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9年3月29日以後,玉米價格還漲嗎
漲不漲不好說,不過據往年行情,在新玉米沒上市之前,就是五六月份,玉來價格會浮動一些,但農民朋友不要押這個寶,新玉米打下來能賣就賣,貯存第二年,脫很多水份,還怕玉米生蟲受潮。
『貳』 2010年12月4日大豆油最新價格
不說12月4日了,說現在吧 12月15日的價格 。
黑龍江哈爾濱地區一級豆油9750元/噸,三級豆油9600元/噸,濱西禹王四級豆油9500元/噸,集賢日康四級豆油9500元/噸,陽霖四級豆油9500元/噸。集賢天興地區四級豆油9300元/噸。
吉林長春油廠四級豆油9700元/噸,紅嘴三級豆油9900元/噸。
遼寧大連地區一級豆油9850元/噸,三級豆油9700元/噸。丹東地區一級豆油10000元/噸,三級豆油9900元/噸。
天津地區貿易商一級豆油9850元/噸,油廠一級豆油9900-10000元/噸,北京地區一級豆油9920元/噸。
河北秦皇島地區油廠一級豆油9950元/噸,三級豆油9850元/噸,四級豆油9750元/噸。
陝西西安地區油廠一級豆油10000元/噸,四級豆油9800元/噸。渭南地區油廠四級豆油9750元/噸。
山東日照貿易商一級豆油9760元/噸,油廠一級豆油9900元/噸,四級豆油9700元/噸,博興地區油廠一級豆油9850元/噸,四級豆油9600元/噸,煙台地區油廠一級豆油9900元/噸,青島地區油廠一級豆油價格9850元/噸。
河南地區油廠一級豆油9950元/噸,四級豆油9750元/噸。
江蘇張家港地區油廠一級豆油10000元/噸,四級豆油9800元/噸,儀征地區油廠一級豆油10000元/噸,鎮江地區油廠一級豆油10100元/噸,南通地區油廠一級豆油價格10000元/噸。
浙江寧波地區油廠一級豆油10000元/噸。
湖北武漢一級豆油10000元/噸。湖南地區一級豆油10000元/噸。
福建地區一級豆油9800-9850元/噸。
廣州地區一級豆油9850元/噸,湛江地區一級豆油9800元/噸,東莞地區油廠一級豆油9950元/噸。
廣西防城港地區九三一級豆油9800元/噸,大海一級豆油9850元/噸,欽州地區一級豆油9800元/噸。
『叄』 大豆油價格``
你好,最新的大豆油價格<自中國惠農網>:
北京:一級豆油7230元/噸。
天津:一級豆油7200元/噸。
山東臨沂:一級豆油7120元/噸,四級豆油7020元/噸。
山東博興:一級豆油7100元/噸。
浙江寧波:一級豆油7200元/噸。
江蘇張家港:一級豆油7250元/噸。
江蘇鎮江:一級豆油7150元/噸。
廣東廣州:一級豆油7100元/噸。
廣西防城港:一級豆油7010-7040元/噸。
四川成都:一級豆油7600元/噸。
黑龍江哈爾濱:一級豆油7350元/噸,三級豆油7250元/噸。
遼寧丹東:一級豆油7250元/噸,三級豆油7150元/噸。
『肆』 2008年3月豆油價格猛漲是什麼原因
一是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特別是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的影響較大。
二是國內農產品的恢復性、補償性上漲。
三是成本推動價格上漲。
還會的。
『伍』 那位大俠能提供下近幾年中國市場上高端食用油的統計數據阿
我國食用油市場競爭和趨勢分析
湘財證券 並購總部 范崇東 大連華農集團 庄宏偉
一、 國內食用油發展現狀
食用油是人們的日常必需品,人們的消費習慣正由散裝油向小包裝精緻油方向發展。這樣小小的一個轉變卻造就了一個市場容量超過200億,年增長速度超過30%的小包裝食用油大市場。我國小包裝油產業去年達到了300萬噸的銷量,有近180億的規模。隨著我國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食用油消費水平也不斷提高,到2004年,人均年食用油消費為13.5千克。
圖表 1 1996-2004我國食用油消費統計
專家預測,小包裝油的行業成長,每年有20%-25%的成長比率。而我國油脂產業總體增長大約在5%-6%,小包裝油的增長幅度遠遠高於散油的平均增長。早在16年前,當第一瓶「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出現在國內市場上,這種安全衛生的桶裝油逐漸得到消費者的青睞,散裝油逐步退出國內大中城市,從這個時候起,中國的食用油消費就開始了快速的增長,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大城市,小包裝食用油已經取代散裝油成為市場主角。「時勢造英雄」在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國內外資金興起在油脂行業的投資熱潮,紛紛投資中國。2001-2004年,在我國從遼寧大連到廣西北海的幾千公里的沿海港口興建及正在興建了約100個大型油脂加工企業,日處理量大多為1000-3000噸,其中遼寧大連、河北秦皇島、天津塘沽、I山東口照、江蘇連雲港、張家港、浙江寧波、福建廈門、廣東汕頭、東莞、廣西北海等地興建了約佔全國80%以上的大型油脂加工企業。04年以來,雖然本行業投資有所減緩,但投資仍然十分旺盛。2005年6月中谷糧油集團對外宣布,正式進軍小包裝油市場,在以珠三角為中心的華南地區和以北京、濟南為中心的華北地區正式推出「香谷坊」品牌的小包裝食用油。食用油行業的競爭仍將更趨激烈。
