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90年到2005的人民幣的變化

90年到2005的人民幣的變化

發布時間:2021-05-16 06:29:22

⑴ 1949到2005年的人民幣匯率改革的綜述

我國外匯體制沿革及變遷

從1949年到2005年,我國外匯體制變革大體經歷了五個階段。一是「匯率基本穩定期」,從1949年---1980年12月,歷時31年;二是「雙重匯率制」,從1981年1月---1984年12月,歷時3年;三是「回歸單一匯率制」,從1985年1月---1993年12月,歷時9年;四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制度」,從1994年1月---2005年7月,歷時11年半;五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從2005年7月至今。匯率機製作為一個價格機制,既是一個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組成部分,也反映了整個國際經濟與貿易、資本流動的客觀環境變化。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認識本次人民幣匯改的意義,現對我國外匯體制沿革及變遷做簡要回顧:
匯率基本穩定期。建國初期,匯率主要根據當時國內外的相對物價水平來制定並調整。1953年後開始參照西方各國的匯率進行調整,並逐漸同物價脫離。在當時國際上實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匯率與英鎊掛鉤,只在英國宣布英鎊升值或貶值時作相應調整。到1972年底,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從1953年到1972年底的20年間,人民幣對英鎊的匯率只在1967年11月英鎊貶值14.3%時調整過一次,從1英鎊摺合6.893元人民幣調整至5.908元人民幣。1973年西方主要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後,我國原則上採取盯住貨幣籃子的匯率制度,根據貨幣籃子平均匯率的變動情況來確定匯率。1949年至1980年30多年間人民幣匯率是基本穩定的,是當時世界上最穩定的貨幣之一。應該說,當時的匯率政策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人民幣基本穩定的政策,有利於當時外貿企業內部核算和各種計劃的編制和執行。以至於在改革開放後一段時期內,對外貿易仍實行嚴格的計劃管理和統一經營,進出口都按國家批準的指令性計劃進行,並實施「出口收購制」和「進口調撥制」。即出口商品貨源按國內計劃價格收購,進口商品的內銷按國內調撥價供應;出口商品的外銷和進口商品的購進則按國際市場價格作價。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計劃體制逐步脫離了進出口貿易的實際,且內外有別的規定割斷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的聯系,匯率風險也隨之產生。雖然匯率波動加上國內外兩種市場價格給出口企業造成很大虧損,但當時國家的政策是進口補貼出口,這種國家統負盈虧的狀況使得企業形成嚴重依賴性。因此,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匯率只是外貿的工具,一方面,內外雙重標準的外貿價格體制會招致風險;另一方面,盈虧由國家兜底的狀況又使得企業缺乏風險意識,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這種匯率體制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沖擊。
雙重匯率制。1979年以來,為了調動企業出口的積極性,國家開始實行了外匯留成制度。由於企業持有的外匯指標留成額度與現實生產需求之間有一個時間差,加上在企業現實的經營活動中,企業作為創匯者與用匯者的雙重身份常常發生職能上的分離。因此,在1980年10月開創了外匯調劑業務,建立了外匯調劑市場,全國各地紛紛設立了外匯調劑中心,形成以外匯調劑市場上的外匯供求關系為基礎的外匯調劑價格。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大門徐徐開啟,計劃經濟逐步向市場經濟過度,對人民幣高估帶來的問題逐漸顯現,一些外貿企業出現了「出口越多虧損越多」的經營困境。據統計, 80年代初,全國進出口總額只有約幾百億美元,對外貿易的持續逆差,使國家面臨外匯短缺的局面,所以在外貿體制改革後,提出了「獎勵出口,適當限制進口」的方針,而與此相配套的兩種官方匯率適時產生。從1981年起,人民幣實行兩種官方匯率:一是繼續保留人民幣的公開牌價,主要適用於非貿易外匯收支;二是貿易外匯的內部結算價,開始把企業的利益與進出口業務掛鉤。由於實行了外匯留成制度和貿易內部結算價,一定程度地刺激了出口,增加了外匯儲備,1981年到1983年,我國的外匯儲備數量由27億美元增加到89億美元。