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總供給和總產出水平增加的結果最有可能是什麼
總供給和總產出的來結果代表的是經自濟效益,經濟效益就是指總產出比上總投入。
當一個經濟已經實現了充分就業時,這個經濟的供給量就已經受到了限制,這個時候供給曲線,已經無法向右移動;當一個經濟的總需求增加時,會引起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在供給曲線不變,而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的情況下,原來的市場均衡被打破,導致均衡的國民收入和價格均向同方向變動,表現為國民收入上升,物價上升。
(1)總產出和價格水平擴展閱讀:
總供給曲線表明了價格與產量的相結合,即在某種價格水平時整個社會的廠商所願意供給的產品總量。所有廠商所願意供給的產品總量取決於它們在提供這些產品時所得到的價格,以及它們在生產這些產品時所必須支付的勞動與其他生產要素的費用。
因此,總供給曲線反映了要素市場(特別是勞動市場)與產品市場的狀態。各派經濟學家對總供給有不同的分析。這里,我們只從說明總需求-總供給模型的角度,對總供給曲線進行簡單說明。
㈡ 什麼是總產出是GDP嗎
不是
總產出來的物量源指標是社會總產品
總產出-中間投入=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之和
---------------
總產出曲線是指總產量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
總產出曲線的斜率反映了總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總產出曲線的斜率大,說明總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小。總產出曲線的斜率小,說明總供給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大。
㈢ 貨幣供給量的變化是實際總產出和物價水平變動的基本原因這句話對嗎
不知道,下面是猜。
貨幣供給量與物價無關,與實際總產出有關。但是,如果貨幣印多了,超出與總產出的比例,物價就上漲,
㈣ 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為什麼可以用總產出,物價水平和失業率來衡量
這屬於宏觀經濟運行的衡量問題。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關鍵變數包括產出、就業和價格。
產出的衡量
1.國內生產總值(GDP):國內生產總值(GD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
(1)包括名義GDP和實際GDP
(2)三種GDP統計核算方法
①生產法(3個產業部門)從生產方面統計GDP。對經濟中所有企業在定時期內的增加值進行加總。所謂增加值是企業產出價值減去企業購買的中間產品價值。對於整個經濟來說,所有企業的增加值之和必定等於所有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國內生產總值(GDP)=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
②收入法(6項)
從收入方面統計GDP。經濟中一定時期內所有生產要素的收入(工資、利息、地租、利潤)的總和,加上折舊和政府間接稅收入。國內生產總值(GDP)=工資+租金+利息+利潤+折舊日+間接稅
③支出法(4項支出類型)拆從支出方面統計GDP。把一個國家或地新春定時期內所有個人和部門購買最終產品元的支出進行匯總。
國內生產總值(GDP)=消費(C)+投資()+政府購買(G)+凈出口(X)
(3)潛在GDP潛在GDP是指經濟處於充分就業時的產出。
2.國民生產總值(GNP)國民生產總值(GNP),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結果。主要是在GDP的基礎上考慮了來自國外的凈要素收入國民生產總值(GNP)=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向國外的要素支付
3.其它衡量產出與收入的指標包括國民生產凈值與國內生產凈值;國民收入;個人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供參考。
㈤ 宏觀經濟學裡面說總產出的價值等於總收入的價值怎麼理解
首先,我認為這個總產出的價值等於總收入的價格不是說這么理解的。宏觀經濟版學的東西不權能這么用錢來表示,只是價值相當而已。
總產出包括兩大部分,利潤和成本,而利潤是收入很容易理解;而成本又是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如:工資,原材料等)。所以總產出就是等於總收入的。
㈥ 為什麼總產出大於總產出的自然率水平,物價就要上漲
1、貨幣是一般等價物的物殊商品。簡單的說,貨幣也就是錢,是用來交換商品的;2、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一般來說是一個常數,除了滿足社會交換的一般需求外,其增量在理論上應當反映全社會商品產出的增量;3、理想狀態下,社會貨幣量應當滿足社會供求關系。貨幣供給量超過社會商品總量,即出現商品供不應求,導至物價上漲……;反之亦然。4、現代社會,貨幣發行權一般控制在一個國家的央行手裡,在美國控制在美聯儲手中。貨幣流通量除了反映一國經濟發展狀況外,還與國家間對外貿易、外匯需求、外幣投機和沖擊等多種因素有關;5、社會貨幣流通量還與一國的社會性質、貧富差距、基尼系數,以及社會財富分配狀況有極大的關系;同理,也與一國商品生產水平、商品生產在國際社會中的定位、國家地理優勢、國家所佔有的特殊資源環境有很大的關系……;總之,LZ命題所表達的,只是教科書上的一般的,理論上的結論。在現實中,如美聯儲近十多年來,已超發了幾萬億貨幣,用於兩場戰爭和政府支出,但這些貨幣絕大部分都轉化為可以永遠不還的國債,對國內商品市場沖擊並不明顯;又例如在中國,近十多年來,國家超發了約十萬億人民幣,但由於中國基尼系數全球居高,貧富差距較大,少數人聚集了大量的財富,而大多數人消費能力有限……。使中國超發的貨幣在大量用於國家基本建設外,沖擊市場的能量也有限,而極少數富人消費除了轉至國外,大部分超發的錢還是呆在銀行里……。對於執政者集團來說,只要貨幣超發不引政權崩潰,盡可以放心睡大覺。
㈦ 在古典總供給曲線和凱恩斯總供給曲線模型中,當政府支出增加是,價格水平、總產出
古典經濟學是供給決定產出的,政府購買增加僅引起價格水平上升,對其他實際變版量沒影響
凱恩斯模型中,需權求決定產出,AD曲線右移,價格,產出,GDP上升,再根奧肯定律,GDP上升,失業減少,所以就業水平被改善了。
㈧ 常規總供給曲線中的價格水平和預期價格水平但是是指什麼東西的價格呢,好迷惑
宏觀經濟學將總產出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分為三種:即古典總供給曲線、凱恩斯總供給曲線和常規總供給曲線。
㈨ 為什麼總產出與總供給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不一致
這兩句話來都是有前提的,源第一句的前提就是需求的不變,總產出與價格總水平變動成反方向,總產出增加,價格降低。這里總產出是自變數,價格是因變數。是總產出的變化導致了價格的變化。
如果是價格的變化引起總產出的變化,那麼需求一定發生了變化,這時由於需求的增加引起了價格的升高,進而使總產出增加,這時總產出與價格總水平就是同方向變動的。
第二句注意有個詞「短期」,在短期內價格的升高會引起總供給的增加,這是因為生產者具有盲目性,價格的升高會使他們想要生產更多的商品獲利,這就引起了總供給的增加。但是過多的商品導致供過於求,又會使商品的價格降低,最終回到正常水平。
㈩ 3.在古典總供給總需求模型中,當政府支出增加時,價格水平、總產出、利率和就業量如何變化
古典總供曲線為一條垂直的曲線,即政府支出增加會引起利率等幅提高,總產出和就業量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