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朝,宋朝科技成果
唐朝
農業嘛 首先是農具 茼車和曲轅犁 尤其是茼車 開創了第一個用自然力灌溉的先河 其次呢 是江南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 很多荒山被開辟成良田 放火燒山和圍湖造田現象十分普遍 當然了 由次引發的環境問題進一步嚴重 人地矛盾開始激化 再就是水利工程發展很快 江南很多地方都有灌溉區 京杭大運河的進一步擴展使得水利灌溉發展很快 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
至於手工業分很多的
1.產地分布廣泛
① 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
② 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
③ 鐵的產地在全國有一百多處。
2.生產規模擴大,產量多
① 中國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稱。
② 唐初僅在洪州一地就造海船五百艘。
3.分工細,品種多
① 絲織品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
② 陶瓷業的唐三彩,為後代彩瓷的產生開辟了道路。
③ 唐代青瓷主要產在南方,以越窯的秘色瓷最名貴。白瓷主要產在北方,以邢窯最盛,當時有「南青北白」的說法。
④ 1987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地宮出土秘瓷十多件,糾正了秘瓷產生於五代的傳統說法。
4.技藝水平高,且融入外來風格
① 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② 造船業能造使用推進器的戰艦,這是最早使用機械動力的輪船雛形。
③ 絲織品至今色澤鮮麗,圖案新穎,有些還吸收了波斯的風格和手法
宋朝
發明了指南針、密封艙1 經濟發達 宋富
這已早成歷史的定論,其他王朝「抑商」,而惟獨宋例外。宋初,太祖趙框胤就言「多積金。市田宅以遺子孫, 歌兒舞女以享天年」以博民富。後,宋太宗也號為「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神宗在位時「尤先理財」,令眾「政事之先 理財為急」這樣的重視經濟的思想一直貫穿於宋朝。這是保證經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在宋之初,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朝調整了歷代立法中重刑法,輕民法的傳統做法,專門研究施行了專賣法,如鹽法、酒法、茶法等法令。宋代則成為中國古代經濟立法最為活躍的時期之一。而且宋的經濟法令,統一了國家與經濟活動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順應商品經濟的規律,是非常科學的法律法規。這些正確的政策導向使商業大潮興旺,商貿發展迅猛,手工業發展迅猛,使宋朝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銀行,這是絕無僅有的!甚至銀行可以貸款,異地付款,就算是從近代來看都是非常先進的經濟管理體制。以地域而言,宋時的發展不僅僅局限於江浙和四川等老牌地區,就連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也比唐代有較大發展,這也是另人很驚訝的。從手工業看 ,坑礦、茶鹽、造船、造紙、製糖、紡織、制瓷等都比唐代進步的多。宋的手工業除了產地擴大、產量增加以外,技術提高也是非常明顯。比如「糖冰」(冰糖)的生產技術,「單筒井」的開鑿,宋瓷的精良等,無不反應了技術的成熟和創新,而商業和手工業的興起,解放了大量受俘於土地的農民,使他們投入於商業,手工業中 北宋時期就已經開始大量開採金、銀、銅、鐵、煤等礦藏,而且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世界史上最早的製造工廠、加工工廠。如:造船廠、造紙廠、印刷工廠、織布廠、火器廠、還有各地的官窯等等。可見當時的手工業之興旺是空前的! 早在北宋,中國已懂得用燒煤、煉鋼、大型手工業則僱傭幾百全職的產業工人。而政府的兩處軍工業聘用八千工人——這已經是重工業規模了!華北的鋼鐵業以1078一年為例,年產達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水平,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七萬六千噸。此外,礦冶、造紙業、制瓷業、絲織、航海業也高度發達。宋代無愧於世界近代之前的"高科技"之家。更是當時世界上的手工業之霸主! 從商業看,唐代的城市多趨於行政中心,而宋代市鎮則趨於工商業化,唐代都市內的貿易地區由官員嚴格控制,宋代則更加自由,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城市的發展,「坊制」的突破,集鎮的興起,因此住宅區與商業區的界限逐漸消失。宋代的這一類的"新型"都市有些發展至有了很大的規模,如開封和杭州都達到一百萬人口,而後者就是"馬可波羅"在元初所見的「前所未有」的城市,即使是到了至元朝後期,中國以外最大的城市是"巴格達" 其人口只有三十至五十萬之間,數百年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貝圖塔也稱杭州為"世上最大的城市"!從事工商業的人口逐步增多,產量加大,投入資本大幅度擴充,因此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也已不單獨只是農業了,工商業所比重已經超過了農業,且在其商業運作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這比西方資本主義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就學士蘇東坡來說,他就曾給一位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興隆。更有意思的是,宋朝還出現了近似現代報紙的「小報」和史上最早的商標,商標是小可意義重大,這標志著宋朝商業化體系的逐步完善。此外,著名學者沈括所著<貨幣流通速度論>也是達到了現代貨幣理論水平,大宋強盛的商業浪潮,也是世界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的母體,而宋代的經濟突飛猛進則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
農業發展表現在
1 以水稻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產量提高
2 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技術的革新。曲轅犁、筒車等生產工具的改進為特徵
3 大面積興修水利。黃河、長江流域等開鑿一系列灌溉渠,並修舊渠和河堰。
4 開劈大量荒田。勞動人民創造大量財富,唐政府每年向農民徵收大量的糧食和布帛。人口大大增加,玄宗時的戶數是唐太宗時的近3倍
Ⅱ 猶太人是怎樣經商的 理財法則
法則一:為錢走四方
猶太人長期沒有國家,這使他們生來就是世界公民;猶太商人沒有固定的市場,這使他們生來就是世界商人。猶太商人聲東擊西、轉戰南北、廣為聯系,做成了一筆又一筆的**小小的貿易。只要和猶太人做生意,誰都是朋友。