表一為近幾年國內較大的投資項目統計。
表一、近三年來食用油行業部分重要的投資項目(不完全統計)
時間 地點 投資者 金額
2002年 日照 山東三維集團 5億元人民幣
2002年底 日照 山東新汶礦業集團和山東糧油集團 1.5億元人民幣
2003年1月 上海 嘉里糧油 6000萬美元
2004年1月 新疆瑪納斯 新疆屯河集團 2.5億元人民幣
2004年9月 荊門 中糧集團 2億多元人民幣
2004年12月 大連 黑龍江北大荒集團、英國FEDLTD•B•V•L
2005年5月 南京 新加坡金鷹國際集團 1.1億美元
2003年6月 天津 嘉里糧油 1億美元
2005年6月 九江 中國新時代控股(集團)公司和香港巨邦國際有限公司等五家企業 2.1億元人民幣
2005年7月 日照 中紡糧油公司 2億多元人民幣
2005年8月 重慶 重油集團 1.5億元人民幣
註:信息來自於網路,數據精確度有限
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之後,形成了以色拉油、調和油、花生油為主要食用油種類,粟米油、葵花籽油、橄欖油等各種天然保健食用油百花齊放的局面,食用油市場開始從衛生、安全用油階段步入健康、營養用油的新發展時期。行業的快速成長和豐厚的利潤空間也造就了中國食用油市場上巨頭,出現了「金龍魚」、「胡姬花」、「福臨門」和「魯花」等著名品牌和「嘉里」、「中糧」等產業巨頭。2004年各地上報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統計資料顯示,食用植物油加工企業890個(表二:2004年度總產量10萬噸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業名單),其中日處理原料千噸以上的47家,年處理油料能力5138萬噸,2004年實現植物油產量954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166億元,較上年分別持平、增長35.1%. 產品結構調整明顯,一級油佔主導地位,實現產量346.8萬噸,占總產量的36.4%,四級油產量下降較快,實現產量190萬噸,占總產量的19.9%;小包裝油和特種植物油脂發展較快。盡管如此,快速成長的產業規模背後問題不斷,據統計2004年,食用油行業實現利潤3.68億元,同比下降近6倍, 食用油產業原料供給、價格競爭、加工能力過剩、質量安全等問題困擾著整個行業。
表二、2004年度總產量10萬噸以上大型食用油加工企業名單
排名 公司名稱 生產能力
1 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 2852764噸
2 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 1570477噸
3 三河匯福糧油集團有限公司 420052噸
4 江蘇南通寶港油脂發展有限公司 357640噸
5 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 339579噸
6 河北秦皇島金海糧油工業有限公司 262463噸
7 中國植物油公司 193985噸
8 河南愛廚植物油有限公司 185794噸
9 金光食品(寧波)有限公司 173975噸
10 福建金石制油有限公司 160000噸
11 上海良友(集團)有限公司 155724噸
12 萊陽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 154727噸
13 廣西防城港新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 148949噸
14 寧波正大糧油實業有限公司 143837噸
15 山東香馳糧油有限公司 119288噸
16 深圳市南順油脂有限公司
117500噸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原料供給
2003年整個行業一片大好,全行業全年實現利潤21.89億元。2004年因大豆價格劇烈波動而引發的中國大豆加工業行業危機。去年3月份,國內大豆加工企業集中采購美國大豆,采購的大豆價格摺合人民幣約4300元/噸,在隨後的一個多月時間里,大豆價格突然直線下落,降至每噸約3100元,巨大的價格波動,一下子將許多企業推到了絕路,尤其是依賴進口原料的企業。在這次「大豆風波」中,山東境內依靠進口大豆為生的中小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大連華農、三河匯福等一批國內大型油脂企業也元氣大傷。而國內由跨國企業參股、控股的一批油脂企業如東海糧油則未受到大的沖擊。據統計2004年油廠僅實現利潤3.6833億元。
