業的發展,水利電力的互動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 我縣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第一發展階段過程中措施
第一、把握兩大優勢的裂變效應,做活立足臨武、走出臨武的大章。
資源優勢:我縣鎮內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與小有色金屬,分布在金江、水東、接龍、萬水、麥市、三合、鎮南等鄉鎮,遍及全縣三分之一的地區。其中煤炭資源擁有量5800多萬噸、小有色錫精礦含量36.8萬噸、鎢礦含量500多萬噸、鉛鋅礦含量400多萬噸,資源十分豐富。採掘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9%,佔GDP的比重為26%,與此相關的交通運輸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為40%,佔GDP比重為12.6 %,採掘業及帶動的交通運輸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65%以上。因此緊緊抓住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整治礦業秩序,充分利用資源,合理安排好開采布局,加大礦產品的加工與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並逐步搞好工業內部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振興製造業,促進工業的全面發展。
區位優勢:我縣比鄰廣東,與廣東的連州相連,加上我縣發達的交通運輸業,藉助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達的優勢將促進我縣經濟的發展。同時區位優勢必須以繁忙的交通運輸作依託,交通活、全盤活,要建設更暢通、更便捷的交通線,形成人、財、物、信息的大集大散的格局。
第二、狠抓兩個薄弱環節的轉化,促進小康社會全面發展
全面小康的標志就是要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在建設全面小康的工作中,我縣有兩薄弱環節,需要引起各級的高度關註:一是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緩。我市近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70%的農村從業人員還是束縛在小片的土地上,從事落後的、粗放式的手工勞動,生活條件較艱苦,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3000元。全縣至今未能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4千人,絕大部分在農村。農村的發展是建設全面小康的重點,農村不富,全面小康難建成。二是弱勢群體將阻礙全面小康的進程,成為建設全面小康工作中的難點。從居民收入層次看,城鎮和農村最低收入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水平及其家庭經營狀況,將是全縣按期達標的老大難。
第三、強化"三化"的連環拉力,提升經濟整體發展水平
人們常指的"三化"是: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三化"在國民經濟中結成一種互為依託,互相促進、共同繁榮的經濟鏈條和共同體,形成一種連環作用。農業產業化程度高,結構優化,名優特農產品就豐富,這是工業的優質原材料基地,能刺激工業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工業主要以城鎮、工礦區為生存和發展空間,城鎮的功能輻射反過來促進各行業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農業--工業--城鎮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鏈條,就可確保我縣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一要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針對我縣農業中存在的問題,要進一步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提高農產品優質率和附加值,要加快中心城區和小城鎮的發展,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擴大農產品的消費需求;要選擇生產有優勢、產業關聯度高的主導產品有特色產品,採取各種優惠政策和措施,在資金上、技術上進行重點扶持,使農業生產向科學化、專業化、現代化邁進,推動農產品優質化和規模化,特別是要加大糧食生產規模經營的力度,對於出外打工、經商或從事其它行業的農戶,可將耕地包給「種田能手」或「種田專業戶」,政府予以重點扶持,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形成規模經營,使糧食生產走向專業化,解決分散的小生產與統一的大市場、大流通之間的矛盾,以更好地適應國內、國際市場竟爭的需要。要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農業生產條件差,生產後勁不足的狀況,必須時對部分靠天吃飯的「天水田」「梯田」可實施「退耕還林」,要加強農情信息的收集與反饋、克服生產的盲目性,促進農產品流動合理有序進行。近幾年,我縣農業結構調整取得很大的成績,但主要是調整品種結構、優化產品品質,發展效益農業,這都是一般性經濟結構調整,農業結構調整放在縣域經濟大局中進行戰略性調整,應與我縣工業特別是加工業及城鎮經濟同步調整,要繼續把鴨業、香圩基地做大做強,做出品牌和特色。
