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知道今年浙江的GDP具體情況
、引 言
近年來,隨著中外經濟學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深入研究,學界和公眾逐漸認識到這種增長實際上是一種不平衡的增長,其代價是不斷擴大的地區經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目前,已經有學者指出如果地區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可能會影響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甚至更嚴重的後果(如Yang,1999;Yao 和Zhang ,2001)。Jones 、Li和Owen(2003)利用中國城市一級數據深入研究了導致地區經濟差距和收入差距擴大的真實原因,研究發現,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率差異比早期的研究結果大得多,其中政府區位優勢和政府優惠政策對區域經濟差異有重要影響。王小魯和樊綱(2004)全面研究了我國地區差距變動的趨勢和影響因素,他們發現,市場導向的外商直接投資以及民間資本流動使資金大量流向東部地區,導致東部和其他地區的差距增大。但東部持續的資金流入導致東西部資本邊際生產率差距縮小,從長期看可能降低地區間的差距,盡管勞動力流動有助於縮小地區間的收入差距,但中西部的制度落後(如科技成果市場化程度低)、城市化程度低、非國有經濟發展落後、要素市場發育滯後等導致這些地區和東部差距明顯。
不過,目前關於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研究絕大多數是關注中東西部以及省際之間的差距,省內各地區之間的差距往往被忽視。從現有數據分析來看,省內各地區之間的差距比東西部地區和城鄉之間的差距還要大。一些學者根據2001年的統計數據,將各省省會城市所在地區與該省人均GDP最低的地區進行了對比,平均差距為4.45倍。而東西部平均差距為1.44倍,城鄉之間差距平均差距為3.1倍(2002年數據)。以經濟大省浙江為例,2001年杭州市人均GDP24923元,麗水市僅為6391元。前者是後者的3.9倍。1998年,杭州的GDP總量為1134.88億元,寧波為973.44億元,而衢州僅為140.82億元,麗水為116.05億元。衢州和麗水行政區域面積佔全省25.7%,人口佔10.9%,2003年兩城市實現的生產總值分別為234億元和220億元合計454億元,僅佔全省的4.6%,人均生產總值分別為9560元和8835元,不到全省一半,僅為杭州的28%左右。①浙江經濟在90年代崛起以後,各界人士普遍將私營企業和民間資本視為其崛起的重要原因。同時,在省內我們也應該看到各市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仍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表1.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的2003年度中國綜合實力地級以上百強城市名單
城市 杭州 寧波 紹興 溫州 嘉興 台州 金華 湖州 舟山
城市綜合實力 8 18 42 45 56 57 82 91 97
人口和勞動力子系統 28 45 92 95 94 100 93 97 91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註:麗水、衢州兩市未上榜)
表2.浙江省各市1999年——2003年GDP水平
市地名稱 1999 GDP 2000 GDP 2001 GDP 2002 GDP 2003 GDP
杭州市 1225.28 1382.56 1568.01 1781.83 2099.77
寧波市 1041.74 1175.75 1312.69 1500.34 1786.85
嘉興市 471.89 541.02 604.26 706.43 858.03
湖州市 342.62 377.88 385 422.5 490.75
紹興市 705.06 779.76 822.54 928.15 1089.28
舟山市 101.37 114.03 126.69 146.01 172.27
溫州市 733.19 828.12 932.08 1060.97 1226.44
金華市 500.03 546.52 597.34 680.41 801.6
衢州市 147.49 161.9 176.28 200.31 233.73
台州市 605.00 674.99 747.51 858.31 995.03
麗水市 122.17 136.76 158.97 185.1 220.29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資料庫,筆者整理而成。)
二、影響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變數解釋
私營企業密集度:我們認為在一定地域內私營企業密集度的大小決定著該地區的市場競爭程度,市場競爭強度越大那麼經濟相應的就比較繁榮。所以我們選擇了1997年的各市私營企業數(單位:萬戶)和當時當地的總人口數(萬人),兩者相除得出私營企業密集度。單位是每人擁有企業數,由於數值很小在數據輸入時各乘以1000。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02)認為,隨著民營經濟資本積累能力的增強,自籌資金已經成為民營投資擴張的主要資金來源。國家計委經濟政策協調司赴江浙調研組(2002)使用了「內源性融資」的概念,認為內源性融資是江蘇、浙江中小企業發展的基礎性資金來源。「內源性融資說」也暗示了這樣一個積累性因果關系:人均GDP水平高——資本的可獲得性好——非國有投資水平高——人均GDP水平高;反之,人均GDP水平低——資本的可獲得性差——非國有投資水平低——人均GDP水平低。
