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企業融資進行稅收籌劃要注意哪些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平均利潤在下降,企業的獲利空間也隨之縮小,同時隨著稅法體制的逐漸完善,稅收征管的水平不斷提高,大大地增加了企業的稅收風險,在如此嚴格的稅務管理制度下,企業生存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企業通過精打細算,增強投資、經營、理財的預算,提高決策能力和准確度,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以此壯大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因此企業做好稅務籌劃相當重要和必要。
金融宗師翟山鷹認為稅務籌劃應該從准備設立就必須考慮的問題,稅收是「根」,是企業賺錢、省錢、融資三大主題中的重要環節。但稅務籌劃並不是簡簡單單地就能建立,必須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才能確保企業能夠順利地運轉。
如何做好企業稅務籌劃工作?估計是很多企業管理者所面臨的難題,稅務稅收工作考慮的方面很多,其主要關鍵點分為:
(1)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
(2)單一類型公司納稅和多類型公司納稅(高新技術、雙軟、農業龍頭企業...)
(3)資產折舊、攤銷的納稅設計
(4)個人投資、公司投資的納稅設計
(5)公司中各種個人所得稅的納稅設計
(6)單項收益,分項開票(合同)的納稅設計
(7)進項稅、銷項稅的品種選擇
(8)政府資金、特殊資金的稅收減免
(9)特殊區域、項目的稅收減免
㈡ 如何在企業不同階段籌劃融資
一、種子期的融資特點
種子期所需的資金並不多,投資主要用於新技術或新產品的開發、測試。在種子期內,企業的創業者們可能只有一個創意或一項尚停留在實驗室還未完全成功的科研項目,創辦企業也許還是一種夢想。
在這個時期,創業者需要投入相當數量的資金進行研究開發,或者對自己的創意進行測試或驗證。一般來說,此時期所需的資金並不多。
在這個時期,如果這個創意或科研項目十分吸引人,很有可能吸引被西方稱為「天使」的個人風險投資者。個人風險投資者的作用不容小覷,盡管其提供的資金可能不多,但其豐富的閱歷和經驗能夠為創業者們提供很好的建議和勾勒未來的藍圖,這一點對於初出茅廬的中小企業創業者而言尤為重要。此外,中小企業的創業者也可以向政府尋求一些資助。
種子期的主要成果是樣品研製成功,同時形成完整的生產經營方案。
二、創建期的融資特點
一旦產品研製成功,中小企業的創業者為了實現產品的經濟產業價值,著手籌建公司並進行試生產。
創建期需要一定數量的「門檻資金」(數量由項目和企業的規模決定),資金主要用於購買機器、廠房、辦公設備、生產資料、後續的研究開發和初期的銷售等,所需的資金往往是巨大的。只靠創業者的資金往往是不能支持這些活動的,並且由於沒有過去的經營記錄和信用記錄,從銀行申請貸款的可能性也甚小。
因此,這一階段的融資重點是創業者需要向新的投資者或機構進行權益融資,這里吸引機構風險投資者是非常關鍵的融資內容。因為此時面臨的風險仍然十分巨大,是一般投資者所不能容忍的。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機構風險投資者投資的項目太多,一般不會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因而特別強調未來的企業能夠嚴格按現代企業制度科學管理、規范運作,在產權上也要求非常明晰,這一點從長遠來說對企業是很有好處的,特別是對未來的成功上市融資。
三、生存期的融資特點
生存期需要大量的資金,用於市場推廣。中小企業大多處於這個階段,資金困難是中小企業在這一階段面臨的最大問題。
產品剛投入市場,銷路尚未打開,產品造成積壓,現金的流出經常大於現金的流入。
為此,企業必須非常仔細地安排每天的現金收支計劃,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資金周轉困難的境地中;同時還需要多方籌集資金以彌補現金的短缺,此時融資組合顯得非常重要。由於股權結構在公司成立時已確定,再想利用權益融資一般不宜操作,因此,此階段的融資重點是充分利用負債融資。
四、擴張期的融資特點
擴張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用於進一步開發和加強行銷能力。目前,進入上市的資產重組和上市輔導階段的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大多屬於此階段,企業的生存問題已基本解決,現金入不敷出和要求注入資金局面已經扭轉。
