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際金價的含義特點
國際金價就是國際黃金市場進行黃金交易的價格。 國際黃金價每天是浮動的,一般以倫敦金市為標准,有開盤價、中間價和收盤價,其他還有紐約、蘇黎世、香港等地區的金市價格,我國多採用倫敦每日收盤價作為我國金銀幣出口的計價價格。怎樣把國際金價換算成人民幣金價 國際金價是用美製盎司做單位的,國內是用克做單位的
1 金衡盎司=31.1035克
國際金價 用美元計價,國內用人民幣
交易的時候,匯率一般使用結算價,具體要看使用的結算價是多少。
國際金價的計算,首先您的先看是倫敦金價還是香港金價,倫敦金價以盎司為單位,2012年金價是1254美元/盎司,公式1254*6.8(美元匯率大概)/31.1035(1盎司=31.1035克)香港金價是以港兩為單位是11570港元/港兩公式11570*0.882(港元匯率大概0.882)/37.429(1港兩=37.429)不
例如1253.8(時實行情)除31.1035(1盎司=31.1035)乘6.7921(當天美元對匯率)
⑵ 國際石油貿易中幾種價格的含義
石油價格的標定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程序。隨著全球石油貿易的發展,產生了不同的石油標價方法。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官方價格:是指以沙烏地阿拉伯的輕油為基準的標准原油價格,是20世紀60年代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西方跨國公司降低「標價」行為進行抗爭的結果。60年代後期特別是70年代初以來,在歷次部長級會議上,OPEC都會公布標准原油價格作為當時統一的官價。到20世紀80年代,由於非OPEC產油量的增長,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官價」已不起多大作用,取而代之的是以世界上7種原油計算的平均價格(7種原油一攬子價格)來決定該組織成員國各自的原油價格。7種原油的平均價即是參考價,然後按原油的質量和運費價進行調整。
現貨市場價格:現貨交易是傳統的貨物買賣方式,交易雙方可以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通過簽訂貨物買賣合同達成交易。現貨市場價格有兩種:一種是實際現貨交易價格;另一種是一些機構通過對市場的研究和跟蹤,對市場價格水平所做的估價。
期貨交易價格:買賣雙方通過在期貨交易所公開競價,對未來特定月份的「石油標准合約」達成的成交價格稱為石油期貨價。
以貨易貨價格:有些國家採用以貨易貨的方式交換其想要的物資。採用這種方式時,其原油價格雖然是按照OPEC官方價格計算,但由於所換物資的價格高於一般市場價,所以實際上以貨易貨的油價往往低於官方價格,因而這是在市場疲軟情況下一種更加隱蔽的價格折扣方法和交易手段。其最基本的形式是用石油換取專門規定的貨物或服務,此外,還有以油抵債、以油換油、回購交易等多種形式。
凈回值價格,又稱為倒算凈價格。一般來說凈回值是以消費市場上成品油的現貨價乘以各自的收益率為基數,扣除運費、煉油廠的加工費及煉油商的利潤後,計算出的原油離岸價。這種定價體系的實質,是把價格下降風險全部轉移到原油銷售一邊,從而保證煉油商的利益,因而適合於原油市場相對過剩的情況。
⑶ 簡述國際貿易中報價(Quotation)的概念和種類
E組 EXW
F組 FCA FOB FAS
C組 CIF CFR CIP CPT
D組 DAF DES DEQ DDU DDP
以上是13個貿易術語
在貿易過程中有:詢盤(enquiry) 發盤(offer) 還盤(counter offer) 接受 (acceptance) 四個過程
報價不是專業語言應該是發盤,發盤又稱發價 報盤 報價。報價概念:是指交易一方(發盤人)向對方(受盤人)提出交易條件,並願意按此條件達成交易、簽訂合同買賣某種商品的一種表示。
發盤的種類可以根據不同人發出可分為:有賣方發出的售貨發盤(selling offer) 和買方發出的購貨發盤(buying offer)或者遞盤(bid)
在這里順便提醒你一下如果你是學外貿的你還是把我寫的那些英語單詞也記一下,對你以後學外貿英語 和 函電時候有好處! 而且做外貿英語是很重要的!
