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致玉米價格大幅下跌的原因有哪些
中國玉米市場和玉米政策現狀
一、當前中國玉米市場的現狀
1.進口原料替代量巨大。
全年度高粱、大麥、木薯、DDGS及玉米等替代品進口量超過3000萬噸。
2.下游需求弱。
飼料養殖需求下降幅度較大,主要是受能繁母豬及生豬存欄大幅下降的影響。
深加工需求主要是受經濟形勢不好所影響,
下游產品需求差,利潤低,導致深加工開工率不足。
3.市場心態極度悲觀。
市場心態悲觀導致貿易商加快去庫存速度,導致現貨價格大幅下跌。
4.國儲拍賣難以成交,庫存壓力巨大。
由於拍賣糧成本與市場價存在巨大價差,
國儲拍賣成交率很低,
國儲去庫存速度緩慢,庫存壓力巨大。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1.新年度開始一定要控制住進口替代。
最好的辦法是將運輸補貼大幅度提高到300-400元/噸,
這樣東北玉米到南方價格會在2050-2150元/噸之間,
那麼進口高粱、進口大麥都將失去市場份額。
這樣臨儲可以少收3000萬噸,而400元/噸的運輸補貼相當於不到2年的臨儲費用支出,從財政的角度看總體還是劃算的。
否則替代品持續沖擊, 一旦3000萬噸玉米就會進入臨儲,那麼還需要幾年時間的存儲,存儲費用會對財政造成較大的負擔。運輸補貼都是先運後補,等於先不用錢就可以解決掉3000萬噸玉米的消化問題。
2.加大力度打擊走私肉類。
每年大約有300萬噸的走私肉,打掉之後每年可以消化1000萬噸的糧食。並且將利於中國飼料業和養殖業的發展。因此應下大決心,全國范圍開展打擊走私肉的運動,要抓典型,嚴處理。
3.加大燃料乙醇的使用范圍。
建議全國范圍內使用,這樣每年可以消化掉3000萬噸庫存玉米。由中石油和中石化收購乙醇,進行混配。
用加油站獲得的各項相關稅收以補貼可能出現的加工虧損,這樣還可以解決全國酒精廠開工率不足的問題,並且如果未來一旦缺糧可隨時進行調整。
到新季玉米收購結束時會有2億噸的庫存,足夠消化7-10年,不用擔心缺糧問題。
三、新季臨儲政策剖析
1.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表示,要完善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雖然15年臨儲可能是最後一年執行,但也必須要收,否則政府會失信於民、市場會失靈,那麼玉米價格下跌幅度有超過50%的可能,甚至會更多。
因供嚴重大於求,無人接盤。以種糧為主要收入的農民會受到毀滅性打擊,所以新季臨儲必須要收。
2.大幅下調臨儲價格不可取,因市場嚴重供大於求和失靈,即便是再降,玉米也會都進入臨儲庫存。
不僅與保護農民利益(尤其是種糧農民利益)的中央精神相違背,造成種糧農民收入大幅下降,並且還會嚴重損害新型農業主體。
因事先未告知農民和市場,租地成本很高,生產資料成本更高,以黑龍江一些地區為例,僅玉米種子的成本就達到2500元/公頃。這樣多年來培養的種田大戶、農業合作社將會破產,土地集約化經營會嚴重倒退,在中國剛剛興起的現代化、規模化農業會被搞垮。
在整體經濟形勢下滑的背景下,如有大批農民的利益受損害、甚至破產,將不利於社會穩定。如果臨儲收購價格大幅下調200元/噸,以收8000萬噸計算,僅才省出160億元,但政府的公信力和農業、農民的穩定發展都受到嚴峻挑戰。因此大幅降低臨儲價格是不講政治的,要相信中央主要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3.大幅降低臨儲價格後,現有的臨儲庫存玉米會遭遇更加嚴重的貶值,國家財政損失巨大。
即使推行燃料乙醇添加政策,市場也不會使用陳玉米,因為陳玉米的成本相對新玉米來說要高,對國家也很不利。
4.新季玉米豐收和減產目前還是未知,如果出現一些減產,並且還大幅度降低臨儲收購價格的話,那麼農民種糧的總體收入會大幅下降,這樣農民受到的打擊更大。
不同於油菜籽,玉米種植面積廣,在中國糧食安全的主產區,影響巨大。因此需全面慎重的出台政策,不調整臨儲收購價或小幅度降價更加可取。由於已經是最後一年收儲了,用綜合思路可以解決問題就沒有必要傷害農民。
