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開心學國學】儒家理財指出「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意思是:
B、仁者以發展為目的,不仁者以滿足為目的。
《禮記·大學》:「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鄭玄註:「發,起也。言仁人有財則務於施與,以起身成其令名。」發身:成名;起家。
㈡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翻譯:太仁義就不要去做生意,太義氣就不要去管理金錢。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慈不掌兵 「慈不掌兵」是流傳甚廣的統兵古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戰場上的對決都是真刀真槍的實打,如果掌兵的將領過於仁慈,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就不適合帶兵打仗,過於仁慈,是一個將領的致命弱點,這樣帶出來的部隊,紀律鬆散,人心不齊,打戰的話搞不好會全軍復沒。
若團隊想要發展,領隊人必須懂得恩威並濟,賞罰分明,才能帶著隊伍走得長遠。情不立事,俗話說:無以規矩,不成方圓。一個企業也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制度,如果一個人太過感情用事,也就毫無原則可言了。
(2)儒家理財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
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增廣賢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
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朴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
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斗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㈢ 如何運用儒家思想做好財務管理01
先秦儒家非常強調「義」,在「義」與「利」的權衡中,認為「義」應被放在首位。對統治者而言要以義制利,以禮制欲,要先義後利。孔子曰「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認為如果不先義後利,一味重利,則國家必然危機;荀子認為人性本惡,他主張「義主利從」。但這並不是說先秦儒家諸子就不重視利。荀子認為,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統治者應設法讓民眾積極從事生產活動以滿足生活的需求。先秦儒家諸子義利思想,其出發點與歸宿點在於讓社會秩序得到大家自覺的維持,是儒家人本主義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先秦儒家承認個人利益,同時強調國家利益,但當個人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則倡導個體服從於整體。例如孔子對那些為了個人利益犧牲國家利益的亂臣賊子和小人十分憤慨,不斷進行口誅筆伐。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可以看出孔子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矛盾和沖突時選擇社會整體利益的傾向。孟子也承認個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但他認為,各等級的人要相互承認彼此的利益界限,不能夠因為個人利益糾紛導致國家滅亡。荀子的富國論思想異常豐富,他希望自己的政策主張能夠帶來國家富強,人民富足。但他還是明確了不同人的利益標准,利益分配要按照國家統一的標准進行,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利益。企業進行和諧財務管理也避免不了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的關系問題,結合我國傳統文化,在肯定個人利益的同時偏重於社會整體利益將是最佳選擇。
「與民同樂」
先秦儒家認為改善君民關系,國君必須與民同樂。在先秦儒家看來,社會產生罪惡與不公正的根本原因是一些人只想著自己而不想著他人。因此他們提出了「與民同樂」的社會整合思想。和諧財務管理的標志之一就是企業治理者與全體財務關系人同樂,維護每一個財務關系人的利益。
