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活卒司價格

活卒司價格

發布時間:2022-07-24 00:40:25

① 活卒司10我臉上長痘,長斑可用嗎吃好還是擦好

沒有聽過,我那時還有黑頭,後來也是碰到了渼汰英子的協助,還有別人說多吃些水果,自然會讓你心喜如狂的。

② 文言文翻譯:大司農錢自乘輿不以給共養,共養勞賜,壹出少府

大司農的經費即使是皇上的車馬器物也不能用作花銷,皇上的供養和犒賞,都從少府支出。

出處:漢朝班固《漢書·毋將隆傳》

原文:大司農錢自乘輿不以給共養,共養勞賜,壹出少府。蓋不以本臧給末用,不以民力共浮費,別公私,示正路也。

譯文:司農的經費即使是皇上的車馬器物也不能用作花銷,皇上的供養和犒賞,都從少府支出。原因就在於不能把根本性的經濟儲備拿來作不重要的開支,不能把百姓的財力用作浮華的花費,從而分別公和私,表示正道。


(2)活卒司價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因為史記只寫漢武帝初年的事,所以當時很多人都為漢武帝寫續集。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22歲的班固開始整理父親的手稿,決心繼承父親的事業,完成這部後繼之作。

工作開始幾年後,有人上書給漢明帝,告發班固「私作國史」。班固被捕入獄,所有手稿都被檢查過,弟弟班超上書漢明帝說明班固修《漢書》的目的是頌揚漢德,讓後人了解歷史,吸取教訓,而不是誹謗朝廷。後來,班固被宣判無罪,漢明帝給班固的家人一些錢幫助班固寫下來。

漢明帝頗賞識班固的才能,召為蘭台令史,秩俸為六百石,後轉遷為郎。後來,班固被調到郎中。漢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率領軍隊攻打匈奴,班固隨竇憲出兵,擔任護衛和將軍。匈奴滅亡後,勒石燕然山的銘文,即出自班固手筆。

班固「不教學諸子,諸子多不遵法度」,洛陽令種競被班固的家奴醉罵,懷恨未忘。和帝永元四年竇憲失勢自殺,班固受牽連而被免官職,種競利用竇憲事敗之機,逮捕班固,日加笞辱。班固死在獄中,年六十一歲。此時所著《漢書》,八「表」及「天文志」均未完成。

班固著《漢書》未完成而卒,漢和帝命其妹班昭就東觀藏書閣所存資料,續寫班固遺作,然尚未完畢,班昭便卒。同郡的馬續是班昭的門生,博覽古今,漢和帝召其補成七「表」及「天文志」。

③ 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是哪八國…它們共槍奪了我們多少國寶…統計摺合人民幣價值多少

