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財政管理體製作為國家政府行為,具有哪些性質基本特徵
財政從實際意義來講,是指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經濟部門,即財政部門,它是國家(或政府)的一個綜合性部門,通過其收支活動籌集和供給經費和資金,保證實現國家(或政府)的職能。從經濟學的意義來理解,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財政作為一個經濟范疇,是一種以國家為主體的經濟行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滿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動,以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經濟穩定和發展的目標目錄財政的定義 財政簡介 財政的由來 財政的發展 財政的重要作用 財政的職能 國家財政的職能 資源配置職能 收入分配職能 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財政與經濟 財政的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 新民主主義時期革命根據地的財政 社會主義財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會主義財政理論建設財政的定義 財政簡介 財政的由來 財政的發展 財政的重要作用 財政的職能 國家財政的職能 資源配置職能 收入分配職能 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財政與經濟 財政的分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 新民主主義時期革命根據地的財政 社會主義財政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會主義財政理論建設展開編輯本段財政的定義 財政國家為主體,為了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家與各有關方面之間的分配關系。財政包括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兩個部分。在中國,對財政這一范疇有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由國家分配價值所產生的分配關系,這種價值分配,在國家產生前屬於生產領域的財務分配,在國家產生後屬於國家財政分配;第二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了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對剩餘產品進行分配而產生的分配關系,它不是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而是隨著剩餘產品的產生而產生的;第三種觀點認為,財政是為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會集中化的分配關系。 在當今的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概念當然有所延伸和發展。如果簡略地概括財政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財政從經濟學也可以理解為,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活動,但這里的「分配」應理解為廣義的分配,既包括生產要素的分配,也包括個人收入的分配。 應當指出,簡略的定義,並非科學的研究方法,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弊。還應指出,說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的收支活動,是就財政一般而言。但任何社會和國家的財政活動,都體現政府與其他經濟主體以及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而這種利益關系在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國家則具有不同的性質,這是不同社會和不同國家的財政的特殊性。完整的財政概念,應是財政一般和財政特殊的統一。 編輯本段財政簡介財政是一種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 財政是一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這種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主體是國家或政府。從起源上考察,財政是伴隨國 財政家的產生而產生的。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出現私有財產,社會分裂為階級才產生了國家。國家一旦產生,就必須從社會分配中佔有一部分國民收入來維持國家機構的存在並保證實現其職能,於是才產生財政這種特殊的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馬克思、恩格斯對財政與國家的關系都有明確的論證:「為了維持這種公共權力,就需要公民繳納費用——捐稅……隨著文明時代的向前進展,甚至捐稅也不夠了,國家就發行期票,借債,即發行公債」——<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195頁。「賦稅是政府機器的經濟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32頁。被恩格斯譽為創建了財政學的亞當·斯密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其中專門論述財政問題的第五篇冠之以「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的標題,另一本被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約翰·穆勒所著〈政治經濟學原理〉 財政一書,其中專門論述財政問題的第五篇的標題是「政府的影響」。財政首先是作為經濟范疇加以研究的,所以財政學是一門經濟學科,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但是,經濟與政治本來就是不可分的,而財政這種經濟行為或經濟現象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與政治的關系更為緊密,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財政是一種國家(或政府)的經濟行為,財政學則是一門名副其實的政治經濟學。綜觀當今西方國家的財政學,也都是十分重視財政與國家或政府的關系,甚至將財政學等同於「政府經濟學」或「公共部門經濟學」,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將政府經濟活動視為與市場經濟相對應的一個特殊的經濟領域加強研究力度,特別是從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經濟活動的特殊規律性,從而協調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促進經濟的穩定增長。 