企業民主理財是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重要目標。當然民主理財也是有特定含義的,並非一切財務決策問題都搞全體員工或股東投票。但對涉及廣大員工和股東根本利益的問題,要尊重大家的意見。加強民主理財建設,一方面要積極穩定地推進理財程序、制度民主化建設,積極鼓勵股東、員工的理財參與意識,對企業重大理財決策、日常財務管理多發表自己的建議;另一方面是要堅持企業財務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保障股東、員工理財權力的行使。
「修身克己」
進入春秋中葉,尤其是戰國以後,社會秩序非常混亂。先秦儒家試圖通過內在途徑以重新構建社會秩序,其中尤以孔孟學說最為典型。在先秦儒家學者看來,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每一個人都應從「養心」出發,增強自己的人格魅力。強調「反求諸己」、「修身克己」等內在途徑進行思想整合,構建和諧社會秩序。我國企業進行和諧財務管理也不例外,也需要通過內在途徑構建和諧財務關系。要想形成企業和諧財務管理,必須先形成和諧包容的財務文化。
包容的財務文化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尊重、信任、寬容、關愛、團結以及人與資本之間的平衡協調。有了和諧包容的財務文化,企業在處理各種財務關系時就少了沖突,多了合作。要想形成這種和諧包容的財務文化,必須通過多方面長期的財務文化培育,不斷向財務人員、員工、投資者、債權人等的思想意識中灌輸錢、利潤很重要,但人的尊嚴、權利、愛心更重要等理念,使人們盡量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當今我國企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財務管理不和諧問題。諸如財務分配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利益關系失衡、財務控制能力弱化、財務法制建設不理想、財務道德滑坡、極端利己主義沉渣泛起、財務權力腐敗等不正之風蔓延等。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理想秩序如何建立,引人深思。我認為,先秦儒家修身克己的思想對於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秩序的重建頗具借鑒意義。每一個財務管理人員都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和諧財務管理秩序重建才有希望。
「信用思想」
先秦儒家極其重視信用對於整合社會的價值,認為「信用」是維系社會群體生活秩序和諧運行的關鍵。孔子非常強調信用的重要性,《論語〃顏淵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在孔子看來,人生於社會間,只有社會成員之間都講求信義,這個社會才能和諧,才有意義,否則,必然導致整個社會的崩潰。
我們許多企業之所以不能夠實現和諧財務管理,與整個社會的信用資源匱乏不無關系。因此,如何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大問題。
企業要想實現和諧財務管理目標,就必須取信於每一個財務關系人。企業財務管理只有講究誠信,重視信譽,才能帶動整個企業的道德建設以及風氣的改善,從而為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實現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當前企業中所出現的誠信危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些企業的財務失信行為,無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有些企業有的政策難以推行,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證實了誠信對於企業的深層次意義。
先秦儒家智慧的社會整合思想,閃光點在於建立一種合理有效的社會制度,從而實現社會和諧。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先秦儒家通過建立禮樂制度,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可以說儒家的人文精神已經成為中華的傳統文化,對我國兩千多年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先秦儒家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智慧告訴我們以下哲理:第一,企業穩定是實現和諧財務管理的前提,在一個動盪不安的企業里尋找和諧財務管理,無異於緣木求魚;第二,要有一套評估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指標體系。