居民存款儲蓄:居民儲蓄存款的多少決定了民間私人投資的力度。我們這里選擇了2000~2003年城鄉居民儲蓄年末余額的平均值。計算方法如下:AVER(S)=∑(S)/n
初始人力資本:資源稟賦論認為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與資源稟賦具有很密切的關系,尤其是人力資源的作用變得日益重要。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從宏觀上看,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本投資有很高的相關,舒爾茨發現,從1929年到1957年間的美國國民收入增長額中,作為人力資本主要形式的教育投資的增加在國民收入增長額中所起的作用達到33%,另一個美國經濟學家丹尼森也對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美國1929-1957年間由於教育投資增長而引起的國民收入的增長占整個國民收入增長的23%。從微觀上看,具有不同人力資本含量的勞動者其獲得的收益也各不相同。根據這種理論,浙江各地的人力資本存在差異,因而必然影響到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們把教育水平作為人力資本存量的重要水平。在模型中,我們選取了1997年的在校大學生,普通中學和小學人數。這三個值的權重分別為3,2,1。所以,初始人力資本=3*每萬人中的在校大學生+2*每萬人中的普通中學人數+1*每萬人中的小學人數。
實際利用外資:實際利用外資是影響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外生因素。外資不僅僅作為資本留入,它同時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方法,因此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選取了1997——2003年浙江各市實際利用外資的金額,將歷年數額相加。由於數字較大,我們選取了實際利用外資的自然對數。具體演算法如下:TAFC=ln∑(TAFC)
城鎮化水平: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該國的城市化水平。同樣,城鎮化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增長中心總是大小不一的城市,我們大體可用城市化水平來表示增長中心的總體數量和總體水平。錢納里等人對90個國家統計資料的計量分析證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與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之間,具有穩定的正相關關系。②浙江省內大城市並不多,不過,浙江的小城鎮建設相當出色。80年代以來國家一直在提倡發展小城鎮,一方面小城鎮可以轉移相當數量的農村勞動力,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大城市的一些通病,非常適合我國的國情。因此我們選取了城鎮化指標,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化水平。具體演算法如下:城鎮人口/總人口。(由於資料的限制我們選取了1997年的數據,此外還可以用非農業戶口/總人口的演算法,但是目前我省人口流動相當大,一部分農業戶口居住在城鎮當中,事實上已經不能再簡單計算為農業戶口,因此用這個數據衡量城鎮化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
GDP:盡管以GDP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遭到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批評。不過,應該加以區別的是我們反對的只是忽略環境、人文等因素一味追求GDP數量的行為,而不是GDP本身。事實上,GDP是一個很好的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因素。我們選取了1998年浙江省各市間的GDP數額。
(二)數據收集和處理
我們主要利用了中國統計資料庫。主要數據有:浙江省1997——2003年各市、地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情況統計;浙江省1997——2003年各市、地各類學校在校學生數統計;浙江省1997——2003年各市、地工業企業單位數統計;浙江省1997——2003年各市、縣總戶數和總人口數統計等統計數據。筆者根據前述變數解釋中給出的計算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最終數據處理結果如下:
城市 私營企業密集度(×1000) 居民儲蓄存款
(億元) 初始人力資本 實際利用外資(億美元) 城鎮化水平% GDP
(億美元)