為錢走四方是猶太人天生的特性。他們不僅自己天馬行空,四處奔游,販進賣出,而且還鼓勵別人這么做。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後,猶太人已不滿足於小打小鬧了。他們是四處行走,販布帛,賣珍珠,做四方的生意,賺取八方的錢財。
一個關於猶太人的經濟神話說:猶太人控制著社區的、家庭的,還有全世界的銀行、貨幣供應、經濟和商業。猶太人是真正的世界性的商人。
法則二:金錢是猶太人世俗的上帝
馬克思曾經為猶太人畫了一幅絕妙的肖像:「現在讓我們來觀察一下現實的世俗的猶太人……猶太人的世俗基礎是什麼呢實際需要。猶太人的世俗偶像是什麼呢做生意。他們的世俗上帝是什麼呢金錢。
因為金錢對猶太人而言,是比天國的精神上帝更為實在的世俗上帝。對注重現實生活的猶太人而言,對必須靠金錢生活的猶太人而言,是世俗上帝———金錢得以使他們的肉體生存,也只有在世俗上帝保證肉體生存之後,他們才能膜拜精神上帝,追求高貴的精神生活。
法則三:能賺錢的智慧才是真智慧
猶太人認為賺錢是天經地義、最自然不過的事,如果能賺到的錢不賺,那簡直就是對錢犯了罪,要遭上帝懲罰。猶太商人賺錢強調以智取勝。猶太人認為,金錢和智慧兩者中,智慧比金錢重要,因為智慧是能賺到錢的智慧,也就是說,能賺錢方為真智慧。這樣一來,金錢成了智慧的尺度,智慧只有化入金錢中,才是活的智慧,錢只有化入智慧之後,才是活的錢;活的錢和活的智慧難分。
法則四:瞄準女人
猶太經商法公理之一:「瞄準女人」。
猶太人行商4000年,總結出兩條不證自明的公理,其中第一條就是:瞄準女人。對於這一「公理」,猶太人毫不懷疑。猶太5000多年的歷史告訴人們:男人工作賺錢,女人使用男人所賺的錢,這樣維持正常的生活。所謂經商法,就是要席捲別人的錢。所以不論古今,或者何處何地如想賺錢,就必須攻擊女人,來奪取她們所持有的錢,這就是猶太人經商的公理,所以「瞄準女人」就成為猶太人經商法的格言。
法則五:瞄準嘴巴
猶太經商法公理之二是瞄準人們的嘴巴。
這是庸俗的凡人也可以做的生意。
按照猶太人的說法,所謂「嘴巴」生意,是同吃有關的生意。
小而言之,猶太人主張經營蔬菜店、魚店、酒店、雜貨店、米店、點心鋪及水果店等,因為做這些生意一定會賺錢。大而言之,猶太人主**飯店、酒吧、夜總會等。
法則六:78:22法則
在自然法則中,有一個78:22法則,在漫長的經商生涯中,猶太人發現這個自然法則與一些商業經營活動有著天然的內在聯系,這就是78:22法則。
首先,讓我們畫一個邊長為10cm的正方形,再做一個內切圓,然後計算一下它們的面積,你就會發現,一個面積為100的正方形,它的內切圓的面積是78.5,其餘面積為21.5。因而「78:22」是一個「規矩方圓」中不可逾越的法則,在人體中,水的比例為78%,其他物質佔22%。
猶太人把這條法則作為從事一切商業活動的基礎,作為一個總的指導原則。正是因為有了這條根本法則,所以猶太商人做起生意來,總是左右逢源,得心應手。
也許有人會問,你們在商業運作中,是如何運用這個78:22的法則,去贏得優勢的呢這個78:22法則,在猶太商人手裡,主要是一個用來把握全局的指導原則。
法則七:賺而不是攢
商人,是以經商賺錢為天職。立足於賺,說的就是商人的天職所在。
自大流散以來,作為其寄居城市的獨特生存狀態,猶太民族基本上保持了一個商人民族的身份。盡管他們一再被剝奪得兩手空空,但在任何一個社會,只要有那麼一段不很長的和平時期,猶太人就可以由商業活動,由同錢打交道而迅速崛起。這猶如沙漠中一棵曬乾的種子,只要一場小雨,就會馬上萌發而蓬蓬勃勃地生長起來。
立足於賺,是猶太商人不可動搖的信念。
財富是賺來的,而不是靠省吃儉用積攢起來的。
猶太商**都有白手起家的傳統,至今世界上著名的猶太富豪中,不少不過二三代人的歷史。但是,他們沒有靠攢小錢致富的傳統。
猶太人是一個酷愛智慧的民族,猶太商人也是非常善於以智取勝的商人,而用攢錢的方式積累財富的方式,他們認為不可取。
Ⅲ 南充市有哪些軍事人物
(公元前?—204年),今西充人。紀信跟隨漢高祖較早,鴻門宴保高祖脫險就有他。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困滎陽,無法脫身,由紀信扮漢王到東門投降項羽,並令隨從大呼,我們糧盡援絕,請降。楚軍皆呼萬歲,趕到東門看漢王投降。真漢王劉邦則趁機與數十騎從西門逃去。真相大白,項羽氣急,遂將假漢王烹殺。為了表彰紀信,劉邦在紀信家鄉置安漢縣,後人在南充建有安漢樓,紀信故里修有漢將軍紀信廟。 王 平 蜀漢後期的北方柱石王平,字子均(?一248年),營山人。生於「板楯蠻」的家庭,幼貧,在外婆家長大。初到洛陽投曹操,劉備征漢中時收為牙門將。諸葛亮北伐,參加守街亭之役,失敗後眾將均受罰,惟獨王平「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諸葛亮死後,平進封安漢侯,鎮北大將軍,總領蜀漢北邊的軍政大權。王平一生遵紀守法,嚴肅謹慎。無文化,但喜歡聽讀《史記》、《漢書》,聽讀後的評論也恰當。 馬 忠 蜀漢平定和開發南中的功臣馬忠,字德信,又名狐篤(?一249年),閬中人。與王平一樣,也是幼孤貧,在外家長大。青年時期在郡里作小吏,公元221年送新兵到奉節,為先主留用。225年諸葛亮平南中(今宜賓以南、貴州大部、雲南全部地),忠為東路軍總指揮,戰爭結束,任忠為(片羊 片可)太守。233年遷為康降都督,負責整個南中的治理。南中是蜀漢的南半部,建有七個郡,此地的安定和發展對蜀漢至為重要。馬忠官拜鎮南大將軍,平尚書事。《三國志》說他「為人寬濟有度量……處事能斷,恩威並立,是以蠻夷畏而愛之。及卒,莫不自致喪庭,流涕盡哀,為之立廟祀,迄今猶在。」 司馬相如 賦聖,字長卿(公元前179—117年),漢代著名詞賦家、文學家。《史記》說他是成都人,但在蓬安縣和高坪區卻有他許多遺跡,如蓬安縣曾名相如縣歷幾百年,地方上有撫琴台、長卿祠、長卿里、相如坪、慕藺山、相如故居等。相如自幼聰穎好學,常擊劍讀書。以貲為郎到長安,與好文學的梁孝王友好,遂移住河南開封。孝王死,回川寓居臨邛縣令王吉處,因此與新寡回娘家的卓文君結下了百年之好。他們的婚姻,未得到家資巨萬的卓翁同意,相如又無積蓄,曾在臨邛當爐賣酒為生。後來,大作《子虛賦》得到武帝的賞識,被召人京,從此飛黃騰達。 司馬相如被人尊為賦聖,是一大漢賦明星。漢賦是楚辭、先秦詩歌及巴蜀文化結合的產物,所以川人多漢賦大家。相如還有《上林賦》、《哀二世賦》、《美人賦》等29篇,被保留在《漢書·藝文志》里。 相如還是開邊功臣,他兩次奉命回巴蜀,第一次是因唐蒙強行築道,引起各族叛離,巴蜀人驚恐,他來作安撫工作。回報漢武帝時他又提出了開邊的意見,武帝再次派他出使西南。第一次是南邊,這次的重點是西邊。相如派出副使,說服夷人頭目,拆除邊關,拓寬道路,架設橋梁,置一都尉及十餘縣,屬蜀郡。今天四川西南的邊界,基本上是在司馬相如時固定下來的。 落下閎 天文學家。學長公(元前156—87年),閬中人。漢武帝時出現天象與歷書不符的三十初一大月亮的事,朝野均提出修訂歷書的意見。欽天藍的官吏承擔不了這個任務,武帝下令徵招民間天文學者,在譙隆、司馬遷的推薦下,落下閎去到長安。第一項工作是提方案。官方和民間都提出了許多個方案,最後選定了落氏的81分律歷方案。幾經寒暑,元前104年完成,漢武帝改元太初以茲紀念。在修訂《太初歷》的過程中,落下閎有許多巨大的科學成就,總起來說是四面八點。 第一是天文理論方面的《渾天說》。落氏認為天是蛋殼,地是蛋黃,整個天地渾圓如彈丸。天和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繞著兩極在旋轉,並確定其出入地都是36度。 第二在天文儀器方面創制了「渾天儀」。東漢張衡的渾天儀是演示天象,落氏的是主測量。後經唐人李淳風、南宋沈括、元朝郭守敬的改制,發展成今天的簡儀。簡儀赤道環的裝置,為今天各國安置天文望遠鏡時廣泛採用。 