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信託收益為何拉不開差距
信託收益是對信託產品綜合打分後的一種定價,和產品期限、風險等綜合因素有關,但市場上信託收益又有個顯著特點——同類信託收益拉不開差距,市場效率低下。
1、信託收益和期限、風險相關
從大類上看,信託收益率可以說是在不同期限下,對信託風險的一種補償。
信託收益率和期限相關,運行中的期限為1年、1.5年、2年、2.5年、3年、4年、5年的信託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是7.95%、9.04%、9.11%、9.60%、8.78%、8.85%、8.79%,在1年~2.5年區間內,收益是隨期限增加而增加的。1年~2.5年、3年~5年兩檔之間的落差或由中短期的資金緊張及項目質量引起(高質量項目更有資本發出長期產品)。
信託期限以2年期為主,以2年期信託為例,其大類收益率又和整體的風險水平相關。按大類分,股權投資類2年期信託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是9.36%,在子類中為最高;其次是貸款類9.34%、權益投資類9.04%、組合投資類8.81%、證券投資類7.69%、信貸資產受讓類4.50%。這基本是風險水平匹配——股權類風險最高、信貸資產受讓類風險最低。
2、信託收益拉不開差距解析
信託經常被人們視為影子銀行、認為走的是市場化利率,我們並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如果它是市場化的產物,相信會類比民間信貸的特徵,即給不同風險等級做出不同定價,利息差別會非常驚人。但信託個別產品之間的差距並沒有這么大。比如2年期權益類基礎設施信託(以政信信託為主),收益率落於6.2%~10.8%之間,實際上大半落於8%~10%之間。曾有真實案例,財政收入20億元和100億元的地方政府,擔保的政信合作信託收益率幾乎相同。
3、真的有「剛性兌付」嗎
在剛性兌付神話終結之後,投資者可能會面臨信託「保息不保本」的尷尬。傳統理財產品都是本金為先,先保本金,但信託一旦發生風險,可能是本金無歸,投資者手中僅余階段性兌付的利息——此即「保息不保本」說法的由來。比如目前陷入經營困難的超日太陽
,背負著多份信託,但距離到期尚有時日,目前暫時將季度、半年度、年度的利息支付「糊弄」了過去,但投資者本金有虞。本金、利息償付次序的顛倒,向投資者昭示信託篩選的重要,一旦看走眼,可能血本無歸。
4、「股」和「債」的區別
從大類上分,信託可分為融資類和投資類兩類。融資類信託,即真實地存在債務債權關系,應在企業破產時在法律意義上優於股權提前得到償付。而投資類信託,雖然很多也有預期收益率,甚至通過回購等使預期收益率得到保證,但由於不存在債務債權關系,事實上是介於股權和債權之間的夾層融資。簡單地說,融資類信託是「債」,是債就必須優選償還(相對股而言);投資類信託,是「股」或者「假股真債」,清償順序劣後於債。
雖然從法律角度有這么一個股權類信託、債權類信託的劃分,但實際上風險區別並不大。如果融資人資金鏈斷裂、申請破產,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任何一類信託都存在血本無歸的可能,即便是優先清償的「債」。所以,融資類信託法律上「優先兌付」,但並不意味低風險、高收益,決定風險大小的最終還是融資方的資質、資產質量和項目的具體風控措施。
Ⅱ 什麼是信託,請簡單的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吧,謝謝
信託是委託人基於對受託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託給受託人,由受託人回按委託人的意願以自己的名義答,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進行管理和處分的行為。
信託(Trust)是一種理財方式,是一種特殊的財產管理制度和法律行為,同時又是一種金融制度。信託與銀行、保險、證券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體系。信託業務是一種以信用為基礎的法律行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當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託人,受信於人的受託人,以及受益於人的受益人。
(2)信託幾乎擴展閱讀:
信託行為
在達成一項信託時,構成法律行為所履行的手續就是信託行為。信託行為是指委託者與受委託者雙方簽訂合同或協議。此外,委託人立下遺囑同樣是法律行為、也屬信託行為。
根據不同的信託目的,需要簽訂不同的合同,但屬於同一類別並大量發生的業務,如信託存款,則沒有必要一一簽合同,只由信託部門發給委託者統一印刷,附有文字條款,類似合同的信託存款證書即可;這種證書同樣具有合同的效力。
Ⅲ 信託規模一般都多大的
這個具體要看項目的,一般來說都是億級別的,多的能夠有幾十億,如果是小盤子的話,一般在5億以內
Ⅳ 信託是干什麼的
什麼是信託?
