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文章徵集
http://blog.sina.com.cn/u/1253378225
裡面有不少好文回章答.
各地區情況不一樣的。以湖南為例吧。
湖南三資企業單位發展現狀及問題分析
對外開放是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在中國加入WTO後,全面評估湖南三資企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總結成功經驗,對促進對外開放,更好推進我省三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十分重要。我們利用湖南省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資料(以下簡稱"基普資料")、工業年報資料和有關調查情況對我省三資企業發展的現狀、問題作簡要分析,供有關領導和部門參考。
一、 發展現狀及特點
1.總量規模不斷擴大,行業門類發展齊全。"九五"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我省三資企業發展較快,總量規模不斷擴大。基普資料顯示,2001年11月30日,湖南共有三資企業994個,從業人員10.97萬人。遍布全省14個市州,跨 64個行業(大類),實收資本為172.97億元,當年完成營業收入194.21億元。從我省三資企業分布的地域情況來看, 長沙421家,佔全省的42.3%;湘潭91家,佔全省9.1%;株洲85家,佔全省8.5%;郴州81家,佔全省8.1%;常德72家,佔全省7.2%;衡陽69家,佔全省6.9%;益陽44家,佔全省4.4%;岳陽42家,佔全省4.2%;永州24家,佔全省2.4%;張家界20家,佔全省2.0%;婁底14家,佔全省1.4%;懷化和邵陽都是12家,分別佔全省1.2%;自治州7家,佔全省0.7%(見圖一)。從我省三資企業涉及的行業來看,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業(73個)、紡織業(29個)、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57個)、醫葯製造業(23個)、電氣機械、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42個)、非金屬礦物製品業(42個)、批發零售、餐飲業(71個)、房地產業(171個)和旅館業(40個)等十個行業中,這十個行業的企業單位數、從業人員數及產品銷售收入分別佔三資企業總量的55.1%、55.5%和55.7%。
2.基普資料顯示,我省三資企業法人單位96%以上成立於1991年至2001年。其中:90年代以前開業的有29家,佔3%;91至95年開業的有428家,佔43%;96至2001年開業的有537家佔54%。至2001年11月30日止,90年代以前開業的29家三資企業,擁有從業人員4279人、實收資本6.07元元,占該行業全部從業人員和實收資本的3.9%和3.5%;91至95年開業的428家三資企業,擁有從業人員52898人、實收資本80.49億元,占該行業全部從業人員和實收資本的48.2%和46.5%;96至2001年開業的537家三資企業,擁有從業人員52491人、實收資本86.41萬元,占該行業全部從業人員和實收資本的47.9%和50%。
3.按實收資本分組的資料顯示,2001年11月30日,我省994家三資企業實收資本在500萬元以下的有508家;500-1000萬元的有218家;1000-2000萬元的有117家;2000-3000萬元的有60家;3000-5000萬元的有37家;5000萬元-1億元的有27家;1-2億元的有13家;2-6億元的有13家;15億元的有1家。
4.2001年11月30日,我省994家三資企業中有555家工業企業,從三資工業企業規模來看,522家是小型企業,占總數的94%;中型企業20家,占總數的3.6%;大型企業12家,只佔到總數的2.1%;而特大型企業全省只有一家。據工業年報資料,至2002年末,全省規模以上三資工業生產單位數發展到266個。從業人員6.58萬人,完成銷售收入162.6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51.08億元。
5.另據外資來源的資料顯示,2001年11月30日,我省994家三資企業有843家資金來源於亞洲的外商投資,實收資本為127.32億元,佔三資企業總數及實收資本總額的84.8%和73.6%。有1家是來自非洲的外商投資企業,實收資本為500萬元。有46家來自歐洲的外商投資企業,實收資本為30.87億元,佔三資企業總數及實收資本總額的4.6%和17.8%。有5家來自拉丁美洲的外商投資企業,實收資本為3.91億元,佔三資企業總數及實收資本總額的0.5%和2.3%。有91家來自北美洲的外商投資企業,實收資本為10.21億元,佔三資企業總數及實收資本總額的9.2%和5.9%。有8家來自大洋洲的外商投資企業,實收資本為0.61億元,佔三資企業總數及實收資本總額的0.8%和0.4%。亞洲在我省投資的有香港、台灣、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澳門、韓國、菲律賓、黎巴嫩、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緬甸等1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在我省投資較多的香港投資了542家企業,投資額為83.90億元;台灣投資了186家企業,投資額為16.97億元;日本投資了34家企業,投資額為8.99億元;馬來西亞投資了17家企業,投資額為8.18億元;新加坡投資了21家企業,投資額為3.97億元。非洲在我省投資的有南非1個國家,投資了1家企業,投資額為500萬元。歐洲在我省投資的有比利時、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葡萄牙、挪威、瑞典、瑞士、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等1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投資較多的荷蘭投資了6家企業,投資額為15.92億元;瑞典投資了4家企業,投資額 5.85億元;德國投資了5家企業,投資額為4.07億元;英國投資了18家企業,投資額為2.67億元。拉丁美洲在我省投資的有巴哈馬、開羅群島、巴拿馬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等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投資額最多的是開羅群島,雖只投資1家企業,投資額卻有3.32億元。北美洲在我省投資的有美國和加拿大2個國家,美國投資了78家企業,投資額為8.65億元;加拿大投資了13家企業,投資額為1.57億元。大洋洲 在我省投資的有澳大利亞、紐西蘭和薩摩爾3個國家。其中:澳大利亞投資了6家企業,投資額為0.2億元。
以上可見,湖南作為中國的內陸省份,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的對外開放,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和開放型經濟基礎。
二、存在的問題
1、三資企業總量偏小。截至2001年11月30日,湖南共有三資企業994個,比起相鄰省份湖北的1368個和廣西的1227個三資企業有著明顯的差距,比起江蘇每天誕生15家外資企業的發展速度更是望塵莫及。
2、發展不平衡、地區、企業差異明顯,三資企業地域分布過於集中。總的來看,近年來我省三資企業發展形勢是好的,但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區差異明顯。湖南三資企業主要集中在省會長沙,有421家,佔全省的42.3%;其次是湘潭91家,佔全省的9.1%;而自治州只有7家,佔全省的不到1%。二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發展懸殊更大,從2001的數據看,規模小的不足10萬元,大的已超過15億元;從營業收入來看,最少的不足10萬元,最多的超過28億元。
