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融水中悅投資有限公司一個連員工工資都發不起的公司
現在貨幣投放量少了點,很多融資平台會出現各種問題,開不了工資你是內部員工這個應該可以更容易了解到。
『貳』 大家幫忙找找魯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知識點
這里有更詳細的,因為表格無法粘貼——我查了這個是魯教版的(因為我花了點數從學科網(裡面標了版本)下載了,結果有表格在這里粘不到,就搜了一下標題,幫你找到了。
兄弟,各點加分鼓勵一下吧!哪怕一分也忍了,呵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歸納整理(完善版)網址 0財富就可以下載哦
http://wenku..com/view/2980e18fcc22bcd126ff0c6f.html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識歸納整理(完善版)
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1.1區域與區域差異
一、中國三大自然區
1、產生原因: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氣候:自然差異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區域的標志(鏡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區的差異(P5圖)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分界線 400mm年等降水量線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位置、面積 東部臨海 45% 深居內陸、高山環繞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
自
然
環
境 地形 平原、丘陵,水成地貌 高原、盆地 風成地貌 高原、山地,寒凍風化地貌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 乾旱少雨 高寒氣候: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風力大、太陽輻射強
水文特徵 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 內流河,鹹水湖,冰川融水補給 內外流兼備,大河源頭,鹹水湖
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荒漠土(有機質少,鹽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 北 寒溫帶針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南 熱帶雨林、季雨林 西 東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東南 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頂
森林—草原—荒漠
主導因素 氣溫隨緯度變化 降水隨海陸位置變化 水熱組合隨海拔變化
人
類
活
動 農業 最重要農業區(種植業) 畜牧業、灌溉農業、綠洲農業 畜牧業、河谷農業
不利條件
人多地少,環境問題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 氣溫低、空氣稀薄、風力大、水分不足、地勢崎嶇
影響程度 深刻 微弱
經濟文化 發達 落後
補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區(屬東部季風區):(1)地形崎嶇(2)多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區:(1)地形崎嶇(2)高寒缺氧、凍土發育
4、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1)、南北差異
①分界線: 1月0℃等溫線
秦嶺—淮河 暖溫帶與亞熱帶
800mm年等降水量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
②南北差異(P9圖)
自 然 環 境 人 類 活 動
地形 氣候 河流 耕地
類型 農作物 水果 民居 古代
交通 方言 礦產 工業
北方 平原
高原 溫帶
季風 結冰 旱地 小麥、甜菜、大豆、棉花、雜糧 蘋果梨、 平頂 馬車 較少 煤、石油 天然氣 重工業為主
南方 丘陵
山地 熱帶
亞熱帶季風 不結冰 水田 水稻、甘蔗、油菜、茶葉、蠶絲 柑橘
荔枝 斜頂 船 繁雜 磷、有色金屬 輕工業為主
附:(2)四大亞區的差異(P10圖)
氣候 植被 土壤 作物熟制 農作物 農業條件
東北
溫帶季風,溫帶濕潤半濕潤區 針葉、針闊混交林 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麥、大豆、甜菜 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熱量不足
華北 落葉闊葉林 黃土 兩年三熟、一年兩熟 冬小麥、穀子、棉花 水資源不足、乾旱、風沙、土壤鹽鹼化
華中華南 季風,亞熱帶濕潤區 常綠闊葉林 紅壤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
水熱充足
華南 季風,熱帶 常綠闊葉雨林 磚紅壤 一年三熟 水稻、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
補充
南方方言繁雜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戰亂災荒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對穩定
二、中國三大經濟地帶(P12圖)
1、依據: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補充:「西部大開發」的西部范圍:西部經濟地帶所包括省區+內蒙古+廣西
2、差異
東部地帶 中部地帶 西部地帶
省區 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共12個 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共9個 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 共10個
地理區位 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 距海較遠,地形、地質條件復雜,交通不便
經濟水平 高 低
發展進度 快 慢
特徵
①能源、礦產缺乏
②對外貿易,海洋開發 新興產業基地 ①能源、礦產豐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商
品糧、農林產品基地 ①能源、礦產豐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還林、還草,改善
生態環境
1.2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陸地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階段性、變化性)(P17、P19圖)
階段 人類活動分布區 舉例 人地關系
採集狩獵階段 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 依賴自然
農業社會 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大河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 四大文明古國 改造環境、馴化家禽、栽種植物
工業社會 資源豐富(能源、金屬),區位交通優越(道路、航道、港口) 德國魯爾區、山東東營、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帶 利用環境提供的資源或區位優勢發展經濟
後工業社會 環境質量優越(原因:可提高產品質量,吸引科技人員定居,提高科研效率) 美國矽谷、日本九州、英國蘇格蘭、德國慕尼黑、北京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 影響環境質量
二、海洋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階段性)
航
海技
術 階段 影 響
落後 以海為疆界,古代文明發源於大陸內部
發展 (1)海洋交通發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歐、日本、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經濟最活躍區域)
進步 大陸架:石油、天然氣
開發海底礦產 太平洋最豐富
深海盆:錳結核 美、日、英、德已開采
三、島嶼對人類活動影響(階段性)
工業化 階段 影 響
以前 人口稀少、文化、技術由大陸傳入
以後 (1)利用島嶼港口優勢,發展商品經濟(英、日)(2)利用波浪、陽光、海島、海灘發展旅遊業(3)控制島礁,確定海域的歸屬權,具政治、國際軍事意義
補充: 地形:丘陵、平原
歐洲的三圃制 條件 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適合穀物生長;秋季水草豐美,適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塊植樹、一塊種田、一塊放牧
1.3 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自然資源的利用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山西煤炭資源的開采
1、影響:
有利 ①調整生產力布局,加快城市化進程;②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③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④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和農村小康建設。