⑷ 國際元的國際元的定義
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比價,在金本位制時代是根據各自兌換黃金的比率來確定,進入信用紙幣時代後,最合理最能反映貨幣真實價值的方法,即是採用購買力平價的方法來確定。下面的方法是通過「購買力平價」計算方法確定一個國際標准貨幣單位的基本範式:
步驟一:從當代經濟社會人們所需的各類消費品中篩選一定數量種類的商品服務(比如50種)包括1公斤大米、1噸自來水、1平方米磚混住宅、1公斤汽油、1米棉布、1公斤白菜、一名護士的平均日工資、一名教師的平均日工資,等等。
步驟二:根據一個中等發達國家比如中國,一個中等城市比如西安市,一個中等收入城市家庭在上述50種商品服務的支付權重來作為計算國際標准貨幣單位的權重系數。
步驟三:對50種商品的價格進行加權平均所獲之數再除以100,最終得數可定義為一個國際標准貨幣單位,可以叫做一個「國際元」。
另外也有學者這樣去計算。首先選取世界上國民經濟產值(GDP)最大的若干個國家,譬如說:20個,將他們的貨幣,按今年的比值劃一,都摺合成美元,譬如美元和人民幣的比值可定為:1:6.8,然後加權平均,定出一種虛擬的國際元,作為國際結算的貨幣。它的權值可以考慮為國民經濟總量的數值(也應考慮到歷史上貨幣投放的總量數。)
後一種計算方法更准確的接近於國際美元的概念。
⑸ 國際貿易價格術語
貿易分為多種類型,專業術語也很多,有對外貿易,對內貿易,國際貿易,海外貿易等等
什麼是國際貿易?什麼是對外貿易?什麼是海外貿易?
答: 國際貿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泛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所進行的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活動。它既包含著有形商品(實物商品)交換,也包含著無形商品(芝務、技術)的交換,又可稱為世界貿易(World Trade)。
對外貿易(Foreign Trade) 是特指國家際貿易活動中的一國或地區同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進行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這是立足於一個國家或地區去看待它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商品貿易活動。有時也被稱為國外貿易(ExternalTrade),
海外貿易(Oversea Trade) 是指某些海島國家如英、日等國或某些海島地區如台灣等的對外貿易。
什麼是出口貿易?什麼是進口貿易?什麼是轉口貿易?
答:出口貿易是將本國所生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本國擁有的勞務)輸往國外市場進行銷售的對外貿易活動.
在進行對外貿易活動時,常常會遇到兩個都有」出口」二字,但含義有所不同的概念,應注意它們的區別:其一為凈出口.這是專指同類商品的出口量大於同類商品的進口量的部分;其二為復出口貿易.這是指買進外國商品後未經加工又輸出到外國的貿易活動.
進口貿易是將外國所產或加工的商品(包括外國擁有的勞務)購買後輸入本國市場的貿易活動.
轉口貿易是區別於商品生產國與商品消費國直接買賣商品的直接貿易行為而提出來的.它是指商品生產國與商消費國因某種原因不能直接進行商品買賣,而須通過第三國進行商品的買賣活動.第三國不僅是中介人的身份,而且也是貨主,也要通過此類交易獲取利潤.這種形式就是轉口貿易.第三國參與此類活動,必須經過商品的價值轉移活動---買和賣,但不一定要經過商品的實物轉移,可以不經過本國而對商品進行生產與消費國的直接運輸.
.什麼是有形貿易?什麼是無形貿易?
答:有形貿是指在進出口貿易中進行實物商品的交易,因這些商品看得見\\摸得著幫稱為有形貿易.有形貿易的進出口都要辦理海關手續,並在海關的進出口統計中反映出來,從而構成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對外貿易額.目前,聯合國為便於統計,把有形商品分成10類,63章,233組,786個分組,1924個基本項目,幾乎包括國貿易的所有商品.