日本,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3000;美軍,2100;法軍,800;奧匈帝國,58;義大利,53;德國,7000(登陸時在海上);
八國聯軍侵華歷史實錄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向北京發起總攻,三日內佔領全城
8月14日凌晨,八國聯軍對北京發動總攻。俄軍攻東直門,日軍攻朝陽門,美軍攻東便門。上午11時東便門被攻破,部分美軍最先攻入外城。英軍中午始達北京,攻廣渠門,至下午2時許攻入。晚9時,俄、日軍各自由東直、朝陽破門而入。
英人當日記道:「日本人和俄國人所面對的滿城城牆,高六十英尺。頂部寬四十英尺,」「城牆的頂上聚集著軍隊,這兩支軍隊整天都被阻截住。作了無數次用強烈棉炸葯轟開城門的努力,但是,每次派人去點燃引信時都被打倒了。這樣持續到日本人和俄國人都各遭到了一百人被打死的損失。」美軍攻打東便門時,「城牆只有三十英尺高,九英尺寬」,且「離中國人的火力較遠」。於是美軍「決定從城牆的角上用梯子爬上去,第九步兵隊一些人帶著星條旗爬了上去」。不過,雖然這是首先進入北京外城,「他們暴露在從滿城城牆上射來的令人苦惱不堪的炮火之下」。中午,英軍向宣武門沖擊前進,「在十到十二發炮彈放出之後,城門就打開了」。
15日,八國聯軍向北京內城及紫禁城進攻,美國人說:「已經決定攻打皇城,沙飛將軍就命令美軍在前門集中。在十五日早晨七點三十分左右,在前門上面內城城牆上架了四門大炮,」「三門大炮瞄準西邊一又四分之一英里的順治門,敵人的步兵和可憐的炮兵正在那兒開火。另一門炮正對准皇城。」當聯軍沖開天安門向皇城的第二道城門進攻時,「遭到城牆上、城樓上猛烈火力的攻擊」。這日,炮聲不絕,齊向內城轟擊。美軍在正陽門上發炮,前三門內火煙滾滾。及夜,北望城內,半天通紅,照耀如晝。深夜子時,「聞排槍不絕,正官兵在天安門接仗」,「以洋兵炸炮力猛,勢遂不支,收隊入午門」。清軍虎神營守後門、景山一帶,列陣而待,黎明之時,「與洋兵鏖戰許久,陣亡士卒甚多,屍橫遍地。炮火來去,將後門轟毀,波及兩旁房屋,盡成劫灰」。守安定門的是前吉林將軍延茂,知大勢已去,遂下城。「於是京師內九門全為英、日、美、俄四國所得,而樹其旗幟矣」。清軍在各街道與聯軍巷戰,聯軍與清軍交戰一日,彼此均不甘休,日、俄、英各軍漸漸驅逐清兵退至西北兩方。美軍則帶炮兵進攻皇城南門,「當即毀去數門」。
16日,清軍繼續在京城各處激烈巷戰,目擊的美國人說:「有數千人自前日下午,已藏於宮牆之內,以候機會。中國槍彈亦甚猛烈,予由破裂傾斜之門跑進,心中跳動不已。」「有中國死屍在地,此皆性質堅毅,遇攻不退,死而猶烈者也。」法國大主教樊國梁當日記道:「街上防壘甚多,皆以米袋為之。除拳匪及屋內官兵不計外,街上駐守之官兵其數至少也達一千五百,皆持快槍。」
早7時,日兵、法兵救援西什庫教堂,在西華門與清兵激戰,清兵戰死800人,法兵死2人,傷3人。10時許,法公使、提督皆在西什庫教堂與樊主教相見,「互慶餘生,擁抱為禮」。該教堂被圍兩月余,「共死教民四百人,地雷炸死小孩七十六口,法兵死十人,意兵死五人。」至晚間,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全城。
舊1900年8月16日八國聯軍洗劫北京,奸殺暴虐中國婦女。
8月16日,各國司令官「特許軍隊公開搶劫三日」,北京陷於空前的痛苦之中,這是中國首都數百年來首次為外國佔領軍洗劫。
日人植松良二之現場報導說:「巍然之櫓樓,為聯軍擊碎燒棄,已失數百年來巍奐之美觀,舊跡留者,僅一二耳。城內外慘遭兵燹,街市毀失,十分二三。居民四面逃遁,兄弟妻子離散,面目慘淡。貨財任人掠奪者有之,婦女任人凌辱音有之,不能自保。此次入京之聯軍,已非復昔日之紀律嚴明。將校卒軍士,軍士約同輩,白晝公然大肆掠奪,此我等所親見。計京城內富豪大官之居宅,竟無一遭此難者,決非過論。」「並將內外銀庫所貯銀兩,及錢法堂存貯新鑄制錢數百萬串,祿米等倉存貯米石,均皆搬運一空。」「並聞內廷各宮殿及頤和園內陳設,均已搜掠罄盡雲。」
時人報道說,各國洋兵「俱以捕拿義和團、搜查軍械為名,三五成群,身跨洋槍,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卧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鍾表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謂之擾城。稍有攔阻,即被戕害」。瑞澄在家書中稱:「各國洋兵已滿九城,火光沖天者三日夜,地安門橋以南燒盡,西四至西單燒盡,朝陽門樓、前門樓均燒化為烏有。」
瓦德西給德皇報告稱:「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又因搶劫時所發生之強奸婦女,殘忍行為,隨意殺人,無故放火等事,為數極屬不少,亦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
聯軍洗劫紫禁城、三海、皇史城、頤和園等。天壇損失祭器1148件,社稷壇損失祭器168件,嵩祝寺丟失鍍金佛3000餘尊、銅佛50餘尊、磁佛13尊、磁瓶12對、鍍金器物40件、銀器7件、銅器4300餘件、錫器58堂件、幢幡70堂首、錦緞綉品1400餘件、竹木器110餘堂份、墨刻珍品1600餘軸、樂器100餘件。六部九卿等各衙署俱被各國軍隊占為營房,瘋狂洗劫。鑾駕庫丟失輦乘21乘、鑾駕1373件、車轎12件、玉寶2件、皇妃儀杖282件、皇嬪彩杖84件、新舊雲盤傘各1件、錦緞旗面133件、象牙9隻、象鞍2盤、戰鼓2面、更鍾2架、靜鞭2件以及隨什物若干。翰林院丟失數萬冊經史典籍,《永樂大典》又失去307冊,錢法堂的數萬串新鑄銅錢、太常寺的金鋼祭器、光祿寺的金銀餐具,均被洗劫一空。日軍從戶部銀庫搶走300萬兩銀子和無數綾羅錦緞,從內務府搶走32萬石倉米和全部銀兩。僅各處庫款所失約計銀6000萬兩,其它典章文物、國寶奇珍的價值難以估算。
各王公府第也極力誘人。法軍從禮王府搶走銀子200餘萬兩和無數古玩珍寶,又從立山家裡搶走365串朝珠和約值300萬兩白銀的古玩。日軍從寶均府中搶走藏在井中的30萬兩白銀,據內務府奏:「皇宮失去寶物2000餘件,內有碧玉彈24顆、四庫藏書47506本、金時辰鍾2具、李廷圭墨1台、琬挺大屏4扇、玉馬1匹、《發逆璽印》1本、真墨晶珠1串、發逆林鳳翔、洪宣嬌牙齒l合。至於民居、商號、店鋪受損無從估計。
入城之初,八國聯軍即包圍各壇口搜捕義和團,僅在庄王府一處即殺團民1700多名,甚至凡遇中國人就放槍擊殺。法軍將一群中國人逼到一條死胡同里掃射15分鍾,直到沒有一個活人為止,使館人員也以個人為快事,進行殺人競賽。北京街頭屍積如山,聯軍驅逐華人清理處屍後,又把清理者全部擊斃

④ 卒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1、同「猝」。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漢書·食貨志》

白話釋義:行向西越過隴山去世。

2、突然

則亡以應卒。——《漢書·辛慶忌傳》

白話釋義:那麼沒有突然應付。

3、古代供驅遣從事一定勞役的奴隸。後用為低級差役的稱呼

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史記》

白話釋義:全部調發兵卒數萬人開鑿漕渠,三年完工。

4、後泛指士兵

每得降卒必親引問之。——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白話釋義:每次把投降的士兵必須親自帶領問的。

組詞如下:

卒業、兵卒、士卒、卒中、走卒、禁卒、隸卒、小卒、暴卒、曠卒、匆卒、瑣卒、棹卒、部卒、哨卒、卒子、假卒、街卒、衛卒、卒迫、邊卒、營卒、一卒、傯卒、適卒、陣卒、中卒、材卒、尪卒、訓卒、

(4)活卒司價格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卒,隸人給事者衣為卒。卒,衣有題識者。

白話版《說文解字》:卒,隸役聽差者穿的衣服上寫著「卒」字。卒,是隸役衣服上標記其聽差身份的符號。

組詞解釋:

