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綜合農業開發的主要資金來源於哪裡
近年來我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績(一)財政資金投入逐年加大中央1號文件反復強調:要把三農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加大農業投入,農業綜合開發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投入規模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中央財政資金投入自2005年至2007年,累計對我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資87765萬元,三年年平均增長15.6%。我省財政資金2005年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12139萬元,比上年增加226萬元,增長2%;2006年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14070萬元,比上年增加1831萬元,增長14.4%;2007年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16937萬元,比上年增加2867萬元,增長20.3%。三年平均增長12.2%,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我省在原有62個國家項目縣的基礎上,新增了2個國家項目縣,並從2004年以來共設立了8個省立項項目縣,使全省農業綜合開發縣增至72個,佔全省行政區縣的60.5%。中央財政資金和省財政資金投入的逐年增加,有效地帶動了市、縣財政、農村集體和農民自籌以及其他資金投入的增長。投入規模的不斷擴大,保證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順利實施,也使農業綜合開發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在促進農民增收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不斷增強。(二)資金投入政策得到調整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政策的調整,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調整有無償財政資金投入比例,自2005年起,將產業化經營項目中央財政資金無償、有償的投入比例,統一調整為25:75。二是調整地方財政配套政策,按照財政部規定,我省地方財政資金對中央財政資金配套比例由原來的1:0.85調整為1:0.5,並確定中央財政與省、市、縣財政配套比例確定為1:0.4:0.03:0.07;對於貧困縣,中央財政與省、市、縣配套資金比例為1:0.45:0.03:0.02。三是完善了農民籌資投勞政策,農民籌資投勞比例,由原來的1:1降為1:0.5,並按照農村稅費改革的有關規定,對土地治理項目嚴格執行「一事一議」制度和公示制度。四是投入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土地治理項目資金,90%以上的資金集中用於了農業主產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同時,每年都確定23~25個糧食生產重點縣,每個縣的財政投資都在450萬元以上,起到了很好的規模效應。(三)資金管理制度不斷完善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管理難度大。為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確保資金安全有效運行,省農發集中精力抓制度建設,幾年間先後制定了《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實施細則》、《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縣級報賬制實施細則》、《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預算編制規定》等資金管理制度。通過全面建章立制,逐級細化完善,在全省建立了從計劃編制到資金撥借,從監督檢查到報賬核算,涉及資金運行各個環節的一整套財務管理機制,初步形成了統一、規范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控管理體系,為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四)資金管理機制不斷創新一是在資金管理過程中,針對財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省農發專門編寫了《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財務會計實務》、《農業綜合開發會計核算模擬》教材,有效提高了全省農發系統報賬員、財會人員的業務技能。二是規范縣級報賬制。在縣級報賬制推行過程中,我們通過統一撥付渠道、統一預算定額,統一賬務票據、統一報賬程序、統一會計核算這「五個統一」科學規范了報賬流程,使報賬流程緊密相連,環環緊扣,構建了統一完整的縣級報賬制管理運行鏈條,確保了農發資金安全有效使用,資金運行規范有序,清晰明了。三是積極試行參股經營項目。2005年至2007年,我省共在1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投資參股經營項目,累計投入財政參股資金168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12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5600萬元。無論從投資規模和投入力度上看,在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從這兩年的情況來分析,通過投資參股項目的實施,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了區域主導產業,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達到了多方「共贏」的目的。四是率先實行工程監理制。我省從2005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實行了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監理制,由省農發通過招投標的方式,擇優選定專業監理單位,對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實施監理。並建立了監理費報賬專戶,對監理費實行專款專用,統一核算,統一報賬。監理制的推行,對確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建設質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Ⅱ 近幾年國家對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資金投入情況
