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e爾尼諾服裝價格

e爾尼諾服裝價格

發布時間:2021-05-15 18:43:06

㈠ 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海洋中的現象,其顯著特徵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異常的增溫現象。
由於熱帶海洋地區接收太陽輻射多,因此,海水溫度相應較高。在熱帶太平洋海域,由於受赤道偏東信風牽引,赤道洋流從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溫暖水不斷在西太平洋堆積,成為全球海水溫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溫度達29℃以上,相反,在赤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卻較低,一般為23~24℃,由於海溫場這種西高東低的分布特徵,使熱帶西太平洋呈現氣流上升,氣壓偏低,熱帶東太平洋呈現氣流下沉,氣壓較高。
正常情況下,西太平洋上升運動強,降水豐沛,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大氣為下沉運動,降水量極少。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赤道東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降水也隨之減少,造成那裡嚴重乾旱。而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由於海溫升高,上升運動加強,造成降水明顯增多,暴雨成災。
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不穩定狀態下的結果。據統計,每次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1997年是強厄爾尼諾年,其強大的影響力一直續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國在98年遭遇的歷史旱見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之一。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給全球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這種現象已成為當今氣象和海洋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㈡ 什麼是呃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地處太平洋熱帶地區的海水大范圍異常增溫現象。這一現象造成了地球溫度的升高。使影響氣候的各種因素失衡。從而導致氣候異常。

據歷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並且持續之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

(2)e爾尼諾服裝價格擴展閱讀:

研究人員將大范圍的降雨變化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現象。通過重新定義,氣候模型可以得到一致的結論,即極端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概率是以往的2倍,自1990年以來,每10年約一次,並將一直持續到2090。而此前100年約每20年發生一次厄爾尼諾現象。

蔡教授表示,東太平洋變暖的速度比西太平洋更快。即使表面溫度波動變化保持像今天一樣,溫度峰值在東部出現的頻率仍然會更多。由於高溫峰值會帶來降雨,大規模降雨變化將會更加普遍。

氣候變化可能是造成近期極端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原因,而本次研究並沒有就該問題直接給出答案。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機制會使其更加頻繁。研究人員對1950年後的厄爾尼諾現象進行了重新界定,他們發現,1979到2009年間頻次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頻繁。

㈢ 氣象學中,什麼是「聖嬰現象」

反聖嬰系為聖嬰 ( El Nino ) 之相對詞, La Nina 一詞源自西班牙文,其意為女嬰。兩者均是指在赤道東太平洋區域,海溫及洋流之異常變化現象。以赤道南北緯 5°西經90°至150°間為觀測范圍 (即 Nino 3 區域),並使用5個月海面溫度之移動平均值作計算,若高於氣候標准平均值 0.5 C時視為聖嬰現象,若低於氣候標准平均值 0.5°C 時則視為反聖嬰現象 ( 參見Kevin E. Trenberth , 1997;" The Definition of El Nino ", Bulletin of the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Vol 78, No. 12,p.2772 )。一般正常氣候下,熱帶太平洋東部之氣壓場高於西部,此一東西壓力差異,產生熱帶東風帶,並帶動東太平洋之洋流西行,在反聖嬰現象時期則是特別強化其海溫之對比。使得以上現象益為強烈,因為海水溫度之變化是影響大氣氣候變動之重要因素之一,是以在聖嬰時期之異常氣候情況可能呈現反常之涼夏或暖冬,但在反聖嬰時期則可能變為加強四季之特性,即是熱夏與寒冬。

㈣ 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的危害和益處

厄爾尼諾現象
危害:熱帶太平洋東部,出現暴雨和洪澇災害。南美太平洋沿岸,涌升海水減少造成浮游生物驟減,魚類缺乏食物大量死亡。以往多雨的熱帶太平洋西部,出現乾旱。
益處:西太平洋台風減少和我國暖冬,補充地下水。

拉尼娜現象
危害:熱帶太平洋東部比往年更為乾旱,西部降水比常年多,易受洪澇災害。
益處:熱帶太平洋西部台風次數增加,台風是有益處的,帶來豐富降水。

這兩個現象主要還是講危害的,益處太少,一般不討論,畢竟是客觀上的危害性氣候嘛~

㈤ 扼爾尼諾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
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
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
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
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
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
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
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
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
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
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
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
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
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
、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
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
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
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
「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
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
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
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
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
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
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
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
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
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
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
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
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
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
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
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
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
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422550.html?si=7
回答者:tracyc1 - 助理 二級 2-23 19:08

