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摩根在聽說北軍戰敗後要買入大量黃金呢
對小說不能太認真
B.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美元的購買力要有理有據的
那時候美元還是與黃金掛鉤的,美元只相當於黃金的代用品,可以從銀行換專取黃金的。屬
我查閱了一些史料,從多個片段構築戰爭期間一美元的購買力。
1、可購買0.05盎司的黃金。
根據美國財政部的其中一條政策:於1879年1月1日起,以每盎司20美元的戰前平價,用黃金收兌綠背紙幣。
2、戰爭期間物價上漲69%。
其他商品很容易受到生產的影響以及生產率的影響。所以用黃金衡量是最合適的。
C. 羅斯柴爾德家族控制黃金定價權,大政團擁有強大軍事體系,強勢奪回不就行了嗎為什麼不奪回
對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這是根本不可能的!為什麼不能?我們就必須首先了解這個家族的神秘歷史背景。
羅斯柴爾德家族有個經典的家訓:「金錢一旦作響,壞話隨之戛然而止。」羅斯柴爾德一詞起源於「紅盾」。這個家族從16世紀起定居於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區。當時因為沒有街名和門牌號碼,每家的家族便被稱為「羅斯柴爾德家」,一直沿用至今。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法蘭克福城默默無聞地度過了兩個多世紀,直到18世紀才開始發跡。使這個古老的家庭開始興旺發達的,是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AmschelRothschild,1744年2月23日—1812年9月19日;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創始人,國際金融之父,歐洲銀行巨擘,創建了全球第一家跨國公司,首創國際金融業務)。
梅耶自小就很聰明,因此他父母把他送到猶太宗教學校學習,希望他長大後當一名拉比。但梅耶對此沒有多大興趣,當他父母去世後,他便棄學經商,走進了生意場。當時,他20歲,開始做買賣古董和古錢幣的生意,同時也兼兌換錢幣。由於他的精明能幹,並依靠當地有權勢的威廉伯爵,生意越做越興旺。後來,他不僅經營棉製品、煙酒,並開始從事銀行業,20多年之後便成為法蘭克福城的首富。
如果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在法蘭克福經營,其影響僅限於德國。然而,目光遠大的梅耶·羅斯柴爾德讓他的5個兒子走出法蘭克福,走出德國,分散到歐洲各地。羅斯柴爾德家族最早向國外發展的是梅耶的三兒子內森。他於1804年隻身來到英國倫敦,開始時做一些棉布生意。當時歐洲正值拿破崙戰爭,一些德國貴族流亡到了英國,其中包括法蘭克福的威廉伯爵。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威廉伯爵委託內森購買了大批英國的債券,內森便借機自己也做起了債券和股票生意。 內森憑借自己的精明和才幹,不久便發了財,成為倫敦金融證券界的巨頭。後來,他又不失時機向英國政府提供巨額軍費,與倫敦軍政要人建立了密切的聯系。
羅斯柴爾德兄弟經營技巧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利用他們分布在歐洲各國的分支獲取政治、經濟情報,迅速互相溝通。這樣,他們往往能迅速了解各地的政治經濟動向,推選採取行動,出奇制勝。這其中現今流傳最廣的就是1814年拿破崙與歐洲聯軍對抗時,戰局變化無常,英國的證券交易因此很不景氣。後來,戰事發生逆轉,拿破崙兵敗滑鐵盧,當時在倫敦的內森(三兒子)在英國政府得知這一消息之前便預先得到情報。他乘倫敦債券價格尚未上漲之際,大批吃進,結果大大地賺了一筆。一個世紀之後,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又比日本駐英國的使館早兩天獲得日本海軍全殲俄國艦隊的消息。由於羅氏家庭消息靈通,被人們稱為「無所不知的羅斯柴爾德」。羅斯柴爾德家族內部的信息傳遞系統迅速又可靠,以至於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有時也寧願用羅家的信使來傳遞她的信件,而不用英國的外交郵袋。