四、解決問題的辦法剖析
1.2016年必須調整種植結構,取消臨儲玉米政策,同時加大支持國產大豆產業,採取糧豆輪作,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2.通過有競爭力的運費補貼和打擊走私肉的辦法,提高至少3000萬噸的國產玉米銷量。同時還能帶動物流業,也提高了經濟活躍度。
3.全國范圍內開展使用燃料乙醇。以目前的庫存水平來看,至少5年內不用擔心會出現缺糧的情況。
4.新糧收購時就給予東北深加工補貼,並明確新年度拍賣政策為順價銷售、取消補貼。這樣深加工、貿易商以及飼料企業都會備足庫存。臨儲收購量會大幅減少,農民利益也會得到保障,這樣可以花小錢辦大事。
如果這幾項綜合措施實施到位,新年度臨儲收購量不會超過5000萬噸,可能在3000-4000萬噸之間,因為運輸補貼能夠解決3000萬噸,各庫存環節也能解決至少2000萬噸。
2. 2015的玉米價格為什麼一直下跌,2016年會是什麼樣的趨勢呢
其實2015年不光是玉米,世界上大宗商品價格,上到原油,有色金屬,下到化工產品、農產品,全部都是一個熊市,至於能否起來,現在只能說有些止跌跡象,能否反轉還有待觀察
3. 聚焦三農2015玉米為什麼價格低
今年的玉米市場可謂慘不忍睹,特別是7月中旬以後,價格便開啟急速下跌模式。本應借著臨儲收購政策的執行,玉米價格在9月新玉米上市前走出一條漂亮的上漲行情,但因國內外諸多因素打壓,玉米市場呈現旺季不旺,價格並未如預期那般上漲。新玉米陸續上市、臨儲收購底價的大幅下調,這兩大利空因素沖擊國內市場,導致玉米價格進入漫漫熊途。小編了解了一下現在華北那邊的玉米情況,新糧收購價格集中在0.8-0.86元/斤,較去年1.1-1.15元/斤的收購價格大幅下跌。俗話說:谷賤傷民!今年的玉米行情的確傷了不少農戶的心啊!那麼問題來了,玉米價格到底為啥那麼低?
原因一:臨儲拍賣成交慘淡 去庫存化迫在眉睫
2008年國家玉米收儲機制開始實施,每年的臨儲底價及收儲量呈現遞增趨勢,在保障農戶利益的同時,其弊端也逐漸浮出水面。本年度更是以8279萬噸的臨儲玉米收購量收尾,2013/14年度收儲總量也是高達6919萬噸,連續兩年的大規模收購,導致國家臨儲玉米庫存高企。有人會問:不是有拍賣么?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年的拍賣情況。上午明顯可以看出成交量持續走低,特別是今年,成交慘淡,流拍情況也是時有發生。
我們先來算一筆賬:據統計,今年臨儲玉米拍賣至今累計成交566.9萬噸。從近兩年拍賣情況來看,2012年的3083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2137萬噸,2013年的6919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915萬噸。粗略計算一下,臨儲玉米庫存剩餘大概超過1.6億噸,這還不算上目前農戶、貿易商手中流通的玉米及臨儲進口玉米的數量。玉米庫存過剩,嚴重打破了以往市場供需平衡的結構,直接造成供應過剩、價格持續下跌的結果。
原因二:新季玉米臨儲收購底價首次下調
今年的糧食收購價格較去年有所下調,2015年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國標三等質量標准)為1元/市斤,相鄰等級之間差價在每市斤0.02元,比去年臨儲價格每斤最多調低了0.13元。其實早在政策發布之前,新季玉米臨儲收購底價調整的消息就被傳得沸沸揚揚,政策一公布,各方對玉米市場的悲觀情緒進一步加深,華北地區新上市春玉米開秤即跌破1元大關,目前新糧收購價格集中在0.8-0.86元/斤,較去年1.1-1.15元/斤的收購價格大幅下跌。
自2008年國家執行臨儲政策以來,首次下調了收購底價。今年的收儲政策與往年一個明顯不同是要嚴控霉變2%以內,同時公布時間較去年提前兩個多月,且啟動時間比往年提前20天左右。這樣也有利於充分利用好烘乾能力,盡量減少玉米霉變,適當提前啟動時間,有利於農民收獲後及時賣糧。
原因三:無「需求」哪兒來的「王道」?
