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近信託收益下降的厲害,請問各位業內是什
目前國內股票、信託、基金市場都比較低迷,銀保監會明確現在的理財產品版不能保本保息,信託也是權要投資出去才能產生收益的,目前實體、金融業都不太適宜投資,所以收益才不斷地降低。
作為金融的三家馬車之一的保險,是目前最穩定的資產配置方向,而且保險資產是目前唯一合同確定收益、免稅、規避債務風險、實現企業與家庭資產的隔離、指定傳承等功能的金融工具,目前的新型增額終身壽險是以3.5%的復利增值,可以作為資產保值增值、子女教育金、創業金、婚嫁金、養老金、財富指定傳承等功能使用,資金領取非常的靈活自主!
『貳』 關於信託產品最終發放收益低於預期收益的案例
應該沒有,即便有,你也不可能獲得這樣的案例,肯定隱藏在歷史的最深處。
一旦這樣的情況可能出現,信託公司即便自己墊付,也會兌現其承諾的預期收益。因為這是信託公司生存的根本,喪失一次信任,基本就不用幹了。信託業競爭很厲害,但牌照也是壟斷資源,而且後台都是國家,所以失信的情況不可能出現。
『叄』 信託理財產品收益如何,據說越來越低
2016年共有773家上市公司購買8873款理財產品,合計金額高達7666.71億元,理財產品種類包括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通知存款、證券公司理財產品、投資公司理財產品、信託計劃、基金專戶以及逆回購等理財產品。
但這7666億元的市場並非信託能參與的全部。證監會出台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對上市公司閑置的募集資金投資產品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安全性高,滿足保本要求,產品發行主體能夠提供保本承諾;二是流動性好,不得影響募集資金投資計劃正常進行。
對於證監會要求提供保本承諾的要求,集合信託產品顯然無法滿足。
據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在選擇理財產品時更多考慮滿足監管的保本需求,資金一般會投向銀行間市場信用等級較高、流動性較好的債券或貨幣市場工具,比如債券回購、拆解、存放同業、央行票據、國債、金融債以及高信用級別的企業債等低風險資產。正因為交易所對募集資金的監管要求較為嚴格,因此上市公司閑置的募集資金大多投向收益較低的保本型理財產品,而小額自有資金則可以選擇高收益的信託或其他類型的產品。
自有資金投資可觀
即使如此,上市公司自有資金可投資的數目亦十分可觀。據統計數據顯示,在2016年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中,資金來源於募集閑置資金、自有資金的比例分別為58%、42%。也就是說2016年僅上市公司自有資金投資理財產品金額就高達三千多億元,而投資信託產品的金額僅占自由資金理財投資額的3.6%,待開拓空間仍十分廣闊。
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主要是為了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同時,購買理財產品也有利於增加公司收益。並且,該負責人表示,公司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具有嚴格的風控標准,將對理財產品發行公司實力、資金安全性、是否承諾保本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而面對記者「是否會考慮購買收益更高的信託產品」的問題,該負責人則不置可否。
而從投資收益的角度看,上市公司購買的銀行理財收益率大多維持在2%-3%之間,甚至有部分理財產品收益率低於2%。這樣雖確保資金相對安全,但難與信託產品平均5%-8%的預期收益相提並論。事實上,面對銀行理財越來越低的年化收益率,有董秘稱,更多的上市公司願意通過其他渠道,選擇高回報、高風險的理財產品。
從目前的情況看,信託公司對待上市公司這樣的優質客戶,尚需繼續努力深挖資源。但如何服務這類優質客戶,是橫亘在信託公司面前的重要問題。某信託公司業務人士表示,目前公司會定期對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優質機構客戶進行日常維護,了解投資需求並及時提供相應產品,但尚無其他積極措施。
上市公司仍有信託「粉絲」
但盡管信託在委託理財的比重中佔比較小,但不妨礙有一批上市公司的信託「粉絲」存在。
數據顯示,去年共有27家上市公司用信託理財。最愛信託理財的上市公司當屬兆馳股份(2.43 +1.25%,買入)無疑。2016年,兆馳股份共斥資14.65億元,購買信託產品30餘次。緊隨其後的是西部礦業(6.19 +1.31%,買入),該公司旗下子公司在2016年購買了信託產品11次,共計12.9億元。
不過記者發現,推動上市公司購買信託產品的一大因素,為其與信託公司之間的關聯關系。「這樣雙方的信息溝通比較通暢,可以使上市公司減少因信託掌握不足而導致的風險。」有業內人士稱。在上述上市公司購買的104款信託產品中,有19筆交易為關聯交易,合計金額為16.66億元。如揚農化工(56.22 -0.37%,買入),去年曾從關聯方外貿信託,6次購買信託產品,合計超過4億元。
中融信託是上市公司最青睞的信託產品發行方。去年至少有5家上市公司分14次認購中融信託的信託產品,合計金額達到10.84億元。
『肆』 信託的收益是多少風險大嗎
信託公司抄擁有一套襲嚴密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並對每一個信託計劃均設計有效規避風險的方案,使信託投資的風險降為最低。但是,固定收益信託產品並不保本保息。投資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利率風險等等。
