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農產品價格波動太大對國民經濟有什麼影響
1.農業是二、三產業的基礎,農產品價格變動會引發下游產品,尤其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品價格的變動,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農產品價格波動,會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價格波動;這種波動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在減弱;但農業的基礎地位不會改變。
2.糧食是農業的基礎,糧食價格波動會引發畜牧業、漁業等產業價格波動,導致整個農產品價格波動,伴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影響在減弱,但糧食的基礎地位難以改變。穩定和支持糧食生產,就是支持農業,就是支持整個國民經濟。
3.農產品價格變動對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產品價格變動影響程度不同,這對我們產業發展戰略很有啟發:對於影響小的產業是否發展,就應該以資金、技術、市場為核心;對於影響大的產業,是否發展就應該以原料為前提,資金、技術次之。
4.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國民經濟的增長點在對於農產品追加價值的加工業。從此角度看,國家取消農業稅是完全正確的。同時,還必須加大對農業的補貼。
四、控制農產品價格的對策建議
⑵ 農業農村部稱多數農產品價格呈下跌走勢嗎
2018年7月17日,農業農村部就上半年重點農產品市場運行情況舉行發布會,農業農村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司長唐珂表示,2018年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供給總體充裕,多數農產品價格呈持續下跌走勢。
四是生豬產能階段性過剩,價格大幅下跌後反彈。受市場供需寬松的基本面影響,今年春節後豬價下跌快、跌幅大,5月底以來過剩局面有所緩和,價格止跌反彈。6月份,全國豬肉批發均價每公斤16.63元,比1月份跌20.6%,環比漲4.2%,同比跌16.6%。
五是「菜籃子」產品季節性波動,跌的多、漲的少。春節後蔬菜價格總體保持季節性下行態勢,價格變化基本符合往年規律。6月份,農業農村部監測的28種蔬菜全國平均批發價每公斤3.48元,環比跌1.7%,同比漲9.4%。部分地區個別蔬菜品種出現滯銷,大蒜受面積、單產增加影響,新蒜上市後價格出現跌幅較大情況。春節過後肉類總體處於消費淡季,牛羊肉、禽肉市場供需關系階段性寬松,價格環比持平略跌,同比處於較高水平。原料奶收購價連續6個月環比小幅下跌。水果、雞蛋、馬鈴薯等少數鮮活農產品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價格出現不同程度上漲,但菠蘿、荔枝等部分水果品種主產區出現了價格大幅下跌和滯銷情況。
唐珂指出,從下半年走勢看,受供需基本面、政策調整和國內外市場聯動等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市場走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特別是夏秋季節是我國多數農產品的上市旺季,市場供給壓力明顯增大,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產銷對接、信息引導和市場調控,多措並舉促進農業生產和市場穩定,也希望廣大農民朋友密切關注市場行情,合理安排生產和農產品銷售,有效防範市場風險。
⑶ 每年的農產品如何定價的
目前全球大宗商品的進出口貿易,多數以世界上主要期貨市場價格作為現貨定價基礎,即:現貨價格=期貨價格+基差價格。基差是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內的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之差,主要受運輸成本的影響,一般來講,靠近銷區的基差多為正值,而靠近生產地的基差往往為負值。當然,市場供求關系變化和人們的價格預期也會導致基差變動。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基差價格往往會收窄;反之,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基差就會走強。在美國,由於農產品期貨買賣的報價是按某個月份的期貨合約基差作出的,從而使基差變化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在美國和南美農作物收割季節,基差處於最低水平,此後的一兩月後逐步走高。從歷史的視角來看,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方式和定價機制經歷了從即期現貨交易-遠期現貨交易-交易所期貨交易—場外期貨(多種形式衍生品)交易的發展歷程。最早起源於美國的穀物交易。19世紀初,為解決穀物的及時買賣,避免價格波動的風險,在西部農場主和東部加工商之間開始以遠期合同形式進行商品交易。隨著穀物交易的不斷集中和遠期交易方式的發展,1848年,由82位穀物交易商發起組建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65年該交易所用標準的期貨合約取代了遠期合同,並實行了保證金制度,場內交易開始發展。20世紀70年代,場外衍生品市場交易也隨之出現,並出現了期權、互換等多種合約形式。經過長期的演變,國際大宗農產品交易形成了以期貨交易為主、多種交易方式並存的國際貿易體系和國際市場體系。由於期貨市場價格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全世界對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預期,反映真實的市場供求關系,因此,隨著以期貨交易為主的農產品國際貿易和市場體系的確立,期貨市場逐漸成為國際農產品基準價格的中心。
美國期貨市場價格是全球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風向標
由於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加上它的農產品期貨交易歷史悠久,美國的期貨市場價格不僅是美國農產品價格制定的基礎,也為全世界農產品市場提供了價格參考標准。如CBOT的玉米、大豆、小麥等品種的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現貨價格的重要參考依據,同時也以其市場影響力主導著全球穀物、大豆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的形成;紐約期貨交易所的棉花期貨價格,不僅是美國棉花行業定價的基礎,也是全球棉花貿易的價格重要指導。