3、企業規模仍然偏小,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緩慢,產業層次較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近年來外商在我省的投資大量增加,大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明顯增加,但三資工業企業的整體規模和水平仍然以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為主。2001年,全省三資工業企業中中小企業佔55%,規模以上企業佔45%,大量的中小企業、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分布在一些傳統的勞動和資金密集型行業,如2001年光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塑料製品及零售餐飲業的生產單位數就佔全省三資企業總數的25.5%。三資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所佔比重只有8%,完成營業收入的比重也僅佔22.3%。這說明我省三資工業企業發展的潛力還很大,企業規模和產業結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4.開放型經濟規模偏小,利用外資十分有限,且外資結構和流向不盡合理。2001年11月30日,湖南實際利用外資近100億人民幣,平均每個三資企業法人單位利用外資1006萬人民幣。從外資流向的行業來看,主要是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引進的外資(如用於房地產)數量上升幅度比較大,而在進行產業、技術提升和產品更新換代的外資流入量相對較小,尤其是傳統工業行業,其利用外資的水平長期以來處於徘徊和下降狀態。另一些行業,尤其是服務業中的許多領域(如金融保險、電農業服務業、教育、醫療等)利用外資極為有限,目前開發程度仍然不高,如金融保險業三資企業在湖南開展業務的僅3家;郵電通信業三資企業也僅有3家;農業服務業三資企業為0;教育業三資企業為1家;醫療衛生服務業三資企業為0。
三、對策與建議
在面對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快、市場競爭日夜加劇,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新形勢下,加快發展和壯大我省三資企業的整體思路應為:以"十六"大精神為動力,以"三個代表"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與時倶進,在完善政策、改善環境、優化服務等方面多下功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新格局。力爭在"十五"期間實現我省三資企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1.解放思想、認清形勢,搶抓發展機遇。全省上下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認清形勢,以"十六"大精神為動力,以"三個代表"為指導,進一步形成"大開放、大開發、大發展"的良好氛圍,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緊緊抓住新一輪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中國轉移和外商投資激增、熱情高漲的有利發展時機,發揮各地自身優勢,積極支持、鼓勵國有企業、私營企業加快利用外資的步伐,拓寬利用外資的渠道,把我省三資企業發展推向新高潮。
2.完善政策,改善環境,招商引資上水平。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涉外經濟法規,努力創造一個高水準、符合國際慣例、適應高水平外資進入的、比較完美的投資環境。在投資"軟環境"方面,要努力實現從優惠性、支持性政策為主向體制性、功能性政策為主的轉變,為外商營造良好的體制和市場環境、良好的配套和服務環境、良好的生態和人居環境。要抓緊進行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選擇主題招商,鼓勵發展高新技術項目,培育新興產業,形成產業特色。要繼續完善和強化招商引資策略、方法和落到實處的措施,"商"要靠"招","資"要去"引",在招商引資方向上,要注重把主導產業、核心企業引進來,進來一個就會帶來一串;在營造投資環境時,不僅服務上要到位,環境上要優美,更重要地是要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通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使我省成為"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快"投資者創業、安居的樂園和天堂。
3、培養人才,提供支撐,加快企業發展。"人才是第一資源,誰擁有人才,誰就贏得了主動";"今天,企業的價值取決於它的人才、市場競爭就是人才競爭,特別是高級人才的競爭"。同樣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快慢、好壞也取決於它的人才數量多少、質量高低,尤其在當今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新經濟時代,人才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和重要。人才的取得,一靠培養,二靠引進,引得進、留得住、用得上,人盡其才,關鍵是要有好的政策、科學的激勵和獎懲機制。我省能否在新一輪競爭和挑戰中贏得主動和更好地發展,繼續保持目前良好發展態勢,縮小與發達省市的差距,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是關鍵。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加快培養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各類外向型經濟發展人才,為三資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撐,以適應和滿足三資企業發展對各類人才需求日益增長的需要。
4、重視問題,認真解決,促進健康發展。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和認真解決當前我省三資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幾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對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要加強分類指導,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布局,力爭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形成全省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要增強三資企業特別是合資企業科技創新、科技開發、科技興企的意識和能力,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進一步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後勁,促進我省三資企業持續快速高效健康發展。
總之,只要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昂揚的鬥志,抓住發展的新機遇,揚長避短,我省三資企業就一定能在新世紀取得更大的發展,為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全省工業經濟乃至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Ⅲ 成都到張家界自助游,張家界自駕游線路攻略
經過短暫的准備,5月7日上午七點半攜妻女、侄兒及朋友和朋友的兒子,一行六人(嚴格說是超載了,嘿嘿),從成都雙楠出發,前往本次自駕游的目的地張家界。
出城的時候一切都比較順利,沿大石西路、大石東路過錦官橋後,從小南街金河路口上蜀都大道直奔成渝高速。
高速公路一路奔襲,十一點半到達重慶。未經停留直到涪陵。一看時間已經一點半了。肚子有點唱空城計了,吃飯補充營養。一看油表,還剩一格。加點油吧!重慶的油比成都便宜,加滿用了180元。二點四十,吃好喝足後向黔江挺進。涪陵到黔江幾乎一直是沿烏江邊行進。風光壯美,險峻雄奇。只是武隆這一段在修路,但是路況也可以,沒有大礙。一路高歌猛進,於下午五點到達黔江。入住黔江金冠酒店(應該是黔江最好的賓館,四星級)。今天出門的時候在家門口把里程錶歸零,現在一看路表,今天一天跑了708公里。我記得出來看的路書是706公里,幾乎等於分毫不差。