不利 環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氣污染
生態破壞:①占據農田,浪費土地資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斷
2、條件:資源豐富,市場廣闊,交通較便利(大秦線、黃驊線、石太線)
3、面臨問題:資源枯竭、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運輸力量不足
4、解決措施:(1)調整產業結構(2)提高綜合利用:變煤為電、油、氣(3)礦區復墾;礦坑發展水產養殖,保護環境
(二)水資源跨區域調配
1、澳大利亞:東水西調
2、美國:北水南調(加利福尼亞水道)
(1)地區:西部加利福尼亞州 農業:蔬菜、水果基地
工業:石油、電子、軍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飛機等新興工業中心
(2)原因: 北部:濕潤、薩克拉門托河水量豐沛
(地中海氣候) 南部:地勢平坦、光熱充足,但乾旱少雨,水資源短缺
(3)意義:增加水源、調節氣候、保護野生動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補充:3、中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
路 線 輸出地 輸入地
南水
北調 水泵,大運河
東線:揚州 天津(華北)
修運河
中線:三峽,丹江口水庫 鄭州、石家莊、北京(華北)
隧道
西線: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
黃河上游(西北)
(1)減輕洪澇災害
(2)長江口鹽度升高,水質變差
(1)解決北方缺水問題
(2)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西氣
東輸 管道
塔里木盆地 上海
(1)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2)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發展
(1)緩解能源緊張狀況
(2)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
西
電
東
送 火電
北線:山西、內蒙 華北
黃河上游 水電 (京津唐)
三 峽 水電
中線:長江上游 華中(滬寧杭)
珠江上中游 水電
南線:貴州、雲南 華南
火電 ( 珠三角)
4、生物資源的利用
負面:森林的過度砍伐(熱帶雨林砍伐最嚴重):物種急劇較少
正面:運用科學技術(改良品種、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 勞動力分布的變化 低級形態
高級形態
第一產業(農業) 逐漸較少
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 先增後降
第三產業(服務業,經濟水平的標志) 穩步增加
(二)產業轉移
1、部門: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
2、原因:(1)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2)區域之間總體水平的差異
3、方向:發達地區 不發達地區
4、舉例:亞洲:美國 日本 四小龍、東盟 中國、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發達的相鄰地區
5、對環境的影響
產業移出地 產業移入地
自然環境 提高環境質量 (1)鄉村地區 工業化地區
(2)導致環境污染
人文環境 (1)失業人口增加
(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1)加快工業化進程
(2)緩解就業壓力
第二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
2.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黃土疏鬆(2)暴雨集中(3)構造運動強烈多地震(4)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過渡開墾、放牧、采樵、開礦、輪荒等。導致地表植被的破壞
經濟損失 (1)土壤肥力下降 農業減少
(2)溝壑發展、泥石流 破壞工礦交通設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損失 乾旱
生態破壞 (4)淤積江河湖庫 洪澇(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渾導致水量損失 影響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樹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興修水庫、打壩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原則: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
(根本措施) 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重點:水土保持、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村牧業體系
案例:洞庭湖濕地恢復與可持續發展
濕地 范疇:湖泊、沼澤、泛濫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灘塗、紅樹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經濟、生態(「地球之腎」)
作用:調節水位、蓄洪防災、保證航運
洞庭湖 問題:圍湖造田、水土流失 長江中游洪災
濕地 可持續發展 原則:退湖還田、營造長江上中游防護林
具體做法:(1)調整農業結構(2)擴大城鎮人口容量(3)發展生態旅遊業
2.2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治理
基本條件 區域位置:位於美國南方地區棉花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自然條件 自然環境:降水豐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嚴重、洪水泛濫
自然資源:礦產(煤炭、磷、鉛鋅、鐵、銅等)、水能資源等
人文條件:生產力水平低、經濟基礎差、交通困難
治理措施
經 驗
啟 示
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概況 位置:南疆、內流河、冰川融水補給
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
生態 特點:乾旱脆弱
環境 原因:氣候變化、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盲目開墾和亂砍濫伐
問題:河道斷流、湖泊乾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
(1)上游:節水防滲、山區水庫
治理 (2)中游:建閘、築堤、造林
(3)下游:跨流域調水
(4)全流域統一調度和管理
(5)增強節水意識
2.3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東北區域概況:
1、范圍:黑、吉、遼及內蒙古東部 2、面積:124萬KM2 3、人口:1.2億
4、地貌特徵:
山環水繞(北:小興安嶺;東:長白山;西:大興安嶺;河:松花江、嫩江、遼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等)
沃野千里(東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遼河平原;東:三江平原)——土地資源豐富——形成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二、農業生產條件:
1、自然條件:
(1)土地資源:耕地面積廣闊、土壤(黑土、黑鈣土)肥沃、宜農、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降水:400—800mm,東南向西北遞減;熱量:自南向北遞減
(3)林地面積大:佔全國林地面積的1/3,主要分布於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
(4)草場資源(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畜牧業生產基地,農產品資源
(5)其它:水產資源、海岸線長、灘塗面積廣
2、社會經濟條件:
(1)工業部門齊全,是我國最早的重工業基地,工業發展為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農業機械工業發展快,交通便利,促進商品糧交易
三、農業發展
1、熟制:一年一熟
黑龍江:春小麥、大豆、馬鈴薯
2、農產品 吉 林:玉米、高粱
遼 寧:冬小麥、棉花
3、布局變化: 農田向東西兩側推進——農業開發
城市周圍(郊區農業):副食品基地——市場需求
四、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生產比較粗放,耕地破壞嚴重(盲目開荒的後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資源利用失調(亂砍濫伐、重采輕育、開荒、火災、蟲害等);
3、開墾沼澤地(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破壞了濕地環境;
4、農產品質量和品種不適應市場要求,農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
5、水土流失嚴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產能力下降,同時引發生態問題。