二要以資源優勢為依託,培育和狀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有色金屬加工與農產品加工,逐步狀大製造業,加快工業化進程。要以豐富的農業資源為依託,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特色農業與農產品加工、有色金屬加工。在有色金屬治煉加工方面,必須集中資金、集中力量,把產業做大做強,增加資源的附加值與利用率。我縣小冶煉搞了幾十年,累計起來花費的龐大的資金,但沒有幾個象樣的企業,產品科技含量與附加值低,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因此要加強有色金屬冶煉加工方面的技術引進、技術成果的推廣轉經與技術引進,特別是要利用中國加入WTO的有利契機,引進國外資金和先進的設備有高新技術運用到有色金屬冶煉加工上來,搞也一兩個有色金屬成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的競爭力的企業。同時在不斷狀大製造業和水利電力業,我縣製造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偏低,製造業發展還很有潛力,以豐富的水利資源為依託,積極培育和發展水利電力產業,以此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這樣可以對資源工業提供後續產業支持,逐步減緩因資源的減少對我縣經濟發展的影響。
三要進一步拓展融資渠道,努力擴大投入。當前我縣項目建設的頸瓶就是資金問題,它已成為影響我縣經濟發展的比較突出的問題,要加快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必須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解決銀行存貸差距日益擴大的趨勢,不斷的擴大投入。一方面要通過增加企業信用,營造良好的銀企關系,搞好中小企業擔保資金的落實與正常化運作,爭取信貸獎金的支持。當前我縣信貸對經濟的支持力度不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銀行資產質量低,企業信用觀念差,導致銀行不敢輕易放貸,要通過營造良好的銀企關系,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另一方面要在政府的引導下,不斷培育市場熱點,努力擴大民間投資。要進一步加強對民間投資的信息引導和服務,切實保障民間投資業主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生產經營,積極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增強民間投資者的投資信心,為擴大啟動民間投資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要開辟新的產業,使之成為我縣經濟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一方面要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房地產業對經濟增長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是當今社會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我縣房地產業仍然規模偏小,主要是房地產開發中間環節過多,中間費用相對偏高,房價偏高,對房地產業的發展形成制約,要盡快理順行政審批事項,解決這些問題。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信息、教育、醫療保健和社區服務等新為興產業。這些產業需求旺盛,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對於促進經濟增長,開辟新的就業,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渠道意義重大。
五要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鎮的整體功能,進一步加強城鎮化進程。一是要統計一規劃、合理布局。要把小城鎮建設與發展鄉鎮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有機地結合起來,搞好農產品加工銷售,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化格局的形成,就地消化農村剩餘勞動力。二是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搞好小城鎮配套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小城鎮發展功能。三是要抓好小城鎮土地開發,採取「以地生廠、以廠生稅、以稅生財」等方式走活土地開發著棋,鼓勵開發商和個人投資小城鎮建設。四要繼續搞好中心城區的提質擴容,充分發揮中心城區的經濟輻射、帶動和人品吸納功能。
第四、要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大力培育、發掘和引進高素質人才。一是要進一步建立健全技術創新機制,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二要為人才的培養、發掘和使用創造良好氛圍。一切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要採取各種措施培養、發掘的引進高素質人才。要人才的使用上要切實做到尊重人才、尊重知識,把對人才的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並建立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人才實行重獎,形成一個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催人奮進的良好氛圍。
❹ 請教一下:中國小康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構聽說在做項目投資融資,是不是真得謝謝!