與此同時,企業擁有較為穩定的顧客和供應商以及比較好的信用記錄,取得銀行貸款或利用信用融資相對來說比較容易。但企業發展非常迅速,原有資產規模已不能滿足需要。
為此,企業必須增資擴股,注入新的資本金。原有的股東如果能出資當然最好,但通常悄況下是需要引入新的股東。此時,企業可以選擇的投資者相對比較多。需要提醒的是,這一階段融資工作的出發點是為企業上市做好准備,針對上市所需的條件進行調整和改進。
五、成熟期的融資特點
在成熟期,企業已有自己較穩定的現金流,對外部資金需求不像前面的階段那麼迫切。成熟期的工作重點是完成企業上市的工作。
中小企業的成功上市,如同鯉魚跳龍門,會發生質的飛躍。企業融資已不再成為長期困擾企業發展的難題。因此,從融資的角度看,上市成功是企業成熟的標志。同時,企業上市也可以使風險投資成功退出,使風險投資得以進入良性循環。
由於國內主板過高的門檻和向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傾斜的政策,中小企業、民營企業比較適宜在中小板、創業板市場上市,這也和其主要針對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是相符合的。
㈢ 籌資渠道和籌資方式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
一、性質不同
1、籌資渠道(Financing Channel)是指籌集資金來源的方向與通道,體現了資金的源泉和流量。
2、籌資方式(Financing Modes)是指可供企業在籌措資金時選用的具體籌資形式。
二、分類不同
1、籌資渠道
(1)內部籌資渠道
企業內部籌資渠道是指從企業內部開辟資金來源。從企業內部開辟資金來源有三個方面:企業自由資金、企業應付稅利和利息、企業未使用或未分配的專項基金。
(2)外部籌資渠道
外部籌資渠道是指企業從外部所開辟的資金來源,其主要包括:專業銀行信貸資金、非金融機構資金、其他企業資金、民間資金和外資。
2、籌資方式
(1)吸收直接投資;
(2)發行股票;
(3)利用留存收益;
(4)向銀行借款;
(5)利用商業信用;
(6)發行公司債券;
聯系:籌資渠道解決的是資金來源問題,籌資方式則解決通過何種方式取得資金的問題,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對應關系。一定的籌資方式可能只適用於某一特定的籌資渠道,但是同一渠道的資金往往可採用不同的方式取得,同一籌資方式又往往適用於不同的籌資渠道。
(3)融資方式籌劃擴展閱讀
企業在融資時應考慮以下內容:
1、債務資本的籌集費用和利息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而權益資本只能扣除籌集費用,股息不能作為費用列支,只能在企業稅後利潤中分配。因此,企業在確定資本結構時必須考慮債務資本的比例,通過舉債方式籌集一定的資金,可以獲得節稅利益。
2、納稅人進行籌資籌劃,除了考慮企業的節稅金額和稅後利潤外,還要對企業資本結構通盤考慮。比如過高的資產負債率除了會帶來高收益外,還會相應加大企業的經營風險。
3、在權益資本籌集過程中,企業應更多地利用留存收益。因為使用企業留存收益所受限制較少,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財務負擔和風險都較小。
㈣ ★籌劃創業資金有哪幾種方式
籌劃創業資金主要有以下6種方式:
6、其他。包括短期的典當,還有天使投資。天使投資(Angel Investment)主要指具有一定資本金的個人或家庭,對具有發展潛力的初創企業進行早期投資的一種民間投資方式。天使投資是風險投資的一種,但與大多數風險投資投向成長期、上市階段的項目不同,天使投資主要投向構思獨特的發明創造計劃、創新個人及種子期企業,為尚未孵化的種子期項目雪中送炭。它只將發明計劃或種子期項目扶上馬,而送一程的任務則由機構風險投資來完成。以及供應商融資、經銷商墊資等多種形式。
㈤ 作為投行經理如何做融資籌劃幫助公司快速積累資金
看到你的問題 可以確定的是 你們肯定是一個企業 如果你們現在需要擴大市場 公司規模 我這里或許有一個幫助你們公司快速積累資金的辦法
㈥ 企業融資如何進行稅收籌劃
融資決策是每個企業都會面臨的問題,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回融資決策需要答 考慮眾多因素,稅收因素是其中之一。利用不同融資方式、融資條件對稅收的影響,精心設 計企業融資項目,以實現企業稅後利潤或者股東收益最大化,是稅收籌劃的任務和目的。