問了一下酒店大堂經理,黔江的特色小吃有什麼?他建議我們去黔江「好吃一條街」,於是毫不遲疑立馬打的去。黔江最出名的是土家特色的「干鍋雞雜」,我們加了毛肚,還點了燒烤,吃得汗流浹背,酣暢淋漓。
第二天,吃過早餐後,我看了一下地圖,決定不走回頭路,先到張家界後到鳳凰古城。走湖北的咸豐、來鳳、經湖南龍崗、永順到張家界。問了一下賓館總台服務員,他們說:得行!得到肯定的答復後,九點半准時出發,挺進目的地。沿途綠樹林蔭,山峰秀美,路況很好,出乎我的意料。一點半在永順吃中午飯,加油(湖南的93#油5.21升/元,比重慶還便宜)。稍事休息後就直接前往張家界市。路況很好,下午四點過一點就順利到達張家界市區。出來前通過張家界旅遊網上預訂了自駕游,因為改變了路線,提前到達了張家界市,趕緊給我們聯系的導游—稻家樂打電話,稻家樂導游接到我們後,安排我們直接到武陵源景區內的天宇國際酒店入住。武陵源離張家界有32公里,一路上青蔥翠綠,藍天白雲,風景宜人。在輕松音樂陪伴下,車行半小時就到了。晚上就在酒店附近的小街上品嘗湖南土家特色的「三下鍋」(類似干鍋類的火鍋),伴著絢麗的晚霞,吹著河谷的山風,喝點湖南本地小酒,驅除旅途勞頓。
第三天一早,吃過早餐,稻家樂 導游就到酒店接我們,開始了我們的張家界景區之旅。景區內的風景就不再贅述了,後來我們感覺稻導給我們安排的路線應該是比較合理的。可以給大家參考。先乘索道到天子山(這是最精華的景區)然後坐車到袁家界景區。游完以後坐百龍電梯下來後再坐車到十里畫廊。建議到十里畫廊沒必要坐電動火車,可以步行游覽。或者坐上去步行下來。需要說明的是景區內自助快餐25元/人,如果只是填飽肚皮勉強可以接受。
第四天,lp他們帶小孩從武陵源門票站進去游覽金鞭溪,我開車到森林公園門票站。稻家樂導游說在金鞭溪里會合。公園門口專門有外地車停車的指定地點,停車費20元。停好車後我就進門,向金鞭溪方向前進。晨光下的金鞭溪應該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溪水上飄逸著一層薄霧,像一層輕紗覆蓋在小溪上,陽光穿透樹林閃閃點點的落在石板路上,潺潺的水聲和著輕快的節奏連綿不斷,流向翠綠的深處。邁著輕快的腳步,一路欣賞風景,沐浴著清涼的山風,悠閑而又愜意。跟大部隊會合後讓小朋友們在溪水裡玩上一陣,一看時間已近中午,因為還要趕路到鳳凰古城,我們決定不去黃石寨了。在張家界市區吃過午飯後愉快地與導游稻家樂分手,就直奔鳳凰了。
從張家界到鳳凰古城的路況也不錯。說回來,出去後真正感覺到四川的路況相比之下令人汗顏,差距呀!(想起了去年十月到西昌時,108國道雅安到石棉的路況,居然還好意思收過路費!!)我們下午五點過就到了鳳凰古城。先入住「湘洲鳳凰大酒店」,後逛古城。酒店離「虹橋」非常近,直線距離不超過200米,是古城為數不多的有停車場(可以停5——6部車)的酒店。總台服務員說是唯一一個有停車場的酒店。映像中寧靜恬美的鳳凰古城已經飛走了,喧囂與吵雜充斥了每一個角落,古城可以說已經嚴重過度商業化,但管理水平與麗江古城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感覺非常遺憾。
第五天(5月11日)一早,我們決定離開鳳凰,走貴州銅仁到遵義。九點我們出發了,天空開始下起了雨,但天氣依然悶熱。雨越下越大,到銅仁的時候是十點半。在進市區前有一個中石油的加油站。加油吧,已經快沒油了(貴州93#4.91元/升)。馬不停蹄稍事休息後,就直奔江口。過江口就朝印江奔去。江口到印江的路況很好,風景不錯。只是山區公路,彎多坡陡,必須小心駕駛,以免不測。印江到思南在修路,容易堵車。後經鳳岡、湄潭到遵義。因為修路、堵車等原因到遵義已經是晚上九點鍾了,入住「金城大酒店」。吃飯休息吧,明天就要回家了!遵義的夜晚真是涼快呀!燒烤好吃!貴州的過路費真便宜呀!!
第六天(5月12日),睡到自然醒。吃完早飯後決定到「遵義會議會址」參觀。四十元的門票,(一個大人可以帶一個小孩)。參觀完後一看時間已經快十一點了,趕緊撤退奔向重慶。遵義到重慶全高速。二個半多小時就趕到重慶了。在重慶吃火鍋應該是最經典的旅途安排吧?於是就直接到南濱路。在「德庄」和「橋頭」之間選擇一家。lp說「德庄」的湯好喝,於是就進了「德庄」。燙完火鍋時間已經過了三點半。我決定走鄰水、廣安、南充回成都。
這條路全程高速,不會慢得下來的。一路狂奔,當太陽已經下山,四周一片漆黑的八點半,在畫了一個圓滿的「8」字後,我們回到了出發地———成都雙楠小區的家門口。
本次行車費用
車型:伊蘭特1.8手動豪
里程:2500公里
油費:990元
過路費:734元
停車費:45元
洗車費:10元
Ⅳ 關於湖南日報的結構,歷史和現狀
(2001年的雜志)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日報報業集團10月31日正式成立。該集團主辦的大型綜合性新聞網站"湖南在線"(網址:www.hnol.net)同時開通。湖南日報已經走過了五十二年的辦報歷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湖南日報社不斷發展壯大,辦報質量和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報業集團現有<湖南日報 現代消費報 家庭導報 文萃報 三湘都市報 大眾衛生報 科技導報> 等七家報紙和一家網站,以廣告、發行、印刷為支柱的報業經濟發展迅速。到目前為止,集團總資產已達五點六億元人民幣,年銷售收入達一點六億元人民幣。
2004年
李凌沙: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社長、總編輯
鄧獻忠: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地方中心主任
鄒放平: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集團辦副主任
傅卓然:湖南日報地方中心執行主任
張湘河:湖南日報湘西自治州記者站站長
劉叢猛:湖南日報株洲記者站站長
向國生:湖南日報張家界記者站站長
周勇軍:湖南日報常德記者站站長
王 晴:湖南日報地方中心記者
周懷立:湖南日報地方中心記者
張京明:湖南日報編輯出版中心主任記者
2006<覃曉光:從政府高官到報業老總>
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
歷史上業界只知道湖南的電視有名,卻鮮知湖南的報紙媒體。從政府高官到報業老總,2006年覃曉光完成了身份的重要轉變,他所接手的湖南日報報業集團也很快隨之聲名鵲起。如果說子報三湘報市報的改頭換面只是湖南日報報業集團伸向市場的敲門磚的話,歷年來從未改變的湖南日報的改版對湖南媒體市場而言,則是一次地震,對歷來政治觀念很濃的湖湘報人無異於一劑促動改革的強心針。跳出湖南辦媒體,跳出報紙辦報紙,2006年,覃曉光開動了湖南報業這架巨大的媒體機器。
在湖南的傳媒市場上,最廣為人知的是電視媒體,像定位「快樂中國」的湖南衛視,為衛視提供源源不斷的快樂資源的湖南經視。或許應了一種說法:「此一長,彼一短。」湖南「電視湘軍」的雄起,也在某種程度導致了當地報業的不景氣。
大環境中,全球報業也迎來了大挑戰。新媒體的沖擊,報紙的廣告收入持續走低,很多報業的老總都開始擔心,這個「報業寒冬」會持續多久。
然而身處如此雙重困境中的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卻認為,這是第二次報業改革的開始。整個集團從2006年年初開始改革,從體制入手,以改版擴版為先,希望能產生「蝴蝶振翅」般的效應。
2006年1月1日,《湖南日報》率先改版擴版:對開瘦身黃金報型,紅底白字的居中報頭、圖文並茂。形式上的改版還伴隨著內容和體制的改革。新聞報道也開始慢慢不同於以往的黨報做法,采編中開始有意識地將領導視角轉換為群眾視角、社會視角,將工作新聞轉變為公共新聞。
改版至今9個月,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社長覃曉光認為還是有了一些變化。「從現在看來,改版以後,內容、形式有變化,發行數量有上升,零售市場也有上升。來勢好的一個標志:我們的廣告效益在1-7月有20%的增長,和去年相比。」但覃曉光也認為這個變化還不夠明顯,他希望在年底的時候能有個更顯著的「戰果」。畢竟,只有在整個集團的改革中起帶動作用的主報先「開門紅」,才更能鼓舞後來者的改革信心。