1、卒業:完成未竟的事業或工作。

魯迅 《三閑集·「皇漢醫學」》:「金澤醫學專門學校卒業者何止數千人……然而我們偏偏刮目於可入《無雙譜》的 湯本 先生的《皇漢醫學》。」

2、兵卒:士兵的舊稱。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兵卒純善如平民,與人無侮無擾。」

3、士卒:甲士和步卒。後泛指士兵。

4、卒中:即中風。中醫病名。

5、走卒:供使喚奔走的隸卒、差役。

陳荒煤 《<蔣子龍短篇小說集>序》:「他的大刀必然會遇到『四人幫』那一夥走卒製造的派性干擾,也未必能處理得那末干凈。」

⑤ 非布司他片服用後不良反應

有國外文獻報道過非布司他片的不良反應,比較長。

禁忌:本品禁用於正在接受硫唑嘌呤、巰嘌呤治療的患者。

以下信息為國外文獻報道:

1.臨床試驗經驗

由於臨床試驗是在廣泛多樣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在臨床試驗中觀察到的某種葯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能與臨床試驗中的另一種葯物進行直接比較,也不能反映臨床實踐中的發生率。

在臨床研究中,2757例痛風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分別接受每次40mg或80mg,每日一次非布司他的治療。40mg劑量組中,559例患者治療期≥6個月。80mg劑量組中,1377例患者治療期≥6個月,674例患者治療期≥1年,515例患者治療期≥2年。

常見不良反應

三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中,在持續6~12個月治療期內,醫生判定與試驗葯物有關的不良反應如下:

表1非布司他常見不良反應

# 常見不良反應:非布司他治療組發生率至少為1%,並且高於安慰劑組至少0.5%的不良反應。

* 根據腎功能不全的情況分別給予不同劑量的別嘌醇,其中100mg 10例,200mg 145例,300mg 1122例。

導致中止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肝功能異常,中止治療發生率分別為:非布司他40mg組1.8%、80mg組1.2%、別嘌醇組0.9%。

除了表1中的不良反應,盡管頭暈在非布司他治療組中發生率超過了1%,但高於安慰劑組不足0.5%。

偶見不良反應

在II期和III期臨床研究中,在給葯劑量40~240mg范圍內,以下不良反應在受試者中發生率低於1%:

血液和淋巴系統: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白細胞增多/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全血細胞減少、脾腫大、血小板減少。

心臟:心絞痛、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心臟雜音、心電圖異常、心悸、竇性心動過緩、心動過速。

耳和迷路:耳聾、耳鳴、眩暈。

眼:視力模糊。

胃腸道:腹脹、腹痛、便秘、口乾、消化不良、腸胃脹氣、大便頻繁、胃腸不適、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牙齦痛、咯血、胃酸過多、便血、口腔潰瘍、胰腺炎、消化性潰瘍、嘔吐。

全身和給葯部位:虛弱、胸痛/胸部不適、水腫、疲勞、感覺異常、步態異常、流行性感冒類症狀、腫塊、疼痛、口渴。

肝膽系統:膽結石/膽囊炎、肝脂肪變性、肝炎、肝腫大。

免疫系統:過敏反應。

感染:帶狀皰疹。

並發症:挫傷。

代謝及營養:厭食、食慾降低/增加、脫水、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高血糖、高血脂、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鉀血症、體重減輕/增加。

肌肉骨骼和結締組織:關節炎、關節僵硬、關節腫脹、肌肉痙攣/抽搐/緊張/無力、骨骼痛/僵硬、肌痛。

神經系統:味覺異常、平衡異常、腦血管意外、Guillain-Barré綜合征、頭痛、輕偏癱、感覺遲鈍、嗅覺減退、腔隙性腦梗死、昏睡、精神障礙、偏頭痛、感覺異常、嗜睡、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震顫。

精神疾病:煩躁、焦慮、抑鬱、失眠、易怒、性慾減退、神經過敏、急性焦慮症、人格改變。

泌尿系統:血尿症、腎結石、尿頻、蛋白尿、腎功能衰竭、腎功能不全、尿急、尿失禁。

生殖系統和乳房:乳房疼痛、勃起功能障礙、男性乳房發育症。

呼吸、胸、縱隔:支氣管炎、咳嗽、呼吸困難、鼻衄、鼻腔乾燥、鼻竇分泌過多、咽部水腫、呼吸道充血、噴嚏、咽喉發炎、上呼吸道感染。

皮膚及皮下組織:脫發、血管性水腫、皮炎、皮膚劃痕症、瘀斑、濕疹、毛發顏色改變、毛發生長異常、多汗症、脫皮、瘀點、光過敏、瘙癢症、紫癜、皮膚變色/色素沉著、皮損、皮膚氣味異常、蕁麻疹。

血管:面紅、熱潮紅、高血壓、低血壓。

實驗室指標: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延長、肌酸升高、碳酸氫鹽減少、鈉增多、腦電圖異常、血糖升高、膽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澱粉酶升高、鉀增多、促甲狀腺激素升高、血小板計數降低、紅細胞比容降低、血紅蛋白降低、紅細胞平均體積增加、紅細胞減少、肌酐升高、血尿素升高、血尿素氮/肌酐比值升高、肌酸磷酸激酶增加、鹼性磷酸酶升高、乳酸脫氫酶升高、前列腺特異性抗原增加、尿量增多/減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嗜中性粒細胞計數減少、白細胞升高/降低、凝血試驗異常、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管型尿、尿白細胞陽性、尿蛋白陽性。

