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銀行存貸款利差問題有一點不明白
當然有必要,若不是這樣銀行靠什麼吃飯。
而且你說得是分別不同的兩筆業務,銀行吸取存款肯定要支付利息,放出貸款肯定要收取利息,這是必然的。你說的情況只是銀行將其所得的利潤也放貸出去,作另一種假設,如果那10元銀行不能收取利息,那銀行為什麼還放貸120元呢,不可以放110元嗎,那10元銀行去做別的事不好?
『貳』 目前的存貸利差是多少
5% 左右
『叄』 什麼是存貸款利差
貸款利率與存款利率之間的差額
『肆』 存貸利差的計算
2.75%=1年期貸款利率-1年期存款利率
『伍』 存貸差的定義是什麼
存貸差指的是銀行的存款大於貸款,即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差額.如某銀行存款為10億,貸款為8億,則存貸差為2億。銀行可以是單個的銀行,也可以是集合的銀行,就集合的銀行來看,也就是如果把全國的銀行看成是一家銀行來看,在不考慮黃金和外匯的情況下,銀行的貸款永遠等於銀行的存款加流通中的現金,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體系是永遠不會存在存貸差的。
在存在外匯和黃金的情況下,由於外匯、黃金轉換為貨幣與一般的影子貨幣轉換為貨幣的方式不同,銀行體系會存在存貸差。比如,國家有外匯籌備8千億美圓,這8千億美圓作為影子貨幣,它不是通過債權、債務關系而轉換為貨幣的,它是通過買賣關系轉換為貨幣的。中央銀行收購這些貨幣需要發行6萬4千億的人民幣,這時中央銀行的資產為8千億美圓,負債(或存款和現金)為6萬4千億人民幣,顯然這6萬4千億的存款或現金就會成為銀行體系的存貸差。黃金創造銀行體系存貸差的原理和外匯創造存貸差的原理相似,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對於單個的銀行來說,不管存在或不存在外匯和黃金,它都有可能出現存貸差。影子貨幣轉換為貨幣可以在一家銀行完成,也可以在一家以上的銀行完成。當影子貨幣轉換為貨幣在一家以上的銀行完成時,單個銀行的存貸差就出現了。為了解決單個銀行的存貸差問題,國家設立了銀行之間的拆借市場。比如,張三抵押10億影子貨幣給中國銀行借得款項8億人民幣,張三將借來的8億存入工商銀行,這時,中國銀行有8億的債權資產,同時,增加8億的對工商銀行的債務,或者減少8億的存款。如果中國銀行只有5億的存款,這時中國銀行就有可能向工商銀行拆借3億的貨幣,這中間就包含所謂的存貸差的問題。銀行間(注意是銀行!)凈債權的銀行就是存差的銀行,凈債務的銀行則是貸差的銀行。
如果銀行體系的存貸差是由於外匯或黃金轉換為貨幣所引起的,我們要解決存貸差的問題,就必須解決外匯、黃金轉換為貨幣的問題。至於銀行之間存在的存貸差問題,則是永遠會存在的,因為每個銀行存款和貸款的規模是不一樣,通過拆借市場,銀行之間很容易以債權債務的關系解決這些問題。
當一個人的存款大於貸款時,此人有儲蓄,當一個人的貸款大於存款時,此人就是負儲蓄。在不考慮黃金外匯的情況下,由於貸款 = 存款 + 現金,如果把現金當存款處理,則貸款 = 存款。
循環經濟學還告訴我們,社會可以解剖為六個層次的人,如果我們把社會的人簡化為自然人和企業,再把自然人和企業集合化,則社會就只有集合的企業和集合的自然人了。把人和前面貸款等於存款結合起來看,中國所謂的高儲蓄國家就是集合的自然人是存款一方的國家,美國所謂負儲蓄的國家就是自然人是貸款一方的國家。在中國,由於集合的自然人是存款的一方,貸款的就自然是集合企業的一方。在美國,由於貸款是集合自然人的一方,存款就是集合企業的一方。
必須指出的是:有儲蓄的人不一定是有錢人,沒有儲蓄的人不一定是窮人。因為資產除了貨幣資產外還有非貨幣資產,比如,張三有1千萬的股票資產,同時張三有10萬的銀行借款,李四有10萬的銀行存款,可李四沒有其他的資產,在這種情況下,李四雖然存款比張三的多,張三仍然比李四有錢的多。決定一個人有錢或沒有錢的是他的總資產,而不僅僅是他的貨幣資產。