近年來我省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績 (一)財政資金投入逐年加大 中央1號文件反復強調:要把三農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加大農業投入,農業綜合開發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投入規模呈現穩步增長的態勢。中央財政資金投入自2005年至2007年,累計對我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資87765萬元,三年年平均增長15.6%。我省財政資金2005年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12139萬元,比上年增加226萬元,增長2%;2006年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14070萬元,比上年增加1831萬元,增長14.4%;2007年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16937萬元,比上年增加2867萬元,增長20.3%。三年平均增長12.2%,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通過近幾年的努力,我省在原有62個國家項目縣的基礎上,新增了2個國家項目縣,並從2004年以來共設立了8個省立項項目縣,使全省農業綜合開發縣增至72個,佔全省行政區縣的60.5%。 中央財政資金和省財政資金投入的逐年增加,有效地帶動了市、縣財政、農村集體和農民自籌以及其他資金投入的增長。投入規模的不斷擴大,保證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順利實施,也使農業綜合開發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在促進農民增收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不斷增強。 (二)資金投入政策得到調整 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政策的調整,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調整有無償財政資金投入比例,自2005年起,將產業化經營項目中央財政資金無償、有償的投入比例,統一調整為25:75。二是調整地方財政配套政策,按照財政部規定,我省地方財政資金對中央財政資金配套比例由原來的1:0.85調整為1:0.5,並確定中央財政與省、市、縣財政配套比例確定為1:0.4:0.03:0.07;對於貧困縣,中央財政與省、市、縣配套資金比例為1:0.45:0.03:0.02。三是完善了農民籌資投勞政策,農民籌資投勞比例,由原來的1:1降為1:0.5,並按照農村稅費改革的有關規定,對土地治理項目嚴格執行「一事一議」制度和公示制度。四是投入向糧食主產區傾斜,土地治理項目資金,90%以上的資金集中用於了農業主產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同時,每年都確定23~25個糧食生產重點縣,每個縣的財政投資都在450萬元以上,起到了很好的規模效應。 (三)資金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農業綜合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管理難度大。為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確保資金安全有效運行,省農發辦集中精力抓制度建設,幾年間先後制定了《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財務管理實施細則》、《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縣級報賬制實施細則》、《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預算編制規定》等資金管理制度。通過全面建章立制,逐級細化完善,在全省建立了從計劃編制到資金撥借,從監督檢查到報賬核算,涉及資金運行各個環節的一整套財務管理機制,初步形成了統一、規范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控管理體系,為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四)資金管理機制不斷創新 一是在資金管理過程中,針對財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省農發辦專門編寫了《山西省農業綜合開發財務會計實務》、《農業綜合開發會計核算模擬》教材,有效提高了全省農發系統報賬員、財會人員的業務技能。二是規范縣級報賬制。在縣級報賬制推行過程中,我們通過統一撥付渠道、統一預算定額,統一賬務票據、統一報賬程序、統一會計核算這「五個統一」科學規范了報賬流程,使報賬流程緊密相連,環環緊扣,構建了統一完整的縣級報賬制管理運行鏈條,確保了農發資金安全有效使用,資金運行規范有序,清晰明了。三是積極試行參股經營項目。2005年至2007年,我省共在1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施投資參股經營項目,累計投入財政參股資金16800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1200萬元,省級財政資金5600萬元。無論從投資規模和投入力度上看,在財政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上都是史無前例的。從這兩年的情況來分析,通過投資參股項目的實施,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了區域主導產業,帶動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達到了多方「共贏」的目的。四是率先實行工程監理制。我省從2005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實行了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監理制,由省農發辦通過招投標的方式,擇優選定專業監理單位,對全省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工程實施監理。並建立了監理費報賬專戶,對監理費實行專款專用,統一核算,統一報賬。監理制的推行,對確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工程建設質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Ⅲ 想投資現代農業觀光園,建在杭州臨安,面積三四百畝,有苗圃果園菜園魚塘,要多少資金,二百萬夠嗎
100萬有100萬的做法,也有100萬的效益
1000萬有1000萬的做法,也有1000萬的效益
你系統的預算一下吧 都列舉出來,看大概得多少錢
魚塘的我可以幫你簡單的預算一下
有開挖費用 魚塘基本設計奮勇 電力 水井 還有魚種等等
建議你可以做小的
沒必要那麼大 大了管理難 費用也高 先搞 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加大
Ⅳ 現在投資一塊農業用地,十幾畝地,投資什麼比較好,如果投資具有科技含量的又有什麼好的建議
投資一些園林景觀樹木、風景道旁樹木的也不錯的,當前到處搞建設,需求量比較大。 一般都是找一些樹木基樁來進行嫁接,1--2年能夠見效收益,投資額度也不大,見效快。
Ⅳ 有兩畝地要建水培蔬菜大棚要投入多少資金
你先分一小塊地來建設,慢慢去發展成兩畝甚至更多。因為如果你搞了收益不好豈不是虧了更多。
Ⅵ 種一畝地西瓜大約要多少本錢
種一畝西瓜能賺多少錢?
