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政府投融資平台有發展前景嗎
幾年來,政府財政融資平台雖然有所發展,但已經不能適應現行財政專和金融政策,無法繼續為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籌集政府投資,政府財政融資平檯面臨諸多問題和困難,急需改造和完善。
據《中國政府投融資平台建設模式與發展戰略分析報告》建議,欠發達地區城投公司必須告別傳統的發展願景,回歸到「市場經濟」,才是各地政府及融資平台公司轉型發展的根本。對縣級平台而言,要進行資源整合,將政府資源、資本通過市場化模式,以「產業合營、區域合作」的思想,以實實在在的產業為基礎,從政府性的投融資主體、投融資平台向市場化的產業發展運營平台轉變。
『貳』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的現狀
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台進行基礎設施和城市建設方面的融資由來已久,但是投融資平台發揮主導作用則是2008年來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期的事情。2009年初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台,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這被地方政府視為對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的肯定和鼓勵。
從2008年底以來,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的數量和融資規模呈現飛速發展的趨勢,據初步統計,截至2009年8月,全國共有3000家以上的各級政府投融資平台,其中70%以上為縣區級平台公司。2008年初,全國各級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台的負債總計1萬多億元,到2009年5月末,總資產近9萬億元,負債已上升至5.26萬億元(絕大部分為銀行貸款),平均資產負債率約60%,平均資產利潤率不到1.3%,特別是縣級平台幾乎沒有盈利 。
隨著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的數量和融資規模呈現飛速發展的趨勢,越來越多的專家質疑,由於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責任主體不清晰,操作程序不規范,同時,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多個融資平台公司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資金,形成多頭舉債,而銀行對地方政府的總體負債和擔保承諾情況根本不清楚,甚至地方政府對自己的融資平台的負債情況都不清楚,一旦投融資平台的項目投資收益不能覆蓋成本,這些「隱性債務」就必然顯性化,給地方政府的財政造成巨大壓力,甚至最後不得不由中央財政和商業銀行買單。
『叄』 p2p融資平台發展前景怎麼樣
未來P2P行業發展將會呈現如下變化:
1、市場規模:兩極分化、大小共存
從市場規模而言,相比現在來說,成交量會高很多,在未來達到信託、基金的市場規模也未可知;從平台數量來說,不同於普通的互聯網創業項目,P2P行業不會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最終的局面應該是「高大上」和「小而美」並存;從平台細分領域來說,產品或服務的個性化程度會更高,小眾化特徵將日益明顯,呈現兩極分化的格局也就會越來越明晰。後河財富從成立開始就一直專注於車貸業務,屬於典型的小而美平台。
2、監管層面:明確定位、嚴格執行
P2P是一個面向大眾的融資市場,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市場都需要政府的強監管。從去年到今年,發生了很多跑路事件,不管是真的P2P,還是偽P2P,這都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政府監管的進程。
3、平台自身:分工細化,控制加強
一個完整的平台,包含前端的理財端,後端的資產端,還有中間的運營與技術支撐。業內人士皆言,互金行業將迎來「黃金十年」,而在這當中,行業結構逐漸走向細化分工也將成為一種必然。
細化分工是一種趨勢,但在這種趨勢的作用下,行業利潤被切片。按照一般行業的規律,越有價值的環節利潤越高,門檻越高的環節利潤越高。在利潤的驅使下,細化分工之後,平台會追逐利潤,向上游資金端和下游資產端發展,又表現出向上下游發展控制的趨勢。
未來行業除了大小兩極分化之外,還會在產業鏈的上下游進行分工,更為專業化:平台的前後端演化為上下游,還會衍生出更多配套的服務業態,比如上游的咨詢、培訓、資金導入,下游的資產管理、資產處置等。
綜合來說,互聯網金融行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之一,P2P是互聯網金融行業里一個重要的分支,所以P2P的地位不言而喻。借用常說的一句話,那就是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雖然現階段P2P行業只是傳統金融的一種補充,但是未來它必將成為金融行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肆』 政府融資平台成立背景 或者歷史過程
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是指各級地方政府成立的以融資為主要經營目的的公司,包括不同類型的城市建設投資、城建開發、城建資產公司等企業(事)業法人機構,主要以經營收入、公共設施收費和財政資金等作為還款來源。
簡單的講,所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是指地方政府為了規避我國《預演算法》等法律規章對其舉債的限制,按照政府意圖設立的以融資為主要目的的公司,地方政府通過提供隱形擔保,以土地等不動產作抵押向社會融資。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取得的資金,大部分來源於銀行貸款,也有一部分是來自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以發行公司債、股票上市等方式進行融資。
以美國「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的全球性金融危機,使世界各國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打擊。為了應對這場金融危機,我國及時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於2008年末推出4萬億元的龐大經濟刺激計劃,而其中大部分資金則需要地方政府予以資金配套,由此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資金需求。
地方政府的財力有限,也出於試水地方債券的目的,於是財政部代理發行了2000億元的地方債券,盡管這樣,卻似乎仍然不能滿足地方政府的資金需求。面對地方政府的資金缺口,2009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台,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這個意見的出台,無疑為地方政府大力發展融資平台提供了政策依據。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為了拉動當地經濟增長,也為了彌補地方政府的財力缺口,在中央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
客觀地講,這些融資平台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為地方政府的大規模投資提供了財力支持。由於投資需求也是內需的重要構成,因此,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台融資,相應地也就擴大了內需,不僅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供給,同時也拉動了當地的經濟增長,在積極應對金融危機方面,取得了促進我國整體經濟迅速恢復的較好效果。
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主要融資渠道,是銀行的信貸資金。為了能較順利的取得貸款,地方政府甚至地方人大提供了隱形擔保,即出具保證還款的「承諾函」,或者以土地等有形資產作抵押等。這些信用貸款或抵押貸款,都會受制於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如果經濟持續發展,財政收入持續增加,土地價格不斷上漲,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還貸壓力不會太大,不過一旦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出現滑坡,或土地開發收入不盡如意,那麼這些融資平台所累積的還貸壓力就很容易爆發,直接沖擊到當地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