這里以大豆為例,說明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形成過程。在CBOT,大豆期貨交易是一個涉及流通、貿易、加工企業和農民等多個交易主體的有機體系,其價格形成過程為:美國農業部對外發布每年美國大豆主產區的生產情況預測和實際統計數據,CBOT的期貨交易商主要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有關大豆的生產信息進行買賣期貨操作,形成大豆的期貨市場價格;農場主根據期貨價格表現出的供求趨勢來確定第二年的生產安排,以此來減少生產上的盲目性,降低風險。貿易商通過農產品期貨價格來確定現貨貿易合同中的價格,以避免價格波動風險。
很顯然,美國本土的大豆生產情況是CBOT大豆期貨價格波動的主導因素,這種以美國本土大豆生產情況作為世界大豆現貨市場定價基礎的期貨定價機制十分有利於保護美國大豆生產者和經營者利益。近年來,盡管南美國家的大豆產量上升迅速,但以美國為首的跨國公司通過集中控制這些國家的大豆流通渠道壟斷國際大豆貿易,因此,世界大豆生產格局的變化並未改變美國期貨市場主導世界農產品市場交易價格的定價機制。
三大因素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機制
既然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核心是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因此,影響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的因素也成為影響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供需關系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基礎。商品價格變化是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在供求關系影響下,商品價格會自動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種商品供給增加,該種商品的價格將會下跌,反之則上漲;一種商品的需求增加,其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正是由於這種供給和需求力量在動態中保持了一種相對均衡,才形成了商品的市場價格。雖然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在形式上可能多種多樣,但歸根結底都是供求關系發生了變化。
第二,美元匯率的走勢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全球大宗農產品通常以美元計價,美元匯率的變動直接影響著大宗農產品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的走勢。當美元貶值時,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會上漲;當美元升值時,CBOT大宗農產品期貨價格會出現下跌。
第三,農產品市場的國際組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國際定價權。在完全競爭、信息對稱和交易成本為零的前提下,大宗農產品的市場價格完全由該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宗農產品國際市場並不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市場組織程度是影響國際農產品定價的一個重要因素。從當前情況看,少數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主導了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定價權。目前,世界糧食交易量的80%已被擁有百年歷史的四大跨國糧商「ABCD」所控制,即美國ADM、美國邦吉(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Dreyfus),這四大跨國糧商常常被稱為國際糧食市場的「幕後之手」。這些國際巨頭憑借資本與經驗的優勢,已完成對上游原料、期貨,中游生產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場渠道與供應的絕對控制權,是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的重要參與者與決定者。
此外,還有一些非主要因素也在影響著國際農產品交易價格的走勢。這些非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基金持倉、天氣因素、農業補貼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報告等。從本質上講,這些非主要因素對大宗農產品定價的影響最終仍然是通過供求發生作用。當主要因素決定了大宗農產品價格的階段性走勢後,其他因素就會成為價格走勢的催化劑,會加速大宗農產品國際價格的上揚或下跌;個別時候這些非主要因素也會轉變為主要因素,起到關鍵性作用。
以美國農業補貼為例看其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的影響。美國政府對國內的農業生產提供數目龐大的經濟援助和補貼。OECD公布的報告顯示,2002年美國的農業補貼額達到395.6億美元,占發達國家總補貼額的16.84%,占其農業收入的18%。美國的農業補貼對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產生著重要影響。首先,美國政府對不同農作物補貼額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到該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進而影響到CBOT農產品期貨價格。如2002年5月,美國政府通過了《農產品補貼法案》(簡稱新農業法案),其核心內容是增加對農業的補貼,但把2002-2007年間大豆貸款價格由2002年之前的526美元/蒲式耳下調至500元/蒲式耳。對大豆補貼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2003年美國大豆播種面積減少7%,導致世界大豆供求失衡,由於供給不足致使2003年下半年CBOT大豆價格迅猛上漲。另一方面,巨額的農業補貼扭曲了國際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補貼是取得價格競爭優勢的手段,美國巨額的農業補貼大大扭曲了國際農產品的定價基礎。
