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市場不一樣了,資金結構也變了,現在市場上的股票分為幾類我們要做哪一類
a股市場的傳說和列傳我相信朋友們茶語反而都有聊到,也都經常在自媒體上看見此類文章,但我相信很少人從實戰角度全面解讀A股市場,大部分人對於a股市場的論述不過是抱怨,發泄或者是調侃,今天我就從實實在在的實戰角度來剖析一下a股市場。
a股市場可以先用幾個詞概括:新生力量,朝氣蓬勃,估值很高,波動很大,潛力巨大,未來可期。
我將圍繞以上幾個詞來解讀a股市場的特色。
a股市場發展到現在30年左右,算得上是新興市場,因為從周期來看,30年左右是一個完整的短周期,中周期一般是89年,再大的周期是144年,而a股市場才剛剛滿足30年的歷史,算得上剛剛成年。
a股市場從混沌階段走到現在各方面已經接近成年,包括交易制度,法律法規,開放程度,股市規模,股票結構這些來看現在的a股市場已經找到了一種平衡,總體來看現在的a股市場優點大於缺點,並且在越來越好,值得投資的程度已經提高了最大值。
投資股市本質上是投資國家,中國毋庸置疑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如果世界上有兩個值得投資的股市,那一定是美股市場和a股市場,沒有其他第三個市場。這個時候很多人會說港股市場很不錯,股票也很低估,其實錯了,因為香港就是中國,港股市場裡面值得投資的股票都是中國的企業,某種意義上你就是在投資和a股聯動的股票,並且港股市場的弱點很明顯就是缺少人氣,缺少資金,並且現在的港股市場大部分已經是內地資金在買,國外以後會越來越把目光放在a股市場,因為a股市場目前對外資的態度是非常友好的,外資以前投資港股其實是因為a股有很多限制。
港股市場未來會越來越尷尬,尤其是隨著a股市場的制度日益完善以後,港股會越來越缺少資金,缺少人氣,從而導致港股95%以上的股票邊緣化,變得便宜但是不漲,變得只能賺股息,股價失去生命力,剩下的5%一定是中國最優秀的在港上市企業,某種意義來說,港股市場已經沒有很大的交易價值,從實戰上來講完全不如美股和a股。
㈡ 什麼是金融資產結構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概況:
中國金融資產主要分為:流通中現金、金融機構存款、金融機構貸款、有價證券(債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國主要金融資產分布情況(見表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資產由單一的銀行資產向市場化、多元化方向發展。1981-1995年累計發行國債4794.39億元,國家投資債和投資公司債共313.98億元,金融機構債1182.97億元,企業債1738.3億元,股票(A股面值)119.56億元,大額存單1796.28億元(中國證監會,1995)。這些金融工具的出現為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中國金融資產的大部分仍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銀行和金融機構的存貸款占金融資產總量的比例1978年為93%,1986年為87%,1991年為84%,1995年為83%。這一比例改革開放以來雖呈下降趨勢,但90年代以來下降緩慢,說明中國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發展不盡人意。中國金融資產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貨幣化)的過程。80年代這一比重上升較快,進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來。
中國的儲蓄主體在改革中也發生了變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國營企業變為現在的老百姓。據世界銀行專家估計,中國改革前政府積累占總積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國內儲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5.5%,其中居民儲蓄佔1.2%,政府儲蓄佔15.4%,企業儲蓄佔18.9%。也就是說,1978年社會總儲蓄的96.7%來自政府和國營企業。1978年末,中國居民儲蓄余額只有210.6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5.9%,占當年社會存款總額的16.2%。
改革前,國家是儲蓄主體,也是投資主體,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國有固定資產投資主要來自財政撥款,銀行貸款主要作為流動資金。銀行的貸款也主要來自政府和國有企事業的存款。1978年,企事業存款和財政存款之和為1089.9億元,占銀行存款總額的83.8%。
1995年底中國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5.4萬億,其中近3萬億是居民儲蓄。儲蓄者和投資者分離了,最大的儲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資者是國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中介作用變得非常重要了。國家通過對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錢投資建設國有企業。因此,國營企業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說是在國家銀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觀的金融資產結構必然反映到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上來。