貿易外匯的內部結算價的出台是為了適應外貿體制改革後鼓勵出口、限制進口的需要,其定價標準是在往年全國出口換匯成本的基礎上上浮10%作為利潤來定價的,因此,外貿出口企業由虧轉盈的效果是比較明顯。其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與非貿易使用的掛牌匯價之間的差價實際上相當於對外貿出口的一種補貼,因而對進出口確實起到了一種調節作用。雙重匯率脫胎於新舊體制並存、膠著的狀態之下,它作為當時外貿體制改革的「權宜之計」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國內包括價格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也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隨著產品價格的放開,出口成本的上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對出口的促進作用已不明顯。因此,調整在所難免。
回歸單一匯率制。1985年1月1日起,國家取消了貿易內部結算價,實行單一匯率。從1985年起,我國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國家財政對國有企業進出口補貼下降,到1990年取消了出口財政補貼。當政府逐步減少行政手段干預進出口貿易時,匯率對出口量進行調節的作用開始加大。此間人民幣官方匯率先後在1986年7月、1989年12月和1990年11月進行了三次大的貶值調整,擬通過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但由於我國出口商品價格彈性低,因而靠降低價格並沒有按比例擴大出口額,人民幣匯率貶值總的效益差強人意。內部結算價取消後,實際上存在的是官方牌價匯率與外匯調劑市場並存的雙重匯率,其根源就在於外匯短缺,外匯供不應求,外匯資源在外匯需求與外匯供給者之間的配置「錯位」,造成官方牌價「有價無市」。外匯調劑市場的繁榮成為這一時期的重要標志。1991年國內實際利率和投資收益均高於發達國家,1992年我國外資流入1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0%,說明國際社會承認中國的相對比較優勢。在這種情況下加快改革開放步伐,迫切需要外匯管理體制更深度、更廣度的變革。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人民幣匯率制度。1994年1月1日,我國宣布進行外匯體制改革,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軌。以1993年底的外匯公開市場匯率1美元摺合人民幣8.7元作為人民幣市場匯率,並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有管理」主要通過銀行結售匯制度及外匯周轉頭寸管理制度體現,當然進出口核銷制度的推出也是一項重要內容。1994年的改革是對外匯管理體制的一次根本性的變革,建立了銀行間外匯市場,它的穩定運行,保障了銀行結售匯體制的有效運行。1996年對外匯體制改革繼續深化,企業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可以不經過計劃審批,只要憑著有效證件,就可以到外匯指定銀行購買外匯。1996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實行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人民幣匯率形成進一步邁向市場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政府審時度勢,承擔了人民幣幣值穩定的責任,受到了國際上的一致好評,但自身的經濟發展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外匯市場也不例外。應該說,人民幣匯率的「浮動」主要是體現在1994年到1997年這一時期,1997年後,則是「穩定」地盯住美元。因此,盡管匯率政策服從貨幣政策的總體需要,但匯率政策的倒逼作用越來越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越來越弱。特別是隨著人民幣匯率對外匯資源的配置主要從貿易領域擴大到貿易與資本流動並存的時候,外匯管理的難度和潛在的匯率風險也越來越大。
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中國對匯率進行了進一步調整,不在以盯住美元為主,而是實行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預計在未來的幾年,隨著入世後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我國的匯率制度將會進一步深化,宏觀監管的力度會加強,市場對外匯需求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大,人民幣匯率的浮動的幅度會加大。