第三為修新歷所測得的數據及其使用。測算出一年是365 385/1539日;一月為29 43/81日;135個月有23次日食的日食周期,以此來校正一月的朔、望;測出了五個行星的會合周期(求歷元需要),與當今測數相比,誤差是0.03到0.59日。《太初歷》實行了千古不變的正月為歲首,糾正了過去以十月為歲首的錯誤;使用了科學的無中氣置閏法(一年有24個節氣,單數為節,偶數為氣)。 第四在數學方面用連分數的原理進行計算。一千六百多年後的歐洲人朋柏里才提出這個原理。李約瑟稱落氏是天文學上「燦爛的星座」。日人新城新藏說:「太初元年之制定歷法,是中國天文學史上當特書大書之事跡也」。 李 雄 成漢國創始人。304—334年在位。其先世巴西宕渠(今南充市營山縣)人,後遷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西晉末期蜀地流民起義首領李特之子。字仲(亻攜)。晉元康末年,與略陽等六郡流民就食梁、益。永寧元年(301),隨父起兵於蜀,為前將軍。太安二年(303),父及叔相繼去世,遂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都於郫城(今四川郫縣)。十二月,攻克成都。次年,稱成都王。改元建興。除晉法,約法七章。建興.三年(306)六月,稱帝,改元晏平,國號大成,立百官。晏平六年(311)正月,拔涪城、巴西、改元玉衡。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年豐谷登,刑政寬和;興文教,立學官。其賦男丁歲谷3斛,女丁斛半,疾病半之,戶調絹數丈,綿數兩,境內較安定。因賞罰不明,行軍五號令,用兵無部伍,也給成漢政權留下隱患。玉衡二十四年(334)病卒,謚武帝,廟號太宗。《晉書》有傳。 范 目 (秦漢之際時),今閬中人。巴人部族長范目很有謀略,向劉邦提出組建巴渝勁旅、還定三秦的戰略。劉邦委任范目董其事,范目迅速為漢王組建起7000人的軍隊。劉邦一面派人在漢中以東大修棧道(即子午道);暗中令范目率軍西走陳倉攻入關中,這就是有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范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揮兵東進,打敗了咸陽以西的雍王章邯,咸陽以東的塞王司馬欣,咸陽以北的翟王董醫。這三人就是所謂的「三秦王」。范目為劉邦平定三秦,收復了八百里秦川。八 百里秦川、山東平原和成都平原,是唐以前中國的三大糧倉。從經濟上看,劉邦據有關中後,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出陳倉,定三秦,是興漢的奠基之戰。這一戰略的提出,實施和完成都以范目的功勞為最大,劉邦以建章鄉侯、慈鳧鄉侯、渡沔縣侯來酬謝他,所以人們把他譽為「亡秦范三侯」。 張 飛 張飛,字益德,世習稱翼德,東漢未涿郡人。年少時即和關羽共事,後被劉備拜為中郎將。劉備齊曹依袁紹、劉表後,曹操進兵攻佔荊州,劉備退往江夏。曹兵追至當陽長坂,劉備聞曹兵至,齊妻子而走,命飛帶領20餘騎拒後。張飛據水斷橋,見曹操兵至,瞪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久聞張飛成名,不改再進,劉備得以南去。破曹後,劉備以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後轉守南郡。劉備入益州,還攻劉璋,張飛與諸葛亮等溯江而上,分兵攻佔郡縣。飛到江州,生擒巴郡太守嚴顏。益州平定後,劉備以張飛為巴西太守(郡治閬中)。 其後,曹軍大將張由漢中率兵侵巴西,攻下宕渠的蒙頭、盪石一帶。張飛率精兵萬餘人,利用山道狹窄,大敗張。劉備稱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鉞。拿武元年(221)備稱帝,遷飛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飛雄壯威猛,僅亞於關羽。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常酒後暴怒,鞭撻下屬。劉備伐吳前夕,張飛為部將張達、范強所殺。謚桓侯,葬閬中。後世於墓所建桓侯祠以祀。
張 嶷 蜀漢治越名臣張嶷,字伯岐(194—254年),南部人。嶷幼孤微,少有壯志。隨馬忠平南中勝利後,放官越雋(治今西昌)太守。越雋在成都的西南,雅礱江縱貫全境,瀘水(金沙江)為其南界和東界,是蜀漢的一個重要區域。嶷「識斷明果」,住越15年,把治所迂迴西昌,加強鹽、鐵、漆的開發生產,恢復了成都到越的千年古道。還協助馬忠,治理整個南中,最後位至撫夷將軍,爵關內侯。 譙 周 字允南(201—270年),蜀漢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西充國縣(治今南部大橋)人。周幼年孤苦,隨舅父生活。他熟讀五經,精研書札,更曉天文。223年被舉為勸學從事,後遷至中散大夫、光祿大夫。 263年魏軍鄧艾取川,周力排眾議,主張降魏,走統一的大道。因此長期遭人詬罵,說他「罪通於天」。「分久必合」是大勢;不作困獸之斗是減少人民的戰爭之苦;主降是俊傑之舉,大功一件。 周一生的成就是在文化上。譙是巴西的望族,書香世家,對儒經多有研究,如譙隆、譙玄、譙瑛、周父譙(山並)等,均「兼通諸經及圖、緯」。譙周可以說是譙氏家族中集大成者。他多年從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他的高腳有寫《陳情表》的李密,著《三國志》的陳壽,文武兼備的羅憲等。他本人也著述甚豐,有《論語注》、《三巴記》、《譙子法訓》、《五經然否論》、《古史考》、《續漢書志·天文志》等百餘篇。 陳 壽 蜀漢時的大史家。字承祚(233—297年),安漢(今南充順慶區)人。出生在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蜀漢延熙年間,人蜀漢太學,受教於譙周。精讀《史記》、《漢書》,特別致力於近現代歷史的研究。擅長撰著、文辭富麗,被譽為孔門中的子游,子夏。初任姜維的主簿,後遷東觀秘書郎、黃門散騎侍郎。景耀初,他父去世,因用侍婢調葯丸受清議,沉滯在家。263年蜀漢之時,即回到安漢老家萬卷樓,過了近十年的寒窗生活。268年,西晉召他人京為著作郎,巴西中正官,後升治書侍御史。其間撰寫了《益部耆舊傳》及十萬多字的《諸葛亮集》。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陳壽始寫《三國志》。經歷20個寒暑,巨著告成,死後由晉惠帝派人至洛陽陳壽家抄寫傳世。《三國志》成為不朽之作,後來的《三國演義》、戲劇、話劇本均從此發端,成為一個系列。《三國志》被列入24史的前四史,與《史記》、《漢書》等同。 陳壽與他的老師譙周,在史學上的地位很高,與「班」、「馬」媲美,《華陽國志》說:「譙侯修文於前,陳君煥炳於後,並遷雙固,倬群穎世。」 李 特 西晉末繼起的巴蜀割據者。(?一303年)西晉末益州流民起義領袖。巴西宕渠(今南充市營山縣)人,後遷略陽臨渭(今甘肅秦安)。字玄休。巴氐族。元康中,略陽、天水、扶風等6郡連年飢荒、疾疫,李特隨數萬家流亡人益州就食,散處各地為豪富家做傭工。永寧元年(301),益州刺史羅尚遵旨,強迫遣送流民各還本鄉,限期上道,迫使流民武裝反抗。特率眾起義,自綿竹(今四川德陽)攻佔廣漢,進圍成都。特與蜀人約法三章,救濟貧民,整肅軍政,當時流行有「李特尚可,羅尚殺我」的歌謠。太安元年(302),特稱大將軍、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諸軍事。次年,攻取成都少城,年號建初。羅尚遺使詐降,內外夾擊,李特敗死。《晉書》有傳。 趙 (廣金欠) 西晉末巴西首起的四川割據者。