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金融理財素材

金融理財素材

發布時間:2021-05-05 09:27:41

⑴ 作文素材學習是一種投資

一個周末,我做完作業上完課正准備去打球,「砰」地一聲,爸爸從外面回來,只見他滿臉笑容地徑直來到我的房間。他手裡拿著一大疊關於投資的資料。
「去銀行投資啦?」
「是的。兒子,要不你也來投資吧!」我以為他要幫我把我的壓歲錢拿來投資,就隨口答應了。「
」我的那個理財經理還有一個客戶是你們學校的一個學長的爸爸,後來我和他聊了起來,他說一定要做這本。「說著,滿臉壞笑地從一堆資料里翻出了一本書,」我剛才在書店買的。「
」啊——「原來投資是這個啊。」不,還是算了吧。「
」你信你爸爸,做了這個肯定不會吃虧。「看著他的壞笑,覺得有些奇怪,剛想開口問個詳細,爸爸便又開口」剛才你都答應了,大丈夫一言一既出駟馬難追。信爸爸一次,你的投資肯定會有回報的。「我看在爸爸平時是個」理財高手「的份上,將信將疑地把書接過去做了。
後來把書寫完了,也就把這件事給忘了。後來到了期末,一大波試卷來襲,作業量一下子翻了一番期末復習的狀態一下子就來了。結果某老師在課時宣布再加一本課外習題。」啊——「同學們都叫了起來。我突然一驚,這本練習的名字怎麼這么熟悉?這不是爸爸讓我」投資「的那本嗎。
第二天去學校,只見大部分同學都無精打採的,我才真正了解爸爸的用意。這件事已經過去兩年了,但爸爸的用心我還一直銘記。當你有時間的時候,不妨把你將要做的事情先完成一部分,當將來真正忙起來的時候,你就會變得游刃有餘。現在的各種投資,其實都是在為未來做打算。