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是中國企業資金來源的主渠道。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股票等直接融資方式來獲得資金。從1986年開始發行企業債,到1995年,共發行企業債1738.3億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約4500億,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個人股。國家股大多是靠過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價值折算的,實際現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個人股的發行可以使企業籌到現金,但能夠被批准發行股票的企業實在是太少了。這樣企業通過發行股票所能籌到的資金十分有限,大多數企業只能靠銀行貸款。
在主要金融資產之外,還有其他金融資產,比如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這些金融資產,都有一定意義上的所有權、參與權和處理權,並以此獲得收益。但目前民間借貸、民間集資還有待進一步規范化。
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可以概括為:儲蓄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由政府變為老百姓;國家政府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投資由撥款改為貸款,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渠道狹窄;其他不動產市場剛剛起步。這就使老百姓把絕大部分積蓄存在銀行里,銀行把大部分資金貸給國有企業,成為國有企業長期投資(固定資本)和流動資金的主要來源,造成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比率不斷升高。
㈢ 股市裡,杠桿資金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有杠桿的資金,從目前市場來看有三種:
一是證券公司的融資融券業務,杠桿比例為專1:1,利率屬為年利率8%多一點,1:1的意思就是你自有資金10萬,證券公司可以借10萬給你,你就擁有20萬元買股票;
二是百民間借貸炒股,配資比例可達1:1-5,按配資比例,比例越大利率越高,1:1的月利率達10%以上,而且有很多股票不能買入,比如ST股票,創業板股票,打新股等,但操作的度是別人的賬戶,比如你自有資金10萬,把這10萬元轉到別人的賬戶上,他按你的要求配內10萬到50萬,這個賬戶上就有20到60萬供你操作炒股,賺了錢超過一定比例,可以讓對方把這部分資金轉到你的賬戶上,如果虧了錢達到你的自有資金減去利息,就要求你追加資金,如果沒有按規定時間追加資金,這個賬戶就不給你操作了;
三也容是民間借貸,也是操作別人的賬戶,配資比例可達1:1-10,但利率比第二種便宜,買入股票也沒有限制,這種風險最高,股市上漲賺錢很可觀,風向一變血本無歸,這種配資也是當前證監會嚴控的對象。
㈣ 股市資金 與 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初次發行股票,或者增發股票都可以用來融資,獲取股市上的資金。
我們買的股票知識接替了別人手中的股票,這些資金是在股市中運轉的。
股價對公司沒影響。公司對股價有影響。
㈤ 一隻股票里的資金 是不是由 股東 機構 散戶 組成
樓上兩個是個毛你是!
只要持有股票的,都是股東,不管你是散戶還是機構。
因為開戶有的是自然人賬戶,有的是機構賬戶,但是不論那種,都是股東。
另外,你說的資金是什麼資金?是總市值?還是營業額?凈利潤?現金流?
㈥ 問:一隻股票里的資金 是不是由 股東 、機構 、散戶 、組成 機構進來是干什麼的
機構和散戶都是股東。 機構進來是讓資金增值保值的。說白了就是來掙錢的。 大部分股票里還有私募。
㈦ 中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特點是什麼
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特點:
1、我國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偏低,平均約32.5%,低於美國企業平均45%左右的資產負債率,更低於德、日企業60%以上的平均資產負債率。
2、從上市公司資金來源看,我國上市公司資金來源具有如下特點:(1)上市公司內部籌資比例甚少,而外部籌資的比重占絕對優勢;(2)股權融資是上市公司最主要的長期資金來源。
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企業資本結構中債務數量卻呈上升趨勢,與我國資本結構的發展趨勢正好相反。
究其原因,應有以下方面:
首先,我國的資本市場剛剛起步,在結構與功能兩大方面都存在問題。從宏觀結構上看,我國的資本市場是單一品種主導的市場,股票與債券的比例失衡。發達國家成熟市場債券融資是股票的3~10倍,而我國的證券市場卻是股票獨大。由於股票比債券風險大,投機性強,因此必然帶來市場的波動。從微觀結構看,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特殊,國有股不僅在上市公司中占很大比重,而且國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占公司股本65%左右。由於國有股一般由國資部門行使股東權,其對公司享有的權利並非個人出資形成的經濟授權,公司經營業績與其個人經濟利益沒有直接的聯系,國有股的代理人往往只行使「廉價股票權」,卻對公司經營不承擔任何責任。在國有資產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化代表,產權主體虛置的情況下,國有股權代理人與公司管理者之間往往存在一種默契關系,他們共同的「尋租」行為,導致上市公司「內部人控制」現象十分嚴重。再者,由於公司改制不徹底,不少公司的股東結構不穩定。在發達國家成熟市場上,公司的股東結構要麼使機構投資者成為主要的投資人,要麼使公司法人互相持股。而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東結構則是部分國家股或部分法人股加廣大的中小投資人。這顯然不能形成穩定的股東結構。結構的失衡必然帶來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行為的失衡。