2、安全事件不斷
近兩年來我國食品行業安全事件頻出,食用油行業也不例外。影響食用油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油中的雜質、游離脂肪酸、過氧化物和微量金屬離子等物質,游離脂肪酸過多會影響油的風味、加重油脂裂解和酸敗,而過氧化物超標油就會加速氧化極大的縮短油的保存時間。除了質量問題外,福臨門1:1:1之爭在業內鬧得沸沸揚揚。國內爆發「禽流感」的影響加劇了大豆加工企業的虧損,今年世界范圍內「禽流感」問題勢必仍會對食用油產業產生不小的影響。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最近兩年來非典以及諸多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民對食品消費的食品安全空前關注。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和國家糧食局聯合組織制定的食用油新標准於2004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
3、產能大量過剩
保守估計,2004年底中國的大豆壓榨總能力達到6000萬噸,但是實際壓榨在3500萬~4000萬噸之間。而外資跨國集團有控制力的企業,實際壓榨量占總實際壓榨量的50%以上,而且這些外資跨國集團控制的企業壓榨能力非常集中,因此具有了相當大的壟斷力。由於產能過剩,部分企業的市場的銷售情況不容樂觀,於是局部市場時有價格大戰的現象。
三、競爭狀況和主要品牌
雖然我國食用油品牌眾多,約600多個,但據資料顯示,國內約有70%的銷售收入集中在占總數7.5%的企業,但"金龍魚"、"福臨門"、"魯花"三大品牌占據了42.20%的市場份額,大品牌所佔的市場份額已接近壟斷。嘉里糧油和中糧集團是我國食用油市場上巨頭。在金龍魚、胡姬花、福臨門和魯花四大品牌中,金龍魚、胡姬花為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麾下,福臨門和魯花隸屬中糧集團旗下。下面對這兩大食用油巨頭進行一個分析。
表三、我國植物食用油脂主要品牌(各類前五名)
大豆油 花生油 菜籽油
1 金龍魚牌 魯花牌 金龍魚牌
2 福臨門牌 胡姬花牌 福臨門牌
3 口福牌 亮泉牌 禧萬年牌
4 匯福牌 長生牌 如意牌
5 海獅牌 吉龍牌 大平牌
1、中糧集團
中糧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進出口公司之一,從事農產品和食品進出口貿易歷史最悠久、實力最雄厚的中國企業。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14位,連續10年進入世界500強行列,具有巨大的資本優勢。旗下主營糧油食品生產加工業務的中糧國際為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H.K.0506),在資本市場上有便捷的融資渠道。1995年,中糧集團以「福臨門」品牌進入利潤豐厚的小包裝食用油行業。中糧集團和美國ADM公司聯合新加坡WILMAR公司等國際知名公司合作進行產業運作,強強聯合,不僅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而且也有利於實現資源在全球求市場上的優化配置。耗資20億打造福臨門的生產布局,目前旗下的主要企業有:東海糧油工業(張家港)有限公司、黃海糧油工業(山東)有限公司、東洲油脂工業(廣州)有限公司、北海糧油工業(天津)有限公司、大海糧油工業(防城港)有限公司、中糧艾地盟(山東)有限公司、山東萊陽魯花濃香花生油有限公司等。中糧集團有亞洲最大的油脂生產線,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榨油到毛油到精油提煉,再到包裝,具有相當的成本優勢。自從2001年底,中糧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龍魚」的全部股權後,向外界表達了集中資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臨門」品牌的決心。中糧集團本身就具有十分強大的貿易實力,加之其在葡萄酒、啤酒、肉製品、麵粉、糖業等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產業的協同效應,使得其食用油產業銷售能力十分強大。2004年油脂產品主營業務收入11,657,102,000港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7%,佔中糧國際總收入的69.4%。其中小包裝油銷量504,850噸,比去年同期上升30 %。小包裝食用油相對食用散油的比例已從過往的35%和65%之比上升至本年度內的40%和60%。2005年上半年,小包裝食用油銷量211,412噸,比去年同期上升25%。公司目前開始加強高檔食用油和副產品卵磷酯類開發和生產,該部分毛利較高,可能成為未來重要的利潤來源。
