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油價格是跌還是漲
高盛預計石油、鉛、銅、鋅2010年表現最佳,因其對新興市場需求與供給約束的影響力最大,從需求復甦中會受益最多。 綜合外電1月18日報道,高盛(Goldman Sachs)商品分析師Jeffrey Currie預計鉛、銅、石油、鋅2010年在商品市場的表現最佳。 在高盛倫敦會議上,Currie表示,對新興市場需求與供給約束影響力最大的金屬商品擁有最好前景。鉛生產商正在以幾乎100%的產能利用率進行生產,而銅與鋅的產能利用率則均接近95%,因此,這幾種商品能夠從2010年 需求復甦中受益最多。 Currie還表示,鋁和鎳是高盛最不看好的金屬商品。鋁生廠商目前的產能利用率為75%,而鎳則會受到中國鎳生鐵技術發展的影響。但大部分金屬商品2010年多數時間將受到大規模庫存的限制。 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說,Currie認為銅擁有最佳前景,因為在電纜電線與電力基礎設施方面,銅的替代品非常之少。投資新銅礦也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主要是對資本流動與勞動力流動的限制。基於這兩方面的因素,在五年、十年、二十年這幾個時間段內,銅應該會帶來最佳投資回報。 全球金屬網 http://ometal.com/
❷ 鐵礦石價格為什麼取決於石油價格
樓上的回答的還不夠全面,所以我想說更清楚一些。兩者關系還是很大的,以前我也是做鐵礦石的,要解釋你的問題就要先了解一些數據。
中國2010年會需要6億噸鐵礦石,其中一半來自澳洲,另一半來自更遠的巴西。鐵礦石自生就有個開挖成本,也就是說需要用推土機(使用柴油)刨開地面,鏟車(使用柴油)鏟起鐵礦石,卡車(使用柴油)裝載鐵礦石上火車,火車(柴油)開去加工地,經行燃燒加工(還是柴油),再由輸送帶(繼續柴油)送上船。這一整個過程裡面所有的成本是20美金,裡面有90%是花在柴油燃料上。
能把鐵礦石運來中國唯一的方法就是海運,雖然很多鐵礦石公司都是租船,但是油費還是要自己付的,因為船體有限,海運的船基本一船隻能運17噸-25噸(你可以想像一年海上有多多少少運鐵礦石的船來往),所以這就大大的提高了運輸成本,或者我們簡單說一噸鐵礦石的海運成本其實就是在40美金左右,但是鐵礦石的到港價也才120美元,看到這里其實還沒有結束,有些大鐵礦企業有自己的碼頭,所以有些大的鐵礦企業運輸成本到此結束,但是小的鐵礦企業就沒辦法了,他們還要支付鐵礦石從碼頭到鍋爐的運輸成本。你可以看到一噸的鐵礦石的價格裡面有一半是石油成本。所以鐵礦石價格對原油價格很敏感。
❸ 礦產品價格
全球宏觀經濟持續低迷,歐債危機進一步發酵、地緣政治持續惡化等事件籠罩全球市場,礦產品價格高位振盪下行。2012年,礦產品價格持續高位振盪,略有下滑,整體水平比上年下降約一成。
(1)能源價格波動下調
原油 國內外原油價格呈「反N型」變化態勢,國內油價比美國高20.5%。大慶油田原油現貨價格平均為113.5美元/桶,同比增長2.9%;美國紐約原油現貨價格平均為94.1美元/桶,同比下降0.7%。從月度來看,國內外油價均處於波動行態勢。大慶月均價由1月的117.5美元/桶波動降至12月的由106.4美元/桶,紐約原油價格由1月的100.0美元/桶波動降至12月的87.9美元/桶(圖2-37)。大慶原油價格持續高於紐約原油價格,且價差有拉大趨勢,價差由1月的17.5%波動增至12月的21.1%。
圖2-44 國產氧化鉀價格變化
數據來源:國研網。
水泥 水泥全年均價為359.0元/噸,同比下降6.2%。從月度看,呈先抑後揚態勢,由1月的378.4元/噸波動降至9月的344.7元/噸,後上揚至12月的360.0元噸。
❹ 為什麼石油價格會居高不下
簡單分析下 有七大原因
原因一:石油枯竭論
從2002年起,油價開始有往上走的趨勢。「物以稀為貴」,這似乎被普遍認為是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
