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大額資金交易是怎麼樣那時候已經有銀行匯款了嗎
那個時候銀行應該除了四大行就是信用社了吧。
根據前輩們說,因為那時候行內系統和跨行系統都極度不完善,早期的銀行匯款分信匯和電匯,都是藉助郵局來完成的。
信匯就是寫一張匯單,塞在信封里寄到對方。電匯就是寫一封電報,請郵局發電報到對方。
跨行匯款就更費勁了,要先匯到當地的本行分支機構,再進行劃轉。
2. 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的銀行存款利率很高是什麼原因
定期存款最長期限的是5年期,目前利率是3.60%,沒有20年期的定期存款檔次。
3. 上世紀90年代在銀行的存款能取回來嗎
上世紀90年代在銀行的存款是可以取出來的。
4. 九十年代銀行怎麼轉賬
90年代銀行卡沒有辦法轉賬,因為當時的錢比較耐花,所以一元就當現在的10元花了,所以人們手中的錢很少,並不需要轉賬
5. 中國90年代時最高銀行存款利率是多少
中國90年代時銀行存款利率最高達到過14.98%年息。因為那時的居民存款率普遍不高,大多數是持現金,供應量少,需求量大,自然利率高。
而且當時的通貨膨脹率較高,錢貶值的速度很快,利率不高的話,居民就更傾向於投資或者是消費,而不是等錢貶值。
6. 20世紀90年代的一些重大金融事件
剛剛過去的20世紀90年代,整個國際金融頜城動盪不安,危機疊起。從北歐銀行業的倒閉到歐洲貨幣危機入墨西哥金融危機到巴林銀行的倒閉、大和銀行的巨額虧損,再到亞洲金融危機,無不令人觸目驚心。
90年代以來的幾次重大國際金融動盪事件中,外匯投機的確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外匯投機是一個遠期的外匯交易概念,它納粹是為了外匯波動差價而進行的一種外匯買賣。其交易目的不是真實的外匯,而是為了未來匯率波動的差價而進行的買空或賣空。一般來說,判斷某種外匯未來看漲的一方為多頭,其具體操作辦法是買空(即低買高賣),這在國外又稱公牛;而判斷某種外匯未來看跌的一方則為空頭,其具體操作是賣空(即高賣低買),這在國外又稱為熊。當這種外匯到期上漲則多頭方盈利,反之則空頭方盈利。目前在國際金融市場中橫沖直撞的對沖基金無非就是這兩種投機的對做,以對沖其風險。但由於其具有杠桿效應,因而對國際金融的沖擊更大。在歐洲貨幣危機、墨西哥金融危機和泰國金融危機中京羅斯做的都是空頭,判斷英鎊、里拉、墨西哥比索和泰林等要貶值,在其沒有貶值之前先拋售大量籌碼,待其貶值以後再以低價吸進籌碼還貸,從而從中獲利。縱觀國際投機資本的炒作,其攻擊一國貨幣(假如泰殊未來有貶值的預期)的途徑一般可通過以下三種方法:一是投機者從泰國商業銀行拆入大量的泰鐵,然後到外匯市場上全盤拋售泰林換取美元,由此引發市場的「羊群效應」,其他市場參與者紛紛效尤,使秦鐵匯率逐步下跌後則以低價買回素昧,部分還貸部分盈利;二是投機者從銀行同業拆入泰林,拋售泰殊的同時,買入泰殊兌美元的期貨合同,吉泰鐵上漲則賣家賺錢,若秦殊下跌則買家用較不值錢的秦鐵結算合同從而賺錢;三是投機者在攻擊匯率時,同時在股市做空,購入或在股指期貨市場拋空,即使匯率因央行干預不變,投機者仍可在股市或股指期貨市場中盈利,即(l)股市上拋空~投機攻擊~利率提高~股市下挫~股市購入;(2)投機攻擊~利率提高~股市下跌~股市購入~投機退出~利率下降~股價上升~股市拋售;(3)期市上拋空股指期貨合約~股指期貨合約下跌~平倉股指合約。
7. 90年代以來中國的貨幣政策
具有中國特色的穩健的貨幣政策是1998年以後逐漸形成的。所謂穩健的貨幣政策,其含義是指:以幣值穩定為目標,正確處理防範金融風險與支持經濟增長的關系,在提高貸款質量的前提下,保持貨幣供應量適度增長,支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穩健的貨幣政策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提法,它講的是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它不同於經濟學教科書關於貨幣政策操作層面的提法(如「寬松的」、「中性的」或「緊縮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與穩定幣值目標相聯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貨緊縮又防止通貨膨脹兩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需要對貨幣政策實行或擴張、或緊縮的操作。
中央提出穩健貨幣政策的背景主要有這樣幾方面:
一是經過90年代初的房地產和開發區熱,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問題已相當突出,當時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面臨化解金融風險和防範出現新的更嚴重金融風險的重要任務;
二是當時盡管社會總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經暴露,但是最突出的還是結構性問題,實際有效貸款需求不足;
三是由於過去我們長期實行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制,企業高負債經營,自有資金比例很低,再繼續大幅度增加貸款,不良貸款問題會更加突出;
四是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對貨幣政策的運用,財政增發國債,銀行參與購買,其本身就包含了運用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內容。
1998年以來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貨幣信貸總量平穩增長。 1998~2001年,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間,與過去一些年代貨幣和信貸大起大落相比,近幾年我們終於把貨幣信貸的增長調控得比較平穩了。
二是信貸結構有了大幅度的調整。在一系列信貸政策的推動下,個人住房貸款、基礎設施貸款和農業貸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當年貸款新增額中上述三項貸款大體佔七成,信貸結構的這種調整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