字和叔,巴西安漢縣(今南充市北)人。祖輩隨張魯北上內遷,「家趙,趙王倫器之,歷長安令,天門、武陵太守」。元296年,晉為了鎮壓氐羌人民起義,復置梁、益二州,遷揚烈將軍趙廒為益州刺史,加廒為折沖將軍,可以指揮軍隊。廒見益州四塞,「可以自安」,遂「潛有劉氏割據之志」。時逢北方六郡「連年災荒」,人民大量流人益州。廒見流民壯勇可用,乃接見其上層代表人物李庠(巴國人),一經交談,十分高興,認為庠是關羽、張飛式的人物,即委之以心膂,初表庠為部曲督,招六郡壯勇萬餘人,鎮壓羌人反抗,遷封庠為將軍、亭侯。公元306年,趙王倫廢賈後,「收捕賈氏親黨」,廒長子咼也被殺。時晉又來令調廒人京為大長秋,(廣金欠)認為人京不祥,遂扯起反旗。殺了新派刺史耿滕,又殺去西夷校尉陳總,令李庠帥壯勇斷北道。廒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大封文武百官,年號「太平」,並鑄「太平百錢」。 趙廒割據基本成功,但又認為李庠是他未來的最大競爭者,遂以不臣之言為借口將庠殺去,還殺去親族子侄30餘口。庠的二哥李特率部退綿竹,招集部眾七千餘人,擊敗趙廒的費遠軍,並乘勝夜襲成都。趙廒敗退廣都(今雙流中心鎮),為下人朱竺所殺。廒割據雖時跨兩年,實只二月,但四川首先給西晉敲響了喪鍾,巴蜀從此非西晉所有,並從此開始了巴西人對抗兩晉,割據巴蜀的歷史。 譙 縱 東晉時後蜀國君。譙縱(405年至413年在位),巴西南充國縣(治南部南隆)人。公元405年,益州刺史毛璩,起兵三萬攻江陵桓振,令參軍譙縱及侯暉等領兵東征,蜀兵不願,侯暉與巴西人楊昧合謀,發動兵變,擁譙縱為主。攻殺西夷校尉毛瑾,攻下成都,殺去毛璩,縱自稱成都王。令從弟譙洪為益州刺史,令親弟譙明子為巴州刺史、鎮東將軍,駐兵白帝城,防晉軍東來。409年縱接受後秦之封為蜀王,並起兵攻荊州,失敗而止。 公元413年,東晉劉裕三路出兵攻人巴蜀,譙縱棄城而逃,最後兵敗自縊而亡。譙縱是巴西的望族,是一個做太平官的人,不是在亂世中創業的英雄。他的後蜀是在戰爭中建立,在戰爭中滅亡,沒有一個安定時間,沒有一個相對和平的發展時間,僅維持了短短的九年就滅亡了。 宗 密 如來39代法孫。俗名何炯,號圭峰禪師,謚定慧禪師(元780--841年),今西充多扶人。他在佛教事業上有兩大功勞:第一他完善了「華嚴宗」的神學體系,使其判教理論更為細密,使該宗派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第二他出禪宗,入華嚴,主張以兩宗的觀點統一佛教各宗派,而且還合儒、道於佛。他要「融瓶盤(釒義)釧為一金,攪酥酪醍醐為一味。」他有著述二百多卷,他的主要思想觀點反映在《禪源諸詮集都序》四卷,《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一卷,《華嚴原人論》一卷等著作中。因此,他在中國佛門中的地位很高,把他尊為「釋迦如來39代法孫」,中國禪宗「為1l世」,禪宗南派「荷澤為五世」,影響唐朝一百多年的「華嚴宗第五祖」。 尹 樞 中唐時的兄弟狀元尹樞、尹極,都是70以上的高齡狀元,今閬中二龍鄉人。尹樞是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狀元及第。點狀元時已七十歲。主考官是杜黃裳。 尹 極 今閬中二龍鄉人,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癸已科狀元及第,與兄(尹樞)時隔22年,也應是七十以上。主考官是韋貫之。 在《太平廣記》、《唐摭言》、《唐才子傳》、《登科記考》、《閩川名士傳》、《文苑英華》、《全唐詩》、《玉芝堂談薈》等書上均有二尹狀元及第的記述和反映。 張 憲 張憲,南宋初閬中人,岳飛愛將、佳婿,驍勇絕倫,岳飛倚為左右臂。每有攻戰,常與岳雲率部先行。曾大破曹成,平定湖北荊、襄一帶的叛亂,收復河南隨縣、鄧州,以功授副都統制。高宗紹興十年(1140),金人背盟入侵。金兀術屯兵臨穎,楊再興率軍抗金,陣亡。憲增援至,破其精兵八千,兀術夜遁。岳飛大軍遂乘勝追擊,中原大振。正當此時,秦檜與金人和,朝廷命岳飛班師,張憲亦還守鎮江。後秦檜誣陷岳飛、張憲謀反,岳飛父子及張憲相繼被捕入獄。張憲備受酷刑,始終不屈。遂絞殺岳飛、岳雲與張憲。秦檜死後,冤案得到昭雪,追授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閬州觀寨使,立岳王廟與張烈文侯祠祀之。 游 似 字景仁,號克齋(?一1252年),南充人(有岳池之說)。似勤奮好學,師事劉光祖。南宋寧宗嘉定14年(1221年)進士,官大理寺司直。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為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封南充縣伯,同年八月又拜參知政事。淳祐五年(1245年)拜右丞相。游似的官運超過乃父,從端明殿學士到拜右相封國公死,都一直在「宰執」的位置上。 游似拜相後,勸理宗親儒從諫,敬畏檢身,節用致愛,選賢共理。因此,一些賢才和受黨禁打擊和影響的人員多被利用,如范鍾、真德秀、魏了翁、趙葵、余玠等,均是這個時期入朝受職的。所以游似被人譽為朝中正士,被楊升庵評為南宋「蜀中四賢相」之一。 游似的學術思想受理學功臣魏了翁的影響較大。在中進士前在潼川(今三台)聽其講學;中進士後,魏也人京,他們來往更密。似對魏講「第在外而心服是寄不為外,在內而情意不親不為內」,是「擊節稱嘆(拍掌叫好)」。可見,游似在理學上受魏了翁的影響大。游似同皇帝論理講治時,也充分體現了以心為主的理學。魏了翁的理學思想來於李燔,李燔是朱熹的學生,朱熹——李燔——魏了翁——游似,這條線是非常清楚的。《南充縣志·雜識志》說:「宋高宗南渡後,中原文獻半人江南,魏了翁師李燔,得朱子所傳,充國游氏祖孫父子宗之,事功名理,冠絕一代。」《南充縣志·外紀》還說:「縣中頗得其傳,蓋自游氏父子雲。」游似工詩善文,《宋詩紀事補遺》錄其詩一首,《宋代蜀文輯存》錄其文十篇。 陳堯叟 字唐夫(961—1017年),今南部縣大橋鎮新井村人。北宋太宗端拱年間中狀元,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拜相。拜相前曾任廣南西路轉運使、廣南東西兩路安撫使。他在廣南為官多年,興利除弊,發展經濟,關心人民生活,做了許多好事。嶺南兩廣比較落後,生病求神不用葯;暑熱少水,行人多渴急致死,經濟落後,人們生活困難。他到任後收集治病驗方,刻於驛站旁邊。又每隔三、二十里修一涼亭,亭旁植樹鑿井,設飲水用具。根據地方土質,推廣麻薴生產,兩年即由年產萬匹到37萬多匹,達到「布帛上供,貨泉下流,公私交濟,其利甚博。」堯叟理財治水都較能幹,河決澶州,又調他前去堵缺防洪,安撫河北、河東。北宋前期戰事頻繁,急需軍馬,他一直兼任群牧制置使,著有《監牧議》一書,堯叟有人才、文才、幹才,政績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宋史》的評語說:「堯叟偉姿貌,強力,奏對明辨,多任知數,久典機密,軍馬之籍,悉能周記。」死謚文忠。堯叟一家是北宋閬州十分榮顯的一族,叟父省華為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市長),封秦國公。三弟狀元、二弟拜相,子侄親族在外為官的很多。 陳堯佐 字希元,號知餘子(963—1044年),堯叟二弟。太宗端拱年間進士,作過縣尉、通判、知州、轉運使、知制治、節度使、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堯佐一生為官清正,敢作敢為,不同常人。他在陝西為官,告發地方官方保吉的罪惡,他因此被降為朝邑縣主簿。在開封府作官,又「言事忤旨」降為潮州通判。潮州發生鱷魚食人,他下令捕獲,具文數罪後當眾烹殺。