心血管風險

在隨機對照及長期擴展性研究中,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是APTC(Anti-PlateletTrialists』 Collaborations)預先確定的終點(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之一。在隨機對照的III期試驗中,APTC事件中,每100例患者-年的發生率分別是:安慰劑組0 (95%CI 0.00-6.16)、非布司他40mg組0(95% CI 0.00-1.08)、非布司他80mg組1.09(95% CI 0.44-2.24)、別嘌醇組0.60(95% CI 0.16-1.53)。

在長期擴展性研究中,APTC事件的發生率分別是:非布司他80 mg組0.97(95% CI 0.57-1.56),和別嘌醇組 0.58(95% CI 0.02-3.24)。

總之,相比於別嘌醇組,非布司他治療組具有較高的APTC事件發生率,但與非布司他的因果關系還未確定。服葯時應監測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症狀和體征。

2.國外產品上市後經驗

對非布司他上市後葯物的使用中,對葯品的不良反應進行了鑒別。由於這些不良反應是從未知數量的患者中自發報告的,因此不可能准確評估其發生頻率或判斷其與葯物的因果關系。

肝膽異常:肝功能衰竭(有些是致命的)、黃疸、肝功能檢查結果嚴重異常、肝臟疾病。

免疫系統異常:過敏反應。

肌肉骨骼和結締組織異常:橫紋肌溶解症。

精神異常:包括攻擊性傾向的精神病行為。

腎臟和泌尿系統異常:腎小管間質性腎炎。

皮膚和皮下組織異常:全身性皮疹,Stevens Johnson綜合征,皮膚過敏反應。

非布司他片-網路

⑥ 你知道宋代人的日常花費是多少嗎

每個時代、每個地區都有它的消費水準。生活在今天的上海、一個人兩三千可以活得滿逍遙了吧?地鐵費用兩百左右、每周下一兩次館子,平時就幾元的早餐(最近在自己做早飯:)二三十元的公司午餐,晚餐在家解決。這樣還可以省下錢買一兩冊書。

用大米的價格來計算的話、宋人的食品價格明顯偏高。問題也很清楚:中國現在的農副產品價格偏低。如此得出北宋時候1000錢在現在只值300元左右,私下裡覺得現下的農產品的價格倒是可以翻三倍。所以灑家心中的宋錢約略和當下的幣值比率為1比1。

北宋呂夷簡當幕僚時,每月工資5貫800文,假設也就是5800塊錢的話,1000給了母親大人,1000給了太太,800做各種禮金,剩下的3000塊日用,每天100個錢多了就放在竹筒里,竹筒多了就拿來同事間請客「上下欣然、無不足之色」。

蘇東坡在黃州時,「廩入即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每月初取錢4貫500文,也就是說一天150塊。要知道東坡還帶著好幾個家妓呢。即便如此、他也有一個竹筒、用來積累每日多出來的錢;不要小看這幾個錢,東坡先生就是用這150塊錢發掘出了東坡肉。黃州豬肉價格賤如糞土,有錢人不屑吃、沒錢人不知道做法、蘇東坡就買來小火慢煮爛了吃。要知道東京汴梁的豬肉不便宜,幾十文一斤。也是這個蘇東坡、跟一個肥胖的同僚開玩笑說他像屠戶,並說用30文錢買4兩肉來、算來一斤十六兩需要120塊----但這應該是指熟食。

屠戶早上是在切生肉、腥穢難聞;但是一到下午、那些肉都做熟了或者腌臘好了,又肉香撲鼻了。所謂過屠門而大嚼、就是說能夠抵擋得住這樣的肉香的引誘、因而產生的滿足感。

⑦ 漢代「司直令」是什麼意思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秩比二千石。隨西漢官制變革而先後有丞相司直、大司徒司直之稱。《通典·卷二十一·職官三》稱其「掌佐丞相舉不法,位在司隸校尉上。翟方進為司直,旬歲閑免兩司隸。」
北魏到唐朝的司直作為廷尉或大理寺的屬官,從六品上,主管出使推按。
唐代在太子屬官中也有司直,正七品上,察糾彈劾東宮的官員,相當於朝廷中侍御史的地位。宋朝以後,廢除司直。
西漢在皇帝之下設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體系,分別為丞相率領的外朝官、大將軍率領的內朝官、以及處理皇帝與皇族私人事務的宮廷官。
朝官
西漢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權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設九卿、列卿等。

丞相(相國、大司徒)

丞相,秩萬石,月俸六萬錢,率以列侯出任。漢武帝任命御史大夫公孫弘為丞相,因其無爵,封為平津侯。從此之後,凡平民拜相者必封侯。

丞相,曾稱相國,後稱大司徒。《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雲,「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有兩長史,秩千石。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史載,劉邦為漢王(前206年),即以蕭何為丞相。漢王二年(前205年)派曹參以假左丞相的名義鎮守關中。《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載,漢十一年(前196年),「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惠帝二年(前193年),蕭何去世,曹參繼任相國。五年(前190年)曹參去世,廢相國而分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前178年),再改丞相為一人。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以劉屈氂為左丞相,分丞相長史為兩府。此舉可能是打算重新設置右丞相,但之後並未設置,左丞相一職也隨劉屈氂去世而恢復為丞相。

丞相是全部外朝官的首長。凡國事,均先上丞相府,由丞相於府中召集六百石以上的官員會議,議定之後再以丞相的名義上奏皇帝裁可;凡大的人事變動、政策調整,也都是由丞相主持廷議,然後領銜上奏;皇帝的詔命,都必須下達給丞相,由丞相負責實施。

漢朝時,皇帝對丞相禮遇隆重。按照漢朝任免丞相的儀式規定,皇帝本人親自出席朝會,在京六百石以上的官員必須到會。丞相晉見,皇帝必須在正殿具正式朝服接見。丞相奏事畢,辭出,皇帝要起立、送至殿門。丞相病重,皇帝要親臨問疾,並遣使送葯。丞相死後,屍體從丞相府移私宅,皇帝要親自上門弔祭,並賜棺木、葬地、冥器等。由此可見丞相地位之尊崇了。