⑵ 作文素材有關富貴不是人生的全部追求

一提到投資,人們就想到用錢生錢,即用多少本錢,投到某個方面,賺回多少利潤。似乎投資的出發點就是手中的本錢,投資的歸宿就是本利之和,整個投資活動就是錢生錢的活動。
其實,人生投資的最初出發點不是金錢,而是時間,每個人最基本的、最原始的資源是時間,金錢只是時間的派生物。
因此,個人資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原始資源,另一種是派生資源。一個人來到世界,無論他創造什麼奇跡,原始資源都是一樣的,就是他的時間。人們雖然有金錢、朋友、知識、技術等等,這些都是由時間派生的,屬於派生資源。
個人投資,首先是原始資源如何使用。即原始資源如何轉化為派生資源,轉化為哪些派生資源;其次是派生資源如何使用,包括賺回的資金如何更好的使用,以賺取更多的利潤。
原始資源是有限的,一生加起來也就那麼多時間。這些時間又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用於消費的時間,另一部分是用於投資的時間。
用於投資的時間有很多用法,是用來交朋友,是用來賺錢,還是用來學知識技能,亦或用來弄個官當等等,這都是原始資源的投入方法。
這里就有一個比較,你的每一個單位時間是用來做生意合算,或是用來交朋友合算,還是用來學知識技能合算。這就涉及到你對人生的追求,即你的投資目標是什麼;也涉及到你的投資技巧,即你是通過做生意直接賺錢,還是通過學技能或交朋友間接賺錢。
個人追求不同,對時間的用法就不一樣;對金錢、技術、朋友等派生資源的用法也不一樣。
以金錢為人生的主要目標,則無論原始資源的使用還是派生資源的使用,都要圍繞錢打轉。他的原始資源是用來做生意直接賺錢,還是用來學技術、交朋友間接賺錢,就看哪種辦法賺錢快;他學哪些技術、交哪些朋友,也要看對賺錢是否有利。對賺錢無益的知識、技能是不會學的,對賺錢無助的朋友是不會交的。
如果人生的追求主要不是賺錢,而是當官,則原始資源和派生資源的使用都圍繞陞官打轉。對陞官作用不大的知識、技能不會學,對陞官幫助不大的朋友不會交,派生資源之一——金錢的使用,也盡可能為陞官服務。
有些東西,既是人生的派生資源,也是人生所追求的目標。例如金錢、知識、官職、朋友等等,它本身既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也是人們追求其他目標的手段。有的人賺錢就是人生的目標,也有的人賺錢是實現其他目標的手段,有的人把學更多的知識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也有人把學知識作為賺錢、陞官或出名的階梯;有的人把交朋友作為賺錢或陞官的手段。
時間可以產生金錢、知識、技能、朋友等派生資源,派生資源也可以相互轉化,還可以轉化為時間。有了金錢,可以學更多的知識、技能,可以交更多的朋友;有了知識、技能,可以賺更多的錢,也可以交更多的朋友;有了朋友可以幫助你賺錢,也可以幫助你學知識、學技能等等。
人生的時間是有限的,多少用於賺錢,多少用於學知識、技能,這是一種最基本的投資決策,是個人投資的基礎。在這一重大投資決策確定之後,剩下的就是既定的時間如何賺錢,如何學知識,如何交朋友,這是個人投資的專業知識。成功地進行個人投資,首先要對原始資源的分配作好基本投資決策,其次也要掌握好各門專業投資知識。
無論是確定人生投資的目標,還是對原始資源進行基本投資決策,首先都要對自己的內部和外部條件作出正確判斷。有的人一生想當官,為了當官投入了他的全部時間和智慧,但到頭來連個科長都沒有混上;也有的人一生想賺錢,整天在生意場上忙碌,但連養家糊口都困難,不但沒有賺錢,反而背上一身債。這些人的總體投資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有的可能是賺錢或陞官等方面的專業技巧掌握不好,但也有的可能是基本投資決策有誤,即對自己的特長把握不好,對人生目標的確定和原始資源的使用不當。例如,有的人天生不是當官的料,他卻偏偏要以當官為目標,並把全部時間和精力用在求官上;有的人天生不是經商的料,他卻把自己的全部原始資源都打發到商場上。
人生很短暫,時間就那麼多,究竟用來干什麼,大家都在盤算。但盤算得是否准,除了正確的自我認識和高超的專業投資技巧外,各種外界因素的變化也很重要。而這些外界因素的變化,有時是自己很難把握的。因此,人生的投資就像做期貨一樣。
所謂做期貨,就是對未來進行投資。比如,我下一份買單,買1萬斤明年8月的小麥,每斤一元。到明年8月,小麥是否一元錢一斤,現在不知道。到時候,如果高於一元,比如每斤1.5元,那就賺了;如果低於一元,比如每斤0.6元,那就虧了。總之是賭未來。
其實,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在做期貨。大家每天都在下單,有大單,有小單。交一個朋友是下單,學一門專業是下單,選一位女友乃至妻子,也是下單。一個單子下來,可能使你終身富貴,也可能使你傾家盪產。
一個單子下得准不準,成功不成功,有時取決於自己的判斷,有時取決於種種不可預測的因素。事實上,我每個人都在對自己的一生做期貨:你用幾年、幾個月或幾天的時間花在這件事情上,可能取得很大成績,也可能一事無成,白白浪費;
你辛辛苦苦花了四年時間讀了一個本科,背上了幾萬元債務,畢業後才發現,你學的知識根本就沒有用,四年的光陰白白浪費;你在官場奮鬥了一生,見人都低三下四,從來都不敢大聲說一句話,到頭來,連一個科長都沒混上,因為你根本不適合當官;你投入了很多時間和錢財,交了一個你認為是很鐵的朋友,但恰恰是這個朋友毀了你一生;你花了七八年時間專學唱戲,起早貪黑,歷盡艱辛,畢業後你發覺,看戲的人越來越少,你不得不去幫人看大門,等等。
金錢是人生的手段,人生在世不能沒有錢。貧窮會使你感到恐怖和孤獨,會使你寸步難行。但追求超過自己的人生需求之外的錢財,就會犧牲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當許多富有者發現自己「窮得只剩下錢」的時候,才更加體會到,金錢應該是人生中更有意義的工作的副產品,而不是人生價值本身。

⑶ 想學習一些財務,經濟,金融知識,請推薦幾本經典書籍,謝謝.