⑷ 今年什麼農產品走勢好
2016年糧食價格走勢預測:看看今年糧食價格行情如何
2016年糧食價格走勢預測:針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和現行的收儲制度,2016年我國將採取分品種施策的方式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
具體而言,多位專家表示,這項改革呈現出三個大方向,一是將繼續執行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二是進一步推進新疆棉花、東北地區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三是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建立生產者補貼制度。也就是說,2016年中國糧食流通市場調控的方向與去年底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的方向基本一致。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糧食供給制度方面,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國務院參事杜鷹等專家日前在「清華三農論壇2016」上表示,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必須要保護好農民的積極性,確保糧食產量不出現大的滑坡。在玉米臨儲政策方面,需要打破臨儲價格只增不減的心理預期,回歸貼近市場價格,激活下游產業。
陳錫文表示,價格要由市場來決定,價格不再承擔補貼農民的功能,所以價格和補貼分離。總體來看,這一輪的改革至少要實現四個重要目標:一是必須「擋住進口」,這並不是說拒絕進口,而是要國內的市場價格回歸到市場需求的水平;二是不能增加新的庫存;三是要搞活市場,實現多元化主體、多渠道流通;四是在改革過程當中維護農民的合理收益。
據了解,除了上述調控外,今年糧食供給側改革還將同時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以及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首先,將啟動實施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其次,根據需要適度進口飼料和工業用糧,科學把握大豆、棉花等大宗農產品自給與進口的關系,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優化國內農業結構。
我國自2004年全面放開糧食市場的同時,中央提出了價格調控的主要手段,一開始就是對稻穀和小麥兩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政府有關部門根據農民生產成本和獲得必要利潤作為基礎,經過嚴密測算,確定下一年度的最低收購價格。當市場糧價低於這個收購價時,國家委託符合一定資質條件的糧食企業,按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的糧食。之後,政府擴大了價格調控的農產品種類,玉米也被納入框內,臨時收儲收購政策應時而生。
多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在當時的農業生產環境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保證了國內糧價的基本穩定。但是,這兩項已經運行了超過十年的托市政策也逐步積累了很多內在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多年來稻穀和小麥的最低收購價格和玉米的臨時收儲價格只漲不跌,成為了糧價上漲的重要支撐,糧食的「政策市場」越來越大,而市場調節的空間卻相對萎縮。
在「托市」政策的支撐下,201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糧價持續上漲,逐步超過進口糧價,產生愈發嚴重的倒掛趨勢,極大刺激了糧食進口數量的快速增長。此外,由於企業收購成本居高不下,處於產業鏈下游的糧食加工產業整體發展陷入困境。
在多重壓力下,2014年中央決定開始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決定先期對東北大豆、新疆棉花進行目標價格補貼試點。所謂目標價格制度,是指由政府設定農產品的目標價格,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補貼低收入者;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這項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生產,調節供求的典型政策將在今年深入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目前庫存結餘量巨大的玉米,業內呼聲很高的臨儲政策改革將在今年落地。多位基層人士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預測,改革方向是讓臨儲價格在保護農民利益、兼顧中央財政承受力的基礎上,盡量接近市場價格。為保護農民利益不受損,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需要盡早明確。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目前世界上對農產品實行定價干預的國家越來越少,農產品如何從定價改為評估價格,發揮政府公益性的作用,協助農民提高收益,是未來中國政府面臨的重大挑戰。
參考資料:http://blog.123.com.cn/a/16748.html
⑸ 如何判斷下一年的農作物的市場價格
首先,你要了解該農作物的來源,是國內還是國外,佔多少比例,如果是國內,會好分析很多,該農作物產地主要集中在哪幾個省?這幾個省氣候如何,出現災害的概率,明確來源是否穩定。其次,知道該農作物主要用途,是否會有其他產品可替代,比如該農作物主要是做豬食料,那你就要評估養豬規模是否會擴大,你可以去具體較權威網站查詢相關信息,然後就可以粗略評估該農作物需求量情況,最後,根據供需情況,再基於現在該農產品價格就可以預估下一年該農產品價格!
⑹ 如何預測未來農產品價格如果希望在未來獲利或保證一種商品價格(如雞肉禽禽蛋,豬肉等,採取何種策略
如何預測未來農產品價格?如果希望在未來獲利或保證一種商品的價格,如雞肉禽類,關於如何預測,這要看你現有的這個養殖規模和現有的價格,如果現有的價格屬於低谷期,那未來絕對會上漲。
⑺ 農產品價格波動受什麼影響
分析影響農產品價格的因素,能夠有利於選擇農業產業的方向,增加農業生產的效益。
在此,我先分析兩個最關鍵的因素!
