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哪個朝代商人最容易當官
《戰國策》里有這樣一個故事。
衛國商人呂不韋在趙都邯鄲經商,遇見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他腦子里靈光一現,回家後問父親:「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又問:「販賣珠玉,又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他接著問:「如果擁立一位君主呢?」父親說:「這可無法計量了。」呂不韋說:「如今即便我努力工作,仍然不能衣食無憂,而擁君立國則可澤被後世!」
乍一看這個故事,感覺呂不韋牛皮吹大了。區區一商人去玩政治,還想扶持一國之君?後來的事實證明,呂不韋並沒有吹牛。在春秋戰國,商人從政,很有戲。
據《史記》的記載,呂不韋見到異人第一面就覺得「此奇貨可居」,商人獨有的敏銳嗅覺使他意識到,對異人這件「奇貨」進行投資,可以撬動盈利的「立國」生意。
跟他老爹展開了上面那場要「大幹一番」的心靈雞湯對話後,呂不韋開始付諸實踐——說服了沒有子嗣的華陽夫人認異人作兒子。經過呂不韋的一番斡旋,異人終於回到秦國,更名子楚,認了華陽夫人這個媽。華陽夫人又在安國君面前哭得梨花帶雨的,安國君一看這美人多可憐啊,就答應了她的請求,立子楚為繼承人。
呂不韋斥巨資打造的「擁君立國」生意,終於在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250年)見到成效。秦孝文王安國君即位三天後突然神奇地暴薨,子楚即位,是為秦莊襄王。之後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至此,一個商人終於登上政壇頂峰。
彼時,一個商人憑什麼能輕易結交「皇親國戚」,遊走於政界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而這些權貴又憑什麼相信甚至倚靠一個商人?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沒有固定的思想「教化」,沒有對人身自由的禁錮,更沒有壟斷權力的「中心」,列國要發展資源,自然要爭取商人、尊重商人。
鄭國從鄭武公東遷立國開始,與商人們盟誓,實際上讓鄭國成了鄭氏家族和商人的聯合執政,誕生了「弦高犒師」的商人救國佳話。
衛國「務材訓農,通商惠工」,使國家從荒涼衰敗的境況中走上了富裕之路。衛國商人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史記·貨殖列傳》)」所到之處,連國君都以平等之禮相待他,可見當時商人的地位之高。
楚國商人范蠡三次遷徙至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在這個居於「天下之中」的貿易中心,積資成巨賈。范蠡志向遠大,苦於楚國國君傲慢自大,皇親貴族結黨專權,於是范蠡投奔越國為官,後來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
春秋戰國時期,在自由、開放風氣之下,各種思潮湧動,以至商人在思想家、縱橫家、政客等角色上轉換相對容易,成就了歷史上商人從政的黃金時代。正如學者蔡禮彬所言,那些自由大商人,搬有運無,調劑餘缺,有助於打破各國的政治界限。回頭去看一介商人呂不韋的逆襲之路,也就不足為奇了。
秦時,烏氏縣有個名叫倮的商人,倒賣牲畜賺錢後,買進奇珍異物獻給戎王,再從戎王那裡得到十倍的牲畜販回內地。這個買賣,讓那商人賺得盆滿缽盈。秦始皇得知這件事後,賜予倮封君一樣的待遇,讓他與大臣一起登殿朝拜議事。
另外一個在巴郡發跡的商人叫清,是個寡婦,秦始皇視其為「大姐大」,不僅請她去咸陽頤養天年,還築「懷清台」以示彪炳。這些好處當然不是白給的,清幾乎捐獻全部財富給政府修長城,還為秦始皇的驪山陵墓提供了大量的硃砂和水銀。
公元前221年,秦國端掉最後一個列國齊國後一統中原,採取抑商政策,但商業仍像野草在夾縫中生長,誕生了諸如倮和清這樣的大商人。朝廷可以讓他們去朝會旁聽發言,甚至為其樹碑立傳,但就是不給官做。
至漢,情況就更糟了。漢高祖時,商人連穿綢衣乘馬車的權利都沒有,還要承受重稅。漢高祖劉邦的朝堂中,唯一一個商人出身的是灌嬰,還是因為當年跟著劉邦大哥一起造反打下了漢室江山才被封官進爵的。《漢書》中提到,到漢惠帝時期,「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指商人)子孫亦不得為官吏。」
「文景之治」後,商人經濟地位迅速提升,有的地方商賈勢力達到了沖擊官府的地步。漢武帝對此非常討厭,因為跟匈奴的戰爭太燒錢,連年國庫空虛,商人們不僅不幫忙,還在下面搞小圈子敗壞朝綱。