五、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調整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2、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4、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5、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4德國魯爾區的探索
一、魯爾區輝煌與衰退的區位分析(背景條件與衰退原因)
(一)魯爾區作為傳統工業區發展的優勢區位條件(即輝煌的區位優勢)
1、豐富的煤炭資源(魯爾煤田)2、離鐵礦區較近(初期:法國洛林;後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溫帶海洋性氣候,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陸交通(其位於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三條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5、廣闊的市場(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促進了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的發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續發展的的制約因素)
1、生產結構單一(衰退的內在原因):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使用;新技術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
3、世界性的鋼鐵過剩(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鋼鐵市場需求量減少)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工業區衰退的根本原因)
(1)魯爾區工業傳統的生產和組織方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用地緊張(3)環境污染嚴重
二、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有益探索
1、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即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產業轉型(這是結合整治的核心)
(1)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2)鼓勵和引進新興工業;(3)重視發展第三產業。
2、發展科技,繁榮經濟(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公路、鐵路、水運等) 4、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三、思維發散:
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狀和我國國情,以及根據德國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成功的經驗,談談東北地區應採取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提示:我國的東北工業基地和魯爾區一樣屬於以重工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目前也出現了和魯爾區類似的產業結構老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為此,我國作出了「振興東北」的戰略決策)
主要措施如下:
① 改變單一的重工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發展第三產業;
② 把自身生產、學習經驗和科學研究相結合;
③ 提高自身的生產水平,淘汰一些落後的生產方式,加強自身的技術改造,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④ 全面治理環境污染,提高東北的環境質量;
⑤ 大力拓展融資途徑,引進民間資本;
⑥ 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上的優惠。
2.5 中國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一、工業化和城市化
概念:農業主導 工業主導
工業化 指標:農業產值、農業人口、城鎮人口
推 促 標志:工業產值
動 進 人口、地域
概念:農村 城市
城市化 文明
指標:城市人口、城市規模、城市人口比重
標志:城市人口比重
二、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1、區域特徵:
(1)區域位置:長江下游,黃海之濱,淮河下游;
(2)區域特徵:城市眾多,人口密集,經濟發達;
(3)歷史上的輝煌:19世紀初,蘇州、揚州和江寧(今南京)的人口就超過50萬。
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快
2、現狀 工業化中期
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
3、問題 4、措施
生態:環境污染(水體) 治理污染
調整行政區劃 提高聚集力
經濟:城市化質量不高(特大城市少) 發展城市群(組團式) 和輻射力
建設小城鎮(工業)
社會:忽視「以人為本」 保障農民利益
『叄』 融的組詞
融化。融解。消融。融合。融洽。融匯貫通。其樂融融。融泄。金融融裔。
『肆』 融水四七九有么什用有公務員嗎
是個傳銷的東西吧,現在都以融資項目等面目出現
『伍』 求高中地理資料
高考地理必修三知識歸納整理(完善版)
第一章 區域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
1.1區域與區域差異
一、中國三大自然區
1、產生原因: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氣候:自然差異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區域的標志(鏡子)
水文
3、三大自然區的差異(P5圖)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分界線 400mm年等降水量線 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位置、面積 東部臨海 45% 深居內陸、高山環繞 30% 西南青藏高原 25%
自
然
環
境 地形 平原、丘陵,水成地貌 高原、盆地 風成地貌 高原、山地,寒凍風化地貌
氣候 季風氣候:雨熱同期 溫帶大陸性氣候: 乾旱少雨 高寒氣候: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風力大、太陽輻射強
水文特徵 外流河,雨水補給為主 內流河,鹹水湖,冰川融水補給 內外流兼備,大河源頭,鹹水湖
土壤 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荒漠土(有機質少,鹽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 北 寒溫帶針葉林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南 熱帶雨林、季雨林 西 東
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東南 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 山頂
森林—草原—荒漠
主導因素 氣溫隨緯度變化 降水隨海陸位置變化 水熱組合隨海拔變化
人
類
活
動 農業 最重要農業區(種植業) 畜牧業、灌溉農業、綠洲農業 畜牧業、河谷農業
不利條件
人多地少,環境問題 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鹽鹼化 氣溫低、空氣稀薄、風力大、水分不足、地勢崎嶇
影響程度 深刻 微弱
經濟文化 發達 落後
補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區(屬東部季風區):(1)地形崎嶇(2)多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區:(1)地形崎嶇(2)高寒缺氧、凍土發育
4、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1)、南北差異
①分界線: 1月0℃等溫線
秦嶺—淮河 暖溫帶與亞熱帶
800mm年等降水量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
②南北差異(P9圖)
自 然 環 境 人 類 活 動
地形 氣候 河流 耕地
類型 農作物 水果 民居 古代
交通 方言 礦產 工業
北方 平原
高原 溫帶
季風 結冰 旱地 小麥、甜菜、大豆、棉花、雜糧 蘋果梨、 平頂 馬車 較少 煤、石油 天然氣 重工業為主
南方 丘陵
山地 熱帶
亞熱帶季風 不結冰 水田 水稻、甘蔗、油菜、茶葉、蠶絲 柑橘
荔枝 斜頂 船 繁雜 磷、有色金屬 輕工業為主
(2)四大亞區的差異(P10圖)
氣候 植被 土壤 作物熟制 農作物 農業條件
東北
溫帶季風,溫帶濕潤半濕潤區 針葉、針闊混交林 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麥、大豆、甜菜 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熱量不足
華北 落葉闊葉林 黃土 兩年三熟、一年兩熟 冬小麥、穀子、棉花 水資源不足、乾旱、風沙、土壤鹽鹼化
華中華南 季風,亞熱帶濕潤區 常綠闊葉林 紅壤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
水熱充足
華南 季風,熱帶 常綠闊葉雨林 磚紅壤 一年三熟 水稻、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
