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果沒有九一八事變,現在的中國是什麼樣子日本是什麼樣子
沒有918可能會導致現在東部沒有那麼厚重工業基礎將可能不是新中國重工業基地,日本侵佔滿洲後,加上少帥張學良留下工業底子,在滿洲經營13年,特別是偽滿洲國建立以後,這個傀儡國家當時在亞洲是比較發達的,首都定在新京也就是今天長春,這個首都是以法國和東京做參考營造的,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城市,也第一個全面普及抽水馬桶城市,從生活用具就可以看到當時新京現代化,要知道中國很多省市90年代才有抽水馬桶普及。另外日本還建立很多現代化工廠或在舊有基礎改造,所以中共解放戰爭第一個大戰役就是遼沈戰役,中共得以工業基礎為保障,可以說如果不是由日本在當時經營滿洲,現在東北沒有那麼厚工業基底!共和國目前重工業可能在東北就沒有那麼多亮點,比如遼寧號這些項目都可能不是在那裡。日本侵佔滿洲是它脫亞入歐的計劃,以滿洲為基點然後侵佔整個中國,日本國土貧瘠缺乏大量原材料在滿洲13年日本得以不停的搜刮資源,如果沒有滿洲它只靠朝鮮為基點對華發動戰爭比較被動,難以大規模侵佔中國,資源補給都成問題,那麼2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就會沒有那麼大!當然這些都是假設。很多日本加入開拓團以後來滿洲,和他們去巴西那批人一樣認為擺脫了戰亂能在這個新國家立足下來,可惜他們還是被利用,在日本投降後有些人不得不留下自己孩子變成日本遺孤,在被押送蘇聯路上也許他們留下不僅僅是遺憾!
B. 九一八鬼子沒多久就侵佔我東三省,請問它怎麼會在東北駐軍憑什麼
918鬼子沒多久就清帳我東三省,請問他在東北駐軍,憑什麼因為東北最大物管那時候他還想打前蘇聯所以在東北駐軍比較多。
C. 918事變對中國乃至世界有何重大影響
徹底改變中日兩國的實力。
918事變中東北的丟失使得當時中日兩國的實力徹底翻轉,如果說之前日本沒有實力全部侵華的話,那麼東北的淪陷使得日本有了這個實力。
其實當時東北軍的實力並不差,當時東北軍有40萬軍隊,這還不加上各地的民團等地方武裝。東北的重工業,尤其是和軍事有關的重工業在整個東亞都是排得上號的,東北軍每年都能生產相當規模的步槍,輕重機槍,火炮等武器,很多兵工廠比日本國內的都要大。
日本在經過六年對東北資源的消化之後,開始有了全面侵華的實力,使得中華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D. 山佳918鏟車小鏟斗1米的,多少錢一個
鏟斗材料,刀板刃板材料,斗齒材料,這些都沒有具體的定義內容,最好是根據你的使用環境來製作,根據材料尺寸的不同,價格也不同具體你要找可以代加工的材料經銷商,法鋼特種鋼材等一類的咨詢。
E. 918事變時東北最大的城市
918事變時期東北最大的城市是沈陽市。
沈陽,簡稱「沈」,別稱盛京、奉天,是遼寧省省會、[1]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沈陽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市下轄10區、2縣,代管1縣級市,面積1.2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29.4萬人(2017年)。
沈陽位於中國東北南部、遼寧中部,是中國北部戰區司令部駐地[2]、沈陽聯勤保障中心駐所,地處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通往關東地區的綜合樞紐城市。[3]
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之稱。是中國最重要的以裝備製造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有著「共和國長子」和「東方魯爾」的美譽。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稱號。[4][5][6]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十佳冰雪旅遊城市。[7]
F.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的經濟處境有多困難
在1931年, 日本發起了918起事件, 野蠻的佔領了我國東北地區。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最重要原因是日本陷入困境, 這一局面處於困境之中, 尤其是在經濟甚至瀕臨崩潰的時候。不要說一場全面的戰爭, 哪怕是一場大規模的地方沖突, 日本也傷不起。雖然日本明治維新後, 國家實力激增, 但由於基礎薄弱, 起步較晚, 所以日本的實力仍然遠遠低於歐洲和美國的其他強國。
