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材料一 18世紀後半葉開啟的工業革命是西方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英國為例 資本從1750年的5億英
英國
蒸汽機的發明
工業時代
② 為什麼說是南北戰爭塑造了今天的華爾街
原文
19世紀世紀 60 年代,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100 年中美洲最大的軍事沖突這一,它的規模和破壞力是巨大的,而同樣影響深遠的是,如何滿足第一場現代戰爭的巨額資金需求,也為此後的戰爭融資提供了經典範例。華爾街幫助北方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融資,使它最終戰勝了因大量印鈔而引發大規模通貨膨脹的南方,與此同時,華爾街也在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和金融需求的催生下,走向了繁榮的牛市。在南北戰爭的 4 年終,華爾街的規模擴張了幾十倍。
美國南北戰爭是人類進入工業時代的第一次大沖突,也是拿破崙陷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間的 100 年中人類最大的軍事沖突,其規模是空前的,因此,南北雙方都面臨著戰爭時期前所未有、也無法預知的財政需求,都不得不想出辦法來滿足這一巨大需求,同時不對原本的經濟結構造成過大的沖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北方聯邦成功地應對了這些挑戰,而南方邦聯未能,這對戰爭的最終結果起了重大的影響。(圖:南北戰爭時的照片。圖片來自網路)
傳統上來說,政府為戰爭進行融資,主要依靠征稅和大量印鈔,這是南北方政府同時能想到並且做到的。而與南方相比,北方的創新之舉在於,華爾街上年輕的銀行家——傑 · 庫克沒有採用傳統的私募發行(私下向銀行和經紀商出售債券),而是革命性地利用了公募發行,通過華爾街向公眾發售戰爭國債。他告訴美國人民,購買這些戰爭債券不僅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也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到戰爭後期,庫克出售國債的速度已經超過北方政府為戰爭花錢的速度。而與此同時,嚴重依賴印鈔支付戰爭費用的南方政府,面對相對於戰前高達 9000% 的通貨膨脹率,無奈地接受了戰敗的結局。(因為日進斗金的經紀商們忙忙碌碌穿梭在華爾街上,沒有時間有規律地用餐,無意中造就了現代美國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快餐文化。圖為紐交所,圖片來自東方 IC)
從一開始,戰爭雙方都面臨著極度困難的財政狀況,美國在 1857 年就開始了大蕭條,所以此時華盛頓的聯邦政府已經連續 4 年出現赤字。1857 年聯邦政府只有 2870 萬美元國債,而 1861 年這一數字已經增加到了 6480 萬。至於戰爭支出,在 1860 年 12 月時,聯邦政府平均每天的費用支出只有 17.2 萬美元,到了 1861 年初夏,當戰爭打響時,每天的費用高達 100 萬。到了 1861 年 12 月,北方地區的大部分銀行停止用黃金支付債務,幾天後聯邦政府也被迫如此。整個國家已經脫離了金本位,華爾街一片恐慌。" 國家的根基已經動搖," 林肯說," 我該怎麼辦?"(圖:美聯儲。圖片來自東方 IC)
為大規模戰爭進行融資有三種基本方法。一、政府提高稅收。到戰爭快結束的時候,聯邦政府征稅的范圍幾乎包含了任何可以征稅的東西,個人所得也第一次被列為課稅對象,大概 21% 的戰爭費用是通過稅收支付的。二、大量印鈔。這也是獨立戰爭時期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在南北戰爭時期,聯邦政府總共發行了 4.5 億美元所謂的 " 綠背紙鈔 "(簡稱綠鈔),佔了戰爭費用融資的 13%,並引發了戰時通貨膨脹,使得價格水平上漲到戰前的 180%。南方政府擁有的融資手段遠少於北方,它被迫不斷印鈔以支付超過一半的戰爭費用,這使得南方的經濟完全失去控制,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圖:美國弗吉尼亞州阿波馬托克斯縣,當地重現了南北戰爭時期阿波馬托克斯戰役的情景。在阿波馬托克斯投降後,南北戰爭宣告結束。圖片來自東方 IC)
此外,綠鈔的發行給華爾街帶來了意想不到但卻十分有意思的影響,但綠鈔和金幣同時流通時,最古老的經濟規律——格雷欣法則所說的 " 劣幣驅逐良幣 " 開始發揮作用了。當時雖然法律規定了綠鈔和金幣可以平價消費,但消費者在實際支付中總是首先選擇使用綠鈔,而不是金幣。在這種情況下,金幣自然而然地從流通中消失,被千家萬戶藏了起來。但是金幣在某些流通環節中是必需的,於是,華爾街上立刻出現了黃金交易和黃金投機。(圖片來自網路)
為戰爭融資的第三個方法是借款。聯邦政府也的確這樣做了,並且借款的規模超過了此前任何其他國家的想像:1861 年美國國債總額只有 6480 萬美元,到 1865 年已經激增到 27.55 億,增長了 42 倍之多。戰前政府支出總額從未超過 7400 萬美元,但到了 1865 年,僅利息支付一項就是戰前政府支出總額的兩倍多。聯邦軍隊在布爾溪戰役遭受慘敗幾天之後,財政部部長薩蒙 · P · 切斯親自到華爾街以 7.3% 的年利率發行 5000 萬美元的債券,他選擇這個利率是為了使 100 元面值的債券每天能產生兩分錢的利息。雖然他籌到了這筆錢,但他知道華爾街的銀行對這一筆錢已經很難負擔,更何況是政府的長期需求。(圖:薩蒙 · P · 切斯。圖片來自世界數字圖書館)