(《外債信息》2005-11期)

⑵ 90年代至今人民幣匯率變化歷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兌換人民幣金額。特別說明: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2)90年到2005的人民幣的變化擴展閱讀:

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影響匯率變化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

參考資料:匯率 網路

⑶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幣改革歷史進程詳情!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了統一的貨幣——人民幣。1949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幣匯率。四十多年來,在不同的時期,人民幣匯率安排(exchange rate arrangement)有著不同的特點。

一、改革開放前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建國以來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50~1952)。由於人民幣沒有規定含金量,因此,對西方國家貨幣的匯率,最初不是按兩國貨幣的黃金平價來確定,而是以「物價對比法」作為基礎來計算的。也就是說,建國初期人民幣匯率制定的依據是物價水平,這是一種比較市場化的匯率安排。
建國初期,由於國民黨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我國物價節節上漲。如上海批發物價指數以1949年6月為100,到1950年3月則上漲至2242.93。由於國內物價上漲、國外物價趨跌的價格對比關系,根據前述政策要求,我國人民幣對美元匯價由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舊人民幣,調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 元舊人民幣,在一年零一個月的時間內,人民幣匯價下調49次。至於和其他外匯的匯價,則是根據它們對美元的匯價進行間接套算的結果。
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隨著國內物價由上漲轉變為下降, 同時,由於美國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戰爭,大量搶購戰備物資,美國及其盟國接連宣布一系列對我「封鎖禁運」的措施,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降低外匯匯價,以利於推動本國進口。因此,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我國匯率政策的重點也由「推動出口」改變為「進出口兼顧」,並逐步調高人民幣匯價。1952年12月,人民幣匯價調高至1美元=26170元舊人民幣。
這一時期,我國對外貿易對象主要是美國,對外貿易主要由私營進出口商經營。人民幣匯率的及時調整,可以調節進出口貿易,保證出口的增長。
2.第二階段(1953~1972)。從1953年起,國內物價趨於全面穩定,對外貿易開始由國營公司統一經營,而且主要產品的價格也納入國家計劃。計劃經濟本身要求對人民幣的匯價採取基本穩定的政策,以利於企業內部的核算和各種計劃的編制和執行。同時,由於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的確立,各國之間的匯價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持了相對穩定。再加上我國同西方工業國家的直接貿易關系和借貸關系很少,因此,西方各貨幣匯率變動對我國人民幣匯率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在國內物價水平趨於穩定的情況下,我國進行建國以來的首次幣制改革。1955年 3月1日,開始發行新人民幣,新舊人民幣摺合比率為1:10000。自採用新人民幣後,1955年至197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是1美元摺合2.4618元新人民幣。
1971年12月18日, 美元兌黃金官價宣布貶值7.89%,人民幣匯率相應上調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幣。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率政策採取了穩定的方針,即在原定的匯率基礎上,參照各國政府公布的匯率制定,逐漸同物價脫離。但這時國內外物價差距擴大,進口與出口的成本懸殊,於是外貿系統採取了進出口統負盈虧、實行以進口盈利彌補出口虧損的辦法,人民幣匯率對進出口的調節作用減弱。
3.第三階段(1973~1978)。1973年3月以後,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為了避免西方國家通貨膨脹及匯率變動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我國從1973年開始頻繁地調整人民幣對外幣的匯率(僅1978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就調整了61次),而且在計算人民幣匯價時,採用了釘住加權的「一籃子」貨幣的辦法,所選用的「籃」中貨幣都是在我國對外貿易的計價貨幣中佔比重較大的外幣,並以這些貨幣加權平均匯價的變動情況,作為人民幣匯價相應調整的依據。
這一時期人民幣匯價政策的直接目標仍是維持人民幣的基本穩定,針對美元危機不斷發生且匯率持續下浮的狀況,人民幣匯率變動較為頻繁,並呈逐漸升值之勢。1972年為1 美元=2.24元人民幣;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1977年為1美元=1.755元人民幣。
自5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我國一直實行的是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對外自我封閉,對內高度集權,直至80年代初,國家外匯基本上處於零儲備狀態,外貿進出口主要局限於社會主義國家,且大體收支平衡,國內物價水平也被指令性計劃所凍結,盡管人民幣匯率嚴重高估,但它並未帶來明顯的消極影響。