石油到底什麼時候枯竭呢?這個問題的議論歷來就有。首先,石油的埋藏量和可開采年數因研究數據來源而異。2007年11月末,石油礦業聯盟發布了預告「世界上能夠生產的石油將在68年後枯竭」;而日本社團法人石油學會的有賀正夫則認為,「在來型(傳統燃料)原油還有60年可開采,而算上非在來型(新型燃料)的oil sand(含原油的砂岩)和oil shell(含原油的堆積岩)等,還能用上200多年。」其次,石油埋藏量在歷經年月後也會有增加的情況。有數據表明,2007年全世界已經探明的石油量大概為1.15億桶,這比前兩年的估計數字增長了10%。
不管石油枯竭的一天離現實還有多遠,今年國際油價在短期內飆至每桶133美元,這引發了新一輪能源恐慌,不少國家紛紛囤油,從根本上進一步推高了油價。
原因二:供需失衡論
據報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000萬桶(每7桶合一噸)。其中,美國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在它之後,依次為日本、中國、俄國、德國與韓國。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應依賴於110多座大油田,而這些大油田均經歷了五六十年開采過程,基本走過了其「生命周期」的「壯年」階段,步入了穩產和衰減階段。在國際油氣投資顧問徐小傑眼中,石油的供需關系是基本面的問題,他認為這也是「基本的、長遠的和根本的決定因素」。
造成供需失衡的原因很多,長期以來,世界石油產量增長十分緩慢,石油供應設施又十分脆弱,且鮮有特大型新油田發現。此外,在油氣上游領域投資不足、產能遞減或增長滯後、供應源衰減等,也是造成供需失衡的原因。
原因三:美元貶值論
除了資源缺稀外,人為炒作也致使油價在近期飆漲。其中,美元貶值論是最熱門的一個因素。
美國跟歐佩克有協議,用美元作為石油的結算貨幣。為保證產油國的利益不受到損害,在美元大幅度貶值的今天,只有不斷地推高油價,這樣做是符合美國的戰略意圖和利益的。
在國際油價沖破110美元時,花旗集團能源分析師蒂姆·埃文斯就說,油價飆升與供需結構無關,而是由於美元貶值及通脹壓力增大。國際市場原油期貨交易以美元計算,持有其他強勢貨幣的投資者買入原油期貨造成油價上漲。
石油輸出國組織輪值主席沙基卜·哈利勒也表示贊同。他同樣認為國際油價飛漲與石油供求無關,是美元貶值和市場投機炒作造成的。美元持續貶值為國際投機熱錢紛紛進入原油和黃金期貨市場進行炒作提供了機會,從而導致油價和黃金價格不斷攀高。
原因四:投機炒作論
華爾街策略公司高級分析師康尼·特納指出,市場投機炒作才是推動油價飆升的根本原因,而各種短期消息只不過是炒作油價的一個由頭而已。由於資金的介入,市場會把任何可能導致油價上漲的消息放大,例如今天油價上漲的原因有可能是美國原油商業庫存意外下降,明天則有可能是地緣政治問題。他的這一說法不無道理。據報道,自今年年初以來,紐約市場基準原油期貨價格大幅上漲了近40%,僅5月份紐約市場油價漲幅就達到17%。5月16日紐約油價127美元,雖為當日價格,交易的卻是7月石油期貨。這與1月2日油價「破百」的是2月的石油一樣,「期貨」這樣的投資形式顯然已對油價造成巨大影響。
美國一民主黨參議員稱,投機力量行為在期貨市場上極其放縱,期貨市場日成交量已超過實際需求的20多倍。這也是投機者翻炒期貨的有力證據之一。
原因五:季節規律論
有環境學家認為,夏季是用油高峰期,北半球逐步進入夏季,生產、生活用油都將進入增長時期。每年的5月到11月為美國的颶風多發季節,一旦有颶風到來的消息都將影響油價上漲,這已成為一個定勢。專家認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近期油價的飆漲有所影響。
原因六:地緣政治論
科威特前副石油大臣奧恩日前發表言論表示,世界主要產油區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是推動近來國際市場油價大幅飆升的主要原因。奧恩在接受科威特通訊社采訪時說,伊拉克、伊朗和奈及利亞地緣政治局勢緊張,這種局面刺激了油價上漲。
石油資源儲量分布極為不平衡,目前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等中東地區國家石油儲量佔到全球總儲量的60%以上,而亞太地區石油儲量則不足2%。從歷史上三次石油危機的情況來看,高油價將進一步加重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如1978年的兩伊戰爭和1990的海灣戰爭,其根本目標依然是對石油資源的爭奪。這就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越是地緣政治不穩定,越是迫使各方哄抬油價。