2、嘉里糧油
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團專為中國的糧油企業而設立的一個投資公司。嘉里糧油1990年組建了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開始了中國第一批小包裝食用油的生產,推出的第一個品牌就是金龍魚。在隨後的十年內,又陸陸續在防城港、上海、青島、營口、成都、西安和廈門先後投資建立了7家大型食用油生產企業,形成了布點廣泛、布局合理、規模宏大的油脂生產體系。1998年又成立了一家專門進行市場管理、業務拓展的嘉里糧油商務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對集團的16個小包裝食用油品牌進行統一的市場拓展和營銷管理。已經發展了包括"鯉魚""元寶""胡姬花""花旗"等16個國內小包裝油知名品牌,涵蓋調和油、色拉油、花生油、葵花油、粟米油、芝麻油等多油種的大型系列產品。除此以外,嘉里糧油還是目前國內著名的特種油脂供應商,"金燕""金鸝""花旗"等品牌的起酥油、人造奶油、氫化油等,供應給包括肯德基、達能等大型食品企業。
四、發展的主要趨勢
我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歷年來是中央和國務院十分重視的首要工作。2005年中共中央(中發2005)1號文件,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中,首次把「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扶持食品加工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以糧食為主要原料的加工業」寫進中央1號文件。
1、行業整合趨勢明顯,外資充當主要角色
2004年隨著新的國家食用油標准開始施行,食用油生產採取市場准入制度,一大批實力不足的食用油企業因質量不能達標而被淘汰,留出巨大的二三級市場空間,為有實力的食用油品牌擴張市場提供了機會。加之2004年的大豆風波,導致2004年由於油廠經濟效益較差,影響了企業在銀行的信譽,加上部分地區銀根收縮,導致一部分正在動工新建、擴建的項目停了下來,有的原來打算新上的項目推遲動工。許多企業出現虧損。這給後期行業大整合創造了機會,未來幾年內,食用油市場又將進入新一輪的洗牌時期,將可能出現較多的並購事件。今年創世紀集團福建省地區著名食用油品牌「天香」後,又收購了福建印福油脂工業有限公司(福建省最大食用植物油生產企業),通過不斷並購,擴大規模,與外來品牌比拼。
另一方面,位於全球食品行業前50位的大型跨國公司大多已在中國各地區設立了合資公司、獨資公司,研發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經濟、技術機構,食用油行業也將不會例外,外資將在未來幾年的行業整合中扮演主要角色。《2005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表明,截止到2002年12月,全行業共有三資企業87家,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62.67億元,分別佔全行業國有和規模以上企業的7%和38.40%。外資品牌的市場綜合佔有率合計為47.3%,特別是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僅旗下的金龍魚、胡姬花、鯉魚這三個品牌的市場佔有率之和就達到了33.3%,可以預知未來外資憑借巨大的資本實力,通過並購重組等模式快速進入、收編、整合中國市場,對本土品牌構成威脅和沖擊。美國嘉吉集團在廣東已經擁有一家相當規模的大豆壓榨工廠。10月,世界500強企業托福國際集團旗下的子公司托福國際亞洲(私人)有限公司收購了大連華農集團將其控股的湛江華農等子公司的部分股權。7月國際五大大豆貿易商之一的邦基集團(Bunge Ltd.)表示,將收購山東三維集團旗下一家在日照的油廠。邦基模里西斯有限公司、山東三維油脂有限公司、日照大海油脂有限公司三方合資,擬成立一家總投資4.13億元的邦基三維油脂有限公司。同為國際五大大豆貿易商的印尼WILMA公司,也已經前往中國最大的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准備在黑龍江投資建廠,成立自己的壓榨企業。
