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境外投資者持有的美債約7.12萬億美元,那持有的人民幣債券有多少呢
近幾年,美國國債一直在不斷攀升——當前已經超過了28萬億美元,僅最近兩年時間里就新增了5萬億。但美國境外投資者持有的美債總量卻變化不大——整體維持在7萬億美元附近,即新增發的美債主要是由美國境內投資者購買的。
僅從總量角度來看,當前境外投資者持有的人民幣債券僅約為4806億美元,而持有的美債卻高達7.12萬億美元,差距非常之大。但發展趨勢卻完全不同——最近一年多,境外投資者持有的美債幾乎沒多大變化。
但持有的人民幣債券增速卻高達兩位數,即人民幣債券的增長潛力更大。相信隨著我國經濟、貿易的持續發展,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民幣債券的境外持有量仍將快速增長。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B. 發行境外人民幣債券有什麼作用
1、境外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是指在人民幣離岸市場上大規模發行以人民幣計價、還本付息的國債或債。這不僅有利於將國家信用轉化為財富,迅速提升國家財力,還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利益。
2、首支登陸倫敦市場的中國准主權人民幣債券,這次發債經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張旭光表示,國開行此次在倫敦成功發債,是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3、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正快速發展壯大,境外機構配置人民幣資產持續升溫。國開行這次發行的10年期債券,是在倫敦發行並掛牌上市的最長期限人民幣債券,有助於完善離岸人民幣債券收益率曲線。
(2)境外持有人民幣債券擴展閱讀:
研究推動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是國務院確定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之一,是推動金融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豐富我國債券市場產品層次的重要舉措。
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復同意,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下稱「協會」)組織市場成員開展境外非金融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務融資工具創新。
境外非金融企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務融資工具創新過程中,協會組織市場成員深入研究借鑒國際成熟市場制度規則和商業實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以具體產品為切入點,在現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注冊管理框架下組織實施,對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和持續創新進行了積極探索。
C. 中國持有的外國債券是由投資自購用人民幣兌換的還是直接由國家印人民幣持有的
國外發行的債券也不全都是以發行國法定貨幣計價的,比如英國可能發行以美元計價的債券,也可能發行以英鎊計價的債券。我國持有的其他國家發行的債券應該是用我國的外匯儲備購買的,至於用的是什麼貨幣,不能僅僅看是哪個國家發行的,還要具體債券具體分析。
一般來說政府會成立主權投資基金公司,由這些公司代表國家去購買美國的債券。所以說是由公司直接購買,政府間接購買的。國家的外匯儲備購買了這些主權投資基金的發行份額,至於外匯儲備的來源則有很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項目是出口換匯,出口商品獲得外匯,而我們同時實行外匯管制,那麼換回來的外匯在國內直接換成人民幣,一方面相當於我們被動發行了人民幣,另一方面也把這些外匯集中到外匯儲備的池子中來了。
D. 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是什麼意思 通俗說
境外發行人民幣計價債券是指在人民幣離岸市場上大規模發行以人民幣計價、還本付息的國債或債。這不僅有利於將國家信用轉化為財富,迅速提升國家財力,還有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利益。
債券(Bonds / debenture)是一種金融契約,是、金融、工商等直接向社會借債籌措資金時,向者發行,同時承諾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並按約定條件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債券的本質是債的證明書,具有法律效力。債券購買者或者與發行者之間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債券發行人即債務人,者(債券購買者)即債權人[1] 。
債券是一種有價證券。由於債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確定的,所以債券是固定利息證券(定息證券)的一種。在金融市場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債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國,比較典型的債券是國庫券。人們對債券不恰當的投機行為,例如無貨沽空,可導致金融市場的動盪。
E. 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中的境外指的是哪裡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以外的所有地方,包括港、澳、台。
F. 為何允許外國政府在中國發人民幣債券
從正面角度來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有五方面的作用。 第一,對國際經濟金融結構失衡提供新的解決思路。近十幾年來,國際資本流動呈一種怪圈,即資本從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流向發展中國家,通過持有美元資產和購買美國國債等渠道,資金又從發展中國家流回發達國家,這種現象在亞洲地區尤其明顯。歸根結底,是因為亞洲缺乏足夠的金融產品、尤其是固定收益產品供投資者購買。在區域債券市場上,主權債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如美國有8.4萬億美元主權債,歐元區有9.7萬億美元,基本都是在發達國家市場發行的。不僅亞洲國家(除日本)發行主權債規模較小,而且亞洲債券市場整體落後,也很少有外國主權債券在此發行。我國推進這一市場的發展,有利於整體上推進亞洲債券市場發展,為亞洲金融資產匱乏提供新的應對思路。 第二,避免貿易和資本流動的國家利益損失。現有格局下,我國在國際資本流動中的地位有些得不償失,也就是以較高回報引入境外過剩資本(直接投資),最終又以買美國國債等低回報形式把過剩資本(金融投資)流回美國。允許外國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如果規定籌集資金用於國內直接投資,則可適度對沖上述怪圈影響。 第三,可促使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外國政府發行人民幣債券,意味著對人民幣地位的認可,以及願意用人民幣配置資產,這也是人民幣走向強勢貨幣的前提條件。另外,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貿易往來的不斷增加,人民幣將有條件扮演"國際貨幣"的角色,對於與中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來說,可以直接利用發行人民幣債券籌集的資金,用來彌補貿易逆差,為其國際收支管理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隨著各國對人民幣債券的熟悉增加,我國亦可擴大在外發行人民幣主權債,以高額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為依託,為資本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做好准備。 