原因七:長短陰謀論
此外,西方學界出現了一種陰謀論,也成為了對油價高漲的一種解釋。據分析,陰謀論有兩種,一個是長期陰謀論,一個是短期陰謀論。長期陰謀論是指美國石油巨頭實際上已經有很成熟的能源替代技術,量產後該技術也十分廉價。事實上,當油價在50美元一桶的時候,該技術就可以完成產業化了,但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美國石油巨頭並不著急推出新技術。
短期陰謀論就是指美國總統布希本人就是美國石油集團推出來的寵兒,布希為了「報恩」,因此美國政府有意推動油價上漲。該論點分析師認為,到目前為止,石油並沒有出現絕對的短缺,但油價卻成倍上漲,這與近年來很奇怪的「美國現象」有關:在石油價格高漲的時候,美國政府一定擴大石油儲備,石油價格低的時候卻出售儲備。而且,在石油價格高漲之時,美國石油公司封存了一些油井,這些逆向操作都指向了布希政府。
❺ 國際、國際的石油價格 鐵礦石價格是不是一樣
國內的鋼鐵和石油行業是壟斷行業,確實可以左右國內局勢,可是為了滿足國內回工業的需要,填補需求缺口,必答須大量進口石油、鐵礦石,這部份價格是沒辦法控制的。
至於暴利,國家會通過海關退稅、徵收暴利稅等方式平衡。
❻ 石油價格是如何形成機制的
國際原油價格體系 隨著世界原油市場的發展和演變,現在許多原油長期貿易合同均採用公式計演算法,即選用一種或幾種參照原油的價格為基礎,再加升貼水?現貨相當於期貨而言,升水就是期貨價格相對目前現貨價格來說低,市場預期普遍看好,貼水則反之。,其基本公式為:
其中參照價格並不是某種原油某個具體時間的具體成交價,而是與成交前後一段時間的現貨價格、期貨價格或某報價機構的報價相聯系而計算出來的價格。有些原油使用某個報價體系中對該種原油的報價,經公式處理後作為基準價;有些原油由於沒有報價等原因則要掛靠其他原油的報價。石油定價參照的油種叫基準油。不同貿易地區所選基準油不同。出口到歐洲或從歐洲出口,基本是選布倫特油(Brent);北美主要選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中東出口歐洲參照布倫特油,出口北美參照西得克薩斯中質油,出口遠東參照阿曼和迪拜原油;中東和亞太地區經常採用「基準油」和「價格指數」相結合定價,並都很重視升貼水。
(1)歐洲原油。
在歐洲,北海布倫特原油市場發展比較早而且比較完善。布倫特原油既有現貨市場,又有期貨市場。該地區市場發育比較成熟,布倫特原油已經成為該地區原油交易和向該地區出口原油的基準油。該地區主要包括:西北歐、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東國家(如葉門)等。其主要交易方式為英國國際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1 Petro1eum Exchange,簡稱IPE)交易,價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成交非常活躍,此外,其他衍生品在場外交易。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可分為兩種:即期布倫特現貨價(Dated Brent)和遠期布倫特現貨價(15 day Brent)。前者為指定時間范圍內指定船貨的價格;後者為指定交貨月份,但具體交易時間未確定的船貨價格,其具體交易時間需賣方至少提前15天通知買方。
(2)北美原油。
與歐洲原油市場一樣,美國和加拿大原油市場也已比較成熟。其主要交易方式為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1e Exchange Inc,簡稱NYMEX)交易,價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成交非常活躍,也有場外交易。在該地區交易或向該地區出口的部分原油定價主要參照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um,WTI)。如厄瓜多出口美國東部和墨西哥灣的原油、沙烏地阿拉伯向美國出口的阿拉伯輕質油、阿拉伯中質油、阿拉伯重質油和貝里超輕油。