和財務有關的首推羅斯的《公司理財》,和經濟有關的推薦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和金融有關的推薦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這三本書一是國內許數高校經濟金融等專業有關財務,經濟以及金融方面的基礎教科書,二是在國內已經一版再版,《公司理財》和《貨幣金融學》已經到了第九版,《經濟學原理》第六版也已經問世。我想如果經不起時間檢驗的作品做到以上任意一點都很難。當然這三本書也絕非快餐式的消費品,是可以仔細研讀學習的。
至於符合我國國情,我想沒有任意一本相關書籍是純粹為中國量身定製的,畢竟中國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然同為市場經濟,許多原理也是普適的,自然適合我國國情。另外這幾本書共同的特點之一就是案例豐富,並不是純理論性的,相信你會有閱讀的興趣。
關於國內的相關書籍,再推薦一本高鴻業的《西方經濟學》和一本黃達的《金融學》,這兩本書籍在國內也有很高的人氣,當然作為中國人的作品,其中會更多的考慮中國的因素,你可以中西對照,取長補短,參考學習。財務方面受限於我自己的知識面,國內的相關書籍我沒有太好的推薦,你可以看看有沒有其他人回答作為補充。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⑷ 金融外匯是什麼意思 金融外匯圖片素材 高清金融外匯

理性下討論嘛,別那麼激動。64

⑸ 跪求一篇6000字的,個人投資理財案例分析論文

樓主可以去口碑理財網找些這方面的資料素材。

⑹ 金融投資理財產品有哪些推廣渠道

若您持有招行一卡通,可嘗試了解招行個人理財產品。
目前,招行的個人理財產品在主頁上有內公布,您容可以進入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產品信息。如需建議,請聯系客戶經理了解。(溫馨提示:購買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⑺ 做一個千圖網、我圖網、圖品匯這樣的素材網站需要投資多少錢

可以先做簡單的吧,使用開源程序安裝一個網站吧,至於伺服器空間大小,自己覺得自己的網站會有需要多大的呢,自己網站內容是不是很多呢,比如自己網站圖片都在100G以上的大小了,那你的網站空間肯定需要大很多才行呀

⑻ 請提供《關於擴大內需的調研》材料素材和構思,謝謝!

關於擴大內需的調研

我們現在所遇到的許多難題,都與內需不足有關。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擴大內需,要在兩方面使勁:一是擴大投資;一是擴大消費。我們現行的稅制,是1994年在中央實行「雙緊」政策背景下出台的,現在已經時過境遷,如果我們能夠審時度勢,對稅率適當下調,一定能更有效地拉動內需,國家的經濟實力,也將會得到更大的提升。提高中國人的收入,可以刺激消費,是上選之策。政府今後少搞點項目,堅決剎住重復建設,杜絕形式主義,把省下的錢為老百姓增加收入,特別是為農民增加收入,完善社會保障,豈不更好?所以能不能提高收入,關鍵不在於有沒有錢,而在於我們花錢的思路。

企業虧損如是,職工下崗如是。所以擴大內需,近年來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關注。朱鎔基總理最近在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在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下,實現經濟較快增長的根本之策,是擴大國內需求。那麼如何擴大內需呢?有幾個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一、擴大內需要用巧勁

最近幾年,我們差不多每年都發行2000億國債,用於基礎設施投資。回過頭來看,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既有經驗,也有教訓。經驗是:政府通過發行國債,對拉動內需、緩解生產過剩,的確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功不可沒;而教訓,也有兩個方面:

第一,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單打獨做,有些力不從心。我們的經濟總太大,用2000億投資基礎設施,幾乎就是杯水車薪,需求不能完全帶動起來。現在事後諸葛亮,如果當初我們每年拿1000億來補充社會保障基金,為改革創造寬松環境,然後用1000億為民間資本貼息,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情況就不一樣了。現在老百姓有7萬多個億存款,財政拿出1000億貼息,至少可以帶動10000億的社會投資,如此以小搏大,四兩撥千斤,效果定會大有不同。