《三湘》則是早在5月改版之前,集團就確定了其體制改革的指導原則。一是積極探索,條件成熟時實行獨立法人制度,建立健全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在堅持黨管媒體、黨管幹部的前提下,委託其經營好國有資產、並簽訂目標考核責任狀;二是實行采編與經營兩分開,經營逐步推行公司化運作,將報紙發展成為實力雄厚、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主流品牌報紙;三是深化內部改革,創新內部機制,逐步取消沿襲多年的行政級別,實行全員崗位管理,在勞動、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建立一套富有效率的新聞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為全省新聞出版業的後續全面體制改革提供「先鋒」借鑒作用。
這蝴蝶的第一振翅,獲得了滿堂的驚艷,算是討了個好「頭彩」。
在新媒體方面,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開始加大投入的力度。覃曉光說:「湖南在線就是我們湖南的新聞網站,在全國聚合類網站排名中位列前五位,是很有影響的一個省級的新聞網站。」可他們又不僅僅滿足於這樣一個地域性的網路媒體。於是,投資1000萬建立了「華聲在線」新聞聚合類網站。「華聲在線」是由湖南在線網路傳播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機構聯合創辦,目前由湖南在線網路傳播有限公司控股,總部在北京。為壯大網站實力,集團將所屬雜志《衛生政策》交給網站,改名為《華聲》雜志。網站承辦的「華聲手機報」也已經開通。
湖南在線網路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薛伯清認為,網路年是以月計算,技術為王、內容為王,只有跑在最前面,才能搶占制高點。他說,「現在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創造力。我們要通過改革,用全新的體制、機制去激活人的創造力,釋放人的創造力」,「在急劇擴大流量的基礎上,網站吸納廣告的能力將會成倍增加,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我們就要把湖南在線的故事說到更遠的地方去。」
覃曉光說集團在新媒體方面投入的重點是「網路媒體」,「網路是以新聞為主,然後逐步擴展到娛樂、視頻這些領域」。他希望通過「華聲在線」把網路媒體越做越大,把地域區域色彩淡化,逐步面向一個更大的市場。
除了這些以外,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積極進行了事業建設、產業發展方面的工作。佔地750多畝的報業文化城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已經啟動。據覃曉光介紹,「眼下正在著手的就是我們的印務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的一些先期建設,這些建設都是我們湖南「十一五」重點工程建設,政府將其列為重點工程項目,並且給予了財力支持。財力的支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的遠貸款,另一個就是財政的支持。我們最近就要把這個事情迅速搞起來,建一個現代化的報業印務基地。從報業的印務延伸到它的物流配送等等方面。」
就像所有領域的改革一樣,大改小改都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會有不少阻礙,也就是所謂改革的「陣痛」。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改革一個最明顯的政策就是「人事改革」。競聘,人才上下的渠道是疏通了,可有人上,必然會有人下。《三湘》總編輯楊山青說,他們穩妥地處理了這種改革陣痛,「首先集團消化了一部分人員,他們自選崗位,自謀崗位。另外我們自己也消化了一部分。」覃曉光認為改革的難點在於集團內部的思想觀念問題。「安於現狀」已經讓他們錯失了很多機會,掙脫這種觀念的束縛,加大改革的推行力度,才有可能在報業競爭中突圍。
在財力上,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有著天然的優勢。覃曉光曾談到,「我們建立報業文化城,政府就給我們支持了1.5億的25年遠貸款。以上這些,恐怕別的媒體難以做到。」政府有力的支持讓他們幾乎沒有後顧之憂。對於旗下的子報,「在過去傳統的要給集團上繳的額度」上給予適當支持,「放權、授權經營」,「盡量的按照他們的設想、他們的意圖去做,不束縛他們的手腳。」
一般改革最重要的硬體就是人與財,如今看來,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改革算是從內部得到了一般黨報集團都難得的支持。
起步時間不長的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改革,到現在還談不上成或敗。像《三湘》總編輯楊山青說的,「如果成功了,現在所說所做的都是成功的註解;如果失敗了,那所說所做的就都是失敗的原因」。他們現在最主要的就是澆水、除蟲,期待春天花會開。
發行和廣告——統起來做大
今傳媒:我們了解到報業集團將在自主發行方面有一些新計劃?
覃:發行方面,下一步是把整個報業集團的發行統起來。之前,我們的發行都是分散的,比如《三湘》有自己的發行隊伍,《湖南日報》、《文萃報》也是。既然這幾個發行量很大的報紙是一個體系,我們很想把發行整合,把隊伍加強。我們就想把發行做成一種有其他資本參加的、多元化股份制的企業管理運作模式。之前我們也進行了一些發行工作的體制機制上的改進,效果很明顯。所以,現在想做進一步的調整,把整個集團的發行統起來。這對《三湘》的經營是有好處的,因為現在的發行隊伍就發行《三湘》一張報紙,整合以後,他們同時發行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的其他幾張報紙和雜志,還有一些在我們這里代印的報刊,這樣,他的運營成本就會更低。
今傳媒:廣告經營方面呢?
覃:廣告經營方面,我們也是想要這樣。我們目前的廣告經營還是比較傳統的做法,每個媒體都操作各自的廣告經營,各走各的,各搞各的。這種模式在目前我們的廣告盤子不大,總量不大的情況下,還可以操作。但要想把它做大的話,就必須整合,把廣告經營公司化,實行代理制。
競爭——在優勢下學習對手
今傳媒:湖南報業市場上現在主要有三個: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長沙晚報報業集團和湖南新聞出版集團。您覺得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在湖南的報業市場上能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改革完成後,您希望她能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覃:在湖南的報業市場上,我們應該處在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我們有一個省委的機關報,有強大的支撐。我講的支撐重點是幾個方面:一是政治優勢,這是其他的媒體不好比的。政治優勢能夠確保報紙的整個運作不會有什麼大的風險。二是有一個人才的優勢,《湖南日報》創辦57年,儲備了很多人才。三是我們辦報的傳統優勢——先進文化,我們的經驗積累得很豐富。還有一個就是強大的經濟優勢。這個經濟優勢就是省委省政府在政策方面、經濟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給予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支持。比如說這次建立報業文化城,我們獲得了政府的25年的遠貸款1.5億。以上這些,恐怕別的媒體難以做到。有這些優勢和支撐,我認為,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在湖南這個市場上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這種優勢不能用廣告量的多少來衡量,有些事情應該綜合考慮。特別是我們現在發行量、覆蓋面方面,我認為,在湖南還是影響力最大的。
我們不要跟他們比,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別人愛怎麼說怎麼說。最有說服力的就是自己要有實力,把自己的實力做到了,什麼都好說。自己沒有實力,再怎麼說都是白說。
湖南的這幾個報業集團,我認為都是值得尊敬的競爭對手,我們要向人家學習。
今傳媒:另外,湖南的傳媒市場還有和其它的地區不同的地方,就是湖南的廣播電視非常強勢。這就必然會分割更多的湖南地區的廣告市場份額。那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是如何應對湖南廣電的挑戰的?