從資本市場的功能來看,由於我國股市出現時間不長,各方面的功能發揮十分有限。比如在中國的資本市場極少出現「敵意兼並」的情況,發生的兼並事件也是以場外協議收購國有股、法人股為主,資本市場得到接管機制和資源優化配置功能不能完全發揮出來。再比如,市場信號功能的發揮,很大程度依賴於股票價格對公司經營業績真實的反映,而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價格更多的是受一些政策因素及其他與現實無關的因素影響,往往不反映公司的經營業績。去年,我國股市與經濟增長的背離便是最好的例證。市場信息反饋與價格發現功能的弱化,使那些潛在的投資者很難看到某一行業、某一公司的內在價值,因而很難對未來做出理性判斷,從而使資本的流動失去了動力和方向。
其次,對照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的所得稅功能,我國所得稅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調節作用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約,一是所得稅地位,二是地區差異,三是稅率單一化。從所得稅地位來看,比如在美國個人所得稅為稅制體制中的主體稅種,在整個稅收收入中占絕對的優勢地位,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我國的個人所得稅目前處於發展階段,個人所得稅占各稅收入的比重偏低。2000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僅占各稅收入的5.38%,而同年美國個人所得稅占稅收總額的45.6%。如此規模之小的稅收收入功能,決定了我國個人所得稅在個人收入分配調控上的作用有限。
從公司所得稅地區差異來看,雖然我國稅法規定的所得稅稅率為33%,但由於公司的所得稅由各地財稅部門徵收,收入部分上交地方政府,對地方財力的構成和增長舉足輕重,所以,盡管國家有統一的公司所得稅政策,但各地各級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爭取外來稅源,紛紛「招商引資」,變通公司所得稅政策。比如,有的地區上市公司全部免交稅收;有的是定額上繳或包干遞增上繳;也有「先征後返」的;還有參照新技術開發區不統一,導致稅收對上市公司的產業導向作用減弱,造成了上市公司間不平等競爭。同時,由於地方政府對上市公司實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波動性,還會造成上市公司稅後利潤的畸高畸低,導致業績泡沫或虛假虧空,使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成長性認識不足,從而不利於保護投資者利益。
從個人所得稅來看,我國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的所得稅為20%,所得稅稅率單一化,不按累進課征制稅,個人所得稅與公司所得稅之間缺乏負債率的作用。目前,我國稅法規定公司所得稅稅率為33%,明顯高於個人所得稅稅率。在公司稅率大於個人稅率的前提下,負債的節稅價值就難以被抵消。這樣的公司,其負債會增加公司的財富,進而增加公司價值。不僅如此,公司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避免股東的所得稅,比如公司可採取高留存、低股利的分配政策,從而使得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上升,股東可以獲得資本利得收益。在我國,資本利得收益的所得稅率低於股利所得稅率。很顯然,類似的公司行為將降低股東個人的賦稅水平,使負債節稅價值大於個人賦稅。
再次,健全的公司破產制度是公司價值與資產負債率正相關的重要基礎。在我國,雖然《破產法》早已出台,但由於職工就業、銀行債券等多種原因,公司破產有法難依,上市公司的退出更是難上加難。即便公司破產,我國《破產法》也缺乏羅斯模型中對破產公司的管理者施加「懲罰」的約束。破產制度不健全必然導致上市公司難以樹立風險意識。一方面,反映公司經營風險的負債水平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助長了上市公司的過度投資行為,導致公司績效出現下滑的趨勢。破產制度的這種雙重作用必然導致公司績效與負債水平的負相關。
㈧ 這是個關於股市的問題,在A股市場里由哪些資金組成機構跟私募有什麼區別
1.千千萬萬的散戶、中戶。2.大戶、特大戶。3.公募基金。4.私募基金(包括陽光的非陽光的,版分開更恰當)。權5.保險。6.社保。7.法人持股。8.系列資本。9.游資。10.國家隊資金。11.券商。12.QFII。12.各類莊家貫穿上面。
私募是機構的一類。不是人的投資者都統稱機構。狹義的機構就單指公募基金。
㈨ 怎樣保證資金結構的合理性
這看你追求什麼樣的回報率,但建議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資金投入股市多少,投入基金多少,投入銀行理財產品多少,投入到其他途徑多少,這是由您個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