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香港樓市1998價格

香港樓市1998價格

發布時間:2021-04-24 06:56:33

⑴ 97香港樓市崩盤原因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始末z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階段:1997年7月2日,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當天,泰銖兌換美元的匯率下降了17%,外匯及其他金融市場一片混亂。在泰銖波動的影響下,菲律賓比索、印度尼西亞盾、馬來西亞林吉特相繼成為國際炒家的攻擊對象。8月,馬來西亞放棄保衛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堅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沖擊。印尼雖是受「傳染」最晚的國家,但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10月下旬,國際炒家移師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矛頭直指香港聯系匯率制。台灣當局突然棄守新台幣匯率,一天貶值3.46%,加大了對港幣和香港股市的壓力。10月23日,香港恆生指數大跌1 211.47點;28日,下跌1 621.80點,跌破9 000點大關。面對國際金融炒家的猛烈進攻,香港特區政府重申不會改變現行匯率制度,恆生指數上揚,再上萬點大關。接著,11月中旬,東亞的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17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跌至創紀錄的1 008∶1。21日,韓國政府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暫時控制了危機。但到了12月13日,韓元對美元的匯率又降至1 737.60∶1。韓元危機也沖擊了在韓國有大量投資的日本金融業。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於是,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階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風暴再起,面對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印尼開出的葯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將實行印尼盾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的聯系匯率制,以穩定印尼盾。此舉遭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美國、西歐的一致反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揚言將撤回對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經濟大危機。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價跌破10 000∶1。受其影響,東南亞匯市再起波瀾,新元、馬幣、泰銖、菲律賓比索等紛紛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就一份新的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協議,東南亞匯市才暫告平靜。1997年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得與之關系密切的日本經濟陷入困境。日元匯率從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兌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兌1美元;5、6月間,日元匯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兌1美元的關口。隨著日元的大幅貶值,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明朗,亞洲金融危機繼續深化。

第三階段:1998年8月初,乘美國股市動盪、日元匯率持續下跌之際,國際炒家對香港發動新一輪進攻。恆生指數一直跌至6 600多點。香港特區政府予以回擊,金融管理局動用外匯基金進入股市和期貨市場,吸納國際炒家拋售的港幣,將匯市穩定在7.75港元兌換1美元的水平上。經過近一個月的苦鬥,使國際炒家損失慘重,無法再次實現把香港作為「超級提款機」的企圖。國際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時,在俄羅斯更遭慘敗。俄羅斯中央銀行8月17日宣布年內將盧布兌換美元匯率的浮動幅度擴大到6.0~9.5∶1,並推遲償還外債及暫停國債券交易。9月2日,盧布貶值70%。這都使俄羅斯股市、匯市急劇下跌,引發金融危機乃至經濟、政治危機。俄羅斯政策的突變,使得在俄羅斯股市投下巨額資金的國際炒家大傷元氣,並帶動了美歐國家股市的匯市的全面劇烈波動。如果說在此之前亞洲金融危機還是區域性的,那麼,俄羅斯金融危機的爆發,則說明亞洲金融危機已經超出了區域性范圍,具有了全球性的意義。到1998年底,俄羅斯經濟仍沒有擺脫困境。1999年,金融危機結束。

⑵ 香港樓市的價格是不是很高,現在進入是好時機嗎

比原先已經低了不少了,香港樓市的價格,你可以上公眾昊嗖:「HK房地產置業顧問」,在上面就可以查到相關樓盤的價格了,推薦給你。

⑶ 香港為什麼房價全世界最貴

香港高房價的主因為--政府的高地價政策。


而香港高地價政策的起因是一連串特殊環境下的歷史的結果,這一切需由英國1841年佔領香港說起。

開埠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要了香港為其殖民地,而當時英國之所以看中香港,其主要原因是維多利亞港,英國人當時正在建立一條全球的貿易路線,來運輸他們搜掠原材料與他們生產的產品,他們需要不向他們征稅的自由貿易港,而維多利亞港的天然優勢-水深,港闊,避風,正正是英國人的需求。


