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融資 > e博雷理財

e博雷理財

發布時間:2021-06-05 20:28:47

1. 博雷夫婦是如何教育搏聰理財

柏麗夫婦是教育博聰理財。

2. 博雷 人的 簡介

傅雷(1908-1966),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為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於色彩變化。傅雷先生為人坦盪,稟性剛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 傅雷夫婦作為中國父母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超脫小我,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親情溢於字里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啟迪…… 傅雷家書主要講的是如何教育孩子。 《傅雷家書》出版十八年來,五次重版,十九次重印,發行已達一百多萬冊,曾榮獲「全國首屆優秀青年讀物」(1986年),足以證明這本小書影響之大,《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 輯印在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書。傅雷在給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鍾,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這些家書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對祖國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難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俱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傅雷在藝術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因此這些家屬還以相當多的篇幅談美術,談音樂作品,談表現技巧、藝術修養等。不管是傅聰去波蘭留學、獲得國際大獎,還是後來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終關注著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是給予指點,特別是經常給他郵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和有關繪畫、雕塑等藝術理論方面的書籍,鼓勵他多從詩歌、戲劇、美術等藝術門類中汲取營養,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 家書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文字功底和藝術修養,這些文字生動優美,讀來感人至深。相信很多讀者能從中學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養。 編輯本段家書名言 〈一〉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預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的去爭取。 〈三〉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 〈四〉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五〉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六〉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 〈七〉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八〉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於被回憶侵蝕。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也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操心(worry)。 〈十〉…………多思考人生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的渺小一些。那麼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會舒泰,工作反而會順利。 〈十一〉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遠著眼,馬拉松才會跑得好。 〈十二〉中國哲學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動聽眾的感情,使他們如醉如痴,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調度千軍萬馬一樣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藝術與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個人沒有靈性,光談理論,其不成為現代學究、當世腐儒、八股專家也鮮矣!為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通」才能成為「大」,不大不博,便理由坐井觀天的危險。 〈十五〉藝術家與行政工作,總是不兩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 〈十七〉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象徵。 〈十九〉惟有肉體禁止,精神的活動才最圓滿: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進經驗,蘇聯的要學,別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也要學。(50年代懷有如此「反動」的思想,想當不易) 格列佛游記 【第一卷】『利立浦特(小人國)』 1699年,外科醫生格列佛隨"羚羊號"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險,格列佛死裡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國),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專車把體積巨大的格列佛運到京城獻給國王,他的出現幾乎吸引了小人國所有的人.格列佛溫順的表現逐漸贏得了國王和人民對他的好感,他也漸漸熟悉了小人國的風俗習慣.當時,另一小人國不來夫斯古帝國准備從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國,格列佛涉過海峽,把50艘最大的敵艦拖回利立浦特國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願滅掉不末夫斯古帝國,使皇帝很不高興.這時,皇後寢宮失火,格列佛情急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撲滅,誰知卻讓皇後大為惱火.於是,小人國君臣沆瀣一氣准備除掉格列佛.格列佛聽到風聲,趕快逃到不來夫斯古帝國,後來平安回到英國. 【第二卷】『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隨"冒險號"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風暴,船被刮到布羅卜丁內格(大人國).格列佛被一位高達20米的農民捉住.農民帶格列佛到全國各大城市展覽,最後來到首都.這個農民發財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場,把他累得奄奄一息.當這個農民眼看無利可圖時,便把格列佛賣給了皇後.由於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宮廷中非常得寵,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鳥等動物的侵襲.面對國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紹了英國各方面的情況及近百年來的歷史,但被國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該國的第三年,陪同國王巡視邊疆.由於思鄉心切,他假裝生病,來到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天空中的鷹錯把他住的箱子當成烏龜叼了起來.幾只鷹在空中爭奪,箱子掉進海里,被路過的一艘船發現,格列佛獲救後,乘船回到英國. 【第三卷】『勒皮他、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游記(飛島國)』 在家呆了一段時間,格列佛又隨"好望號"出海.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賊船劫持,格列佛僥幸逃脫,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飛島救起.這些人的相貌異常,衣飾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國王和貴族都住在飛島上,老百姓則住在巴爾尼巴比等三座海島上.格列佛離開飛島後,來到巴爾尼巴比進行訪問,並參觀了島上的"拉格多科學院".這所科學院研究的部是些荒誕不經的課題,結果造成全國遍地荒涼,房屋坍塌,人民無衣無食. 接著,格列佛來到巫人島.島上的總督精通魔法,能隨意召喚任何鬼魂,格列佛因此會見了古代的許多名人,結果發現史書上的記載很多不符合史實,甚至是非顛倒.爾 後,格列佛又游覽了拉格耐格王國,見到一種長生不老人"斯特魯布魯格".離開該國後,格列佛來到日本,然後乘船回到英國. 【第四卷】『慧駰國游記』 格列佛回家後五個月,受聘為"冒險號"船長,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變,把他囚禁了五個月,然後被放逐到"慧馬國".在這里,格列佛遭到一種形狀像人的名為"耶胡"的畜生的圍攻.幸虧一匹具有智慧的馬——"慧馬"來給他解了圍.原來馬是該國有理性的居民和統治者,而"耶胡"則是馬所豢養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舉止言談在"慧馬"國的馬民看來是一隻有理性的"野猢",因此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格列佛很快學會了該國語言,應主人的邀請,他談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馬是畜生,而像他那樣的"野猢"則具有理性,並且是馬的主人.這使"慧馬"感到很震驚. 在"慧馬"各種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駰"國.然而"慧馬"國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要消滅那裡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願望無法實現.無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離開該國打道回府.格列佛懷著對"慧馬國"的嚮往,一輩子與馬為友.並且厭棄了世俗,決心不與他人同流合污。 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小說《格列佛游記》講述了航海醫生格列佛的幾次離奇經歷. 首先他來到一個叫「利立浦特」的小人國,幫助國王打敗了同樣是小人國的「不來夫古斯」,受到國人的崇敬,但也因此得罪了朝中顯要不得已逃到「不來夫古斯」,在他們的幫助下「做」船逃離那個充滿是非的小人世界。 在大人國「布羅丁奈格」他成了國王的寵物...... 在飛島國「勒皮他」他見識了愚蠢、自負的國王和貴族;可笑的科學家和他們可笑的科學實驗——從黃瓜里提取陽光、從糞便里提取營養...... 在巫人島「格勒大椎」的一位巫人貴族家裡他見到了形形色色的著名人物並了解到一些歷史事件的「真相」;見到了荷馬和亞里士多德及因不當註解兩位作品而羞於見作者本人的眾多「學者」。 在「拉格奈格」他見到了長生不死的「斯特魯布魯格」在得知這些永遠不會死但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原始意義後,他改變了以往的人生觀、價值觀,對與為什麼活著進行了另一個角度的思考。 在「惠馬」這個被善良、淳樸、智慧、優雅的馬統治的國度里,他見到了一種叫「耶胡」的畜生對人類所有缺點、弱點以及隊人性中卑鄙與丑惡誇張的展示,並為自己也是一個「耶胡」而感到萬分的羞恥。 全書語言生動、流暢質朴,在諷刺小說里獨樹一幟,特別是影射與反語運用的非常精彩 歷經社會和人生百態,最終看破紅塵,終生與馬為友。 《名人傳》 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家、小說家、劇作家、社會活動家羅曼