杭州市 5.399 865.2 2109.22 12.82 95 1134.88
寧波市 6.544 642.76 1857.05 13.29 96 973.44
嘉興市 1.472 349.66 1623.23 12.25 82 445.03
湖州市 1.98 171.145 1731.29 11.83 93 324.54
紹興市 4.574 427.795 1744.11 12.05 77 651.25
舟山市 0.462 91.075 1987.15 8.95 97 93.56
溫州市 3.317 523.53 2169.75 10.78 91 677.18
金華市 6.325 330.21 1881.47 10.86 74 484.48
衢州市 6.491 103.64 1740.65 9.37 92 140.82
台州市 ? 321.16 1933.88 10.93 92 554.63
麗水市 1.808 102.05 1823.52 8.66 67 116.05
(三)研究方法
影響浙江省內各市經濟差距的因素到底是什麼?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各地資本投入、私營企業發達程度不同。因此,我們選取五個因素做線性回歸模型,以此來分析影響省內各市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原因。這些因素包括私營企業密集度,居民儲蓄存款,初始人力資本,實際利用外資金額,城鎮化水平。在模型中,我們把這五個因素作為變數,GDP作為因變數。根據經濟學理論,我們認為這五個變數對經濟的影響是較大的,而且應該是正相關的。本文根據1999年和2003年各市統計資料,試圖通過多元回歸分析,對各地資本投入、私營企業發達程度與地區經濟差距的關系進行探析,並針對模型的計量結果提出縮小各地差異的建議。
(四)模型的建立和處理
我們將其建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GDP=b+b1x1+b2x2+b3x3+b4x4+x5b5+є,x1、x2、x3、x4、x5分別代表私營企業密集度、居民存款儲蓄、實際利用外資、初始人力資本、城鎮化水平等五項解釋變數;b1、b2、b3、b4、b5分別是解釋變數的系數;є為干擾項,GDP為被解釋變數。我們用SPSS對數據進行處理,計算相關系數,再回歸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三、模型的結論和改進
(一)回歸結果解讀與政策建議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模型的R2=0.994,修正後的R2為0.987,P值為0.00a。擬合度較好,該模型是有效的。在這五個變數中我們可以看出初始人力資本、城鎮化水平的P值為0.250,0.501,說明這兩個解釋變數還存在一些問題,對模型的解釋力度不夠,需要改進。在結果中我們看到居民儲蓄水平、私營企業的P值分別是0.012、0.110,B值分別為0.883、14.457,正和我們的預期一樣,存在著正的相關作用。
從上述的回歸分析中,我們認為造成浙江省內各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因素較大的是居民儲蓄存款。這與經濟運行的實際相符合。浙江省的經濟尤其是溫台地區主要是內生型經濟發展模式,民間資本、私人的投入是影響經濟的重要因素。所以居民儲蓄存款在模型中擬合的最好,令我們感到詫異的是城鎮化水平的擬合度很差,這可能在省內城鎮化水平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是很大,相反可能是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城鎮化進程。我們在數據整理中發現1997年鄉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值都很大,除了麗水是0.67以外,其餘都在0.77以上。按這種分析,城鎮人口對經濟影響應該是有的,出現偏差的原因我們認為可能是數據處理的不當;二是省內各市城鎮化水平差異不大造成的,我們將做進一步的研究。初始人力資本在模型中反映出來是正相關的,但數據擬合度不如居民儲蓄來得好,我們認為可能是數據選取太接近,初始人力資本的效果還沒有發揮出來。這里可做改進。
根據這種分析來看,為了減少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當地政府可以從幾個方面著力:
1、支持省內欠發達地區發展,加大投資和政府間轉移支付。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受布局戰略等的一些政策因素及人們思想觀念等的原因,在政府、社會投入和積累方面,發達地區遠高於欠發達地區,造成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明顯。欠發達地區要充分利用資源、區位等優勢,特別是勞動成本低的優勢,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建成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體的浙西產業加工密集帶,調整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大力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及時抓住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結構重組的關鍵時期,積極融入長三角,實現與長三角經濟區的對接和聯動,不斷拓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空間,分享現代區際的分工利益,努力縮小與發達城市的差距。