2、技術質量不斷提,高檔食用油大戰將至
在小包裝油市場上,品類方面的競爭格局一直呈金字塔狀:底層的是目前銷量最大的色拉油,中間層是調和油,上面的是天然食用油、高檔食用油。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食用油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關心油品的質量,而且在一部分人群中十分關心油脂的營養價值,尤其是對特種油脂十分關注,深受大家的喜愛。目前,高端食用油市場缺乏強有力的品牌領導,主要是橄欖油占據著一定的市場份額。中糧「滋采」品牌推出的核桃油、山茶籽油、紅花籽油天然食用油。中糧跟全球最大的從事糧油產品的公司ADM等合作夥伴在中國成立了專門的研發機構,每年的研發費用不會低於銷售整體收入的5%。中糧集團滋采品牌制訂了明確的品牌發展方向――打造中國食用油高端市場的領導品牌。具體措施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進行研發和工廠、基地建設;二是進行渠道建設和市場培育,和高端目標消費人群溝通,傳遞品牌內涵。可見油脂巨頭對技術開發的重視。嘉里糧油在上海設有研發中心,先後開發了玉米油、茶籽油、紅花籽油、葵花籽油等,這些產品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可以充分滿足消費者不同層次需求。嘉里糧油集團的八大油種、上百個產品規格中,不僅有傳統的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調和油、花生油、濃香芝麻油等油種,還有玉米胚芽油、葵花油、山茶油等"健康功能型"食用油。在食用油行業普遍利潤攤薄的情況下,盈利空間較高的高檔食用油引起了大家的普遍關注,可見未來高檔食用油的競爭將日趨激烈。
3、城市市場空間有限,農村將成主要戰場
目前,小包裝食用油的年銷量雖然有300億元左右,但只佔整個食用油銷量的15%,發展空間非常大。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放心糧油進農村」工程的深入開展,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縣級市、縣及大中城市周圍的城鎮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目前鄉村食用油市場的現狀是:1、以散裝油的消費為主,小包裝食用油的發展迅速;2、由於一味追求低價格,散裝油的質量得不到保證。3、消費者的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意識還不強。小包裝油90%都是集中在城市銷售,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為小包裝食用油開辟新的戰地提供了前提。 當各品牌小包裝食用油在城市的商超、賣場激戰正酣時,一些有遠見的企業已經開始將觸角伸向了廣闊的鄉村市場。近兩年來嘉里開始致力於將小包裝油推廣到鄉村市場,促進了其銷量的進一步拉升。可見未來農村這一巨大的市場必將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陸』 中糧集團福臨門色拉油廠址在哪裡
每年中秋都是各行各業奮力一搏的好時機,食用油行業也不例外。今年中秋期間,在中央電視台我們看到金龍魚、胡姬花、福臨門和魯花等輪番上馬拚命打著廣告,誰也不願輸給誰。大概,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這是四大家族在互相較勁,其實不然,以上四個品牌分屬兩大陣營,前面兩個是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麾下,而後面兩個則隸屬中糧集團旗下。嘉里和中糧是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龍和虎,自從2001年底,中糧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龍魚」的全部股權後,向外界表達了集中資源和精力全力打造「福臨門」品牌的決心,同時也昭示著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進入龍虎爭霸的時代。
市場競爭是殘酷的,每個參與競爭游戲的企業都恨不得自己獨霸天下,但事與願違,在許多行業,洗牌到最後總是變成幾個巨頭共同玩游戲。另一方面,正因為競爭對手的存在,每個游戲的企業都不敢懈怠,在共同做大一個蛋糕。「既生瑜,何生亮」只能是古人的一時悲鳴,現代開明的企業家如可口可樂無論如何在心裡是感激它幾十年的老對手——百事可樂,不知道嘉里和中糧的當家人是否也有同樣的想法。好,現在讓歷史的車輪往回走,讓我們回顧一下中國小包裝食用油行業兩個巨頭的成長史,以及這幾年來它們鬥法的種種實戰案例。
