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計算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的計算步驟:
1、計算代表規格品的價格指數 (幾何平均法)
其中: kj為第n個企業的規格品價格指數,是用其報告期單價除以基期單價而得出的。
2、計算代表產品的價格指數Kj (簡單算術平均法)
其中:kj為代表產品價格指數
ki為第n個代表規格品指數
n為代表規格品數量
3、計算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總指數K(加權算術平均法) 原材料購進價格總指數由各產品購進價格指數與其權數乘積之和除以權數之和求得。
其中:Kj為第j個產品的購進價格指數
Wj為第j個產品的權數
Ⅱ 物價指數上升25%, 則貨幣購買力下降多少呢 要怎麼算呢
貨幣購買力下降20%。
設貨幣購買力為X,
則1:X=1/(1+25%)=80%
貨幣購買力下降=1-80%=20%
所以貨幣購買力下降20%。
如果物價指數上升過大則表明通貨膨脹已成為了影響社會和經濟不穩定的一個因素,央行就會有緊縮貨幣的政策和相關財政政策的頒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該指數的升高往往會對經濟造成影響。物價指數是一種能夠表示一個經濟的宏觀經濟指標。
如:在半年內物價指數上升25%那麼就是說成本在提高,金錢的價值在貶低。半年前的100元如今只能買到75元的物品或消費。
(2)能源進口價格指數擴展閱讀:
消費者物價指數測量的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包括多種(常有幾百種)商品和服務零售價格的平均變化值。這多種商品和服務會被分為幾個主要的類別。
在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時,每一個類別都有一個能顯示其重要性的權數。這些權數是通過向成千上萬的家庭和個人調查他們購買的產品和服務而確定的。
權數會經常修正,以使它們與現實情況相符。CPI是一個固定的數量價格指數並且無法反映商品質量的改進或者下降,對新產品也不加考慮。CPI若扣除容易波動的食物與能源的統計數字,此數據稱為「核心物價變動率」,當核心物價變動率低於3%時,經濟成長率應是處於相對低的水準。
中國大陸的CPI的構成包含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教育文化、居住八大類產品價格,在八大類產品中CPI權重最高的。
Ⅲ 中國完成工業化了嗎
還沒有。
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首先要完成工業化。按照現在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的狀況,勞動力的分布是:60%從事第三產業,20%的工
業,10%的從事農業,10%的國家公務員(入門級)。其中和我們現在最明顯的區別之一就是農業人口的比例。按照官方的數
據,城市人口還沒有超過50%,當然,如果只算擁有城市戶口的則更低。
其實目前我國真正還完全靠從事農業生產來養活自己的人並不多,主要是靠打工,及中國特色的農民工。雖然這些農民工
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大城市裡工作,但他們並不能真正容入城市,他們沒有足夠的資源讓家人享受城市的繁華。由於沒有
城市戶口,他們的子女不能和他們呆在一起,在城市裡讀書,從而變成留守兒童。他們多數都不能從顧主那裡得到社保。當
我們在這里討論主席又在下很大的一盤棋的時候,奧巴馬又一言不發,驚呼中國不可戰勝的時候,日本人過得比中國人痛苦
的時候,有沒有人注意過那些路邊推個板板車賣西瓜的農婦,有沒有人注意過那些在烈日下拌水泥,並且晚上還要和十幾個
人擠在簡陋工棚里的農民。這些人並不少,在你城市的各個角落裡都能找到。農村養活不了他們,城市又不屬於他們。
Ⅳ 明年經濟如何
還是今年這樣
Ⅳ 高盛大宗商品指數的功能
首先大宗商品有各種各樣的種類,銀天下可能主要關注的是貴金屬方面的大宗商品,但是大宗商品涉及了能源、貴金屬、工業金屬以及化工原料以及農產品,所有這些都是跟國民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的,經濟發展比較高速的時候,或者全球經濟形勢比較良好的時候,大宗商品價格就在上升,但是經濟發展比較遲緩,或者全世界主要的經濟實體發展出現問題的時候,大宗商品發展就會下降,所以從價格走向來說,實際上跟整個經濟發展的周期有非常深刻的關聯,如何在各種經濟形勢下,各種經濟環境中都能夠獲得收益,就需要有一個非常活躍的大宗商品市場,而要有一個大宗商品市場的話,就需要有廣大的參與者,來參與到我們的大宗商品中參與交易,就需要有更多的像銀天下這樣的交易平台為大家提供交易場所。而在大宗商品市場中主要分三個主要的類別,一個是現貨市場,這個現貨市場裡面除了貴金屬市場以外,相對來說流動性都比較低,所以現貨市場裏只有貴金屬,也就是銀天下所專注的這個市場裏,它的流動性都比較低,而在期貨市場裡面,因為期貨市場可以為很多的工業原料和產品提供這樣一個套期保值的機會,所以不少的品種交易也比較活躍,流動性相對比較好。另外在大宗商品還有場外市場的交易,場外市場的透明度相對比較低,監管也比較少,我們一會兒可以涉及一些場外市場產品,可以為很多的投資者提供很好的投資手段,也有很多新的金融創新可以出現。