不好意思沒 聽說怎麼大的 公司
❺ 小康股份發布2020年一季報 營收23.85億元
財經網汽車訊?小康股份一季度營收23.85億元。
4月28日,小康股份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報告,公司一季度實現營業總收入23.85億元,同比下降49.6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4.94億元。
小康股份表示,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變動的主要原因:1、突如其來的疫情,全國范圍內的人員不能正常流動,人員出行大大減少,公司2020年1季度產銷量下降,影響公司的凈利潤下降幅度較大。2、由於疫情影響,全球經濟波動,匯率變動調整匯兌損失約0.71億元。3、由於二級市場股價波動,公司持有重慶農商行的股票價格下跌,影響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約0.56億元。
而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減少的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響,整車和發動機銷量下降。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1-3月數據顯示,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只有2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其餘39個行業減少。汽車製造業利潤總額更是同比下滑80.2%;營收同比下滑30.9%。
乘聯會發布數據也顯示,一季度消費需求下滑嚴重,2020年一季度狹義乘用車零售市場301萬輛,同比下滑41%。其中1月零售171萬輛,同比下滑21%。2月受疫情爆發影響,零售市場僅25萬輛,同比增速跌落-80%。3月開始各地陸續出台消費鼓勵政策,市場緩慢恢復,達到104萬輛,但仍然負增長40%。
報告還顯示,截止2020年3月31日,公司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各基地已全面復工復產,產品市場銷量也在逐漸回升,未來公司爭取將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隨著疫情影響趨於穩定,並伴隨近期政府陸續出台鼓勵汽車消費政策,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認為,「在刺激政策的幫助下,汽車市場的反彈會比較快。」
此外,小康股份近期還通過與東風集團、重慶市政府、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加強戰略合作,布局汽車產業發展。根據東風公司、重慶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小康集團三方所簽署的協議,將重點加大對小康股份旗下金康新能源汽車的投資,在政策、融資、生產、管理、銷售等方面為金康新能源的發展提供支持。
據官方介紹,計劃在2025年前將之打造成為年產15萬輛、產值在300億元以上的中高端新能源汽車企業。
另外,金康新能源還獲得20億元投資,該資金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及兩江新區管委會將指定主體或基金共同成立SPV(特殊目的公司)投資。
而東風公司與小康集團的合作已從整車平台、動力總成、三電、電子架構四個領域,後續擴展到智能網聯、氫燃料、後市場等領域的合作。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❻ 小康資本安全嗎
小康社會是古代思想家描繪的誘人的社會理想,也表現了普通百姓對寬裕、殷實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
❼ 如何理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今後五年,要確保實現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經濟實力更加壯大、發展活力更加激發、城鄉區域更加協調、生態環境更加優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全市上下要按照「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的要求,堅持乘勢而上爭一流、堅持深化改革增活力、堅持遵循規律拓市場、堅持集中力量大事、堅持法治建設走在前、堅持提升幹部精氣神,進一步振奮精神、拉高標桿、全力沖刺、創造輝煌。全會強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和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等一系列重大會議精神,為我們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各項會議精神,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速度與質量的關系、長板與短板的關系、外力與內力的關系、當前與長遠的關系,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引領湖州趕超發展。要以飽滿的干勁做好明年工作,扎實開展好「轉型升級會戰年、城鄉一體提升年、文明創建攻堅年、基層組織加強年」活動,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力確保「十三五」良好開局,為建設現代化生態型濱湖大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會議強調,做好明年工作,要著力促進經濟增長。牢牢扭住項目這個「牛鼻子」,謀劃和推進一批重點項目,狠抓招商選資,推進平台建設,加強市場主體梯度培育,優化企業服務,促進經濟增長,確保增速保持在合理區間。要著力推動轉型升級。扎實開展「轉型升級會戰年」活動,做精做特現代農業,調高調優調強工業經濟,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以創新發展的理念推動一二三產業提質增效升級。要著力深化改革開放。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一系列會議精神,在統籌抓好各項既定改革任務落地的同時,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對外交流合作,提高我市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水平。要著力強化生態建設。堅持綠色發展,扎實開展「生態+」行動,積極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促進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要著力統籌城鄉發展。堅持新型城市化方向,扎實開展「城鄉一體提升年」活動,加快城建、交通等重大項目建設,全面提高城鄉建設水平。要著力提升社會治理。堅持共享發展,切實抓好民生報表、穩定報表,持續好民生實事,深化文明創建、法治建設,增強群眾獲得感。要著力加強黨的建設。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加強黨員思想政治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保證。會議對抓好明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強調要全面落實發展舉措,以精準的方略打好開局仗。要堅持穩速為基,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保持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要堅持提質為要,引導企業品質提升,促進企業並購重組,倒逼淘汰落後產能。要堅持市場為根,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線上和線下兩個市場、資本和實體兩個市場一起抓。要堅持項目為王,做優做強平台、精準精細招商、有力有效投資。要堅持改革為統,做深政府自身改革,做實要素配置改革,做活投融資體制改革。要堅持創新為主,加快產業創新,推動技術創新,促進業態和模式創新。要堅持特色為上,以生態特色壯大美麗經濟,以濱湖特色加快融合發展,以城鄉統籌特色推進新型城市化。要堅持融入為重,加快交通建設,深化接滬融杭,要爭搶制度紅利。要堅持民生為本,促進居民持續增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創新社會治理機制。要堅持實干為先,狠抓「六重」推進,狠抓能力提升,狠抓服務優化,全力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會強調,各級各部門要迅速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市委的精神要求上來,緊緊圍繞全會作出的決策部署,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邁壯志,以「一天也不耽擱,一刻也不鬆懈」的飽滿干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風,全力推動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奮力開創湖州改革發展各項事業的嶄新局面。要更新理念抓落實,堅定信心抓落實,重點突破抓落實,只爭朝夕抓落實,凝聚合力抓落實,扎實開展好轉型升級會戰年、城鄉一體提升年、文明創建攻堅年、基層組織加強年「四個年」活動,真正以五大發展理念來引領湖州趕超發展。