第二,政府直接投資項目,通常事與願違、得不償失。以1998年為例,當時我們花2000億,搞了72個項目,到1999年的5月份,國家財政部和國家審計署聯合成立一個調查組,做了一次跟蹤檢查。結果發現,72個項目當中,有20個項目資金被嚴重挪用,其中有10個項目純屬「三邊」工程。西南某省有一個項目,當時申報的時候,預算投資9個億,到1999年5月,已經投進去10多個億,調查組問他們的負責人,還需要多少錢,他們回答說不知道,問什麼時候竣工投產?也說不知道。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何以如此?說到底這是一個體制問題。

經濟學中有一個基本假定,叫「經濟人假定」,說人都是自私的。如果從經濟人假定出發,人們花錢辦事,一定會有4種類型: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果。不信我們看看,現在房改了,很多人自己裝修房子的時候,是不是既講節約,又講效果?!不久前我去深圳某銀行講學,行長告訴我,他們剛分了房子,到下午3點鍾,有的辦公室就找不到人,都回家裝修房子去了。如果你去買裝修材料,建材商跟你說,先生,我這個產品是三等品,但給你開一等品的發票,給你好處費,行不行?你肯定不答應。因為是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這是第一種類型。

第二種類型,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只講節約不講效果。我注意到一種現象,現在市場上假煙假酒大行其道,明明知道是假的,就有人願意買,什麼道理?假煙假酒屢禁不止,說到底是因為有需求,有需求才有供給,沒有需求,政府不用打假,也沒人做假。為什麼會對假商品有需求呢?我調研後發現,原來是有人要拿假煙假酒送禮,求領導辦事。二鍋頭檔次不高,紅塔山也送不出手,需要茅台酒,需要中華煙,可茅台酒、中華煙都太貴,加起來合一個月的工資,不經濟。於是人們需要假的,反正煙酒是送人的,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所以假不假他不管,酒有沒有毒也不管,把領導喝死了也不管。

第三種類型,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只講效果不講節約。我們經常說,外國人很小氣,請你吃飯就點幾個菜,弄不好吃不飽。中國人都吃大餐,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吃大餐?因為大餐都是開票的,可以公款報銷,所以就大方。美國人是不是真的就那麼小氣?不盡然。我覺得背後是制度問題,有一次我隨中國經濟代表團到美國出訪,遇到一次吃大餐的機會,這頓飯公司可以報銷,我發現美國人也是點很多菜,最後吃完了,還繼續點菜,要茅台酒,最後打包走了,他們也很大方。

第四種類型,就是傳統的計劃體制,花的是政府的錢,辦的是政府的事,所以既不講節約,也不講效果。最典型的是九江防洪大堤,1998年發洪水前,他們向國務院報告,說是固若金湯,可結果洪水一沖就垮了。朱總理很生氣,說是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1999年政府拿錢重修後,又說是固若金湯,等第一場洪水下來,又垮了。這些年,媒體上報道了很多垮橋事件,很多高速公路開通不久就壞,看看這些橋和路都是誰修的?基本上都是政府工程。如果讓民間資本掏錢修橋,政府不用操心,保證不會垮。如果把30年的收費權給他,30年不會垮;50年的收費權給他,50年也不會垮。

上面的分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政府要盡量地從直接投資領域退出。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已經明確提出,國有經濟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經濟只需控制三大行業:第一是安全產業,第二是自然壟斷行業,第三是提供公共產品的公益性事業。說到公共產品,很多人以為基礎設施就是公共產品,其實,基礎設施的概念很大,其中一部分是公共產品,如生態環境、防洪大堤等;另一些則是一般競爭性的,如高速公路、大橋等。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只需投資公共品,其他非公共品,則完全可以調動民間資本去投資。

二、用減稅的辦法拉動投資

擴大內需,要在兩方面使勁:一是擴大投資;一是擴大消費。如何擴大投資呢?現在就要看政府有什麼招數,把民間資本請出來。民間資本投資,肯定是要賺錢的。可是現在經濟過剩,利潤率低,賺錢不容易。如何讓企業賺錢呢?政府有3件事可以做,第一政府采購訂貨。企業產品賣不出去,政府買啊。第二財政貼息,鼓勵民間投資。第三就是減稅,把稅率降下來,企業盈利就會增加。以上3個辦法,第一個辦法作用有限,治標不治本;第二個辦法,對拉動投資會有積極效果,但力度仍不夠,只有配合上第三個辦法,才能如虎添翼,真正把投資拉動起來。