而正因為英國人將香港設為了自由貿易港,港英政府無法從貿易中征稅,但建設香港又需要資金,但香港卻土地貧瘠缺乏自然資源,而英國政府又不願運過錢來,那麼港英政府唯一可以做的,也是唯有擁有的就只有--土地。由此開始了土地在香港發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那一刻開始,根據《英皇制誥》,所有土地馬上皆屬英國皇室所有,稱為Crown land,所以香港所謂的土地拍賣並不是真的將土地永久出售,而只是出售有期限的使用權Leasehold,可以稱之為"批地"。(早期批地年期極長,為999年,而後期縮短至99年,而現時批地年期大多為50年。)


英國人行事雷厲風行,1841年6月7日便公報公開批地並於同月14日由海軍上將Admiral Sir Charles Elliot於澳門成功拍出404幅土地。


而由於土地全部屬於英國皇室,政府作為一個壟斷的供應者,維護自己利益的最佳辦法,就是慢慢賣,一點一點地賣,來提高價格。由此,限量賣地必然成為了政府最理性的行為,而這就是高地價政策的開始。

50至60年代


踏入二十世紀,於四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於中國的戰亂與動湯,內地大批人口湧入香港,香港人口急速膨脹, 香港人口由1946年的60萬,激增至1949年的186萬,到1959年更超過了300萬,人口的急劇增加使居住成為當時社會經濟中一個嚴重問題。因此港英政府於1950年成立香港模範屋宇會,由政府撥地,為低收入居民提供廉租房屋,興建之屋苑有模範邨,而1954年開始大量興建徙置區。而後來的徙置屋邨是香港公共房屋的前身。


本來港英政府作為殖民地政府是不願意花這么多錢去搞公共房屋,但後來卻越搞越大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我們當然可以看作是出於人道與社會安定,而另一方面,卻可視為了英國人的更多利益。


當時,香港除了貿易外,輕工業漸漸崛起,而大量從內地來港的貧窮移民便成為了工廠工人,徙置區可以視作等同於工人宿舍,降低工廠的成本,更有助於香港的出口,其實就是一種補貼出品。另外建立公共房屋可以有助於私人房屋的價格,即有助於政府的高地價政策。50年代隨人口的激增,大量資本擁入地產業,香港就出現了房地產熱潮。


在高地價政策下港英政府可以以低稅率來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同時又有收入搞公共服務,為低收入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時,中產可經投資物業而享受到財富增加的好處,這漸漸便加強了整個香港社會對高地價政策的依賴。


而聰明的中國人更強加了地產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1955年愛國商人霍英東投資興建當時香港最高的大廈--蟾宮大廈。


在興建的過程中,霍英東開創了"分層出售"、"分期付款","賣樓花"等的售樓方式,為香港地產業發展帶來革命,加速了整個香港地產市場的繁榮。從此地產業成為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佔GDP的比重在20%以上,成為香港經濟的「晴雨表」。


70年代


70年代是香港的地產狂潮年代,香港的華資巨頭,現時的香港四大地產商等便是由此起家,如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在1958年轉型投資地產,1971年成立長江實業,1972年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同年,當時的香港總督麥理浩制定了"十年建屋計劃"政策, 要在1973年至1982年的十年期間,為180萬香港基層居民提供公共住房。至1978年,又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即廉租屋計劃),解決二百多萬基層市民的住房問題。由此可見當時的高樓價已是嚴重社會問題。


而把香港樓價推上天堂便是由1981年,中英有關香港前途問題談判。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發表 聲明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中國政府會確保其社會主義制度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香港奉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可以維持「五十年不變」。


而其中有條值得注意的是 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英國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其中列明英方於過渡期內(1984年-1997年)每年只可賣出50公頃土地,如多於此數需得到中方首肯。


另外 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香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該日以後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於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於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


