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收益誰監督他們,他們會不會自說自話
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是銀行發行的,只是銀行代售而已,各路理財產品都是基金公司發行的,委託銀行監管和代售,
鑒於你缺乏最基本的理財產品的知識,建議在購買理財產品前詳細瀏覽合同了解理財產品相關的知識
㈡ 未經金融監管部門許可,不得從事吸收存款,代客理財等金融業務。具體解釋下,什麼意思
進行吸收存款和代客理財等金融業務,必須要到金融監管部門去辦理許可,否則就是違法的。
㈢ 銀保監會就理財業務監管新有什麼內容
7月21日,為促進統一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准,推動銀行理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銀保監會近日起草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辦法》要求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實行分類管理,區分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公募理財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公開發行,私募理財產品面向不超過200名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同時,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
為了防範「影子銀行」風險,《辦法》延續對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的「三單」要求,規定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的,資產的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或開放式理財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的,應當為封閉式理財產品,且需要期限匹配。同時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的余額,不得超過理財產品凈資產的35%或銀行總資產的4%;投資單一機構及其關聯企業的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余額,不得超過銀行資本凈額的10%。
為了防止資金空轉,《辦法》延續理財產品不得投資本行或他行發行的理財產品規定;根據「資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所投資的資管產品不得再「嵌套投資」其他資管產品,不得簡單作為各類資管產品的資金募集通道;充分披露底層資產信息,做好理財系統信息登記工作。同時對理財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公募證券投資基金提出集中度限制。《辦法》允許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投資各類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同時,理財產品投資公募證券投資基金可以不再穿透至底層資產。
《辦法》過渡期自本辦法發布實施後至2020年12月31日。據介紹,2018年上半年,銀行理財業務總體運行平穩。2017年底,銀行非保本型理財產品余額為22.17萬億元,2018年5月末余額為22.28萬億元,6月末余額為21萬億元,同業理財規模和佔比持續下降。理財資金主要投向債券、存款、貨幣市場工具等標准化資產,佔比約為70%;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投資佔比約為15%,總體保持穩定。
來自《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2日 03 版)
㈣ 為什麼沒有機構願意接受p2p理財的監管
P2P理財已經明確是由銀監會監管了,只是監管政策的明細還沒有出台,但是比如要求資金監管、不能非法融資這種基本要求還是有的。
㈤ 銀行理財監管細則落地需如何提高風險意識
銀行理財新規和資管新規細則「出爐」,明確了相關監管要求。但對投資者來說,將有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達不到此前公布的預期收益率水平,可能會不得不承擔投資產品表現不佳導致的虧損,需要盡快適應理財市場新的變化。
保本理財產品逐步退出市場已成定局。根據新的監管要求,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屬於資產管理產品,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不在其列。普益標准研究員魏驥遙預計,未來銀行理財資產投資對象可能會更豐富,涵蓋債權類、權益類、另類型等。與此相對應,銀行理財收益的波動范圍趨於擴大,投資者也將承受與風險相適應的收益率水平。
「未來,『剛性兌付』被打破之後,將有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達不到此前公布的預期收益率水平,投資者將不得不承擔投資產品表現不佳導致的虧損。」魏驥遙表示。
今後,投資者在選擇銀行理財產品時要對市場風險有一定的認識。業內專家提醒個人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產品前,首先應了解理財目標、風險承受力和資金使用情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力選擇不同產品的投資比例,配置資產。當剛兌徹底打破後,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謹慎投資,因為最終要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
㈥ 前面看到新聞理財監管要重挫銀行不知道對我買的這個理財產品有影響嗎還有一個月千萬要撐住啊,求教啊
銀行這個投向范圍太廣了,按道理是不允許的,你投什麼就寫什麼,10%-90%,耍鬼啊!
這次整頓有一段整改時間的,已經發售的受影響應該較小
㈦ 看到某銀行理財出問題,致客戶血本無歸,誰監管處理銀行有再保險嗎
銀行就是空手套白狼的角色,很多理財產品根本沒有實際意義,是銀行賺客戶資金的手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工行的紙黃金大案,客戶利用銀行漏洞兩天賺了2000萬,銀行就把客戶告上法庭。紙黃金這產品既沒有紙,更沒有黃金,純粹是銀行弄出的虛擬電子產品,而那個客戶的手法是跟銀行一樣的手法,銀行能賺客戶的錢,就不允許客戶賺客戶的錢。所以,大媽你不要輕信什麼銀行的投資理財產品,全都是扯淡的東西,銀行主要放貸給國企,所以根本沒人管的,你投進去 就是吃定你了。
㈧ 理財產品設有監管銀行跟安全嗎
理財產品都會有監管銀行,但這不是評判一個理財產品的唯一標准,建議要從多維度考慮:1、理財的平台。根據自身的需求挑選平台大、信用度高的平台。 2、理財產品。期限、收益、投資方向等。3、風控。風控是金融公司的命脈,也是重中之重,挑選風控措施完善的。4、監管機構。金融機構里也要分各小行業,其中會有不同的監管機構和相關法規,可以針對性的了解。
㈨ 銀行理財監管新規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影響可能對銀行來說並不大,但對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機構的沖擊則頗為強烈。一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表示,整體看,銀行理財(尤其是大型銀行)還是以通過對接信託投資計劃來投資非標資產為主。「走信託通道一直是傳統主力,銀行也都用慣了,只是後來資管計劃等通道費用更低,才陸陸續續有銀行通過資管計劃投資非標資產」。
對於券商、基金子公司等機構,禁止非標資產對接資產計劃就意味著將失去一大筆業務收入。北京一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公司管理的資管計劃規模上千億,賺錢的資產基本全是非標。「雖然我們也和銀行理財合作,做投資標准化資產的資管計劃,但基本就賺萬分之五的通道費;但如果是非標資產,管理費就可以達到千分之二」。
㈩ 理財產品不受監管是嗎
銀行的理財產品受銀監會監管,保險公司的理財產品受保監會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