對於今年的玉米,乃至整個飼料市場來講,用「需求才是王道」這句話來形容真真的是再貼切不過了。之前講了這么多,不論是玉米連年增產、臨儲庫存過剩,還是進口替代品打入國內市場等利空影響因素,說到底,還是因為需求消費不給力所致。
從我國現階段的生豬養殖形勢來看,自2013年12月份開始,豬價就開始進入到漫長的下行通道,盡管豬價在今年3月開啟連續上漲模式,主要由於供應緊張所致,也就是生豬存欄數量偏低引起的豬價上漲,而對玉米需求量卻是持續減少趨勢。圖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出,國內生豬存欄及能繁母豬在今年年初開始存欄水平偏低。最新數據顯示:9月能繁母豬存欄數據繼續下行,較上月減少8萬頭,跌至3852萬頭,環比下降0.2%,同比下降15.4%;生豬存欄量38963萬頭,較上月增加232萬頭,環比上升0.6%,同比下降11.8%。豬價的上漲的確可以帶動養殖戶(場)補欄積極性,但不論是補欄母豬或者仔豬,對未來生豬存欄的增長都需要一定的周期,也就是說,價格上漲,存欄量企穩至飼用原料增加需要一定的轉導時間。玉米的另一消費終端是深加工行業。今年以來,玉米深加工行業虧損情況不斷擴大,==部分處於停產或暫停部分生產線狀態,玉米庫存消化緩慢。
盡管生豬存欄有所恢復,深加工行業在新政策補貼加碼的帶動下,能夠帶動一定玉米消費。但俗語有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玉米在下游需求消費的恢復周期還須較長時日,玉米價格仍將有一段低迷之路要走。
原因四:進口玉米及替代品大量到港
今年國外進口風兒颳得那叫一個狂!特別是咱玉米市場。今年打壓玉米市場不可不提到的另一雙「黑手」就是進口玉米及替代品的大量入市。玉米近些年來,因臨儲政策支撐價格可謂水漲船高。作為重要的飼料原料,各大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不得不購買價格低廉的進口玉米或高粱、大麥等作物替代玉米。
據了解,高粱在畜禽料中可以實現100%的替代玉米,從理論上來講,高粱在豬料中對玉米的替代也能達到100%。同時,進口高粱、大麥並不像玉米那樣存在進口配額限制,因此今年進口量大幅增長。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7月份中國進口的玉米以及替代品(包括大麥、高粱和玉米酒糟粕)創下歷史新高。其中:7月份中國玉米進口量為111萬噸,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倍左右;7月份中國大麥進口量為128萬噸,比上年同期提高68%; 7月份中國高粱進口量達到111萬噸,同比提高183%。
最近,隨著新玉米陸續上市,國外穀物進口量開始下滑,但9月中國部分穀物品種進口量再度反彈,圖中明顯可以看出這一趨勢。對於今年供應過剩的玉米市場來講,龐大的進口穀物是導致國內玉米價格持續走軟的一大重要原因。
4. 2015年玉米價格為什麼低呢
今年玉米價格下跌跟國內外形勢有關系,一方面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低,全世界大宗商版品價格都在下權跌,包括國際小麥、玉米等糧食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國內政策性糧食倉儲也創下新高,國內庫存積壓導致玉米、小麥、稻穀走低。
所以只要國儲價格不調整,國內玉米價格是不會有起色的。
5. 導致玉米價格大幅下跌的原因有哪些
玉米價格大幅下降。
一是玉米深加工產能過剩。
二是玉米市場貨源充足。由於去年玉米價格較高,各持糧企業和農戶惜售,造成當前農民手中玉米存量大。