2、為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軟硬體發展環境,加大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尤其要注重金融支持。各級政府要在相應的適合地區經濟發展的產業政策下,一手抓農業,一手抓民營企業,提倡不同組織形式的民營企業共同發展,支持、鼓勵各類人才開發,並在財力上給以必要的支持。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改革開放20多年的實踐表明,東部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民營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杭州、溫州、台州等地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之所以能夠在領先其他縣市,與這些地方民營經濟的大規模發展是分不開的。
3、提高人力資本的存量。從地區經濟差異影響的回歸分析看,各地人力資本的狀況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小存在著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特別是近年來,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了明顯的增加。 勞動力市場分割狀況的逐步消除,地區人力資本含量對經濟發展的作用還會加大。現有的資料已經明確低表示了這種趨勢,在政策傾斜對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影響減小的時候,人力資本的作用增長了。在發展落後地區經濟的時候,如果不在人力資本的改善上盡心努力,那麼經濟發展必將缺乏動力。應該充分意識到人力資本對改善地區經濟差距的作用,落後地區要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快科技與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現代人觀念的培育等使自己的人力資本含量得以提升,使自己能夠在進一步的發展中與先進地區的發展縮小差距。
此外,欠發達地區的文化教育事業、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當地政府努力,同時省政府要大力幫助。
(二)模型的改進
模型可以從數據分析上加以改進,我們所選用的居民儲蓄是一個總體水平,它受到地區大小和人口多少的影響,如果能將其處理為居民平均儲蓄水平將更加客觀。我們所選用的GDP水平是1998的數據,顯然有點陳舊,如果能選用近幾年的數據,相信初始人力資本(1997年數據)的作用將發揮出來。
此外,我們可以借鑒中山大學的徐現祥博士和李郇教授「中國省區經濟差距的內生制度根源」這一報告的研究方法。我們的研究主要採用回歸方程定量分析浙江省各市經濟增長差異的決定因素。盡管數量分析有助於精確分析各種因素的重要程度,但這種分析方法忽視了制度變遷的內生性問題,從而導致估計結果可能是有偏的。基於此,提出了一個分析浙江省各市經濟發展程度差異的制度性假說,即當今各市內生的社會基礎設施(即由制度、政策等構成的經濟發展的軟環境)的差異決定了其當今經濟績效的差
❷ 浙江省近20年的三個產業的投入資金
浙江產業轉移特徵分析
產業區域轉移簡稱產業轉移,是由於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後某些產業從某一地區或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一種經濟過程。現階段浙江省產業轉移的主要特徵有:
2.1 從產業轉移的主體看,以中小規模的民營企業為主。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中小企業工業總產值在全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基本穩定在75%-80%之間,近幾年隨著浙江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這一比重已超過了90%。浙江民營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在技術和企業經營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有了向外部區域追求要素邊際效益最大化的可能,通過產業轉移,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浙江目前已有7000多億元民間資本進入全國各個領域,進行企業市場拓展、建立研發機構及利用增量部分興辦企業、延伸產業鏈等。另外,根據浙江省工商局發布的《從浙企外遷看浙江省個私民營企業生態環境》報告分析,浙江省3000家外遷民營企業中,在浙公司(或原在浙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以下的企業有1477家,佔89.5%。