國際貿易標准分類的各類商品名稱如下:
0類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動物
1類 飲類及煙劃草
2類 非食用原料(不包括燃料)
3類 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物質
4類 動\\植物油,油脂和蠟
5類 末列名的化學品和有關產品
6類 主要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
7類 機械和輸設備
8類 雜項製品
9類 未分類的其他商品
無形貿易是指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所進行的是沒有物質形態的商品的交易:主要是指勞務\\技術\\金融等.無形貿易通常不辦理海關手續,在海關的 出口統計中反映不出來,而在國際收支中反映出來.無形貿易額是一國國際收支的重要部分.
.什麼是過境貿易?什麼是總貿易?什麼是專門貿易?
答:過境貿易是指甲國向乙國運送商品,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必須通過第三國,對第三國來說,雖然沒有直接參與此項交易,但商品要進出該國的國境或關境,並要經過海關統計,從而構成了該國進出口貿易的一部分.
總貿易是指以國境為標准劃分進口與出口的一種統計方法,也稱為總貿易體系.總貿易可分為意進口和總出口.凡是進入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進口,包括進口後供國內消費的部分和進口後成為轉口或過境的部分;凡是離開一國國境的商品一律列入總出口,包括本國產品的出口\\外國商品的
⑹ 國際價值規律的含義
國際價值規律是國際范圍內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規律。其基本內容是:國際市場上商品的價值由生產該商品的國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商品的國際價值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⑺ 國際價值的國際價值論的若干理論問題
筆者在學習研究名和統一、木下悅二等教授關於馬克思國際價值論的有關觀點時,與他們的爭論中得到如下結論:在國際間價值法則的修正上,我將國際間價值法則的修正看成是價值法則的國際貫徹形式;在國際價值的認識上,我排除了將國際價值看成是國民勞動的交換比率或國民價值相互間的國際價值關系的見解,而將國際價值規定為,持有世界勞動這樣的社會實體的概念;在世界勞動方面,我否認了世界勞動的國民勞動交換比率學說或國際價值關系學說,而將世界勞動規定為承擔世界性的或國際社會性的再生產的勞動,將其作為以國際交換為媒介的國際分工體系的諸環節;關於國際等價交換與國際不等價交換,我特別批判了將國際不等價交換看作是在國際間的不等勞動量交換的觀點,指出國際不等價交換是不等的價值的交換,把國際等價交換理解為依照國際價值的交換;關於國際間的貨幣相對價值的差異,特別是關於有爭議的貨幣的相對價值方面,我認為,在貨幣價值不變的前提下,國際間貨幣的相對價值的差異是國民的差異;關於國際價格(又稱國際市場價格,世界市場價格)的形成,我以世界市場競爭為媒介,引導了國際個別價值在國際市場價值上的均等化的理論。
本論文在世界勞動、國際價值、國際市場價值等問題的論爭方面,加入了新的考察,力求使論點更加明確化。論爭將在對宇野派世界經濟論批判上展開,但不言及其具體見解。 眾所周知,宇野派世界經濟論放棄了對體現本質特徵的世界經濟法則和原理的闡明,是從宇野宏藏的論文《世界經濟論的方法和目標》中開始的。宇野認為,經濟學要從理論上解釋支配商品經濟社會的經濟法則,就必須從商品經濟形態本身是從根本上支配我們的經濟生活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作為其研究的基本對象,而不能以資本主義社會成立的前提條件的國際商品交換作為對象,也不能以共同體與共同體之間所進行的商品交換的關系作為其對象。宇野認為,對於經濟生活來說後兩者僅是外部性質的,也即部分性、補充性,無法成為必然法則的根據。這就是國際價值論的難點所在。