這幾年,為了擴大內需,我們確實增加了政府采購,但對減稅,卻始終猶豫不決。1998年,稅收不減反增,下半年還追收了1000億。稅負過重,不利於發展。前面講過,政府投資,是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所以政府花錢,肯定不如企業花錢有效率。把企業的錢收到政府手裡,也不利於擴大內需。為了交稅,企業把流動資金都墊上了,怎麼會不影響生產呢?所以擴大內需,必須適度減稅。不久前我去華北調研,我感到現在的地方財政,已差不多到了捉襟見肘的地步。老百姓編了一個順口溜:「中央財政蒸蒸日上,省級財政喜氣洋洋,市級財政勉勉強強,縣鄉財政哭爹喊娘」。中央財政每年增加2000億,而有些縣鄉,開工資都很困難。這個狀況不改變,時間長了勢必會影響基層政權的穩定。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現在有一個流行的提法,要提高兩個比重:即提高財政收入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提高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的比重。這個提法,值得斟酌。比如提高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據說理由是我們的比重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周邊的發展中國家。可是要知道,我們的數字,與別國是沒有可比性的。我們的財政收入是干貨,是沒有水分的,收多少是多少;可作為分母的國內生產總值,水分卻大得。數字出政績,政績出幹部,產值是隨便報的,要多少有多少。分母被誇大了,所以我們財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就顯得偏低。如果用這樣的數字與國外比較,自然會誤導我們的決策。至於提高中央財政收入比重,似乎也缺乏依據。計劃經濟時期,中央政府不僅要統攬全國擴大再生產,而且要負責簡單再生產,還要搞重點建設,這樣把錢主要集中於中央政府,是必然的。可是我們現在要搞市場經濟,許多過去由中央政府辦的事,現在已下放給了地方,按事權與財權統一的原則,中央應把一部分財權交給地方才對,可為何中央財政的比重還要提高呢?看來,這個問題確有再研究的必要。

2000年以來,俄羅斯經濟出現明顯好轉,什麼原因?研究一下他們的經濟政策,減稅是一個重要法門。戰後德國經濟的迅速恢復,靠的也是減稅。美國經濟走出滯脹,也有減稅的功勞。現在有人擔心,減稅會減少國家的財政收入。對此,假如我們去讀一讀供給學派的理論,我想人們就不會有這種擔心。供給學派的掌門人,是南加里福尼亞大學的教授阿瑟·拉弗,該學派的理論主張,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減稅。據說在1974年的某一次午餐會上,拉弗教授為了向一位白宮官員解釋稅率與經濟之間的關系,隨手在餐巾紙上畫了一條曲線,根據這條曲線,拉弗指出,政府課稅的稅率,客觀上存在一定的臨界點,過了稅率的臨界點,稅收就進入了稅率的「禁區」。在「禁區」內,提高稅率,反而會使稅收降低;只有降低稅率,才能增加稅收。何以如此呢?拉弗教授的解釋是:過高的稅率,會削弱經濟主體從事生產活動的動力。因為稅率提高,企業投資的預期利潤會下降,投資利潤下降,必然導致投資萎縮,投資萎縮,又會導致生產增長緩慢、國民收入減少,所以,政府的稅收也會減少;可如果降低稅率,結果就不同,稅率降低,會給企業和個人以新的刺激,投資會增加,經濟增長會加快,稅源就會擴大,這樣,隨著稅源的不斷擴大,反而會使稅收增加。