其中,500萬元以下的937家,佔56.8%;500萬-1000萬元的251家,佔15.2%;1000萬-5000萬元的289家,佔17.5%。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中小民營企業的向外轉移和產業擴張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2.2 從產業轉移的模式看,由單一的商品輸出形式向立體交叉的多元化形式轉換,轉換結構高度化和知識化趨勢明顯加強。在產業轉移的初期,浙江主要以商品輸出作為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一種模式,利用浙江省具有生產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通過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日用小百貨、紡織品等銷往全國各地來實現單個企業的外部市場拓展。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地區分工的不同,出現了產業關聯型、資本輸出性、人才聯合型、資源綜合利用型等多種交叉形式的產業轉移。例如:企業通過把生產基地搬遷到商品輸入地或者投資設立生產型企業,就近市場進行生產和銷售;企業還可以把上下游產業鏈上相關產品根據地區資源優勢進行分工生產;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企業還可以整合當地的人力資源、信息服務系統、銷售網路等優勢為企業所用。
2.3 從產業轉移的產業形式看,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轉移為主。浙江傳統的優勢產業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近幾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浙江省能源的緊缺,這些傳統的優勢產業逐漸失去了他們的競爭優勢,於是許多製造業開始把目標轉向省外地區。一些製造業通過「增量」意義上的跨地區發展,把在浙江當地逐漸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技術、裝備、管理和人才等要素整體移植到其他區域重新組織新的產業生產基地,從而騰出空間和生產要素發展更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根據浙江省工商局發布的《從浙企外遷看浙江省個私民營企業生態環境》調查顯示,全省有68.1%的外遷企業從事加工製造業,其中從事服裝加工業的佔11.5%,低壓電器製造業的佔10.1%,其他製造加工業的佔46.5%。
2.4 從產業轉移的區域看,區域化特徵非常明顯,主要為東部和中西部兩頭並進形式。浙江的部分產業向高梯度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轉移,是為了追求人才優勢、科技優勢、軟環境優勢和對外開放優勢。其轉移形式有:一是在當地建立銷售子公司、研發機構、融資公司等,而總部和主要生產基地還在浙江;二是將企業總部轉移至東部,生產基地仍在浙江,同時在兩地建立銷售網路。把處於價值鏈低端的產品生產向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區轉移,追求的是低成本優勢和市場優勢。通過將一些更適宜在西部地區發展的產業的生產能力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形成浙江和中西部地區的產業分工,達到加快浙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❸ 現在金融危機 中國政府也投入很多資金給銀行 但是錢都花到什麼地方了
國家為什麼要給四大行注資,因為之前的四大行由於歷史原因,給政府和企業的貸款太多,很多都是不按照銀行的經營目標和風險控制來的,都是屬於行政命令性質的貸款,這些貸款產生了很多的壞賬,導致整個銀行業和金融體系面臨危機,可以說在破產的邊緣
要建立一個有效的健康的金融體系,就必須先拯救四大行,所以出了個注資計劃和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匯金公司用外匯儲備注資四大行,再把很大一部分的不良貸款剝離到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這樣的話,四大行資本家就充實了,資產質量明顯好轉,然後再改製成股份公司,上市融資,進一步的規范和發展四大行,可以說,如果當初不注資和剝離不良資產,那麼這次的金融危機對我國金融系統將會造成及其嚴重和可怕的沖擊
補充說一下,現在只有工行、建行和中行完成了注資和改制上市,農行由於歷史包袱沉重,目前還沒有完成改制上市,不過,快了
❹ 浙江經濟在全國目前處於什麼狀況
現在正處於發展當中。。 台州是中國股份合作經濟的發祥地,是浙江製造業全國各種家電、汽車塑料配件90%以上在台州加工完成;模具行業在全國居領先地位
❺ 中央和各地政府已決定投入上百億資金來治理環境污染,對此你想做說些什麼呢!
從本質意義上講,環境污染治理所需的資金應該由政府來支付,因為所有的工礦企業,哪怕是養豬場,都是需要交納排污費的,但是有政府出錢治理污染,是否是天方夜談。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訴污染企業,這樣政府就能在污染治理上取到主導作用,但是資金是由污染的企業支付!