(3)中東原油。
中東地區原油主要出口北美、西歐和遠東地區。其定價中參照的基準原油一般取決於其原油的出口市場。中東產油國出口油定價方式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其基準油掛鉤的定價方式;另一類是出口國自己公布價格指數,石油界稱為「官方銷售價格指數」(「官價」,OSP)。阿曼石油礦產部公布的原油價格指數為MPM,卡達國家石油公司公布的價格指數為QGPC(包括卡達陸上和海上原油價格),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為ADNOC。這些價格指數每月公布一次,均為追溯性價格。QGPC和ADNOC價格指數基本參考MPM指數來確定。官價指數是1986年OPEC放棄固定價格之後才出現的。目前亞洲市場的許多石油現貨交易與OSP價格掛鉤。從OSP的定價機制可以看出,以上三種價格指數受所在國政府的影響較大,包括政府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和相應採取的對策。
(4)亞太原油。
在亞洲地區除普氏、阿格斯石油報價外,亞洲石油價格指數(APPI)、印尼原油價格指數(ICP)、OSP指數以及近兩年才發展起來的遠東石油價格指數(FEOP)對各國原油定價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原油長期銷售合同中定價方法主要分為兩類:一種以印尼某種原油的印尼原油價格指數或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加上或減去調整價;另一種以馬來西亞塔皮斯原油的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加上或減去調整價。如越南的白虎油,其計價公式為印尼米納斯原油和亞洲原油價格指數加上或減去調整價;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出口原油,其計價公式由以馬來西亞塔皮斯原油的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我國大慶出口原油的計價則以印尼米納斯原油和辛塔原油的印尼原油價格指數和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的平均值為基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出口原油既參考亞洲石油價格指數,也參考OSP價格指數。
國際成品油價格體系 相對來說,國際成品油市場的發展歷史較原油市場短,作價方式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三大成品油市場,即歐洲的荷蘭鹿特丹、美國的紐約以及亞洲的新加坡。各地區的成品油國際貿易都主要以該地區的市場價格為基準作價。此外,最近發展起來的日本東京市場對遠東市場的貿易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隨著新加坡成品油現貨和期貨市場交易的日益活躍,遠東地區基本上所有國家成品油定價都主要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的價格。
4.石油現貨市場國際石油現貨貿易隨著世界石油工業的產生而產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石油現貨市場最初是為了解決石油公司煉廠產品同市場需要不完全相同的問題而產生的。這些石油公司不得不在市場上出售或購進一部分產品以求保持自己的產品平衡。這一時期的現貨市場價格是按合同價格(通常打一定的折扣或有一定的溢價)成交,對石油價格走勢不產生什麼影響。石油現貨貿易量也不大。據估計,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現貨貿易量大約只佔總交易量的5%。