《中英聯合聲明》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令港英政府得到了哄抬地價的借口。直接令高地價更高,使樓價如同坐了火箭一樣升天。


十多年內,香港地價上升了二十倍,過高的地價,使只有少數的擁有龐大資本的地產商才能參與土地市場,結果做成寡頭壟斷,造成政府與地價巨頭與數百萬私樓擁有者這共同利益體,而這造成了回歸後繼續高地價的必需性。


而另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也需要高房價,房屋是香港工商業的重要抵押品,中小企往往通過房屋抵押向各銀行借錢,流動周轉,高房價令房屋成為香港銀行最接受的抵押品,此同時又強化了高地價。


而為什麼當年《中英聯合聲明》要限制每年香港土地供應不得多於50公頃?有一種陰謀論說法認為:殖民者要撤退,但同時謀算要在殖民地保持利益,常用的手段是於當地扶植親殖勢力,作為其撤退後的代理。更加狡猾的手段,則是把當地的經濟精英的利益與其利益相捆綁,使其與已撤退的殖民者一榮皆榮,一損俱損。

限制土地供應,實行高地價政策,對於早已控制了港島傳統黃金地段的英國公司來說,利益明顯不過。然而,幾百年殖民史積累經驗,英人玩政治早已爐火純青,深知要鞏固其利益,必須讓回歸後的政經精英在高地價政策中分一杯羹。

一九八四年中英談判結束,中國將在一九九七年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已成定局,九七之後,以華人為主的政經精英將取代英人治理香港。為了要令英人利益在九七後可以維持,令這些精英的利益與其一致,是整個撤退布局的核心。


香港的經濟頂尖精英階級,基本上都是從製造業、金融或者貿易等產業賺取了初始資本之後,通過地產發展項目而賺取了巨額資本,再由此投資其他行業。由於地產發展和投資物業收租仍然是香港經濟頂尖精英階級的核心利益,延續高地價政策就擁有了牢固的利益結構支撐,同時也就保障了英資牢牢在握的利益。


回歸後


回歸前之高地價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英國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追求,而對香港人的剝削,而回歸之後,中國人為什麼還要剝削自己人呢?所以董建華便推出了"八萬五"--"八萬五建屋計劃"。 八萬五建屋計劃,簡稱八萬五,是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在1997年度施政報告提出的一項政策。董建華提出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套住宅,希望10年內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可惜遇上了97金融風暴與03沙士,香港地產市道受到重創,大量業主變成負資產,中產作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當他變成負資產,整個社會的經濟便無法維持,所以原本為解決目標的高地價政策成為了唯一的救星。


為了穩定樓市高價特區政府推出大量政策,其實就是加強版的高地價政策。

而近10年香港另一個新樓特色就是開放式廚房,因為根據屋宇署與其它部門製作的聯合作業備考,每一個單位只可以有一個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而這些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是可以不納入建築面積之內,但是卻屬於銷售面積的部份。


而近年政府多以「勾地」來賣地 申請售賣土地表,俗稱「勾地表」,是香港特區政府現行拍賣政府土地的一個途徑,此制度在亞洲金融危機後(1999年)推出,在當時,它與另一傳統的拍賣官地機制─ ─「常規賣地」同時施行。簡單的說「勾地」就是土地在正式掛牌出讓前,由對該土地感興趣的單位向政府表明購買意向,並承諾願意支付的土地價格。


在「勾地」制度下,香港地政總署定期列出公開的土地儲備表《供申請售賣土地一覽表》,即是俗稱「勾地表」。有意買地的公眾人土,包括地產發展商,可向地政總署提出申請「勾地」,並報出底價。政府收到申請,如果有關提價合乎政府估計的市場價格之十成(註:現行香港勾地,官訂市價的八成也可以),就會將該地塊按規定「勾出」,並在規定期限內組織其招標拍賣,公眾拍賣會上價高者得,提出勾地者必須參與該次競價,但其報價不得低於它申請時的底價。