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❻ 浙江省經濟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
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品牌大省」的戰略決策,這既是應因宏觀調控新形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也是應因浙江經濟發展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再造浙江經濟發展優勢的重大決策。推進名牌戰略,是建設「品牌大省」的核心內容。它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及我省經濟內涵式發展的要求,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提高產業層次,增強經濟競爭力,保證浙江經濟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
實施名牌戰略
為打造品牌大省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浙江是全國首批實施名牌戰略的省份。1992年省政府2號文件提出了宣傳和發展名牌產品的戰略部署,我省名牌戰略圍繞重塑浙江產品質量新形象和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基本目標,堅持突出重點,扶優扶強,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目前,浙江省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39個,位居全國第二;浙江名牌產品總數發展到1039種,其中,工業產品819種,農業產品215種,傳統特色文化產品5種。名牌產品生產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努力拓展市場份額,企業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逐步提升。據統計,工業名牌產品的銷售產值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利稅總額佔40%,出口創匯佔全省工業製成品出口額的18%。
實施名牌戰略,對地方經濟健康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浙江省不少地方堅持「抓質量、擴規模、增實力、上水平、樹形象」的工作思路,內練素質,外樹形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溫州市實施「質量立市、名牌興業」,產品質量總體水平和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提高,涌現出25個中國名牌產品和2個全國質量管理獎生產企業,集聚了「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服裝名城」、「中國鎖都」、「中國制筆之都」等19個國家級生產基地,樹立起溫州行業品牌的良好形象,也為「品牌溫州」創建打下堅實基礎。
在實施名牌戰略中,廣大企業以名牌創建為契機,推動企業質量管理上水平,使全省涌現出一批質量管理的先進典型。他們採用國際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持續開展質量管理評審,積極開展全員質量管理,通過上下道工序調查、質量演講比賽、技能競賽、質量知識競賽、產品比對試驗、QC小組成果發表等形式,激發了員工參與企業質量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營造了濃厚的質量文化氛圍,為提升產品質量,創建名牌打下堅實基礎。
實施名牌戰略,促進傳統產業的提升。一些傳統產業實施名牌戰略後,以技術改造、科技創新為突破口,品種不斷創新、品質日益提高,出口、銷售收入、利潤指標普遍提高,重新煥發了青春活力。代表紡織業國際先進水平的無梭織機,我省擁有率已從幾年前的3%,提高到目前的50%以上,我省的傳統紡織產業整體得到提升。中國黃酒集團有限公司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累計技改投入超過6億元,將電子計算機控制應用到黃酒發酵生產過程中,並對一些黃酒生產中的技術難點進行了攻關,解決了許多困擾黃酒業多年的技術難題。
按照品牌大省要求
深入推進名牌戰略
當前,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品牌是制約我省「品牌大省」建設的重要因素。我省有些企業雖然在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名牌尚未出現;有些企業增長速度很快,但是企業規模不大,品牌集聚和輻射不強,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有率還很低;不少企業在技術上有所進步,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還是較少,核心技術還是從國外引進;有些企業比較善於在商品市場上進行運營,但能夠運用國際資本市場和期貨市場來進行運營的還是不多。按照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經營品牌、延伸品牌,做到無牌貼牌變有牌,有牌變名牌,培育更多的中國馳名商標和名牌產品,努力創造若干世界名牌,努力打造「品牌大省」的要求,下一步深入推進名牌戰略要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認識,調整思路,圍繞「品牌大省」建設,深化名牌戰略。要正確理解和把握「品牌大省」的內涵,積極發揮名牌戰略在打造「品牌大省」中的主力軍作用。要從品牌教育入手,加大對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企業領導的品牌意識教育,通過理論學習、方法學習和實務學習,了解和掌握創名牌的一般規律並能運用於名牌戰略的實踐中。要調整實施名牌戰略的重點方向,積極打造一批具有相當規模的名牌群體。從國內外名牌戰略的實踐來看,從我省經濟結構特點看,以科技創新和現代品牌經營方式,推動特色產業和塊狀經濟產業集群發展,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保護建設和節約整治並重,緩解資源要素環境壓力的有效舉措。實施名牌戰略,必須從最基礎的市場調研做起,了解相同產品、相近企業、同一行業的產品市場情況,包括市場空間、市場定位、市場價格、市場服務、市場營銷及企業運作模式和企業文化建設,從中尋找市場盲區或盲點,創造名牌的市場空間,形成名牌的發展優勢。