他在壽州作官遇到大飢荒,他帶頭捐奉米煮稀飯,救活成千上萬的人。他知永興軍發現前任官姜遵,為了討好劉後,在京兆(今西安)修佛塔,大量毀壞「古碑碣充磚瓦用」。他馬上向朝廷奏請停毀和修復,為了保護文物,他公然上忤劉後。 他在水利上的成就也是父兄中最大的。為防錢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實土法」。為堵黃河在滑州缺口,他發明了「木尤殺水法」。他在汾水兩岸築堤植柳防洪,成為長期造福人民的柳溪。 他的詩文書法也是父兄中最好的。他青年時期在閬中錦屏攻讀,後又向隱居南山的學者鍾放求學。他初人仕途,就寫了《海喻》一篇,「人奇其志」。繼又具文烹鱷,「人皆驚異」,他的詩作沒有《西昆》詩派那種浮艷之風,多寫山水花木,寓志談史,而且明白清麗。如他寫游《國清寺》一詩道:「南越第一寺,偶來心地真。卻嫌橋下水,流去人紅塵。」他有集30卷,還有《潮陽編》、《野廬編》、《愚丘集》、《遣興集》等文著。他堅持讀書寫字,到老不減。 陳堯咨 字嘉漠(970—1034年),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狀元。授官將作監丞,後遷知永興軍、天雄軍、安撫使,進為龍圖閣直學土、尚書工部侍郎。 堯咨知軍重水利,知永興軍時,發現西安地多鹽鹵,人們飲水困難,堯咨組織人力疏通龍首渠解決人們的生活用水。他知鄆州時,修新河導積水,恢復農業生產。他知天雄軍(治今河北大名東北)時,改善裝備,整修防務,完善設施。堯咨以善射聞名,常以銅錢為的,一發貫其中。《宋人軼事匯編》上講的《賣油翁》的故事,就是講的陳堯咨。堯咨在為人和從政上都有許多遭人指責的地方,他性情剛戾,用刑慘急,對屬員無禮。 馬 涓 字巨濟(生卒不詳),南部南隆人。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狀元。《宋史》、《宋代蜀文輯存》、《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四川通志》、道光版《南部縣志》、《四川歷代文化名人辭典》等書均載有馬涓的文和事。 馬涓初仕秦州簽判,師事理學家呂晉伯,又聽州學教授講理學。他的為人處事和從政經驗都是向呂晉伯學的。他為人正派,不趨炎附勢,不奉承。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調京為台官,掌糾彈的御史,在疏論政事時,常與蔡京的意見相左。因此被罷官歸故,從此不復出仕,卒於家。家鄉人對馬涓有好感,至今還保留下他許多遺跡。
Ⅳ 本人現有一萬元閑錢怎麼理財好呢謝謝大家了
p2p啊,現在很火的理財方式,安捷財富上18%-24%的年化收益,現在正好是一周年的活動期,還有活動的,,
Ⅳ 戰國時期食貨經濟
一、「食貨」正義
「食貨」一詞始見於班固的《漢書?食貨志》。班固在開篇之首,便開宗明義地寫道:「《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渭布帛可衣,及金刀龜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這里所說的《洪範八政》,出自《尚書》。《尚書》是追述上古時代政治經濟制度的政書,《洪範八政》是《尚書?周書》中的一篇,記述了西周時代統治階級治理國政的八項原則,這八項原則是:「一曰食,二曰貨,二曰祀,四曰司空,五日司徒,六日司寇,七日賓.八曰師。」因為當時是以農立國,這八項原則主要是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所以又稱「農用八政」。班固在撰寫《漢書?食貨志》時,採用了這八政中最主要的前兩政,即食與貨。從而構建了「食貨」一詞。因此可以說,班固是「食貨」一詞的始作俑者,此後各代史家所述「食貨」,皆源於此。
班固構建了「食貨」一詞,同時也構建了「食貨」概念。「食貨」的實踐活動大約在公元前2l世紀的虞、夏之時已經開始了。至西周時期,為了維護和鞏固國家的統治,支持國家政權的經濟活動,即「食貨」活動日益頻繁,與「食貨」相關的范疇逐漸增多,諸如貢、助、徹、賦(軍賦)、稅等;與「食貨」相關的政策、制度也已初步確立,諸如土地制度如井田制、收入制度如以九賦斂財賄和稅制稅率(五十而貢、七十而助、百畝而徹、有什一而稅等)、支出制度如九式均節財用(九種支出模式)等,有關「食貨」的管理制度如量人為出、節用等。同時也出現了與「食貨」相關的初級的理論,如節用的理論、均賦薄斂的理論、量入為出的理論等,並設立了與「食貨」相關的官職,如西周的天官冢宰、地官司徒等,不具載。所以,司馬遷說:「自虞、夏時,貢賦備矣。」[1]然而。這個階段政治經濟的發展速度十分緩慢,科學文化的發展也還處於初始階段,盡管已經出現了鍾鼎文、甲骨文,但尚未普及,所以與「食貨」有關的活動、范疇、制度、理論等,還僅僅流於口頭傳說,雖然這些傳說都有史實佐證,卻無法形成統一的為世人所共同接受的概念,至於財貨、貨賄、國計、貢賦、國用、稅之類,只不過是比較簡單的個別范疇,不能稱之為概念。
至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的政治、經濟都有了很大發展,科學文化有了長足進步,「食貨」活動、「食貨」范疇、「食貨」制度、「食貨」理論等已由口頭流傳發展成為竹簡傳承,前代口頭流傳的傳說,大多被記錄了下來,《周易》、《周禮》、《尚書》、《禮記》、《詩經》等經典文獻大都是在這一時期被整理記錄流傳下來的,這些文獻均有關於「食貨」活動的內容,其中《周禮》對「食貨」管理機構、「食貨」制度和「食貨」理論的記述尤其全面,所以王安石說「一部周禮,半部理財」[2],確有道理。當時各諸侯國為稱霸,相繼進行了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而「食貨」制度、「食貨」理論等方面的改革均成為該階段政治經濟改革的重要內容。在改革的大潮中,也造就了大量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論家,他們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濟變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對推動「食貨」活動、「食貨」范疇、「食貨」制度、「食貨」理論的發展也敞出了突出的貢獻,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個階段的「食貨」制度,在農業稅方面的有初稅畝、相地衰征等;在工商業稅方面的有關市之徵、官山府海(鹽鐵專賣)等;在「食貨」范疇上,有稅收、國賦等;在「食貨」理論方面,內容更為豐富,有儒家學派的理論,如「足君先足民」、「輕賦薄斂」等,有法家學派的理論,如「相地衰征」、「官山海」等,有道家學派的理論,如「無為而治」、「損有餘補不足」等,有墨子「兼愛非攻」、「節用」及荀子「開源節流」、「裕民減賦」的理論,等等。然而盡管這個階段「食貨」活動比較活躍。「食貨」制度變革頻繁,「食貨」理論豐富多彩,但仍未能概括出為世人所共同接受的統一的「食貨」概念。