20世紀80年代以後,石油市場結構和價格形成機制都發生了變化。市場結構日益多元化,市場供需參與者都增加了。石油價格較以前低迷而又多變。1986年和1998年西得克薩斯中質油的價格曾暴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海灣戰爭期間又快速上漲。由於傳統的官價體系已不能反映發生石油沖擊後復雜多變的價格變動,更多的石油交易商從價格固定的長期合同轉向現貨市場交易。1985年,通過現貨市場進行的交易比例已增加到55%以上,具有規避風險作用的遠期市場也有很大發展。
世界石油現貨貿易市場的地方一般都擁有很大的煉油能力、庫存能力和吞吐能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現貨貿易市場有:歐洲的鹿特丹、美國的紐約和墨西哥灣海岸、中東的波斯灣、亞太地區的新加坡等。
西北歐市場 西北歐市場分布在ARA(Amsterdam—Rotterdam—Antwer,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地區,是歐洲兩個現貨市場中較大的一個(另一個是倫敦市場),主要為歐洲5個大國中的德國、英國、荷蘭、法國服務。這一地區集中了西歐重要的油港和大量的煉油廠,原油及油品主要來源於原蘇聯,來自原蘇聯的粗柴油供應占總供應量的50%,另外還有北海油田的原油和ARA地區獨立煉廠的油品。鹿特丹是西北歐市場的核心。
地中海市場 分布在義大利的地中海沿岸,供應來源是義大利沿海岸島嶼的獨立煉廠,另外還有一部分經黑海來自原蘇聯。地中海市場比較平穩,是這一地區重要的油品集散地。
加勒比海市場 該市場是一個較小的現貨市場,但它對美國與歐洲的供需平衡起到了很重要的調節作用。該市場的原油及油品主要流入美國市場,但如果歐美兩地差價大,該地區的油品及原油就會流入歐洲市場,特別是柴油和燃料油。
新加坡市場 這是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市場。盡管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但它已成為南亞和東南亞的石油交易中心,主要供應來自阿拉伯海灣和當地新發展的煉廠所生產的油品。石腦油和燃料油在該市場佔有很大份額。
美國市場 美國是世界石油的消費大戶,盡管美國的石油產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但它每年仍然要進口大量的原油,於是在美國瀕臨墨西哥灣的休斯敦及大西洋的波特蘭港和紐約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❼ 鐵礦石價格為什麼取決於石油價格有什麼關系
中國2010年會需要6億噸鐵礦石,其中一半來自澳洲,另一半來自更遠的巴西。鐵礦石自生就有個開挖成本,也就是說需要用推土機(使用柴油)刨開地面,鏟車(使用柴油)鏟起鐵礦石,卡車(使用柴油)裝載鐵礦石上火車;
火車(柴油)開去加工地,經行燃燒加工(還是柴油),再由輸送帶(繼續柴油)送上船。這一整個過程裡面所有的成本是20美金,裡面有90%是花在柴油燃料上。
能把鐵礦石運來中國唯一的方法就是海運,雖然很多鐵礦石公司都是租船,但是油費還是要自己付的,因為船體有限,海運的船基本一船隻能運17噸-25噸,所以這就大大的提高了運輸成本。
(7)石油礦價格擴展閱讀
運費的影響
全球鐵礦石需求的增長,導致了鐵礦石出口海運量的大幅增長,從而帶動海運費持續攀升。從巴西圖巴朗港到中國北侖的運輸費2000年至2002年間基本在5-15美元/噸間盤整;
2003年開始緩慢上揚,2007年經歷了一個瘋狂的上漲期,從年初的35美元/噸左右一路上揚至年底的80美元/噸左右,最高曾至98美元/噸,2008年5月份達到了107美元/噸的歷史高位,比2008年初上漲了35%。
但是第四季度由於國際油價大幅下挫,全球經濟萎靡,海運費不斷回落,維持在16美元左右。從西澳大利亞Dampier港至青島的鐵礦石海運費在1999年初僅為3.35美元/噸,至08年6月初時曾一度達到48.4美元/噸的高位,不足十年的時間,上揚了十多倍,之後同樣出現回落,僅6美元左右。
前期海運費的高企,主要是因為全球經濟勢頭良好,帶動了鐵礦石、糧食、能源等商品的旺盛需求,加之高油價和運力相對緊張的影響,導致海運費用激增。無論如何,一度比鐵礦石本身價格還高的海運費,給鋼鐵企業增加了很大一塊生產成本,為他們的生產經營帶來相當大的壓力。
但隨著第四季度次貸危機的深度爆發,全球經濟衰退,油價大幅下挫,消費需求萎靡不振,海運費也隨之走低。