三是保持了國內金融穩定和人民幣匯率的穩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開始出現支付問題,近幾年利用通貨緊縮時機增加再貸款,幫助地方政府關閉了部分中小金融機構,保持了金融穩定和社會穩定。人民幣匯率穩定不僅對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作出了貢獻,也符合我國國家利益,這幾年國際收支平衡,國家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四是基本實現了貨幣政策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1998年1月1日取消貸款限額控制後的這幾年,公開市場操作實際成為貨幣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這幾年來,國民經濟成功實現了低通脹、高增長,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基本保持在 7%~8%,物價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動。雖然我們現在還不能精確估計經濟的低通脹、高增長,貨幣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這幾年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物價的持續平穩,的確是與貨幣和信貸的持續平穩增長同時出現的。回顧建國以來(包括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我國經濟多次出現過較大幅度的波動,雖然每次原因都比較復雜,但每次經濟波動都同時伴隨著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貨幣信貸的大幅度波動無疑是經濟大幅度波動的重要條件。近幾年,貫徹穩健貨幣政策方針,我們堅定地將保持貨幣信貸平穩增長作為重要目標,在具體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8. 以新中國金融歷史為例,90年代金融行業也面臨非常大的挑戰那為什麼中國經濟為什麼還能夠持續高速增長
那時主要是97金融危機。
當時的我們應對適當。
9. 中國經濟90年代走勢及分析
90年代上半期,重點是解決原材料、基礎設施等的「瓶頸」問題;90年代下半期,重點是解決經濟結構的矛盾和優化問題.
90年代以來,我國的物價走勢——通貨膨脹,可明顯的劃分為兩個時期:一是1992-1996年的高通貨膨脹時期;二是1998-2002年的通貨緊縮時期。
1992年小平的南巡講話,是我國全面推進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由於此前我國經濟已經持續兩年低迷、而且中央政府也缺乏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靈敏的調控手段和機制等,因此在大利好的激勵下,我國經濟迅即出現一輪過熱的建設高潮。經濟增長速度和通貨膨脹直線攀升。
199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意見》發布,簡稱「十六條」,全面、大力度的治理經濟建設的過熱問題。其中最關鍵的三條是:緊縮信貸、開倉放糧和壓縮項目等。
經過3年多的宏觀調控,我國經濟基本實現了「軟著陸」,經濟增速和通貨膨脹都進入了中長期的合理區間。
90年代上半期的經濟過熱,給我國的宏觀經濟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重大影響。例如整個「八五」時期,我國投資每年平均增長36.5%,遠高於「六五」時期的19.5%和「七五」時期的16.5%。林毅夫教授測算,這使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能力,增加了兩倍甚至更多。
據原內貿部商業信息中心統計,1997年上半年,在全國605種主要商品中,供過於求的商品佔72.2%、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佔27.8%、沒有一種商品供不應求。這可以看成是我國經濟由供不應求——供給制約型經濟、全面轉向供過於求——需求制約型經濟的歷史性的開始或起點。同時,它也是迄今我國經濟始終處於通貨緊縮陰影之中的、最重要的宏觀環境之一。
1997年7月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使我國經濟在「軟著陸」之後,迅即感受到了需求不足的巨大壓力。
1998年,宏觀調控政策由「適度從緊」轉向「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新組合;同時,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以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增強其貸款的能力。1998-2002年,中央政府共發行6600億元長期建設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等,並帶動了3.2萬億的社會總投資規模。
通過種種擴大需求的努力,1998-2002年我國的消費價格指數,也僅在輕微的通脹和緊縮之間徘徊。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以下四方面因素可能是需要特別重視的。即:1、需求不足:包括改革使人們的預防性儲蓄增加,缺少中意的消費對象,以及投資需求不能有效實現等。2、供給過剩:包括生產的簡單重復競爭,假冒偽劣泛濫等;並且資金供給的缺乏有效約束,可能助長了這種傾向。3、勞動力因素:勞動力供給的無限增長、以及其效率的持續提高,可能對價格有著較大的向下壓力。4、國際接軌:包括產業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新技術和新材料的運用,以及市場化的改革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等。
近年來,國際社會中出現了「中國輸出通縮」的較多議論。這從某種程度上看,也是對中國的生產能力及佔世界經濟比重不斷提高的一種過度的輿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