如果按照以上的演算法來算bane一畝西瓜種植收益:平均每畝產量3200公斤,平均銷售價格2.5元/公斤,平均每畝產值8000元。每畝總成本4173.5元,扣除總成本後,每畝凈利潤3826.5元。
如果決定種西瓜,那麼請根據當地情況再詳細計算成本及利潤,以上計算僅供參考。
2017年種植西瓜需要改進以下幾方面:
1、西瓜的種植目前以家庭為單位者居多,規模不高,不利於新品種的引入和推廣。需要增加特色種植大戶,適當擴大種植規模。引導種植大戶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鼓勵農民自願和有償使用土地使用權,使土地向善經營,懂技術的生產能手轉移。
2、目前合作社偏重於產品的代購代銷,缺少引入特色產業的專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和市場營銷人才。合作社對農戶之間的技術交流、信息傳遞、資金互助等資源共享方面的服務有待提高。
種一畝西瓜能賺多少錢?種西瓜的成本和利潤
3、特色農業產業鏈不長。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普遍缺失,制約了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應通過外引內扶,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企業,形成特色農產品專業加工園區。
4、建設特色農產品基地要實行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化肥和激素使用過量導致反季節的瓜果蔬菜該甜的不甜,該鮮的不鮮。應從種植到流通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對瓜果、蔬菜等特色產品作為重點檢測抽樣對象,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Ⅶ 數字農業100畝地需要投資多少錢
搜一下:數字農業100畝地需要投資多少錢
Ⅷ 何謂農業財政資金農業財政資金投入的理論基礎與原則是什麼
(1)農業財政資金的定義
農業財政資金是指國家財政預算中用於農業的各項支出。農業財政資金既包括國家農業項目投入的農業資金,也包括用於農業的各種補貼、事業費等支出。
(2)農業財政投資的理論依據
①農業公共產品需要財政投資來提供 在農業生產中農業公共產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在市場條件下,由於農業生產者的「搭便車」行為,會造成農業公共產品供給的低效率或無效率。由政府財政投資來生產農業發展所需的公共產品是一種有效的農業公共產品供給方式。
②農業生產的外部性需要財政投資來校正 農業具有較強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農業生產的邊際社會收益大於農業生產的邊際私人收益。農業生產者按照私人邊際成本和私人邊際收益的均衡點來生產,造成實際的農業生產量小於社會最優的農業生產量,形成市場失靈。需要政府投資來彌補農業生產所產生的外部性,給農業生產者一定的財政補貼,以使農業生產量達到社會有效水平。
③農業持續發展需財政投資來支持與保護 農業生產高風險與低收益並存。工業化的過程中,在工農業不平等的貿易條件下,農業資本大量外流。在工業化的中後期,必須通過政府財政向農業投資,為農業的長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在國際競爭中,需要國家財政對農業實施保護政策,以提高本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本國農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3)農業財政資金投入的原則
①效率原則 效率原則是指財政部門對農業財政資金支出進行有效配置,使既定的資金產生最大的產出或效益。 農業財政資金監督成本較高,存在財政資金使用的低效或無效。農業財政資金的效率原則要求政府合理使用國家資金。不但農業財政支出講求經濟效率,而且要提高社會資金在農業中的使用效率,保證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生態效果,達到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②公平原則 政府應統籌農業財政資金的投向和數量,協調好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利益。政府須了解居民的真實需要,由公眾選擇所需要的公共產品,以減少公共產品生產的浪費,避免公共產品分配不公平。此外,公平原則並不是要求對財政資金進行平均分配。