二、改革後的人民幣匯率安排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1.第一階段(1979~1984)。1979年我國的外貿管理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對外貿易由國營外貿部門一家經營改為多家經營。由於我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規定,長期沒有變動,許多商品價格偏低且比價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且出口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並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從1981年起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製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
1980年人民幣官方牌價為1美元=1.5元人民幣。從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間, 我國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貿易外匯1美元=2.80元人民幣;官方牌價即非貿易外匯1美元=1.50元人民幣。前者主要適用於進出口貿易及貿易從屬費用的結算;後者主要適用於非貿易外匯的兌換和結算,且仍沿用原來的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的計算方法。
隨著美元在80年代初期的逐步升值,我國相應調低了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使之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相接近。1984年底公布的人民幣外匯牌價已調至1美元=2.7963元人民幣,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持平。
2.第二階段(1985~1990)。在人民幣雙重匯率制下,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加重了財政補貼的負擔,而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外國生產廠商對雙重匯率提出異議。1985年1月1日,我國又取消了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
事實上,1986年隨著全國性外匯調劑業務的全面展開,又形成了統一的官方牌價與千差萬別的市場調劑匯價並存的新雙軌制。而且當時全國各地的外匯調劑市場,在每一時點上,市場匯率水平不盡相同。這種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制一直延續到1993年底。其間,外匯調劑市場的匯率形成機制,經歷了從開始試辦時的人為定價到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過程。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物價上漲速度加快,而西方國家控制通貨膨脹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情況下,我國政府有意識地運用匯率政策調節經濟與外貿,對人民幣匯率作了相應持續下調。1995年8月21日,人民幣匯率調低至1美元=2.9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 日再次調低至1美元=3.00元人民幣;同年10月30日又調至1美元=3.20元人民幣。
從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幣放棄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做法,改為管理浮動。其目的是要使人民幣匯率適應國際價值的要求,且能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穩定。
1986年7月5日,人民幣匯率再度大幅調低至1美元=3.7036元人民幣。1989年12月16日,人民幣匯率又一次的大幅下調,由此前的1美元=3.7221元人民幣調至當日的4.7221 元人民幣。1990年11月17日,人民幣匯率再次大幅下調,並由此前的4.7221調至當日的5.2221元人民幣。
從改革開放以後至1991年4月9日的十餘年間,人民幣匯率政策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分別實施過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與公布牌價並存的雙重匯率體制,以及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並存的多重匯率體制;二是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按市場情況調整,且呈大幅貶值趨勢,這與同期人民幣對內實際價值大幅貶值以及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是基本上相適應的;三是在人民幣官方匯率的調整機制上,做過多種有益的嘗試,如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小幅逐步調整方式以及一次性大幅調整的方式,這些為以後實施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奠定了基礎;四是市場匯率的機制逐步完善;五是市場匯率的調節作用在我國顯得越來越大。
3.第三階段(1991~1993)。自1991年4月9日起,我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國家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改變了以往階段性大幅度調整匯率的做法。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實行公布的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即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多重匯率制度。
我國人民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主要指人民幣官方匯率的有管理的浮動,其基本特點是,我國的外匯管理機關即國家外匯管理局根據我國改革開放與發展的狀況,特別是對外經濟活動的要求,參照國際金融市場主要貨幣匯率的變動情況,對公布的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調低,但仍趕不上水漲船高的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
4.第四階段(1994~2005)。從1994年1月1日起,我國實行人民幣匯率並軌。1993年12月31日,官方匯率1美元兌換人民幣5.8元;調劑市場匯率為1美元兌換人民幣8.7元左右。從1994年1月1日起,將這兩種匯率合並,實行單一匯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定為1 美元兌換8.70元人民幣。同時,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革匯率形成機制。這次匯率並軌後,我國建立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目前為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趨穩,並一直保持在1美元=8.3元左右。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相繼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尤其是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我國政府承諾:在2000年之前,將實現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兌換。
事實上,1994年我國已開始實行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有條件」的可兌換,並已削除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中的絕大多數限制,如歧視性貨幣措施或多重匯率安排已完全廢除,而絕大多數經常項目交易的用匯和資金轉移也不再受到限制。
1996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消除了若干在1994年後仍保留的經常帳戶下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1996年7月, 又消除了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了供匯范圍,提高了供匯標准,超過標準的購匯在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起初後即可購匯;1996年7月1日,我國將外商投資企業也全面納入全國統一的銀行結售匯體系,從而取消了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後尚存的經常項目匯兌限制。
1996年11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將不再適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14條第2款所規定的過渡性安排,並正式宣布:自1996年12月1日起, 我國將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8條第2款、第3款和第4款的義務,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此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
2001年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郭樹清指出,根據中美1998年簽訂的有關協議,中國承諾將擴大人民幣彈性。因此,如果現在中國選擇釘住其它幣種或採取一攬子貨幣聯系匯率制度,不但會違背承諾,還是一種後退。增加匯率彈性是現實的選擇。中國現階段仍將以穩定匯率為主,同時用足每日3‰的匯率浮動區間,使市場逐漸適應匯率波動。今後將採取措施,提高人民幣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如有效利用銀行間市場匯率浮動區間;調整銀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管理政策;進一步完善結匯制度。