這樣才能知道企業財務管理是否和諧,還存在哪些問題需要解決。這些指標既要有定量計算,也要能夠進行定性分析;第三,要實現和諧財務管理的目標,必須建立公平合理的財務制度,不能依靠少數人的意志、喜惡來評判和規范;第四,企業財務制度設計必須尊重人的情感和尊嚴,任何不顧人情、人道的財務制度設計,不僅無助於企業和諧財務管理的建構,反而會適得其反。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從總體上看,先秦儒家,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荀子,都重視人們的物質利益訴求,強調要為民制產,期望統治者與民眾整體在社會財富的佔有方面獲得某種程度的平衡。唯有滿足企業財務關系人的根本利益,才有可能達到企業和諧財務的管理目的。任何脫離企業財務關系人根本利益的舉措,都是不切實際的,也勢必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㈣ 歷史王安石理財思想體現了哪些儒家思想
仁
㈤ 孔門理財學怎麼樣
「生財有大道」——陳煥章的《孔門理財學》 民國經濟思想叢談之一 梁捷民國經濟思想叢談之一梁 捷康有為門生陳煥章所著《孔門理財學》 ChenHuan-ChangTheEconomicPrinciplesofConfuciusandHisSchool ,恐怕是中國人在西方正式出版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就在從1907年到1911年這短短四年裡,進士出身的陳煥章從一個英文都說不利索的人,搖身一變成為寫出洋洋六十萬字巨著的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進步之快讓人瞠目,讓人不得不佩服美國當時的教育體制。 哥倫比亞大學曾有規定,博士論文必須正式出版,印成100本交到學校才有望獲得博士學位。美國的出版費一向很貴,所以日後胡適那一批的學生多半是把論文寄回國內,托商務印書館之類的出版社印上100本,寄到美國換來博士學位。陳煥章倒是沒有想過這么干,當時國內的出版事業也才剛剛起步,印書並不是很方便。他讀博士要比胡適早上好多年,在他之前還幾乎沒什麼中國人在美國拿到過社會科學的博士。 陳煥章向學校遞交論文以後,由於他的論文實在與眾不同,哥大破例同意用學校的經費為他出版,而且將這本書收入「歷史、經濟和公共法律研究」叢書,於是暴得大名。國內經濟思想的權威胡寄窗教授提醒我們,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哈佛經濟學教授熊彼特的遺作《經濟分析史》在提及東亞經濟思想的時候,特意指出了《孔門理財學》的重要性。其實僅僅在這本書出版數年以後,1915年出版的馬克斯·韋伯的名作《儒教與道教》就已把《孔門理財學》列為了解儒教的基本參考文獻,他在其他論及中國經濟制度的地方也大量參考這本書。從這點,我們可以想見這本書在西方學界的影響。 《孔門理財學》出版的第二年,權威的《美國經濟評論》上出現了一篇由威斯康星大學的學者羅斯 E。Ross 撰寫的書評。文章認為陳煥章打通了中西經濟傳統,為西方的政治經濟學接上了孔子以降的中國倫理學和社會學資源,相互補充,使得《孔門理財學》在浩如煙海的西方政治經濟學文獻中占據一個獨特的位置。 而另一篇更重要的書評則是大名鼎鼎的凱恩斯 J。M。Keynes 所寫,發表在《經濟學雜志》 TheEconomicJournal上。二十世紀初,這本劍橋的經濟學雜志是國際上影響最大的經濟學學報。那時凱恩斯在劍橋嶄露頭角,擔任《經濟學雜志》的主編。他親自操刀為陳煥章撰寫書評,足可見其對這此書的推重。 在凱恩斯的視野中,孔夫子應該被看作極端經濟自由主義的先驅,這個形象在中國人反而會覺得陌生。首先,孔子肯定了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凱恩斯從書中轉引挑出的句子是《論語·子路》:「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毫無疑問,孔子把富民放在了第一位。 在談論財富分配時,凱恩斯又發現了《中庸》的價值。「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這是最典型的按勞分配思想。討論到婦女地位時,凱恩斯則引用《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後。」所以,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應該就具有超前的女權思想了。 中國的倫理體系是完備自足的。凱恩斯不懂四書五經,更不了解陳煥章從康有為那裡所繼承的今文經學的背景,無法真正了解中國的經濟倫理。但他卻能從陳煥章的書里讀出傳統中國社會對婦女和老年人的保障,讀出中國貨幣制度的變遷、人口理論的發展、土地制度的特徵等等。顯然,他更在意的是這些傳統思想的現代意義。中國的貨幣理論尤其讓他著迷,他作為傑出經濟學家的敏感性也在這些方面充分表現出來。