在大宗商品市場出現的功能,或者大宗商品市場本身能發揮的作用在三個方面,最主要的一個是價格發現,你不可能在現在這個時期還去拖著大宗商品的客戶去走,需要有一個很好的大宗商品市場,不管是現貨市場還是期貨市場,這些活躍的市場都可以集聚市場上的信息,可以促進合理市場的發現,而要產生這樣一個合理的價格發現的機制,就需要有一系列的市場交易平台,而這些交易平台也可以為投資者帶來各種各樣的市場信息。大宗商品市場另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風險控制,在這個環節,因為期貨市場可以使得很多企業通過套期保值鎖定成本,同時保住利潤,這樣即使未來大宗商品本身的價格波動也可以通過套期保值條,這樣的話從企業的角度來說,可以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預期,為未來的產品生產價格和原料的價格都有一個穩定的價格區間,使得他們的利潤也一個很好的可預測性。這個在期貨市場裏就反映得比較明顯,特別是最近原油市場的價格波動劇烈,使得很多以原油為基礎企業,有的也許一下子獲得了很好的收益,因為它的成本相對降低,還有的也許就受到了不良的影響,但這種波動性很大程度上都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而這種不可預測性對企業的財務、預算和利潤的預期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通過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就可以幫助我們的企業能夠規避這樣的風險,做好風險控制。
Ⅵ 非能源價格指數包含啥
非能源指數包括全球大宗農產品指數還有全球工業類大宗商品指數。農產品比如棉花,大豆,玉米。工業類包含貴金屬黃金白銀鉑金等指數
Ⅶ 人民幣上調,對中國的出口和進口企業有什麼影響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積極影響
1.有利於進口成本的降低
人民幣升值,國外的能源、原料與生產資料價格都相對便宜了,這就降低了我國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以及很多重要戰略物資的購買成本,增強了購買力。在我國,進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主要有石油、天然氣、航空、電力設備等,人民幣升值將使大宗交易的進口成本降低,進而增強相關行業部門的盈利能力,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推行「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加工貿易總額超過一般貿易額,加工貿易順差已成為我國外貿順差的最重要來源。加工貿易中產品復出口成本中其進口成本比例一般都在50% ~100%之間,在短期內對進口商品的價格比較敏感。如果人民幣升值,進口商品的本幣價格降低,這樣導致加工貿易的生產成本降低,自然以加工貿易方式的出口商品外幣價格下降,因此,這部分依賴進口原料的復出口商品仍具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可見,人民幣升值會促進進口的增加,並以進口帶動出口,其關聯性得到加強。
2.有利於促進貿易結構優化升級
長期以來,中國對外貿易實行的是以「重出口,輕進口」為主要特徵的出口導向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對出口的依存度過高,不僅使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面臨著潛在的風險,而且也產生了企業過度依靠廉價勞動力的價格優勢出口,單方面的貿易順差引起其他國家反傾銷訴訟頻繁;勞動密集型出口行業的低成本、低市場准入引起的投資過度供給所導致的企業低價惡性競爭;以及只重視價格,不重視國際市場需求而引起的出口貿易和就業易受到國際經濟形勢波動影響等一系列問題和矛盾。可見,這種長期依賴於出口單一增長的對外貿易結構很不合理。而人民幣的升值,必然會引起一定程度的出口減少和進口增加,這樣就能夠改變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均衡的局面。
在我國,外貿增長方式主要靠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而真正體現技術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術設備和中間投入品等生產要素要從國外進口,導致經濟效益低下。人民幣升值將激勵出口企業更多地依靠技術進步和提高附加價值,而不是低價競銷佔領市場。人民幣升值將使一部分只靠低成本競爭,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被擠出市場。從長遠看,人民幣升值有助於我國外貿增長方式從原來的粗放型轉向高質量和高效益的集約型,這會帶來出口結構的改善,這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轉變的發展方向。同時,人民幣升值會引起行業內更加激烈的競爭,激勵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於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優化升級,激發國內企業自主創新,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有利於緩解貿易摩擦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2007年中國的對外貿易順差達到2 622億美元的歷史高位,較2006年的1 774.7億美元增長了47.7%,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則首次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達到21 738億美元,較2006年增長23.5%。其中出口為12 180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5.7%;進口9 558億美元,較上年增長了20.8%。