30秒了解信託!
① 信託是銀行理財產品最主要的源頭;
②回 銀行理財募集資金中,答有2/3投向了信託;
③ 目前信託資產28萬億多,是我國第一大理財資產,所有集合信託都是100%兌付;
④ 信託大部分300萬起,收益期間是7-8%/年;
⑤ 很多銀行垂涎已久的信託牌照有百億就是拿不到;
⑥ 剛性兌付是信託公司、股東或者政府、掏錢兜底;
⑦ 信託是唯一可以橫跨貨幣、資本和實業三大投資領域的金融機構;
⑧ 全國僅68家信託公司,基本是央企、國企、地方政府背景,銀監會不會再新發牌照;
⑨ 信託資產具備破產、債務、稅收隔離功能,是全世界成功人士最喜歡的財產保護、財富傳承工具;
⑩ 信託在我國金融機構中,地位、規模僅次於銀行,甩開券商、保險、一大截;在西方發達國家,信託業遠比銀行業發達。
有任何關於信託的疑難困惑,都可以提問我或追問。
Ⅳ 幾乎都是信託公司,慘了,會有多少個跌
先回答問題。不會的,信託公司如果自身經營出問題,不會涉及其管理的項目,內因為項目的錢和信容托公司自己的錢是分開的。 信託公司幾乎不會倒閉,尤其是現在只有68家信託公司。股東大部分都是政府背景。而且每年的利潤平均下來都是9個億
Ⅵ 發現幾乎全是信託持倉多,信託是不是出什麼事
不一定,信託產品持股有很多原因,
一般情況:有可能是公司找信託公司借錢專,股屬票質押給了信託公司,結果還不上信託公司的錢,信託產品成了股東。
還有就是這個信託產品就是做二級證券投資的,那麼它持有股票的原因就是長期看好這只股票。
或者是這個信託產品就是公司自己設立的員工持股計劃。
所以堅不堅持得住,其實很大程度上看天吃飯
Ⅶ 為什麼市面上只看到有中江信託、中融信託等公司的信託,還有許多信託公司,怎麼幾乎看不到他們發的產品
信託抄公司,在中國是指依襲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和根據《信託投資公司管理辦法》規定設立的主要經營信託業務的金融機構。 信託公司以信任委託為基礎、以貨幣資金和實物財產的經營管理為形式,融資和融物相結合的多邊信用行為。信託業務主要包括委託和代理兩個方面的內容。前者是指財產的所有者為自己或其指定人的利益,將其財產委託給他人,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代為妥善的管理和有利的經營;後者是指一方授權另一方,代為辦理的一定經濟事項。
信託業務的關系人有委託人、受託人和受益人三個方面。轉移財產權的人,即原財產的所有者是委託人;接受委託代為管理和經營財產的人是受託人;享受財產所帶來的利益的人是受益人。信託的種類很多,主要包括個人信託、法人信託、任意信託、特約信託、公益信託、私益信託、自益信託、他益信託、資金信託、動產信託、不動產信託、營業信託、非營業信託、民事信託和商事信託等。
Ⅷ 信託是什麼含義
家族信託是一種長期理財方式,信託機構受個人或家族的委託,幫助處置家庭財產以實現財富長專期規劃的目標。家族信託屬的資產所有權與收益權是分離的,委託人一旦把個人或家族的資產交給信託公司打理,其所有權就不再歸他本人,但相應的收益依然根據他的意願收取和分配。
Ⅸ 為什麼幾乎所有信託公司不上市
那是因為國家限制信託機構上市,不過現在政策逐漸放寬,會有信託公司陸續上市的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