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糧食濕度達標與不達標價格懸殊

糧食濕度達標與不達標價格懸殊

發布時間:2021-04-28 00:49:27

⑴ 我國糧食生產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夏糧總產量為14106.6萬噸(2821.3億斤),較2014年增長3.3%。至此,我國夏糧實現了「十二連豐」。
在進入作物成熟的「芒種」時節後,夏糧全面開鐮收割。
佔全年糧食產量四分之一左右的夏糧以小麥和早稻為主,是重要的口糧品種。來自多方的信息顯示,在連續十一年增產的輝煌背景下,今年的夏糧繼續創造新的紀錄。
從宏觀而言,播種面積和單產是影響糧食產量的兩大因素。 本年夏糧面積穩中略增,達到4.15億畝,比上年增加100多萬畝。這背後主要源於種植結構的調整,譬如黃淮海地區減棉擴麥,長江流域減油(油菜)擴麥。
從單產角度觀察, 構成小麥單產的三大要素呈現「兩增一減」的特點,即畝穗數增加,穗粒數略增,千粒重略減。總體評估,單產會繼續提升。
展望全年糧食生產形勢, 只要夏秋季節主要產糧區不發生大面積的嚴重乾旱,今年全國糧食將繼續保持增產的勢頭。
連續多年的增產也在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的起點,未來中國糧食產量每上一個台階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十二連增」之後,中國糧食生產繼續穩定發展面臨著一系列「艱難」的因素約束,這包括資源環境瓶頸、支持政策效應遞減、勞動力成本提升等。
天時地利人和促夏糧豐產
作為受自然條件影響最大的產業,糧食豐歉常常要看「老天」的臉色,回首夏糧播種的歷程,北方小麥的主產區基本上風調雨順,為近年來氣象條件較好的一年。
夏糧的主要產區東北、華北自去年麥播以來,小麥生育期的重要節點基本都伴隨降水過程。盡管3月份出現了「倒春寒」天氣,但降溫幅度不大,降溫持續時間不長,小麥基本未遭受晚霜凍害。
4月份,北方冬麥區多次出現大范圍降雨,增加了田間濕度,這有利於小麥的迅速灌漿,形成大穗多粒,直接促進了糧食單產的提高。
老天幫忙只是外部有利因素,更重要的增產動力來自於科技的支撐。 通過面積、單產、總產三組數據的對比發現,過去10年,在播種面積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總產增加的動力主要源於單產的提高。
單產的變化,是品種更新、種植技術和生產投入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但品種的貢獻率要佔到一半以上。
從全國范圍觀察,品種結構優化的速度也在提升。2015年,具有籽粒硬質、蛋白質含量高、麵筋強度強、延伸性好等優點的強筋小麥的播種面積繼續增加,同比提高了1個百分點。
秋糧前景樂觀
夏糧豐產在望,秋糧前景亦有多重利好條件,拋開政策支持、科技提高等常規因素外,今年秋糧增產前景樂觀還有一些特殊背景。
其一,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利於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從而促進糧食增產。
從第一季度觀察,大部分農業生產資料同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糧食大省吉林在全省多個縣區的調查顯示,國產尿素價格下降了8%,國產氯化鉀價格下降了6%,農用柴油價格同比下降幅度超過了20%,在玉米、水稻市場價格微漲的條件下,農資價格的下降有利於提高種糧的效益。
其二,種植結構變動可以進一步提升糧食總產。
3月份,中國棉花協會、中棉所和中儲糧三大機構分別對產棉區農戶種植意向的調查結果分析,今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將比去年減少20%左右,減少的大部分棉田將用於種糧。
今年大豆、油菜籽、甘蔗的種植面積都將減少,稻穀和玉米等高產作物會增加。
以大豆為例,今年種植面積可能減少200萬畝左右,相應地將增加玉米等種植面積。大豆為低產作物,去年大豆畝產為238斤,玉米畝產則達到775斤,如果200萬畝大豆改種玉米,全國糧食產量可以增加10億斤以上。
其三,部分地區將實現恢復性增產。
2014年,中國很多地區發生旱災,尤其是以東北為主的糧食主產區遭遇多年罕見的旱災影響,糧食出現減產,遼寧一省糧食產量下降了近90億斤。今年東北和內蒙古將同比增產150億斤左右。
自然災害仍是影響糧食生產的關鍵變數,中國氣象局等多個部門對今年汛期的總體預測結論是,本年度汛期氣候總體狀況偏差,旱澇災害較2014年偏重。長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可能出現較嚴重的汛情,華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區乾旱的可能性較高,做好有效的防災准備是秋糧生產的首要任務。
連年增產背後的現實危機
從2004年開始,中國在糧食增產的高速軌道上一路賓士,2014年之前的11年,中國每年糧食增產的數量達到320億斤。截止到2014年,全國糧食產量比2003年增加了3500億斤以上,相當於3個河南省的糧食總產量。
但如此快速穩定的糧食增產速度依然趕不上糧食需求的增加速度,這集中表現於糧食凈進口量的大幅增加和糧食自給率的快速下降。
2003年,中國糧食凈進口量為10.6億斤,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已經變為1798億斤。同時,糧食自給率也由99.9%下降到87.1%。