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自2001年底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已連續六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2007年的對外貿易總值比2001年總值增長了4.26倍。然而,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增速遠遠超過了貿易總值的增速,2007年的貿易順差額比2001年增長了11.6倍。外貿順差增長過快,加劇了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如歐盟及美國的貿易摩擦。歐盟在2007年已多次表態希望中國加快人民幣的升值步伐,以減少中歐之間的貿易順差;美國國會則在2007年提出了50多項對華貿易保護議案,盡管這些議案大都由於美國政府的反對而未能變為法律,但仍增加了兩國貿易關系的緊張氣氛。
人民幣升值可增加我國的進口總額,從而有利於減少貿易順差的數值。通過人民幣升值,適當提升出口產品的外幣價格,有助於減少其他國家對我國產品的低價傾銷訴訟。低價競銷和出口受到抑制,放慢出口,增加進口,有利於減弱我國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勢頭,減少一些貿易夥伴對我國進行保護主義貿易攻擊的借口。人民幣的適當升值,有助於緩和我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系,減少經貿糾紛,促進我國經濟和貿易的和諧發展,創造和保持更加平穩的貿易環境。
4.有利於改善貿易條件
國際經濟學中,貿易條件=出口價格指數/進口價格指數,貿易條件的改善意味著同等數量的商品出口可以換回更多的進口商品。我國雖然每年的貿易順差很大,但由於出口商品價格不斷下降而導致貿易條件持續惡化,需要出口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才能換回少量的國外高科技產品或稀缺資源。人民幣升值以後,出口產品的價格相對提高,就可以用較少的出口產品換回本國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出口利潤不斷增加,就可以改善我國目前的貿易條件。同時,人民幣升值也將會降低進口產品價格,特別是原材料和高科技設備的價格。企業將會加速技術引進,提高生產效率,實現產品動態比較升級。同時,由於進口產品絕大部分用於復出口,故隨著企業生產率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得到提高,有助於我國企業從產品產業鏈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使貿易條件得到改善。
5.有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
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成本相對來說比以前下降,這使得他們能以較低的成本在國外投資設廠,從事跨國經營。根據投資地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全球資源,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實現規模經濟,建立全球性的生產、營銷網路。所以說,人民幣升值有利於那些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實現其全球發展的戰略,造就出中國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對外貿易的消極影響
1.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於我國外貿出口增長
人民幣升值將提高我國出口商品的外幣價格,直接削弱我國出口的價格競爭優勢。人民幣升值後,出口企業為維持一定的利潤,必須提高商品在國外市場的銷售價格,而這樣做的後果勢必會削弱我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不利於出口持續擴大和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率的提高;尤其是我國出口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較低,一旦提高出口商品在國外市場的價格,將造成這些低端產品低價格優勢的喪失,極易被一些東南亞國家所取代,從而影響到出口規模的擴大。然而,假如保持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不變,則勢必要擠壓出口企業的利潤空間,出口利潤的減少又將嚴重打擊國內出口企業的積極性,從而造成出口數量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我國外貿出口造成沖擊。但是,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的影響是有限的,因為它還受到一些其他外在因素的制約,如國內外經濟形勢、出口商品結構以及貿易方式等。
2.嚴重沖擊科技含量較低、以低價格取勝的出口行業