丞相對百官有選舉、任官、黜陟、刑賞的權力。漢文帝時,申屠嘉任丞相,在一次晉見文帝時,文帝的寵臣、太中大夫鄧通舉止傲慢。申屠嘉回到丞相府之後,立即發出命令,召鄧通詣丞相府。鄧通免冠赤足,頓首謝罪。申屠嘉嚴辭訓斥並威脅要殺掉鄧通,此時文帝派使節召鄧通入宮,鄧通才免於一死。由此可見漢朝丞相的權力是非常大的。

正是由於丞相的權力太大,皇帝不能親自裁決政務,所以像漢武帝這樣以英明神武自詡的皇帝是無法忍受的。自武帝以後,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西漢後期,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丞相更名大司徒,與從太尉改過來的大司馬、從御史大夫改過來的大司空並列。

丞相的辦事機關稱丞相府(相國稱相國府,大司徒稱大司徒府),屬官有長史、司直、掾、屬等。

長史
長史,秩千石,一丞相設有兩長史。隨西漢官制變革而先後有相國長史、丞相長史、大司徒長史之稱。《通典·卷二十一·職官三》稱其「蓋眾史之長也,職無不監。(田仁為丞相長史,上書言天下太守,皆下吏誅死。武帝悅,拜仁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漢書·卷六十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載,「征和二年春,制詔御史:『……其以涿郡太守屈氂為左丞相,分丞相長史為兩府,以待天下遠方之選。……』」意即此前長史乃同府。

司直
司直,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秩比二千石。隨西漢官制變革而先後有丞相司直、大司徒司直之稱。《通典·卷二十一·職官三》稱其「掌佐丞相舉不法,位在司隸校尉上。翟方進為司直,旬歲閑免兩司隸。」


丞相府(相國府、大司徒府)所設諸曹的長吏。其統稱隨西漢官制變革而先後為相國掾、丞相掾、大司徒掾。考績優異者可以由丞相直接推薦出任廷臣。丞相掾屬約共有三百多人。


丞相府(相國府、大司徒府)所設諸曹的長吏,位次掾。其統稱隨西漢官制變革而先後為相國屬、丞相屬、大司徒屬。

諸曹
諸曹,為丞相府(相國府、大司徒府)分曹辦事之所。各置掾屬,而以長史統諸曹事。西曹負責丞相府諸吏的任免;東曹負責二千石長吏的任免;奏曹負責處理奏章;議曹負責大小事務的謀劃;侍曹負責接待丞相的賓客;集曹負責在丞相召集廷議或召開大臣會議的時候記錄;大車屬負責丞相所用的車馬;其他辭訟、決獄、錢谷、盜賊等事務,也各有曹、屬分領。
丞相下屬另有徵事、史、少史、主計等。

太尉(大司馬)

太尉,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是漢朝的最高武職,不常置。不設置太尉時,則以太尉職歸丞相。按《史記·將相名臣年表》:高帝二年(前205年),始以長安侯盧綰為太尉,五年(前202年)罷,十一年(前196年)以周勃為太尉,鏇再廢太尉官。惠帝六年(前189年)復太尉官,仍以周勃為之。文帝三年(前177年)再廢,權歸丞相。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以大將軍衛青功多,特加號大司馬。後元二年(前87年)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其後,置大司馬,金印紫綬,秩比丞相。大將軍或置或廢,與武帝時大司馬為加號不同,西漢後期大司馬為實職,而將軍為號。權臣多以大司馬領尚書事,王莽即以此職移漢祚。

太尉作為最高武職,除了評定全國武官的功績高下、以為升降的依據外,就是作為皇帝的最高軍事顧問。漢朝軍隊由各將軍、校尉統領,太尉不能直接指揮軍隊。例如周勃平定諸呂之亂時,身為太尉,卻不能進入上將軍呂祿所指揮的北軍,只得詐稱帝命方進入北軍營地並取得指揮權。

太尉屬吏有長史、司直、功曹、議曹史、門下史、主簿等。太尉本身固有的屬吏只有長史,其他屬吏只有大司馬領尚書事、開府置官屬後才有。(詳見:西漢太尉、大司馬列表)

御史大夫(大司空)

御史大夫,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青綬,掌副丞相。」御史大夫有雙重職務,其一為丞相副職,佐丞相統率百官。皇帝下詔時往往說「詔下丞相某、丞相下御史大夫某、御史大夫下諸郡國」;其二,御史大夫統領御史、刺史以監察中外百官。御史大夫作為副丞相、最高監察官的同時,也有評定天下刑獄的責任,所以也是最高法官。天下郡國上呈的會計帳目,也由御史大夫復核,所以御史大夫也是國家的總審計長。

御史大夫有兩丞,御史丞與御史中丞,領侍御史十五人,另有屬吏御史掾,西曹掾、主簿、少史、御史屬、柱下令等。
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更御史大夫為大司空,秩比丞相,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復御史大夫官。元壽二年(前1年)再改大司空。秩中二千石。(詳見:西漢御史大夫、大司空列表)

御史丞
御史丞掌副御史大夫,監京內朝臣和南北軍、諸校尉營。

御史中丞(御史長史)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中丞,在殿中蘭台,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御史員十五人,受公卿奏事,按章舉劾。」御史中丞又稱御史中執法。元壽二年(前1年),改御史中丞為御史長史,為御史台主官。

侍御史
侍御史受公卿奏事,糾察百官,奉詔出監地方或專治大獄,監三輔者為監御史、監出征軍隊者為監軍御史、武帝時特派綉衣直指治獄、掌圖書的治書侍御史、掌管皇帝符璽的符璽御史等等,隨事而設,廢置不定。