覃:確實是這樣。湖南的廣電做得很好,有很強大的支撐在裡面,很多廣告量都流向了廣電。但說到廣電對報業的挑戰,應該反過來思考,就是:要如何把報紙辦好,如何貼近群眾,貼近讀者。我認為還是我們的報紙辦得不好,影響力不大,在讀者當中的閱讀習慣也沒有形成。報紙辦得不好看,所以不能怪廣告客戶不找我們。要讓報紙有影響力,給讀者帶來新鮮的東西,讓讀者養成閱讀的習慣,才能吸引廣告客戶。一味地怪廣電的分割是沒有意義的。
未來——做出個樣子來
今傳媒:您對湖南日報報業改革有一個什麼樣的規劃?
覃:要說規劃那肯定是很宏偉,但現在我們最首要的就是一步步來,把已經開始的改革進行下去。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在3-5年內將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做成一個強勢的傳媒集團,而不光是報業集團。我現在只能講這么一個原則性的話,這個事情不是講了就可以做到的。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現在就是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功,做出個樣子來。
覃曉光在采訪中始終謙遜、謹慎,從不將話說得太遠太大,他始終強調的是「實實在在做事」,實實在在的做出一些成績,所以在最初聯系采訪時他是有一些排斥的。就像他說的,「最有說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實力」。可真正說到各個報紙的改革時,他又顯得信心十足,坦言一定要抓住第二次報業改革的機遇,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有人說,會選擇在公共場所穿布鞋的都市人,注重內心感受、比較隨意,願意踏踏實實的幹事。不知道在會議室似的辦公室穿著布鞋的覃曉光社長是不是這樣的人?他的2006改革是否能如他所願的「做出個樣子來」?希望在2006年結束的時候我們能看到一個更為清晰的結果。
覃曉光個人簡歷
覃曉光,湖南大學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現任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1980年3月調湖南電視台工做,歷任記者、科長,新聞部副主任、主任;1985至1988年,在湖南教育學院政教專業學習;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掛職鍛煉,任中共雙峰縣委常委、副縣長;1993年8月起任湖南電視台副台長;1996年1月起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曾先後兼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廳副總編輯、湖南電視台副台長、湖南廣播電視發展中心總經理、湖南廣播電視中心常務副指揮長、湖南廣播影視集團常務副總經理等職。(1995年至1998年,在職攻讀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1999年12月獲碩士學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中央黨校17期中青班學習;2001年1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2003年7月當選為湖南省新聞工做者協會主席;2005年10月至今,任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湖南日報》是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報,是湖南省最具權威性、發行量最大的綜合性大報。
Ⅳ 拆解報廢汽車需要辦理什麼證件
有以下流程:
1、申請報廢更新的汽車車主領填《機動車變更、過戶、改裝、停駛、報廢審批申請表》一份,加蓋車主印章;
2、登記並審核申請,對已達報廢年限的車輛開具《汽車報廢通知書》;對未達到報廢年限的機動車,經對車輛查驗認定,符合汽車報廢標准,核發《汽車報廢通知書》;
3、車主持《汽車報廢通知書》到符合規定的回收企業送交車輛;
4、回收企業經查驗《汽車報廢通知書》後將車輛解體,要求發動機與車輛分離,發動機的缸體應打破,車架(底盤)要割斷,並進行照相、開具《報廢汽車回收汪明》和支付殘值;
5、車主持《申請表》、《XX省更新汽車技術鑒定表》、《報廢汽車回收證明》及車輛解體照片,經查驗、核對並簽字,回收牌證,按規定上報審批,辦理報廢登記。
(5)張家界資金流向擴展閱讀:
新發布的《機動車強制報廢標准規定》,具體規定了各大類型機動車的強制報廢年限:
1、非營運的小、微型汽車,這類車型沒有明確的報廢年限。但車輛的里程數達到60萬公里後,就會被引導報廢。當車齡達到15年後,年檢也會由一年一檢變成半年一檢,檢驗不通過的,強制報廢。
2、微型計程車客運汽車的報廢年限為8年;
3、中型計程車客運汽車的報廢年限為10年;
4、大型計程車客運汽車的報廢年限為12年;
5、旅遊、公路客運車輛報廢年限為15年
6、微型載貨汽車報廢年限為12年;
7、重、中、輕型載貨汽車報廢年限為15年;
Ⅵ 麻煩幫我找一下湖南日報簡介,謝謝!