金龍魚:潛龍出水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時人們吃油,都是提著空瓶去糧店買個一斤豆油或兩斤菜籽油。在十幾年前,幾乎誰也不敢想像中國小包裝油會有什麼市場。隨著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大量食品企業紛紛上馬,再加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油源開始不能滿足居民消費的需要。這一階段中國還沒有小包裝食用油,市面上到處充斥的是雜質多、油煙多、衛生安全無保障的散裝食用油,而符合國際衛生標準的小包裝食用油市場還是一片空白。最初進入我國市場的主要是成品油,如棕櫚油、菜籽油、黃豆油、調和油等等,都是以散裝油或190公斤大鐵桶包裝為主。
80年代末,發跡於馬來西亞的亞洲著名跨國企業郭氏兄弟集團通過對國內外市場考察,認為小包裝油在中國肯定會有巨大的市場,最終下定決心於1990年組建了南海油脂工業(赤灣)有限公司,開始了中國第一批小包裝食用油的生產,推出的第一個品牌就是金龍魚。然後郭氏兄弟集團把在中國的食用油企業,統一用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的旗號,嘉里糧油成為中國第一家引進小包裝食用油的企業。
90年代初期,中國老百姓對小包裝食用油還很陌生,主要是受阻於高昂的價格。嘉里糧油在初期完全以一種培育市場的心態耐心地度過幾年效益低迷階段。我們得承認,在打造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上,嘉里功不可沒。最終打開中國老百姓的腰包,使小包裝食用油被國人接受,嘉里採用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把小包裝食用油以單位發福利的形式用團購方法解決,也就是所謂的用「福利油方法」打開市場缺口。
現在大家感覺很正常的營銷戰術,但在10年前,卻不容易被想到。1990年,面對市場上幾乎不存在小包裝食用油的局面,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是很難的事情,那時,嘉里糧油總經理李福官向董事會提交報告:准備用三年時間,投入2000萬的資金敲開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大門。一年下來,銷量達3000噸。通過思考和調查,他們發現,中國企事業單位逢年過節,有發「福利」用品的習慣,這是中國的特色,而正是這個特色,使小包裝食用油得到了推廣和普及。嘉里糧油開啟了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大幕,他們是行業的製造者,並在以後十幾年的市場實戰中,一直也是這個行業的領跑者。
福臨門:猛虎下山
據國家內貿部公布的調查資料顯示:嘉里糧油旗下的金龍魚食用油品牌10年來一直以絕對優勢穩坐小包裝食用油行業第一品牌寶座,它的市場份額超過第二名到第十名的總和。在全國十大食用油品牌排名當中,嘉里旗下品牌就占據三個位置,並仍有增多趨勢。從1994年開始的一年一度的全國主要城市消費品調查中,金龍魚品牌知名度比排名第二的競爭品牌高5倍;是消費者心目中最佳品牌,金龍魚比排名第二的競爭品牌高8倍。僅金龍魚、胡姬花、鯉魚三大嘉里糧油旗下品牌,銷量就超過了十大品牌中其餘品牌銷量的總和。如果再加上其他13個品牌的銷量,嘉里糧油差不多佔據了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半壁江山。
這樣寡頭壟斷局面,直到1995年中糧旗下福臨門橫空出世才被打破。2001年底,中糧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龍魚」的全部股權後,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開始真正出現攪局者,同時也昭示著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進入龍虎爭霸的時代。
僅隔半年,中糧又爆新聞。2002年5月17日,中糧旗下又一重要糧油加工企業——大海糧油正式投產,主要生產「福臨門」系列食用油和「四海」牌豆粕。該項目是「福臨門」開拓西南大市場以及未來東南亞周邊市場的「橋頭堡」。出席慶典儀式的嘉賓除中糧集團總裁劉福春外,還有來自美國ADM公司的董事會主席艾倫安德列斯和新加坡WILMAR公司的總裁郭孔豐。
大海糧油工業(防城港)有限公司由兩大全球500強企業--中糧集團、美國ADM公司聯合新加坡WILMAR公司共同投資,投資總額為5000萬美元,日大豆加工能力3600噸,中糧集團占股40%。
