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股價在高位時成交量異常變大,意味著什麼
1、在高位成交量突然急劇放大,說明可能是莊家在逐漸出貨,邊拉邊出,也可能是出貨盤回過大,莊家全部答買斷,這時後市可能會漲得更高。這種情況確實有主力資金拉高出貨嫌疑,一般來說,在分時走勢圖有開盤漲停,然後股價逐漸降低至收盤大約下跌8%以上的,主力資金出逃跡象就比較明顯了。另外還有主力資金在股價高位連續放量拉升,這不是出貨,散戶們直接跟著坐轎子就行。
2、如果是高位放量,上攻那就不一定,而高位放量滯漲或下跌,那一般接下來會出現下跌行情,不同的量價配合有不同的效果。但一般來說,高位如果放量滯漲則需要高度警惕,謹防主力出貨。
㈡ 有時候幾百萬就能拉動漲停,有時候幾個億都漲停不了
幾百萬能拉動漲停的是小盤股,幾個億都漲停不了的股意味著背後資金分歧極大,成交量暴增,但價格不能保持繼續飆升趨勢,當然難漲停了。
㈢ 大的賣單也是成交量,量大為什麼價不上漲呢
簡單的來說,當買盤大於賣盤時,股價就會拉升。 但是莊家出貨是故意在賣盤掛著小單,買盤用大盤來掛,然後會拉升股票價格,也讓莊家能夠成功在 拉升的時候獲利出逃,這時,漲的非常好,很多股民就跟風,進去就被套了。 量的話,紅色代表進貨,綠色代表出貨。其實具體怎麼去知道是不是莊家在吸籌碼。最主要是看當天 的一個走勢和前期,如果前期是在低位,莊家根本沒有機會出逃的,那麼有大單也許就是莊家在進或 者是大量散戶。哦,對了。還有一個問題。上漲時的過程不代表是凈流入,因為我之前也提到過。 所以沒有具體的一個很死的方法去判斷。只能靠你的經驗和技術分析了。 (謝謝,望採納)
㈣ 成交量是什麼,有什麼用上次大跌為什麼成交量反而達到3000億左右
對於上次的放量大跌,個人認為投資者應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大跌的性質,是進行箱體震盪整理的開始,屬短線性質,這一點一定要明確.無論基本面\政策面還是技術面,都決定著大盤不會就此築大頂,而是要以箱體整理的模式,在3000點之或以3000點為中樞構建一個平台,為下一輪行情做准備.箱體整理階段既會有新高也會有新低,箱體是新一輪行情的底部. 第二,理性看待上次的天量.昨天大盤放出3000億巨量,短線資金大舉出逃是毫無疑問的.但這個放量需要考慮中國建築上市近292億成交量的因素,扣掉這只個股的成交量,大盤的成交量應是2736億,相對前二個交易日來看,仍屬正常合理放量.現在看量,不能用歷史的標准來看,因為新股擴容,量能達到2000億甚至以至於後市的3000億,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第三,技術調整空間有限.上次大盤下跌過急,急跌必反彈,尾盤上收100多點,並收在30日均線之上,調整的空間,在60日之上企穩的概率最大.60日均線目前是2900點,還會繼續上移,估計當大盤箱體整理接近這一均線時,其點位應在2950點上下,因此,2950--3050區間應是後市箱體整理下沿所在空間. 第四,短調有利於後市行情展開.自1664點以來,大盤一直單邊上揚,雖然有很多人一路唱空,但大盤卻總是一直昂著頭逼空上漲,獲利盤巨大.因此,如果不進行必要的調整,越是上漲調整力度會越強.上次大盤利用中國建築上市因素,進行了少見的巨量大陰下跌,使得風險在短時間內集中快速釋放,甚至會給人一步到位的感覺.這種集中釋放,有利於主力以最短時間調倉,從長期趨勢來看,應視為一個超強的挖坑大洗盤的動作. 第五,短調是上漲的中繼,而不是主升浪結束.無論是前期預測還是近期提示投資者注意危險信號和及時逃離,現在不斷強調的就是調整的短線性質,也就說調整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上漲,而不是為了做頂.短調力度越大,後市反彈的力度會越強.
㈤ 一個股總市值一千多億一天成交量怎麼才幾個億呢
你以為是路邊賣饅頭的大媽啊,籠里的饅頭不賣清不回家?