補充
南方方言繁雜的原因:交通不便,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戰亂災荒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對穩定
二、中國三大經濟地帶(P12圖)
1、依據:自然條件、自然資源、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補充:「西部大開發」的西部范圍:西部經濟地帶所包括省區+內蒙+廣西
2、差異
東部地帶 中部地帶 西部地帶
省區 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 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
地理區位 面向大海,具有開放性和便利的海運 距海較遠,地形、地質條件復雜,交通不便
經濟水平 高 低
發展進度 快 慢
特徵
①能源、礦產缺乏
②對外貿易,海洋開發 新興產業基地 ①能源、礦產豐富
②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商
品糧、農林產品基地 ①能源、礦產豐富
②能源基地
③退耕還林、還草,改善
生態環境
1.2 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一、陸地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階段性、變化性)(P17、P19圖)
階段 人類活動分布區 舉例 人地關系
採集狩獵階段 動植物資源豐富的地區 依賴自然
農業社會 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大河沖積平原、三角洲、盆地 四大文明古國 改造環境、馴化家禽、栽種植物
工業社會 資源豐富(能源、金屬),區位交通優越(道路、航道、港口) 德國魯爾區、山東東營、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業帶 利用環境提供的資源或區位優勢發展經濟
後工業社會 環境質量優越(原因:可提高產品質量,吸引科技人員定居,提高科研效率) 美國矽谷、日本九州、英國蘇格蘭、德國慕尼黑、北京中關村、印度班加羅爾 影響環境質量
二、海洋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階段性)
航
海技
術 階段 影 響
落後 以海為疆界,古代文明發源於大陸內部
發展 (1)海洋交通發展(2)人口、城市向沿海集中(西歐、日本、美國東海岸和西海岸是世界上經濟最活躍區域)
進步 大陸架:石油、天然氣
開發海底礦產 太平洋最豐富
深海盆:錳結核 美、日、英、德已開采
三、島嶼對人類活動影響(階段性)
工業化 階段 影 響
以前 人口稀少、文化、技術由大陸傳入
以後 (1)利用島嶼港口優勢,發展商品經濟(英、日)(2)利用波浪、陽光、海島、海灘發展旅遊業(3)控制島礁,確定海域的歸屬權,具政治、國際軍事意義
補充: 地形:丘陵、平原
歐洲的三圃制 條件 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適合穀物生長;秋季水草豐美,適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塊植樹、一塊種田、一塊放牧
1.3 人類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自然資源的利用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山西煤炭資源的開采
1、影響:
有利 ①調整生產力布局,加快城市化進程;②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③改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④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和農村小康建設。
不利 環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氣污染
生態破壞:①占據農田,浪費土地資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斷
2、條件:資源豐富,市場廣闊,交通較便利(大秦線、黃驊線)
3、面臨問題:資源枯竭、能源消費結構的調整、運輸力量不足
4、解決措施:(1)調整產業結構(2)提高綜合利用:變煤為電、油、氣(3)礦區復墾;礦坑發展水產養殖,保護環境
(二)水資源跨區域調配
1、澳大利亞:東水西調
2、美國:北水南調(加利福尼亞水道)
(1)地區:西部加利福尼亞州 農業:蔬菜、水果基地
工業:石油、電子、軍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飛機等新興工業中心
(2)原因: 北部:濕潤、薩克拉門托河水量豐沛
(地中海氣候) 南部:地勢平坦、光熱充足,但乾旱少雨,水資源短缺
(3)意義:增加水源、調節氣候、保護野生動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3、中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
路 線 輸出地 輸入地
南水
北調 水泵,大運河
東線:揚州 天津(華北)
修運河
中線:三峽,丹江口水庫 鄭州、石家莊、北京(華北)
隧道
西線: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
黃河上游(西北)
(1)減輕洪澇災害
(2)長江口鹽度升高,水質變差
(1)解決北方缺水問題
(2)保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
西氣
東輸 管道
塔里木盆地 上海
(1)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2)擴大就業,促進經濟發展
(1)緩解能源緊張狀況
(2)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生態環境
西
電
東
送 火電
北線:山西、內蒙 華北
黃河上游 水電 (京津唐)
三 峽 水電
中線:長江上游 華中(滬寧杭)
珠江上中游 水電
南線:貴州、雲南 華南
火電 ( 珠三角)
4、生物資源的利用
負面:森林的過度砍伐(熱帶雨林砍伐最嚴重):物種急劇較少
正面:運用科學技術(改良品種、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產量,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一)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 勞動力分布的變化 低級形態
高級形態
第一產業(農業) 逐漸較少
第二產業(工業、建築業) 先增後降
第三產業(服務業,經濟水平的標志) 穩步增加
(二)產業轉移
1、部門: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
2、原因:(1)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2)區域之間總體水平的差異
3、方向:發達地區 不發達地區
4、舉例:亞洲:美國 日本 四小龍、東盟 中國、越南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發達的相鄰地區
5、對環境的影響
產業移出地 產業移入地
自然環境 提高環境質量 (1)鄉村地區 工業化地區
(2)導致環境污染
人文環境 (1)失業人口增加
(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1)加快工業化進程
(2)緩解就業壓力
第二章 區域可持續發展
2.1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黃土疏鬆(2)暴雨集中(3)構造運動強烈多地震(4)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過渡開墾、放牧、采樵、開礦、輪荒等。導致地表植被的破壞
經濟損失 (1)土壤肥力下降 農業減少
(2)溝壑發展、泥石流 破壞工礦交通設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損失 乾旱
生態破壞 (4)淤積江河湖庫 洪澇(下游「地上河」)
(5)畜清排渾導致水量損失 影響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樹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興修水庫、打壩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原則: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結合
(根本措施) 方針:保塬、護坡、固溝
重點:水土保持、建立有機、高效的農村牧業體系
案例:洞庭湖濕地恢復與可持續發展
濕地 范疇:湖泊、沼澤、泛濫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灘塗、紅樹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經濟、生態(「地球之腎」)
作用:調節水位、蓄洪防災、保證航運
洞庭湖 問題:圍湖造田、水土流失 長江中游洪災
濕地 可持續發展 原則:退湖還田、營造長江上中游防護林
具體做法:(1)調整農業結構(2)擴大城鎮人口容量(3)發展生態旅遊業
2.2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治理
基本條件 區域位置:位於美國南方地區棉花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自然條件 自然環境:降水豐沛、水量大;地形起伏、落差大;水土流失嚴重、洪水泛濫
自然資源:礦產(煤炭、磷、鉛鋅、鐵、銅等)、水能資源等
人文條件:生產力水平低、經濟基礎差、交通困難
治理措施
經 驗
啟 示
案例:塔里木河流域的治理
概況 位置:南疆、內流河、冰川融水補給
地位:棉花、石油、瓜果基地