(2001年的雜志)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湖南日報報業集團10月31日正式成立。該集團主辦的大型綜合性新聞網站"湖南在線"(網址:www.hnol.net)同時開通。湖南日報已經走過了五十二年的辦報歷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湖南日報社不斷發展壯大,辦報質量和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報業集團現有<湖南日報 現代消費報 家庭導報 文萃報 三湘都市報 大眾衛生報 科技導報> 等七家報紙和一家網站,以廣告、發行、印刷為支柱的報業經濟發展迅速。到目前為止,集團總資產已達五點六億元人民幣,年銷售收入達一點六億元人民幣。
2004年
李凌沙: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社長、總編輯
鄧獻忠: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編委、地方中心主任
鄒放平: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集團辦副主任
傅卓然:湖南日報地方中心執行主任
張湘河:湖南日報湘西自治州記者站站長
劉叢猛:湖南日報株洲記者站站長
向國生:湖南日報張家界記者站站長
周勇軍:湖南日報常德記者站站長
王 晴:湖南日報地方中心記者
周懷立:湖南日報地方中心記者
張京明:湖南日報編輯出版中心主任記者
2006<覃曉光:從政府高官到報業老總>
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
歷史上業界只知道湖南的電視有名,卻鮮知湖南的報紙媒體。從政府高官到報業老總,2006年覃曉光完成了身份的重要轉變,他所接手的湖南日報報業集團也很快隨之聲名鵲起。如果說子報三湘報市報的改頭換面只是湖南日報報業集團伸向市場的敲門磚的話,歷年來從未改變的湖南日報的改版對湖南媒體市場而言,則是一次地震,對歷來政治觀念很濃的湖湘報人無異於一劑促動改革的強心針。跳出湖南辦媒體,跳出報紙辦報紙,2006年,覃曉光開動了湖南報業這架巨大的媒體機器。
在湖南的傳媒市場上,最廣為人知的是電視媒體,像定位「快樂中國」的湖南衛視,為衛視提供源源不斷的快樂資源的湖南經視。或許應了一種說法:「此一長,彼一短。」湖南「電視湘軍」的雄起,也在某種程度導致了當地報業的不景氣。
大環境中,全球報業也迎來了大挑戰。新媒體的沖擊,報紙的廣告收入持續走低,很多報業的老總都開始擔心,這個「報業寒冬」會持續多久。
然而身處如此雙重困境中的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卻認為,這是第二次報業改革的開始。整個集團從2006年年初開始改革,從體制入手,以改版擴版為先,希望能產生「蝴蝶振翅」般的效應。
2006年1月1日,《湖南日報》率先改版擴版:對開瘦身黃金報型,紅底白字的居中報頭、圖文並茂。形式上的改版還伴隨著內容和體制的改革。新聞報道也開始慢慢不同於以往的黨報做法,采編中開始有意識地將領導視角轉換為群眾視角、社會視角,將工作新聞轉變為公共新聞。
改版至今9個月,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社長覃曉光認為還是有了一些變化。「從現在看來,改版以後,內容、形式有變化,發行數量有上升,零售市場也有上升。來勢好的一個標志:我們的廣告效益在1-7月有20%的增長,和去年相比。」但覃曉光也認為這個變化還不夠明顯,他希望在年底的時候能有個更顯著的「戰果」。畢竟,只有在整個集團的改革中起帶動作用的主報先「開門紅」,才更能鼓舞後來者的改革信心。
《三湘》則是早在5月改版之前,集團就確定了其體制改革的指導原則。一是積極探索,條件成熟時實行獨立法人制度,建立健全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在堅持黨管媒體、黨管幹部的前提下,委託其經營好國有資產、並簽訂目標考核責任狀;二是實行采編與經營兩分開,經營逐步推行公司化運作,將報紙發展成為實力雄厚、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主流品牌報紙;三是深化內部改革,創新內部機制,逐步取消沿襲多年的行政級別,實行全員崗位管理,在勞動、人事、收入分配、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進行探索,建立一套富有效率的新聞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為全省新聞出版業的後續全面體制改革提供「先鋒」借鑒作用。
這蝴蝶的第一振翅,獲得了滿堂的驚艷,算是討了個好「頭彩」。
在新媒體方面,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開始加大投入的力度。覃曉光說:「湖南在線就是我們湖南的新聞網站,在全國聚合類網站排名中位列前五位,是很有影響的一個省級的新聞網站。」可他們又不僅僅滿足於這樣一個地域性的網路媒體。於是,投資1000萬建立了「華聲在線」新聞聚合類網站。「華聲在線」是由湖南在線網路傳播有限公司和北京一家機構聯合創辦,目前由湖南在線網路傳播有限公司控股,總部在北京。為壯大網站實力,集團將所屬雜志《衛生政策》交給網站,改名為《華聲》雜志。網站承辦的「華聲手機報」也已經開通。
湖南在線網路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薛伯清認為,網路年是以月計算,技術為王、內容為王,只有跑在最前面,才能搶占制高點。他說,「現在稀缺的不是資金,而是創造力。我們要通過改革,用全新的體制、機制去激活人的創造力,釋放人的創造力」,「在急劇擴大流量的基礎上,網站吸納廣告的能力將會成倍增加,等時機成熟的時候,我們就要把湖南在線的故事說到更遠的地方去。」
覃曉光說集團在新媒體方面投入的重點是「網路媒體」,「網路是以新聞為主,然後逐步擴展到娛樂、視頻這些領域」。他希望通過「華聲在線」把網路媒體越做越大,把地域區域色彩淡化,逐步面向一個更大的市場。
除了這些以外,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積極進行了事業建設、產業發展方面的工作。佔地750多畝的報業文化城的規劃和建設工作已經啟動。據覃曉光介紹,「眼下正在著手的就是我們的印務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的一些先期建設,這些建設都是我們湖南「十一五」重點工程建設,政府將其列為重點工程項目,並且給予了財力支持。財力的支持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政府的遠貸款,另一個就是財政的支持。我們最近就要把這個事情迅速搞起來,建一個現代化的報業印務基地。從報業的印務延伸到它的物流配送等等方面。」
就像所有領域的改革一樣,大改小改都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必然會有不少阻礙,也就是所謂改革的「陣痛」。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改革一個最明顯的政策就是「人事改革」。競聘,人才上下的渠道是疏通了,可有人上,必然會有人下。《三湘》總編輯楊山青說,他們穩妥地處理了這種改革陣痛,「首先集團消化了一部分人員,他們自選崗位,自謀崗位。另外我們自己也消化了一部分。」覃曉光認為改革的難點在於集團內部的思想觀念問題。「安於現狀」已經讓他們錯失了很多機會,掙脫這種觀念的束縛,加大改革的推行力度,才有可能在報業競爭中突圍。
在財力上,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有著天然的優勢。覃曉光曾談到,「我們建立報業文化城,政府就給我們支持了1.5億的25年遠貸款。以上這些,恐怕別的媒體難以做到。」政府有力的支持讓他們幾乎沒有後顧之憂。對於旗下的子報,「在過去傳統的要給集團上繳的額度」上給予適當支持,「放權、授權經營」,「盡量的按照他們的設想、他們的意圖去做,不束縛他們的手腳。」
一般改革最重要的硬體就是人與財,如今看來,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改革算是從內部得到了一般黨報集團都難得的支持。
起步時間不長的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改革,到現在還談不上成或敗。像《三湘》總編輯楊山青說的,「如果成功了,現在所說所做的都是成功的註解;如果失敗了,那所說所做的就都是失敗的原因」。他們現在最主要的就是澆水、除蟲,期待春天花會開。
發行和廣告——統起來做大
今傳媒:我們了解到報業集團將在自主發行方面有一些新計劃?
覃:發行方面,下一步是把整個報業集團的發行統起來。之前,我們的發行都是分散的,比如《三湘》有自己的發行隊伍,《湖南日報》、《文萃報》也是。既然這幾個發行量很大的報紙是一個體系,我們很想把發行整合,把隊伍加強。我們就想把發行做成一種有其他資本參加的、多元化股份制的企業管理運作模式。之前我們也進行了一些發行工作的體制機制上的改進,效果很明顯。所以,現在想做進一步的調整,把整個集團的發行統起來。這對《三湘》的經營是有好處的,因為現在的發行隊伍就發行《三湘》一張報紙,整合以後,他們同時發行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的其他幾張報紙和雜志,還有一些在我們這里代印的報刊,這樣,他的運營成本就會更低。
今傳媒:廣告經營方面呢?