3. 現在網路有什麼好賺錢的項目,穩定的大項目不跑路的,比如說百瑞,e博雷,gtc,eat,之類的還有什

你說了四個項目 有兩個已經跑路,剩下的你敢做?

4. 英國E博雷投資項目是真的嗎能相信嗎

哇!現在這種理 財好多啊!

5. 在最困難的時候,傅雷用什麼方法理財控制開銷

1. 收入「三分法」
每月工資到賬後,不要毫無目的

的消費,可以把收入分成3個部分:

生活費、存儲資金以及流動資金。

生活費包括我們的吃、住、

出行等方面必須開銷的部分,

這筆資金必須要單獨計算;

每月拿出一部分資金存入銀行,

不到關鍵時刻不要輕易動用;

活動資金就比較自由,可以根據

自己的情況酌情開銷,但是

身上必須要有一些可以流動資金,

以備不時之需。

2. 階梯式存儲法
堅持每周拿出一部分錢存起來,

並且一周比一周存的金額更大。

打個比方:你一個月工資3000,

除去吃住還能剩1000,你可以

第一周存10元,第二周20元,

以此類推,到52周的時候就有520。

一年以後,哪怕起始金額只有10元,

年底的總額就有13780元。

3. 強制存儲法
可以每月拿出收入的10%真正的

儲存起來。假設每月到手工資

是3000元,可以拿出300元放入銀行,

這些錢對自己的開銷計劃並不會

有太大影響,而且如果手頭寬裕的話,

甚至可以多拿一些用作儲存。因為

銀行短期的儲存是不會有收益的,

所以我們堅持12個月的投資以後,

每月也會獲得一筆銀行的定期收入。

4. 夢想存儲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支付寶的

余額寶中,有一個心願儲蓄的功能,

許下你的心願,以及心願的目標金額,

他會讓你選擇一個實現時間,然後

幫你計算出達到這個目標,每周

需要存下多少錢,一個月存入多少。

我們也可以借鑒這樣的方式,比如

你來一次為期一周的國內旅行,

大概5000左右的預算,那你可以

從現在就開始存錢,用夢想來激勵自己。

5. 養成記賬習慣
記賬能夠讓你知道錢花在了什麼地方,

通過分析必要的開銷以及不必要的花費,

能夠讓消費更加「量力而為」。比如

每月定期統計自己的收入,房租,水電,

必要的日常開銷以及不必要的比如

外出旅行的費用;記錄每月剩下的資金,

流動資金的開銷情況以及通過

理財產品得到的收益情況。

6. 控制消費慾望
1.對於常用品或者電器等需要長期使用的東西,

寧可買質量和品牌好的,不用功能太多,

基礎款就行,會比一般的更耐用。

2.每月預估要花的錢,一次性取出

或者都放在同一個消費軟體上,

零散的開銷,會在不知不覺中花更多的錢。

3.保持正常、理智的消費,控制消費欲。

如果毫無目的的消費,錢只會越花越少,

但學會正確的理財方式,錢就會越存越多!

6. e博雷手機軟體在那下

你好,在應用寶可以下載,
它上面不光是軟體和游戲齊全,
而且軟體和游戲的兼容性很好,
不會和手機發生什麼沖突,
不會安裝不了或者安裝了打不開之類的。
軟體都是安全的在正式版本呢,
除了軟體還能下載其他的,音樂壁紙電子書等。

7. 求《傅雷家書》、《培根隨筆》的讀書筆記。(包括主要人物形象、情節內容、主題思想、讀後感)謝!!!!

《傅雷家書》:
1、主要人物形象:
傅雷: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親人(主要是兒子)無私的熱愛,有良知,為人坦盪,稟性剛毅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聰:刻苦用功,先做人、後成「家」,生活有條有理,嚴謹,熱愛音樂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懇懇

2、情節內容:
(1)評價及簡介: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是中國父母的典範。
《傅雷家書》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2)有感染力的細節:
關於為什麼這么強調寫家信,傅雷這樣認為:
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有好幾種作用: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鍾,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傅雷又說家信作為自己的工作、思想總結也是很好的:
對自己的工作(思想方面亦然如此)需要來個「小結」嗎?你給我們談技巧,就等於你自己作小結。千萬別懶洋洋的拖延!我等著。同時不要一次寫完,一次寫必有遺漏,一定要分幾次寫才寫的完全;寫得完全是表示你考慮得完全,回憶得清楚,思考也細致深入。

