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金對人民幣的匯率 過幾年 怎麼樣
最近幾日人民幣兌美元上漲多少?人民幣兌美元匯率4天上漲600點。
今年以來持續疲軟的人民幣匯率,近幾日忽然迎來了一次大翻身。截至3月20日收盤,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收在6.2052,盤中一度創下過去3個月以來的最高值6.18,過去4個交易日累計上漲幅度超過600個基點,一舉收復今年以來的大部分跌幅。
一位美資銀行外匯交易員分析,這主要是因為美聯儲暗示會暫緩加息進程,令美元匯率大幅下跌。
他認為,金融市場圍繞人民幣匯率的博弈卻正在升級。近日的外匯市場中,當國際投資機構趁美元反彈或境內外匯差擴大,在境內大額購匯壓低人民幣匯率時,總有中資銀行頻頻結匯反向操作。這似乎是雙方在彼此試探對方底線,以此評估人民幣匯率未來走向。
人民幣的強勢反彈,也得到央行的力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在兩會期間明確指出,人民幣匯率可以保持基本穩定。
他指出人民幣匯率保持基本穩定的3個理由:一是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放眼全球,國內整體GDP增長依然較快;二是中國仍將維持貿易順差,對人民幣匯率穩定有支撐作用;三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全球資產管理機構都願意配置一部分人民幣資產。
回答不易,望採納
2. 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查詢歷史查詢
請您登錄中國銀行官方網站(www.boc.cn),點擊首頁中間右側的「金融數據 」-「 中國銀行外內匯牌價」,選容擇「起止日期」、「貨幣」進行查詢。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業務規定請以實際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3. 1980年-1990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1980年1美元兌換1.4900 元人民幣
1981年1美元兌換1.7768 元人民幣
1982年1美元兌換1.9249 元人民幣
1983年1美元兌換1.9573 元人民幣
1984年1美元兌換2.2043 元人民幣
1985年1美元兌換2.9366 元人民幣
1986年1美元兌換3.4528 元人民幣
1987年1美元兌換3.7221 元人民幣
1988年1美元兌換3.7221 元人民幣
1989年1美元兌換3.7651 元人民幣
1990年1美元兌換4.7832 元人民幣
數據來源於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因計算方法不同上表數據可能與其他來源的數據略有差異。
拓展資料:
半個世紀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經歷了穩定(五、六十年代)、升值(七十年代)、貶值(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前期)、穩定(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四個過程。
4.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百美元摺合人民幣是多少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百美元摺合人民幣是246.2元
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1953年到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維持在2.462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而在1972-1980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更是大幅升值到1.50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
進入1980年代之後,人民幣才逐漸貶值,在1985年降到2.937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在1994年降到8.619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的最低水平。
(4)美元對人民幣以前的擴展閱讀:
一、表示方法
匯率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即本幣匯率和外幣匯率。本幣匯率和外幣匯率是兩個相對的概念,它們的升降所產生的經濟現象正好相反。
1、本幣匯率
以單位數量的本國貨幣所能兌換的外幣數量來表示,稱為本幣匯率。在我國稱之為人民幣匯率,即用外幣表示的人民幣價格,其公式為100¥=x外幣。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單位數量的人民幣能兌換更多的某種外幣,則表示人民幣匯率上升,人民幣相對於某種外幣升值,而外幣貶值,外匯匯率下跌,此時有利於我國的進口不利於出口;
反之,單位數量的人民幣若能兌換較少的某種外幣,則表示人民幣匯率下降,人民幣相對於某種外幣貶值,而外幣升值,外匯匯率上升,此時有利於我國的出口不利於進口。
2、外匯匯率
以單位數量的外幣所能兌換的本國貨幣數量來表示,稱為外匯匯率。我國通常採用100單位外幣作為標准,折算為一定數量的人民幣,即用人民幣表示某種外幣的價格,其公式為100單位外幣=x¥。
當100單位外幣可以兌換更多的人民幣時,外匯匯率上升,外幣相對於人民幣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即用人民幣表示的外幣價格上漲,此時有利於我國的出口不利於進口;反之,則說明外匯匯率跌落,外幣相對於人民幣貶值,而人民幣升值,此時有利於我國的進口不利於出口。
綜上所述,如果人民幣貶值,外幣升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下降,而外匯匯率則會上升;反之,如果人民幣升值,外幣貶值,那麼人民幣匯率就會上升,而外匯匯率相應下降。
二、匯率計算
1、直接標價法:
匯率升貶值率=(舊匯率/新匯率-1)*100
2、間接標價法:
匯率升貶值率=(新匯率/舊匯率-1)*100
