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消費擴容是什麼意思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8.3%,幅度比去年末小幅回落了0.7個百分點,但同期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卻增長了11.9%,比人均居民消費支出增速高出4.6個百分點。相應地,我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比重升至47.7%,較上年同期提高1.4個百分點。這些都顯示,我國居民消費升級趨勢繼續強化。
動態地看,我國服務性消費還有巨大的擴容與升級空間,服務性消費助力經濟轉型升級的動能將顯著增強。從消費支出結構來看,我國居民服務性消費支出佔比為47.7%,同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還有不小差距。從時間維度來看,目前我國服務性消費佔比僅相當於美國上世紀60年代末以及歐盟70年代中期的水平,後續上揚空間不言而喻。從人均收入角度來看,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到8500美元以後,消費升級與服務性消費佔比將進入加速階段,我國人均GDP已達9780美元,服務性消費佔比提升具有強大支撐。按照服務性消費隨收入遞增的規律,未來我國居民人均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將為服務消費性進一步擴張提供強力支持。
當然,相關預期必須建立在政策穩定及不斷完善的前提下。目前來看,除了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與加大市場開放程度,以引導更多民間資本與境外優質資本進入服務性消費領域外,相關產業政策也存在比較大的賦能空間。比如,在文化領域可以拓展數字影音、動漫遊戲、網路文學等數字文化內容,在旅遊領域可以實施錯峰休假和彈性作息制度,在養老領域可以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在家政領域可以探索建立家政服務保險制度,等等。同時,應積極建立養老托育、家政服務等服務性消費標准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強化市場監管。
除了生活性服務消費,還應當重視生產性服務消費。相對於生活性服務消費,生產性服務消費與經濟的關聯度更高,拉動經濟的效應更為顯著。為此,要重點加快製造業服務化進程,鼓勵和支持製造企業通過發展個性化定製服務、網路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服務等,引導製造企業由重資產產品提供商向輕資產產品服務商轉變。同時,應推動製造業國際合作
② 消費升級計劃怎麼做
4月19日,消費升級計劃今年全面啟動,進展如何?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今日回應,近日,商務部將召開專門的會議,對進一步推進消費升級行動計劃做出全面的部署。
二是實施商圈消費引領工程,推動實體零售創新轉型,引領消費升級。
三是搭建國際消費的新平台,培育建設國際消費城市,引進國外優質特色的商品和服務,吸引境外的消費迴流。
四是推動綠色消費,形成綠色低碳、勤儉節約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
五是構建現代供應鏈,促進流通降本增效,提升流通的信息化、標准化、集約化水平。
六是建設放心消費的環境,加強商務領域誠信建設,推動流通追溯體系的建設,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內容來源於央廣。
③ 將從幾大方面推動居民消費擴大升級
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李朴民30日表示,近年來,我國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成為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下一步,將從五大方面採取措施推動居民消費擴大升級,切實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為了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他表示,未來將採取五大方面措施進一步推動居民消費擴大升級:一是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社會力量增加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二是健全消費政策體系,推動居民消費擴大升級;三是完善質量標准體系,提升產品和服務水平;四是加強信用、監管等市場體系建設,營造良好消費市場環境;五是補齊消費領域基礎設施短板,提升消費者消費體驗。
④ 「新消費」如何引領消費升級
無人零售、智能物流、移動支付……消費領域出現的一系列新業態,給消費者帶來了全新的消費體驗,也讓人們看到了被「新零售」改變的「新消費」。經濟轉型升級、收入水漲船高、科技創新給力,「新消費」惠及每一位消費者,也在助力消費升級。
旅遊消費也是今年消費市場的亮點之一。同程旅遊10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品質游和深度游已成為我國消費者出境游、國內游的共同趨勢。出境游消費者的關注熱點正逐漸從「大路貨」的熱門景點和知名購物中心,向一些相對小眾的景點和當地購物消費場所轉移,以盡可能深度體驗當地風土人情。
⑤ 如何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是我國發展階段必然性的體現,有利於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對世界經濟也具有雙重效應,這需要平衡好擴大消費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的關系,具體而言,要以投資促消費、以消費促增長,形成新的經濟循環。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根本立足點,擴大消費對於促進經濟增長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 擴大消費是我國發展階段必然性的體現 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我國經濟由短缺經濟轉為過剩經濟,需求成為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此前經常出現的煤電油運和基礎設施瓶頸,逐漸轉為市場需求不足。 傳統增長模式不得不轉變。