中糧集團總裁劉福春強調,大海糧油是中糧集團未來開拓西南地區市場及東南亞市場的「橋頭堡」,也是中糧集團油脂業務的一支生力軍。此次強強聯手巧佔地利,打造出的大海糧油足以引起業內震動。為此,中糧集團豪情滿懷對外宣稱「要用3年時間,將『福臨門』打造成中國食用油第一品牌!」自此,中國食用油市場一頭猛虎咆哮出山。
目前,中糧集團油脂業務所投資控股的食用油生產基地由4個增加到5個,總投資規模超過20億元,均劃歸福臨門公司所有。中糧油業航母其他4家分別是東海糧油,位於張家港;黃海糧油,位於山東日照;北海糧油,位於天津;以及位於廣東增城的東洲糧油。這些油廠大部分布在沿海地區,形成了立足沿海發達地區、輻射中國內地的合理的產業布局。
中糧如此布局,從產品銷售上來講,沿海地區經濟比較發達,居民購買力較強,是精煉食用油的主要消費區;從原料供應方面看,利用港口便利的運輸條件,便於採用大批量集中采購、分頭消化的策略,往往一次采購原料5萬噸以上,通過大船運輸,從北到南在幾個油廠依次分卸,大大降低了原料成本。
在食用油市場,價格大戰始終此起彼伏,沒有成本優勢就難以立足。目前,中糧擁有的這5家食用油生產企業,具備了亞洲最大的油脂生產線,總計日處理油料能力突破1萬噸,其中"東海"糧油更以5800噸的日榨油能力成為世界第三大榨油廠。中糧希望藉助規模產生的成本優勢不斷發動進攻。
在中糧拋出手中3.8億港元的金龍魚所有股份後,我們注意到中糧加強了對手中一張王牌萊陽魯花的控制。萊陽魯花是近年來在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上的後起之秀,通過幾年的努力,躋身中國食用油三強,以差不多9%的市場佔有率在第一集團軍中佔領一席之地。中糧擁有魯花的股份,想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控制魯花增長過快,以免對自己形成強大威脅,更重要的是想聯合魯花共同抗擊金龍魚。
面對嘉里在全國從南到北,600多家經銷商的龐大經銷商網路,中糧集團進一步健全銷售網路,加大營銷力度。2000年底,中糧集團旗下上海福臨門食品有限公司成立,目的是強化"福臨門"的品牌推廣和產品營銷力度。為了進一步開拓市場,"福臨門"首先將全國劃分為11個大區,其中北方5個區,南方6個區,建立了既覆蓋全國各地、又方便分類管理的龐大的營銷網路。同時,針對各區域的不同特點,分別採取直銷、半直銷半經銷等方式。
山雨欲來風滿樓,雖然目前福臨門離金龍魚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從中糧種種舉動,我們已經感覺到了福臨門要做老大的決心和實力,這場龍虎鬥的好戲還在後頭。
嘉里、中糧龍虎鬥
當年,嘉里一個人在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領跑的時候,我想那時侯,他一定很孤獨。沒有對手的高手往往很寂寞,以至於古人都會發出獨孤求敗的感慨。
打破嘉里寂寞的正是中糧及其旗下福臨門(對應金龍魚),魯花(對應胡姬花)等品牌。由於攪局選手出現在擂台上,這段時間來,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競賽雙方在品牌、品種和價格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對抗和競爭,演繹了一輪又一輪精彩的龍虎鬥。
品牌戰
嘉里軍團最初推向市場並最後成為嘉里食用油旗艦品牌的是金龍魚,後來嘉里陸續在中國市場又推出16個品牌!其中較為著名的是鯉魚、元寶、胡姬花、香滿園、花旗、手標、巧廚等等。這種多品牌戰略在中國企業中是罕見的,國際上能找到媲美的例子也許最好的是寶潔。
在推出金龍魚這個品牌時,嘉里是慎重考慮的。由於食用油是快速消費品,是老百姓每天都要消耗的日常用品,因此一個有親和力的品牌對產品銷售和企業形象都有巨大的幫助。在淘汰多個候選名字後,嘉里選擇了金龍魚。金龍魚是一種富貴的觀賞魚,象徵著幸運、高貴,有較強的品牌聯想力。十幾年下來,市場實踐證明,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名字。
在外包裝設計上,金龍魚強調精美、親和力和高品位,把瓶貼包裝圖案設計做得極為精緻。在色彩上採用了紅色和黃色,甚至在口味上都採用了最適合中國人的濃香風格。這些定位使金龍魚小包裝油從一開始就有著濃濃的中國特色,因此很快就被中國老百姓接受了。
與寶潔公司多品牌戰略不同的是,寶潔公司比如洗發水產品功能定位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飄柔和海飛絲等是不存在直接的厲害沖突,但嘉里旗下品牌則不然。嘉里決策人的思路是這樣的,與其等競爭對手和自己爭奪市場,不如自己先設置競爭對手,根據市場需求,在不同層面,從高到低,在不同品種上,設立不同分支品牌遏制競爭對手的發展。
如金龍魚花生油同胡姬花花生油是一種直接競爭,對此,嘉里的解釋是:金龍魚是個綜合品牌(有各種類型的油品),而胡姬花是專業花生油品牌,用這個劃分角度,新穎獨特,值得中國企業思考借鑒。
