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信託四大類型
信託四大類型:
一、房地產信託
目前政府的房地產市場調控思路是建立在長效機制上的:完善保障房機制、提出房產稅立法、針對不同城市分類調控、增加中小套商品房和共有產權住房、改革工業用地、提高農地增值收益等。這一系列長期制度建設將會有效抑制投機性需求,促進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房地產信託要想繼續發展,應仔細分析不同城市的剛需、供求情況。另外,在保障房、工業用地改革、農地項目,以及倉儲物流、工業園區等方面也需多關注。
二、基礎產業信託
基礎產業類信託,是指資金投資於基礎產業領域的信託,基礎產業包括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兩部分。因基礎設施類項目要遠遠多過基礎工業類項目,因此基礎產業類信託又被叫作基礎設施建設類信託,簡稱「基建信託」。又因所涉項目多為政府項目,且多以項目代建方對地方政府的債權作為質押,還款來源主要為政府償還債務,相當於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政府信用擔保,又被稱為「政信合作」類信託,投資者認可程度很高。基礎產業類信託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在所有信託類別中佔比趨於穩定。截至2013年末,全國基礎產業信託產品5960個,業務存量規模26028.55億元,2013年新增3917個,規模1.43萬億。
三、工商企業信託
工商企業類信託,是指資金投資於工商企業的信託。工商企業指生產工業產品(商品)的一般性生產型企業,提供產品(商品)流通服務的商業、貿易企業等。工商企業信託的資金用途通常為補充企業的流動資金需求,其發行規模與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經濟不景氣,企業融資需求萎縮,加之難以承受較高的融資成本,因此工商企業收益較其他類信託低,在一段時間內,比重都不如地產和基礎產業類信託。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的逐步回穩,以及政策鼓勵支持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信託作為擁有「金融全牌照」的工具,通過靈活的投資方式,整合多種金融工具,大大助力了工商企業發展,尤其是融資更為困難的中小企業。
四、金融市場信託
金融市場類信託,是指資金投資於金融領域的信託,具體又分為投向證券市場、金融機構及金融產品等細類。因金融市場類信託與金融市場動態息息相關,所以2010-2011年銀監會出台的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的相關政策,以及股市的持續低迷,都使得這兩年金融市場類信託規模不大。但2012年,由於監管政策趨緊,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受限的情況下,銀信合作業務得以快速擴張。據格上理財統計,截至2014年2季度末,金融市場類信託資產余額達到3.05萬億(含陽光私募基金)。
B. 存量信託遭便宜資金置換是怎麼回事
一方面,融資方為置換便宜資金使得一些存量產品面臨提前結束;另一方面,對於新增業務而言,融資成本下行使得信託公司展業利差逐漸縮小,同時信託公司還要面臨諸多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
C. 什麼是存量信託項目
就信託計劃項目已經運行,還沒有到期結束的項目
D. m2數據是增量還是存量
我國對貨幣層次的劃分是: M0=流通中的現金; 狹義貨幣(M1)=M0+活期存款(企業活期存款+機關團體部隊存款+農村存款+個人持有的信用卡類存款); 廣義貨幣(M2)=M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企業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質的存款+信託類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還有M3=M2+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等。其中,M2減M1是准貨幣,M3是根據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而設置的。
M0、M1、M2都是存量概念,但其同比增長率常作為一項重要經濟指標判斷宏觀經濟走勢。
E. 信託清盤的原因有哪些
看門狗財富為您解答。
信託產品清盤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信託產品存續期滿;單位凈值跌破止損線;信託產品規模或參與份額數達不到要求;為了發行新產品而清盤老產品等。
1、信託產品存續期滿
宣布清盤的產品,絕大多數是由於信託期限已滿。特別是非結構化產品,大多存續期為1-3年,在期滿後就選擇不再運營,這屬於「正常死亡」。
2、單位凈值跌破止損線