漢武帝心一橫,在大農丞桑弘羊的策劃下,搞出來一個「算緡告緡令」,要求富賈們捐出總財富的3%~5%。舉報商人自報財產不實者,可得其財產一半。
一年過去了,只有一名叫做朴適的牧羊人捐出20萬錢。劉徹收錢後,封朴適為中郎,還將朴適作為「感動大漢人物」大肆宣傳。然而,並沒有誰被感動,直到與匈奴的戰打完,劉徹也只收到這一筆捐款。最終導致漢王朝採取了「鹽鐵專賣」和「打擊豪強」兩大政策,弄得無數商人破產,叫苦連天。
幫助漢武帝策劃「算緡告緡」的桑弘羊,就是商人世家出身。但漢代明明禁止商人世家不得為吏,為何桑弘羊能13歲進宮,一直做到掌管國家經濟政策的大農丞?一種推測認為,桑弘羊的心算能力實在太牛了,牛到朝廷可以破除不任用商人的國策,也要任用這個「最強大腦」。
從漢末戰亂到隋統一的400年間,商人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而且士族大夫不以從商為恥。三國時期各大士族幾乎都是一手搞政治一手搞商業,只不過是以仕途為主,商業為輔。追隨劉備的糜竺、糜芳,就是大商人。類似的還有徐州的陳珪、陳登,荊州的蒯良、蒯越,揚州的陸氏、全氏等,都是有記載的富家大族。政商融合的盛景,持續到隋代。
但是,現實政治難不倒心懷遠大抱負的商人。一個名叫武士彟的商人,看透了歷史的規律,在隋代當官貌似不切實際,乾脆學灌嬰老師那樣投資造反的大哥,萬一大哥事成了,自己不就成開國元勛了嗎?於是經濟實力雄厚的他資助李淵父子起兵反隋。果然,事兒真干成了,後被加封為應國公,武則天冊封皇後時追封其為魏王,演繹了一出商人在封建帝國改朝換代中投資變身的經典案例。
哪怕在「盛世」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也堅決將商人排斥在主流社會特別是政壇之外。他曾囑咐智囊房玄齡,工商雜流即使才能出眾,讓他們發悶財得了,一定不能授以官職,不能讓他們「與朝賢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舊唐書·曹確傳》)。
政治越壓抑,商人尋求政治地位的欲求就越強烈,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做官。既然正規途徑斷了商人的仕途,他們只好通過結交官員,賄賂當權者以獲取官職。
反而是安史之亂後,商人入仕人數激增。商人子弟參加科舉不再受限,正常入仕通道被打開。鹽商之子畢誠,於大和六年(833年)進士及第,官至刑部侍郎、宣武軍節度使等,並於咸通初入相,創下唐代商人世家任最高官職的紀錄。
另外,由於藩鎮割據,斗來斗去,總是需要資本和人才。不少商人通過獻計策、立軍功的形式進入仕途。至唐末五代,「大商皆假以牙職(《資治通鑒》)」。淮南鎮帥高驕曾把軍政大權交給賣葯和茶葉的商人呂用之,政商之親,似乎又讓人聞到了春秋戰國的氣息。
宋代一如既往地在政治上延續賤商傳統,《宋史·選舉志》中將「工商異類」跟「不孝、不悌」的道德敗壞者歸為一類,禁止他們參加科舉考試。後來商人勢力實在太壯大,宋太祖不得不允許一些「卓然不群」的商人參加科舉。宋仁宗時出身商人家庭的官員馮京,就是通過科舉考試入仕為官的。
南宋有一個叫朱清的人,本來是家奴,這廝殺掉了自家主人,奪其「妻子貨財」,為躲避官府追捕,逃亡海上,走私鹽巴。但生意做大了牽涉的人太多,宋廷無可奈何,只好將其招安,封為防海義民,給予其合法商人的地位。
宋朝滅亡後,朱清時來運轉,受到元廷重用,被升為武略將軍。朝廷任用他負責開發海運,沒過幾年就把太倉打造成了東南沿海富庶繁華的大港,朱清由此官至河南行省左丞。
可見,元代與前朝大為不同,不僅重視商業,還任用商人為官。比較著名的商人就有奧都剌合蠻、烏馬兒、桑哥與盧世榮等人,他們「素無文藝,亦無武功,唯以商販所獲之資趨赴權臣,營求入仕」(《元史·陳佑傳》)。
元代商人的經營活動有政治靠山作為保護,一些貴族拿錢給商人幫自己投資理財,其中的斡脫(經營高利貸)商人更是用官本牟利的官商,具有濃厚的封建買辦性。
到了明朝,政府專門為異地參加科舉考試的商人設立「商籍」,沒有當地的戶籍和「學區房」,也能在當地參加科舉考試。當然,明代商人社會地位的提升,並不意味著其法權地位也改觀了。
古代的商人富到一定境界,不玩政治亦會被政治盯上,從元代開始積富的沈萬三家族就是鮮活的例子。朱元璋靠著捕風捉影的信息,將沈氏家族羅入造反的「藍黨」集團,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沈萬三的後裔抓了。刑追逼供隱匿田產丁口的工作持續了整整五年,直到把油水榨乾,沈萬三的曾孫沈德全等人才被處以凌遲極刑。
清朝晚期洋務運動興起,外夷頻繁擾華、新興思潮湧動,以致皇權式微、商人崛起,像沈萬三這種富甲一方的商人更多。那麼,尋求政治依附就成為了他們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研究的結果或者說時代作用的結果,就是亦官亦商的「紅頂商人」粉墨登場。