③穩定原則 穩定原則包括: a.農業財政資金投入本身要根據農業發展的要求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率,不能忽高忽低,從而造成農業經濟增長的波動; b.農業財政資金要成為農業經濟波動的穩定器。 單靠市場的力量不能很好地實現農業經濟穩定增長,需要政府對經濟生活進行適度的干預,使分散的微觀經濟活動收斂於政府宏觀經濟日標。要通過政府財政收支變化實現農村充分就業,保證農村物價穩定,促進農業穩定增長。
④持續原則 持續原則首先要求農業財政資金投入要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政府資金的使用要考慮到通過提供公共產品、促進農業增長、培養稅源,實現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進而實現農業財政支出的持續增長。
另外,在WTO的框架下,政府各種農業財政資金的支出還必須遵守WTO農業協議的有關規則和國際慣例。果和生態效果,達到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Ⅸ 農業經濟指標有哪些
農業投資經濟效益,是指投入的生產性資金所取得的有用效果,包括實物量、任務、功能、公益、質量及水平等。由於不同的投資項目,有不同的投資目標,即使是同一投資項目,也往往不止一個目標。為了能夠比較准確地反映和比較農業投資的經濟效益,有時不能只用一、二個指標,而是要藉助於一系列指標。評價農業投資經濟效益的主要指標有:
一、農業投資增加生產能力(或效益)指標:
單位投資新增生產能力=某時期新增生產能力/某時期投資額
單位生產能力投資額=某項目全部投資額/某項目新增生產能力
二、農業投資增加農產品產量指標
單位投資增加農產品總量(總值)=投資後產品產量(產值)— 投資前產品產量(產值)/農業生產投資額
三、農業投資提高勞動生產率指標
勞動生產率(%)=投資後的勞動生產率/投資前的勞動生產率×100%
四、農業投資利潤率指標
農業投資利潤率(%)=年利潤額/農業投資總額產×100%
五、投資效果系數
投資效果系數=年平均利潤與稅金總額 / 投資額
六、投資回收期(以工程建成投產作為回收期的開始時間)
投資回收期=項目全部投資額 / 某項目年利潤和稅金總額
七、建設工期與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
平均建設工期=建成項目工期之和/項目個數
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某時期新增固定資產額/某時期投資完成額×100%
以上指標是從總體上反映農業投資的經濟效益,如果要對某項農業工程投資的經濟效益進行全面的評價,還必須藉助於一些技術分析指標。
Ⅹ 農業財政資金的農業財政資金的投入原則
持續原則首先要求農業財政資金投入要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財政資金投入區別於農戶和其他社會農業投入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農業財政資金不僅注重經濟效率的提高,更具有公益性、超前性的特點,它兼顧近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注重投入的社會、生態效果。持續原則還要求農業財政支出要可持續。這就要求政府財政資金的使用要考慮到通過提供公共產品、促進農業增長,培養稅源,實現財政收入的持續增長,進而實現農業財政支出的持續增長。
另外,在WTO框架下,政府各種農業財政資金的支出還必須遵守WTO農業協議的有關規則和國際慣例。
(黃楚凌,邱偉興,蔡君平等.農業經濟管理導論[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199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