試想一下你自己的全部資產是不是每天都要花出去又掙回來?
一個市值1000億的公司,大部分股票都在各大股東手裡,他們持有這些股票為得是取得對公司的經營控制權或看好公司前景做長線投資,不需要每天出手買賣。每天成交的是追逐股價波動博取價差的投機分子,這部分交易量只然是少數。
㈥ 股票交易量大,但不上漲是怎麼回事
股票交易量大,但不上漲,這個是要看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的。
你又沒有給我股票代碼,我只能夠根據目前的大盤給你分析了。
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有三個可能性:
一,莊家第一次出貨沒有出清,現在利用股價下跌,
很多人已經以為見底的時候,就是有人接盤時,
莊家再次集中出貨所致。
二,有相當多的投資者,包括中長線買家在此時已經看清後市,
在大量拋售籌碼。
三,莊家已經感覺到做多時機已到,故意製造市場恐慌情緒,
令投資者對市場感到失望,從而大量拋售股票。
莊家趁機從低位撿取大量廉價籌碼。
但據我分析,出現第一二個可能性要大一些,理由我就不多說了,
大家心裡都是知道的。出現第三個可能性只有是「利空出盡是利好」了。
分析你這個問題,真的是頭很痛,再也不想繼續分析下去了,
好了,就這樣了,很辛苦。要覺得我辛苦,就再給我多加點分吧。
㈦ 為什麼成交量放大股價卻沒有漲
你好,在一般情況下,如果股票處於上漲行情的高點時,受到前期追捧的股票,因為股票上漲過多,不被市場投資認可。導致出現越來越多的市場投資者開始獲利出倉,買入投資者都在相對低位等待投資,那麼股票價格就會出現下降,使賣出持續投資者更加堅定快速賣出。這樣的情況就會出現成交量放大股價不漲反跌的情況。通常表示股票短期價格會出現下跌調整,屬於一種短期賣出參考信號。
如果股票處於下跌行情的低點時,股票受到前期的下跌打壓,股價和成交量都處於相對低點,股票內的空頭力量逐步被市場消化。這時多頭資金並未強勢發力,沒有能支撐股價上漲,而股票價格隨著下跌行情出現慣性下跌。這樣的情況就會出現成交量放大股價不漲反跌的情況。通常表示股票短期價格會出現反轉上漲,屬於一種短期買入參考信號。
總體來說,成交量放大股價不漲的情況通常會出現於下跌調整的前期或者上漲反彈的前期。但是,投資者要注意市場中是沒有完美的技術形態和投資理論,都會有部分的誤導信息,需要結合其他指標和市場環境以及個股情況進行參考。
風險揭示:本信息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不應以該等信息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該等信息作出決策,不構成任何買賣操作,不保證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請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控制。
㈧ 請教成交量大小與股價漲幅不同說明什麼
市場成交量與價格的關系
1.確認當前價格運行趨勢:市場上行或下探,其趨勢可以用較大的成交量或日益增加的成交量進行確認。逆趨勢而行可以用成交量日益縮減或清淡成交量進行確認。
2.趨勢呈現弱勢的警告:如果市場成交量一直保持銳減,則警告目前趨勢正開始弱化。尤其是市場在清淡成交量情況下創新高或新低,以上判斷的准確性更高。在清淡成交量情況下創新高或新低應該值得懷疑。
3.區間突破的確認方法:市場失去運行趨勢時即處於區間波動,創新高或新低即實現對區間的突破將伴隨成交量的急劇增加。價格得到突破但缺乏成交量的配合預示市場尚未真正改變當前運行區間,所以應多加謹慎
4.成交量催化股價漲跌 一隻股票成交量的大小,反映的是該股票對市場的吸引程度。當更多的人或更多的資金對股票未來看好時,他們就會投入資金;當更多的人或資金不看好股票未來時,他們就會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引起價格下跌。但是無論如何,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也就是說,不會所有的人對股票「一致地」看好或看壞。 這是一個比較單純的看法,更深層的意義在於:股票處於不同的價格區域,看好的人和看淡的人數量會產生變化。比如市場上現在有100個人參與交易,某股價格在10元時可能有80個人看好,認為以後會出現更高的價格,而當這80個人都買進後,果真引起價格上升;股價到了30元時,起先買入的人中可能有30個人認為價格不會繼續上升,因此會賣出股票,而最初看跌的20個人可能改變了觀點,認為價格還會上升,這時,價格產生了瞬間不平衡,賣出的有30人,買入的只有20人,則價格下跌。看好、看淡的人數會重新組合並決定下一步走勢。