生態 特點:乾旱脆弱
環境 原因:氣候變化、水土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盲目開墾和亂砍濫伐
問題:河道斷流、湖泊乾涸、地下水水位下降、林木死亡、土地沙化
(1)上游:節水防滲、山區水庫
治理 (2)中游:建閘、築堤、造林
(3)下游:跨流域調水
(4)全流域統一調度和管理
(5)增強節水意識
2.3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東北區域概況:
1、范圍:黑、吉、遼及內蒙古東部 2、面積:124萬KM2 3、人口:1.2億
4、地貌特徵:
山環水繞(北:小興安嶺;東:長白山;西:大興安嶺;河:松花江、嫩江、遼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等)
沃野千里(東北平原:北:松嫩平原;南:遼河平原;東:三江平原)——土地資源豐富——形成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
二、農業生產條件:
1、自然條件:
(1)土地資源:耕地面積廣闊、土壤(黑土、黑鈣土)肥沃、宜農、宜林、牧等荒地多
(2)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降水:400—800mm,東南向西北遞減;熱量:自南向北遞減
(3)林地面積大:佔全國林地面積的1/3,主要分布於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
(4)草場資源(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草原)——畜牧業生產基地,農產品資源
(5)其它:水產資源、海岸線長、灘塗面積廣
2、社會經濟條件:
(1)工業部門齊全,是我國最早的重工業基地,工業發展為現代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農業機械工業發展快,交通便利,促進商品糧交易
三、農業發展
1、熟制:一年一熟
黑龍江:春小麥、大豆、馬鈴薯
2、農產品 吉 林:玉米、高粱
遼 寧:冬小麥、棉花
3、布局變化: 農田向東西兩側推進——農業開發
城市周圍(郊區農業):副食品基地——市場需求
四、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生產比較粗放,耕地破壞嚴重(盲目開荒的後果);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資源利用失調(亂砍濫伐、重采輕育、開荒、火災、蟲害等);
3、開墾沼澤地(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沼澤分布區),破壞了濕地環境;
4、農產品質量和品種不適應市場要求,農業內部結構不盡合理;
5、水土流失嚴重:肥沃的黑土流失,造成土地生產能力下降,同時引發生態問題。
五、東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調整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2、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4、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5、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4德國魯爾區的探索
一、魯爾區輝煌與衰退的區位分析(背景條件與衰退原因)
(一)魯爾區作為傳統工業區發展的優勢區位條件(即輝煌的區位優勢)
1、豐富的煤炭資源(魯爾煤田)2、離鐵礦區較近(初期:法國洛林;後期:瑞典等地)
3、充沛的水源(溫帶海洋性氣候,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 4、便捷的水陸交通(其位於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三條河流及人工河都可通航)
5、廣闊的市場(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促進了工業產品的銷售和工業的發展)
(二)衰退的主要原因(可持續發展的的制約因素)
1、生產結構單一(衰退的內在原因):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使用;新技術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
3、世界性的鋼鐵過剩(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鋼鐵市場需求量減少)
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工業區衰退的根本原因)
(1)魯爾區工業傳統的生產和組織方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用地緊張(3)環境污染嚴重
二、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有益探索
1、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即經濟結構的多元化和產業轉型(這是結合整治的核心)
(1)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2)鼓勵和引進新興工業;(3)重視發展第三產業。
2、發展科技,繁榮經濟(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和科研機構)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公路、鐵路、水運等) 4、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三、思維發散:
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狀和我國國情,以及根據德國魯爾區實施可持續發展策略成功的經驗,談談東北地區應採取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提示:我國的東北工業基地和魯爾區一樣屬於以重工業為主的老工業基地,目前也出現了和魯爾區類似的產業結構老化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為此,我國作出了「振興東北」的戰略決策)
主要措施如下:
① 改變單一的重工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發展第三產業;
② 把自身生產、學習經驗和科學研究相結合;
③ 提高自身的生產水平,淘汰一些落後的生產方式,加強自身的技術改造,提高產品技術含量;
④ 全面治理環境污染,提高東北的環境質量;
⑤ 大力拓展融資途徑,引進民間資本;
⑥ 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上的優惠。
2.5 中國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一、工業化和城市化
概念:農業主導 工業主導
工業化 指標:農業產值、農業人口、城鎮人口
推 促 標志:工業產值
動 進 人口、地域
概念:農村 城市
城市化 文明
指標:城市人口、城市規模、城市人口比重
標志:城市人口比重
二、江蘇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1、區域特徵:
(1)區域位置:長江下游,黃海之濱,淮河下游;
(2)區域特徵:城市眾多,人口密集,經濟發達;
(3)歷史上的輝煌:19世紀初,蘇州、揚州和江寧(今南京)的人口就超過50萬。
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快
2、現狀 工業化中期
城市化滯後於工業化
3、問題 4、措施
生態:環境污染(水體) 治理污染
調整行政區劃 提高聚集力
經濟:城市化質量不高(特大城市少) 發展城市群(組團式) 和輻射力
建設小城鎮(工業)
社會:忽視「以人為本」 保障農民利益
填圖題:
1、讀「德國魯爾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圖5-16
(1)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是:A ________河,B________河,
C________(工業城市),D ________(工業城市)。
(2)A河魯爾區段航運非常繁忙,這里運輸量的一半是________。
2、讀東北地區圖,寫出圖中數字和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
⑴山脈名稱:① ;② ;③ ;
⑵河流、油田名稱:⑤ ;⑥ ;⑦ ;
⑨ 油田;⑩ 油田。
⑶煤礦、水電站名稱:A、 煤礦;B、 煤礦;
C、 煤礦;D、 煤礦;E、 水電站。
⑷海洋名稱:H、 ;I、 ;J、
3、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示意圖,完成下列內容
圖甲
圖甲
(1)圖甲中字母分別代表的城市為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F_________、H____________。
(2)圖乙中字母分別代表的城市為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E_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____。
答案:1、(1)萊茵、魯爾、杜伊斯堡、多特蒙德(2)鐵礦石
2、(1)大興安嶺 小興安嶺 長白山(2)黑龍江 鴨綠江 松花江 大慶 遼河(3)阜新 撫順 鶴崗雞西 白山 (4)渤海 黃海 日本海
3、(1)上海、蘇州、南京、揚州、南通、杭州、寧波
(2)廣州、香港、東莞、珠海、中山、澳門、深圳
『陸』 一百分求一個問題(怎樣培養自己的耐力啊,我說的是做文綜的時候)
哥啊,你先想想,考試意味著什麼,平時日日夜夜沒完沒了的上學,那是多少小時的辛勞啊,為的不就是那兩個半小時的輝煌嗎。有什麼耐不住性子的,咬咬牙,投入進去,兩個小時瞬間即逝,你還會嫌短呢...