到19世紀中葉,一個龐大的羅斯柴爾德金融帝國在歐洲形成。每當有戰爭,他們便向各國政府提供軍事貸款,戰後又為戰敗國提供賠款。他們在各地開辦銀行,從事證券,股票交易和保險業務投資工商業、鐵路和通訊業,後又發展到鋼鐵、煤炭、石油等行業,其影響滲透到歐美及殖民地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羅斯柴爾德家族對歐洲歷史的影響,從它幫助英國政府購買蘇伊士運河一事中體現出來,也因此使列昂內爾·羅斯柴爾德(內森之子,1808-1879年)一夜之間成為舉國上下敬仰的英雄。
盡管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巨大的財富,並躋身歐美上流社會,但他們始終堅持著猶太人的傳統、維護猶太人利益看得比做生意和賺錢更重要。羅氏家庭大多數人堅持族內通婚,這個家族下屬的公司企業都按猶太教安息日的規矩,在星期六估算,不做任何生意。1820年,內森宣布不同任何一個拒絕給猶太人公民權的德國城市做生意。1850年,當卡爾借錢給羅馬教皇時,向教廷提出要求拆除羅馬的猶太隔都。19世紀倫敦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宣布不向俄國沙皇貸款,因為沙皇政府迫害和虐待俄國猶太人。
羅氏家族還積極參加猶太人的各種活動,向猶太社團捐助了多筆慈善金。這個家族與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也有不解之緣。它在法國的成員愛德蒙男爵(1845-1934年)20世紀初向巴勒斯坦的早期猶太移民提供了約600萬美元的資金,幫助移民們購買土地和生產設備,定居生存。倫敦的沃爾特(1868-1937年)曾任英國猶太復國主義主席。正是他與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魏茲曼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積極活動,終於使英國政府以外交大臣貝爾福致沃爾特·羅斯柴爾德勛爵一封信的形式,發表了著名的《貝爾福宣言》(被全世界猶太人贊頌為「真正的大憲章」),最後導致了以色列國的建立。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興起,充分體現了猶太人的營財之道和民族特性。在200多年的輝煌歷程中,家族始終保持著不竭的創造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其家族雖然支脈龐大,但卻一直保持著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力量。
嚴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羅斯柴爾德家族的銀行始終拒絕上市,這意味著它根本不用公布年報。更增加了這個家族的冷酷理智和神秘,建立了一個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金融帝國。老羅斯柴爾德在1812年去世之前,立下了森嚴的遺囑:
(1)所有的家族銀行中的要職必須由家族內部人員擔任,絕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員能夠參與家族商業活動。
(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親之間進行,防止財富稀釋和外流。(這一規定在前期被嚴格執行,後來放寬到可以與其他猶太銀行家族通婚。)
(3)絕對不準對外公布財產情況。
(4)在財產繼承上,絕對不準律師介入。
(5)每家的長子作為各家首領,只有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選次子接班。任何違反遺囑的人,將失去一切財產繼承權。
到19世紀中葉,英、法、德、奧、意等歐洲主要工業國的貨幣發行大權均落入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控制之中,「神聖的君權被神聖的金權所取代「。此時,大西洋彼岸美麗繁榮富庶的美利堅大陸早已落入了他們的視野。據估計,1850年左右,羅斯柴爾德家族總共積累了相當於60億美元的財富,到20世紀初,羅斯柴爾德家族所控制的財富估計達到了當時世界總財富的一半。如果以6%的回報率計算,在150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家族的資產至少超過了50萬億美元。