他從《周官》里讀出了最早的貨幣交易體制;通過陳煥章的轉述,他發現賈誼大約已經明白「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的含義,最晚到明初,浙西大儒葉子奇明確地說出了「格雷欣法則」的內容。 可是凱恩斯始終無法明白陳煥章為什麼一再強調「八股文」或者說「時文」(modernessay)。八股文在維持了數百年後,在二十世紀初終於被廢除。但是「文以載道」,文體背後包含著最激烈的思想沖突。 凱恩斯更不清楚陳煥章的「學術背景」。陳煥章八歲入塾讀書,11歲到肇慶府「應童子試」,13歲「補縣學弟子員」,14歲考上秀才,15歲赴省城學習,18歲到康有為主持的「南海萬木草堂」學習,23歲中舉人,24歲考中「恩科聯捷進士」,保和殿復試朝考「欽點內閣中書」。後來,陳煥章出國留學,學成歸國不久就組織了「孔教會」,寫出比《孔門理財學》影響更大的《孔教論》,變成中國人都覺得非常古怪的「保守主義領袖」。 陳煥章在1912年寫的《〈孔門理財學〉之旨趣》一文中曾經這樣解釋:「兄弟之作是書,本含有昌明孔教以發揮中國文明之意思……是書以孔子為主腦,故取材莫多於經部……是書實可名為《中國理財學史》。」1949年以前最重要且比較全面的中國經濟思想史專著當屬唐慶增的《中國經濟思想史》,但要遲至1936年才問世。而陳煥章的《孔門理財學》已經大致梳理出中國傳統學術中關於經濟問題的研究脈絡。 但是陳煥章畢竟是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模式來安排《孔門理財學》的結構和體例的。全書共分兩卷,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總述儒學思想背景、中國人認識的經濟學以及一般經濟學原理;第二部分討論消費,即中國人的消費觀念,幸福和快樂的感受;第三部分討論生產要素,分別從古典經濟學的三大要素——勞動、自然和資本來分析。接著繼續從產業結構、分配、社會政策等層面來討論;第四部分討論公共金融,主要是稅收問題;第五部分是結論。 很顯然,從結構上來看,這是典型的西方經濟學模式,和以亞當·斯密《國富論》為代表的西方經濟學寫作體例有著親緣關系。故而這本書在表面上是很容易為西方學者所接受的。但是每一章每一節的內容卻都是嚴格的今文經學體例。偶爾也會涉及西方思想家如斯密、馬爾薩斯等,但無不是以與中國學者思想作對比的形象出現,而且陳煥章對他們的評價並不高。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構成了極強的張力。 另有一點很有趣,陳煥章在紀年的時候同時標注了黃帝紀年和公歷紀年,而且以前者為主。從他的書里,我們隱約可以看出清朝末年劉師培等人發起關於紀年表示方法爭論的線索。劉師培、孫中山等人都採用過黃帝紀年,但最終沒有獲得推廣。陳煥章在這本英文著作里也使用了黃帝紀年,頗能引起外國學者的關注,可是後來連他自己都沒有堅持下去。 陳煥章入康有為之門並不算早,但他是康門弟子中堅持今文經學和孔教理想最堅定的一個。他在家鄉的時候就已經倡辦孔教會,甚至出國後也一直在紐約倡辦教會。雖然學的是西方近世的社會科學,但尊孔之心從未減弱。1912年,清室遜位、帝制終結以後,很多學校立刻廢除讀經,很多名人也公開發表言論,反對尊孔尊君。恰逢陳煥章學成歸國,對儒學頗為不利的環境使得他堅定了創辦孔教會的決心。 陳煥章聯系了很多遺老遺少,其中對創辦孔教會比較熱心的學者有沈曾植、朱祖謀、梁鼎芬、陳三立、麥孟華等人。大家對組織成立孔教會的共識是:「以講習學問為體,以救濟社會為用……宗祀孔子以配上帝,誦讀經傳以學聖人。」是年孔教會成立,陳煥章任主任幹事,並開始刊行《孔教會雜志》。康有為是會長,但具體事務皆由陳煥章負責。 1913年,在國會討論制定憲法的時候,陳煥章和梁啟超、夏曾佑、王式通領銜上書國會,提出把儒教定為國教。陳煥章解釋說,「孔教存則國存,孔教昌則國昌……故定孔教為國教,非欲以拒外教,特欲以昌孔教,非必欲昌孔教,實欲以存國脈耳。」上書的最終目的是「定孔教於國教,立於憲法」。有趣的是,最早在中國傳播西方經濟學思想的嚴復也是孔教會堅定的支持者。 當時反對孔教為國教最激烈的則是章太炎。章太炎與康有為本來就有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的分歧。關於孔教問題,章太炎撰寫了《駁建立孔教論》,稱「今人狠見耶蘇、路德之法,漸入域中,乃欲建樹孔教,以相抗衡,是猶素無創痰,無故以成癱,乃徒師其鄙劣,而未以相君也」。章太炎還在他的國學講座中聲明,本會「與宗教絕對不能相混」,「凡入孔教者不準入會」。 1913年的《天壇憲草》最終協調折中了雙方的意見,在第19條中寫道:「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但沒有通過定孔教為國教。這也是袁世凱的意思。1916年,袁世凱倒台,黎元洪主政,國會復會,可以繼續推進憲法制定工作。黎元洪本人非常支持孔教,於是陳煥章與康有為舊事重提,重新上書定孔教為國教。而張勛也藉助康有為擬定了「定孔教為國教」電文,向國會施壓。據說當時憲法會議收到的有關定孔教為國教的電文「不下一萬三千件」。 在第二輪反對定孔教為國教的潮流中,陳獨秀和李大釗等人也加入了進來。陳獨秀發表《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等多篇措辭激烈的文章,稱「孔教與帝制,有不可離散之因緣」。