結果是正值表示本幣升值,負值表示本幣貶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匯率
5. 人民幣匯率對美元的演變過程
第一階段:1949年1月至1950年3月。這一階段是指自天津解放到全國實行財經統一以前。這一階段人民幣匯價的特點是:匯價不斷上升,人民幣對外不斷貶值。
華北解放後,為了開展對外貿易及國際匯兌業務,迫切需要解決人民幣與西方貨幣之間的匯價問題。1949年1月16日天津解放。1月18日人民幣對西方貨幣匯價最先在天津公布,$1=?80(舊幣),隨後上海、廈門及廣州相繼解放,由於各地物價不一致,上述四個地方採取分別掛牌辦法,牌價也不一致,直到1950年7月8日全國匯價才統一。
由於當時我國還不能控制通貨膨脹,物價不斷上周,149年6月上海批發物價指數為100,到1950年3月該指標為2242.93。之後人們匯價不斷調整,到1950年3月13日,$1=?4200(舊幣),共調高49次,平均每月調高3.5次。
由於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所以制定人民幣匯價時,不能以金價作為計算標准。當時計算與確定人民幣匯價時採用的是物價對比法。物價對比法包括三部分:(1)出口物資理論比價;(2)進口物資理論比價;(3)僑匯購買力比價。其中主要的是出口物資理論物價,僑匯購買力比價適合用於測定匯價是否有利於僑匯。
當時人民幣匯價制定的原則是"獎勵出口,兼顧進口,照顧僑匯"。由於當時進口業務中有大量私商的存在,因此在匯價制定上使私商有利可圖,無暴利可得,符合中央對私商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在照顧僑匯方面,考慮到國內通貨膨脹尚未制止,物價仍在不斷上漲,我國採取"原幣匯款"的方法,其內容是銀行結匯當日不按結匯日外匯牌價折算人民幣,而以"原幣匯款"的方法通知僑眷,僑眷到接匯日去銀行結匯領取人民幣時,銀行按結匯日當天牌價折算支付人民幣,這種做法保障了僑眷的利益。當時確定了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價後,其其他貨幣的比價是通過各自與美元的比價套算出來的。
第二階段:1950年3月至1952年12月。這一階段指從全國貫徹統一財經工作的決定起,到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這一階段人民幣匯價的特點是不斷下跌,人民幣對外幣不斷升值。
1950年3月全國貫徹統一 財經工作的決定後,迅速制止了物價上漲,物價轉為下跌。1950年6月至7月,為了照顧私營工商業,採取了調整物價法、調整工商業的措施,物價出現調整性回升,之後全國物價走向穩定。1952年,上海批發物價指數每月下跌0.65。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3天後美國參戰,美國在國際上大量搶購戰略物資,刺激了國際商品價格的上漲,由於當時美元及西方貨幣迅速貶值,我國必須加速進口,否則將遭受西方貨幣貶值的損失。朝鮮戰爭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封鎖禁運,范圍廣,措施嚴,所以我國也必須大力推動進口。在這種形勢下,人民幣制定的原則改為"進出口兼顧,照顧僑匯"。1952年12月人民幣匯價為$1=?26170。
由於物價下跌,匯價下跌,在照顧僑匯上採取了"人民幣匯款"方法,其內容是銀行在結匯日當天按結匯日外匯牌價折算人民幣,然後按人民幣數額通知僑眷,所以僑眷到結匯日去銀行結匯領取人民幣時,所得到的人民幣是以銀行結匯日牌價計算時,而不是按已經下跌的結匯日牌價計算的,從而保障了僑眷的利益。
第三階段:1953年1月至1973年3月。這一階段從我國進入社會主義份、建設時期開始,到西方國家開始實行浮動匯率制結束,該階段人民幣匯價的特點是,除對個別外幣外,匯價基本保障穩定不變。
從1953年起,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金融及物價基本穩定走向全面穩定。1955年3月1日,我國發行新人民幣,以1:10000的比率回收人民幣。這一時期,我國對私商改造完成,外貿由國營公司統一經營,因此,在制定匯價時與前兩個階段不同。前兩個階段由於私營進出口商的存在,在匯價制定上必須結合進出口貿易的實際,老驢私商的利益。但外貿由國營公司統一經營後,國營公司所考慮的是如何完成國家所制定的進出口計劃的問題,正是從這一時期開始,人民幣逐步與進出口貿易實際相脫節,匯價起不到調節進出口貿易的作用了。
這一時期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也發生了變化,農副產品出口比重下降,而輕工業、重工業產品出口比重上升。由於農副產品出口換匯成本較低,而工業品出口換匯成本較高,在當時情況下出現了出口普遍虧損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外貿部門採取進出口統算方法,也就是出口賠錢,進口加成賺錢,外貿部與財政部統一結算的方法。再加上這一時期西方國家實行固定匯率制,所以制定人民幣匯價時要參考西方國家所公布的匯價。只有西方國家實行法定貶值時,人民幣匯價才做調整。例如1967年11月18日,英鎊貶值14.3%時,人民幣匯價 從?1=?6.893改為?1=?5.908。
第四階段:1973年3月至1980年12月31日。這一階段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使人民幣不再可能繼續保持相對穩定不變的匯價水平。
1973年3月,西方國家實行浮動匯率制,從而西方國家不再公布匯價,中央銀行也不再有義務維護匯價而進行干預,匯價隨市場供求關系而決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在制定人民幣匯價時不再以各國的匯價作為參考。另外,從1968年起,我國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方法,進入20世紀70年代,國際貿易、對外經濟援助及對外貸款也使用人民幣結算,而且口徑擴大。因此,在國際金融局勢動盪不定的情況下,為了維護人民幣幣值的穩定,避免西方國家轉嫁經濟危機的影響,為了貫徹對外經濟往來中的平等互利原則,從而有利於我國的對外貿易、對外經濟援助及人民幣計價結算,人民幣匯率的制定改為參照國際市場上的匯價變動的情況進行經常調整。
第五階段:1981年1月1日至1984年12月31日。這一階段是指我國實行公布牌價及貿易內部結算價的時期。