『陸』 存貸利差的公式
存款計算公式:稅後利息=本金×利率×時間×(1-5%)
稅後本息=本金×利率×時間×(1-5%)+ 本金
時間=(稅後本息-本金)÷本金÷利率÷(1-5%)
=(q-p)÷p÷r÷(1-5%) 貸款:1。等額本息貸款計算公式:
每月還款金額 (簡稱每月本息) =
貸款本金 X
月利率×[(1+月利率)^ 還款月數 ]
---------------------------------
[(1+月利率)^ 還款月數 ] - 1
2。等額本金貸款計算公式:
每月還款金額 (簡稱每月本息) =
(貸款本金 / 還款月數) + (本金 - 已歸還本金累計額) X 每月利率
『柒』 存貸利差
貸款利率直接影響到企業投資和消費,只要稍一變動,就會對經濟產生較大影響
存款利率,則由於中國居民的儲蓄傾向較高,且以活期存款為主,其變動對經濟影響並不明顯
『捌』 銀行利差收入如何計算
分析人士認為,多數銀行通過減少超額准備金,來補充法定存款准備金,錢從「左口袋」進了「右口袋」。因此三次上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對銀行利潤的影響甚微。 利差收入帶來意外之喜從數據來看,提高存款准備金率的「巨斧」不僅沒砍下銀行的盈利能力,反而帶來了利差收入的高增長,這的確是銀行業意外之喜。 年報顯示,去年銀行的盈利能力均有增長,上市銀行的凈利潤增幅主要在30-50%,其中深發展、興業銀行、中國銀行的凈利潤增速均超過50%.建行調整後凈利潤增速為18.02%.凈利息收入仍然是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增幅高於非利息收入。統計顯示,上市銀行凈利息收入增幅主要在20-40%,增速很快。這表明,三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對利差收入影響不大,預想中利差收入受到嚴重打擊的狀況沒有發生。 雖然存貸款利差收入仍然佔主導地位,但存放央行利息收入異軍突起,成了一項重要收入,增速很快。例如,建行「存放央行款項利息收入」72.76億元,增長9%;中行「存放及拆放同業和存放中央銀行利息收入」192.05億元,占利息收入的8.94%,增幅51.27%.這主要是由於央行三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造成銀行存放央行法定存款准備金增幅較大。各銀行的年報中該項收入增長都比較明顯。 從左口袋到右口袋銀行利差收入的增長主要源於生息資產規模的增長和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的上升,也就是說「量價齊升」。 貸款規模、債券投資、回購拆借、存放央行規模增長導致了生息資產「量」升。去年各大銀行貸款增長迅速,增速在10-30%左右;債券投資、回購增長也比較快;而存放央行資產更是由於上調存款准備金率而增加。去年銀行上交的存款准備金共增長5000億元左右。 存貸款利差上升、債券和貨幣市場收益率提高、存放央行收益提高,共同導致生息資產「價」漲。建行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提高了14個基點,達到4.34%.去年第一次加息只提貸款利率,造成存貸款利差擴大;央行也通過提高央票利率抬高貨幣市場收益率。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以充裕的超額准備金,抵補不斷提高的法定準備金,錢從「左口袋」流到「右口袋」。而且,超額准備金利率僅為0.99%,法定存款准備金利率卻有1.89%,對銀行來說更加合算。以5000億元計算,去年銀行從央行多獲取了45億元利息收入。 追根究底,仍然是銀行流動性寬裕,導致超額存款准備金較多,幫助銀行抵擋了「巨斧」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