財政是政府經濟行為和財政是國家經濟行為兩種說法的含義是一致的,說財政是政府經濟行為,並不意味著忽視財政法制化和立法監督。特別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和企業、居民共同構成市場的經濟實體,在分析政府與市場關系時,說財政是政府的經濟行為,對表達財政的含義則更為明確。 編輯本段財政的由來從人類發展史來看,財政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所以財政活動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經濟現象。綜觀我國幾千年留存下來的古籍,可以看到「國用」、「國計」、「度支」、「理財」等一類用詞,都是關於當今的財政即政府理財之道的記載,還有「治粟內史」、「大農令」、「大司農」一類用詞,則是有關當今財政管理部 財政門的記載。我國使用「財政」一詞,如今雖已經習以為常了,但「財政」一詞出現在中文詞彙中至今卻只有百年的歷史。據考證,清朝光緒24年,即1898年,在戊戌變法「明定國是」詔書中有「改革財政,實行國家預算」的條文,這是在政府文獻中最初啟用「財政」一詞。「財政」一詞的使用,是當時維新派在引進西洋文化思想指導下,間接從日本「進口」的,而日本則是來自英文public finance一詞。孫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時期,宣傳三民主義曾多次應用「財政」一詞強調財政改革,民國政府成立時,主管國家收支的機構命名為財政部。美國政府相應機構的英文用詞為"Department of Treasury",本來的意思是金庫或國庫,在我國也譯為財政部。 20世紀40年代中華書局出版的《辭海》對「財政」一詞作如下解釋:財政謂理財之政,即國家或公共團體以維持其生存發達之目的,而獲得收入、支出經費之經濟行為也。顯然,這種解釋也是從英文public finance譯為中文引入的概念。因此,「財政」一詞在中文詞彙中的應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目前在中文詞彙中的含義,雖然在學術研究上還有不同的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是一個沒有什麼疑義的十分確定的詞語,例如,管理國家收支的工作之曰財政工作,管理機關名之曰財政部、財政廳、財政局等,已經約定俗成,為社會所公認。 財政一詞最早起源於西歐。13~15世紀,拉丁文finis是指結算支付期限的意思,後來演變為finare,則有支付款項、裁定款項或罰款支付的含義。到16世紀末,法國政治家波丹將法語finances作為財政一詞使用,認為財政是「國家的神經」,隨後逐步泛指國家及其他公共團體的理財。中國古代一般採用國用、國計、邦計、度支、理財等詞語。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從西歐各國引用finance一詞,吸收中國早已分開存在使用的「財」和「政」二字的含義,創造了財政一詞,並於1903年傳入中國,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種名稱,確立了財政的概念。 編輯本段財政的發展財政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產物。在國家產生以前,原始公社末期已經存在著從有限的剩餘產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於滿足社會共同需要的經濟現象。但這只是集體勞動成果由集體分配,屬於經濟分配,還沒有財政分配。國家產生以後,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了維護國家的存在,依靠政治力量,強制佔有和支配一部分社會產品,以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行和社會的發展,從而便從一般經濟分配中分離出獨立的財政分配,於是產生了財政。 由於社會生產方式及由此決定的國家類型不同,財政經歷了奴隸制國家財政、封建制國家財政、資本主義國家財政和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的歷史演變。資本主義國家及其以前的財政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是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憑借國家的政治權力對勞動人民進行的額外剝削,反映了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的超經濟剝削關系。社會主義國家財政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之上的,消滅了剝削制度,它是服務於人民根本利益的國家財政,體現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新型分配關系。但是,不同類型的國家財政,一般具有下列共性:即財政分配的國家主體性、無償性、強制性和社會基金性。這些特性之間相互關聯,使財政分配與其他經濟分配相區別。 編輯本段財政的重要作用①有力地促進經濟的發展 ②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 ③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為鞏固國防提供可靠的物質保障 ⑤可調節資源配置 6.促經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7.促進經濟機構的優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編輯本段財政的職能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及穩定和發展職能 編輯本段國家財政的職能資源配置職能由於市場存在失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實現帕累托最優效應,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預。財政的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所產生的,這的特點和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注射,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財政配置的機制和手段有:(1)根據政府經濟職能確定財政收入佔G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5)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收入分配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經濟主體或個人所提供的生產要素不同、資源的稀缺程度不同以及受各種非競爭因素的干擾,各經濟主體或俱獲得的收入會出現較大的差距,甚至同要素及勞動投入不相對稱,而過分的懸殊將涉及社會公平問題。因此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主要是確定顯示公平分配的標准和財政調節收入分配的特殊機制和手段。財政實現收入分配職能的機制和主要手段有:(1)劃清市場分配與財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圍。