覃:廣告經營方面,我們也是想要這樣。我們目前的廣告經營還是比較傳統的做法,每個媒體都操作各自的廣告經營,各走各的,各搞各的。這種模式在目前我們的廣告盤子不大,總量不大的情況下,還可以操作。但要想把它做大的話,就必須整合,把廣告經營公司化,實行代理制。
競爭——在優勢下學習對手
今傳媒:湖南報業市場上現在主要有三個:湖南日報報業集團、長沙晚報報業集團和湖南新聞出版集團。您覺得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在湖南的報業市場上能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改革完成後,您希望她能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覃:在湖南的報業市場上,我們應該處在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我們有一個省委的機關報,有強大的支撐。我講的支撐重點是幾個方面:一是政治優勢,這是其他的媒體不好比的。政治優勢能夠確保報紙的整個運作不會有什麼大的風險。二是有一個人才的優勢,《湖南日報》創辦57年,儲備了很多人才。三是我們辦報的傳統優勢——先進文化,我們的經驗積累得很豐富。還有一個就是強大的經濟優勢。這個經濟優勢就是省委省政府在政策方面、經濟方面和其他一些方面給予湖南日報報業集團的支持。比如說這次建立報業文化城,我們獲得了政府的25年的遠貸款1.5億。以上這些,恐怕別的媒體難以做到。有這些優勢和支撐,我認為,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在湖南這個市場上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這種優勢不能用廣告量的多少來衡量,有些事情應該綜合考慮。特別是我們現在發行量、覆蓋面方面,我認為,在湖南還是影響力最大的。
我們不要跟他們比,就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別人愛怎麼說怎麼說。最有說服力的就是自己要有實力,把自己的實力做到了,什麼都好說。自己沒有實力,再怎麼說都是白說。
湖南的這幾個報業集團,我認為都是值得尊敬的競爭對手,我們要向人家學習。
今傳媒:另外,湖南的傳媒市場還有和其它的地區不同的地方,就是湖南的廣播電視非常強勢。這就必然會分割更多的湖南地區的廣告市場份額。那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是如何應對湖南廣電的挑戰的?
覃:確實是這樣。湖南的廣電做得很好,有很強大的支撐在裡面,很多廣告量都流向了廣電。但說到廣電對報業的挑戰,應該反過來思考,就是:要如何把報紙辦好,如何貼近群眾,貼近讀者。我認為還是我們的報紙辦得不好,影響力不大,在讀者當中的閱讀習慣也沒有形成。報紙辦得不好看,所以不能怪廣告客戶不找我們。要讓報紙有影響力,給讀者帶來新鮮的東西,讓讀者養成閱讀的習慣,才能吸引廣告客戶。一味地怪廣電的分割是沒有意義的。
未來——做出個樣子來
今傳媒:您對湖南日報報業改革有一個什麼樣的規劃?
覃:要說規劃那肯定是很宏偉,但現在我們最首要的就是一步步來,把已經開始的改革進行下去。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在3-5年內將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做成一個強勢的傳媒集團,而不光是報業集團。我現在只能講這么一個原則性的話,這個事情不是講了就可以做到的。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們現在就是把一件件事情做成功,做出個樣子來。
覃曉光在采訪中始終謙遜、謹慎,從不將話說得太遠太大,他始終強調的是「實實在在做事」,實實在在的做出一些成績,所以在最初聯系采訪時他是有一些排斥的。就像他說的,「最有說服力的就是自己的實力」。可真正說到各個報紙的改革時,他又顯得信心十足,坦言一定要抓住第二次報業改革的機遇,提高自身的影響力。
有人說,會選擇在公共場所穿布鞋的都市人,注重內心感受、比較隨意,願意踏踏實實的幹事。不知道在會議室似的辦公室穿著布鞋的覃曉光社長是不是這樣的人?他的2006改革是否能如他所願的「做出個樣子來」?希望在2006年結束的時候我們能看到一個更為清晰的結果。
覃曉光個人簡歷
覃曉光,湖南大學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現任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1980年3月調湖南電視台工做,歷任記者、科長,新聞部副主任、主任;1985至1988年,在湖南教育學院政教專業學習;1991年1月至1993年2月掛職鍛煉,任中共雙峰縣委常委、副縣長;1993年8月起任湖南電視台副台長;1996年1月起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曾先後兼任湖南省廣播電視廳副總編輯、湖南電視台副台長、湖南廣播電視發展中心總經理、湖南廣播電視中心常務副指揮長、湖南廣播影視集團常務副總經理等職。(1995年至1998年,在職攻讀湖南大學工商管理研究生,1999年12月獲碩士學位。)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中央黨校17期中青班學習;2001年12月任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2003年7月當選為湖南省新聞工做者協會主席;2005年10月至今,任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湖南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
湖南日報》是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報,是湖南省最具權威性、發行量最大的綜合性大報。
Ⅶ 對於國產動畫片你們怎麼看
中國動畫出於對日本動畫趕超意識強行大躍進。一方面藉由懷舊情結把一些老的美術片劃歸到所謂二次元范疇,一方面部分國漫粉絲自我催眠到癥候群發病狀態。就這樣中國動畫被強行推到跟日本業界同一條起跑線上——當然在國漫吹的眼裡,阿克琉斯永遠都追不上那隻烏龜。
Ⅷ 中國大城市排名
此次城市排名是由《第一財經周刊》發起的,通過對400個城市的綜合商業指數從低到高進行排名,指數越低則排名越高,最後得出了400個城市的綜合商業指數排名。基於這個排名,對400個城市進行了全新的分級。
按照國際通行的理解,現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是資金、人才、貨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國著名城市經濟學家K.J.巴頓就把城市定義為「一個坐落在有限空間地區內的各種經濟市場―――住房、勞動力、土地、運輸等等―――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網路系統。」
一線城市 19個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新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天津、西安、重慶、青島、沈陽、長沙、大連、廈門、無錫、福州、濟南等15個。
這些新一線城市或為直轄市,擁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龐大的中產階層人群,以及可觀的政治資源;或為區域中心城市,對周邊多個省份具有輻射能力,有雄厚的教育資源、深厚的文化積淀和便利的交通;或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省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便利的交通和獨特的城市魅力。
這些城市理所當然也是各大企業的戰略要地和人才主要流向要地(除一線強、一線弱城市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空間較大,標志著中國經濟新時代的騰飛。
二線城市 36個
合肥、寧波、昆明、蘇州、鄭州、長春、南昌、哈爾濱、常州、煙台、南寧、溫州、石家莊、太原、珠海、南通、揚州、貴陽、東莞、徐州、大慶、佛山、威海、洛陽、淮安、呼和浩特、鎮江、濰坊、桂林、中山、臨沂、咸陽、包頭、嘉興、惠州、泉州等36個城市。
二線城市已經開始越來越有吸引力,環境的改善,人才的聚集及高消耗量和配合政府所建立的完善設施與快捷的高速公路。二線城市的崛起會帶動三線城市快速發展。二線城市多數都是中東部地區的省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和經濟發達的地級市。