宇野教授在此論述前,在他的論文《用「原理論」、「階段論」、「現狀分析」所闡明的關於經濟學的方法》中,認為馬克思的經濟學體系的篇別構成與上向法(即現象到本質的歸納法)的關聯是不明顯的。但宇野一面迴避了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一面又主張在僅限於《資本論》的篇別構成來說,是以《商品》為起始、以《諸階級》為終止,僅以此他認為馬克思完成了「原理的系統化」。由此,原來在國家以後的3項目,即國家、外國貿易、世界市場或在「國家形式下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總括」,「生產的國際關系」、「世界市場與恐慌」是以上向法為基礎而展開的這個視角,也是對於世界經濟論而言最為重要的這個視角,在宇野教授的研究里從一開始就欠缺了。
對於宇野的「國際價值論的難點」,木下持批判的立場:第一,我們的研究不是把共同體以及包含共同體之間的商品交換的外國貿易作為對象,而是將資本主義之下的外國貿易作為研究對象;第二,我們並非為了研究制約商品經濟社會的一般法則而選擇了外國貿易,而是為了研究資本主義之下制約外國貿易的法則;第三,即使把《原理論》看成是已經完結了的,遺留下的各領域的研究都是階段論,現狀分析的對象,那麼,這一原理的展開並非沒有意義。但是,對於木下教授的批判方法也有慎重探討的必要。這是因為木下教授拒絕承認先前的宇野教授的共同體間交換,或作為歷史前提的國際交換,而將「資本主義之下的外國貿易」,「制約資本主義之下的外國貿易的法則」選取作為自己的外國貿易論的對象,從這里很突然地講到國際價值論的研究,極為簡單地引導出了「不論在什麼國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起支配作用的前提。」我無法苟同木下教授的這個見解。筆者的國際價值論研究的推進方法的特點與木下教授不同。筆者是在世界勞動的這一基石上,逐次把握國際價值、國際市場價值和國際市場價格的。因此,世界經濟論的對象,不能僅僅停留在作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導致的外國貿易上,而其對象是世界市場,而世界市場是世界勞動這一概念及依此而成立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前資本主義的、還有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同時並存的世界市場。用一句話概括地說,是由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支配了的世界市場。
宇野教授的「國際價值論的難點」,其本意是把現實的國際經濟看成包括從「只顯示極為低度的商品經濟發展的地區」到「已達到極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復雜並且異質的各種要素。同時,若以19世紀中葉的英國國際經濟關系為例,那就決不可以說是「與國內的資本主義關系同樣的資本主義化了的東西」了。而是包含「與只能顯現極為低度的商品經濟的發展的東洋各國的關系」,還有與「某種程度資本主義化了的西歐各國的關系」。因此,宇野教授把包含各種復雜並且異質的要素的世界經濟一旦從經濟學原理的考察中排除出去,殘留下來的研究方法不是把世界經濟論以「階段論」為基礎來考察,就是將其看作為「現狀分析」的對象,二者必擇其一了。這樣一來,以至於宇野教授跨出的第一步竟然是主張:如果不對資本主義在世界上的發展作歷史性的定規,世界經濟的具體分析是無法對此做出什麼規定的。那麼,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問世界經濟的真正研究對象是什麼,那就是「世界農業問題」。但是,在關於世界經濟論的對象乃至課題方面,就是在宇野派內部也產生了爭論。比如,馬場宏二認為世界經濟論的對象是存在於「世界市場與恐慌」上。但是,不論是「世界市場與恐慌」,還是「世界農業問題」,都是通過對世界經濟原理的放棄而得到的。為此,他們之間的對立只不過是表面上的。
無論如何,宇野派經濟論的基本特徵很明顯地在於他們主張,現實的世界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史的發展階段上的程度不同,並且由於多多少少包含了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各個關系,而無法達到對世界經濟的法則的闡明。可是,現實的世界經濟的全體就連一次都沒有被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純化這樣的事本身是許多人都了解的。世界經濟的內部殘存著前資本主義社會的關系的這一事實,正如下面所示,與宇野教授的主張正好相反,在對世界經濟的法則進行闡明即國際價值論的研究上沒有任何障礙。 在阿明和伊曼紐爾的最新研究中,他們將全球看成世界資本主義系統和世界系統。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勞動的世界性這一特點。
