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是多少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國內銀行資本充足率達國際先進水平
2003年國內銀行業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歷史最高,達117%。而今,在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衰退的今天,中國的銀行貸款余額佔GDP比重再超110%,達到112%。2009年4月末,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超過同期國內GDP總額(約31.8萬億元)。
就在歐、美等銀行業面對經濟衰退,金融被流動性緊縮的陰霾所籠罩時,國內的銀行業實施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半年時間里共新增貸款超過6萬億元,這一數字是2007年全年的1.2倍。
當前,國內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5億元,這與近年來主要商業銀行完成了改制上市,並獲得了巨額的資本補充有關,目前國內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均達到國際先進銀行的平均水平,充足的資本為信貸支持經濟提供了保障。
貸款余額佔gdp比重--中國銀行業貸款佔GDP比重超過了100%
這是一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數據。值得關注的是,國內商業銀行貸款投放仍有繼續增加的空間。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儲蓄總額已經達到53萬億元,仍然有17萬億的存貸差,以及1.6萬多億的超額存款准備金。當前存貸比為67%,低於1991年到1994年100%以上的水平,以及1995年到1998年90%以上的水平。
時至今日,美國、英國、日本的銀行體系貸款余額佔GDP的比重都不到100%,德國的銀行資產佔GDP的比例卻達到150%,與美英等國家相比,德國以外向型企業和穩健的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比例,成為抗國際金融危機較好的國家。
⑵ 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如何計入GDP核算
1、GDP【國內生產來值】是包源括稅收的,GDP有三種計算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一般常用的是支出法和收入法。
2、按照收入法核算GDP,主要是指提供生產要素所取得的收入,也包括一部分非生產要素,例如間接稅、折舊、公司未分配利潤等收入。
3、計算公式為:
GDP=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和企業轉移支付+折舊+統計誤差。
⑶ 宏觀經濟學習題:為什麼購買普通股票不計入GDP 銀行向某企業收取一筆貸款利息計入GDP
抄
普通股票不計入國內生產總襲值,而銀行向某企業收取一筆貸款息計入國內生產總值的原因:
由於國內生產總值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國內生產總值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國內生產總值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國內生產總值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國內生產總值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
總結:以上就是普通股票不計入國內生產總值,而銀行向某企業收取一筆貸款息計入國內生產總值的原因。
⑷ 因為將資產用於基金、股票、借貸等獲得的收益是否計入GDP
計入,應該算投資支出或利息。
國民生產總值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可以計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率)。國民生產總值的計算方法有三種:⑴生產法(或稱部門法),是從各部門的總產值(收入)中減去中間產品和勞務消耗,得出增加值。各部門增加值的總和就是國民生產總值;⑵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凈增或凈減)+出口與進口的差額;⑶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作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凈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中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匯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產總值。
⑴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角度來反映國內生產總值最終去向的一種方法。最終使用包括貨物和服務的總消費、總投資和凈出口三部分內容。即:國內生產總值=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購買+凈出口計算公式:GDP=C+I+G+(X-M)
GDP—國內生產總值
C—消費支出又稱個人消費支出
I—投資支出(設備的更新和凈投資)
G—政府購買(各級政府購買產品和勞務的支出)(不包含政府補助、失業救濟、退休金等福利支出及國債利息支出)
凈出口=X-M X—出口總額M—進口總額
⑸ 下列項目是否應當計入GDP
股票買賣的價格 不計入
支付給證券經紀人的傭金;計入
銀行助學貸款的利息;計入
私人向貧困大學生的捐贈;不計入
⑹ 存貸款總額/GDP 是什麼
存貸款總額/GDP表示存貸總額佔GDP的比重。先分析如下:
經濟學理論層面與國家政策制定領域是沒有最佳的比例(信貸與GDP的比例);
要討論信貸余額多是好是壞,關注的應該是信貸質量的好壞。以2012年上半年中國發放7.4W億來說。
一是有一部分流入股市與房市了,貸款回收的難度與形成壞賬的可能性都變大了;
二是放貸比例不合理,大部分信貸額還是分配給了大型企業,國家一直強調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比重月底風險會加大:一旦投資和信貸放緩,增長能否持續是個大問題。
⑺ 請問銀行利息計入GDP么
500塊的股票漲到1000,賣出去才算500gdp,同理,利息只有銀行支付的時候才計入gdp。所以,有交易的差額才有gdp。
⑻ 大家GDP和銀行基準利率有什麼關系
一國的GDP大幅增長,反映出該國經濟發展蓬勃,國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增強。在這種情況下,該國中央銀行將有可能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國家經濟表現良好及利率的上升會增加該國貨幣的吸引力。反過來說,如果一國的GDP出現負增長,顯示該國經濟處於衰退狀態,消費能力減低。這時該國中央銀行將可能減息以刺激經濟再度增長,利率下降加上經濟表現不振,該國貨幣的吸引力也就隨之而減低了。因此,一般來說,高經濟增長率會推動本國貨幣匯率的上漲,而低經濟增長率則會造成該國貨幣匯率下跌。
西方國家GDP的公布通常分為每月公布和每季公布,其中又以每季公布的GDP數據最為重要。在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由商務部負責分析統計,慣例是每季估計及統計一次。每次在發表初步預估數據(The Preliminary Estimates)後,還會有兩次的修訂公布(The First Revision & The Final Revision),主要發表時間在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國內生產總值通常用來跟去年同期作比較,如有增加,就代表經濟較快,有利其貨幣升值;如減少,則表示經濟放緩,其貨幣便有貶值的壓力。以美國來說,國內生產總值能有3%的增長,便是理想水平,表明經濟發展是健康的,高於此水平表示有通貨壓力;低於1.5%的增長,就顯示經濟放緩和有步入衰退的跡象。
⑼ 消費信貸與貸款總額是怎麼計入GDP的
支出法GDP=最終消費+資產形成總額+凈出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產形成總額+存貨+出口版-進口
這里計入GDP的是政府消費權,很顯然政府支出的公債利息和轉移支付都不是最終消費,所以不計入GDP,不然會重復計算
最終消費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對於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也就是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從本國經濟領土和國外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單位在本國經濟領土內的消費支出。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
⑽ 銀行助學貸款的利息計入GDP為什麼啊
計入GDP?怎會這么宏觀的問題啊。利息收入是銀行機構的主要收入,與其他經營主體的收入一樣,在統計過程中當然要計入國民生產總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