但是,作為猶太人家族,羅斯柴爾德在納粹統治下受到的打擊是慘重的,羅斯柴爾德家族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大量家族成員被殺害,資產被侵吞,超過2/3的旗下金融機構完全不存在了。 美國財團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反過來吞並羅斯柴爾德家族在美國和澳洲,加拿大的近乎全部資產,建立了花旗財團,摩根財團,美洲三大財團的現代格局。 容克財團在戰爭中也失去了絕大多數成員,成功的轉化成新的寡頭勢力,並且利用瑞士5大銀行轉移戰爭中掠奪的財富逃過了2戰失敗的損失,在戰後成為歐洲第一大金融寡頭財團。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歐洲大陸和北美澳洲的全部金融機構和資產全軍覆沒,靠在英國和瑞士倖存的少量金融機構艱難恢復,並在戰後逐步恢復元氣。 目前的全球金融勢力,還處在這個時期。雖然英國總部基本沒有損失,但歐洲大陸的家族勢力基本被消滅了。冷戰期間,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東歐的許多資產又被蘇聯接管了,結果可想而知,這些資產是不會退回來的。
可是,外界對於這個神秘家族具體擁有多少財富其實至今沒人能知道。羅斯柴爾德銀行集團目前的業務主要是並購重組,就是幫助大企業收購兼並其他的企業,或者對其資產結構進行重組。 羅斯柴爾德的並購重組業務主要在歐洲,在2006年世界並購排行榜上可以排到第13位。如今羅斯柴爾德家族旗下資產有法國羅斯柴爾德銀行(自稱有1000億歐元的資產,控制了法國的解放報以及法國最大的私人收藏博物館),英國羅斯柴爾德銀行(控制了倫敦黃金、經濟學人雜志等,在全世界包括美國日本中國有自己的分支機構)。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RIT公司是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以及美國黑石集團的董事會成員。
1838年:阿姆斯洛·梅耶·羅斯柴爾德宣稱:「只要讓我掌握一個國家的金錢。我就不會關心由誰來制定法律。 」當今世界流傳這樣一句話說美國:「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而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都是屬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世界黃金的定價一般以英國為准,以前英國黃金的定價有英國四家家族公司每天到羅斯柴爾德公司一起決定黃金價格。2004年羅斯柴爾德家族宣布退出倫敦黃金定價系統時,他們正在悄悄地遠離未來世界空前的金融風暴的中心,撇清他們與黃金價格之間的關系。
我們現在眾所周知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也就是掌握著美元發行權簡稱」美聯儲「的組織(註:美聯儲不屬於美國政府),美聯儲是一個私營銀行的聯合體。在美聯儲中9個大股東,其中有七個是羅斯才爾德家族的銀行,另兩個銀行是羅斯才爾德參股的銀行。就是說美國的金融在羅斯才爾德家族手中。而美國政府用錢怎麼辦呢?那就是發行美元國債,然後向美聯儲借貸美元的形式來維持美國政府運轉。這不是白借的是要給利息的,美國人民所創造的一切都要交給美聯儲還債還利息。
這還不算什麼。羅斯柴爾德家族用金融控制全球,而其家族組織便是更加神秘的」共濟會「。 現任」共濟會「老大就是菲利普- 羅斯柴爾德勛爵, 大家可以看看 G20首腦有19個是共濟會成員。據現今有資料顯示,共濟會的發源可以追溯到十字軍東征時期,1198年3月5日,成立於阿卡(Acre),今巴勒斯坦境內的【條頓騎士團】,其後一直以阿卡作為總部至1291年。而條頓騎士團,早期成員全來自德意志民族。可這只是有關這個神秘組織的一種說法。
另一種更加極端的說法,根據其綱領文獻《共濟會憲章》(共濟會標志,傳說1701年寫成,出版於1723年)第一部《歷史篇》的解釋,共濟會起源於公元前4000年-這一年成為A.L.(Anno Lucis,「光明之年」),他們自稱為該隱的後人,通曉天地自然以及宇宙的奧秘。
以上種種這些關於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歷史,還只是簡單對這個家族介紹,所以,一個富可敵國的龐大家族不是說什麼隨便能夠奪回的!