迨秦以後.經西漢.到東漢初年,國家「食貨」與皇室「食貨」逐步分離,分設職官管理,分設倉庫緒藏,收支項目也各有不同,「食貨」制度更加規范,如田賦制度、人頭稅制度、徭役制度、商稅制度、鹽鐵專賣制度、官俸制度、上計制度(相當於預決算制度)等,並制定了有關的「食貨」法令法規,「食貨」范疇大大增加.此時的「食貨」范疇,有田賦、人頭稅(口賦、算賦)、役(包括更賦)、算緡錢、算商車、屯田、俸祿、均輸、平準、五均、六筦等,「食貨」理論也趨於完善,晁錯的《論貴粟疏》、劉安的《淮南子》、桓譚的《鹽鐵論》、司馬遷的《史記?平準書》等.都有有關「食貨」經濟方面的論述,尤其是《史記?平準書》,所述基本涵蓋了「食貨」的外延。然而由於當時經濟、政治的發展仍未達到一定水平,特別是「食貨」理論的發展仍未達到可以抽象出「食貨」概念的程度,所以這個階段人們對「食貨」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對個別「食貨」范疇的認識上,而未能上升到「食貨」概念階段。然而。這個階段統一的政治制度、統一的經濟制度、統一的」食貨」制度,以及豐富的」食貨」理論,都為「食貨」概念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約在公元1世紀,班固在前代的政治、經濟、「食貨」發展的基礎上,特別是在《史記?平準書》的基礎上寫出了千古不朽的史著名篇《漢書?食貨志》。這時「食貨」這一概念才以《洪範八政》為內涵,以《史記?平準書》所述范圍為外延,確立了起來。
那麼,班固創意「食貨」這一概念的本來意義是什麼?他在說明「食貨」概念時,列舉了大量上古時運用「食貨」政策而使天下得以治理的事例。他說神農氏時,教民種田,組織市場交易,使百姓「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黃帝以後直至堯、舜,都是將率領百姓擺脫飢餓作為首要的政務,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懋遷有無,才使天下得以治理,百姓安居樂業;商、周二代之所以興盛,也是以安民作為國政之首的。在總結了歷史的經驗之後,班固說:「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群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財」是食足貨通的結果,是治國安民之本,食與貨又是治理國「政」之首。班固在闡述他作《食貨志》的意圖時,又進一步強調指出:「厥初生民,食貨惟先,割制廬井,定爾土田,什一供貢,下富上尊,商以足用,懋遷有無。貨自龜貝,至此五銖,揚榷古今,監世盈虛,述食貨志。」[3]意思是說,「食貨」涉及國計民生,記述「食貨」政策、制度的得失,旨在使後人吸取經驗教訓。《洪範八政》是治國安民之政,食與貨又是八政之首,加之班固對「食貨」的一系列說明,我們不難得出這洋的結論:班固所說的」食貨」,不是尋常百性自身的衣食住行問題,而是指國家為治理國政而直接或間接參與的經濟活動及採取的經濟措施。如果這一結論是正確的,那麼「食貨」一詞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名詞,而是具有特定含義的專業概念,並且具有特定的內涵(或稱質的規定性)。這已與現代財政的內涵(或稱質的規定性)十分接近,只是由於當時的經濟、政治活動還比較單純,所以「食貨」所體現的內容也比較簡略。
班固創意的「食貨」一詞不僅具有特定的內涵,而且具有特定的外延,或者說有其特定的范圍。《食貨志》是記載「食貨」史實的文獻,《食貨志》所記載的內容,無疑就是「食貨」的外延或范圍。《漢書?食貨志》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食,下篇為貨,均以編年體、按時間順序敘述。其中「食」篇包括土地制度、戶口制度、勸課農桑之法、田租、徭役、賣官向爵、屯田、官俸、賞賜、皇室費用、預算制度(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等;在「貨」的方面,包括軍餉、商稅、財產稅(算緡錢、算商車等)、治理水患、鹽鐵專賣、鑄錢、賑濟、借貸、五均、六筦等等;在經濟措施方面,涉及到了均輸、平準、會計、漕運、常平等等。《漢書?食貨志》不僅敘述了當時的實踐活動,包括國家所採取的政策、措施,實行的各項制度,而且介紹了對某一問題的理論認識.例如賈誼的「論積貯」及「反對官鑄銅錢」的觀點、晁錯的「論貴粟疏」中的觀點。從《漢書?食貨志》所記述的史實中可以看出,這幾十項內容無一不與國家發生著直接聯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漢書?食貨志》已經規范了「食貨」研究的對象與范圍,即以國家為主體的客觀的經濟活動和以最高統治者的意志為轉移的調整和處理國與民、君與民之間經濟利益關系的主觀的經濟政策、制度和措施,以及實現這些經濟政策、制度、措施的理論與實踐。
二、「食貨」概念的認同
首先,「食貨」這一概念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漢書?食貨志》問世以後,直到清朝末年,在這1900餘年中,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財政的范圍隨之不斷地擴大,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但始終未突破《漢書?食貨志》所規范的「食貨」對象與范圍,始終未突破《漢書?食貨志》所構築的「食貨」框架或模式。從政治上看,東漢之後,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興亡盛衰,合分治亂,然而,總的趨勢是封建統治不斷強化,國家職能不斷擴充,封建社會由盛轉衰,到1840年,中國社會跌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從經濟上看,東漢之後,不僅農業有很大發展,工商業也有長足進步,對外貿易空前發展,經濟區域進一步擴大,經濟門類不斷增加,到明中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從財政上看,自東漢以後,隨著封建政治的強比、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財政活動也更加活躍,財政收支數額急劇膨帳,財政范疇不斷增加,財政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其中田賦制度變動最為頻繁,三國時期曹操將漢代實行的按田征租、按入征賦(口、算賦)的租賦制,改變為按田征租、按戶征調的租調制。兩晉時,又改為占田制下的課田制。北魏至唐初又實行了均田下的租調制。唐初至唐中期(780)實行租庸調制.唐中期以後,又以兩稅法代替了租庸調制。宋朝的田賦制度雖仍然實行兩稅法,但又有支移、折變、和買。元朝的田賦制度.有科差,有稅糧,而其稱謂南北各異.明朝前期實行兩稅法,中期神宗以後,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明後期更有田賦加派。清雍正初年實行了攤丁入地制度。工商稅,從隋朝開皇三年後陸續罷除,直至唐中期,似無商脫之徵,而兩稅法實行以後,工商稅逐漸繁雜,如借商、稅間架等,皆前代所無,特別是五代十國期間,雜稅層出不窮。甚至稅及白骨,由於對外貿易的發展.海關稅制度(市舶制度)開始出現,並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收入,宋元時期,承襲五代之弊,雜稅繁冗.經制錢、總制錢,亦前朝所未聞,明朝有鹽課、茶課、礦課、酒醋課,商稅中有工關稅、鈔關稅、市舶、商舶、貢舶等;財政支出中,有軍餉、官俸、治水、皇室費用等;財政范疇更加擴大,這個階段,不僅有前代的國用、財計、歲入、歲出、租稅等,還有理財、理國之財、理民之財、度支等新出現的財政范疇。1840年以後,隨著中國財政的殖民地化,增加了賠款、外債、距海關五十里內常關稅、關余、鹽余等殖民地性質的財政收支項目,財政制度出現了殖民地性質的協定關稅制度、稅務司制度和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開征的厘金制度等。這一階段的財政范疇林林總總,不勝枚舉,但能夠全面概括這些范疇的,仍然是「食貨」。