另外,進口高粱、大麥等替代品性價比較高,也對於本地玉米銷售的沖擊很大。中秋過後,新玉米即將上市,新舊玉米集中上市,市場供應充足,新玉米價格預計低開,糧食價格走勢總體不如去年。
去年相比價格較低。
據商河縣物價局最新調查數據顯示,進入9月玉米價格直線下滑,目前價格跌破一元,降至0.98元/ 500克,與上周1.01元/500克相比,下降2.97%,與上月1.05元/500克相比,下降6.67%,與去年1.12元/500克相比,下降12.50%。
6. 2015年糧食價格為什麼持續下跌
你好,
近期糧價暴跌的根本原因:為抵消憑空印錢帶來的食品通脹壓力,瘋狂的盡快糧食以壓低國內糧價。資料表明,今年中國糧食進口規模比去年幾乎增加一倍。與此同時,國內糧食生產成本在大規模印錢背景下不斷提高,導致農民棄耕拋荒嚴重。歷史上的歷次失業潮加上糧食危機會帶來什麼,請你充分展開您的想像!
我們大概可以明白以下幾個件事:
第一、當前國內糧價的異常走低,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而是美元加息背景下全球通縮造成的。不僅全球糧價走低,大宗商品價格也都走低。中國通過關稅和補貼等政策,對國內農民、糧價有一定的保護。但鑒於WTO的條款,可以操作的空間不大。
第二、農民在豐年減收,顯然會影響他們的種糧積極性。但全球通縮同樣打擊了中國製造業,加上房地產出現拐點,農民外出打工的機會也在減少。在這樣的年份里,國家應該更加重視三農問題。否則,就不僅僅是降低農民消費意願,拉低GDP的問題。對策可以是,增加農村社保的保障力度等。
第三,中國糧價長期高於國際市場。如果中國加入美國、日本主導的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定),實施零關稅,則中國農業面臨的沖擊將更為巨大。事實上,日本也面臨類似的問題。所以,中日兩國都面臨著農業轉型。
第四,中國糧價長期高於國際市場糧價,是因為我們仍然在很大程度上維持了糧食生產的「小農經濟」,成本太高。為什麼中國沒有實現農業現代化?因為我們的實體經濟不發達,工業化程度不夠,社保體系不健全,必須把耕地保留給農民充當他們的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為他們的生活「兜底」。在遭遇經濟危機的時候,農民工可能會大量失業,這樣可以給他們預留一個去處,一個飯碗。但這種制度設計,隨著新國際貿易體系的形成,已經很難維持下去。
第五,今年的糧價危局再次提醒我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中國農民之所以窮,尤其是最近10多年跑不贏通脹,最重要的原因是在這個「印鈔票的時代」,農民很難分享城鎮化帶來的地價紅利、房價紅利(城中村和郊區的農民例外)。目前國家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預定的設計方案。但問題是,一方面推進遲緩,另一方面改革力度還有待加強。
第六,農村問題的解決,絕對不能只從農村、農業上想辦法。最關鍵問題,還是建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法治社會,管住權力,這樣全社會才能有活力、創造力,農村問題的困局才能自然而然解決。說白了,中國只有全面改革,才能實現真正的充分就業,農村的「小農經濟」才能結束其歷史使命。
個股方面,跟玉米、小麥、水稻有關的概念股主要有:大北農、豐樂種業、敦煌種業、隆平高科、登海種業、萬向德農、新研股份、西王食品、農發種業、順鑫農業、北大荒、新希望、金健米業、史丹利。投資者需要密切注意糧價下跌,對這些企業產生的影響。
7. 玉米降價的原因是什麼
1 今年豐收,谷賤傷農