第一個是農產品的生產規模。我們知道,任何商品的市場價格是受供求關系左右的。供不應求則價格飆升;供過於求則價格直線下跌,甚至滯銷!
這樣的情況,在農產品中蔬果類型中比較常見。如現在正是蔬果價格攀高的時節,因為很多蔬果對於當地來說都是斷檔期,充斥市場的不是冷庫出庫的陳貨,就是他處長距離販運的甚至還是進口的!這樣必然價格高。
隨著溫度升高,夏季來到後,本地蔬果都會出現大量上市的情況,那供過於求的局面立馬來到!相信蔬果價格跳水時日無多,某些單品是否賤價、滯銷還不得而知!
而對於農產品生產者來說,主要就是選擇能夠在當地蔬果間隙期上市的品種,或採用大棚等先進種植方式提早蔬果上市的手段!相信前段時間就能有辣椒上市的賺得不少,幾十元一斤的辣椒!還有上百!幾百元一斤的辣椒!這簡直比高端葷菜類都貴,能上市、有量的話財富效果可想而知!
第二個是進口的情況。很多農民對這個因素比較忽視或根本看不到!而對於像大米、大豆、玉米等大宗糧食類農產品來說,進口的影響可能至關重要!
這幾年,糧食價格一直在我們認為的地位徘徊,有的甚至跌破生產農戶能夠承受的成本價了!還有相當一部分出現滯銷壓倉的情況!
我們農村土地面積廣袤,生產這些傳統糧食作物的很多,以前這么多人口要吃掉多少糧食呀!所以農民種糧應該是很靠譜的。
但是,世界這么大,能夠種糧的地方肯定不止我們,全世界都在種著傳統的糧食作物!而且,其他很多國家人口並不多,一些大農場主持有的規模很大的農場能夠種出本國根本消化不了的糧食!
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農產品准入已經基本放開,所以,國外廉價優質的農產品紛紛進入我國市場!而且這個趨勢只有增強的可能,除非貿易起了波瀾,否則我國享受世界低價農產品會長時期保持!
看到這個基本因素,對於廣大農民來說,根本無法逆轉這個趨勢,接下來的方向當然是避開這些能夠大宗進口的傳統糧食作物布局!或者改變傳統糧食作物種植的方式,例如走生態種養之路,將傳統糧食作物類農產品附加更多市民消費選擇要素!則在有銷量的同時還會有個好價格!
至於其他影響因素,如氣候、病蟲害等,不具有規律性和必然性,一旦發生,也可以分析其在對農產品的供求關繫上是否產生顯性影響來作出正確的判斷和對策!
⑻ 2016年的農產品會怎樣一個前景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加工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國家將發展優質的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促進郵政和快遞企業在農產品和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農業部或將會出台相應的引導和扶持政策。
2004年,為保護種糧農民利益,我國開始對稻穀和小麥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2008年,針對部分農產品價格下跌和賣難的問題,國家又開始對玉米、大豆、油菜籽等實施臨時收儲措施。目前,以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為主的價格支持政策,已成為我國補貼支持農業的基礎性措施。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受宏觀經濟持續下行影響,今年1—3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增速比1— 2月回落0.4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2.7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2726億元,同比增長5.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3.7個百分點,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3.2個百分點。三大食品行業中,酒及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持續回升,為6.9%,較上年同期增長0.8個百分點;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分別為3.9%、8.0%。
目前,我國食用植物油年消費量剛突破3000萬噸,而2012年大豆油脂加工行業產能便達到1.39億噸。受國際油脂原料價格大幅下降和國內豆粕需求穩步增長的影響,國內大豆壓榨企業大量進口大豆,外加餐飲用油需求低迷,使得油脂供過於求。為搶奪市場份額和改造升級生產線,新加工壓榨項目仍不斷上馬,將進一步加劇食用植物油產能過剩。
⑼ 2016年種什麼農產品價格尚好
養殖蝗蟲,成本低,回收快,一次授種終身授利益的
⑽ 有人說近幾年農村農產品價錢低迷,是不是供大於求
自去年以來,由於農產品價格的波動,我國農產品價格整體處於低迷狀態。幾乎每個人都在喊著生意不能繼續了。
農產品也是商品,但有一條商品規則,那就是,東西很少但很貴,價值越來越低。希望農民和朋友以市場為導向,理性種菜,而不是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