隨著財政范疇的擴展,「食貨」所涵蓋的內容也更豐富,從歷代《食貨志》所記載的內容就可說明這一點。如《新唐書?食貨志》分五個部分,前三部分敘述食,包括田制、戶口制度、田賦制度、徭役制度、漕運制度、屯田制度、商稅制度等;後二部分敘述貨,包括鹽法、茶法、各色礦課、鑄錢、官俸等。《宋史?食貨志》更為詳細,其份量之重,超過《新唐書?食貨志》七倍。《宋史?食貨志》)分上下兩篇。上篇為食,分六個部分。包括田制、賦稅、調與漕運、屯田與常平倉、徭役、賑恤等項;下篇為貨,分八個部分,包括會計與統計、錢幣、紙幣與鹽法、茶法、酒稅、坑冶、商稅、市易、均輸、關稅(互市舶法)等。清康熙年間所編纂的《明史?食貨志》有六個部分,前三部分為食。包括戶口、田制、賦役、漕運、倉庫;後三部分為貨,包括鹽法、茶法、錢鈔、坑冶、商稅、市舶、馬市、上供采造、采木、養珠、織造、燒造、俸餉、會計等。
其次,「食貨」這一概念得到了歷代廣大學者的認同。自東漢班固以後,中國古代的先賢們對「食貨」的論述,便不絕於史。唐魏徵說:「夫厥初生人,食貨為本,聖王割廬井以業之,通財貨以富之。」[4]南宋的鄭樵指出:「古之有天下者,必有賦稅之用。」[5]元朝蔑兒吉歹?脫脫主持編修的《宋史?食貨志》說:「昔武王克商,訪箕子以治道,箕子為之陳洪範九疇。五行五事之次,即曰『農用八政』。八政之目,即以食貨為先。五行,天道也;五事,人道也。天人之道治,而國家之政興焉。是故食貨而下,五卿之職備舉於是矣:宗伯掌邦禮,祀必有食貨而後儀物備;賓必有食貨而委積豐;司空掌邦土,民必有食貨而後可莫於厥居;司徒掌邦教,民必有食貨而後可興於禮義;司寇掌邦禁,民必有食貨而後可遠於刑罰;司馬掌邦政,兵必有食貨而後可用於征戍。其曰『農用八政』,農,食貨之本也。唐杜佑作《通典》,首食貨而先田制,其能推『洪範八政』之意歟。」[6]《金史?食貨志》指出:「國之有食貨,猶人之有飲食也,人非飲食不生,國非食貨不立。」[7]《元史?食貨志》也指出:「洪範八政,食為首而貨次之,蓋食貨者養生之源也。民非食貨則無以為生,國無食貨則無以為用,是以古之善治其國者,不能無取於民,亦未嘗過取於民,其大要在乎量入為出而已。」[8]此外,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南宋葉適曾說:「財者,今日之大事也,必盡究其本末而後可以措於政事。」[9]明朝的丘浚曾說:「何以聚人,曰財,……所謂財者,谷與貨而已。谷所以資民食,貨所以資民用,有食有用,則民有以為生養之具,而聚居托處以相安矣。」[10]
十分明顯,在封建社會,沒有任何一個概念像「食貨」那樣全面完整地概括財政的內涵和外延,也沒有任何一個概念像「食貨」那樣縱貫整個封建社會的各個時代。因而「食貨」作為財政概念已被這個時代的統治者和學者所廣泛接受,而且他們對「食貨」的論述一代比一代深刻、全面、系統。
三、「食貨」的運用
(一)運用「食貨」工具,保證國家職能的實現。我國封建社會的國家一直實行著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這一制度下,於財政方面,一般都實行統收統支的體制,即國家運用「食貨」中的各種范疇由地方州、郡、縣征調賦、稅和徭役等,集中起來統一上繳中央,中央再根據各地的實際需要分別撥付給地方;有時則將地方徵收所得,根據年初中央與地方的約定數(或稱預算)留歸地方,余額上繳中央。這些租稅、徭役收入按國家的規定,一部分納入皇室倉庫,以供皇室之用,形成皇室支出;一部分納入國家倉庫,以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轉,實現國家的職能,形成國家支出。在我國封建社會,國家支出的大宗是軍事支出和官俸支出.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賑濟救荒、興修水利、工程建築、修橋築路等等,另外也有一部分政策性的支出,如為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勵將士為國立功等而實施蠲免、獎勵、賞賜等項支出等。所有這些收入和支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有關的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制度、方法、項目和數量,以及各種不同意見、實施效果等。在歷代正史「食貨志」中都有或詳或略的記載。而在《宋史?食貨志》、《明史?食貨志》、《清史稿?食貨志》中都專設「會計」一節,集中敘述該朝代的各項收入、支出情況。
(二)運用「食貨」手段,調整國與民、君與民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封建統治集團為了鞏固其政權都曾以降低稅率、減輕徭役負擔等「食貨」手段來緩和階級矛盾,以圖達到其長久統治的目的.諸如此類的情況,在各代正史《食貨志》中記載頗洋。僅以《漢書?食貨志》為例,漢高祖劉邦曾「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元帝時,聽取諸儒的意見.「罷除鹽鐵官及北假官田、常平倉」,不與民爭利,同時「又罷建章、甘泉宮衛、角抵,齊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貧民,減諸侯王廟衛卒半。又減關中卒五百人,轉谷販貸窮乏。」[11]漢武帝時,北伐匈奴,匈奴人投降數萬人,官府無力供給,於是「天子乃損膳,解乘輿駟,出御府禁臧以澹之」。此後,又有山東(華山以東)遭遇洪水襲擊,百姓飢貧,「於是天子遣使虛郡國倉廩以振貧民。猶不足,又募豪富人相假貸。尚不能相救,乃徙貧民於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餘萬口,衣食皆仰給縣官。數歲,貸與產業,使者分部護,冠蓋相望,費以億計,縣官大空」[12]。以上所引,只是《漢書?食貨志》中敘述的幾件事。由此可見,在西漢時,統治階級已經嫻熟地掌握了運用「食貨」調整國與民、君與民之間利益分配關系的手段,用以緩和階級矛盾,鞏固統治政權。
(三)運用「食貨」措施;調節各部門的生產結構及不同部門間的利益分配關系.我國封建社會的生產部門主要是農、工、商三大生產部門,在一般情況下,國家都實施重農抑商的政策,而運用「食貨」杠桿實施這一政策是當時最常見的辦法。仍以《漢書?食貨志》為例,漢初,實行輕田租政策既是調整國與民、君與民的關系的政策,也是重農政策的體現;此外如「文帝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13],也屬重農政策之一。漢朝對工商業的政策前後變化很大.例如漢初,實行抑商政策,「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此後,農業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所以「孝惠、高後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從而調整農、工、商之間的經濟結構,即在農業發展的同時,也放寬對工、商業的發展。漢武帝時,由於北擊匈奴,致使國庫空虛,農民負擔沉重,而商賈「多積貨逐利」,當時的官員建議進行調整,於是又重新開征商賈的財產稅,同時規定了具體的稅率,商人「率緡錢二千而算一」,手工業者製造手工業品並出售而有收入者「率緡錢四千而算一」,還對商人的軺車征二算(一般人的軺車征一算),五丈以上的船征一算,還規定商人及其家屬不能佔有農田,並規定了嚴厲的懲處辦法。這次調整雖然充實了國家財政,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工商業者與農民的經濟利益,但由於調整的力度過大,特別是實施告緡令以後,導致「商賈中家以上大氐破」[14],從而影響了工商業的發展.