融資作為一項相對獨立的企業活動,主要藉助於因資本結構變動產生的杠桿作用對經營收益 產生影響。資本結構是企業長期債務資本與權益資本之間的構成關系。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應 當考慮以下幾個總是:融資活動對於企業資本結構的影響;資本結構的變動對於稅收成本和 企業利潤的影響;融資方式的選擇在優化資本結構和減輕稅負方面對於企業和所有者稅後利 潤最大化的影響。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包括從金融機構借款、從非金融機構借款、發行債 券、發行股票、融資租賃、企業自我積累和企業內部集資等。不同融資方式的稅收待遇及其 所造成的稅收負擔的不同為稅收籌劃提供了空間。
——恩美路演
㈦ 籌資過程中的稅收籌劃應注意哪些
籌資方式的多樣化決定了不同的籌資方式對企業稅負的影響不同。
1、吸收投資。
在吸收投資的眾多組織形式中選擇最有利於納稅籌劃的形式可減輕納稅人的應納稅款負擔。
一般來說,企業創立之初,易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發生虧損的風險較大,宜採用分支機構方式;當企業運轉正常時設立子公司可享有稅收優惠。
從納稅的角度來看,合作企業的組織形式則是吸收投資中的最佳籌資方式。
2、股票籌資。
發行股票是股份制企業籌資的基本形式。
股份制企業的納稅籌劃在籌資階段主要體現在發起人對注冊資本的認購方式上。
若發起人一次性認足股份則不能享有所得稅利益;若發起人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分次認繳股金,在其資金全部到位之間企業發起人仍可按其出資比例分享利潤。
而企業未到位的資金缺口可通過負債加以解決,而負債的利息列入財務費用可沖抵企業收入,從而減少了納稅企業的稅收負擔。
3、發行債券。
發行債券是籌集借入資金的重要方式。
從納稅的角度分析發行債券的籌資方式,可以看出其最大優點是把債券利息列入財務費用在稅前支付,其實質是讓國家負擔了部分利息,從而使企業享有納稅利益。
4、借款。
借款是企業籌集資金常用的方式。
借款利息在稅前支付,且借款利息往往低於債券利息,從而降低了籌資成本。
5、融資租賃。
融資租賃可使企業迅速獲得所需資產,並且還可免遭設備陳舊的風險。
融資租賃雖然租金較高,但可在稅前扣除。
投資過程中的納稅籌劃
投資是指企業投入一定的財力或物力以期在未來取得收益的經濟活動。
由於稅收政策在不同行業、不同產品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差別,因而導致企業最終獲得的投資收益也會產生較大差別。
對投資者來說,稅款是投資收益的抵減項目,應納稅款的數額直接影響著投資收益率,從而影響到企業的投資決策。
尤其是應納稅款對投資決策的影響以及折舊抵稅作用的存在更需引起投資者的重視。
因而企業在投資過程中進行納稅籌劃,通常應從應納稅款和折舊兩方面加以考慮
(一)應納稅款對投資的影響
1、投資項目的選擇。
企業內部投資的風險較大,一旦決策失誤將嚴重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及最終經濟效益。
因此企業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預測和決策,並從納稅角度選擇最佳投資項目。
2、投資方式的選擇。
企業在選擇投資方式時不僅要考慮投資的實際效益,還應從納稅角度分析企業所能夠取得的潛在收益。
3、投資形式的選擇。
從納稅角度出發,企業應對多種投資形式作出比較,選擇對企業納稅籌劃最有利的形式,使企業的投資收益最佳。
投資形式的選擇通常在關聯企業中運用。
關聯企業常通過內部投資形式的變動,使投資收益發生微妙的內部轉移,從而實現企業納稅籌劃之目的。
通常以被投資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作為選擇投資形式的依據。
比如在子公司資產負債經較小時,母公司據此可選擇債券形式對子公司進行投資,因債券利息從稅前利潤支付,可降低子公司稅負,從而可使企業集團從總體上獲得最佳投資收益。
(二)折舊抵稅收投資的影響
企業的折舊費用通常在稅前支付,折舊額的大小直接影響企業稅前利潤水平,進而影響企業的應稅所得。
因此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企業應充分考慮的舊的抵稅作用對投資收益的影響。
折舊額對付稅期有著直接影響。
採用直線法計提的各期折舊額相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各期的應稅所得差別很小;在稅收法規允許時可採用加速折舊法,因而可使折舊額逐年遞減,在折舊年限內前幾年抵扣的稅款多、後幾年抵扣的稅款少。
雖然應計提的年折舊總額未變,但對企業來說卻相當於推遲了納稅期限,加速了資金周轉,也相當於企業由此取得了一筆無息貸款。