(羅斯柴爾德家族家徽)
D. 美國南北戰爭時期 二十萬金幣是什麼概念
有了這些錢我估計你可以組建一支西部兵團了,然後統一美國,前提是你的政治能力內強容過林肯,戰術能力強過格蘭特,戰略能力強過愛得華-李,你統一美國不在話下.
廢話少說,我只能說當時的物價是1美分能買只小雞崽,而當時用的是綠幣(政府自己發行的貨幣,和現在的美圓不是一個概念),而金幣在戰爭期間是不許流通的(你見過在戰爭中准許黃金外流的政府嗎? ),所以說這些玩意只能讓你進監獄而花不出去(錢就由國家來保管了,嘿嘿),所以說價值好像沒法換算.
通過電影<英雄歸來>可以知道在戰後一個金幣可以在一個上好的妓女那裡(由妓女提供房間呢)呆一晚上,而金子在戰爭時期自然有非常價值,一個金幣在站後按現在的標准少說也點值個500塊錢(通貨膨脹還不算啊),20萬金幣如果在今天能值個1個億吧,如果是戰時5個億是最低價值,只能高不能低.
E. 尋寶組織稱發現美國內戰黃金後隨後誰來了
尋寶組織稱發現美國內戰時期失蹤黃金 ,FBI隨後而至。
另據16日報道,聯邦調查局拒絕解釋為什麼他們出現在現場,只表明他們正在執行法庭批準的行動。Finders Keepers的負責人帕拉達稱,他被聯邦調查局要求「不要說話」。
據當地傳言,在1863年葛底斯堡戰役(Battle of Gettysburg)期間,一批約26或52條、本來送往費城鑄幣廠的金條,藏於匹茲堡山區。每條金條重50磅,現值2700萬美元或5500萬美元。
F. 南北戰爭解放的黑奴價值30億美元,以當時的價格大約合多少黃金
你所說的價值30億美元,是用什麼方法算出來的。有根據嗎?我對此深表懷疑。
G. 摩根最初是如何通過黃金聚斂的
與眾多白手起家的大財閥的發跡史一樣,摩根財產的聚斂,也是先從投機鑽營開始內的。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容(又稱美國內戰,1861~1865年)爆發,林肯總統頒布了「第一號命令」,實行了全軍總動員,並下令陸海軍展開全面進擊。摩根與一位華爾街投資經紀人的兒子克查姆商量出了一個絕妙計劃。精心策劃起來——他們先秘密買下400—500萬美元的黃金,將其中一半匯往倫敦,另一半留下。然後有意地將往倫敦匯黃金之事泄露出去。這時,估計有許多人都知道北方軍隊新近戰敗的消息,金價必漲無疑,那時再把手裡的一半黃金以高價拋出去。
當摩根與克查姆「秘密」地向倫敦匯款時,消息走漏了,結果引起華爾街一片恐慌。黃金價格上漲,而且連倫敦的金價也被帶動得節節上揚。摩根、克查姆大賺了一把。
H. 美國南北戰爭後經濟走勢圖
天涯問答關於美國經濟歷史走勢有以下內容:
一)反托拉斯
第二次工業革命完成後,美國出現的第一次政府幹預是共和黨西奧多-羅斯福的反托拉斯,西奧多有「托拉斯轟炸機」的稱號。
謹小慎微的塔夫托幾乎無所作為,最後和西奧多-羅斯福分道揚鑣;
民主黨的威爾遜繼續高舉共和黨人西奧多的旗幟,反對托拉斯,制定了著名的著名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
以上是第一階段的國家干預。
(二)自由放任
1921年,共和黨人哈定入主白宮,揭開了哈定--柯立芝--胡佛的時代。
哈定對威爾遜的政策非常不滿,主張「回復常態」,是自由放任再次興起。
柯立芝信奉「只要政府什麼事都不做,80%的問題就會自然解決」。
胡佛極力主張放任自由,他自己也是個人奮斗的成功典範。
三任總統自由放任的結果是,給美國帶來了30年代的大蕭條!!!