❽ 油價越來越貴,因為中國石油礦太少了,國家又不爭氣。人家蘇聯美國進攻中東搶石油,中國有這能耐嗎
國際油價漲價時三桶油表示與國際接軌、國際油價降價時三桶油表示中國國情油價再漲 壟斷行業 愛用用不用滾
❾ 世界石油消費多少
石油的形成歷史十分漫長,可是人類消費石油的歷史卻只有150年左右,據統計,1859—1970年,110年間只消費了石油累計產量的近10%,而1970—2005年的35年卻消費了近90%的石油累計產量。雖說今後若干年的石油產量尚可滿足人類的需求,但希望世界石油產量能不斷地提高,將成為無法實現的美景。
目前,世界石油消費量為40億噸左右,主要集中在北美、亞太和歐洲地區,石油消費量較多的6國依次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俄羅斯、韓國,其消費量佔全球總量的一半,且每個國家的石油消費量均超過了1億噸,佔4%以上。
世界石油貿易量達到20多億噸。中東石油主要出口至亞太其他地區(不含日本和中國)、日本、西歐、美國、中國和非洲;前蘇聯石油主要出口至西歐;西非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國、亞太其他地區(不含日本和中國)、西歐和中國;中南美石油主要出口至美國;亞太地區石油主要出口至日本、中國和澳大利亞;北非石油主要出口至西歐。世界石油進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亞太、北美和西歐,各佔1/3左右。進口量最大的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和中國。目前中國進口石油主要自中東、亞太和西非地區。而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中東、北美、前蘇聯、西非和中南美,其中,中東佔到一半;北美、前蘇聯、西非各佔1/10左右;中南美佔6%左右;其出口量均在1億噸以上。
根據目前世界石油資源以及石油供需情況分析,在很長時期內,世界石油流向仍將保持目前的態勢,即世界石油進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亞太、北美和西歐,進口量最大的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和中國。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區分別為中東、北美、西非、前蘇聯、中南美和北非。考慮到石油資源擁有量以及地域等因素,除現有亞太地區以外,未來可能增加供應我國石油資源的地區將為中東、前蘇聯和西非等3個主要地區。
盡管目前世界上石油的供需基本平衡,而且生產能力略有節余;但石油界有一種觀點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起,全球的石油開采量已經超過發現量。而且石油需求量、運輸量大,石油尤其是石油產品如汽油、煤油、柴油等屬於易燃品,運輸過程防火安全要求很高,且國際局勢緊張時,石油運輸線往往會成為軍事攻擊目標;再者,和其他資源相比,石油是至關重要的戰略礦產資源,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每桶石油價格上升10美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的通貨膨脹就上升0.5%,經濟增長降低0.25%。目前,世界能源商貿90%來自石油,許多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或停滯不前都與石油供應及價格波動直接相關。因此,石油資源短缺量大、運輸安全要求高、對經濟的影響大決定了石油短缺將成為未來資源短缺的核心問題。
❿ 石油行業壓礦評價費收費標准
好像國家目前還沒有這個 標准!!建議你到 《工標網》 到那查詢你的標准號和關鍵字,工標網的標准錄入量很大,聽說有十幾萬條標准,到工標網找標准也很方便,聽說是採用智能化搜索引擎,你只要輸入標准號就可以輕松找出相關的標准!
你網路《工標網》找你的標准號或關鍵字這可以找到相關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