清代朝官的帽頂,一般是紅色的圓錐樣,「紅頂商人」一詞神形兼備,就是指官商。這個詞語源自家喻戶曉的清末著名徽商胡雪岩。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胡雪岩在杭州的錢庄當小職員時,常去喝茶,在茶館遇到落魄的王有齡,胡雪岩拿出五百兩銀子資助他謀得官職。後來,王有齡發達了,為胡雪岩保駕護航。多方史料證明這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但可以肯定的是,胡雪岩不管用了什麼方法,結交上了王有齡,並與以王有齡為中心的盤根錯節的官場圈子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最終戴上了「紅頂」。
比胡雪岩官做得更大的王熾,經商之道略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光緒、慈禧逃到西安後,國庫虧空,財政困難,王熾出來表一功,放錢資助。兩年後,慈禧從西安回到北京,王熾一如既往資助清廷。當時有說法,王熾的天順祥就是清廷的國庫。慈禧太後十分賞識王熾這個「提款機」,賞「二品銜道員王熾三代一品封典」。
即便清朝誕生了那麼幾個「紅頂商人」,但商人整體的法權地位仍舊原地踏步。實際上,當權者並沒有讓他們進入權力中樞參與政治,只是封一個虛職,目的是讓你為國盡忠。一旦國家覺得你沒用了或者「錯了」,揮一揮衣袖,帶走你的所有。
胡雪岩最後破產,各地官僚還不放過,群起敲詐勒索,直到被慈禧抄家。樹倒猢猻散,身邊的妻妾大都攜私房錢離他而去,他靠著胡慶余堂的微薄收入,凄涼地度過晚年。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一代傳奇官商黯然離世。他的人生書頁上,寫滿了中國商人的榮耀與悲傷。
Ⅱ 中國歷史上的大商人有哪些
1、 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踐一戰滅吳的大智者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記錄的典範。《史記》中載「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當然入選,推薦為「中國十大富豪」之首。
2、 子貢:孔子高徒,經商致富的能人。《史記。貨值列傳》載其「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曾自費乘高車大馬奔走於列國,說齊、存魯、霸越、亡吳。儒家學說後來得以發揚光大、流傳百世,其功甚偉。
3、 白圭:戰國初期周人,最早的經商理論大師。李悝曾向他求教過致富秘訣。「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即是他首創的經商名言。《史記》推其為「天下言治生祖」,曾有經商哲學理論著作問世,可惜失傳。
4、 呂不韋:戰國時期陽翟大商人,史載」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筆大買賣卻是:結識秦流亡公子贏異人並資助其回國即位,從而成功實現個人由商從政的歷史性轉變.
5、 沈萬三:名富,元末明初江南巨富。曾助朱元璋修南京城,個人承包三分之一工程費用。其孫捲入藍玉之案被充軍雲南,財產沒收。其財富來源一說為海上貿易所得,可能算是歷史上最早得國際貿易商人。
6、 伍秉鑒:商名伍浩官。清代廣東十三行怡和行之行主。憑與英國東印度公司走私鴉片迅成巨富。1834年已宣稱有資產2600萬元(一說為2600萬兩),西方學者稱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1843年清政府令行商償還《南京條約》規定的300萬元外商債務,他獨自承擔100萬。同年在廣州病逝。
7、胡雪岩:本名光墉,著名的「紅頂商人」,近代「徽商」的傑出代表。因與左宗棠結交,借協辦福建船政局、蘭州製造局之機,靠包辦湘軍軍需物資業務致巨富。資金最高曾達兩千萬以上,後受洋商排擠破產。胡慶余堂即為其創辦知名企業。
8、王熾:字興齋,雲南彌勒人,另一個『紅頂商人」的代表,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之一,創設「同慶豐」,並改組「天順祥」, 富可敵國。
9、盛宣懷:清末官商代表人物,總辦全國電報業務,承辦漢陽鐵廠、江南製造局等實業,個中中飽私囊,累為巨富。
10、張謇:近代著名的「狀元商人」,創辦大生紗廠與墾牧公司致富,興辦教育,鼓吹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