折舊額對實際的付稅額也產生影響。
採用加速折舊法時早期的應納稅額少,若從貨幣時間價值角度考慮,則早期獲得的折舊優惠要高於後期獲得的折舊優惠,從而使企業從總體上提高了投資回報率和投資收益水平。
營運過程中的納稅籌劃
(一)成本核算中的納稅籌劃
1、存貨計價方法對納稅的影響。
存貨的計價方法有多種選擇,不同方法計算的存貨價值不同、成本不同、帳面利潤也不同,因而應稅所得也不同。
比如,在物價上漲情況下,可採用後進先出法對存貨計價,從而使期末存貨成本低、銷貨成本高,進而減少了利潤,減輕了稅負;當物價下降時,可採用先進先出法對存貨計價,從而使期末存貨成本低、銷貨成本高,進而減少了利潤,減輕了稅負。
由此可見,在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允許的情況下,企業可徵得稅務主管機關的許可,根據不同的外部經濟環境及時調整新的會計年度的存貨計價方法,從而有效地調節利潤,減少納稅基數,降低稅負。
2、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對納稅的影響
(1)延長折舊年限對納稅的影響。
對於有資格享有一定年限減免稅優惠的企業,在其創立初期,可將固定資產折舊年限延長到正常折舊年限以上,當該企業免稅期結束後再將少計的折舊以延長折舊年限的方法計入成本,這樣在整個折舊年限內計提的折舊總額未變,但企業交納所得稅的數額卻有著較大差異。
(2)縮短折舊年限所產生的時間性差異對納稅的影響。
在會計制度及有關法規允許的情況下,從納稅角度考慮,企業可將折舊年限縮短到正常年限以下。
採用縮短折舊年限的納稅籌劃主要是企業考慮貨幣時間價值而享有所得稅利益。
這種方法會使企業前幾年提取折舊多計算的利潤少,減少了納稅基數。
而在後幾年提取的折舊少、利潤多,交納的所得稅也多,從而使幾年後的所得稅終值要少於現值。
因而企業從總體上享有了所得稅利益及貨幣時間價值帶來的收益。
(二)產品定價中的納稅籌劃
1、國際轉讓價格對納稅的影響。
跨國公司為適應瞬息萬變的國際市
場環境,減少經營風險,大都把經營管理權分到設在各國的責任中心。
各責任中心都以其所在跨國公司制定的內部轉讓作為內部控制和結算的依據。
在不違背東道國稅收法規及有關的國際稅收協定的前提下,跨國公司可制定較高轉讓價格把設在高稅率國家子公司的利潤轉移出去,也可以較低的轉讓價格使設在低稅率國家子公司的利潤增加以減少稅負,提高跨國公司總體利潤水平。
2、內部轉移價格對納稅的影響。
關聯企業內部常會發生轉讓內部資產的經營活動,因此應確定合理的內部轉移價格來實現定價中的納稅籌劃。
其基本方法有:
(1)利用不同地區稅收政策的差異進行納稅籌劃。
國家為促進某些地區的發展、實現合理的生產力布局,常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加以引導。
(2)利用不同產品稅率的差異進行納稅籌劃。
為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趨向合理,並使其與國民經濟發展相適應,稅法對不同產品規定了不同的消費稅稅率。
企業集團內部可利用這些稅率的差異,通過合理調整內部轉移價格,實現其降低稅負之目的。
利潤分配中的納稅籌劃
1、股份制企業稅後利潤分配決策對納稅的影響。
股份制企業為保持和維護本企業股票的信譽應發放股東紅利。
若企業發放現金股利,則股東應按所獲股利額的適用稅率繳納個人所得稅;若企業發放股票股利,則股東所持有的股利實質上是股東獲取的現金股利然後再以現金購買本公司股票的簡化形式,但股東卻可暫時免納個人所得稅,當股東需要現金時可再將其實現。
2、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分配對納稅的影響。
我國政府為鼓勵外來資本的繼續投資,對以稅後利潤進行再投資的企業,其再投資部分已納稅款可享有減免稅及退還部分已納稅款的稅收優惠。
因而外資企業的外方投資者應對其稅後利潤進行符合我國產業政策的再投資並持續經營達到法定年限,從而享有稅後利潤分配中的稅收優惠,這種以再投資方式進行的利潤分配通常享有多重稅收優惠,從而增強了企業的總體經濟利益。
㈧ 籌資渠道的籌劃
對於任何一個處於生存與發展狀態的企業來講,籌資是其進行一系列經營活動的先決條件。不能籌集到一定數量的資金,也就無法取得預期的經濟效益。籌資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行為,其對企業經營理財業績的影響,主要是藉助資本結構的變動而發生作用的。因此,在籌資活動中應重點考察以下幾個方面:
1、籌資活動會使資本結構有何變化。
2、資本結構的變動會對企業業績及稅負產生何種影響。
3、企業應當選擇怎樣的籌資方式,如何優化資本結構(長期負債與資本的比例關系)配置才能在節稅的同時實現所有者稅後利益最大化目標。