(2)規范工資制度。(3)加強稅收調節。(4)通過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金。補貼等,使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起碼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經濟穩定包含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多重含義。發展是通過物質生產的不斷增長來全面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基本需要。財政實現穩定和發展職能的機制和主要手段有:(1)經濟穩定的目標集中體現為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大體平衡。(2)在財政實踐中,可以通過一種制度性安排,發揮某種「自動」穩定作用。(3)政府通過投資補貼和稅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設施的發展,消除經濟增長的瓶頸,並支持第三產業的興起,加快產業結構的轉換,保證國民經濟穩定與調整發展的最優結合。(4)財政就切實保證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產性的、社會的公共需要。 編輯本段財政與經濟財政參與分配社會產品,必須正確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系,經濟決定財政,財政來源於經濟,它在一國經濟發展和分配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編輯本段財政的分類財政分為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收入主要來源於稅收和國債,支出主要有社會消費性支出、財政投資性支出和轉移支出。
⑵ 財務管理是屬於財政學類專業嗎
一.根據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財務管理專業不屬於財政學專業,而應屬於工商管理類。
1202 工商管理類
120201K 工商管理
120202 市場營銷
120203K 會計學
120204 財務管理
120205 國際商務
120206 人力資源管理
120207 審計學
120208 資產評估
120209 物業管理
120210 文化產業管理(註:可授管理學或藝術學學士學位)
二財務管理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理財、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統計學、中級財務會計學、初級財務管理、經濟法、中級財務管理、市場營銷學、證券投資與期貨、高級財務管理、成本管理、公司財務案例分析、國際財務管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審計學、項目評估、稅法等。
⑶ 哪種財務管理目標體系是最佳理財目標,為什麼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當今理論界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評價有很多觀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評價的基本依據
(1)資本結構理論(Capital Structure)資本結構理論是研究公司籌資方式及結構與公司市場價值關系的理論.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的研究結論是:在完善和有效率的金融市場上,企業價值與資本結構和股利政策無關——MM理論。米勒因MM理論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莫迪利尼亞1985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2)現代資產組合理論與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現代資產組合理論是關於最佳投資組合的理論.1952年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提出了該理論,他的研究結論是:只要不同資產之間的收益變化不完全正相關,就可以通過資產組合方式來降低投資風險.馬科維茨為此獲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是研究風險與收益關系的理論.夏普等人的研究結論是:單項資產的風險收益率取決於無風險收益率,市場組合的風險收益率和該風險資產的風險.夏普因此獲得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紀念獎.
(3)期權定價理論(Option Pricing Model)期權定價理論是有關期權(股票期權,外匯期權,股票指數期權,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優先股,認股權證等)的價值或理論價格確定的理論.1973年斯科爾斯提出了期權定價模型,又稱B—S模型.90年代以來期權交易已成為世界金融領域的主旋律.斯科爾斯和莫頓因此獲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4)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有效市場假說是研究資本市場上證券價格對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論.若資本市場在證券價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關信息,則稱資本市場為有效率的。在這種市場上,證券交易不可能取得經濟利益.理論主要貢獻者是法瑪.
(5)代理理論(Agency Theory)代理理論是研究不同籌資方式和不同資本結構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價值.理論主要貢獻者有詹森和麥科林。
(6)信息不對稱理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公司內外部人員對公司實際經營狀況了解的程度不同,即在公司有關人員中存在著信息不對稱,這種信息不對稱會造成對公司價值的不同判斷。
利潤最大化
利潤最大化目標認為:利潤代表了企業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則說明企業的財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業的目標。但利潤最大化目標存在以下缺點:
1.沒有明確利潤最大化中利潤的概念,這就給企業管理當局提供了進行利潤操縱的空間。
2.不符合貨幣時間價值的理財原則,它沒有考慮利潤的取得時間,不符合現代企業「時間就是價值」的理財理念。
3.不符合風險——報酬均衡的理財原則。它沒有考慮利潤和所承擔風險的關系,增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4.沒有考慮利潤取得與投入資本額的關系。該利潤是絕對指標,不能真正衡量企業經營業績的優劣,也不利於本企業在同行業中競爭優勢的確立。
股東財富最大化
股東財富最大化是指通過財務上的合理經營,為股東創造最多的財富,實現企業財務管理目標。不可否認,具有積極的意義。然而,該目標仍存在如下不足:
1.適用范圍存在限制。該目標只適用於上市公司,不適用於非上市公司,因此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2.不符合可控性原則。股票價格的高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國家政策的調整、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股民的心理等,這些因素對企業管理當局而言是不可能完全加以控制的。
3.不符合理財主體假設。理財主體假設認為,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應限制在每一個經營上和財務上具有獨立性的單位組織內,而股東財富最大化將股東這一理財主體與企業這一理財主體相混同,不符合理財主體假設。
4.不符合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市場既是股東籌資和投資的場所,也是債權人進行投資的重要場所,同時還是經理人市場形成的重要條件,股東財富最大化片面強調站在股東立場的資本市場的重要,不利於證券市場的全面發展。
5. 它強調的更多的是股東利益,而其他相關者的利益重視不夠。
企業價值最大化
企業價值最大化是指採用最優的財務結構,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以及風險與報酬的關系,使企業價值達到最大。該目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全面地考慮到了企業利益相關者和社會責任對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影響,但該目標也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探索:
1.企業價值計量方面存在問題。首先,把不同理財主體的自由現金流混合折現不具有可比性。其次,把不同時點的現金流共同折現不具有說服力。
2.不易為管理當局理解和掌握。企業價值最大化實際上是幾個具體財務管理目標的綜合體,包括股東財富最大化、債權人財富最大化和其他各種利益財富最大化,這些具體目標的衡量有不同的評價指標,使財務管理人員無所適從。
3.沒有考慮股權資本成本。在現代社會,股權資本和債權資本一樣,不是免費取得的,如果不能獲得最低的投資報酬,股東們就會轉移資本投向。
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
此觀點認為:現代企業是一個由多個利益相關者組成的集合體,財務管理是正確組織財務活動、妥善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財務管理目標應從更廣泛、更長遠的角度來找到一個更為合適的理財目標,這就是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但此觀點也有明顯的缺點:
1.企業在特定的經營時期,幾乎不可能使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只能做到其協調化。
2.所設計的計量指標中銷售收入、產品市場佔有率是企業的經營指標,已超出了財務管理自身的范疇。
從「利潤最大化」到「股東財富最大化」到「企業價值最大化」再到「利益相關者財富最大化」,無疑是認識上的一大飛躍,但他們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只考慮了財務資本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而忽略了知識資本對企業經營活動的作用。
7理性選擇編輯
——「實現財務資本和知識資本效用最大化」
(一)「泛財務資源」理論對傳統理論的沖擊
知識經濟擴大了企業資本的范圍,資本不僅包括物質形態的以財產所有權為形式的財務資本,而且包含了可以轉換為財務資本的非物質形態的知識資本。因此,在制定企業財務管理目標時,就必須融入知識資本的效用問題。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知識資本」的能動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知識資本是企業財富的主要創造力。知識資本可以控制和支配財務資本,未來社會不再是財務資本支配勞動,而是智力勞動支配財務資本。
2.企業價值體現在擁有知識資本的數量和質量上。知識資本的出現使企業的價值不再體現在企業規模的大小上,而是體現在對知識資本的擁有上,從上市公司的市值與凈資產的倍數來看,如今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早已不是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一些上市公司可同日而語的。所以,為了實現企業價值,就必須對知識資本進行有效地管理。
3.知識資本將成為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資本形態的變化必然引起企業產權結構的變化,企業所有者投入的不僅僅是有形資本,無形資本、知識產權和管理能力將比有形資本更為重要。
(二)以「實現財務資本和知識資本效用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可行性研究
現代企業財務管理就是正確「組織財務活動」,妥善「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1.在知識經濟時代,財務資本雖然仍是企業生存與發展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但知識資本在整個社會進程中特別是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一是知識和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是其它資源無法超過的;二是知識性生產要素具有非磨損性、可重復性、共享性、增值性等特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一項資源。可見如何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和配置知識資本是制定財務管理目標不可迴避的問題。
2.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求得生存與發展,財務管理面臨許多挑戰。在資本運作方面,不僅要關注財務資本的取得、運用和資本收益分配等問題,更重要地是要關注知識資本。如在知識資本的取得上,財務管理要關注從什麼渠道用什麼方式取得知識資本;在知識資本的運用上,財務管理要關注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如何結合使用,如何有效配置企業的財務資本和知識資本,提高知識資本的利用效率;在知識資本的收益分配上,財務管理要關注知識資本如何參與企業的收益分配。從這個意義上看,知識資本構成了財務管理的內容,而其效用則成為財務管理所追求的目標。
3.樹立「人本化」理財理念,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必須創新。隨著新經濟形勢的到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不僅需要堅實的經營基礎,即擁有一定的財務資本,同時,財務管理的戰略趨勢要求將知識資本納入其中,因此,知識經濟時代的財務管理必須創新。但對知識經濟會給企業帶來怎樣的風險及怎樣去衡量和防範風險卻意識淡薄,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諸多因素會讓企業面臨更多的風險:
(1)企業不能及時有效地選擇利用內部和外部信息,加大決策風險;
(2)知識更新速度加快,企業及其員工若不能及時調整知識結構,必然進一步加大企業的風險;
(3)高新技術的發展,產品壽命周期縮短,加大了存貨風險的同時也加大了產品設計開發風險;
(4)由於「媒體空間」的無限擴展性以及「網上銀行」和「電子貨幣」的運用,使得貨幣風險進一步加劇;
(5)風險投資倍受企業青睞,它們將大量資金投放在高新技術產業和無形資產上,使投資風險進一步加大。
因此,如何有效防範抵禦知識資本的各種風險及危機使企業更好地追求創新與發展,就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重要方面。
8結論
雖然企業契約中各要素所有者都有權參與企業目標的制定,但隨著一般工人的相對減少,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企業家的相對增加,尤其是他們生產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增強,他們在企業發展中的相對重要性將日漸顯著,起著影響甚至決定企業行為的作用。
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知識資本是企業契約中最重要的資本,因此,知識經濟的管理要求將從管物發展到管人,從以物為本發展為以人為本。雖然知識資本的管理還未能納入企業財務管理系統之中,但知識資本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核心地位和主導作用將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也就當然包括知識資本的效用。那麼,順應形勢,將「實現財務資本和知識資本效用最大化」作為企業財務管理目標將是首選。
⑷ 財務管理屬於財政類專業嗎
不屬於。屬於管理類專業。
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根據財經法規制度,按照財務管理的原則,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
簡單的說,財務管理是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財務管理是研究如何通過計劃、決策、控制、考核、監督等管理活動對資金運動進行管理,以提高資金效益的一門經營管理學科。
⑸ 財政類包括哪些專業
財政類包括財務會計、市場營銷、銀行業、稅務、審計等專業。
拓展資料:
審計專業
審計學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會計和審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國家審計機關、部門及各單位內部的審計機構和社會審計組織從事審計工作以及在學校、研究單位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會計、審計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會計、審計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會計、審計問題的基本能力。
審計學本科專業1985年中南財大率先開設,未過10年,在教育部第二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中,成為目錄外專業,高校開設目錄外專業,比較麻煩。與此同時,上財、中南財等七所院校首批獲准開設注冊會計師專業,幾大財經院校就不再開設審計學專業,改為注冊會計師專業。目前獲准開設此專業的院校有22所,沒有南審。 南京財貿學院成立於1983年,1987年改名南京審計學院,1991年成為審計署直屬,1993年升級為本科院校,2000年下放地方,審計署為其共建單位。2011年成為首批審計碩士院校,2013年正式獲批碩士授予權。2015年11月更名為南京審計大學。目前,南審官方說法為中國審計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
網路--審計專業
⑹ 什麼是財務管理
財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財務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標下,關於資產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
西方財務學主要由三大領域構成,即公司財務(Corporation Finance)、投資學(Investments)和宏觀財務(Macro finance)。其中,公司財務在我國常被譯為「公司理財學」或「企業財務管理」。企業財務管理是通過價值形態對企業資金運動進行決策、計劃和控制的綜合性管理。財務不同於其他部門,本身並不能創造什麼價值,但由於企業財務管理是直接向管理層提供第一手的信息,因此,企業財務管理實際上是一個隱性的管理部門。
第一,科學的現代化財務管理方法。
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市場需要,採取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等多種方法,注重企業經濟的預測、測算、平衡等,求得管理方法與企業需求的結合。
第二,明晰市場發展。
一切目標、方法要通過市場運作來實現,市場是競爭地,優勝劣汰的地方。企業財務管理體系的運作要有的放矢,適應和駕馭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以求得企業長足發展。
第三,會計核算資料。
企業的會計數據及資料是企業歷史的再現,這些數據和資料經過整理、計算、分析,具有相當的借鑒價值,因此,要務求會計資料所反映的內容要真實、完整、准確。
第四,社會誠信機制。
要求具體的操作和執行者在社會經濟運作中遵紀守法,嚴守慣例和規則,不斷樹立企業誠實、可靠的信譽,絕不允許有半點含糊,因為企業誡信度的高低預示著企業的發展與衰敗。
⑺ 公共財政管理的主體是什麼
公共財政是以國家為主體,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集中一部分社會資源
⑻ 財務管理假設有哪幾種
1、理財主體假設
指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應限制在每一個經濟上和經營上具有獨立性的組織之內。
2、持續經營假設
是假定理財的主體是持續存在並且能執行其預計的經濟活動的,明確了財務管理工作的時間范圍。
3、有效市場假設
是財務管理所依據的資金市場是健全而有效的。
4、資金增值假設
是指通過財務管理人員的合理運營、企業資金的價值可以不斷增加。
5、理性理財假設
是指從事財務管理工作的人員都是理性的理財人員,其理財行為也是理性的。
⑼ 財務管理是屬於財政學還是金融學
財務管理屬於管理學,是工商管理類,屬於本科,畢業後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理財、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中級財務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
就業方向:財務管理專業畢業後大多數都是從事會計類職業,一般要花大量實踐工作才能得到運用,現在中國企業主很難真正理解財務管理的作用,還是一手抓,對於資金的管理沒有一整套管理來運作。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