(1) 信用風險: 融資方可能出現經營問題,到期不能按時還款付息。信託公司通過抵押、質押、擔保、強制公證等,盡可能保障投資者收益。
(2)流動性風險:大多數固定收益產品在開放期前不得贖回,即使能提前支取也要付出一定代價,如手續費等。
(3) 利率風險:固定收益信託預期收益已在發行時確立固定,除信託合同另有規定外,不會隨利率改變而改變;當處於加息周期時,固定收益信託的相對超額收益隨著無風險收益率提高而降低。
『伍』 降息了後,已購信託的收益會降低嗎
如果是固收的是不會的,鑫風口上信託收益可以參考,也有金融知識
『陸』 為什麼信託收益會下降到6%請高人指點
因為連續的降息降准抄導致了社會融資成本的急劇下降。
對於企業融資方而言,信託公司只是融資的渠道之一,如果信託公司的仍然維持高昂的借貸成本,將會面臨大量的客戶流失。
因此信託融資成本降低前轉到投資者就是信託產品的收益在下降。
『柒』 信託產品收益率持續走低原因是什麼
2016年度信託項目年化綜合收益率更加符合當前理財產品市場的主流趨勢,是版因為利率的市場權化對信託產品收益率形成「熨平」效應,可以有效改變信託產品預期收益長期居高不下的困境。
長期以來,信託產品收益率一直在理財市場上一枝獨秀,遠遠高於銀行、保險、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收益水平,「低風險、高收益」有悖規律的產品定位一直成為信託業難以化解的「痛」。而近期以來,受多重因素影響,社會融資成本普遍下降,加之一些優質項目也必然選擇更低成本的融資渠道。這兩方面的因素為信託產品趁勢大幅調低產品預期收益率、隨行就市、回歸供需規律常態,進而「熨平」資金成本、釋放投資壓力、化解兌付風險,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而2016年度信託項目年化綜合收益率的實際走勢也充分印證了這一必然趨勢。
『捌』 信託收益為何拉不開差距
信託收益是對信託產品綜合打分後的一種定價,和產品期限、風險等綜合因素有關,但市場上信託收益又有個顯著特點——同類信託收益拉不開差距,市場效率低下。
1、信託收益和期限、風險相關
從大類上看,信託收益率可以說是在不同期限下,對信託風險的一種補償。
信託收益率和期限相關,運行中的期限為1年、1.5年、2年、2.5年、3年、4年、5年的信託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是7.95%、9.04%、9.11%、9.60%、8.78%、8.85%、8.79%,在1年~2.5年區間內,收益是隨期限增加而增加的。1年~2.5年、3年~5年兩檔之間的落差或由中短期的資金緊張及項目質量引起(高質量項目更有資本發出長期產品)。
信託期限以2年期為主,以2年期信託為例,其大類收益率又和整體的風險水平相關。按大類分,股權投資類2年期信託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是9.36%,在子類中為最高;其次是貸款類9.34%、權益投資類9.04%、組合投資類8.81%、證券投資類7.69%、信貸資產受讓類4.50%。這基本是風險水平匹配——股權類風險最高、信貸資產受讓類風險最低。
2、信託收益拉不開差距解析
信託經常被人們視為影子銀行、認為走的是市場化利率,我們並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如果它是市場化的產物,相信會類比民間信貸的特徵,即給不同風險等級做出不同定價,利息差別會非常驚人。但信託個別產品之間的差距並沒有這么大。比如2年期權益類基礎設施信託(以政信信託為主),收益率落於6.2%~10.8%之間,實際上大半落於8%~10%之間。曾有真實案例,財政收入20億元和100億元的地方政府,擔保的政信合作信託收益率幾乎相同。
3、真的有「剛性兌付」嗎
在剛性兌付神話終結之後,投資者可能會面臨信託「保息不保本」的尷尬。傳統理財產品都是本金為先,先保本金,但信託一旦發生風險,可能是本金無歸,投資者手中僅余階段性兌付的利息——此即「保息不保本」說法的由來。比如目前陷入經營困難的超日太陽
,背負著多份信託,但距離到期尚有時日,目前暫時將季度、半年度、年度的利息支付「糊弄」了過去,但投資者本金有虞。本金、利息償付次序的顛倒,向投資者昭示信託篩選的重要,一旦看走眼,可能血本無歸。
4、「股」和「債」的區別
從大類上分,信託可分為融資類和投資類兩類。融資類信託,即真實地存在債務債權關系,應在企業破產時在法律意義上優於股權提前得到償付。而投資類信託,雖然很多也有預期收益率,甚至通過回購等使預期收益率得到保證,但由於不存在債務債權關系,事實上是介於股權和債權之間的夾層融資。簡單地說,融資類信託是「債」,是債就必須優選償還(相對股而言);投資類信託,是「股」或者「假股真債」,清償順序劣後於債。
雖然從法律角度有這么一個股權類信託、債權類信託的劃分,但實際上風險區別並不大。如果融資人資金鏈斷裂、申請破產,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任何一類信託都存在血本無歸的可能,即便是優先清償的「債」。所以,融資類信託法律上「優先兌付」,但並不意味低風險、高收益,決定風險大小的最終還是融資方的資質、資產質量和項目的具體風控措施。
『玖』 最近信託產品的收益好像在下滑,現在還買信託好么
信託收益的下滑是由於利率的下調造成的,並非只有信託一家這樣,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在普遍下調,從信託的天然風險隔離機制和剛性兌付的行業規則來說,大額資金的首選還是信託。
『拾』 如今的信託產品收益越來越低了,可否考慮定融產品呢
定融產品的收益一般是略高於信託產品的,現在很多人都會傾向於定融產品,一般都會比信託產品高出1-3%的收益,以上是進元財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