不同的籌資方式對應不同的籌資渠道,形成不同的資本結構。不同的籌資方式的稅前和稅後資金成本也是不一樣的。
企業的籌資渠道
目前,企業的籌資渠道主要有下面幾種,即企業自我積累、向金融機構借款、向非金融機構及企業借款、企業內部集資、向社會發行債券和股票、租賃等。不同的籌資渠道,其所承擔的稅負也不一樣。
企業自我積累
是由企業稅後利潤所形式,積累速度慢,不適應企業規模的迅速擴大,而且自我積累存在雙重征稅問題。雖然這種籌資方式使業主權益增大,資金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二為一,但稅負卻最重。
借款籌資方式
主要是指向金融機構(如銀行)進行融資,其成本主要是利息負債。向銀行的借款利息一般可以在稅前沖減企業利潤,從而減少企業所得稅。向非金融機構及企業籌資操作餘地很大,但由於透明度相對較低,國家對此有限額控制。若從納稅籌劃角度而言,企業借款即企業之間拆借資金效果最佳。
向社會發行債券和股票
屬於直接融資,避開了中間商的利息支出。由於借款利息及債券利息可以作為財務費用,即企業成本的一部分而在稅前沖抵利潤,減少所得稅稅基,而股息的分配應在企業完稅後進行,股利支付沒有費用沖減問題,這相對增加了納稅成本。所以一般情況下,企業以發行普通股票方式籌資所承受的稅負重於向銀行借款所承受的稅負,而借款籌資所承擔的稅負又重於向社會發行債券所承擔的稅負。企業內部集資入股籌資方式可以不用繳納個人所得稅。從一般意義上講,企業以自我積累方式籌資所承受的稅收負擔重於向金融機構貸款所承擔的稅收負擔,而貸款融資方式所承受的稅負又重於企業借款等籌資方式所承受的稅負,企業間拆借資金方式所承擔的稅負又重於企業內部集資入股所承擔的稅負。
因而,通常的情況是:自我積累籌資方式所承擔的稅收負擔要重於向金融機構貸款所隨的稅收負擔,貸款籌資所承受的稅收負擔重於企業之間相互拆借所承受的稅收負擔,企業之間相互拆借所承受的稅收負擔重於企業內部集資承受的稅收負擔。從納稅籌劃角度看,企業內部籌集和企業之間拆借方式產生的效果最好,金融機構貸款次之,自我積累效果最差。原因是內部集資和企業之間拆借涉及到有人員和機構較多,容易使納稅利潤規模降低,有助於實現「削山頭」,企業在金融機構貸款時,可利用與機構的特殊聯系實現部分稅款的節省。自我積累由於資金的使用者和所有者合二為一,稅收難以分攤和抵銷,而且從稅負和經營效益的關系來看,自我積累資金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完成,同時,企業投入生產和經營之後,產生的全部稅負由企業自負。貸款則不一樣,它不需要很長時間就可以籌足。而且投資產生收益後,出資機構實際上也要承擔一定的稅收,因而,企業實際稅負被大大地降低了。
上述籌資渠道實際可分為資本金和負債兩類
上述各種籌資渠道實際可分為資本金和負債兩類。資本結構的變動和構成主要取決於長期負債與資本的比例構成。負債比率是否合理是判定資本結構是否優化的關鍵。因為負債比率大意味著企業經營風險很大,稅前扣除額較大,因而節稅效果明顯。所以,選擇何種籌資渠道,構成怎樣的資本結構,限定多高的負債比率是一種風險與利潤的權衡取捨。在籌資渠道的籌劃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特點以及風險承受能力。在實際操作中,多種籌資渠道的交叉結合運用往往能解決多重經濟問題,降低經營風險。
㈨ 常見的企業所得稅籌劃方法有哪些,常見的企業所得稅
(一)方法選擇型。
1.融資方式的選擇。一般說來企業的融資渠道主要有三種:內部資金、負債融資、權益融資。企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融資籌劃。自有資金融資可以避免風險,但是這種方法風險小,收益也小。負債融資主要是向銀行貸款以及在同行之間拆借資金,這種融資方式最主要的好處是利用利息的財務杠桿作用達到節稅的目的。權益融資主要是指企業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債券來籌集資金的形式,這種籌資方式僅適用於一些大型的上市公司。因此,在這三種融資方式中,企業要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進行籌劃。如果企業有條件選擇負債融資,在借款利率符合國家規定的情況下,借款利息可以稅前抵扣,增加企業成本,達到了少納所得稅的目的。