雖然日本贏得了甲午戰爭和日本和俄羅斯兩場戰爭, 讓日本人在世界強國的行列中取得成功, 但日本在兩次戰爭中, 國家力量, 特別是日俄戰爭, 日本欠英國一筆債務。這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日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償還欠英國的高利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依靠戰爭資金, 日本終於還清了外債, 工業產值增長到全球份額的2%。日本靠著戰爭迎來了新的春天。
在面對西方列強的競爭和鎮壓的同時,日本大宗商品價格暴跌, 出口暴跌, 經濟受到嚴重沖擊, 國內市場一片蕭條。從1920年到 1921, 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 19.9%, 采礦、造船、機械、鋼鐵等重工業產量下降了一半, 農業和企業也遭受了嚴重的沖擊。
日本必須收回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賺來的錢, 日本必須平衡其貿易逆差與外匯, 日本的貿易逆差在1921年達到3.5億日元, 一半是外匯儲備。在日本, 面對危機, 在1923年日本爆發了關東地震, 整個京濱工業區被毀, 經濟損失300億美元, 無數日本流離失所, 食品和服裝沒有。關東大地震無疑使日本經濟變得更糟。日本的財政不富裕, 外匯儲備有限, 為了重建經濟, 不得不到處籌集資金。
一方面, 日本政府在國內發行債券, 一方面向外資銀行借錢, 利息很高。但盡管日本一直在努力恢復經濟, 但它還沒有復甦, 席捲世界的大蕭條已經蔓延到日本, 使經濟陷入谷底。在經濟危機中, 日本的工業生產幾乎停滯不前, 許多公司破產, 外國資本外逃, 日本一半工廠倒閉, 全國失業工人和挨餓的難民。由於經濟形勢嚴峻, 日元在國際市場上拋售, 日本被迫退出了黃金標准。大蕭條是日本經濟的嚴重倒退, 日本經濟實際上瀕臨崩潰的邊緣。為了應對經濟危機, 日本拚命壓縮財政支出, 甚至不惜犧牲大規模裁軍。
日本的軍事削減到4億5400萬日元, 在1921年不到 2億, 軍隊只有約 30萬, 削減近一半。日本在拚命壓縮其支出的同時, 繼續在國內外借錢以應對危機。面對這種局面, 日本政府不斷壓制日益高漲的軍國主義, 以免他們給自己帶來麻煩, 因為日本根本無法發動戰爭。但日本政府的做法已經引起了許多日本軍隊和財閥的不滿, 他們一直在發動政變, 造成麻煩, 要求政府增加軍費開支, 擴大對外擴張。一些激進的年輕土耳其軍官甚至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發動了918起事件。
日本的高層對這一危險的軍事冒險一無所知。當關東軍向上級報告時, 日本高管不知道, 不相信這是真的。當然, 當他們確信關東軍佔領了東北, 他們欣喜若狂, 富饒的東北不僅幫助日本渡過難關, 而且使日本的力量迅速膨脹。這樣, 日本通過了戰爭, 到了嚴重的經濟危機, 並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充足資本。
G. 九一八事變後 日本為什麼全面侵華
一、原因如下:
1931年的日本未做好全面與中國開戰的准備!在其經濟規模、產業結構、政治體制、動員程度、軍事能力方面並沒有足夠的國力來侵略整個中國,都不可能支持一場大規模戰爭,甚至無法支持一場長期的局部戰爭。
在「918」事變後,日本侵略者才積極進行全面侵華的戰爭准備。在政治上,通過1936 年「二·二六」政變,建立起以軍部為主體的法西斯統治體制,為擴大侵略戰爭鋪平道路。在思想上強化軍國主義思想教育,鼓吹「戰爭是創造的動力,文化母」,軍人是「國家之花」,大力灌輸「八紘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在經濟上,大力發展以軍需為主的重工業,使國民經濟轉入」准戰時軌道」。在軍事上,積極進行擴軍備戰。1937 年日本陸軍兵力已由1931 年23 萬、居世界第6 位上升到56 萬、居世界第3 位;同時,大幅度增加軍費,1937 年軍費占同家財政支出的49%,並於1936 年5、6 月間就確定了全面侵華的戰略方針和兵力部署。
二、日本侵華簡介:
為進一步強大和發動侵華戰爭做鋪墊。1931年,日軍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起開始侵華戰爭,霸佔中國東北三省,1937年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則是掀開了日軍全國侵華的序幕,直到1945年8月15日,裕仁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協議,自此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前後共計十四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侵佔大片國土,實施「以華治華」的毒計,扶植漢奸傀儡賣國政權,殘酷奴役、殺害中國人民,瘋狂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財產,嚴重的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的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