如今,中國每年消耗掉的糧食總量在1.4萬億斤左右,即約7億噸。2014年6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糧食需求簡報預測,2014~2015年度,全球糧食貿易量預期3.32億噸,不到中國需求量的一半。
正是在此背景下,近年,高層一再強調中國人要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並提出「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
但是,在「十二連增」後,中國糧食生產繼續穩定發展面臨一系列棘手的難題。
一方面,中國糧食生產土地、水等資源環境的約束已接近瓶頸。由於耕地後備資源數量極少,繼續增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保持現有農業用水量極為困難。
另一方面,在推動糧食增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農業補貼政策已經逼近紅線,而且,隨著種糧成本上升、土地流轉的推進等因素,這一政策的邊際效應正在遞減。
目前,國內對於小麥、玉米等品種補貼已接近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補貼額度8.5%的上限。繼續增加補貼,特別是增加對糧農的各種直接補貼,將受到「黃箱政策」的限制。
即使如此,小麥、玉米和大米的國內均價不僅比國際主要糧食出口國的國內糧食價格高90%左右,甚至比運到中國口岸,加上運費、保險費和完稅後的價格仍然高45%左右。國內糧價繼續上升將受到國際糧價的「封頂」制約,依靠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促使農民增產的辦法很難繼續執行。
技術集成為農業科技方向
在播種面積短期內難有空間的背景下,未來糧食增產,唯有依靠單產的提高,而提高單產的核心武器還是科技支撐。
在中國,科技支撐糧食增產的作用集中體現於糧食萬畝高產示範片上,全國4349個小麥萬畝示範片平均畝產528.3公斤,比所在縣市小麥的平均單產高20%以上。此類示範區通過高產、優質、抗旱優良品種的推廣、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等一系列種植環節的技術升級,帶動糧食的平衡增產。
下一步更好地發揮科技支撐糧食生產的功能,關鍵在於各種高產技術的集成應用,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增產的力量,將育種育苗、深耕深松、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等糧食生產全鏈條技術結合好,實現種、水、土、肥的一體化。
這一方面需要補齊相關農業基礎設施的欠賬。譬如,目前18億畝耕地中,70%左右仍是中低產田,難以應對嚴重乾旱和洪澇災害。農業部門要下決心加大投入,力爭到2020年建設好8億畝旱澇保收的高標准農田。
另一方面,則要在種業創新、耕地地力提升、化學肥料農葯減施、高效節水、農田生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環境治理、氣候變化、草原生態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修復等農業生產的一系列環節中協同攻關。
形勢喜人問題也不少
「十二連豐」成績喜人,在連年豐收的同時,我國糧食進口和庫存也保持著同步多增態勢,去年我國糧食進口首次突破1億噸大關,庫存升至近年歷史高點。我國糧食正遭遇產量多、進口多、庫存多「三多並存」新課題。
在糧食總量節節攀升的同時,我國糧食進口量也在快速增長。來自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累計進口包括小麥、玉米、大麥在內的穀物及穀物粉1629萬噸,同比增長超過60%。
值得注意的是,在糧食產量、進口量「雙增」的同時,我國糧食庫存總量近年來亦達到歷史高位。
過去10年,國內糧食產量年均增長率不到3%,但庫存增長率則超過8%。一些糧食主產區面臨巨大的收儲壓力,部分品種出現了階段性過剩的情況。
例如,作為國家重要糧倉的黑龍江省,其糧食收購量和政策性糧食收購量在2014年—2015年糧食收購年度再創歷史新高,庫存大幅增加,安全儲糧形勢嚴峻。
「糧食連年豐收是好事,但倉容壓力也越來越大。」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徐鳴說,盡管去年加大「危倉老庫」改造、加快1000億斤新建倉容建設,但目前全國可儲糧倉容的缺口仍不小。
「一方面糧食在不斷增產,但另一方面進口卻又不斷在增加,最近庫存又達到了歷史高點。產量、進口和庫存三方面同時增多,已成為中國糧食麵臨的新問題,亟須關注。」中農辦主任陳錫文說。
價格倒掛:「三多並存」現象的「謎底」
分析人士認為,國內與國外、生產與加工之間的價格倒掛,是我國糧食「三多並存」現象的最終「謎底」,折射出我國農業生產率偏低的現實。
「進口多增,並不是我們的糧食不夠吃,主要是國內外糧食的巨大價差所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主任葉興慶介紹,2004年以來,我國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希望藉此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穩定糧食生產。但隨著收購價的逐漸上漲,國內糧食市場價格跟著水漲船高,然而近年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卻掉頭向下,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日趨明顯。