三、人民幣匯率安排的新階段
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05〕第 16 號文——關於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相關事宜公告。其主要內容如下:
(1)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
(2)中國人民銀行於每個工作日閉市後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格。
(3)2005年7月21日19∶00時,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作為次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上外匯指定銀行之間交易的中間價,外匯指定銀行可自此時起調整對客戶的掛牌匯價。
(4)現階段,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的交易價仍在人民銀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內浮動,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的交易價在人民銀行公布的該貨幣交易中間價上下一定幅度內浮動。
(5)中國人民銀行將根據市場發育狀況和經濟金融形勢,適時調整匯率浮動區間。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籃子貨幣匯率變動,對人民幣匯率進行管理和調節,維護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浮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這一次的人民幣匯率安排改革的核心是放棄單盯美元,改盯一籃子貨幣,以建立調節自如、管理自主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更富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從此次人民幣短期升值來看,這將有利於緩解國際收支失衡的巨大壓力,同時,釋放人民幣潛在的升值壓力,並能淡化人民幣兌美元的國際矛盾。從長遠戰略來看,人民幣匯率新機制的建立,將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匯率安排的市場化改革進程,最終為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實現可兌換創造漸近條件。

http://..com/question/122345505.html

⑷ 1990年—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實際匯率數值

單位:人民幣/100外幣
幣種 匯買、匯賣
中間價 現匯買入價 現鈔買入價 賣出價 基準價

美元 (USD) 827.65 826.41 821.44 828.89 827.65

⑸ 人民幣的發展歷史過程

我國貨幣歷史悠久,種類豐富。人民幣在我國貨幣文化歷史中佔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

1、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

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12種面額62種版別。

統一發行人民幣是為迎接全國解放採取的一項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通貨膨脹,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5)90年到2005的人民幣的變化擴展閱讀:

人民幣從1948年發行算起來,也67年了,67年期間,從解放初的恢復時期、五六十年代的大生產時期、國家建設時期、到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

2000年以後走向世界時期,這五套人民幣完整記錄了新中國發展的歷程,現在看起來,如果你有完整的一到五套人民幣,它實際上就是新中國的典型的革命史

已發行的五套人民幣,五套人民幣中每套都有幾張龍頭鈔,第一套人民幣完整的、品相好的價值在500萬元以上。

但其中面值為一萬元的牧馬圖、面值為五千元的蒙古包和面值為五百元的瞻德城價值佔到全套比重的60%,三張品相好的基本上都在100萬以上。

而第二套中國的大拾元,全品項的價值15萬,三元鈔也在3萬以上,第三套中的紅一毛和背綠一毛因為顏色不同價值也較高。

第四套中80版的50元因為發行較少,價值在2000-3000元左右,目前的第五套人民幣中的部分鈔票也已經有了收藏價值。

人民幣的價值跟當時的發行量有很大關系,部分幣種因為特殊時期或者科技因素等銷毀很快,因此也比較稀有,一般這種幣市場價、收藏價值都比較高,也比較難得。

⑹ 求:人民幣匯率歷史走勢圖(六十年代至今)

2015年9月18日最新匯率:1美元=6.3628人民幣

人民幣匯率歷史走勢圖:

1949年1美元兌換2.3 元人民幣
1950年1美元兌換2.75 元人民幣
1951年1美元兌換2.238 元人民幣
1952年1美元兌換2.617 元人民幣
1953年1美元兌換2.617 元人民幣
1954年1美元兌換2.617 元人民幣
1955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56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57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58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59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0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1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2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3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4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5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6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7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8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69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70年1美元兌換2.4618元人民幣
1971年1美元兌換2.2673元人民幣
1972年1美元兌換2.2401元人民幣
1973年1美元兌換2.0202元人民幣
1974年1美元兌換1.8397元人民幣
1975年1美元兌換1.9663元人民幣
1976年1美元兌換1.8803元人民幣
1977年1美元兌換1.7300元人民幣
1978年1美元兌換1.5771元人民幣
1979年1美元兌換1.4962元人民幣
1980年1美元兌換1.5303元人民幣
1981年1美元兌換1.7051元人民幣
1982年1美元兌換1.8926元人民幣
1983年1美元兌換1.9757元人民幣
1984年1美元兌換2.3270元人民幣
1985年1美元兌換2.9367元人民幣
1986年1美元兌換3.4528元人民幣
1987年1美元兌換3.7221元人民幣
1988年1美元兌換3.7221元人民幣
1989年1美元兌換3.7659元人民幣
1990年1美元兌換4.7838元人民幣
1991年1美元兌換5.3227元人民幣
1992年1美元兌換5.5149元人民幣
1993年1美元兌換5.7619元人民幣 (迅速貶值到8.600)
1994年1美元兌換8.6187元人民幣
1995年1美元兌換8.3507元人民幣
1996年1美元兌換8.3142元人民幣
1997年1美元兌換8.2898元人民幣
1998年1美元兌換8.2791元人民幣
1999年1美元兌換8.2796元人民幣
2000年1美元兌換8.2784元人民幣
2001年1美元兌換8.2770元人民幣
2002年1美元兌換8.2770元人民幣
2003年1美元兌換8.2774元人民幣
2004年1美元兌換8.2780元人民幣 (2004年開始前後開始緩慢升值)
2005年1美元兌換8.1013元人民幣
2006年1美元兌換7.8087元人民幣
2007年1美元兌換7.3872元人民幣
2008年1美元兌換6.85 元人民幣
2009年1美元兌換6.81 元人民幣
2010年1美元兌換6.622 元人民幣
2011年1美元兌換6.61 元人民幣
2012年1美元兌換6.25 元人民幣
2013年1美元兌換6.07 元人民幣
2014年1美元兌換6.05 元人民幣
2015年1美元兌換6.396 元人民幣

⑺ 人民幣是2005年開始升值的嗎,至今共升了幾次每次的幅度是多少

到目前為止,人民幣綜合一共了6%。

⑻ 中國從2005年進行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如何

2006年人民幣升值歷程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按照12月29日的匯率中間價7.8087計算,人民幣在這一年中升值了2615個基點。

2006年1月4日的報價與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完全相同。從這一天開始,詢價交易這一國際主流交易機制被引進中國,揭示了外匯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也被賦予了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幣匯率註定在這一年裡以更富彈性的方式運行。

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1美元對8元人民幣。在此後的2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始終圍繞著這個重要關口上下波動。7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次「破8」後一路向下,從此告別了這個關鍵的位置。

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幣匯率突破7.88。此後的一個月間,人民幣匯率相繼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關口,12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破7.83關口,以7.824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3.65%。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的當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了7.82關口。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以7.8185再創匯改後的新高。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後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72%。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

3月8日保爾森訪華,人民幣突破7.73關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人民幣突破7.70關口;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60關口;

10月24日G7財長會議舉行後,人民幣突破7.50關口;

11月23日中國10月份貿易順差以270.5億美元創出新高,人民幣突破7.40關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11.007一路上漲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人民幣對美元連續5日上漲,連破3關破;

12月20日中國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加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

200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其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振盪中不斷改寫匯改以來歷史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終以7.3046收,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這一升值幅度較年初市場普遍的年內5%左右升值預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幣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現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對歐元表現為貶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中間價破7.0大關 。

⑼ 人民幣名義匯率及實際匯率的變化,1990年至2009年度變化的數據及圖表

1990 4.7832 1991 5.3234 1992 5.5146 1993 5.762 1994 8.6187 1995 8.3514 1996 8.3142 1997 8.2898 1998 8.279 1999 8.2783 2000 8.2785 2001 8.2771 2002 8.2769 2003 8.277 2004 8.2768 2005 8.1949 2006 7.9926 2007 7.5215 2008 6.9451 後面的我也查不到了版。權。。 攢RP~

閱讀全文

與90年到2005的人民幣的變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企業理財主體 瀏覽:678
地浦科技股票 瀏覽:204
四川唯鴻股票 瀏覽:987
富諾股票 瀏覽:897
泰安小額貸款哪個正規 瀏覽:441
融資金額增加說明什麼 瀏覽:889
150萬港元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25
盛世投資股票 瀏覽:283
客戶理財心理 瀏覽:788
投資個融資 瀏覽:235
完成c輪融資的p2p 瀏覽:303
睿融資 瀏覽:136
韓元1000對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71
留學生的外匯 瀏覽:923
施羅德外匯 瀏覽:704
每日幣讀交易所 瀏覽:203
非法融資和民間融資 瀏覽:328
浙貸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59
創投企業新三板投資 瀏覽:5
天治趨勢基金如何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