中文名稱:厄爾尼諾現象
外文名稱:elninophenomenon
內 容: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
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
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
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
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
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
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
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
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
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
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
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
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
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
、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
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
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
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
「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
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
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
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
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
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
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
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
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
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
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
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
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
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
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
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
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

㈥ 呃爾尼諾是什麼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與另一現象南方濤動合稱為ENSO。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 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

㈦ 什麼是er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海洋中的現象,其顯著特徵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

水出現異常的增溫現象。

由於熱帶海洋地區接收太陽輻射多,因此,海水溫度相應較高。在熱帶太平洋海域

,由於受赤道偏東信風牽引,赤道洋流從東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使高溫暖水不斷在西

太平洋堆積,成為全球海水溫度最高的海域,其海水表面溫度達29℃以上,相反,在赤

道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卻較低,一般為23~24℃,由於海溫場這種西高東低的分布特徵,

使熱帶西太平洋呈現氣流上升,氣壓偏低,熱帶東太平洋呈現氣流下沉,氣壓較高。

正常情況下,西太平洋上升運動強,降水豐沛,在赤道中、東太平洋,大氣為下沉

運動,降水量極少。當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赤道西太平洋海域的大量暖海水流向

赤道東太平洋,致使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溫度下降,大氣上升運動減弱,降水也隨之減少

,造成那裡嚴重乾旱。而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由於海溫升高,上升運動加強,造成降

水明顯增多,暴雨成災。

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不穩定狀態下的結果。據統計,每次較強的厄

爾尼諾現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1997年是強厄爾尼

諾年,其強大的影響力一直續待至1998年上半年,我國在98年遭遇的歷史旱見的特大洪

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子之一。

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給全球帶來巨大的災難,因此,這種現象已成為當今氣象和海洋

界研究的重要課題。

㈧ 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暖流,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東部,自南向北流動著一股著名的秘魯寒流,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正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溫普遍升高,向西流動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強。恰逢此時,全球的氣壓帶和風帶向南移動,東北信風越過赤道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也稱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轉成西北季風。西北季風不但削弱了秘魯西海岸的離岸風——東南信風,使秘魯寒流冷水上泛減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著水溫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魯寒流的水溫反常升高。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稱為「厄爾尼諾暖流」。
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是發生在熱帶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的一種氣候現象,大范圍熱帶太平洋增暖,會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但這個狀態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2015年3月,美國國家大氣監測組織稱今年很有可能是厄爾尼諾年。厄爾尼諾現象通常會導致南方梅雨時期從通常的5月中旬推遲到6月。在厄爾尼諾年分通常會出現北旱南澇,但也有可能會出現北澇南旱,這取決於大氣環流狀況。
然而,根據2015年12月27日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新發布的衛星影像顯示,太平洋上厄爾尼諾現象沒有轉弱跡象。專家預測2016年情況會更糟,可能成為厄爾尼諾破壞力最大的一年

㈨ 什麼是「扼爾尼諾顯現」

中文名稱:厄爾尼諾現象
外文名稱:elninophenomenon
內 容: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
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
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
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
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
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
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
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
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
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
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
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
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
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
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
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
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
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
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
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
、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
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
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
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
「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
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
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
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
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
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
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
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
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
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
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
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
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
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
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
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
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
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
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
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
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閱讀全文

與e爾尼諾服裝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首控國際股票 瀏覽:790
德寶理財群 瀏覽:22
外匯彈性法 瀏覽:480
標准國際外匯招商 瀏覽:150
上海寶皇貴金屬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63
高達微交易燎原外匯 瀏覽:136
我的理財額度 瀏覽:237
理財節是什麼 瀏覽:363
2017年大學生貸款app 瀏覽:36
去家玩融資 瀏覽:704
優信行金融理財 瀏覽:66
什麼是有限合夥理財產品 瀏覽:943
買了理財性保險個人破產了怎麼辦 瀏覽:874
金額理財師 瀏覽:772
2018年psl貸款 瀏覽:569
銀行理財怎麼 瀏覽:299
傳嘉寶理財 瀏覽:972
道口貸理財 瀏覽:764
相融網理財 瀏覽:708
一年期理財收益 瀏覽: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