目前國內外價格倒掛趨勢已由大豆、玉米等品種向其他糧食品種擴延,相對國際糧食的低價格,國內一些糧食品種價格高出不少,「價格堰塞湖」現象明顯。
庫存多增的背後,除了儲備體制因素外,價格倒掛也是一大重要推手。在利潤的驅動下,許多貿易商、糧食加工企業更願意采購國外低價糧,相應減少對國內糧食的采購,帶來的後果是糧食從地里收上來,不能進入到加工企業中,只好存到糧庫里,越積越多。
以三大穀物中產量最大的玉米為例,據業內人士介紹,近一兩年來,國外低價大麥、高粱大量湧入,替代玉米成為國內的飼料用糧,「頂」住了國內庫存玉米的銷售,導致玉米的庫存越來越多,已成為目前庫存最多的糧食品種。安徽糧食批發交易市場數據也印證這一現象,今年6月第一輪臨儲玉米拍賣已經結束,玉米拍賣投放量23398噸,實際成交3000噸,成交率僅一成多。
如何走出「三多並存」困局
分析人士認為,解決「三多並存」考驗,國家一方面要改革現有的糧食收儲制度,遏制價格倒掛趨勢;另一方面,則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努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勞動生產率,向現代農業轉變。
要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推動最低收購價、臨時收儲和農業補貼政策逐步向農產品目標價格制度轉變,減少價格支持政策對市場的扭曲,扭轉價格倒掛現象。
應在中央確定的口糧基本自給的基礎上,更多地採取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耕地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等措施,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
盡管我國農業的播種收機械化率、農業科技貢獻率逐年上升,但由於我國農戶眾多且經營規模小,農業勞動生產率距離發達農業國仍有較大距離,農業生產的「一條腿長」(穀物單產高)「一條腿短」(勞動生產率低)的「跛腿現象」依然存在。
我國平均一個勞動力只能種7畝左右耕地,然而在機械化耕作背景下,歐洲一個勞動力能種幾百畝,美國一個勞動力能種幾千畝甚至上萬畝,這種差距就是勞動生產率的差距。
糧食豐收 帶來哪些「利好」
糧食豐收對咱百姓來說意味著什麼,給你我會帶來哪些「利好」?
首先,糧食豐收可為社會平穩發展奠定物質基礎。今年是厄爾尼諾年,國際上一些糧食主產區因氣候異常導致糧食大面積減產,毫無疑問,佔全年糧食產量四分之一的夏糧的豐收,讓大家有豐富主食可選。
其次,糧價被稱為「百價之基」,糧食豐收了,有利於物價的穩定,成為物價波動的減震器。
對於農村的朋友來說,家裡糧食增長,那咱們的腰包也會隨著豐收鼓起來。201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89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
咱百姓去市場購買肉蛋奶,也要感謝充足的糧食供應。因為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是豬、牛、羊、雞、鴨、鵝等家畜家禽重要的飼料來源。
咱百姓每天食用的食用油也與糧食豐收密切相關。大豆除了能做豆漿、豆腐等各種豆製品,榨油也是它的重要用途之一。還有玉米,不僅能填飽大家的肚子,它的胚芽還能夠製作食用油。糧食豐收,為豐富大家的米袋子、菜籃子又立一功。
中國農業實現4個「50%跨越」
中國農業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取得不少突破性進展,其中四個關鍵性指標均實現了「50%跨越」。
第一個跨越:養殖業規模化比重超過50%。近年來,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速涌現壯大,打破了過去「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格局,農業生產呈現專業化分工和規模化發展趨勢。
第二個跨越:農業機械化率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50%。2014年我國耕、種、收農業機械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61%,傳統的人力、畜力正日益被機械取代,農業增長從拼資源、拼投入轉向拼科技、拼研發。
第三個跨越:農產品加工率超過50%。糧油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和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近年來步入了兩位數增長的快車道。
第四個跨越:非農收入超過50%。我國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更多地從事工業和服務業等非農產業,農村居民非農收入佔比已經超過50%。
限制中國糧食生產因素分析
一是谷賤傷農。農民種地成本高,而價格低廉。以山東農村種植小麥玉米為例,化肥、農葯、除草劑、機耕、澆水、收獲、種子等種地成本每畝580元,山東中產田小麥玉米大約都是800-900斤/畝,價格1.1-1.2元/斤,按照最理想的價格計算,每畝全年凈收入只有1580元(兩季,不計人工)。如遇天旱、化肥、農葯、地膜漲價,收入只有500-600元。種兩季只收一季,遠不如出去打工一個月掙得多。
二是地力下降。由於種地不掙錢,農民就不好好伺候土地。傳統的精耕細作方式被無情拋棄,轉而依賴化肥、農葯、農膜、除草劑,造成地力嚴重下降。
三是耕地撂荒,種植面積無法保證。由於糧食便宜,即使產量提高,也不能給農民帶來實惠。聰明的江南農民已經讓土地撂荒,夠自己吃就行,沒有心思為城裡人生產糧食。