❽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的相應政策(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
一、加快經濟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 汕頭的奔康之路,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推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1、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動力。 改革開放是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堅持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加快汕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要積極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機制,擴大企業規模,促進經濟發展。要改革流通體制,立足汕頭,面向國內外,建設一批現代化的大商業和集貿市場,使汕頭成為輻射潮汕乃至閩西、贛南的貿易中心。要進一步改革勞動就業制度,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新形勢,加大開放力度,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規模、質量和水平。要調整外貿出口結構,力爭出口保持較快增長速度。 2、要把發展工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點。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直接指向是經濟現代化,而經濟現代化的實質就是工業現代化。沒有工業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只能是一句空話。發展工業,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優勢產業,促進傳統優勢產業的升級換代,提高核心競爭力;用信息化帶動高新產業的發展,力爭三、五年內,汕頭有一大批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一方面要引導企業強強聯合,同行業聯合,形成「航空母艦」,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要採取股份合作制形式,把各種生產要素優化組合起來,實行低成本擴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實施名牌戰略,用名牌帶動企業發展,推動整個經濟上新台階。總之,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3、要把第三產業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當今世界各國對第三產業在社會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視,第三產業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中所佔比重的大小,已經成為衡量其經濟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近幾年來,我市第三產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但與先進地區相比,仍顯較為落後,客觀上有繼續發展的空間。一是要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二是要大力發展旅遊業。三是要穩固發展房地產業。
4、要把民營經濟作為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汕頭要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一是要為非公有制企業創造一個寬松的政策環境,公平稅費負擔,暢通融資渠道;二是要加強服務和引導,為非公有制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引導非公有制企業圍繞優勢產業辦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三是積極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公有制企業的結構調整,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非公有制企業上規模、上台階。 二、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 「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因此,一定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國策抓緊抓好。首先,要千方百計控制人口增長。其次,要想盡辦法保護好環境。發展經濟,千萬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再次,要保護土地,節約資源。 三、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一是要推進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二是要進一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三是要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事業。 四、「三農」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 汕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一是要落實雙層經營基本制度。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經濟的一項基本制度,任何時候都不能改變。土地問題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核心,要不折不扣地落實黨在農村的政策,維護農民權益,才能保護土地,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二是要增加對農業的投入。三是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四是要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理清農村經濟發展思路,制訂扶持農村發展的優惠措施,特別是要在用地、用水、用電上給予優惠,千方百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 汕頭既有沿海、山區、平原,又有城市、農村、海島,由於條件不同,經濟發展差別極大。因此,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根據汕頭的實際情況,可把全市劃分為三種經濟類型。總要求是:「特區領先,東西兩翼(潮陽、澄海)齊飛,海島(南澳)、山區崛起」。特區領先,就是汕頭特區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發揮「龍頭」,起領頭雁作用,帶動全市經濟發展。潮陽要大力發展音像製品、化妝品、文具用品等新興工業,改造紡織服裝、食品塑料、五金機械等傳統工業,逐步形成製造業基地。澄海要根據新區域調整後的新特點及傳統優勢,大力發展玩具行業,樹立玩具行業的「澄海品牌」,形成全國乃至全世界的玩具製造基地。南澳島和山區,要充分發展自己的優勢,努力改善投資環境,發展旅遊業和現代農業以及沒有污染的加工工業。市要以足夠的政策力度改善海島、山區的交通條件,提升海島、山區的區域優勢,使他們迅速跨越自我發展的「門檻」,找准戰略突破口,逐步縮小與全市的距離,為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
❾ 這次被恩義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余小康騙子騙了,一步步讓你進入他的圈套希望大家不要再被騙了
不知道我今天是否讓他們公司騙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