顯然,對出口貿易依存過大、出口價格彈性較低和科技含量較低的出口行業,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將受到較大的沖擊,如果沒有提前做好應對的准備,甚至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我國的紡織、服裝、家電、化工、電子機械製造業等主要出口型行業都屬於這一類型,其中紡織服裝業對出口貿易的依存度高達50%,附加值和出口價格彈性都很小,因此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最大。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人民幣每升值1%,棉紡織、毛紡織、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分別下降3.19%、2.27%和6.18%。以服裝行業為例,目前絕大多數外貿服裝訂單的毛利在0.5元人民幣,即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在0.5元人民幣。如人民幣對美元小幅升值2%,則意味著外貿企業每出口1美元的產品,毛利將損失0.15元人民幣。可見,加速我國外貿出口結構的優化升級意義重大。
3.國外商品的進口增加,競爭加劇,不利於國內企業的發展
人民幣升值後,進口商品在國內的銷售價格將降低,國內消費者用同樣的貨幣可以購買更多的進口商品。這將嚴重影響到國內相關生產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尤其是那些在質量、品牌、技術含量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距離的企業,甚至有可能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短期內不利於國內企業的經濟增長和市場佔有率的提升,但從長期看競爭對國內企業的長足發展不無裨益。
4.加大我國國內就業壓力
目前,由於我國出口的商品大部分是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削弱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致可以吸納眾多勞動力的加工型出口企業利潤下降,這些企業投資轉向技術或資本密集型產業後,必然會使許多素質較低的就業者面臨失業危機。並且當前我國很大部分的新增就業機會主要是由出口和外貿企業提供的,人民幣升值影響了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進而對當前就業環境的改善帶來一定的沖擊。在目前的中國,勞動力資源尚未轉化為人力資源, 具有優勢的僅僅是熟練工人。所以,發展加工貿易,著重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增強國內配套能力,依靠我國勞動力優勢發展加工貿易仍將是我國長期的經濟內容。
Ⅷ 高盛商品指數的能源份額
在高盛商品指數的一些次級指數中,部分能源類板塊的份額被削減了近50%,這也帶動了市場上大量模仿和運用高盛指數的基金在投資上的策略調整。
歷史學家們常用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來形容事物的開啟、鼎盛、衰敗,而這一切也可以原封不動地移植到投資市場中來,正如技術分析所說的歷史會重演。隨著9·11之後的經濟復甦,全球商品在原油的帶領下走向了光輝的大牛市,在2006年7月中旬,我們看到了一個歷史罕見的高價--78美元/桶。
但隨後事態發生了轉機,起因來自於高盛銀2006年8月作出的一項令市場震驚的行動。2006年6月初,高盛表示已經計劃將其在無鉛汽油上的倉位移向一種改良型的汽油(簡稱RBOB),原因是美國的法律禁止了原有汽油的添加劑。6月末,該銀行聲稱已經將1/3的無鉛汽油倉位移向了RBOB合約上,並將繼續考慮是否移動更多的倉位。進入8月之後,高盛出人意料地告知市場,將不再轉移更多的倉位進入汽油合約,並將重新調整其餘油品的權重。
重磅新聞瞬間激起市場千層浪,交易商意識到能源市場可能出現的變化,而汽油合約上的資金撤離也導致了油價的不斷走跌,不少機構受到這次油價下跌的影響出現了巨額虧損。
高盛銀行對於2007年實行的高盛商品指數(GSCI)權重比例細文終於在2006年底前公布於世。文中顯示:在GSCI的一些次級指數中,部分能源類板塊的份額被削減了近50%,這也帶動了市場上大量模仿和運用高盛指數的基金在投資上的策略調整。高盛的這次調整最終影響到了2007年初的工業品市場,特別是導致了原油價格的瓦解。大量的資金運作與倉位調整引起使市場的恐慌下跌頻繁出現。高盛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源於市場上大量的投資機構(如養老基金),都是根據該指數來進行資金配置的。
Ⅸ 如何看各國經常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
如何看各國經常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
1)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全年可供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價值的綜合,它衡量的是一國經濟的總體生產能力。如果GDP比上一年增加1%,那就相當於是說經濟的年增長率是1%。但以價格形式體現出的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受通貨膨脹的影響也會上漲。因此,經濟學家喜歡用「實際增長」來測算一國的經濟成長。如果名義上一國的經濟增長率是7%,而通貨膨脹率是5%,那麼,實際的年增長率就是2%。
通常情況下,一國GDP的增長率越高,該國的經濟越有活力,其貨幣也會相應地堅挺。但是,在比較不同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時,應該考慮到各自不同的經濟基數。像美國,日本這樣大的經濟體,增長率在3%左右已經可以視為非常不錯了;而像中國這樣一個較小的經濟實體,如果只有3%的增長率,那就無法認定其經濟發展態勢良好了。