傅雷在與兒子溝通時,想到的不全是自家的人,認為兒子在國外寄回來的家信:也有一個道義的責任,使你要盡量的把國外的思潮向我們報導。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演講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植!因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條是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植!因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條是:「先為人,次為藝術,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傅雷與兒子的書信往來過程是十分高興的,雖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譯家,文藝批評家,著作等身;還有很多社會職務,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但從未覺得寫信是一份耗時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遠談不完的,正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獨白是終身不會完的。 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討論與爭辯,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討論與爭辯。父子之間能有這種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更莫過於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 傅雷寫信不僅是言教,同時也是身教。他經常以自我批判來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學歐洲的兒子。 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並沒大錯。 你過去承認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許我是近視眼,看出來的形勢都不準確。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視的眼睛,來檢查我看到的是否不準確。果然不準確的話,你當然不用,也不該聽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發覺你處處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個會佩服你,非但不來和你「纏夾二」亂提意見,而且還要遇事來請教你呢! 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我做父親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錯誤用你的才具與苦功給點破了,我真高興,我真驕傲,能夠有這么一個兒子把我錯誤的估計全部推翻!有一次,兒子的來信給郵局弄丟了,傅雷誤解了兒子,顯示出了內心的不高興: 轉往蘇聯學習一節,你從來沒和我們談過。老實說,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為這反映你對我還是不放心。大概我對你從小的不得當,不合理的教育,後果還沒有完全消失。但傅雷的出發:「先為人,次為藝術,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傅雷與兒子的書信往來過程是十分高興的,雖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譯家,文藝批評家,著作等身;還有很多社會職務,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但從未覺得寫信是一份耗時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遠談不完的,正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獨白是終身不會完的。
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討論與爭辯,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討論與爭辯。父子之間能有這種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更莫過於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

傅雷寫信不僅是言教,同時也是身教。他經常以自我批判來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學歐洲的兒子。
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並沒大錯。
你過去承認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許我是近視眼,看出來的形勢都不準確。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視的眼睛,來檢查我看到的是否不準確。果然不準確的話,你當然不用,也不該聽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發覺你處處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個會佩服你,非但不來和你「纏夾二」亂提意見,而且還要遇事來請教你呢!
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
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我做父親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錯誤用你的才具與苦功給點破了,我真高興,我真驕傲,能夠有這么一個兒子把我錯誤的估計全部推翻!

有一次,兒子的來信給郵局弄丟了,傅雷誤解了兒子,顯示出了內心的不高興:
轉往蘇聯學習一節,你從來沒和我們談過。老實說,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為這反映你對我還是不放心。大概我對你從小的不得當,不合理的教育,後果還沒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發點還是讓兒子心領了的。
孩子,以後隨時來信把苦悶告訴我,我相信還能憑一些經驗安慰你呢。爸爸受的痛苦不能為兒女減除一些危險,那末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父母的缺點與壞脾氣應該不斷的作為孩子的戒鑒,不然的話,人的性格就沒有改善的指望了。家裡囑咐你的話就多聽一些,在外就不必只受別人批評。
一個人的發泄是要求心裡健康,不是使自己越來越苦悶。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對自己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用時分析一下弱點,把別人沒說出而自己感覺到的短處也一齊告訴我們。

傅雷甚至這樣勸兒子勤於寫家信,真是太可愛的父親啊:
想到你們倆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動筆,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時你們該反過來想一想:假定我們也住在倫敦,難道每兩星期不得上你們家吃一頓飯,你們也得花費一二小時陪我們談談話嗎?

(3)名句摘錄:
〈一〉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預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地去爭取。
〈三〉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
〈四〉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五〉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六〉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
〈七〉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八〉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於被回憶侵蝕。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也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操心。
〈十〉……多思考人生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得渺小一些。那麼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會舒坦,工作反而會順利。
〈十一〉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遠著眼,馬拉松才會跑得好。
〈十二〉中國哲學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動聽眾的感情,使他們如醉如痴,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調度千軍萬馬一樣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藝術與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個人沒有靈性,光談理論,其不成為現代學究、當世腐儒、八股專家也鮮矣!為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通」才能成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觀天的危險。
〈十五〉藝術家與行政工作,總是不兩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
〈十七〉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象徵。
〈十九〉惟有肉體禁止,精神的活動才最圓滿: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進經驗,蘇聯的要學,別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也要學。(50年代懷有如此「反動」的思想,相當不易)
〈二十一〉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無非是完美。但完美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所謂完美像水中花、鏡中月,始終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
〈二十三〉一個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須考慮周詳。尤其是改弦易轍,丟開老路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個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兩盤里精密地稱過。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敵人不一定是面目猙獰的,和顏悅色、一腔熱血的友情,有時也會耽誤你許許多多寶貴的光陰。
〈二十五〉現在我深信這是一個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並不「薄情」的人,在行動上做得跟「薄情」一樣,是最冤枉的、犯不著的。正如一個並不調皮的人耍調皮,而結果反而吃虧,一個道理。
〈二十七〉漢魏人的胸懷更近原始,味道濃,蒼茫一片,千載之下,猶令人緬懷不已。
〈二十八〉藝術特別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會缺少反省的機會;思想、感覺、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歸納。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樣的天縱之才不多,共鳴的人也少。所謂曲高和寡也!同時,積雪的高峰也會令人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隨便瞻仰。
〈三十〉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偶爾流露一下不是可恥的事。
〈三十一〉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
〈三十二〉藝術不但不能限於感性認識,還不能限於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
〈三十三〉藝術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還有一個「愛」字。
〈三十四〉一切偉大的藝術家必須兼有獨特的個性與普遍的人間性。
〈三十五〉事情主觀上故盼望必成,客觀方面仍需有萬一不成的思想准備