九卿

漢承秦制,在中央政府設列卿,分別主管禮儀、刑獄等部分事務。九卿之說,源於周代,但漢代的所謂九卿,既不是從職掌上區分,也不是從祿秩上區分,只是沿襲古稱而已,並無實際意義。漢代的九卿,屬於國家行政性質的有主管刑獄的廷尉,主管招待外賓的大鴻臚,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其餘各卿均負責護衛、車馬等皇家宮廷事務。

太常(奉常)
太常,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奉常,秦官,掌宗廟禮儀,有丞。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太常。」王莽時改秩宗。
太常屬官有太樂、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醫六署,各置令丞一人;均官、都水兩署,各置長丞一人;諸廟寢園食官署,署置令、長、丞各一人。太樂令、丞,掌伎樂;太祝令丞,掌讀祝文及迎送神;太宰令丞,掌宰牲及饌具;太史令丞,掌天時星歷;太卜令丞,掌卜筮;太醫令丞,掌巫醫。
太常機構龐雜,其屬吏掾史有:太常掾、太常掌故、太史掌故、史書令史、待詔、大典星、治歷、望氣、望氣佐、高廟僕射、廟郎、寢郎、園郎、禮官大夫、曲台署長、寫書官等多至二千人。
漢朝的諸博士也隸屬太常。

光祿勛(郎中令)
光祿勛,按《漢書·百官公卿表》:「郎中令,秦官,掌宮殿掖門戶,有丞。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光祿勛。」王莽時改司中。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屬官有大夫、郎、謁者、期門、羽林等。

大夫
大夫,無定員,職在議論朝政,評定是非等。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諫大夫,皆無員額,多至數十人。朝政多下公卿、大夫、博士集議,法令政策也多由此定。
諫大夫:漢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諫大夫,秩比八百石
中大夫(光祿大夫):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


郎,無定員,文武兼有。諸郎「掌守門戶,出充車騎」。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皆無員,多至千人。
議郎:秩比六百石。多由士人出任。
中郎:秩比六百石。分屬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統領,三中朗將秩皆比二千石。
侍郎:秩比四百石
郎中:秩比三百石。分屬車郎中將、戶郎中將、騎郎中將統領,三郎中將秩皆比千石。
其餘有些比較低級的郎稱外郎,也稱散郎,和這里所列的郎不同。郎經歷久者,多出任郡長吏,或出為將軍,是漢朝官吏升遷的重要途徑。

謁者
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謁者僕射,秩比千石。謁者除了接待職責外,還有守衛宮廷諸門的職責,另外,皇帝常常以謁者為使節傳達詔命。
期門(虎賁郎)
期門,掌執兵送從,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置,比郎,無員,多至千人。主官稱期門僕射,秩比千石。從官有給事期門等。
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賁郎。置虎賁中郎將,秩比二千石,統虎賁郎,為皇帝私人衛隊,多由貴戚子弟充任。

羽林
羽林,掌送從,位在期門下,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置。始名建章營騎,後改羽林騎。武帝數次征伐匈奴、西域,軍中戰死者子孫無依者均入羽林撫養,稱羽林孤兒,教以格鬥、騎射。
羽林有羽林令丞。宣帝令羽林中郎將、騎都尉監羽林,秩比二千石。

衛尉(中大夫令)
衛尉,掌宮門衛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後元元年(前143年)復為衛尉。衛尉秩中二千石;設丞一人,秩千石。武帝時李廣為未央衛尉,程不識為長樂衛尉。西漢只有未央宮常設衛尉,其他長樂宮、建章宮、甘泉宮等則不常置。屬官有公車司馬令、丞,掌守司馬門,凡天下奏事,四方貢獻和徵召均總領之。衛士令、丞,掌守衛護從。旅賁令、丞,專供奔走之役。

太僕
太僕,王莽時改太御,秩中二千石,丞秩千石,掌乘輿並主馬政,有牧師諸苑三十六所,分置北邊、西邊,分養馬三十餘萬疋。另有中太僕,掌皇太後輿馬,不常置。屬官有駿馬監、平樂監、栘中監、廄司御和家車吏。

廷尉(大理)
廷尉,掌刑辟,秩中二千石。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復名廷尉。宣帝地節三年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再改大理。王莽改作士。廷尉是審判全國疑難案件的最高機構,除個別特難案件上報皇帝裁決外,有終審裁判權。廷尉屬吏有:廷尉史、奏曹掾、奏讞掾、從史、廷尉文學、卒史、書佐等。

大鴻臚(典客、大行令)
大鴻臚,原名典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鴻臚,秩中二千石,丞一人副之,秩千石。掌諸王列侯與內附部族之封拜、朝聘、宴饗、郊迎之禮儀與接待地方諸郡上計諸吏。屬官有行人令、丞,譯官令、丞,獄官令、丞及郡邸長、丞。
典屬國,秩二千石,置都尉、丞、侯等官。凡邊疆各族降服於漢,仍保存其國號者,稱為屬國。由典屬國掌管其事。武帝元狩三年匈奴昆邪王降,設安定屬國、天水屬國、上郡屬國、五原屬國、張掖屬國五屬國處之。宣帝神爵二年(前51年)為降羌置金城屬國,王鳳三年(前55年)置西河、北地屬國。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廢典屬國,並其職入大鴻臚。屬官有九澤令,主客,大鴻臚文學,大行治禮,大行卒史等。

宗正(宗伯)
宗正,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宗伯,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掌序錄王國適庶等次,及諸宗室親屬遠近,郡國歲因計上宗室名籍。若有犯法當髡者,先上宗正,由宗正上報後執行。屬官有都司空令、丞、內官長、丞。都司空令,掌治宗室罪人;內官長,掌諸公主家令、門尉等。