從1953年起,人民幣匯價逐步與物價相脫節,匯價起不到調節進出口貿易的作用,同時也起不到促進外貿企業內部經濟核算的作用。長期以來形成出口賠錢、進口加成賺錢,為了發展對外貿易,獎出限入,促進外貿企業內部經濟核算,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從1981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公布牌價,適用於非貿易外匯,另外實行貿易內部結算價,適用於貿易外匯。貿易內部結算價是調節進出口貿易的一項經濟措施,是一個平衡價。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1=?2.80)高於非貿易外匯兌換牌價($1=?1.50),但由於我國在1973年後實行了以美元為主的一籃子貨幣釘住匯率,因此,雖然人民幣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1981年對美元貶值,但美元對其他西方主要國家貨幣相對升值,因此我國從其他國家進口貨物的價格並未相對上升,出口價格競爭優勢無法體現,實行雙重匯價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六階段:1985年1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這一階段從我國實行公布牌價開始,直到1994年進行外匯體制改革才結束。
當1984年12月底公布牌價與貿易內部價趨於一致時。即$1=?2.80時,貿易內部價取消。但是,由於這幾年國內物價的調整及外貿商品收購價的提高,從1985年1月1日起,人民幣匯價採取逐步調整的方針,到1985年10月達到$1=?3.20。
1985年10月至1986年7月5日,人民幣匯價$1=?3.20,1986年7月5日宣布調到$1=?3.70,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對外價值與國內物價相比,仍然是高估的,因此必須調整,1986年7月5日調高0.50元,目的是逐步向正真的對外價值靠攏。
1986年7月5日調整到$1=?3.70後,三年多沒有變動,1989年12月16日及1990年11月17日,分別提高1.00元及0.50元,達到$1=?4.72,$1=?5.22,這時期的匯價調整與我國外貿體制實行承包制有關。從1991年4月9日起,根據市場上的外匯供求,採取有管理的、浮動的匯率制度。1993年12月31日的人民幣匯價為$1=?5.80。
這一時期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內容是,我國外匯調劑市場迅速發展和外匯調劑匯價在經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987年國家允許在沿海各大城市開辦外匯調劑中心之後,外匯調劑業務在全國范圍內得到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外匯調劑業務迅速擴大,已成為我國外匯交易的主要形式。相應地,調劑市場外匯匯價的使用范圍也日益擴大,以其結算的數量已超過了官方牌價,因而被認為是與官方匯率"平行"的市場匯率。這一匯率不由官方制定和公布,而是受調劑市場外匯供求關系的作用上下波動。由於近年來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外匯需求一直大於外匯供給,有時甚至是供求矛盾十分緊張,因而調劑市場匯價一直高於官方匯率。例如,1992年底至1993年初,官方匯率約為$1=?5.80,但調劑市場匯價卻一度突破$1=?12的水平,反映了外匯供求的緊張以及心理等因素對市場匯率的作用。當然,隨著供求關系趨於緩和,調劑市場匯率逐漸下降,與官方匯率之間的差距也逐步縮小。
外匯調劑市場和調劑匯率是我國外匯市場的過渡形式,是對官方外匯業務和官方匯率的重要補充,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過去長期存在的外匯黑市及黑市匯率,對於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第七階段:1994年1月至1996年12月。1994年1月1日,我國外匯管理實行匯率並軌和銀行結售匯制,實現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的有條件可兌換,建立了銀行間的外匯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
1994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外匯指定銀行之間每日買賣外匯的匯價可在交易基準匯率上下0.3%的幅度內浮動;外匯指定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外匯買入價和賣出價可在交易基準價上下0.25%的幅度內浮動,外匯買入價與賣出價的價差率不得超過0.5%。對每筆金額超過100萬美元的大額交易,銀行與客戶可在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交易基準價和規定的浮動幅度的基礎上面議匯率。匯價浮動幅度不是固定的,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國家各個時期的經濟政策不定期地進行調整,各外匯指定銀行在經營外匯業務時應根據人民銀行的調整而調整。同時,中國人民銀行將主要運用貨幣政策、外匯政策等經濟手段調節外匯供求,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相對穩定。
第八階段:1997年1月至2005年7月。
這一階段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的完全可兌換。1996年7月1日,外商投資企業的經常項目外匯瘦子納入銀行結售匯體系;居民因私兌換外匯的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次可兌換2000美元;居民出境定居,其離退休金、退職金及撫恤金可全部兌換外匯;出入境展覽、招商等非貿易經常性用匯的限制也被取消。1996年12月1日,我國宣布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
第九階段;2005年7月至今。2005年7月1日,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當天,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上調2.1%。
2006年1月4日 央行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同時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改進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方式。