當然,這里我還是有一些建議:
1.平時做題時,不要養成一些壞習慣,如一邊做題一邊聽音樂,或是特別愛動來動去,可以讓別人監督你,從生活中的這些細節入手,改掉自己沒耐性的毛病。
2.另外,要學會自己調節平靜自己的心情,可以試著什麼也不做的呆上一兩小時,心中思考一些問題或是回憶原來的事情,堅持下來,一次兩次就習慣了。
3.可以多聽一下輕音樂,畫畫,彈琴,手工,這類活動。培養自己情趣的同時也得到了鍛煉的效果
4.練!使勁做題,塌下心來投入進去,其實專心不了的根本問題是自己對題的理解不夠,或是沒有真正的投入這道題,思想上的深度不夠。自己在平時做題時就要注意這一點,多問多探索,把題往深里做,發現做題的樂趣
希望你能夠考個好成績
『柒』 長江的治理與開發,長江有哪些優勢(最好答詳細一點)
長江流域的開發與整治
1、 上游地區:
(1)開發任務:水能資源開發
從氣候、地勢、水系特徵等方面分析三峽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氣候:巫峽以上的流域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和高山氣候,有豐富的降水和冰雪融水
地勢:三峽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二、三級階梯的交界處,落差大
水系:長江上游有眾多源遠流長的支流,水系龐大。
(一)長江三峽和長江三峽地區
1、長江三峽
指長江幹流自重慶奉節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關間193千米的河段。是瞿唐峽、巫峽、西陵峽的合稱。
三峽險灘相間,兩岸懸崖絕壁,江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是世界最大的峽谷之一。
2、長江三峽地區
指自宜昌至重慶的三峽工程淹沒區及周圍地區。大致以三峽工程淹沒區及周圍移民安置范圍為界線,包括從湖北宜昌到庫區回水未端的重慶市沿岸的20多個縣(市區),即三峽庫區。
長江三峽地區和橫斷山區水能資源都豐富,為什麼目前把長江水能資源開發的最大工程放在長江三峽而不在人口相對稀少的橫斷山區建設?
自然因素:兩區域水能資源都很豐富且都處於山區,河谷狹窄,具備築壩條件。但橫斷山區地質構造更加復雜,地殼活動更為頻繁,而山峽地區地質相對穩定。三峽地區的築壩條件要優於橫斷山區。
社會經濟因素:(1)水電站建設的條件不同:三峽地區背靠大西南腹地,面對經濟比較發達的長江中下游地區,位於我國的西南和華中兩大區域,西部和中部兩大經濟地帶的結合部,處於我國大陸腹心位置,社會經濟條件及交通運輸條件較好。而橫斷山區處於我國經濟落後的西南地區,建壩的社會經濟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較差(2)電力市場不同:三峽地區建水電站電力市場廣闊,輻射遠。而橫斷山區地處偏僻落後的西南地區,電力市場狹小。(3)水電站的綜合效益不同:橫斷山區建水電站的效益單一。而三峽地區建水電站具有巨大的綜合效益。
(二)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的綜合效益
1、三峽工程建設的正反效應
三峽工程的綜合效應
(1)三峽工程的防洪效益
三峽工程建設的首要目標:防 洪
(2)三峽工程的發電效益
長江三峽水電站是目前世界在建的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伊泰普水電站是目前世界已建成的最大水電站)
三峽水電的建設對我國東部沿海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有何積極作用?