3、主題思想:
拳拳愛子之心、殷殷愛國之情

4、讀後感
(3)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因為一本書,改變了對人和事的看法,使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些許亮色;因為書中的一個人物,產生了對生活的渴望和沖動,讓純真本性復甦,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平庸之中迷失了自我?那就讓我們將那些因一本書而沉澱在我們記憶中的思想碎片重新拾起。這些書大都是被稱之為人文經典的作品,經 過歲月的洗刷,它們仍使我們感動著、渴望著,讓我們共同來分享那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段成長的經歷、一個溫馨的回憶……
《傅雷家書》摘編了1954年至1966年間傅先生暨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等家信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後來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洋洋灑灑數萬言,從父親對國事、政事的看法,與兒子就音樂和藝術的探討以及對兒子生活的噓寒問暖中,教育兒子懂得國家的尊嚴和榮辱,做人的態度和品格。信中也不乏傅先生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自責和悔贖,文章雋永,字字愛意涌動,使閱者無不為傅先生愛子、教子情之深切所感動。傅先生是一代宗師,治學嚴謹,治家也不例外。傅先生也是嚴厲的,一生做事力求盡善盡美。《傅雷家書》,這本傅先生以仁慈的博愛,滴著心血寫就的舐犢之作,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了先生培育子女,延續自己生命的心路歷程。正像樓適夷先生在該書《代序》中指出的那樣,它告訴我們:「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盡管傅先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磨難,「而最後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掩滅,還要為大家所認識,得到他應該得到的尊敬和愛」。也正是因為如此,《傅雷家書》雖然內容嚴肅,但自1981年出版以來,一版再版,不論在大陸還是海外,都很暢銷並影響深遠。
書信之於通訊尚不發達的年代,無疑是溝通兩地相思情感的使者。人們常把家比做港灣,離家在外的人就是漂泊在江河上的行船。不論是太平盛世還是炮火連天的年代,接到家書,猶如霧夜航行中看到了燈塔。親人祝福的笑容,情人發辮的香氣,還有家鄉那沁人心脾的稻花的芳,親情、愛情、鄉情紛紛躍然紙上;欣喜、激動、釋然伴隨著潸潸,方寸之間淋漓盡致。還是在舉國上下全都陷入「瘋狂」的年代裡,16歲的我有幸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在遼西的一個縣城邊上服役,每人每月三兩油、半斤肉,合下來每天的生活費僅四角多一點。我所在的部隊正在執行施工任務,體力消耗甚大,每天收工回來就再也不想動一動,說苦不堪言那是一點都不誇張。部隊雖然距縣城近在咫尺,但紀律很嚴,幾個月、半年才能輪到一次外出的機會,惟一能和外界接觸的渠道就是通信。
家信每每由母親執筆。母親文化不高,信中沒有什麼修辭,但很實在。除了平安和詢問的話外,再就是鼓勵和寫一些如何待人處世經驗之談。母親的每一封來信,我都要反反復復看上許多遍。每當夜深人靜我在翻閱這些信的時候,猶如把玩藏在密隅的心愛之物,總能在幻覺中隱約看到母親的影像和聽到她的聲音。家裡的來信時間不定,在接不到信的日子裡,疑慮、惆悵煎熬著的思念和企盼,還有於精神和身體雙重疲憊之中的行船人對港灣渴望的心情,到現在都不能忘懷。這種心情狀態,就像等待已久的心靈,撫摸著由遠方而至的親人的面龐和肌膚,是一種那些無法互通家書的人在現實中難以體察到的感覺,好像沒有進過沙漠戈壁的人,不知道在驕陽的烘烤和高溫的蒸騰下,一滴水對於人生命的重要。傅先生是大家,其處世的風格和文章的長短,當然不是我輩所能指指點點的。但傅先生苦心孤詣、垂範後來的教子家書,我卻能從散發著內心感動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在襁褓中父母留在記憶里的體溫和心的搏動,自然、溫馨,如細雨潤物,充滿了親和力;熾熱、真誠,像酒窖的醇釀,熏陶著情操的升華。傅先生的家書還於殷殷切切之中,又多了一層信念的支撐,能使苦旅中的人們見到光明和希望,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此家書便也就不僅僅是家書,而成了推動舟行長河的順風順水了,僅此,足見家書的風骨。
翻看著手中這本內文紙張略微泛黃的《傅雷家書》,再次想到我的母親。如今和母親同住一個城市,離的也不遠,信,是早就不用寫了,什麼時候想了,過去看看也很方便。母親老了,母子相見時只有很少的家常話,更多的便是沉默。但從母親的眼神里,我永遠都能看出那深藏在她內心的對子女的摯愛之情。歲月留給母親的衰老遲早也會光顧我們,正像傅先生在家書中說的那樣,「人的關總是過不完的,等到過得差不多的時候,又要離開世界了。」父母對於子女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情感之愛,尤其是他們為你花費的心血最多,卻從來也沒有向你索取什麼!今天的年輕人,恐怕長到這么大都沒有接到過一封真正意義上的家信,當然也不會有等信、寫信的心情了。至於有一天,你也為人父母,也有離家求學或外出務工的子女,你會像傅先生那樣,拿起你的筆(可能今天更多的是電話、手機簡訊或E—MAIL),把你從父輩那裡繼承下來的和你自己生命中積淀下來的統統告訴他們嗎?抑或像傅先生那樣,把你對子女全部的愛,也像園丁那樣,以血淚灌溉出來的花朵,送到世間去讓別人享受嗎?
這,又怎是一個情字所能了得的。

(4)諄諄人世語 悠悠父子情
—讀《傅雷家書》有感
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於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愛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
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的,這不只是一個願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於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母親在那個險惡的年代,在個人安危毫無保障的日子裡,她心系遠方的兒子和孫子,她剋制著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把堅強、安詳、無微不至的關懷傳送給漂泊異國他鄉的親人。一件為孫兒一針又一針織出來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卻為「禮薄」而不安,為了讓兒子在異國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她一絲不苟地寫下菜餚的製作程序,惟恐疏漏一個細節。她愛夫愛子,一生為這個家奉獻,然而,她同樣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嚴的踐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將生命融合,邁向永恆,或許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個結束。然而這個結束卻從沒讓人把他們夫婦倆分開過。
夫婦二人作為中國人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兩個兒子成材,大兒子傅聰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小兒子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教兒子先做「人」,後成「家」,在他們的人生的句號中,就用「人」字結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憶不願讓自己屈辱,不願再讓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們寧肯拋棄自己而獲一個解脫,來完成人的詮釋。 他們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輕時那樣為他們痛楚,只求半個世紀來他們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們嚴格的家教陶冶出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正如好友樓適夷面對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家教的過嚴過細卻「不以為然」。然而就是這樣嚴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並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寶鏡,照一照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麼吧?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怎樣做事做人?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的音樂譯著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盡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熏陶,這與父親在數萬里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這種關愛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 父愛而來。這位嚴肅的父親,從來就沒有推卸自己的責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就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很早發現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正如他對自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一樣,對待幼小的孩子一樣,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兒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為人間的這一遭父子情驚嘆,對,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創作上甚豐的翻譯作品,驕人的成績,還為他是這樣一個集藝術與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規律,人生就是優美的弧線,那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那樣溫暖每個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對待兒子,他說:「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說:「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孩子經受痛苦時,他說:「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為孩子包辦,而為孩子這種蛻變的過程而高興,並且鼓勵他藝術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為了指導兒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習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他說「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面對現在大學生郵給父母的待寄匯款單,沒有其餘的問候,而這位父親告誡兒子寫信就是強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極好的訓練。在如今是多麼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我覺的就是我們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而這樣嚴於律己教子的人,他卻說:「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般人所追求,驚嘆;對個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卻沒有相干。孔子說的『富貴於我如浮雲』,現代的『名』也屬於精神上『富貴』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因該受羈於貪念和慾望」。對成名成家的兒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當成年後,兒子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願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這一著,必遭後來的無窮痛苦。」而當他們成家後,他有叮囑切勿錢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
隨處讀來,有反復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連點重重的著重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是千年修來的服氣。翻動著每一頁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總能被染的金燦燦的。
字數太多、貼不了了,《培根隨筆》等等