若果拍賣時「不到價」,即是不達到官訂拍賣當時秘密底價,地政總署有權收回,並留作下次再拍賣,直至等於或高於政府預期的價格為止。如果拍賣時無人提出等同或高於勾地者申請時的提價,政府有權沒收原先勾地者的按金。該按金是保證拍賣價不會低於勾地者原先的提價。


在賣地過程中,政府不會提供任何優惠予勾地申請者,如申請者最終不能買得土地,發還按金時也不會給予利息。


而有觀點認為勾地是近年高樓價的另一原因 有人認為「勾地」制度使到香港土地供應數量符合市場的實際需求,降低了對市場的干擾,也確保了土地以合理價格賣出。不過也有人認為現行的勾地制度有一些問題,政府在實施時往往只許地價升,不許跌,扭曲了市場的正常價格起落;而且政府不公開勾地表內各幅土地的底價,人為製造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增加土地被勾出的難度,導致拍賣稀少,變相進一步收緊土地供應


總結


高地價政策本來是英國人對香港的剝削,而在這個過程中整個香港的經濟形成了對高地價政策的依賴,令其成為必需品,而任何對高地價政策的干預都必對香港的經濟與競爭力的打擊。

⑷ 香港房價1997年為什麼暴跌

2010年開始了一場全民大猜謎,很多開發商、專家學者、購房者都參與進來了,估計大家都知道猜的到底是什麼了吧,對,就是2011年的房價走勢。引爆這場大猜謎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一個報告,報告的主要觀點是說2011年上半年房價將下跌兩成。給出的理由是當時的宏觀調控,尤其是房地產調控非常嚴格,開發商的錢開始收緊了。 到現在,2011年已經過去一大半了,謎底其實還沒有揭曉,但我今天不想去探究到底誰猜對了,或者誰猜錯了,我想探究的是開發商的信貸是不是真的收緊了?我在《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這么無奈》這本書中,特意查了一下當時的真實數據,太可怕了。因為僅僅是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開發商的貸款竟然就有6000億。各位曉得2009年一整年銀行放出的貸款是多少嗎?告訴你,是5980個億,而且很多專家都說2009年中國銀行業的特徵已經是天量信貸了。可是,現在的狀況是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發放的貸款竟然比2009年一整年還多,同時還超過了2007年與2008年的總和,這難道不可怕嗎?透過這組數字,我想告訴你的是,開發商現在根本就不差錢!也就是說,我們將會繼續看到開發商囤地、捂盤惜售。 所以說,我們現在所說的房價應該下跌或即將下跌,可能更多的是從道義上來講的,是一種道德感。但是,正是這種道義上的評判,卻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老百姓更大的痛苦。我為什麼這么說?道理很簡單,正是因為一些所謂的專家到處說這個房價會下跌,老百姓才會抱有希望。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房價是一漲再漲。這對老百姓來說,其實已經變成了一種折磨,就像是用鈍刀子割肉,一點點讓你死掉,這還不如乾脆點,讓大家死個痛快。 更有意思的是,現在這個房價是漲是跌,已經構成了一個新的分水嶺。它把持不同意見的知識分子分成了「唱漲派」和「唱跌派」。其實我覺得這兩撥人都有點奇怪,如果說是為了打壓房價,那我們政府出台的政策,包括之前推出的新「國五條」、「國十條」,都不會成功的。為什麼?因為這都是表面現象。猜房價,更是一件非常荒謬的事情,明明都是瞎猜的,給出的理由根本經不起推敲的。 當然,不管這些專家學者吵的多熱鬧,我得先做個表態,很多人在網路上留言說,郎教授說了什麼什麼樣的觀點。我在這里要清楚地告訴各位,我不是股評家,也不是理財專家,我從來不會去預測股市、樓市會怎麼樣,這方面的話題,我是從來不談的。為什麼?因為我水平不夠,而且這也不是我的風格。我只想談談,目前這種狀況,究竟是怎麼造成的? 這種「北京式」的下跌其實是屬於心理按摩,只是暫時緩解一下大家的情緒,根本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問題的本質是什麼?各位想一想,為什麼市區中心的房價都這么高了,還是一個勁地往上漲?而且,即使它一個勁地瘋漲,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要買市區中心的房子?你是不是覺得奇怪?其實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道理很簡單,就是因為所有好的資源都集中到市中心了,比如說學校,醫院。而我們老百姓,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為了讓家人生病時能接受更好的治療,就只能想盡辦法住得離市中心近點,更近點,所以才會出現市中心房價都這么高了,還是供不應求的狀況。想想看,如果把好的資源遷到河北的涿州去,或者遷到燕郊去,那北京的二環、三環、四環還會這么堵車嗎?房價還會這樣嗎?