2 國家對玉米的價格實行了管控
3 國家將庫存的玉米外放,造成市場供大於求
4 最近玉米的市場行情比較冷
5 出口受阻
6 大量進口國外優質的玉米,使本地玉米銷售造成了困難
除了樓上回答的以外還有比較重要的
種玉米的農民較多 冬天擠壓嚴重 出現發霉 並且玉米含水量特別大 作飼料的時候都需要烘乾的 因此降價
8. 玉米為什麼會降價了
1、今年臨儲玉米拍賣至今累計成交566.9萬噸。從近兩年拍賣情況來看,2012年的3083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2137萬噸,2013年的6919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915萬噸。粗略計算一下,臨儲玉米庫存剩餘大概超過1.6億噸,這還不算上目前農戶、貿易商手中流通的玉米及臨儲進口玉米的數量。玉米庫存過剩,嚴重打破了以往市場供需平衡的結構,直接造成供應過剩、價格持續下跌的結果。
2、今年的糧食收購價格較去年有所下調,2015年國家臨時存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國標三等質量標准)為1元/市斤,相鄰等級之間差價在每市斤0.02元,比去年臨儲價格每斤最多調低了0.13元。其實早在政策發布之前,新季玉米臨儲收購底價調整的消息就被傳得沸沸揚揚,政策一公布,各方對玉米市場的悲觀情緒進一步加深,華北地區新上市春玉米開秤即跌破1元大關,目前新糧收購價格集中在0.8-0.86元/斤,較去年1.1-1.15元/斤的收購價格大幅下跌。
自2008年國家執行臨儲政策以來,首次下調了收購底價。今年的收儲政策與往年一個明顯不同是要嚴控霉變2%以內,同時公布時間較去年提前兩個多月,且啟動時間比往年提前20天左右。這樣也有利於充分利用好烘乾能力,盡量減少玉米霉變,適當提前啟動時間,有利於農民收獲後及時賣糧。
3、今年國外進口風兒颳得那叫一個狂!特別是咱玉米市場。今年打壓玉米市場不可不提到的另一雙「黑手」就是進口玉米及替代品的大量入市。玉米近些年來,因臨儲政策支撐價格可謂水漲船高。作為重要的飼料原料,各大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不得不購買價格低廉的進口玉米或高粱、大麥等作物替代玉米。
9. 玉米下跌原因2015年,玉米下跌給農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影響
影響太大了,最基本的收入就減少了
10. 今年玉米價格為什麼一直走低2015年
主要影響因素包括:
第一,農民價格預期較高,春節前放慢銷售節奏。一回般而言,東北地區農民在答春節前,應銷售60%的玉米,餘下40%春節後銷售。但今年春節前,農民只銷售了40%。調研表明,今年農民按兵不動、待價而沽的原因在於,近幾年玉米價格一般春節前較低,而春節後會逐步上漲。今年許多農民選擇在春節前不賣糧,等待節後賣糧。這樣形成春節後、天氣變暖前,許多沒有儲糧設施的農民集中售糧的局面。
第二,今年春節比往年推後2個星期,這意味著壓縮了節後玉米銷售時間。在農民大量集中售糧的形勢下,加工企業、貿易商的烘乾設施既要承擔比往年多20%的任務,同時比往年少2個星期的時間,這樣,形成節前浪費了寶貴的烘乾能力,而節後,兩者的疊加,使市場烘乾能力不足,再加之預期不穩,目前市場化收購能力相對有限,由此就出現一反常態的玉米價格下跌趨勢。這是目前東北玉米收購形勢形成的主因。但是,對有簡單存糧條件的農戶影響並不大
第三,目前部分沒有存糧條件的農民或有恐慌心理,賣跌不賣漲的操作,也加劇了市場走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