8. E博雷怎麼按裝

GK
*Akinfeev 18 184 (俄羅斯)
CB
*kompany 科姆潘尼 18 190 (比利時)
*Vanden Borre V?博雷 16 185 (比利時)
Sedoc 塞多克 18 168 (荷蘭)
*everson 埃沃森 19 190 (巴西)
Drost 德羅茨 17 183 (荷蘭)
*pique 17 191 ( 西班牙)
Martin Cranie 馬丁-克萊尼 17 183 (英格蘭)
Agustien 阿古斯丁 17 177 (荷蘭)
*Chygrynskiy 奇格林斯基 18 178 (烏克蘭)
*Rodrigo Defendi 迪芬迪 18 188 (巴西)
馮瀟霆 18 185 (中國)
SB
Berthod 貝爾托 20 179(法國)
*kaebi 卡依比 18 167 (伊朗)
Sergio Ramos 18 183 (西班牙)
Gillan 18 175 (英格蘭)
Aquilanti 阿誇朗蒂 18 180 (義大利)
Farouk 法魯克 18 188 (法國)
D Reinhardt 19 188 (德國)
Chiellini 基耶利尼 19 186 (義大利)
Jabier garrido 哈維爾?加里多 19 178 (西班牙)
*Tiago Gomes 蒂亞戈-戈麥斯 18 175 (葡萄牙)
Glen johnson 格倫?約翰遜 19 180 (英格蘭)
Charlton 20 173 (英格蘭)
clichy
DH
*Muntari 蒙塔里 19 180 (烏迪內斯、迦納)
A Fathi A.法菲 19 173 (埃及)
*verza 貝爾薩 17 177 (西班牙)
Perrin 18 179 (法國)
Wieczorek 維克佐雷克 18 178 (德國)
M fernandes 費爾南德斯 18 175 (葡萄牙)
Sarioglu 沙尼奧古 20 170 (土耳其)
CH
*Song Bilong 比隆 17 182(喀麥隆)
法布雷加斯 17 177 (阿森納、西班牙)
*巴雷托 20 178 (巴拉圭)
*Ozkan 奧斯坎 17 178 (土耳其)
朴智星
Leclerc 勒克萊克
SH
*Cardozo N?卡多索 17 172 (阿根廷)
Abate 伊格納齊奧?阿巴特 17 180 (義大利)
Calzi 卡爾茲 18 182 (義大利)
el ahmadi 18 178 (荷蘭)
OH
*本?阿爾法 17 177 (里昂、法國)
Zhirkov 日爾科夫 21 178(俄羅斯)
Marinkovic 18 177
Jotha 18 173 (西班牙)
*皮特羅伊帕 18 170 (布基那法索、弗賴堡)
Balde 17 171 (法國)
Joao Moutinho 穆蒂尼奧 17 178 (葡萄牙)
*Houri 18 166 (法國)
Ozturk 厄茲蒂爾克 18 174 (土耳其)
CF
魯尼 18 180 (英格蘭)
Vaz Te瓦茲特 17 188(博爾頓、葡萄牙)
*巴里 17 180 (馬賽、塞內加爾)
R smith 17 176 (英格蘭)
Blackstock 布萊克斯托克 18 187(英格蘭)
*鮑姆約翰 17 177 (沙爾克04、德國)
Hunt 洪特 17 183 (雲達不萊梅、德國)
cerci 切爾奇 17 180 (羅馬、義大利)
*Bojinov博季諾夫 18 178 (保加利亞)
Coster 18 164 (荷蘭
Keseru 科塞魯 17 184(羅馬尼亞)
Jarvis 18 185 (英格蘭)
Farfan 法爾范 19 176 (埃因霍溫、秘魯)
gomis 戈米 19 184(法國)
E.Butragueno 布特拉格諾 25 170 (西班牙)
oskitz 奧斯基茨 17 170(西班牙)
ucar ugur 17 184 (土耳其)
梅西 18 165 (巴薩 西班牙)
Afonso 18 190 (瑞士)
Velten 18 165 (荷蘭)
Worm 18 180 (荷蘭)
Xisco 西斯科18 178 (西班牙)
chiumiento 西姆門托 19 170 (瑞士)
都是我親自用過的 基本上就這些了 一般元老和生成的球員我是不用 元老基本上都很妖 生成球員你要想用再補充 我再發給你

9. 傅雷家書讀書筆記 10篇

《傅雷家書》:
1、主要人物形象:
傅雷:嚴謹、認真、一絲不苟,對親人(主要是兒子)無私的熱愛,有良知,為人坦盪,稟性剛毅
傅雷夫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非常成功
傅聰:刻苦用功,先做人、後成「家」,生活有條有理,嚴謹,熱愛音樂
傅敏:正直,善良,勤勤懇懇

2、情節內容:
(1)評價及簡介: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範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是中國父母的典範。
《傅雷家書》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

(2)有感染力的細節:
關於為什麼這么強調寫家信,傅雷這樣認為:
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有好幾種作用: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鍾,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

傅雷又說家信作為自己的工作、思想總結也是很好的:
對自己的工作(思想方面亦然如此)需要來個「小結」嗎?你給我們談技巧,就等於你自己作小結。千萬別懶洋洋的拖延!我等著。同時不要一次寫完,一次寫必有遺漏,一定要分幾次寫才寫的完全;寫得完全是表示你考慮得完全,回憶得清楚,思考也細致深入。