減少東部城市對煤炭、石油等礦物能源的消耗,從而減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的排放、避免出現酸雨等污染危害,同時也減少了廢渣的排放。
(3)三峽工程的航運效益
宜賓到重慶的川江航運,流經高山峽谷地段,落差大、水流急、險灘多,通航能力低。三峽工程建成後,該河段水位上升,險灘淹沒,水流趨緩,航道加深加寬,萬噸級輪船可從上海直達重慶。因此三峽水庫建成後,航運條件得到根本改善的是其上游的川江段。
1、三峽的交通位置:扼守長江上遊河道,是西南地區聯系華中和華東的重要通道;焦柳線穿越此地.是聯系南北的重要站點;有重要的河港.也是公路的交會處.是貨物的重要集散地。
2、長江三峽的成因:地殼上升,河流下切
3、三峽工程選址原因:從水文方面看,該地位於三峽出口處,水量大,水流急;從地質方面看,該地是由花崗岩體構成,且地震烈度小;從工程方面看,該地河面較窄,便於施工。
4、三峽工程是世界矚目的工程:工程規模最大、淹沒面積最大、移民安排難度最大、效益最大。
5、目前,三峽建設中的熱點問題:生態、文物保護、泥沙淤積、投資與融資 。
效益 作用過程 受益地區
防洪 三峽水庫可以調節洪峰、攔蓄洪水 中下游地區
發電 三峽水電站建成後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電站,將緩解輸電地區能源緊缺狀況 華中、華東地區
航運 三峽水庫可加深、加寬上游航道,使水流趨緩,改善長江的航運條件,促進東西部的物資流通 上游
供水
養殖 三峽工程的興建對中下游城市供水和農業灌溉、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庫區水產養殖 中下游地區
庫區等
旅遊 沿途名勝古跡有白帝城、巫山十二峰、三游洞、昭君故里等 全流域
(2)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問題 成因 危害 措施
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形復雜,坡度大 破壞了上游地區的生態環境;導致長江中下游泥沙淤積,河床抬高 ,洪水威脅加大 加強長江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的建設;實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護政策。對現有森林實行保護性的經營和開發
水土流失 自然災害
人類對植被的破壞
背景知識:崩塌、滑坡、泥石流
崩塌:是指陡坡上大塊的岩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崩落的自然地質現象。可因多裂隙的岩體經強烈的物理分化、雨水滲入或地震而造成的。規模巨大的崩塌叫「山崩」。往往毀壞建築物,堵塞河道或交通路線。
滑坡:是指不穩定邊坡的岩體或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動面(或滑動帶)整體向下滑動的自然地質現象。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及人為的不合理工程活動對邊坡岩、土體穩定性的破壞經常是滑坡發生的主要原因。
泥石流:是指飽含大量泥沙、石塊的突發性洪流,主要見於山地高原地區。在地形陡峻、地表多鬆散碎屑沉積處,遇特大暴雨或大量冰融水流出時,極易形成。暴發時,山鳴地動,水與泥沙、石塊等聚為一體,沿陡坡洶涌滾流而下。歷時短暫,但來勢兇猛,往往淹沒農田,堵塞河道,毀壞路基橋涵等建築物,造成嚴重災害。
(1)三峽工程建設的影響:
正面效應(有利影響) 負面效應(不利影響)
發生區域 主要在中下游 主要在庫區
具體影響 ①有效減輕洪水對中下游地區生態與環境的破壞,改善生存環境②有利於中下游地區血吸蟲病的防治③減輕洞庭湖的萎縮和泥沙淤積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質⑤調節局地氣候⑥減輕環境污染和酸雨危害等 ①水庫蓄水淹沒土地和耕地②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③可能誘發地震,增加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④影響三峽自然景觀⑤影響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種的生存環境⑥庫區和庫尾泥沙淤積加重⑦滋生蚊蟲,影響健康等
生態環境問題 成因 危害 對策
不可逆轉的生態環境問題 不可逆轉的,但仍可以採取措施加以補救或挽回部分損失的生態環境問題 淹沒耕地 水庫蓄水,水位上升,淹沒線下耕地受淹 耕地減少,加劇人多地少的矛盾 合理開發現有土地資源,發展大農業,解決耕地不足
淹沒文物古跡 水庫蓄水,水位上升,淹沒線下文物古跡受淹 文物古跡受損 對被淹文物古跡實施搬遷、防護
影響珍稀水生生物 三峽大壩的阻隔作用,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產卵路線,影響白鰭豚的棲息環境 影響珍稀物種和生物多樣性 ①採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②在大壩下游江段形成新的繁殖場所③在部分江段建立白鰭豚自然保護區
可逆轉的生態環境問題 影響較大但採取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和減輕其不利影響的 水土流失和庫區、人地矛盾問題 農村移民開發、城市遷建處理不當 河流含沙量加大,加劇水庫及中下游湖區淤積;破壞庫區生態環境 ①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大農業生產②改造中低產坡地、「三跑地」,開發高標准水平梯田③政策、資金上給予傾斜,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
泥沙問題 水庫蓄水後水流條件發生巨大變化,導致庫區和庫尾回水區泥沙淤積 影響水庫使用壽命;威脅重慶港通航(即礙航問題) ①採用「蓄清排渾」的水庫運行方式,使來沙和輸沙總體趨於平衡②港口整治、航道疏浚
影響較小且可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危害發生或把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的 水庫誘發地震問題 影響大壩安全 ①三峽壩址及庫區為難得的弱震區②工程設計在抗震方面留有餘地
影響珍稀陸生生物 ①移植②人工培育③建立植物園和保護區
圖4-1-9三峽淹沒區、移民安置范圍及城鎮遷建規劃
三峽庫區淹沒區呈線狀分布的特點有別於一般水庫淹沒區的片狀分布,使得庫區移民具有相對分散的特點,且淹沒區涉及的356個鄉鎮中幾乎沒有一個被全淹,這有利於移民在本縣甚至本鄉就近後靠安置,避免了水庫移民大量外遷、遠遷所造成的種種困難和後遺症。三峽移民搬遷大多可以就地後靠,就近安置,這是三峽移民的一大特色。
三峽移民的方針:開發性移民
就近後靠安置的優缺點:
優點:不離本鄉本土,移民容易接受,且避免了移民大量外遷、遠遷所造成的困難和後遺症。缺點:容易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如過度開墾坡地、破壞植被、加劇水土流失等。
圖4-1-10長江上游防護林
為了改變長江中上游地區森林植被大量減少、水土流失面積大量增加的局面,國家決定建設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計劃從1989年起,用30-40年時間,在本地區11個省的200個縣植樹造林,增加森林面積2000萬公頃,使水土流失面積下降40個百分點以上,達到改善生態環境,全面治理長江流域的目的。
圖4-1-11長江三峽地區的茶園
土壤呈弱酸性、排水條件較好的坡地是茶樹種植的良好條件。在長江三峽地區的低坡地上種植茶樹,既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又能保持水土,取得巨大的生態效益。
2、中游地區:
(1)資源優勢及開發措施:
資源優勢 分布地區 影響和意義
平原面積廣大,土地肥沃 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 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棉、油、肉類和水產品生產基地
