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信託產品收益底
同比資管契約型是低點,監管單位不一樣,安全系數還是要比其他的產品要高些。但今年的信託收益不低了。目前來看還是可以的.
② 信託理財產品收益如何,據說越來越低
2016年共有773家上市公司購買8873款理財產品,合計金額高達7666.71億元,理財產品種類包括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證券公司理財產品、投資公司理財產品、信託計劃、基金專戶以及逆回購等理財產品。
但這7666億元的市場並非信託能參與的全部。證監會出台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對上市公司閑置的募集資金投資產品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二是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
對於證監會要求提供保本承諾的要求,集合信託產品顯然無法滿足。
據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更多考慮滿足監管的保本需求,資金一般會投向銀行間市場信用等級較高、流動性較好的債券或貨幣市場工具,比如債券回購、拆解、存放同業、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以及高信用級別的企業債等低風險資產。正因為交易所對募集資金的監管要求較為嚴格,因此上市公司閑置的募集資金大多投向收益較低的保本型理財產品,而小額自有資金則可以選擇高收益的信託或其他類型的產品。
自有資金投資可觀
即使如此,上市公司自有資金可投資的數目亦十分可觀。據統計數據顯示,在2016年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中,資金來源於募集閑置資金、自有資金的比例分別為58%、42%。也就是說2016年僅上市公司自有資金投資理財產品金額就高達三千多億元,而投資信託產品的金額僅占自由資金理財投資額的3.6%,待開拓空間仍十分廣闊。
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主要是為了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同時,購買理財產品也有利於增加公司收益。並且,該負責人表示,公司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具有嚴格的風控標准,將對理財產品發行公司實力、資金安全性、是否承諾保本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而面對記者「是否會考慮購買收益更高的信託產品」的問題,該負責人則不置可否。
而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購買的銀行理財收益率大多維持在2%-3%之間,甚至有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低於2%。這樣雖確保資金相對安全,但難與信託產品平均5%-8%的預期收益相提並論。事實上,面對銀行理財越來越低的年化收益率,有董秘稱,更多的上市公司願意通過其他渠道,選擇高回報、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從目前的情況看,信託公司對待上市公司這樣的優質客戶,尚需繼續努力深挖資源。但如何服務這類優質客戶,是橫亘在信託公司面前的重要問題。某信託公司業務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會定期對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優質機構客戶進行日常維護,了解投資需求並及時提供相應產品,但尚無其他積極措施。
上市公司仍有信託「粉絲」
但盡管信託在委託理財的比重中佔比較小,但不妨礙有一批上市公司的信託「粉絲」存在。
數據顯示,去年共有27家上市公司用信託理財。最愛信託理財的上市公司當屬兆馳股份(2.43 +1.25%,買入)無疑。2016年,兆馳股份共斥資14.65億元,購買信託產品30餘次。緊隨其後的是西部礦業(6.19 +1.31%,買入),該公司旗下子公司在2016年購買了信託產品11次,共計12.9億元。
不過記者發現,推動上市公司購買信託產品的一大因素,為其與信託公司之間的關聯關系。「這樣雙方的信息溝通比較通暢,可以使上市公司減少因信託掌握不足而導致的風險。」有業內人士稱。在上述上市公司購買的104款信託產品中,有19筆交易為關聯交易,合計金額為16.66億元。如揚農化工(56.22 -0.37%,買入),去年曾從關聯方外貿信託,6次購買信託產品,合計超過4億元。
中融信託是上市公司最青睞的信託產品發行方。去年至少有5家上市公司分14次認購中融信託的信託產品,合計金額達到10.84億元。
③ 基金和信託收益差別大嗎
看門狗財富為您解答:
信託是一種法律安排,在這種法律安排下,你(委託人)把財產所有權交給別人(受託人),他運營這個財產,並把運營收益交給你指定的人(受益人)。至於受託人如何運營,取決於信託所依據的法律,以及信託法律文件里的約定。而基金是一種投資安排,也就是說一群人(可以是少數幾個人,也可以是不特定公眾)把錢以一定形式放在一起,按照一定方式去投資並享受收益。這里的「一定形式」有多種選擇,可能是公司,可能是合夥企業,也有可能是信託。由上述分析可見,信託和基金的交集就是,投資者(信託的委託人)把錢集中起來,通過信託法律安排交給信託公司(信託的受託人)投資運營,投資收益根據比例分配回投資者本人(信託的受益人)。這種為了投資的信託安排通常稱為「單位信託」。在上述交集之外,信託(傳統上,在國外而言)還可以起到投資之外的其他目的,比如族財產傳承、晚輩生活資金提供(著名例子之一是希特勒在奧地利學習美術期間,生活費用來自家族某位長輩投資的中投在線)。而基金除了信託模式,國際上常見的還包括公司形式(即錢全部投到xxx投資公司里,投資者是xxx投資公司股東,根據所持股權的等級與份額享受投資回報)、合夥形式(私募基金和對沖基金用的比較多)等。
具體來看,可從以下六方面區分: 1、在安全性方面 信託產品的安全性高於基金,風險較低。 2、投資渠道方面
信託產品的投資范圍相當廣,既可以投資證券等金融產品,也可以投資實業,而證券投資基金的投資范圍目前數股票和債券居多,但也包含其他投資渠道範圍。 3、法律方面
兩者適用的法律有差別。 4、監管方面
證券投資基金的募集,必須經過證監會的批准,運行中受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的監管。而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託計劃的募集無需銀監會的批准,但需要依法履行報告義務,並在運行中接受銀監部門的監管;
5、資金募集方面就信託而言,信託公司接受委託人的資金信託合同不得超過200份,每份合同金額不得低於5萬元,異地推介集合信託計劃的,每份合同金額不得低於100萬元。
6、投資流動性方面
開放型的證券投資基金,基金份額的回贖和轉讓都沒有大的限制,封閉式基金,通常都在證券交易所上市,流動性也較強(但轉讓時通常折價較高)。而對於信託計劃,在信託期限屆滿之前,不得回贖,但可以依法轉讓,流動性較差。
④ 信託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原因是什麼
2016年度信託項目年化綜合收益率更加符合當前理財產品市場的主流趨勢,是版因為利率的市場權化對信託產品收益率形成「熨平」效應,可以有效改變信託產品預期收益長期居高不下的困境。
長期以來,信託產品收益率一直在理財市場上一枝獨秀,遠遠高於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收益水平,「低風險、高收益」有悖規律的產品定位一直成為信託業難以化解的「痛」。而近期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社會融資成本普遍下降,加之一些優質項目也必然選擇更低成本的融資渠道。這兩方面的因素為信託產品趁勢大幅調低產品預期收益率、隨行就市、回歸供需規律常態,進而「熨平」資金成本、釋放投資壓力、化解兌付風險,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而2016年度信託項目年化綜合收益率的實際走勢也充分印證了這一必然趨勢。
⑤ 信託項目為什麼300萬收益高100萬收益低些
這就是這個社會的本質,有錢的 會越來越有錢
網路一下 中國信託行業信息門戶網站 中國信託網 就什麼都曉得了
⑥ 關於信託產品最終發放收益低於預期收益的案例
應該沒有,即便有,你也不可能獲得這樣的案例,肯定隱藏在歷史的最深處。
一旦這樣的情況可能出現,信託公司即便自己墊付,也會兌現其承諾的預期收益。因為這是信託公司生存的根本,喪失一次信任,基本就不用幹了。信託業競爭很厲害,但牌照也是壟斷資源,而且後台都是國家,所以失信的情況不可能出現。
⑦ 為什麼信託產品的收益要比銀行的理財產品高,並且風險還很低
信託產品的風險可不低
投資期限長,本金投入大。而且從去年開回始兌付危機頻頻發生。
畢竟要答持有1年以上,這段時間包括國家政策、市場調節等都是不可控因素。再加上券商、銀行等也加入類信託的行業競爭。使得信託產品的收益逐日降低,可以說是雪上加霜!
如果持有信託到期只獲得了極少收益甚至虧本,那麼你想想這一年、兩年你要損失掉多少的機會成本,這都是要算在風險因素里的呀
⑧ 最近信託收益下降的厲害,請問各位業內是什
目前國內股票、信託、基金市場都比較低迷,銀保監會明確現在的理財產品版不能保本保息,信託也是權要投資出去才能產生收益的,目前實體、金融業都不太適宜投資,所以收益才不斷地降低。
作為金融的三家馬車之一的保險,是目前最穩定的資產配置方向,而且保險資產是目前唯一合同確定收益、免稅、規避債務風險、實現企業與家庭資產的隔離、指定傳承等功能的金融工具,目前的新型增額終身壽險是以3.5%的復利增值,可以作為資產保值增值、子女教育金、創業金、婚嫁金、養老金、財富指定傳承等功能使用,資金領取非常的靈活自主!
⑨ 為什麼信託收益會下降到6%請高人指點
因為連續的降息降准抄導致了社會融資成本的急劇下降。
對於企業融資方而言,信託公司只是融資的渠道之一,如果信託公司的仍然維持高昂的借貸成本,將會面臨大量的客戶流失。
因此信託融資成本降低前轉到投資者就是信託產品的收益在下降。
⑩ 如今的信託產品收益越來越低了,可否考慮定融產品呢
定融產品的收益一般是略高於信託產品的,現在很多人都會傾向於定融產品,一般都會比信託產品高出1-3%的收益,以上是進元財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