傅雷在與兒子溝通時,想到的不全是自家的人,認為兒子在國外寄回來的家信:也有一個道義的責任,使你要盡量的把國外的思潮向我們報導。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演講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植!因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條是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植!因為傅雷家庭教育的信條是:「先為人,次為藝術,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傅雷與兒子的書信往來過程是十分高興的,雖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譯家,文藝批評家,著作等身;還有很多社會職務,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但從未覺得寫信是一份耗時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遠談不完的,正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獨白是終身不會完的。 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討論與爭辯,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討論與爭辯。父子之間能有這種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更莫過於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 傅雷寫信不僅是言教,同時也是身教。他經常以自我批判來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學歐洲的兒子。 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並沒大錯。 你過去承認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許我是近視眼,看出來的形勢都不準確。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視的眼睛,來檢查我看到的是否不準確。果然不準確的話,你當然不用,也不該聽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發覺你處處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個會佩服你,非但不來和你「纏夾二」亂提意見,而且還要遇事來請教你呢! 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我做父親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錯誤用你的才具與苦功給點破了,我真高興,我真驕傲,能夠有這么一個兒子把我錯誤的估計全部推翻!有一次,兒子的來信給郵局弄丟了,傅雷誤解了兒子,顯示出了內心的不高興: 轉往蘇聯學習一節,你從來沒和我們談過。老實說,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為這反映你對我還是不放心。大概我對你從小的不得當,不合理的教育,後果還沒有完全消失。但傅雷的出發:「先為人,次為藝術,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

傅雷與兒子的書信往來過程是十分高興的,雖然他自己工作很繁忙(翻譯家,文藝批評家,著作等身;還有很多社會職務,是上海市政協委員),但從未覺得寫信是一份耗時的差事。
我跟你是永遠談不完的,正如一個人對自己的獨白是終身不會完的。
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比的!
我跟你的討論與爭辯,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討論與爭辯。父子之間能有這種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更莫過於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

傅雷寫信不僅是言教,同時也是身教。他經常以自我批判來教育身在千里之外留學歐洲的兒子。
許多事你們一時覺得我看得不對,日子久了,現實卻給你證明我並沒大錯。
你過去承認我「在高山上看事情」,也許我是近視眼,看出來的形勢都不準確。但至少你得用你不近視的眼睛,來檢查我看到的是否不準確。果然不準確的話,你當然不用,也不該聽我的。
等到有一天,我發覺你處處比我看得清楚,我第一個會佩服你,非但不來和你「纏夾二」亂提意見,而且還要遇事來請教你呢!
盡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
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
我做父親的一向低估了你,你把我的錯誤用你的才具與苦功給點破了,我真高興,我真驕傲,能夠有這么一個兒子把我錯誤的估計全部推翻!

有一次,兒子的來信給郵局弄丟了,傅雷誤解了兒子,顯示出了內心的不高興:
轉往蘇聯學習一節,你從來沒和我們談過。老實說,我是很有自卑感的,因為這反映你對我還是不放心。大概我對你從小的不得當,不合理的教育,後果還沒有完全消失。

但傅雷的出發點還是讓兒子心領了的。
孩子,以後隨時來信把苦悶告訴我,我相信還能憑一些經驗安慰你呢。爸爸受的痛苦不能為兒女減除一些危險,那末爸爸的痛苦也是白受了。
父母的缺點與壞脾氣應該不斷的作為孩子的戒鑒,不然的話,人的性格就沒有改善的指望了。家裡囑咐你的話就多聽一些,在外就不必只受別人批評。
一個人的發泄是要求心裡健康,不是使自己越來越苦悶。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對自己父母,不用怕「自吹自捧」的嫌疑,只要用時分析一下弱點,把別人沒說出而自己感覺到的短處也一齊告訴我們。

傅雷甚至這樣勸兒子勤於寫家信,真是太可愛的父親啊:
想到你們倆的忙碌,不忍心要求多動筆,但除了在外演出,平時你們該反過來想一想:假定我們也住在倫敦,難道每兩星期不得上你們家吃一頓飯,你們也得花費一二小時陪我們談談話嗎?

(3)名句摘錄:
〈一〉真的,巴爾扎克說得好:有些罪過只能補贖,不能洗刷!
〈二〉在公共團體中,趕任務而妨礙學習是免不了的。這一點我早預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堅定的意志和立場向領導婉轉而有力地去爭取。
〈三〉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
〈四〉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
〈五〉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六〉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解脫。
〈七〉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八〉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於被回憶侵蝕。
〈九〉最折磨人的不是腦力勞動,也不是體力勞動。而是操心。
〈十〉……多思考人生問題、宇宙問題。把個人看得渺小一些。那麼自然會減少患得患失之心。結果身心反而會舒坦,工作反而會順利。
〈十一〉人壽有限,精力也有限,要從長遠著眼,馬拉松才會跑得好。
〈十二〉中國哲學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讓感情控制。
〈十三〉假如你能掀動聽眾的感情,使他們如醉如痴,哭笑無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調度千軍萬馬一樣的大將軍一樣不動聲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藝術與人生最高的境界。 〈十四〉一個人沒有靈性,光談理論,其不成為現代學究、當世腐儒、八股專家也鮮矣!為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通」才能成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觀天的危險。
〈十五〉藝術家與行政工作,總是不兩立的!
〈十六〉世界上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
〈十七〉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會落伍。永遠能夠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十八〉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象徵。
〈十九〉惟有肉體禁止,精神的活動才最圓滿: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
〈二十〉只要是先進經驗,蘇聯的要學,別的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也要學。(50年代懷有如此「反動」的思想,相當不易)
〈二十一〉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無非是完美。但完美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所謂完美像水中花、鏡中月,始終可望不可及。
〈二十二〉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講演或是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隨時隨地地點點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人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
〈二十三〉一個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須考慮周詳。尤其是改弦易轍,丟開老路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個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兩盤里精密地稱過。
〈二十四〉孩子,可怕的敵人不一定是面目猙獰的,和顏悅色、一腔熱血的友情,有時也會耽誤你許許多多寶貴的光陰。
〈二十五〉現在我深信這是一個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目的。
〈二十六〉生性並不「薄情」的人,在行動上做得跟「薄情」一樣,是最冤枉的、犯不著的。正如一個並不調皮的人耍調皮,而結果反而吃虧,一個道理。
〈二十七〉漢魏人的胸懷更近原始,味道濃,蒼茫一片,千載之下,猶令人緬懷不已。
〈二十八〉藝術特別需要苦思冥想,老在人堆里。會缺少反省的機會;思想、感覺、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歸納。
〈二十九〉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樣的天縱之才不多,共鳴的人也少。所謂曲高和寡也!同時,積雪的高峰也會令人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感,平常人也不敢隨便瞻仰。
〈三十〉人畢竟是有感情的動物,偶爾流露一下不是可恥的事。
〈三十一〉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
〈三十二〉藝術不但不能限於感性認識,還不能限於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部的感情深入
〈三十三〉藝術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還有一個「愛」字。
〈三十四〉一切偉大的藝術家必須兼有獨特的個性與普遍的人間性。
〈三十五〉事情主觀上故盼望必成,客觀方面仍需有萬一不成的思想准備