在由相互獨立經營的各國國民和不同地域的單獨勞動所構成的總體中,包括了非常多樣化的生產方式,並且惟一地藉助國際交換來形成國際分工體制。在這種背景下,這些相互獨立的勞動就成為了世界勞動。世界勞動這個概念不僅指資本主義的工資勞動,而且以世界市場為媒介而成為國際分工體制的「貢納式生產方式」和奴隸制或者「再版農奴制」的勞動也屬於世界勞動。因此將世界勞動的存在只局限於有無勞動力的國際轉移這種屢屢曲解世界勞動的含義的觀點是錯誤的。專門從事於勞動力國際轉移方面研究的游仲勛教授認為,通過勞動力的國際轉移,世界勞動這一概念才得以成立。主張國際價值就是價值的國際性形式的木原行雄教授認為,若勞動力的國際性轉移不存在,世界勞動這一概念也不能成立。因此,普遍認為,木原教授關於勞動力的國際轉移及國際價值之間的關系的論述有一個極大的誤解。勞動力不在國際間轉移並不會影響世界勞動的成立,而只會導致國際間價值規律的修正。
對世界勞動的諸多誤解,其原因在於將勞動的世界性看作是直接的東西。然而,這種世界性與社會勞動的社會性一樣,並不是直接的東西,而是只有通過世界市場的國際交換才能表現出來間接的東西。也就是事實所證明的那樣,它不是勞動本身的交換,而是只能藉助勞動生產資料的交換、使各國國民的個人勞動成為世界總勞動的一部分。將作為國際價值實體的世界勞動規定為擔負世界的及國際社會再生產的勞動,具體把握它作為以國際交換為媒介所成為的國際分工體制的環節這一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下面進入對世界勞動與國際價值的關系問題上,我們以視世界勞動為國際價值實體的西德派的國際價值論為線索進行討論。 西德派國際價值論研究的代表者之K.布休,對於世界勞動與國際價值之間的關系,明確地闡述了如下見解。假設在當今國際市場上存在著由生產力發展所決定的不同發展水平的A、B、C三國之間的相互對立。假如A國是最發達的國家,勞動強度最大,從國際性水平來看,其生產部門的勞動生產力也最高。又假如B國是中等水平國家,C國是發展最落後國家。將國際價值的價值實體稱為「世界勞動」。則有A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代表2個世界勞動日,B國1個國民勞動日代表1個國民勞動日,而C國1個國民勞動日只代表1/2個世界勞動日。若進一步將一般等價物引入其國民及國際形式的勞動日,可得到以下等式:
A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個國民通貨單位=2個世界勞動日=2個國際貨幣單位
B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個國民通貨單位=1個世界勞動日=1個國際貨幣單位
C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個國民通貨單位:1/2個世界勞動日=1/2個國際貨幣單位
A國的1個國民通貨單位=B國的2個國民通貨單位=C國的4個國民通貨單位。
布休沿著《資本論》第1卷第20章的敘述,對勞動的生產性以及強度、國際價值,並對作為其實體的世界勞動,國民的以及國民通貨為形式的價值表現,及其等式做了論述。這里先言及伊曼紐爾的「不平等交換」理論。就是把國際間的「工資的不平等」看成是國際間「交換的不平等」,也就是不平等交換的原因。對此,最初進行尖銳批判的是比利時的曼德爾。他問,以不平等交換為基礎的價值的喪失或獲得是從哪裡產生的呢?他說馬克思對此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那就是在國際貿易里應用一般的勞動價值學說而得到。資本主義的不平等交換最終歸結到不等勞動量的交換。其次,西德的C.諾伊茲斯認為,與國際價值相關的,生產力高的國家比生產力低的國家生產更多的價值,其勞動是更高生產力的勞動。在世界市場上就算是進行了不等的國民勞動的交換也不能說是進行了不等價值的交換。
布休接納了這些見解,並做了如下的論述。「不平等交換的內容不應該作為不等價交換來理解,而只應作為不等勞動量交換來理解」。也就是說,布休不是站在法國學派的以「不等價交換」來理解這「不平等交換」概念的,而是站在「不等勞動量交換」即國際榨取的角度。那麼,他先前的見解,只不過是把「不等勞動量交換」作為馬克思的國際價值命題的一個例題來解答。但是他的例題解答是否正確呢?