從現代的城市意義上講,這些城市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商業活躍度相對強,對大公司、大品牌和優秀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它們也正在或即將成為未來幾年大公司布局的重點。
三線城市 74個
三亞,贛州,九江,金華,泰安,榆林,許昌, 新鄉,舟山,慈溪,南陽,聊城,海口,東營,淄博,漳州,保定,滄州,丹東,宜興,紹興,唐山,湖州,揭陽,江陰,營口,衡陽,郴州,鄂爾多斯,泰州,義烏,汕頭,宜昌,大同,鞍山,湘潭,鹽城,馬鞍山,襄樊,長治,日照,常熟,安慶,吉林,烏魯木齊,蘭州,秦皇島,肇慶,西寧,介休,濱州,台州,廊坊,邢台,株洲,德陽,綿陽,雙流,平頂山,龍岩,銀川,蕪湖,晉江,連雲港,張家港,錦州,岳陽,長沙縣,濟寧,邯鄲,江門,齊齊哈爾,崑山,柳州,紹興縣,運城,齊河等74個城市。
三線城市是指有戰略意義或比較發達或經濟總量較大的中小城市。它們多數都是中東部地區省域內的區域中心城市、經濟條件較好的地級市和全國百強縣,也包括一些西部地區的省會首府城市,它們的人口規模多數也都在百萬以上,擁有一定的居民消費能力,擁有自己的相對優勢產業,對某些特定行業的大公司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城市綜合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線城市 76個
衢州、太倉、張家口、湛江、眉山、常德、盤錦、棗庄、資陽、宜賓、赤峰、餘姚、清遠、蚌埠、寧德、德州、寶雞、牡丹江、阜陽、莆田、諸暨、黃石、吉安、延安、拉薩、海寧、通遼、黃山、長樂、安陽、增城、桐鄉、上虞、遼陽、遵義、韶關、瀘州、南平、滁州、溫嶺、南充、景德鎮、撫順、烏海、荊門、陽江、曲靖、邵陽、宿遷、荊州、焦作、丹陽、麗水、延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茂名、梅州、渭南、葫蘆島、婁底、滕州、上饒、富陽、內江、三明、淮南、孝感、溧陽、樂山、臨汾、攀枝花、陽泉、長葛等76個城市。
四線城市以中部地區的地級市為主,也包括一些經濟發達省份的相對欠發達地區,它們的經濟發展往往依託於本地的中小企業或者資源性企業,居民的消費能力處於增長過程中,在大公司和大品牌的戰略中,它們往往要依託於區域重點城市的輻射,但是它們本身對中國本土的中等規模的企業和二線品牌有一定的吸引力。
五線城市 200個
玉溪、銅陵、宿州、菏澤、錫林郭勒盟、大理白族自治州、益陽、衡水、梧州、漢中、嘉善縣、宜春、萊蕪、達州、海門、本溪、即墨、自貢、如皋、開封、永康、咸寧、涼山彝族自治州、玉林、新余、承德、臨海、淮北、六安、商丘、酒泉、寧海縣、永州、庫爾勒、亳州、壽光、阿克蘇、周口、信陽、駐馬店、宣城、潮州、通化、佳木斯、榮成、朝陽、河源、朔州、呂梁、克拉瑪依、欽州、遷安、平湖、濮陽、金壇、啟東、四平、三門峽、長興縣、十堰、萍鄉、呼倫貝爾、平度、瀏陽、靖江、神木縣、海安縣、東陽、德清縣、如東縣、遂寧、膠州、白山、膠南、懷化、黃岡、准格爾旗、福清、諸城、南昌縣、巴彥淖爾、池州、新泰、漯河、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隨州、泰興、青州、六盤水、龍口、興化、萊州、寧鄉縣、招遠、玉環縣、肥城、綏化、鐵嶺、儀征、百色、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伊金霍洛旗、章丘、畢節地區、鄒城、阜新、撫州、惠安縣、郫縣、安康、府谷縣、姜堰、銅川、廣安、龍海、海安、鄒平縣、忻州、鄂州、雲浮、雞西、東台、廣元、高密、東港、雅安、楚雄彝族自治州、閩侯縣、三河、萊西、鶴壁、烏蘭察布、鷹潭、貴港、汕尾、桓台縣、遼源、兗州、濟源、白城、大豐、昭通、肥西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沭陽縣、邳州、新沂、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遼中縣、庄河、海城、阿拉善盟、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保山、白銀、建湖縣、張家界、武安、普洱、昌吉回族自治州、開原、永安、仙桃、文登、天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安順、商洛、慶陽、巴音郭楞、石嘴山、雙鴨山、河池、大窪縣、新鄭、興安盟、博羅縣、豐縣、沛縣、銅仁地區、蓬萊、天門、潛江、新民、贛榆縣、鞏義、武威、吳忠、臨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孝義、巴中、平涼、張掖、黑河、七台河、調兵山、鶴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密等200個城市。
五線城市多數都是中西部地區的地級市,經濟基礎較差,交通不夠便利,成規模的企業數量有限,轄區內農業人口仍佔大多數,各自正在探求工業化的發展方向。
Ⅸ 地理會考復習資料
初中地理會考復習資料
七年級上冊
與同學們談地理
1、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地理
⑴地理與日常生活:地理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可以了解天氣,廣泛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況和風土人情等。
⑵地理與生產建設:我們生產活動不能隨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⑶學會收集地理信息:①查閱地理書籍②咨詢有關人士③上網查閱資料等。
2、學習地理,為了更好地生活
①尊重自然規律,做大自然的朋友;②因地制宜,揚長避短;③綜合地分析問題;④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一、地球和地球儀
1、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P3中的圖1.2)
⑴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⑵大小: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平均半徑=637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⑶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實:麥哲倫環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衛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擋了照射的陽光。
⑷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群島→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⑴含義: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縮小的模型。
⑵意義:可以方便我們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
3、緯線和經線(P5中的圖1.7)
⑴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⑵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⑶地軸:假想的地球自轉軸。
⑷兩極:地軸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⑸經、緯線的特點:
特點 經線 緯線
形狀特徵 半圓,兩條相對應的經線組成經線圈,把地球平分為相等的兩個半球 圓,每一條緯線自成緯線圈
長度特徵 經線長度都相等 緯度相同,長度相等,赤道最長,向兩極漸短收縮成一點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
⑹特殊的經、緯線
①特殊緯線
赤道——是最長的緯線,既是緯度的起始點,以北為北緯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為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
30°緯線——是低緯度與中緯度的分界線
60°緯線是中低緯度與高緯度的分界線
②特殊經線
0º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是經度的起始點,以東為東經用字母E表示,以西為西經用字母W表示,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舊址。
180°經線——大致與「國際日期變更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