3、主題思想:
拳拳愛子之心、殷殷愛國之情

4、讀後感
(3)或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因為一本書,改變了對人和事的看法,使平淡的生活增加了些許亮色;因為書中的一個人物,產生了對生活的渴望和沖動,讓純真本性復甦,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在平庸之中迷失了自我?那就讓我們將那些因一本書而沉澱在我們記憶中的思想碎片重新拾起。這些書大都是被稱之為人文經典的作品,經 過歲月的洗刷,它們仍使我們感動著、渴望著,讓我們共同來分享那一份美好的情感、一段成長的經歷、一個溫馨的回憶……
《傅雷家書》摘編了1954年至1966年間傅先生暨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等家信180多封,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後來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洋洋灑灑數萬言,從父親對國事、政事的看法,與兒子就音樂和藝術的探討以及對兒子生活的噓寒問暖中,教育兒子懂得國家的尊嚴和榮辱,做人的態度和品格。信中也不乏傅先生對過去教子過於嚴格的自責和悔贖,文章雋永,字字愛意涌動,使閱者無不為傅先生愛子、教子情之深切所感動。傅先生是一代宗師,治學嚴謹,治家也不例外。傅先生也是嚴厲的,一生做事力求盡善盡美。《傅雷家書》,這本傅先生以仁慈的博愛,滴著心血寫就的舐犢之作,從某種意義上講,反映了先生培育子女,延續自己生命的心路歷程。正像樓適夷先生在該書《代序》中指出的那樣,它告訴我們:「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盡管傅先生遭受了意想不到的磨難,「而最後真實的光不能永遠掩滅,還要為大家所認識,得到他應該得到的尊敬和愛」。也正是因為如此,《傅雷家書》雖然內容嚴肅,但自1981年出版以來,一版再版,不論在大陸還是海外,都很暢銷並影響深遠。
書信之於通訊尚不發達的年代,無疑是溝通兩地相思情感的使者。人們常把家比做港灣,離家在外的人就是漂泊在江河上的行船。不論是太平盛世還是炮火連天的年代,接到家書,猶如霧夜航行中看到了燈塔。親人祝福的笑容,情人發辮的香氣,還有家鄉那沁人心脾的稻花的芳,親情、愛情、鄉情紛紛躍然紙上;欣喜、激動、釋然伴隨著潸潸,方寸之間淋漓盡致。還是在舉國上下全都陷入「瘋狂」的年代裡,16歲的我有幸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在遼西的一個縣城邊上服役,每人每月三兩油、半斤肉,合下來每天的生活費僅四角多一點。我所在的部隊正在執行施工任務,體力消耗甚大,每天收工回來就再也不想動一動,說苦不堪言那是一點都不誇張。部隊雖然距縣城近在咫尺,但紀律很嚴,幾個月、半年才能輪到一次外出的機會,惟一能和外界接觸的渠道就是通信。
家信每每由母親執筆。母親文化不高,信中沒有什麼修辭,但很實在。除了平安和詢問的話外,再就是鼓勵和寫一些如何待人處世經驗之談。母親的每一封來信,我都要反反復復看上許多遍。每當夜深人靜我在翻閱這些信的時候,猶如把玩藏在密隅的心愛之物,總能在幻覺中隱約看到母親的影像和聽到她的聲音。家裡的來信時間不定,在接不到信的日子裡,疑慮、惆悵煎熬著的思念和企盼,還有於精神和身體雙重疲憊之中的行船人對港灣渴望的心情,到現在都不能忘懷。這種心情狀態,就像等待已久的心靈,撫摸著由遠方而至的親人的面龐和肌膚,是一種那些無法互通家書的人在現實中難以體察到的感覺,好像沒有進過沙漠戈壁的人,不知道在驕陽的烘烤和高溫的蒸騰下,一滴水對於人生命的重要。傅先生是大家,其處世的風格和文章的長短,當然不是我輩所能指指點點的。但傅先生苦心孤詣、垂範後來的教子家書,我卻能從散發著內心感動的字里行間,感受到在襁褓中父母留在記憶里的體溫和心的搏動,自然、溫馨,如細雨潤物,充滿了親和力;熾熱、真誠,像酒窖的醇釀,熏陶著情操的升華。傅先生的家書還於殷殷切切之中,又多了一層信念的支撐,能使苦旅中的人們見到光明和希望,有了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如此家書便也就不僅僅是家書,而成了推動舟行長河的順風順水了,僅此,足見家書的風骨。
翻看著手中這本內文紙張略微泛黃的《傅雷家書》,再次想到我的母親。如今和母親同住一個城市,離的也不遠,信,是早就不用寫了,什麼時候想了,過去看看也很方便。母親老了,母子相見時只有很少的家常話,更多的便是沉默。但從母親的眼神里,我永遠都能看出那深藏在她內心的對子女的摯愛之情。歲月留給母親的衰老遲早也會光顧我們,正像傅先生在家書中說的那樣,「人的關總是過不完的,等到過得差不多的時候,又要離開世界了。」父母對於子女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情感之愛,尤其是他們為你花費的心血最多,卻從來也沒有向你索取什麼!今天的年輕人,恐怕長到這么大都沒有接到過一封真正意義上的家信,當然也不會有等信、寫信的心情了。至於有一天,你也為人父母,也有離家求學或外出務工的子女,你會像傅先生那樣,拿起你的筆(可能今天更多的是電話、手機簡訊或E—MAIL),把你從父輩那裡繼承下來的和你自己生命中積淀下來的統統告訴他們嗎?抑或像傅先生那樣,把你對子女全部的愛,也像園丁那樣,以血淚灌溉出來的花朵,送到世間去讓別人享受嗎?
這,又怎是一個情字所能了得的。