2006年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破8.00,達到1美元兌7.9982元人民幣。
2007年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突破7.8,達到7.7977元,同時人民幣匯率13年來首次超過港幣。
2007年5月21日 央行宣布放寬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日波幅,幅度從±0.3%擴大到±0.5%。這是自1994年以來對人民幣對美元匯價波幅的首次調整。
2008年4月10日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突破7.00,但隨後一直在7.00上下盤整。
2008年5月16日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次突破7.00,並於6月17日突破了6.90,人民幣進入了6.8時代。
6. 老版的美金現在還能兌換人民幣嗎
我可以兌換老版的美金,小頭版美金國內銀行是不能兌換成人民幣。還有太舊的話銀行也是不要
7. 比較舊版的美元能否兌換人民幣或者換新!
去中國銀行櫃台,只要不缺角,流通版的都可以兌換。
貨幣兌換:
1美元=6.3661人民幣元,1人民幣元=0.1571美元。
數據僅供參考,交易時以銀行櫃台成交價為准 更新時間:2015-11-16 14:58
中國的各大商業銀行已經停止兌付1996年版以前的美元,1996年以後(含1996年版)可兌換。
你可以把舊美元換給要出國的人,因為在美國,1928年版以來的美元都可以流通兌換。
如果不想兌換,也可以作為收藏,舊幣時間久了可以升值。
8. 1998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
1949年至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年平均匯率):
年份 匯率(1美元合人民幣多少元)
1949=2.3
1950=2.75
1951=2.238
1952=2.617
1953=2.617
1954=2.617
1955=2.4618
1956=2.4618
1957=2.4618
1958=2.4618
1959=2.4618
1960=2.4618
1961=2.4618
1962=2.4618
1963=2.4618
1964=2.4618
1965=2.4618
1966=2.4618
1967=2.4618
1968=2.4618
1969=2.4618
1970=2.4618
1971=2.2673
1972=2.2401
1973=2.0202
1974=1.8397
1975=1.9663
1976=1.8803
1977=1.7300
1978=1.5771
1979=1.4962
1980=1.5303
1981=1.7051
1982=1.8926
1983=1.9757
1984=2.3270
1985=2.9367
1986=3.4528
1987=3.7221
1988=3.7221
1989=3.7659
1990=4.7838
1991=5.3227
1992=5.5149
1993=5.7619 (迅速貶值到8.600)
1994=8.6187
1995=8.3507
1996=8.3142
1997=8.2898
1998=8.2791
1999=8.2796
2000=8.2784
2001=8.2770
2002=8.2770
2003=8.2774
2004=8.2780(開始前後開始緩慢升值)
2005=8.1013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開始大幅度升值,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9月28日破7.900,---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
3月8日保爾森訪華,人民幣突破7.73關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人民幣突破7.70關口;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60關口;
10月24日G7財長會議舉行後,人民幣突破7.50關口;
11月23日中國10月份貿易順差以270.5億美元創出新高,人民幣突破7.40關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11.007一路上漲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人民幣對美元連續5日上漲,連破3關破;
12月20日中國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加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
200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其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振盪中不斷改寫匯改以來歷史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終以7.3046收,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這一升值幅度較年初市場普遍的年內5%左右升值預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幣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現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對歐元表現為貶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中間價破7.000大關!之後繼續升值轉折出現在7月份中旬。8月份,人民幣升值速度明顯下降。到了10月份,甚至出現了單月走勢略有貶值的情況。12月初,人民幣匯率更是出現了罕見的連續四日「跌停」
2009=6.8967~8月份6.8364~12月份6.8282
2010年今天是6.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