最終憲法會議多次投票,仍無法通過這個提案。後來又由於對德參戰以及張勛復辟等問題,這個提案不了了之。 同樣是堅持孔教,應該說陳煥章和康有為的理念並不完全相同。陳煥章更堅持孔教在日常生活中的教化作用,他堅持說,孔教可以用於指導現代生活,而且孔教本身不是一成不變的,可在不同時代下不斷改良。「若墨守孔子一時有為而發之言,而不變通盡利,是非孔子之意也。」我們從《孔門理財學》中可以看出,陳煥章在提到儒學時,常常不用「宗教」而用「倫理學」。陳煥章本人也在二十年代以後逐漸退出政治,轉入文化層面繼續宣揚儒教。 按照《公羊》的看法,孔子之教類似於進化之教。由「據亂世」而至「昇平世」,進而至於「太平世」。但陳煥章說:「然此尚不過普通進化論。若欲求特別之理財進化論,則宜求諸井田之制矣。」所以康有為重《公羊》,而陳煥章則更重《大學》。陳煥章回憶說,《大學》里有一句「生財有大道」,讓他豁然明白了中西學術貫通之道。 陳煥章的這本奇書是多種因緣巧合的產物,與十九世紀一些學者東書西譯的努力也分不開。漢譯四書五經的工作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傳教士,但只有到了理雅各(1815~1897)時代才成了規模。理雅各原是英國倫敦會的傳教士,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在香港系統地翻譯四書五經。他的主要合作者是王韜。兩人經過多年努力,在1879年到1891年期間,陸續出齊《中國經典》(TheSacredBooksofChina)共六卷,囊括主要的儒家經典。 從《孔門理財學》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陳煥章對理雅各版本的倚重。陳煥章沒有太多精力審定譯文,基本都直接採用理雅各譯本。原書有一些翻譯疏漏,或者是與今文經學不能直接相扣的部分,陳煥章也沒有具體討論。如果嚴格地把此書翻譯成中文,國內學者就不難看出很多與我們國學知識的相悖之處。但陳煥章採用的是變通的辦法。他的寫作跨度極大,必然要涉及許多極富有爭議的話題,而那些爭議的背景都很難在較短篇幅內用英文說清楚。陳煥章選擇了簡單地用今文經學的觀點結束這些話題。 這種不甚准確的儒學卻得到很多傳教士和外國學者的支持。在陳煥章組織孔教會以及上書建議定孔教為國教的過程中,許多外籍人士出了大力,如袁世凱的政治顧問有賀長雄(日),溥儀的英文教師庄士敦(英),老資格傳教士李佳白(美)等等。 1912年陳煥章《孔教論》出版,前有五篇序言。除了宿儒沈曾植以外,其他幾篇的作者分別是李佳白(美)、梅殿華(英)、李提摩太(英)、費希禮(德)這幾位外國傳教士。其中固然有陳煥章挾洋自重之意,但也可見在華的外國人士對孔教的認同。 追溯得再遠一點,陳煥章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老師中,也有兩位值得一提,他們幫助促成了陳煥章的世俗儒學思想。一位是經濟思想史家塞利格曼(Seligman),他終身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一手教出了陳煥章、馬寅初、趙乃摶等幾代中國經濟學人。他素來講求詳實的史料考證和思想源流的分析,對各種思想流派極少偏見。他曾大力向美國的經濟學同行介紹社會主義思想,《孔門理財學》的順利通過也和他力求多元、廣采博收的學術傾向分不開。另一位是德裔漢學家夏德(F。Hirth),他曾在中國考察多年,1902年被聘為哥倫比亞大學第一位「丁龍講座教授」 DeanLungProfessor ,這是北美大陸第一個以特別基金設立的漢學講座。夏德曾翻譯過宋代趙汝適的《諸蕃志》,書中扎實的註解轟動一時,成為美國漢學的發軔之作。他的代表作有《中國上古史》和《中國與東羅馬交通史》等等。據後來同為夏德弟子的胡適說,夏德在哥倫比亞大學非常寂寞,合適的學生都找不到,故而晚年還是回到了德國。在這種環境下,不難想像他結識深諳中國傳統文化的陳煥章時的欣喜。正是他教會了陳煥章如何撰寫英文學術論文,把後者領進了西方主流學術界的大門。夏德為陳煥章的《孔門理財學》作了序,其中言道:「彼既為孔教中人,又得西方科學之法以精研之,西方之讀者,於其書也,其將由純粹之孔教家,而見孔教之代表也乎。」 可惜的是,這樣一部具有開山意義的特殊作品,直到問世九十多年以後的2005年,始由嶽麓書社首次在國內影印出版,而它的中文譯本的推出至今依然遙遙無期。 (《孔門理財學》,陳煥章著,嶽麓書社2005年5月版,50。00元)
㈥ 高分求一篇 儒家理財 方面的外文文獻 先給50分怕沒人回答,如果好再送250分
有幾篇相關英文文獻,留郵箱?
㈦ 『慈不帶兵,善不理財。』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出自:《增廣賢文》。原文:「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翻譯:太仁義就不要去做生意,太義氣就不要去管理金錢。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慈不掌兵:曹松有句詩:「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個將帥的成功是靠犧牲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換來的。如果一個人過於仁慈,就不適合帶兵打仗。我們中國講求的是中庸為道,戰爭時期需要殺伐決斷,和平時期就要以仁治國。