第四,可以促進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外國政府發行的人民幣債券,將成為國內債券市場的重要交易品種,交易規則需更符合國際慣例,也促使交易所或銀行間市場被納入國際主權債分析的視野,從而逐步走向統一和規范。另外,也能一定程度促進利率市場化與債券收益率曲線的完善,增強與海外債券產品的接軌。 第五,可以適當緩解外匯儲備管理壓力。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吸引下,許多國外政府背景的資金通過合法或非法方式已經進入我國,投資於人民幣資產,間接造成外匯儲備壓力。長遠看,如果允許某些國家政府發行人民幣債,或許可以繞過結匯環節,使其直接獲得人民幣資金,用於投資需求,從而減少外匯對沖和管理成本。 從負面角度來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也有三方面問題需注意。 第一,從外國主權債籌集資金使用來看,如果不加以合理規定,可能會加劇國內宏觀經濟運行中的矛盾。例如,如果投資於固定收益產品,由於國內的供不應求,可能會加重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壓力。如果投資於房地產,則可能會加劇資產價格泡沫的積累。 第二,人民幣升值壓力可能使發行規模受限。在人民幣升值壓力較大情況下,外國政府發債後,未來如需要賣出美元等貨幣,買入人民幣來支付本息,則發債意願就會下降,除非發債國本來就打算把籌集資金在國內投資獲利。 第三,主權債券並非全無風險,在國內債券評級水平還普遍落後的情況下,如何確定自己的評級標准,還是全盤接受國際評級機構的判斷,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之,開放外國主權債市場是一件大事,從長遠來看符合金融發展和對外開放大趨勢,但也要充分考慮其各種影響,做到未雨綢繆。
G. 外國持有中國國債嗎
中國的金融法規對國債的發行要求是要求不能到境外發行,在香港是試點,比例小
財政部於2009年9月28日在香港發行60億元人民幣國債。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在內地以外地區發行人民幣國債。 香港政府發言人昨日回應說,此次發債標志著香港人民幣業務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外界則普遍評價稱,長期而言,此舉不僅將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 中心的地位,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還能推動人民幣在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結算和流通,令人民幣區域化進程加快。 人民幣「被花掉」的難題 對外經濟 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傑指出,「財政部希望通過在香港發行更"權威"的國債,以促進人民幣在境外的發展。」 這點不難理解。雖然包括國開行、匯豐銀行等中外機構眼下在香港發行了約300億元人民幣金融債券 ,但國債與這些金融債的「級別」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更易受到投資者青睞。同時,人民幣國債勢必將為今後內地機構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提供定價基準(編註:通俗理解就是讓價格更公道,學術點說,就是使人民幣幣值有了更大范圍和更新角度的參照標准),進而帶動更多內地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H. 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流程是怎樣的
2007年6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了《境內金融機構赴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管理暫行辦法》,該辦法就境內金融機構在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有關事項作了規定。
發行主體:
境內金融機構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含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依法設立的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赴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應具備以下條件:
(一)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
(二)核心資本充足率不低於4%;
(三)最近3年連續盈利;
(四)貸款損失准備計提充足;
(五)風險監管指標符合監管機構的有關規定;
(六)最近3年沒有重大違法、違規行為;
(七)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其他條件。
政策性銀行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比照商業銀行條件辦理。
發行流程:
1、境內金融機構赴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應向中國人民銀行遞交申請材料,並抄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依法對境內金融機構赴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的資格和規模進行審核,並報國務院。
2、金融機構發行人民幣債券的申請材料應當包括:
(一)發行人民幣債券的申請報告;
(二)董事會同意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決議或具有相同法律效力的文件;
(三)擬發債規模及期限;
(四)人民幣債券募集說明書(附發行方案);
(五)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境內金融機構近3個會計年度的財務報告及審計意見全文;
(六)律師出具的法律意見書;
(七)《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金融許可證》(副本)復印件;
(八)中國人民銀行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3、中國人民銀行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定的期限內對境內金融機構發行人民幣債券的申請做出核准或不核準的決定。同意發行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時批復其外債規模。
4、境內金融機構應在中國人民銀行核准其債券發行之日起60個工作日內開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發行人民幣債券,並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發行。境內金融機構未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發行的,其發行人民幣債券的核准文件自動失效,且不得繼續發行本期債券;如仍需發行的,應另行申請。規定期限內完成發行的標准按照香港金融市場管理有關規定執行。
5、境內金融機構應當在人民幣債券發行工作結束後10個工作日內,將人民幣債券發行情況書面報告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並按有關規定向所在地國家外匯管理局分局申請辦理債券資金登記。
6、境內金融機構應在發行人民幣債券所籌集資金到位的30個工作日內,將扣除相關發行費用後的資金調回境內,資金應嚴格按照募集說明書所披露的用途使用。
I. 哪個國家擁有的人民幣債券最多 關於人民幣債券還有哪些重點
中國政府所發國債絕,以前就是國庫券,後來國庫券取消了改成了X年債券,這個只能是由國內的機構投資者和個人購買,外國人和國外機構是不能購買的。
外國人和外國機構只能購買在香港二級市場購買人民幣國債或者和中國政府簽訂特定的協議。就目前來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是中國國債的主要持有國。截至2019年8月底,境外機構累計持有中國債券規模已經達到20282.2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