(4)諄諄人世語 悠悠父子情
—讀《傅雷家書》有感
每個人都有生身父母,大都體會過父母的慈愛和教誨。當我讀著這本家書,感到的是一種另一番教誨,不是老師的教導,不是長者的叮囑,而是父母對兒女的關切,是不同於我的父母的關愛,卻不失被細心呵護的感覺,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種父母之愛,這也是大多數子女所體會不到的。這也許是這十年對她愛慕不減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書,就象一次次珍貴的談心,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我像一個乖孩子在感受著,聆聽著,用心銘記著。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朱梅馥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
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又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為國際大師的兒子傅聰。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
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展,沒成為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而所謂「人」在傅雷心中又是具體而微的,這不只是一個願望,一個口號。它大到對世界對人類對祖國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小到對自己事業的嚴謹,對父母的孝敬,對妻子的理解,對友人的寬容,甚至具體到了一個樂段的處理,一位友人的交往,以至於兒子的言談舉止也都一一告誡「手要垂直,人要立直」都使讀者印象深刻,頗有感言。
母親在那個險惡的年代,在個人安危毫無保障的日子裡,她心系遠方的兒子和孫子,她剋制著內心的恐懼和痛苦,把堅強、安詳、無微不至的關懷傳送給漂泊異國他鄉的親人。一件為孫兒一針又一針織出來的毛衣,情重如山,她卻為「禮薄」而不安,為了讓兒子在異國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她一絲不苟地寫下菜餚的製作程序,惟恐疏漏一個細節。她愛夫愛子,一生為這個家奉獻,然而,她同樣為了不能再忍受的人格尊嚴的踐踏和侮辱,夫妻二人一同將生命融合,邁向永恆,或許更多的是徇情,也算是個結束。然而這個結束卻從沒讓人把他們夫婦倆分開過。
夫婦二人作為中國人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培養兩個兒子成材,大兒子傅聰成為著名的鋼琴大師,小兒子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教兒子先做「人」,後成「家」,在他們的人生的句號中,就用「人」字結束了,一切美好的的回憶不願讓自己屈辱,不願再讓生活中有如此多的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他們寧肯拋棄自己而獲一個解脫,來完成人的詮釋。 他們的死在我心中有了震撼,我不再象年輕時那樣為他們痛楚,只求半個世紀來他們真正的安息。
正是他們嚴格的家教陶冶出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正如好友樓適夷面對傅雷對兒子傅聰的家教的過嚴過細卻「不以為然」。然而就是這樣嚴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並給千千萬萬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寶鏡,照一照我們給了孩子一些什麼吧?為了孩子我們自己怎樣做事做人?
在書中我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他的音樂譯著和兒子溝通交流,他把對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給學生,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盡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麼豐富的養料,但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和親人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通過這一條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熏陶,這與父親在數萬里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有心的父母,你那顆不眠的愛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書,人生的加油站。
這種關愛不是意識一個階段,而是伴 父愛而來。這位嚴肅的父親,從來就沒有推卸自己的責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圍成孤島時,他就把孩子關在家中,而且很早發現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養成為音樂工作者的素質,正如他對自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一樣,對待幼小的孩子一樣,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規定孩子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兒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為人間的這一遭父子情驚嘆,對,是朋友,是同志。
除了感慨傅雷在創作上甚豐的翻譯作品,驕人的成績,還為他是這樣一個集藝術與生命都美妙地融入自己生命中的一個近乎完美的人。他的生活有規律,人生就是優美的弧線,那留給我們的點點滴滴那樣溫暖每個少年、青年、父母的心。
對待兒子,他說:「我高興的是我有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成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相長的。」而且,他謙虛誠懇地說:「我與兒子的相處中,學得了忍耐,學到了說話的技巧,學到了把感情升華。教會我們如何和孩子相處,以怎樣的一種姿態交往。」孩子經受痛苦時,他說:「辛酸的眼淚是培養你心靈的酒漿,不經歷尖銳的痛苦的人,不會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他不為孩子包辦,而為孩子這種蛻變的過程而高興,並且鼓勵他藝術要有更誠摯的心,「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
為了指導兒子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學習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用堅強的信心,剋制一切的煩惱,他說「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面對現在大學生郵給父母的待寄匯款單,沒有其餘的問候,而這位父親告誡兒子寫信就是強迫你整理思想,也是極好的訓練。在如今是多麼需要啊。
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兒子「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為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定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我覺的就是我們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而這樣嚴於律己教子的人,他卻說:「身外之名,只是為社會上一般人所追求,驚嘆;對個人本身的渺小與偉大卻沒有相干。孔子說的『富貴於我如浮雲』,現代的『名』也屬於精神上『富貴』之列,智者自甘淡泊,因此我們不因該受羈於貪念和慾望」。對成名成家的兒子不忘人生指南。
而當成年後,兒子面對感情的選擇,他竟也不失時機的幫助:「要找一個雙方缺點各自都能各自認識,各自承認,願意逐漸改,同時能彼此容忍的伴侶(這一點很重要),要找永久的伴侶,也得用理智考慮,勿被感情蒙蔽,服人的眼光---結婚就會變,變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想不到這一著,必遭後來的無窮痛苦。」而當他們成家後,他有叮囑切勿錢在手頭,撒漫使花,越是輕視物質,越需要控制物質。
隨處讀來,有反復叮嚀,有溫馨提示,有如朋友交心,有的甚至連點重重的著重號,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難道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這是千年修來的服氣。翻動著每一頁字字沁人心脾,我的心總能被染的金燦燦的。

閱讀全文

與e博雷理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信託產品圖片 瀏覽:201
中原高速03月07日資金揭秘 瀏覽:515
怎麼買萬達股票 瀏覽:306
湖南源匯信託 瀏覽:891
汽車融資網站 瀏覽:747
外匯價1美元人民幣 瀏覽:649
方正科技股票價格 瀏覽:802
景順長城動力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59
證券期貨違法違規舉報中心 瀏覽:388
孔門的理財 瀏覽:116
鼎融資本收益怎麼樣 瀏覽:305
融資價格是什麼 瀏覽:564
新基金封閉期不能贖回 瀏覽:789
外匯狙擊手pdf 瀏覽:218
恆生中國指數基金 瀏覽:898
修正火理財 瀏覽:487
上海場內開放式基金代碼 瀏覽:516
江蘇民營投資控股和中超控股 瀏覽:450
郭德勝家族信託 瀏覽:211
華寶大健康基金凈值 瀏覽: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