這種情況下終止的產品比較少,原因是基金經理投資管理不善,加上一些產品是在2008年發行,碰上單邊下跌的大熊市,從而導致基金凈值跌破信託合同中約定的止損線,不得不被信託公司清盤。目前,大部分陽光私募產品均將止損線設在7毛錢,如果連續一段時間基金凈值都在7毛錢以下,就或者提前結束清盤,或者改變投資策略。
3、信託產品規模或參與份額數達不到要求
部分信託產品成立以來,業績不如人意,長期徘徊在凈值邊緣,甚至還連續出現負收益情況,導致大量的持有人贖回產品,而其本來規模就只有2-5千萬,出現大量贖回後就達不到信託合同中約定的最低規模或者最少份額紅線,從而被迫清盤。
4、為了發行新產品而清盤老產品
自從2009年7月,信託產品開設證券賬戶被叫停之後,原有的存量信託證券賬戶就越發緊俏。私募公司發行新的信託產品,要付出很高的賬戶成本。
為此,一些私募公司為了發行新產品,就選擇將一些資金管理規模不大、收益不太理想的老產品清盤,利用老產品的證券信託賬戶重新發行新產品。
F. 存量信託資產是什麼
財務報表口徑實際反映的當期數字,是相對於增量而言的,譬如去年底有200億元信託資產,本年兌付結清了50億元,又新增了100億元,那存量信託資產就是250億元。
G. 關於轉讓存量貸款和信託貸款的問題
呵呵,你是個懶人,這些問題仔細在網路上搜搜都能找到答案啊。
1、存量貸款和信貸資產實質是一回事兒。銀行既已發放的貸款,就是存量貸款,在其資產負債表上表現為信貸資產。任何一家銀行所能發放的貸款的額度,即受央行總體宏觀調控的限制,也受其本身存款額度的限制,就是所謂的存貸比。
在一個給定的期限內,存量貸款多到一定程度,受限於存款額度的限制,銀行就不能再發放新的貸款了。可貸款與存款的利率差,是銀行賺錢的根本,不能放貸款就不能賺錢了。怎麼辦,把存量貸款賣掉,收回現金,存量貸款下降了,現金增多了,不就能放新的貸款了嗎?真是個好主意。
賣給誰呢?銀行?大家兄弟,境況差不多。保險和證券?那倆就沒貸款的權利。那就信託公司吧,丫也是有權貸款的金融機構啊。賣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沒錢的話,銀行可以發理財計劃,信託與信託公司,並指定信託公司以來自理財計劃的信託資金定向購買自己的存量貸款。爽呆了,銀行賣掉了存量貸款,能放更多的貸款,又發了理財產品,吸引了更多的個人客戶,存款有望增長,信託公司呢,基本沒幹啥事兒,還多少有筆手續費收,信託財產的規模也增長了。好事兒啊。
等等等等,信託公司啥事兒不幹?那萬一銀行賣給我的這幾筆信貸資產成了不良貸款、呆壞賬咋辦?以認購銀行特定信貸資產為信託資產管理方式的信託產品,它的還款來源也是貸款本息的回收啊!好吧,既然啥事兒不幹,那索性徹底些,你銀行得承諾過程管理(銀行去催帳),到期不能收回貸款本息的話,你銀行得承諾收回去。不然就砸了我信託公司的牌子了。
這個交易結構是目前監管機構最恨的交易結構之一!都這么弄,到底實體經濟中以貸款方式投放的貨幣總量有多少?誰也說不清楚了。所謂國家的宏觀經濟調控,還搞毛啊!?而且這事兒吧,還一般不好弄清楚。你問銀行,銀行說我賣掉了啊!你問信託公司,信託公司說我發的信託產品啊!你問投資者,投資者說我買的理財啊!把這幾個人弄到一起查不就清楚了嗎?監管機構說我得有那個許可權和時間啊。大家都是短視的,只為自己的利益負責的,國家宏觀調控?出了經濟危機再說吧。
2、再說信託貸款。信託,指的是將要用於放貸的資金來源的法律關系,是委託人信託與受託人信託公司的;貸款,值得是受託人信託公司接受委託人的資金信託而形成信託財產後,對信託財產管理運用和處分的方式是,發放貸款。
因此信託資金的來源,就是資金信託的委託人,可以是商業銀行,也可以是其他自然人、法人、依法成立的社會組織。
信託公司的固有資金,當然可以用來發放貸款。但自己的錢,就不存在信託這個法律關系了。當然也就不是什麼信託貸款了。信託公司的固有資金和信託資金必須分賬管理的。
說清楚沒?
H. 與信託有關的理財產品的提問
我也很好奇你問的問題,不過只能大概這么解釋,我暫時也是半懂。
在信託型理財產品的運作中,直接拿著咱們的錢去放貸款的不是銀行,而是信託公司。銀行主要是負責收錢和發錢等程序性工作,如果貸款本息出了問題,銀行不承擔責任。
根據貸款項目來源的不同,信託型理財產品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貸款項目本來是銀行的,但銀行轉讓給信託公司。信託公司買貸款的錢正是銀行從大家手裡募集來的理財資金。在這里,銀行扮演了兩個角色,一是提供貸款項目,二是募集百姓的資金。
例如,北京銀行一款產品是把理財資金委託給北 京國際信託有限公司,由後者購買北京銀行此前發給首都公路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一筆貸款。
詳細見參考資料!
I. 國務院文件明確政府存量債務兜底 哪些優質在售政信信託最受惠
政信類信託產品迎來了最牛的「剛性兌付」風控措施和光榮「退休」的時刻,有哪些優質高收益內政信信託產品「末容班車」,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對於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給予了投資者購買政信類信託產品提供了最後盛宴良機,對於《意見》中的存量債務問題,投資者應選擇以「政府應收賬款轉讓或者質押」為風險控制措
J. 目前我國有多少家信託公司總資產大概多少
68家,
信託公司的總資產不高,信託產品資產存量有五萬多億、但這些資產不能算是信託公司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