(二)加強研究,科學規劃,著力培育,提升品牌集中度。要在保持我省現有名牌競爭優勢的基礎上,認真研究解決品牌建設中出現的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研究名牌戰略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明確下一步深入實施名牌戰略,打造「品牌大省」的總體思路和指導思想。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品牌大省」的戰略部署,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提高綜合實力為目標,以深入實施名牌戰略為抓手,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手段,集中資源、力量,著力培育和發展一大批名牌產品,帶動全省企業質量水平、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動結構優化、產業升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實現我省由「製造大省」向「品牌大省」的跨越。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浙江經濟的實際出發,制定符合浙江經濟特點和企業現狀的名牌戰略實施和發展規劃,重點培育、扶持一批國家級名牌和若干世界級品牌,擴展我省名牌的產業領域,提高名牌經濟的市場佔有率和覆蓋面;在打造區域名牌、服務(三產)名牌和農產品名牌上花功夫,帶動民營經濟、中小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層次,全面提高國際競爭力,塑造浙江品牌的整體形象;發揮名牌的帶動及其對資源的整合作用,促進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有限的資源向名牌龍頭企業集聚,完善產業鏈,促進產業提升。
(三)推進區域塊狀經濟向優勢名牌集聚,積極創建區域名牌。浙江以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為特徵的塊狀經濟,是我省產業經濟的一大特色。進一步整合這種塊狀經濟,並將其融入全球化的產業鏈中,有助於增強浙江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此,要對以製造業為主體的工業園區加速進行整合、擴容和提升,在充分利用現有園區的基礎上,突出特色,強化創新,合理布局。要著力彌補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著力延伸產業鏈,形成專業化的分工協作,使塊狀經濟區不僅僅是大量企業的簡單集聚,而且成為從產品研發到品牌整合擴展的一個完整體系,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浙江製造」的大本營。要採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方法,著力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區域名牌」。
(四)堅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強化政府服務和引導,推進名牌的培育和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對名牌培育和名牌發展所具有的推動作用,把競爭重心調整到提高產品質量,提升售後服務,增加市場佔有率,增強名牌競爭力上來。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積極推動企業走品牌之路,引導企業加強對消費需求、營銷環節、競爭對手、未來市場變化的分析,結合自身優勢調整市場戰略,確立品牌形象。要著力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的爭名創牌工作。對地方優勢產業、省級名牌、有希望爭創國家名牌、沖刺世界級名牌的產品和企業進行排隊,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力爭盡快取得突破。同時,要注重在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重點行業、高技術產業中培育和發展強勢品牌。要營造「千家爭名牌、萬家創品牌」的氛圍,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名牌戰略實施。進一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經濟工作的軟環境。持續加大打擊假冒偽劣的力度,為名牌的培育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不斷改善名牌評價和推薦工作,建立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和符合競爭規則的評價和推薦機制,確保名牌戰略的順利實施。在長三角地區省級名牌互認協定的基礎上,繼續推進二省一市名牌戰略的交流和聯動保護機制。
(五)充分發揮政策杠桿作用,完善品牌建設配套措施。實施名牌戰略、打造品牌大省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市場環境、產業結構、金融投資、貿易條件和法制建設等方方面面。僅僅依靠企業自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國家的力量和政府的行為在推進企業實施名牌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是個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在鼓勵企業創造名牌、走品牌發展之路方面有不少積極的政府行為;日本、韓國和歐洲等也在激勵企業提高質量、創造名牌方面採取了不少政策措施。廣東、山東、江蘇、福建等地政府充分發揮政府作用,紛紛出台政策,激勵和扶植名牌企業。參考國內外先進經驗,我省應該出台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創造名牌、走品牌發展之路。