(四)運用「食貨」措施。處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內部也存在著諸多矛盾和斗爭,這種矛盾和斗爭常常表現為以皇帝為代表的國家一方與大地主、大商人為另一方為爭奪財富的矛盾和斗爭。在這種情況下,以皇帝為代表的國家一方可以採取行政手段加以解決,但這對大地主、大商人的傷害往往很大,不利於鞏固封建政權的統治。為了不至於失去大地主、大商人的支持。以皇帝為代表的國家往往運用「食貨」措施,處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西漢孝惠、高後時期,吳王劉濞以鑄錢致富,「富埒天子」,後來起兵造反;文帝時,大夫鄧通也以鑄錢致富,以致「財過王者」,時有「吳、鄧錢布天下」之稱;還有些「富商賈或墆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氐首仰給」,他們「冶鐵煮鹽,財或累萬金」,但這些王侯、大夫巨富之後,卻「不佐公家之急」,反而蓄謀造反。對此漢武帝十分惱怒,於是採納桑弘羊等人的建議,實行官鑄銅錢、官營鹽鐵[15],將本應屬於國家的財富重新奪回到國家手裡,這實際就是利用「食貨」措施在統治集團內部進行經濟利益的再分配。這種情況,在其他朝代電不鮮見,在歷代《食貨志》中均有記載。此外,封建國家還經常運用「食貨」政策,開辟財源,增加稅收,平抑物價,促進經濟發展,安定社會秩序。例如漢武帝末年,以趙過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還製作耕田工具,命令各級官吏教授百姓耕田的方法,從而浞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宣帝時。聽從耿壽昌的建議,治理漕運,築長平倉,既平抑了糧價,又保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保護了財源,同時解決了京城百官的糧食問題,等等,不一而足。
四、結語
根據上面的論述,結合歷代《食貨志》的記述,我們不難看出,「食貨」所論,實際上是從國家的立場出發,上及國家,下及百姓的經濟活動.換言之,「食貨」不是百姓的私人經濟活動的理論與實踐,而是國家經濟活動的理論與實踐,是國家(或政權)處理國與民相互之間利益分配關系的經濟活動及其政策、制度、措施的理論與實踐。因而「食貨」一詞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經濟概念,也不是國家財政經濟的統稱,而是具有特定含義的財政概念,更是對中國封建社會財政完整、系統的詮釋。至於「我國古代對財和政是分開使用的」說法,恐怕是一個誤解,因為自國家出現以來,國家之財必然體現國家之政,國家之政也不可能缺少國家之財,所以財與政也是不可能分開使用的,這是至明之理。
希望對您有幫助,望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們回答的動力
Ⅵ 中國賦稅制度的發展歷程,最好專業點的,詳細點的
1、春秋末年:齊國管仲「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我國土地稅的開始。
①含義:「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據土地多少和好壞徵收賦稅。「初稅畝」指無論公私田,按實有畝數收稅
②實質:承認土地私有制
③影響:標志著井田制的瓦解,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奴隸制生產關系向封建生產關系轉變
2、漢朝:編戶制度
①含義:政府把農民編入戶籍(稱為編戶),實行按編戶徵收租賦和徵收徭役、兵役的制度。當時農民的負擔有:田租(土地稅)、人頭稅、更賦、徭役、兵役等
②特點:田租輕而人頭稅重
③影響:a、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輕徭薄賦,迅速恢復發展了社會生產。
b、編戶齊民賦稅沉重,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
3、隋唐:租庸調制
①原因:a吸取隋亡教訓b、唐初政局混亂,經濟衰敗,財政困難,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成為當務之急。
②目的:緩和階級矛盾,保證封建剝削,鞏固封建統治
③指導思想:輕徭薄賦
④內容: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繳納一定的穀物,叫做「租」。b、繳納定量的絹和布,叫做「調。c、不去服役,可用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
⑤作用:a、保證農時,賦役負擔相對較輕,許多荒地開墾出來。b、政府的賦稅收入有了保證,府兵制鞏固,國家富強起來
4、唐中後期兩稅法
①原因:a、土地買賣和兼並之風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無法推行,國家財政收入減少。b、為解決財政困難,實行兩稅法。
②實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
③內容:a、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④作用: a、稅製得到統一,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國家的財政稅收。b、改變了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鬆(「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c、擴大了稅源,增加了財政收入,相對減輕了農民負擔。 d、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⑤局限:a、土地兼並不再受限制,越來越嚴重。b、大地主隱瞞財產,把賦稅轉嫁到農民身上,政府徵收額外雜稅,農民負擔沉重。c、不可能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因而不可能從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統治危機
⑥地位:兩稅法是我國古代賦稅制度史上的轉折點,它標志著征稅標准由以人丁為主逐漸過渡到以土地財產多少為主,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和進步,奠定了唐後期到明代中葉賦稅制度的基礎。
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
①募役法:政府向應服役而不願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僱人服役作用:減輕了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了生產時間
②方田均稅法內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壞收取賦稅作用:使官僚地主無法逃避賦稅,增加了國家的田賦收入
③實質:是納錢代役和按畝征稅
6、明後期:張居正一條鞭法(1581年)
①背景:a、明朝中期,農民賦稅負擔過重,階級矛盾尖銳,國家財政困難;b、舊的賦稅制度不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②目的: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統治危機
③內容:a、賦役合並,徵收銀兩。b、役銀入畝,丁畝分擔。
④意義: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a、納銀代役—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農民對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b、賦役征銀——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7、清:攤丁入畝,徵收地丁銀
①措施:a、1712年,規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徵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後「滋生人丁,永不加賦」。b、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②影響: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鬆弛,隱蔽人口的現象減少,對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理解:這一制度的實行,部分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有利於社會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它廢除了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人頭稅,封建國家對勞動人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杜絕了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隱瞞人口的現象,也促進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於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發展;勞動者有了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於手工業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賦稅規則的簡化,有利於政府徵收,保證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
Ⅶ 請大家給出我「金」的所有含義和典故
金,是人類最早發現的金屬之一,比銅、錫、鉛、鐵、鋅都早。1964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版陝西省臨潼縣秦代權棟陽宮遺址里發現八塊戰國時代的金餅,含金達99%以上,距今也已有兩千一百年的歷史了。在古埃及,也很早就發現金。
金之所以那麼早就被人們發現,主要是由於在大自然中金礦就是純金(也有極少數是碲化金),再加上金子金光燦爛,很容易被人們找到。在古代,歐洲的煉丹家們用太陽來表示金,因為金子象太陽一樣,閃耀著金色的光輝。在我國古代,則用黃金、白銀、赤銅、青鉛、黑鐵這樣的名字,鮮明地區別各種金屬在外觀上的不同。
不過,雖然說金的自然狀態大都是游離狀的純金,但自然界中的純金卻很少是真正純凈的,它們大都含金達99%以上,但總含有少量銀,另外還含有微量的鈀、鉑、汞、銅、鉛等。
金在地殼中的含量大約是一百億分之五;饈
Ⅷ 諸葛亮和姜子牙誰更有功績`誰更料事如神
其實我們經常談論的諸葛亮和姜子牙都是被小說家演義過的,誇大了他們的功績,讓我們覺得他們如有神助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在劉備進入西川後後甚至幾乎沒出過巴蜀,其政績最多是穩定了後方,根本沒有導演什麼赤壁之戰,姜尚的"願者上鉤"到是在史書上記載過
總體來說,我認為,姜子牙本事大些,畢竟他輔佐周文王推翻商紂,並且為周朝800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Ⅸ 理財小知識手抄報內容
理財小知識:如何選擇理財平台?應該有這樣幾個判斷標准:
第一內,有一個非常完容善的理財系統。打開網站,看上去美觀完整。注冊賬號之後,從投資、收益查看、取現等等一系列都完整系統化;
第二,做好理財風控工作,避免本金和收益的損失;
第三,理財年化收益在合理范圍之內,以信廣立誠貸18%的年化收益為佳;
第四,口碑效應。對於一個好的理財平台來說,不僅在行業中有良好的口碑,而且在用戶中的傳播率也高,時時刻刻受到業界和用戶的關注,媒體曝光率很高;
第五,理財產品合理。平台上的標的,有長期的,有短期的;有金額高的,有金額低的。要看利率和期限的搭配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