所以說,現在問題的本質是資源分配製度的問題,如果說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分配製度,而只是想透過某種手段抑制這種強烈剛需的話,中心城市的房價根本就降不下來。 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就是房價究竟是高是低,我們應該用一個什麼樣的指標來衡量?還以北京為例吧,如果說3萬塊錢算高,2萬塊錢算高,那1.9萬塊錢是不是就不算高了?所以說,其實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誤區,我們把房價的漲和跌,當作判斷房地產是否陷入危機的最重要的一個指標了。我要告訴各位的是,不是說房價漲了,它就一定有危機,房價跌了,就沒有危機,問題不是這么簡單的。最可靠的指標是什麼?是老百姓的負擔能力。 我舉個例子,各位曉得香港的房地產為什麼會在1997年崩盤嗎?如果你跟媒體一樣,說是因為索羅斯狙擊香港,那我告訴你,你完全搞錯了,因為那隻是表面現象。根據我們的調查發現,香港的供樓負擔水平在1997年金融海嘯之前已經很高了,在1994年、1995年的時候是90%,1995年跌到70%,然後1996年又上來了,在金融海嘯之前最高達到110%,都成了負資產了,這太可怕了,因為這是崩盤的前兆。想想看,香港的老百姓把收入的90%、70%、110%,都拿去還房貸了,甚至都透支了,還怎麼消費?老百姓沒有錢消費的結果,就是香港經濟的猛然下滑,這種狀況持續下來,香港樓市怎麼可能不崩盤?索羅斯的狙擊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已。而且,透過中國香港的國民生產總值也可以看出來,199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經濟並不是最差的,之後香港經濟還經歷了兩次衰退,等到2003年「非典」爆發的時候,香港的旅遊業和酒店業幾乎停業。這整個過程中,樓價一直下跌,經濟萎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月供太高了,透支了香港人的錢包,一直到這個比例下降到30%以下,香港經濟才開始好轉。 所以說,30%是一個很神奇的數字。為什麼這樣講?我給各位分析一下。如果說老百姓用30%的收入拿來還房貸的話,就能用剩下的70%的錢去消費,透過消費可以拉動經濟,經濟就可以穩定地增長。那我問你,如果房貸的負擔是70%呢?那是不是就只剩下30%可以消費了?你知道老百姓消費能力大幅下降的後果有多可怕嗎?整個經濟就會萎縮。想想看,如果老百姓不消費的話,那麼多企業生產的產品賣給誰?產品賣不出去,庫存就增加了,怎麼辦呢?只有裁員。然後呢?倒閉。這是不是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太可怕了。這是什麼?一個蕭條開始了。所以,作為一個國家來講,一定要保證讓老百姓的收入中,最多30%是用來還房貸的,70%可以用於其他支出,這樣經濟才不會走下坡路,才不會出現蕭條。 那麼,我們來估算一下我們中國當前的情況。在我們中國的一線城市,房貸利率如果按照5.22%來算的話,一線城市老百姓是60%到89%的負債,遠遠超過美國規定的30%。二線城市的老百姓也好不到哪去,也高達40%到60%。這表明現在的一線城市是非常危險的。如果說貸款利率再上調,比如說由目前的5.22%升到6.07%的話,那一線城市每個月的還貸比率就是63%到95%,二線城市是45%到65%。我們再看下全國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5.22%的利率來算的話,全國平均是47%,而按照6.07%的話,全國平均就是50%。當然,目前我們這個比例還沒有像美國次貸危機前,中國香港1997年崩盤前那麼高,但是50%這個比率已經很高了,說明我們的樓市現在已經不是一個健康的樓市了。更何況,一線城市還貸比率最高已經接近95%了,很可怕的。 在房價高企的背後其實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那就是高房價讓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失去了創造力。我可不是危言聳聽,你想啊,所有的人拚命工作,拚命掙錢,之後把錢都投到哪裡了?我告訴你,既沒有投到實業上,也沒有拿去消費,基本都買房子了,這是很病態的做法,也是最可怕的。想想看,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自己的收入基本都拿去還月供了,那實質消費就減少了。對於那些手裡有不少閑錢的人來說,本來想投資做點什麼,可是,考察一圈下來發現,製造業也好,服務業也好,基本沒有什麼錢可賺的,那幹嘛還要辛辛苦苦地做呢?我還是拿去炒房吧。這真的很可怕,因為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整個創造力的下降其實才是最大的危機。你看10年前,馬雲花50萬創立了阿里巴巴,小馬哥的這個騰訊也是差不多50萬,陳天橋也是50萬,他們都用了差不多50萬創立了自己的企業。再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如果手裡有50萬的話,他們肯定不會投到創業上去,那幹嘛呢?肯定是拿這50萬去付首付了。