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採取了壓縮消費、「高積累高投入」的發展戰略,這適應了當時相對封閉獨立的國際處境,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形成了工農業「剪刀差」、城鄉二元結構等,同時居民收入增長相對緩慢。 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有效途徑。投資與消費不平衡是我國發展不平衡的重要根源,並與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等不平衡正相關。 緩解社會風險的重要舉措。我國社會特徵是貧富差距擴大導致社會消費不足,影響經濟增長,進而造成高失業率和市場消費不足。 我國消費發展呈現新的特徵 一是「中國消費」持續強勁增長。過去5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平均增速超過18%。消費力量開始由國外向國內轉移,商品貿易進出口趨向基本平衡。二是消費結構升級加快。2011年我國人均GDP達5400美元,開始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轉變,住房、汽車、養老、家政和教育培訓、旅遊休閑、健康醫療成為新興消費熱點。三是消費城鎮化趨勢凸顯。我國城鎮化由規模擴張進入市民化階段,2億多常住人口需要轉為真正的市民,對吃穿住行以及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的需求大量增加。四是消費理念與模式發生革命性變化。五是新型消費需求引領產業崛起。節能環保、物聯網、雲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文化創意等朝陽產業急劇成長。 2009-2011年,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比國際金融危機前3年提升7個百分點。2012年以來,盡管消費增速下滑,但消費貢獻率並不低。一季度經濟增長8.1%,第二季度中一度回落到7.4%,全年經濟增長率為7.8%。物價指數控制在3.5%以下,其中消費貢獻率佔77%,超過了投資和凈出口。以上說明,新的消費時代正在來臨,消費驅動型經濟初露端倪,應當抓住並用好這一歷史性機遇。 擴大消費才能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增長 「十二五」規劃將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調低為7%左右,但如何應對由此帶來的就業、收入增長壓力和通貨膨脹壓力?這就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保增長、調結構、促內需。其核心是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中,把擴大消費作為主要方向,才能兼顧適度的經濟增速、適度的通貨膨脹率與較高的就業和收入增長水平。 人們通常認為,「三駕馬車」中消費增長乏力。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在我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中發揮了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幾次大的增長時期,都與消費升級密切相關。 我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人口紅利仍然存在,同時人口素質提升的「紅利」、收入增長和消費升級的「紅利」進一步顯現,將釋放空前規模的潛力,帶動製造業、服務業和教育、醫療等社會事業大發展。 擴大消費將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擴大消費可以幫助企業保住生產和資金鏈,換取技術和產品升級換代的時間。今年以來,盡管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但就業相對穩定,企業效益下滑問題則凸顯出來。這也為企業升級提供了市場倒逼機遇。 擴大消費是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根本力量。中國市場日益多層次、多元化,既有對一般消費品的巨大需求,同時新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加速釋放,對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具有極大吸引力。 促進城鎮化建設,擴大消費從提升要素質量方面為產業升級創造條件。從美國、英國、日本等國經驗看,城鎮化初期要靠「勤奮革命」,隨著要素成本上升,必須轉向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們擴大消費是從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的,這既有利於為創業就業解除後顧之憂,又可以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為提高勞動生產率提供人才保障。 擴大消費還有利於塑造真正的競爭力。一個消費主導型的經濟體、以消費者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經營模式,才能真正激發企業家精神和人們的創造力,才能真正尊重消費者和勞動者權利,才能與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展開同台競爭。 重視擴大消費的關聯效應 擴大消費會使儲蓄減少,增加信貸壓力,由高儲蓄帶來的粗放型資金籌集模式面臨改變,融資成本上升影響生產和基礎設施投資,必然要求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消費增加和成本上升,也會引起物價上漲,因此今後一個時期應當增強各方面對適度通貨膨脹的容忍度。也要看到,我國目前大部分製成品產能過剩,國內國際市場上大宗商品需求增速下降,都會抑制物價過快上漲。 中國擴大消費對世界經濟也具有雙重效應。一方面,國內消費增加,出口產品價格上升,對生產資料進口需求的下降,會引起世界對中國出口下降,自中國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另一方面,中國擴大消費是在擴大開放條件下進行的,巨大的市場潛力的釋放,將成為引領世界經濟復甦的重要力量。總的看,中國擴大消費對世界經濟是機遇而不是威脅,是重大利好而不是消極因素。 平衡好擴大消費與保持投資合理增長的關系 在國民收入一定情況下,積累(投資)與消費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有觀點認為,中國擴大消費必將減少投資,從而影響經濟增長。這並不全面。其一,擴大消費並不是要減少投資,而是投資與消費並重。其二,合理的擴大消費與增加投資,能夠使經濟在持續增長中實現動態平衡。其三,沒有一定的投資,消費本身也難以真正拉動。因此,關鍵是選擇好投資方向和結構。 