馬克思的國際價值命題中重要的是,資本主義如果在某一國家相對發達,那麼這個國家的勞動生產力,勞動強度都要比國際水平高。就是說,在同等的勞動時間里生產不等的國際價值量。在此必須正確把握同等時間和不等價值的對比關系。但布休理解為原因在於A國的勞動強度高,他忽略了生產力這一方面。西德學派的西格爾補充了他的不足。她對布休的模型進行了類推,假定商品X在A國使用了1/2個勞動日,在B國使用了1個勞動日,在C國使用了2個勞動日,而國際貨幣的價值對應於1個世界勞動日。在這些假定之下,可以把馬克思的論述用以下的等式表現出來:
A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2X=2個世界勞動日=2個國際貨幣單位
B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X=1個世界勞動日=1個國際貨幣單位
C國的1個國民勞動日=1/2個X=1/2個世界勞動日=1/2個國際貨幣單位。
這樣西格爾導入了商品X的生產量的概念,從而將布休的模型具體化了。但是遺憾的是在此之後斯格爾卻將她的理論推導到了錯誤的方向。因此,無論是布休還是西格爾,他們忽略了世界必要勞動時間的價值規定。他們的確多少把握了作為國際價值實體的國際勞動,但是並沒有從本質上理解國際價值量的規定是如何依據國際勞動來進行的。A,B,C三國並不是生產了由同樣的勞動時間構成的等同於1個國民勞動日的100馬克的價值,而是比如說在A國以300馬克,B國以200馬克,C國以100馬克生產了不同的國際價值量。這是因為在1個國民勞動日里同樣種類的商品在A國生產了30個,在 B國生產了20個,在C國生產了10個,並在國際市場上以同一價格,即1個商品以10馬克銷售。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只是因為在世界市場里,商品的價值是由世界的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在世界市場,國際價值規定是貫徹的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國民價值都被國際價值所解消。這種論述是無視世界市場作為復合市場的獨自性。世界市場的獨自性,就是關於世界市場和國內市場、世界勞動和國民勞動、國際價值和國民價值的獨自的並存方式而言的。國民勞動與世界勞動二者的關系,即布休所說的存在於「世界勞動的位階」當中。也就是說,各國民的勞動,根據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階段,從上到下形成位階,從而構成世界勞動總體。國際價值和國民價值也一樣是這樣的關系。在國內市場形成的社會價值同個別價值的關系,在世界市場,通過這一位階,以獨自的方法,國際價值和國民個別價值的關系就成立了。但是,各式各樣的國際個別價值如何均等化為同一的國際價值或是國際市場價值呢?這就是下面要探討的關於世界市場的競爭問題。 法國學派在考察國際價值的時候,以資本的國際移動性和勞動非移動性為前提,以國際生產價格的形成來闡明利潤率的國際均等化。在闡明國際價格的形成時,他們是通過國際市場價值論,即市場價值論的國際性應用來達到的。我們先來認識柯爾邁和追隨他的德意志派國際市場價值論的根本缺陷。
柯爾邁在他有名的論文《卡爾·馬克思的國際價值論》中認為,國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大量一般生產條件所決定,國際市場價值是參加該商品國際貿易的所有國民生產各個階段的國際價值的加權平均。他認為這是國際市場上價值法則的第2個修正。與國內價值由大量支配規定所決定這一觀點相對,他認為國際市場價值是由加權平均規定所決定的。但是無論是大量支配規定還是加權平均都是有關於市場價值的規定,不能說前者就是屬於國內,後者就屬於國際間。而且柯爾邁把對這種規定的變更,在稱為國際價值法則的兩個修改的名下進行了。也就是根據他所論述的,如果第二項修正是和國民生產性有關的話,那第一項的修正就是和國民的強度有關。他們的國際市場中價值法則作用的第一項修正是指,國際價值並非由大量支配式的強度為基礎,而是以最重要的國民強度的加權平均為基礎形成的。這里可以看出對於大量支配規定和加權平均規定的任意解釋及其修改都是錯誤的。