2) 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它說明生產原料價格的情況,可以用來衡量各種不同的商品在不同生產階段的價格變化情況。各國是通過統計局來向各大生產商搜集各種商品的報價,並通過自己的計算方法計算出百進位形態以便比較。例如:現在美國公布的數據以1967年的指數當作100來計算,這個指標由美國勞工部公布,每月一次。大家看到如果公布的這個指數比預期高,說明有通貨膨脹的可能。有關方面會就此進行研究,考慮是否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這個國家的貨幣因而會升值,會產生利好。如果這個指數比預期的差,那麼該貨幣會下跌。
3) CPI:這是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英文縮寫。這個指數反映消費者支付商品和勞務的價格的變化情況。這個指數也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經常參考的指標。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就用它來衡量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到底到了什麼程度,是否以加息或減息來控制美國經濟的方法。這個指標在美國由勞工部每月統計一次後公布,我們應該引起重視。當這個指數上升時,顯示這個地區的通貨膨脹率上升了,說明貨幣的購買力減少了。理論上對該貨幣不好,可能會引起這個貨幣的貶值。目前歐洲央行把控制通貨膨脹擺在首要位置。通貨膨脹卻利好這個貨幣,假如通貨膨脹受到控制,利率同時回落,該貨幣的利率反而會下跌。
4) RPI是零售物價指數。在美國,這個數據由美國商務部在每月的全國性商業調查中進行抽樣調查。用現金或信用卡形式支付的零售商品均做為調查對象,包括傢具,電器,超市上銷售的商品和葯品等,不包括服務業的消費。如果經濟發展迅速,個人消費就會增加。供過於求,導致物價上升,這個指數就會上升,將為後來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該國的政府就會收緊貨幣政策。於是利率趨於上升,給這個國家的貨幣帶來利好的支持。
5) UE是指失業率。由國家的勞工部統計,每月公布一次。各國的政府通過對全國的家庭的抽樣調查,來判斷這個月該國月內全部勞動人口的就業情況。如果有工作意願,卻未就業的這個數字,就是失業率。這個指標是很重要的經濟指標。以歐元區為例:當歐元啟動時,歐盟各國的失業率在10%以上,高於美國,於是導致歐元一路下跌。在11月初,日本的失業率由5. 5%下降為5.4%,日元因此一舉突破了121的關口,直至119水位
6)外貿平衡數字:這是衡量國於國之間的商品貿易,構成經濟活動的重要一環。如果一個國家的進口總額大於出口,這就是貿易逆差,反之,就是順差。如果一個國家的貿易經常出現逆差,這個國家的貨幣貶值的概率就會很大。因為貨幣貶值,就會使商品的出口的競爭力上升,反之,則看好該貨幣。
7)通貨膨脹:指的是一國總體價格水平的升高和該國貨幣購買力的相應下降。簡單地說,如果通貨膨脹率為10%,價值100元的商品一年後會漲到110塊,再過一年,121塊,第三年,133。1元。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到通貨膨脹復加後的惡果:價格不僅每年都在上漲,而且是利滾利式地上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運用部分資產從事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而不是把錢簡單地存在銀行的根本原因。
經濟學家將通貨膨脹劃分為兩類:需求拉上型和成本推進型的通貨膨脹。前者主要在一國經濟中消費超過其生產能力時發生。而後者主要是因為名義工資增加或非工資因素,如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漲所引發。
對大多數發達國家而言,3%以下的年通貨膨脹率被認為是適宜的,有助於刺激生產投資。而一旦通貨膨脹率過高,一國的中央銀行會傾向於提高利率加以抑制。因此,只要密切關注一國定期公布的通貨膨脹指標--通貨膨脹率、消費者價格指數、調和消費者價格指數(歐元區主要的通脹衡量指標)等--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該國的央行是傾向於上調或下調利率,從而推斷出該國貨幣的走勢。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通貨膨脹是由一些突發事件或季節性因素引起的(比如說,歐佩克大幅提高油價,或美國的冬季今年比往年要冷得多導致原油的需求大增以至於抬高總體價格水平),要想通過提高利率來控制通貨膨脹是不太可能的。這時,央行大多會傾向於靜觀事態發展,而不會冒然行事。
8)預算赤字/盈餘:體現了一國政府的收入是少於或多於政府的支出。赤字所形成的缺口通常由政府通過借貸加以彌補。該項指標對於匯率的影響比較復雜:一般情況下,在經濟不景氣甚至是衰退的時候推行赤字財政,有助於提振經濟,從而有可能刺激一國貨幣匯率上升。不過,長期的赤字形成的巨額債務,尤其是對外債務,會使得該國政府和人民不堪重負,最後勢必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從而壓低該國貨幣的匯率。
9)綜合領先指標:這是用來預測經濟活動的指標。以美國為例,美國商務部負責收集資料,其中包括股價,消費品新定單,平均每周的失業救濟金建築,消費者的預期,製造商的未交貨定單的變動,貨幣供應,銷售額,原材料的生產銷售,廠房設備以及平均的工作周。經濟學家可以通過這個指標來判斷這個國家未來的經濟走向。如果領先指標上升,顯示該國的經濟的增長,有利於該國貨幣的升值。如果這個指標下降,則說明該國經濟有衰退跡象,對這個國家的貨幣是不利的。
註:我看過很多資料,好像就是這個詳細一些,這是在璽匯國際上找的,希望能夠幫助到你。這已經夠詳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