「胡佛」這個詞從英雄的代名詞變成了罵人的前綴。
胡佛任期結束時的1933年的GDP(414億)大約下降到了1929年(868億)的50%。
(三)羅斯福新政
1934年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後,實行了「新政」,對經濟實行強力的國家干預,首先挽救銀行,然後開展農業復興和工業復興,制定了旨在保護窮人和勞動者的瓦格納法、社會保障法,開展大規模救助,聯邦政府興辦公共事業等。
羅斯福的新政,為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摸索出了一條延長壟斷資本主義生命的可行途徑,也就是大力發展非法西斯主義的、走所謂「福利國家」道路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羅斯福去世後,杜魯門開展「公平施政」,在經濟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羅斯福的國家干預政策。
前後2人5屆20年,這是第二階段的政府強力干預。
(五)艾森豪威爾的現代共和黨主義
1953年,共和黨艾森豪威爾入主白宮,他們擔心新政以來大規模的國家干預,無異於「滑向了社會主義」,
因此,他們極力試圖回到「正常狀態」(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狀態),
但美國的現實情況最終使得艾森豪威爾政府接受了新政以來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改革,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胡佛時代的新共和黨路線——一條中間路線。
50年代的美國,出現了「豐裕社會」的「另一個美國」現象,
社會兩極分化仍然嚴重,貧窮仍沒有消除。
5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黃金外流,受到蘇聯的嚴重挑戰,黑人運動高漲。
(六)肯尼迪的「新邊疆」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
1961年,民主黨肯尼迪入主白宮。
在經濟政策上,繼續奉行凱恩斯主義,
實行以減稅為主的長期財政赤字政策,同時實行雙重利率的廉價貨幣政策,以及在和平時期對工資和物價的非強制性管制。
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聯邦政府大大加強了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干預,以適應社會會發展和科技革命提出的新需要,使「福利國家」設計的范圍迅速擴大。
鑒於黑人運動來勢迅猛,國會通過了3大民權立法,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隔離制度。
肯尼迪發起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使美國的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的進展。
這是第三次政府幹預,也是政府幹預的最高潮。
(七)反對新政傳統的初步嘗試
1969年,共和黨人尼克松入主白宮,
它最初嘗試走一條完全不同於新政的保守主義路線,試圖對經濟、社會福利和政府體制進行大規模改革。
在經濟政策上,他幾度採取反凱恩斯主義的政策;
在社會福利上,他削減「偉大社會」項目,並提出取代聯邦社會救濟的家庭援助計劃;
在政府關繫上主張改變權力集中於華盛頓的流向,實行所謂的新聯邦主義;
在民權問題上阻撓以校車接送學童方式消除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制。
這些政策的實施,到了1970年,工業生產回升乏力,失業率高達5.9%。
這一切使尼克松不得不採取「姑且一試」的國家干預措施。1971年1月4日,尼克松在電視上公開宣布,他要用赤字財政政策來實現充分就業。
尼克松任內幾次想擺脫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但每次都不得不走回到國家干預的道路上來
I. 南北戰爭前夕十九世紀中期的10000美元相當於現在的多少
1879年1月1日起,以每盎司20美元的戰前平價,用黃金收兌綠背紙幣。」可以看出,戰專前黃金的「平價屬」是每盎司20美元,也就是說一美元可以購買0.05盎司黃金。
而今年3月份黃金價格是1391美元/盎司。也就是說那時的美元購買力是現在美元的近70倍。
戰爭期間,由於通脹和物資緊張,物價上漲了69%。所以戰爭期間,對於一般物品,購買力會相應降低。
J. 南北戰爭前期12000美元是什麼概念
當時20美元可換1盎司黃金,直接去銀行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