C·諾伊茲斯接受了柯爾邁的加權平均的觀點,但與他不同的是,她並不把加權平均規定看成是國際間價值法則的修改,而是認為與世界勞動有關。她認為取代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為問題關鍵的是世界勞動這個范疇,它是作為國際水準下國民資本的勞動生產性的程度和強度的位階加權平均,適用於在世界市場上交換各種商品。她說,「世界勞動沒有必要和世界市場上交換的各種商品的大量生產條件相一致」。可以看出,這是對於大量支配規定的否定,對於加權平均規定的肯定。加權平均的規定與世界勞動相關聯,這比柯爾邁的定義更加不確定。和諾伊茲斯有同樣見解的格拉里奇古認為:在國民強度及生產程度的加權平均基礎上的國際價值及世界市場價值的成立,使國際價值和世界市場價值間的交換產生,一方面,平均以上的生產性及強度的國民資本帶來了特別的剩餘價值,另一方面,平均以下的生產性和強度的國民資本不能實現其剩餘價值的一部分。這里也同樣把加權平均規定與世界勞動結合起來理解。
但諾伊茲斯和格拉里奇古所說的加權平均規定到底是什麼呢?他們並不把加權平均規定看為國際市場價值的規定,他們只不過把國民強度及生產性等級的加權平均,即把世界勞動的范疇作為問題提出而已。即使是將國際市場價值通過加權平均來理解的柯爾邁也沒有對國際市場價值有進一步的深入考察。諾伊茲斯和格拉里奇古就更是如此了。在他們看來,在馬克思的論述當中,可以看為是世界均等化的只有商品的價格和利率。與此相對應,利潤率、勞動報酬、地租都沒有世界的平均化。但是,如果在世界市場的競爭中,這些已均等化的或沒有均等化的都會各自以規定的大小列入資本家的計算。
然而,與伊曼紐爾、帕格瓦等的「由於資本的國際流動性所導致的直接利潤率的國際均等化和國際生產價格的形成」的見解不同。布休批判說以國際資本運動今天的水平來看,不應當主張一般的國際利潤率的實際存在,這也是柯爾邁和曼德爾等的見解。格拉里奇古否認利潤率的國際均等化和國際生產價格的成立,在國民各利潤率和國民各生產價格的相互關系中推導出國際價格的形成,這點是應肯定的。但他一味依據柯爾邁的看法,將之理解為依據在世界市場並存並連結在一起的國民諸生產價格,以及國民諸利潤率的加權平均的定義是不正確的。在柯爾邁和格拉里奇古的見解中,什麼都和加權平均規定相聯系,甚至成為對這種規定的濫用。這種規定必須作為下述國際勞動價值的規定來加以正確把握。
國際價值是與世界市場中交換的各個商品相關的價值規定,與此相對的國際市場價值是有關世界市場中交換的同一生產部分的商品總量的價值規定。說國際市場價值是國際價值的現實化和具體化的產物不僅是因為這是由世界市場的競爭所致,還因為價值規定適用同一類的商品量全部。國際市場價值是作為不斷變化的國際價格的平均價格或和國際個別價值的均等化形成,由各國際個別價值的加權平均所規定的。只要這種價值規定是關於存在於市場中的同種商品的總量的規定,加權平均規定是不可能成為問題的。
以上是國際市場價值規定的一般抽象,當國際的社會需要量成為具體的現實的國際市場價值規定的問題實質時,一味反復上述的加權平均規定是絲毫不能解決問題的,即筆者所提出的「市場價值在國際間適用的最大的難題」,這也是木下悅二在批判吉村正晴和松井等的見解時所提出的。此外,涉谷對木下學說加以補充,從競爭的角度批判市場價值論的國際應用。但涉谷的這種批判是基於對市場價值論的國際應用誤解的基礎上所造成的。市場價值並不是關於各個商品的價值規定,它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商品量全體的價值規定。因此,這種市場價值規定的國際應用並不是在只由各國的貿易資本組成的一個部門中適用,而是必須適用於同一生產部門的各國民的商品量全體。必須認識到不僅是同一生產部門的各國的貿易資本,同一部門的各國國內目前未參加國際交換的資本,也同樣參加了這個國際市場價值形成的運動中。 在日本的國際價值爭論中,不僅有圍繞著國際價值論研究的基本問題的爭論,比如國際間價值法則的修正、國際價值、世界勞動、國際等價交換及不等價交換、國際間貨幣相對價值的差異,國際市場價值等。還有圍繞著國際榨取、基軸產業、國民生產性、貿易超過利潤的源泉等問題。這些問題存在激烈的意見對立。如果將日本的國際價值研究加以區分,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派別。一個是以名和、松井、吉村等為代表的國際價值實體肯定學派,另一個則是以木下、行澤、木原等為代表的國際價值實體否定學派。此外,還有不屬於這兩個派別的中間派,有的中間派別對世界勞動加以肯定,卻對國際價值和國際市場價值加以否定;而有的中間派對國際價值和國際市場價值持積極的觀點,但對世界勞動持完全消極的態度。筆者的態度當然屬於第一學派。但筆者也並非認同第一學派中的所有理論。