2.會計政策選擇。由於會計政策具有選擇權,因此企業對於同一項活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自主選擇會計處理方法。例如,存貨的核算方法包括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等,因此,企業在通貨膨脹時注冊成立或企業申請會計政策變更得到有關部門批准時,可以採用後進先出法核算成本;在物價變化不定時,可以採用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平均法核算成本,這樣可以提高企業成本,減少所得稅。同樣,對於折舊方法的選擇有直線法、雙倍余額遞減法和年數總和法等,企業為了達到遞延納稅的目的,在稅法允許的行業,可以採用加速折舊法,年數總和法等計提折舊。這樣,相當於企業獲得了一種無息貸款,企業無形中增加了收入。
3.收入確認期限。一般說來,會計收入確認有不同的時期,一旦收入確認,不管資金是否回籠,都要上繳應繳的稅款,加大企業籌集資金的成本,減少了稅後利潤。所以,收入確認,也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稅收籌劃。例如,分期收款銷售商品是根據合同約定日期確認收入,委託銷售商品是在收到代銷清單時確認收入,為了實現合理納稅期間,企業可以在簽訂銷售合同時選擇不同的銷貨方式,在不同時期確認收入,實現遞延納稅,減少籌集資金的成本,增加企業稅後利潤。
(二)政策利用型。
1.投資地點:企業可以根據國家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優惠條件的規定,選擇在不同地點進行投資,享受低稅負的優惠條件。例如國家規定在西部地區、沿海經濟開發區、經濟特區等都有不同的優惠政策。因此,企業在投資時,可以選擇低稅負區,獲得稅收優惠。
2.投資行業:稅法規定對於設立在西部的國家鼓勵類企業在徵收企業所得稅時在2001年~2010年間減按15%徵收所得稅;在西部新辦的基礎設施行業,其主營收入占總收入70%以上的可以享受「兩免三減」的優惠等。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選擇不同的行業,進行稅收籌劃,實現合理避稅。
3.人員構成:現行稅法中有一些安置待業人員、下崗人員的優惠政策,企業可以根據情況合理應用。
4.減免稅優惠:國家對不少產業實行減免稅優惠,企業可充分利用此政策,進行稅收籌劃,達到合理避稅目的。
5.准確設置會計科目,充分利用會計政策。如企業對於情況屬實的毀損,如果進行了稅收籌劃,在限額內的部分,企業及時辦理報批手續,將資產轉入壞賬,爭取稅前扣除,則企業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稅負。還有,會議費與招待費、廣告費與宣傳費等,如果企業進行了稅收籌劃,爭取在稅法規定的限額內列支,則可在所得稅前扣除,增加成本,達到節稅目的。
(三)資產重組型。
1.採用企業分立合理避稅:利用企業所得稅按照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同、稅率不同的政策,將企業分立,實現合理避稅。如,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為11萬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應繳所得稅為36300元。此時,如將企業分立為兩個企業,分立出來的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為4萬元,應納企業所得稅為7200元;原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為7萬元,應納企業所得稅為18900元,兩個企業共計納稅26100元。分離後與分離前相比企業節約所得稅為10200元(36300-26100)。
2.採用企業合並合理避稅:如甲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為100萬元,乙企業累計虧損91萬元,甲乙企業合並前分別納所得稅為33萬元和0萬元。現甲企業兼並乙企業,根據我國稅法規定盈利企業兼並虧損企業的累計虧損企業可以用虧損企業的累計虧損額抵減盈利企業的利潤的政策,甲乙企業合並後應納稅所得額為9萬元,應納稅所得率為27%,應納稅所得額為24300元,比合並前少納稅305700元。可見,選擇適當的企業合並,可以大大地降低企業的稅負,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利潤,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企業所得稅籌劃不僅是納稅人努力實踐的一項工作,稅務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做好這項工作,不僅有利於納稅人減輕稅負,而且有利於國家完善政策法規。因此,企業所得稅的籌劃工作將不斷深入,不斷豐富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