大司農(治粟內史、大農令)
大司農,本秦官,稱治粟內史,主管財政,凡各地田祖口賦之收入、鹽酒專賣、鼓鑄的統制、平準、均輸與漕運的管理,以及各地物產的調度,國家的開支等,均屬治粟內史管轄,有兩丞。景帝後元元年(前143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更名大司農,秩中二千石。兩丞秩千石。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置大司農部丞,州各一人,勸課農桑。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諸郡國諸倉農監、都水等均隸屬之。

少府
少府,秩中二千石,有丞一人,秩千石。凡皇帝衣食起居,醫葯供奉,園林游興,器物製作,皆歸少府所領。其屬官甚多,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陽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等十六官令丞;胞人,都水、均官三長丞;中書謁者、黃門、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內者、宦者八官令丞;諸僕射、署長、中黃門等。
武帝以尚書、中書謁者拆閱章奏,受公卿奏事,傳達詔命,所以尚書、中書謁者雖名列少府屬官,實為內朝官。

列卿

漢朝十二卿,除前面所說的九卿之外,有列卿三。

執金吾(中尉)
執金吾,即秦中尉官,掌京師門內屯兵,為京師巡邏以備盜賊,皇帝出巡則為前導。有兩丞、候、司馬等屬吏。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秩中二千石,丞千石。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

將作大匠(將作少府)
將作大匠,本秦將作少府,主治宮室、宗廟、陵園、土木等事,有兩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將作大匠。秩二千石,丞秩六百石。屬官有石庫、東園主章、左校、右校、前校、後校、中校七令、丞。成帝陽朔三年(前22年)罷中候及左右前後中校五丞。

水衡都尉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置,掌上林苑,有五丞。秩二千石。屬官有上林、均輸、御羞、禁圃、輯濯、鍾官、技巧、六廄、辨銅九官令、丞。
內朝官
中朝官自大將軍以下,至於侍中,常侍,散騎常侍、黃門侍郎以及光祿勛所屬,謂之宿衛。宿衛近在皇帝身邊,頗受皇帝信任。這些中朝官都是沒有實際職掌的加官。加官是武帝發明的官制,雖無職掌,但因為皇帝所親信,講議朝政,奉詔治事,逐漸獲取了原屬丞相府的決策會議的權力。按《漢書·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大臣、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

侍中

侍中,古官名,相傳黃帝時代即有此官。秦朝丞相置史五人往來奏事殿中,號侍中。漢武帝以此為近臣加官。《齊職儀》載:「漢侍中掌乘輿服物,下至褻器虎子之屬。」就是說侍中是皇帝近臣,掌管皇帝的車、轎、衣服、器物等,甚至還負責給皇帝端尿盆!

左右曹

左右曹,《漢官儀》載:「左右曹受尚書事。」沈約《宋書》雲:「漢使左右曹諸吏分堂,尚書奏事。」因為尚書是在皇帝左右處理文書的官員,左右曹實際上就是分科辦事的尚書。

諸吏

諸吏則是受特別委任有權監察、糾舉不法的官員,凡加諸吏者,雖非御史,也有和御史一樣的權力。

散騎常侍

散騎常侍,其實是散騎、常侍兩個官名。職務是「騎從乘輿車後,獻可替否」,所任有宦官、也有士人。

給事中

給事中,加號,凡加此官者,得出入禁中、顧問應對,位次常侍。

領尚書事

因丞相權勢發展,皇帝收其權於近臣,於是尚書權勢日增。但尚書權重而位卑,不能與外朝官抗衡,故常以大將軍、大司馬以下諸將軍領尚書事,以參決政事。

尚書令

尚書令,漢承秦制,置六尚,即尚書、尚冠、尚衣、尚沐、尚席、尚食。尚書掌收受章奏,出宣詔命。六尚均為少府官,但尚書負責處理政務,實際上是中朝官,不受少府節制。諸臣上書,要另寫一份作為副封先上尚書,尚書審閱副封後,對於文辭不便者可不予上奏。朝廷頒發詔令,須以副本存尚書。大臣上奏,由尚書讀奏,大臣有罪,由尚書問狀。初以尚書四人分判四曹,常侍尚書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書主刺史二千石事;民曹尚書主庶人上書事;主客尚書主外國事;成帝時增置三公曹主斷刑獄。

中書謁者令

中書謁者令,宦官。漢初為中謁者令。武帝後期以宦官掌尚書,改稱中書謁者令。

符節令

符節令丞,掌虎符竹符。文帝二年(前178年)頒銅虎符、竹使符與諸郡國。調兵用銅虎符,其餘征發用竹使符,各分其半,左與郡國,右在皇帝。遣使至郡,持半符節勘合以驗真偽。

黃門令
黃門令,宦者,掌省中宦官。有給事黃門,小黃門,皆以宦官任之。職掌傳遞書奏,並關通禁省內外。給事黃門,黃門侍郎,位在郎將、大夫下。

其他內朝官吏

尚書郎、尚書御史、給事尚書、尚符璽郎,太醫監、侍醫、太官獻食丞、太官獻丞、食監、樂府音監、樂府游徼、令史、東織室令史、中書僕射、黃門倡、倡監、馬監、黃門駙馬、狗監、給事狗監、鈞盾冗從、尚方待詔、掖庭獄丞、掖庭牛官令、掖庭戶衛、少內嗇夫、暴室丞、暴室嗇夫、農官、中謁者、中涓、協律都尉、海丞、果丞等。 這些官員多為處理內廷事務的下級官吏,不能參與政事。

宮官

詹事
詹事,《漢書·百官公卿表》雲:「詹事,秦官,掌皇後、太子家,有丞。」秩二千石。屬官有太子率更(負責計時、太子家刑獄);家令丞(負責太子財政事務);仆(負責太子出行車馬)、中盾(太子內衛)、衛率(太子衛隊指揮官)、廚廄長丞(負責太子膳食、廄馬等)。