大多數人都有一個錯誤的看法:股票成交量越大,價格就越漲。要知道,對於任何一個買入者,必然有一個相對應的賣出者,無論在任何價格,都是如此。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出乎意料地放大,只能說明在這個區域人們有非常大的分歧,比如50個人看漲,50個人看跌;如果成交量非常清淡,則說明有分歧的人很少或者人們對該股票毫不關心,比如5個人看漲,5個人看跌,90個人無動於衷或在觀望。
可以從成交量變化分析某股票對市場的吸引程度。成交量越大,說明越有吸引力,以後的價格波動幅度可能會越大。
可以從成交量變化分析某股票的價格壓力和支撐區域。在一個價格區域,如果成交量很大,說明該區域有很大的壓力或支撐,趨勢將在這里產生停頓或反轉。
可以觀察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域的方向。當價格走出成交密集區,說明多空分歧得到了暫時的統一,如果是向上走,那價格傾向於上升;若向下走,則價格傾向於下跌。
可以觀察成交量在不同價格區域的相對值大小,來判斷趨勢的健康性或持續性。隨著某股票價格的上升,成交量應呈現階梯性減弱,一般來說,股票相應的價格越高,感興趣或敢於參與的人就相應越少。不過這一點,從成交額的角度來看,會更加簡單扼要。
僅僅根據成交量,並不能判斷價格趨勢的變化,至少還要有價格來確認。成交量是價格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個可能引起本質變動的因素,但是在大多數時候,只起到催化劑的作用。
市場上有這樣一種認識,認為個股或股指的上漲,必須要有量能的配合,如果是升量增加,則表示上漲動能充足,預示個股或股指將繼續上漲;反之,如果縮量上漲,則視為無量空漲,量價配合不理想,預示個股或股指不會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或難以持續上行。
個股或大盤在大幅放量之後縮量陰跌,顯然是壞事,顯然預示著一輪跌勢的展開。例如2001年5月18日和5月21日,滬市成交放大至200億和217億,之後量能再也無法放大,開始橫向整理,至6月14日大盤見頂後,大盤明顯縮量,6月27日開始放量下跌,7月23日加速下跌,至10月22日,跌至1514點,始於6月27日的此輪跌勢共跌去700餘點,持續時間長達4個月,是典型的放量之後縮量導致的下跌。但千萬不能忘記,下跌初始階段的股指是處於長期牛市之後的高位2200點之上!
與此完全相反的實例是,2002年3月8日和3月9日,滬市成交放大至238億和213億,經縮量回落整理後,終於爆發了6·24行情。不可否認,6·24行情的爆發,消息面的利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6月21日,滬市成交就大幅放大,預示著新一輪漲升即將開始,只不過停止國有股減持的重大利好大大加強了漲升的爆發力,但也大大縮短了行情的持續時間,急劇放大的成交量和場外資金的蜂擁而入使得資金面難以為繼,結果導致了行情的夭折。短短的5個交易日,滬市成交1650多億,然後大盤縮量下跌,至2003年1月6日,股指創出自1999年下半年以來的新低1311點,此輪跌勢共跌去400餘點,持續時間超過半年。這又是一個典型的放量之後縮量導致的下跌,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下跌初始階段股指是在創出2002年年內新高1748點之後,當時股指處於階段性的高點,下跌也就不可避免了。
而2003年1月14日和1月15日成交量放大至235億和217億,共計452億,表明多頭開始大舉入市,之後大盤開始縮量,但是股指不跌反漲,是典型的縮量上漲,這表示1月14日和1月15日入市搶籌的投資者並未出逃,籌碼鎖定良好,上檔拋壓較輕,所以縮量仍能上漲。與縮量下跌一樣,縮量上漲一般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縮量下跌表示市場處於弱勢,極小的成交量就能打低股指,下跌之後必然有放量大跌,這對於多方是極為不利的。反之,縮量上漲表示市場處於強勢,較小的成交量就能推動股指上揚,之後必然會放量大漲,大盤如此,個股更是如此。縮量(或基本無量)上漲已經告訴我們,縮量不但能上漲,而且能大漲特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