⑸ 98香港金融風暴的時候房價跌70%沒人買

一個原因是很多人之前已經買了房子,沒錢買了

還有一個原因是,那個時候人都很恐慌,有錢都不敢買

⑹ 97年香港樓市泡沫經濟會不會在中國再現

像九七年香港樓市泡沫經濟,至少在短時間內,不會在中國再現的,因為現在中國的經濟基還是有基礎有底蘊的,當然了,往長看了是否也發生這個,誰也不知道也不能確定。

⑺ 當年香港98房價下跌後,租金下跌情況如何

你好,只是樓房變成了負資產而已。該租房的還是得租房,所以房價並沒有跌多少。

希望可以幫到你,請採納,您的採納將是我回答的動力,謝謝

⑻ 香港房價多少一平

截止2020年,香港房價平均在15000港幣左右,具體的房價價格要根據地段來決定。

香港土地面積可以直接用寸土寸金來說,房產的變化趨勢相對來說也是比較大的。一套181平米的公寓,一平米的售價為27.9萬港幣。

第三是居屋,香港政府出資建造,只有香港最低收入的人才能夠買到。第四是商品房,分為普通住宅和豪宅。

一般最常見的就是公寓樓,價格在600萬-700萬之間,這種房子也就是只有律師和金融業的能夠住得起,並且還會很吃力。

閱讀全文

與香港樓市1998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多盈理財兌付 瀏覽:814
通達信漲跌均線主圖指標公式 瀏覽:382
p2p屬於第三方理財嗎 瀏覽:658
吳文雄融資 瀏覽:401
發行疫情融資券 瀏覽:789
上海福翌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457
定向融資工具是什麼 瀏覽:977
一定需要資金託管嗎 瀏覽:24
稅籌融資 瀏覽:82
太原外匯騙局 瀏覽:905
外匯tc信號 瀏覽:449
金融資本的管 瀏覽:628
融資租賃公司手續費 瀏覽:483
p2p運營指標 瀏覽:713
銀行如何創新傳統理財 瀏覽:665
融資租賃增值稅率 瀏覽:209
賣信託提成嗎 瀏覽:211
明間理財是什麼 瀏覽:278
微交易平台資質 瀏覽:464
聯通理財寶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