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和以歐洲為代表的福利資本主義,都暴露出嚴重問題,也警示我們:消費水平應根據經濟發展和生產效率而定,過度的超前消費、負債運營最終難以為繼。 通過選擇合理的擴大消費途徑,我們能夠同步實現投資效益提高和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是擴大科學合理、帶動能力強的市場消費。二是著力形成「橄欖型」消費群體結構。三是更多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著力形成消費與投資及總供求的良性循環 今後要合理調整消費與投資關系,以投資促消費、以消費促增長,形成新的經濟循環。為此,要更加註重投資與就業、收入、消費的循環,更加註重經濟有效增長與民生和社會事業的強化。 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為目標,繼續實施重大民生和發展工程。除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外,還可考慮以下方面:實施人口素質提升工程,如延長義務教育年限,增加城市教育資源以幫助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增加中西部貧困兒童上學補助,開展大規模職業培訓等;實施集中連片扶貧攻堅工程;實施農村水利工程和安全飲水工程;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結合起來。 建立確保「兩個同步增長」機制。一是考慮整合「十二五」規劃提出的收入增長、最低工資和低保標准提高等指標,提出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計劃。二是創造就業崗位,促進就業率的增長,建立就業優先計劃。三是構建弱勢群體救濟體系。比如為貧困家庭撫養子女建立「家庭補助金」,發展慈善援助事業,建立面向殘疾人、孤兒孤老等的看護津貼等。 重點加強薄弱環節。加快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加強能源資源和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完善市場流通和社會信用體系;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基礎,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增加農村居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⑥ 面對消費升級,政府該怎麼做
你好,面對物價上漲,政府應該出面調控物價禁止物價上漲過快。
⑦ 消費結構升級的經濟意義
消費升級,一般指消費結構的升級,是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它直接反映了消費水平和發展趨勢。 現代經濟學認為,經濟結構決定著產品總供給結構,總需求結構決定著消費結構;同時產品總供給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也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結構和總需求結構。 通過消費結構升級擴大內需,再通過擴大內需來拉動經濟增長,集中體現著消費需求對生產的決定作用。
⑧ 消費如何促進生產的調整升級 政治必修一內容
加快推動消費驅動增長格局的形成,需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消費促進體制機制的創新,促進消費經濟發展。
第一,加強分類指導,多渠道培育消費新增長點。根據當前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及消費新增長點日趨多層次、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針對不同類型消費新增長點、不同消費群體需求以及不同地域消費水平的差異,有針對性地分類制定促進消費新增長點形成和發展的相關政策。
第二,以市場為導向,加快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創新消費供給。特別是要綜合應用金融、稅收、補貼、政府采購等多種政策手段,支持新技術、新產品的加快應用和商業推廣,重點促進面向居民消費升級的流通、居民服務等行業創新轉型,鼓勵社會資本加快進入消費新增長點的相關產業領域,著重增加和改善供給。
第三,加大投入,著力建設和完善服務新型消費的基礎設施。在繼續完善交通、能源、電信、水、電、氣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結合城市更新,著力推進信息化、互聯網及大數據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寬頻網路升級改造,統籌提高城鄉寬頻網路普及水平和接入能力;重點支持建立健全現代商品流通和物流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在新型城市地區、中西部地區進一步加強現代商業設施建設,積極推動全國商品流通骨幹網路建設和城市物流配送體系建設。
第四,改善消費環境,強化消費市場監管。進一步加強消費者保護立法。特別是在信息消費、金融消費、醫療健康消費等新型消費領域以及新技術、新產品方面的消費者保護立法。運用互聯網加快建立誠信體系,加強全社會對消費市場的監督和消費者保護。大力開展消費者教育和消費信息服務,針對消費新增長點的形成和發展,政府及相關消費者組織應加強消費者教育,通過公共信息平台、媒體宣傳,傳播正確的消費觀和服務信息,並提供必要的消費咨詢。
第五,加大消費領域對外開放。一方面繼續擴大全球高質量、高附加值消費品進口,提升我國居民的消費品質,消除國內外消費落差;另一方面,改善市場准入和監管制度,著力吸引全球知名消費品牌的製造企業、服務企業來華投資和發展,促進我國消費供給結構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
第六,加快構建和探索促進消費創新的政策體系。合理運用相關稅收政策,包括消費稅、環境稅、燃油稅等,以稅收杠桿引導研發資源和消費資源向消費新增長領域聚集。建立和改善消費補貼的長效機制,合理運用公共資源鼓勵新產品消費,支持符合技術發展趨勢和消費升級要求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消費。加強網路支付、消費金融、養老金融等方面的金融創新,為形成消費創新提供金融支持。建立必要的消費救濟制度,以提升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等消費弱勢群體的消費能力,減少或消除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消費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