⑵ 糧食儲存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糧堆濕度增大現象,這是為什麼(生物題目)

新糧食入倉後不久,如遇氣溫下降,往往在糧堆表面結露,使表層糧食水分增高,不利儲藏,應及時降低表層儲糧水分。

⑶ 糧食的干濕度是以什麼單位為計量

這是以糧食的含水量的百分數來表示的
比如8%

⑷ 糧食儲存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糧堆濕度增大現象,這是為什麼

新糧食入倉後不久,如遇氣溫下降,往往在糧堆表面結露,使表層糧食水分增高,不利儲藏,應及時降低表層儲糧水分.

⑸ 為什麼貯藏糧食的最好條件是低氧,適量濕度,零上低溫

糧食呼吸,在溫度較高、濕度大、氧氣多的情況下,微生物活動激烈糧食的呼吸旺盛,容易發熱、霉變。
氧氣低的情況下,濕糧濕度、零上低溫。許多微生物無法生長繁殖、糧食籽粒也處於休眠狀態。
溫度太低,零下20多度,容易凍傷糧食籽粒,特別是水分略大的籽粒。

⑹ 有關糧食儲藏 最佳溫濕度

谷儲藏中溫濕度變化與微生物活動相關性的研究田海娟 蔡靜平 黃淑霞 劉曉莉 【摘要】:對不同溫度和相對濕度條件儲藏的稻穀進行微生物活動和品質監測,實驗結果表明,稻穀在30℃、相對濕度70%~80%條件下儲藏42d,微生物活動的水平相對較低,沒有對儲藏稻穀的品質造成明顯的影響;當儲藏環境相對濕度超過80%後,稻穀中的微生物活動明顯增加,儲藏21天的微生物活性檢測值均可超過500u;特別是當環境相對濕度大於90%時,儲藏稻穀的品質將受到顯著的影響。高相對濕度環境主要影響儲藏稻穀表層的微生物活動,糧層對濕度的擴散有顯著的阻擋作用,相對濕度低於90%,30℃、21d 內,不會對0.25m糧層以下稻穀微生物活動產生明顯的影響。

稻穀安全度夏是糧食儲藏研究和實踐的難點之一。在高溫和不同的相對濕度條件下,稻穀除了本身發生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導致品質變化外,各種黴菌在稻穀中的活動也是促進稻穀品質劣變的主要因素〔『〕。如果溫濕度條件適宜,有些黴菌還可在儲藏的稻穀中產生真菌毒素圖,對稻穀的食用

⑺ 糧食貯存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糧堆濕度增大的現象,這是為什麼

這主要是由於種子含水量比較高時,糧食的呼吸作用比較強,會放出大量的水分,從而加重了糧堆的濕度。

⑻ 糧食貯藏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糧堆濕度增大現象,這是因為(求解)

呼吸作用

⑼ 現在收糧車進糧站賣,是怎樣監測糧食濕度的

一般糧站和收糧的人員會有一個檢測糧食濕度的裝備(一根很細的鋼管),在糧食堆垛和裝進袋子裡面以後會會將這個設備插到袋子里和糧食堆里,然後再拉出設備,設備管道內就會有攜帶糧食出來,這樣通過觀察設備所拉出的糧食濕度就可以測出這袋糧食和某一堆糧食的濕度

⑽ 糧食儲存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糧堆濕度增大現象這是因為什麼

糧食作物的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是水分增加

閱讀全文

與糧食濕度達標與不達標價格懸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潘多外匯 瀏覽:553
南方貴金屬官方網站 瀏覽:193
大陸期貨股東中山證券 瀏覽:765
股票資金分布軟體 瀏覽:147
魯證期貨的凈值怎麼查詢 瀏覽:514
信託是理念 瀏覽:456
1303委託貸款 瀏覽:842
天天基金購買確認時間 瀏覽:941
華訊投資是正規公司 瀏覽:459
青松5月11日期貨 瀏覽:751
新雲核融資 瀏覽:485
工商銀行薪資貸款怎麼貸 瀏覽:370
2019年一季度私基金收益排行 瀏覽:141
上海家庭理財 瀏覽:272
東方財富上怎麼看股指期貨 瀏覽:583
宜賓貸款一萬有那裡 瀏覽:23
光大證券資金賬號 瀏覽:208
250美元和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403
招商銀行貸款兩萬利息高嗎 瀏覽:236
包商銀行住房抵押貸款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