這時,聯邦政府找來傑 · 庫克作為代理人來幫助發行一系列 5 至 20 年期的新債券,這些債券可以在 5 至 20 年之內被贖回,年利率 6%,用黃金支付。為了把債券發行給普通民眾,庫克在報紙和宣傳單上廣泛宣傳要發行的債券,並說服財政部將這次發行的債券面值縮小到 50 美元,他在報紙上講了很多故事,告訴美國普通的工薪階層購買這些債券不僅僅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也是一筆很好的投資。債券銷售的成功遠遠超出了預先最樂觀的估計。(圖:如今的紐交所。圖片來自東方 IC)
就這樣,庫克使 5% 的北方人口購買了國債,到戰爭結束的時候,庫克賣國債的速度已經遠比政府戰爭花錢的速度要快。與此同時,隨著大量債券的流入和大量債券持有者加入到金融市場,華爾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盡管股票市場在戰爭爆發時狂跌——股票市場幾乎總是這樣,但投資者隨後開始意識到戰爭將曠日持久,不僅可交易證券的數量將大大增加,而且政府大量的支出將流向諸如鐵路、鋼鐵廠、紡織廠和軍工廠等公司,而這些公司產生的利潤將流入華爾街,與此同時這些公司也要從華爾街獲得急需的資本。就這樣,華爾街歷史上最繁榮的牛市即將開始。
③ 股票資金流向中30日,15日,5日,今日是什麼意思
30日指30天的資金抄流向,以此類推,詳細的資金流向可以看這里http://www.geexun.com/daxiaodan.html
④ 今日資金流向
通俗地說,資金流向說明大家都喜歡買的股票,一般來說資金流向大的股票後市可期。
⑤ 誇國公司在中國的巔峰時期是
跨國公司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19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逐漸向壟斷階段過渡,「過剩資本」的大量形成直接成為資本國際流動的動力和源泉。當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大型企業開始向海外投資,開始跨國經營。壟斷組織通過資本輸出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大到殖民地與半殖民地國家,進一步深化傳統的垂直分工體系。與此同時,資本輸出實現了世界范圍的生產國際化和社會化,加強了世界各國的相互依賴及各國對國際分工的依賴。這時的企業資本輸出數額和比重都很小,而且主要是投資到殖民地和附屬國的資源開發項目(如採煤、採油、開礦)以及農業種植園等,只有極少數企業在海外從事製造業生產性投資。從製造業來看,直接投資的流向主要是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例如,1914年英國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中近90%是投向發達國家,其中對美國的投資佔70%之多。從投資主體來看,製造業投資以美國為主體,但美國當時還是接受外國投資的主要債務國,其全部對外投資的比重排在英、法、德之後。美國的第一家跨國公司是勝家縫紉機公司(Singer),它於1867年首先在英國的格拉斯哥建立了一家縫紉機裝配廠,其產品供應歐洲和其他地區,1880年又在倫敦和漢堡設立負責歐、亞、非業務的銷售機構。在歐洲,德國的拜耳化學公司(Bayer)於1865年在美國紐約州的奧爾班尼開設了一家苯胺製造廠;瑞典的諾貝爾公司(Nobel)於1866年在德國漢堡設立了生產炸葯的分廠。上述三家公司在海外設立生產性分支機構,從事跨國經營活動,已初具跨國公司的雛形,因此它們通常被看作是早期跨國公司的代表。後來,歐美不少大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在海外設廠從事跨國經營,如美國的國際收割機公司、國際收銀機公司、西方聯合電機公司以及英國的尤尼來弗公司和瑞士的雀巢公司等都先後到海外投資設廠,它們成為現代意義的跨國公司的先驅。發展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跨國公司在數量上和規模上都有所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得到迅速發展。美國跨國公司的數目、規模、國外生產和銷售額均居世界之首。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公布的《1993年世界投資報告》中對全球跨國公司的排名,前十名依次是英荷殼牌集團RoyaI Dutch Shell,美國的Ford、 GM、Exxon、 IBM,英國石油BritishPetroleum,瑞典及瑞士合資的Asea Brown Boveri,瑞士的Nestle,荷蘭的飛利浦,美國的 Mobil。前十名中美國佔了五名。這是按公司海外資產進行的排名。若按銷售額排列,美國依然居前列。 1987年按銷售額排列的世界最大跨國公司的金字塔,在高踞塔尖的23家中,美國佔了10家,平均每家年銷售額高達250億美元。在緊接塔尖之下的52家中,美國佔了21家,平均每家年銷售額達100億美元。1987年600家世界最大跨國公司的銷售總額高達4萬億美元,其中美國佔42%,西歐佔32%,日本佔18%,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僅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