在結尾處還想指出一個問題。筆者曾在信用理論研究會編輯的《信用理論研究入門》一書中執筆了《圍繞多國籍企業與資本輸出問題》一文。在執筆過程中,我認識到國際價值論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即在作為資本積累論的國際應用問題上的資本輸出論和在現代資本輸出分析中的國際分工論的視點上,應用國際價值論而構成資本輸出的一般理論等,將是國際價值論研究的又一重要課題。
⑻ 國際快遞費用一般怎麼算的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兩個概念:計費重量單位、首重與續重
計費重量單位:國際快遞行業一般以每0.5KG(0.5公斤)為一個計費重量單位。
首重與續重:國際快遞貨品的寄遞以第一個0.5KG為首重,每增加0.5KG為一個續重。通常起重的費用相對續重費用較高。
0.5KG和0.5KG內是一個價格,就是首重價格,而超過的0.5KG的部分按照續重價格進行收費,
所以實際運費等於首重價格+續重價格
當我們需寄遞物品實重大於體積重量時,運費=首重運費+(實際重量(公斤)×2-1)×續重運費
當我們寄遞物品實際重量小而體積較大,運費=首重運費+(體積重量(公斤)×2-1)×續重運費
注意,這里運費只是基本的運費,不是最後總的費用,可能還會有其他的一些附加費用。
包裝費:一般情況下,國際快遞公司是免費包裝,提供紙箱、氣泡等包裝材料,但很多物品如衣物,不用特別細的包裝就可以,但貴重、易碎物品,一些快遞公司會收取一定的包裝費用的。包裝費用一般不計入折扣計算。
燃油附加費:各大國際快遞會根據市場情況實時更新,具體費用請咨詢客服。
其他不確定費用:比如偏遠地區服務費,如果是寄電池、粉末、液體、食品、品牌等有敏感貨費等等,主要跟你所郵寄的物品和地區有關系
基本上,總費用=(運費+燃油附加費)×折扣+包裝費用+其它不確定費用
另外,不同國家,不同物流渠道基本的收費標准不同,且費用還可能受到航班停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具體收費標准還得以快遞公司的實時報價為准
本回答作者:祥海跨境物流(知乎各平台同名),專業敏感貨國內轉運國外快遞
⑼ 你如何了解國際價值是世界市場價格變化的基礎和中心
國際價值是世界市場價格變動的基礎和中心
國際市場競爭和供求關系使國際價格圍繞國際價值不斷波動,影響國際價格變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壟斷、競爭、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性變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或價格的干預或調節,科學技術進步、代用品的出現及其使用范圍的擴大,自然和資源條件的變化,民族的消費習慣和心理狀況,國際政治變化,戰爭和投機等。
國際價格有以下類別:參考價格、外貿統計價格、實際成交價格。國際價值(或其轉化形態)是國際價格形成和變動的基礎。國際價格與國內價格聯系十分密切,參加國際交換的各國商品的國內價格是國際價格形成的基礎,國際價格是國內價格在國際范圍內的發展或延伸。
並反過來成為影響國內價格形成與變化的條件。廣義國際價格應包括商品勞務價格,資本(或信貸)的價格(或利率),外匯價格(匯率)等。
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是國際市場上一定時期有代表性的價格,通常以國際市場上占絕大多數的商品的成交價格為國際市場價格,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是由國際市場上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影響供求關系的因素有:競爭、壟斷、經濟發展周期、各國政府採取的政策和措施、商品的價格與非價格、戰爭、自然災害等。
⑽ 國際貿易中CIF價和FOB價代表什麼意思
CIF是指國內的成本價格加上海洋運費和保險費
FOB就是指的國內的成本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