關於減稅對經濟的好處,我可以舉兩個例證:一個是肯尼迪的「減稅計劃」;一個是里根的「經濟復興稅法」。肯尼迪1961年上台的時候,正好趕上一次新的經濟衰退,因此他提出要在3年內,使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與最低稅率,分別從91%和20%,下降為65%和14%;企業所得稅,則從52%與30%,分別下降為47%和23%。財政部原來估計,由於減稅,政府在5年中可能會減少890億美元的稅收,但事後政府的稅收卻反而增加了540億美元。而里根政府1981年推行全面減稅,結果,不僅遏止了經濟衰退,而且給美國創造了從1982年底開始,連續25個月高速增長的奇跡,到1984年經過調整後,經濟增長率還高達6.8%,仍是二戰以來美國最有力的增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減稅的經驗,自然會給我們一些啟示。不過,中國目前該不該減稅,大家分歧很大。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目前還是一個低稅率的國家,因為稅收總額在GDP中的比重,只有11%左右,而一般發展中國家,這個比率卻達15%,所以據此認為,我們不應該減稅。這里我們且不說GDP中的水分,我手頭有一份資料,說如果考慮到計算口徑的差異,比如把企業虧損補貼、社會保障基金、預算外和制度外收入加上,我們的稅收比重,至少在14.5%以上。我雖無法確認這個數字的可靠性,但我感到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人們重視:一是近10年來,國有企業產值的比重,已經下降為34%,而提供的稅收,卻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1%,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為國有企業減負?二是目前政府正在鼓勵投資,可稅收方面卻在徵收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那麼我們是否應該減征或停徵該項稅種,把重復建設的問題,交給行政法規或有關法律去控制;三是政府要拉動消費,可現行對酒精、輪胎、汽車等的征稅,稅率卻很高,那麼我們可否考慮,調整消費稅目,減征或停徵某些消費稅。

總之,我們現行的稅制,是1994年在中央實行「雙緊」政策背景下出的,現在已經時過境遷,如果我們能夠審時度勢,對稅率適當下調,一定能更有效地拉動內需,國家的經濟實力,也將會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用增收的辦法拉動消費

咱們中國人,歷來有節儉的傳統。因為長期貧窮,經濟短缺,不節儉不行。可是現在不同了,市場經濟沒干幾年,產品就過剩了。20年以前,商品供應不足,買啥都要憑計劃,即便買盒火柴,也要火柴票。你看現在,只要有錢,啥都能買到。這就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不同,計劃經濟是短缺經濟,市場經濟是過剩經濟。也就是說,我們要搞市場經濟,必須要有思想准備,准備與生產過剩長期作戰。市場經濟,永遠都會內需不足,所以擴大內需,絕不是三、五年,七、八年的事,西方國家搞市場經濟幾百年了,至今還是內需不足,過剩問題總也解決不了。美國與歐盟、日本等國的貿易摩擦,說到底就是爭奪市場,向對方轉移過剩。既是如此,市場經濟要導致過剩,那麼我們的消費觀念就得變一變,不變的話,問題會很麻煩。比如說我們的紡織業,2000年,我們壓錠1000萬,企業扭虧為盈了。假如從明天開始,我們又像南京路上好八連的戰士那樣穿衣服,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一件衣服穿9年,我們的紡織工業豈不全要關門?所以時代不同了,消費觀念要跟著變,該出手時就出手,該消費就得消費。

可人們的消費觀念,想變就變得了嗎?哲學中講,存在決定意識。收入就是一種「存在」,收入水平,決定著人們的消費觀念。高收入高消費,中收入低消費,低收入低消費。我們要提倡適度消費,就得讓人們有相對高的收入。1999年,朱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行投資和消費的雙向拉動。為此,銀行出台了信貸消費政策,鼓勵人們貸款買房買車。結果呢?人們卻並不領情,貸款買房買車的很少。什麼原因?因為中國人的收入普遍偏低。有錢的人早就買了房、買了車,沒錢的人又怕貸了款還不起,你養一個車要10000多塊,養了車還養不養孩子?所以信貸消費,要以較高的收入為基礎。有人說,現在消費品積壓,是因為中國人太喜歡存錢。的確,存錢太多,會造成消費品積壓,可中國人收入如此低,不存錢行嗎?比如說你現在每月工資800元,要是不存錢,指不定哪天下崗了,政府給你200多元的救濟金,你能養家胡口嗎?現在醫療制度改革了,看病不能全報銷,倘若哪天生了病,不存錢用什麼看病?再有,你兒子想考好一點的中學,結果就差兩分,你不拿點錢進得了嗎?所以現在老百姓,有100個理由要存錢。收入越低,社會保障水平越低,人們越要存錢。要人們少存錢,惟一的辦法,就是提高收入。