義不理財:猶太人的生意經中有一條規則:不借給朋友錢。如果把錢借給了朋友,一旦到了還債的時候,朋友還不出,就會害怕見到你,從而躲著你,這樣兩個好朋友之間就有了嫌隙,漸漸的就會疏遠。
如果是朋友,家裡有困難,他們就會適當接濟對方(不能讓朋友產生依賴),自然接濟的這些錢是不用還的,這樣以後兩個人的感情就會更加深刻。
(7)儒家理財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
1、談人及人際關系,
2、談命運,
3、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
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㈧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哪裡
出自:《增廣賢文》。
作者:佚名
朝代:明代
意思是: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原文:「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翻譯:太仁義就不要去做生意,太義氣就不要去管理金錢。太心軟了就不要管理軍隊,太感情用事就不要去拿主意。太仗義了就不要管理財務,太慈善了就不要當官。
(8)儒家理財擴展閱讀
《增廣賢文》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裡,人是虛偽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變化無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
文中有很多強調命運和報應的內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容是全文的核心。
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增廣賢文》強調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了正統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於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
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朴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許多關於社會、人生方面的內容,經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
一些諺語、俗語總結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斗爭的經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㈨ 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義不理財 善不為官出自哪裡
出自明朝萬曆年間的一部民間諺語集《牡丹亭》,屬於兒童啟蒙書目,後來改成了《增回廣賢文》。
意思答:過於仁慈的人不能帶兵,太重感情的人不能做成大事,義氣過重的人沒法管理財務,善心太重無法做官。
(9)儒家理財擴展閱讀:
作品介紹:
《增廣賢文》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現有其內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勸有錢人」;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
世故導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增廣賢文》絕大多數句子都來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道經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
㈩ 德在中國傳統理財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思想的。
而道德在儒家思想中是占據主導的地位
所以德在中國傳統理想中是作為為人處事的首要標准備受推崇的
古代講以德服人,明君以德治國,這是體驗德在中國歷史地位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