(六)以品牌建設為抓手,推進中小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我省中小企業量大面廣,但相當部分企業創牌意識不強,質量管理水平不高,產品質量穩定性差。因此,提高中小企業質量管理能力和產品的質量,樹立浙江中小企業良好的質量形象,是我省實施名牌戰略的重要環節。一是品牌帶動。通過爭名牌創品牌,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二是對中小企業的質量幫扶。以創自主品牌為抓手,加強質量基礎工作,推動產品質量的提高。對中小企業而言,創自主品牌,必須有質量作支撐;而產品質量的提高,又為爭創自主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❼ 浙江的經濟情況
2008年的第八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揭曉,浙江省27個縣(市)進入中國經濟百強縣(市)。
其中,慈溪市居第7位,紹興縣居第8位;
餘姚市居第11位,義烏市居第12位,諸暨市居第14位,溫嶺市居第15位,樂清市居第18位;
瑞安市居第20位,海寧市居第21位,桐鄉市居第24位,富陽市居第28位,上虞市居第42位,平湖市居第47位,東陽市居第59位,臨海市居第60位,嘉善縣居第64位,長興縣居第65位,海鹽縣居第67位,寧海縣居第72位,永康市居第74位,玉環縣居第75位,象山縣居第79位,臨安市居第80位,德清縣居第83位,嵊州市居第90位,奉化市居第91位,蒼南縣居第97位。
另外,浙江蕭山成了杭州市蕭山區,浙江鄞縣成了寧波市鄞州區,像這樣的縣域都退出排名了。
浙江經濟發展確是一個奇跡。以1978年與2008年相比,省內生產總值從124億元增長到21486.9億元,從全國第14位上升到第4位;人均省內生產總值由331元增至42214元,首次突破6000美元。財政收入從27億元增至3730.1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連續21年居全國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272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258元.據統計,到2001年末,浙江省擁有民營科技企業10366家,技工貿總收入3908億元,佔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5%。浙江10000多家民營科技企業中,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有近800家,市縣級高新技術企業約700多家,合計占民營科技企業的15%左右。這些企業是浙江經濟的中堅力量,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參與國際競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❽ 為什麼中國對浙江的投入大不大
因為那裡大多都是漢人,漢人為中國犧牲一切是註定的命運和使命。每個漢人都需要默默承受,當然,我們的承受也是有極限的。你只的是這次水災吧。如果是少數民族肯定需要大力救助,而浙江多是漢人,並且災害的破壞性對於重建性來說並不是十分巨大。而且浙江是富足地帶,恢復起來相對容易,對某些地區之所以大力投入,因為他們根本無法對那樣的災難進行恢復,不大力投入他們就無法生存。任何大力的投入,都會進行有效的評估。我承認對我們漢人有一定看似的偏見。這就是一個父母有很多孩子,老大已經具備強大的生存能力,而最小的小孩肯定會受到特別的照顧一樣。何必太在意呢?用自己的雙手重建,總比討來的實惠心理上踏實。我們是最勤勞的民族,沒有什麼可以懼怕的事情。
❾ 為什麼國家不怎麼給浙江投資,據說是全國倒數第二
聽誰說的,浙江的發展近幾年也是很快的,國家是先從沿海再一點一點往內地的。國家還是挺關注浙江的要不浙江也不會這么有錢。
❿ 國家每年在扶貧上投入多少資金,佔GDP的比例是多少
以2019年為例,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金額為8032236萬元(來源於國家扶貧辦2018年12月4日發布的《國務院扶貧辦關於做好2019年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項目安排的通知》)。再依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19年GDP數據顯示為990865.1億可知,其所佔比例為0.08%。
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金額為14609512萬元(來源於國家扶貧辦2020年6月16日發布的《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分配表》)。因2020年尚未結束,該年度的GDP總額尚未公布。
2018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支出金額為10609512萬元(來源於國家扶貧辦2018年5月15日發布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於下達2018年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計劃的通知》)。再依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的2018年GDP數據顯示為919281.1億可知,其所佔比例為0.12%。
(10)中國政府對浙江省資金投入情況擴展閱讀:
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部分省份分配計劃:
1、河北省377848萬元。
2、山西省394423萬元。
3、內蒙古281958萬元。
4、遼寧省115744萬元。
5、吉林省194818萬元。
6、江蘇省45350萬元。
7、浙江省57597萬元。
8、安徽省392106萬元。
9、福建省118296萬元。
10、江西省366719萬元。
11、山東省137366萬元。
12、河南省583685萬元。
13、湖北省623754萬元。
14、湖南省60850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