中國人要提高收入,現在是最好的時機。過去我們不敢漲工資,是因為商品短缺,擔心搶購,哄抬物價。現在生產過剩了,大量商品積壓在那裡,物價持續走低,我們歡迎搶購,歡迎哄抬物價。物價漲一點,只要不超過7%,絕無風險。去年底我們加入了WTO,WTO給了我們機遇,也給了我們壓力。而我最擔心的,就是人才。有了人才,什麼都好辦。可我們的工資水平這么低,要留住人才很難。現在機關里的處長,每月1000多元的工資,外企用1000美金挖走政府一個處長,那是毛毛雨。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人才,都跑到外企里去了,幫助人家與我們競爭,會是什麼結果?所以,提高收入,留住人才,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關繫到中國經濟未來的勝負。

去年夏天,遼寧電視台記者采訪我,讓我從經濟的角度,說說中華民族怎樣才算實現偉大復興?當時我講了4條,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有些道理,第一,中國人出國後,要感到有錢花。現在我們出國,由於錢少,囊中羞澀,總覺得底氣不足,自己都缺乏自信,外人怎麼看得起。俗話說,財大才能氣粗。沒有錢,憑什麼趾高氣揚啊?等將來有一天,中國人出國不再為錢犯愁,到那個時候,我們就實現偉大復興了。第二,在歐美市場,到處都賣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現在我們出去看,到處都是中國產的鞋子、襪子、帽子、玩具,而汽車、電腦等科技含量高的產品,卻很少看到。假如將來中國造的高科技產品能行銷歐美,並且有相對高的市場佔有率,中華民族就偉大復興了。第三,中國人出國,可以講中文。現在我們去美國,要講英文;美國人到中國來,我們還得陪著講英文。為什麼?

因為美國人有錢,牛氣。你想跟美國人做貿易,你就得講英文,不然就不懂,買賣就談不成。若將來有一天,中國人手裡有錢了,中文成為國際語言的時候,他們也得學中文。第四,中國不怕和平演變。美國為什麼不怕我們去演變他們呀,因為人家經濟發達。假如有一天,我們也不怕西化,不怕和平演變,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實現偉大復興了。

要做到這4條,最根本的當然是發展經濟,但近期看,提高中國人的收入,是上選之策。提高收入,不僅可以刺激消費,解眼前之急,而且也有利於我們在國際交往中爭取主動。人家和我們打交道,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有13億人口,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但如果老百姓沒錢,需求只是水中之月,我們手裡握著的籌碼,不就少了很多份量嗎?所以提高收入,是一個戰略大計。可是有人講了,現在政府資金短缺,怎麼提高收入?怎麼會沒有資金呢?資金是什麼,物資和貨幣(現金)的簡稱。我們現在到底缺什麼?是缺資還是缺金?大量產品積壓了,物資肯定不缺;如果只缺鈔票,這有何難?印鈔廠加加班不就行了。再有,政府今後少搞點項目,堅決剎住重復建設,杜絕形式主義,把省下的錢為老百姓增加收入,特別是為農民增加收入,完善社會保障,豈不更好?所以能不能提高收入,關鍵不在於有沒有錢,而在於我們花錢的思路。

朱鎔基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指出,要把增加城鄉居民收入,作為擴大與培育內需的重要舉措。這的確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如果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能按照國務院的部署,真抓實干,關注民生,則百姓幸哉!中國幸哉!(

閱讀全文

與金融理財素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股票退市條件 瀏覽:2
華泰柏瑞量化明選基金本周啟航 瀏覽:327
原油價格對俄羅斯影響 瀏覽:267
tft交易體系 瀏覽:430
招商銀行外匯入帳時間 瀏覽:444
0擼理財 瀏覽:922
國際股票大佬 瀏覽:835
康奈股票 瀏覽:458
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政策 瀏覽:775
2019年4月18號鋁錠價格 瀏覽:783
股票配號和中簽 瀏覽:559
期貨滑點厲害 瀏覽:570
電廠投資估算 瀏覽:557
美年股東投資 瀏覽:890
麥田英語融資 瀏覽:192
理財產品電銷 瀏覽:479
私募基金2019持股 瀏覽:414
基金星期天更新收益嗎 瀏覽:517
000851是什麼類型股票 瀏覽:833
誠邁科技主力資金流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