大長秋
大長秋,《漢書·百官公卿表》雲:「將行,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長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是皇後宮官,秩二千石。屬吏有中長秋(副大長秋)、私府令(負責皇後私人財務)、永巷令(負責審理內廷宮女、內命婦)、倉長(皇後私人庄園的倉庫管理員)、廄長(皇後養馬場的主官)、祠祀長(負責內廷內命婦祭祀事務)、食官長(供皇後膳食)等。

長信詹事
秩中二千石,掌皇太後宮。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更名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更名長樂少府。

太子太傅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雲:「太子太傅、少傅,古官」,秩二千石,負責教導、輔弼太子,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洗馬、舍人、太子中庶子、太子御驂乘、護太子家等。
編輯本段
西漢郡縣官制(地方官制)

漢承秦制,地方行政區劃分為郡、縣兩級。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各遣刺史一人以六條察事。此時的州還只是行政監察區域,不是一級行政地方。(詳見:西漢地方官制)
編輯本段
西漢諸侯國官制

漢朝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稱郡國制。
諸侯王
漢初,有燕、趙、楚、九江等七個異姓王國。高祖以次翦滅異姓諸王,刑白馬作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同時規定非功不得封侯(這一條後來沒有奉行,漢朝丞相、外戚都例行封侯)。封同姓子弟為燕、代、齊、趙、梁、楚、吳、淮南、長沙九王。「大者誇(同「跨」)州兼郡,連城數十」。他們君國子民,自置官屬。王國的置官略仿漢朝,按《漢書·百官公卿表》:「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綠綬,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內史治國民,中尉掌武職,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通典·職官典》: 「漢朝唯置丞相,其御史大夫,皆自置之」

孝惠元年,王國所轄諸郡太守的任免權力收歸朝廷。景帝則徹底剝奪了諸侯王對封國的行政權力。按《漢書·百官公卿表》:「景帝中五年,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郎諸官長丞皆損其員。」

漢武帝時,諸如郎中令、太僕等諸侯王的王宮官員的任免權也收歸中央,並頒布《左官律》,規定在王宮任職的官員不得出任中央官員。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廢諸侯王內史,以相治民。這時的相其實與郡太守沒有區別(此時的王國的轄區大小也就相當於一個郡),僅僅是品秩為真二千石,高於郡太守而已。到此為止,諸侯王僅僅保留了通過漢朝派遣的官員徵收租稅供自己享用的權利。(詳見:西漢諸侯王列表)
列侯(徹侯)
列侯,漢初用以封功臣。高帝八年(前199年),天下平定,開始論功定封。至十二年(前195年),共有一百四十三人受封為列侯。按《漢書·功臣表》:「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同「礪」,小石子的意思),國以永存,爰及苗裔。」

列侯居國,要接受郡守、郡尉的監督。列侯不能役使非本國人,違律則削爵治罪。漢初,列侯直接掌握封國的行政權力(列侯不在國時,一般由侯的管家代行),景帝時,侯國相由朝廷任命,與縣令同,侯只保留按每戶徵收三百錢供自己享用的權利。
編輯本段
西漢爵祿制

漢沿秦制,設爵以賞功。祿,既指官員的等級,也是官員官俸的數額。(詳見:西漢爵祿制)
編輯本段
秩祿

漢以石數為官員品秩的名稱。石就表示年俸若干石谷粟,每石為一百二十斤(約相等於現代的四十一公斤)。漢朝秩祿可分為四大等級:(一)比二千石以上(二)比六百石以上(三)比二百石以上(四)比二百石以下。三公萬石不在秩級之內。

官員的品秩雖然以石數為差,不過不全給以糧食,而是錢、谷分給。按錢發給官俸的時候,谷、錢之間的換算比率是固定的,所以當糧食價格上漲的時候,官俸實際上就貶值了。

西漢官秩月俸簡錄(斛=石):萬石 :350斛 ,金印紫綬 。中二千石 :180斛。真二千石:150斛(此官職有爭議,可能就是二千石的別稱,後漢書百官志無此品秩))。二千石:120斛。比二千石:100斛,以上銀印青綬。千石:90斛。比千石:80斛。八百石與比八百石祿同千石。六百石:70斛。比六百石:50斛,以上銅印黑綬。四百石:45斛。比四百石:40斛。三百石:40斛。比三百石:37斛。二百石:30斛。比二百石:27斛,以上銅印黃綬。一百石:16斛。斗食:11斛。佐史:8斛。

西漢時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約十數錢,按此摺算,三公年俸約七十萬錢,縣令年俸7萬二千錢到十四萬錢不等。可知西漢的官俸十分豐厚!較之明清,一品大員年俸不過一百二十四兩銀,摺錢十八萬六千而已!

閱讀全文

與活卒司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外匯雙頭低 瀏覽:102
銀行理財投資者穿透 瀏覽:839
豐樹基金出錯嗎 瀏覽:981
來不及還貸款 瀏覽:949
民間貸款2436 瀏覽:394
5萬5日元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匯率 瀏覽:203
中國人民銀行5月15日人民幣 瀏覽:340
傻人買什麼股票強 瀏覽:817
2016年1月1日外匯牌價 瀏覽:724
外賣小哥理財月入五萬 瀏覽:65
模模搭融資 瀏覽:813
天原管道價格表 瀏覽:783
適合女生怎麼投資理財 瀏覽:640
基金募集期會提前結束嗎 瀏覽:557
益盟操盤手分時圖資金線指標公式 瀏覽:556
謝克對人民幣匯率多少 瀏覽:354
看看貨幣基金 瀏覽:424
安泰豐貴金屬投資公司58同城 瀏覽:162
股票價格還有負的嗎 瀏覽:825
丹麥對人民幣匯率計算器 瀏覽: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