礦產資源豐富 大冶的鐵礦、銅礦,大余的鎢礦,
水口山的鉛鋅礦,冷水江的銻礦 形成了以冶金、機械、建材等為主的工業體系,是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
(2)中游地區的洪水及整治
造成洪災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決定性因素)
a.地勢低平,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
b.降水多集中在春夏兩季,洪水使平原湖區積水而無法排入長江。
②人為原因(加劇作用)
a.過度砍伐森林,陡坡開荒,地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加劇;
b.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調節洪峰的功能消弱。
治理洪災措施:
a.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湖泊,增強湖泊對洪水的調蓄容量;
b.搞好分洪工程.繼續加強和完善荊江分洪工程;
c.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營造防護林,綜合開發和治理山區;
d.修建水利工程,發揮水利樞紐的攔洪治沙功能。
背景知識:長江中游洪水的來源
宜昌以上的干支流,南面的洞庭湖、鄱陽湖兩大水系,北面的漢江是長江中下游洪水的三個主要來源。三股洪水出現的時間受雨帶推移的影響。
時 間 雨帶位置 洪水來源
一般年份各路洪水來洪時間錯開 5月 長江南岸支流 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漲水,匯入長江
6月 長江幹流和北岸支流 長江幹流、漢江漲水
異常年份洪水同時來臨 雨帶徘徊於長江南北兩岸 長江南北兩岸洪水和幹流洪水同時襲來
閱讀圖4-1-14 長江荊江段(湖北枝城至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磯)
(1)防洪的重點河段 原因:河道特別彎曲,有「九曲回腸」之稱,水流不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高出兩岸河堤,形成懸河。一旦發生洪水,堤防崩潰直接威脅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農業、工業、城市、交通要道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荊江治理措施: 修建荊江分洪工程;進行幾處裁彎取直工程;加固荊江大堤,對防洪、航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思考:黃河形成地上懸河的原因?
由於下遊河道變寬,水流變緩,導致泥沙大量沉積,使河床逐漸抬高,兩岸河堤逐漸加高,形成懸河。
閱讀圖4-1-15日益萎縮的洞庭湖
長江水系的湖泊面積縮小的原因:圍湖造田;泥沙沉積,湖床抬高;工農業用水量增多,使湖水減少等。
湖泊面積縮小的影響:調蓄洪峰能力下降,加劇長江洪災。
3、下游地區
(1)開發任務:農村經濟和綜合性工業的發展
開發條件 經濟發展概況 表現
地形 以平原為主
農業基礎好 魚米之鄉
水資源 豐富,河湖密布 絲綢之鄉
氣候 溫暖濕潤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高
人口 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地理位置優越 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輕紡、機電、化纖等工業在全國佔有突出地位
鋼鐵、石化、轎車及輕工業很重要
水陸交通便利 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已具有一定基礎
(2)下游地區的整治
環境問題 水體和大氣的質量普遍下降
整治重點 綜合治理環境污染
措施 調整並優化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污染的核心),促進技術進步並創新,逐步淘汰或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及第三產業
加強環境保護,通過推廣各種環保技術、加大執法力度等途徑,對環境污染加以控制
思考:長江下游地區發展工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
(1)長江下游地區發展農業的條件:
自然條件:氣候溫暖濕潤;平原廣闊;河湖密集;土壤肥沃 自然條件優越
社會經濟條件: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市場廣闊,開發歷史悠久,農業經驗豐富
(2)長江下游地區發展工業的條件:
有利條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經濟實力雄厚,技術先進,協作條件好
不利條件: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源不足。
打開知識窗:浦東開發
打開知識窗:太湖水環境問題:
問題:太湖水污染嚴重,太湖水體的富營養化正在加劇
水質下降的原因:太湖地區城市化和經濟發展迅速,大量污染物排入湖中
歸納總結:(P87「活動」)
發展優勢 開發重點 問題 整治措施
上游 地勢懸殊,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 水能資源的開發 地形復雜,自然災害頻繁;不合理的開發導致植被破壞,引發水土流失 加強長江防護林和水源防護林建設;實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護政策
中游 平原面積廣大,土地肥沃,礦產資源豐富 商品糧、棉、油、肉類和水產品生產基地;我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 洪災嚴重 嚴禁沿湖圍墾,退耕還湖,疏浚湖泊;繼續加強和完善荊江分洪工程
下游 平原為主,氣候溫暖濕潤,水資源豐富,人口密集 魚米之鄉和絲綢之鄉 水體和大氣質量普遍下降,特別是以太湖為代表的水污染相當嚴重 綜合治理環境污染;調整並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環境保護
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捌』 廣西瑞東投資有限公司介紹
簡介:廣西瑞東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4月26日,由廣西水利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19家股東共同出資組建而成,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公司是廣西水利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多種經營的龍頭企業,具有強大的人、才、物等資源優勢。公司投資的主要方向和領域是電力、礦產及冶煉、進出口貿易、房地產和高科技項目。公司目前設董事會、監事會,內部管理機構設總經理工作部、財務部、經營部、工程技術部、礦產資源部、投資融資部、貿易部等7個職能部門以及河池分公司、融水分公司、雲南大理分公司。現有員工48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39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26人。目前公司總資產3.88億元。
法定代表人:羅乾烈
注冊資本:10000萬人民幣
聯系方式:0771-5385287
地址:南寧市青秀區鳳翔路16號紫金苑小區A1棟0704號
『玖』 中國一億多股民損失慘重,主因在於是這么多人的集體犯錯,還是誰的錯
這的確是一個制度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