福臨門品牌同樣是打喜慶牌,字面拆開來的解釋是福氣臨門,這對於有著5000年悠久文化的中國來說,討個口彩是最好的吉利話,這比什麼都容易產生親和力。
與嘉里多品牌戰略不同的是,中糧集團精於一業,在福臨門品牌上下足功夫,並沒有大范圍地去打造新品牌。論實力,中糧集團是世界500強企業,有雄厚的資本,在發展新品牌上資金應該不成問題,這也許和中糧領導人與嘉里不同的品牌觀點有關。
中糧旗下還有一個能拿出手的品牌是魯花。1998年,隨著鋪天蓋地的廣告,「魯花花生油引發中國食用油革命」這一概念迅速傳播,獨特的廣告宣傳策略幾乎使魯花一夜竄紅。不長時間,魯花就一舉躍上全國十大食用油明星陣營。
嘉里過去曾經強推過香滿園這個副品牌,在這幾年則加強胡姬花品牌鍛造,今年上央視的除金龍魚外就是胡姬花。中糧集團針鋒相對,面對花生油這個較大的市場,推出的是魯花花生油,期待繼續擴大魯花花生油在花生油市場繼續擴大份額。於是,今年中秋期間,就看到金龍魚對福臨門,胡姬花對魯花的局面。
價格戰
中國商戰在許多行業都發生過,每次價格大戰的背後都是一輪市場洗牌,一些中小企業在一輪一輪價格大戰中灰飛煙滅。價格戰無疑抬高了入行的門檻,打壓了一些質量品牌沒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最後價格戰的結果往往是幾位優勝者玩起了寡頭壟斷的游戲。
為搶占市場,從去年中秋開始,食用油市場上演了價格大戰。年初,5升/桶裝色拉油跌破30元大關,現在卻只有二十五六元,競爭結果是市場向規模企業和優勢品牌集中。據2002年3月份統計,銷售前10位的食用油品牌市場佔有率達到77.44%,而小包裝油也在競爭中拼出了150億元的市場。
上海市場的食用油價格歷來是中國食用油市場的敏感點。今年中秋期間,剛剛上市的金龍魚2.5升裝第二代調和油標價23元,但經優惠後售價為22.5元;日清2.7升裝烹調油原價36.40元,實際售價僅為20.60元;而海獅、天天旺、紅燈等品牌的產品也有不同幅度的降價。一位經銷商說,「一年前,金龍魚5升裝的調和油還賣50多元,現在只有30多元了。」在這場暗暗較勁的價格競賽背後,是一個爭奪日益加劇的食用油產業。
對價格戰,上海福臨門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立山曾有過這樣的看法:「有些人看不起油脂行業,說每次你們降那麼一兩塊真是沒刺激——他不知道這是一個『玩資本』的行業,一兩塊錢的降價就意味著幾個億的利潤損失,長年下來,有多少人能玩得起呢?大亂之後是大治,只要挺過一兩年最困難的時期,艷陽天就會到來。」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嘉里對價格戰是一種什麼樣的觀點。深圳嘉里糧油商務拓展公司副總陳波認為,「在我跟同行看來,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入世後供應原料的變化,如何讓散裝油消費者接受我們,將小包裝油市場做大,現在市場遠未進入飽和狀態,沒有必要打價格戰,這是對自身行業的傷害。」
以上雙方談話都溫文爾雅,可我們別忘了,去年由福臨門發起的價格大戰,當時中糧還持有嘉里的股份,福臨門和金龍魚互相較勁還有自己兄弟互相殘殺的感覺,但去年底,中糧出讓手中嘉里所有股份後,形式就不一樣了。不管是哪一方發起新一輪價格戰,都將少了幾份顧忌。新一輪價格戰何時再次全面爆發,讓我們拭目以待。
品類戰
小包裝食用油有多個品類,中國老百姓在上個世紀吃的油往往是散裝的豆油、菜仔油等,後來先是色拉油、調和油、花生油,而後又出現粟米油、葵花油,讓人眼花繚亂。隨著中國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開始關注營養和健康,更關注食用油的原料和成分。為適應這一需求,一些企業開始從價格戰逐漸轉向開發新油品,並增大宣傳力度,吸引消費者。於是,食用油市場競爭也表現為品類競爭。品類競爭由來已久,只是沒有現在這么激烈,品類競爭的最終受益者是消費者。
在小包裝油市場上,品類方面的競爭格局一直是呈金字塔狀:最底層的,也是目前銷量最大的是色拉油,中間層是市場份額第三的調和油,最上面的是天然食用油。從成長性來看,以非化學手段加工而成的花生油是純正的綠色食品,在三大油種中成長速度最快,是高檔油的代表。
我們先來說一下幾種油的特點。最先出現在中國老百姓視野里的是色拉油,色拉油是一種用菜籽油或豆油、棕櫚油加上各種中介質,經過脫色、脫酸、脫臭後精煉而成,色拉油在衛生條件方面上了一個全新的台階,加熱後不起沫、不冒煙、無色無味,一直受到消費者的喜愛。
然而,這種油沒有太多油香,不適應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為此,1990年,金龍魚進入中國首推的產品便是調和油,即將花生油、芝麻油等同菜籽色拉油混合起來,在衛生安全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營養和美味。食用油市場逐漸從毛油時代進入到色拉油和調和油時代。1995年,福臨門進入市場,成為金龍魚在調和油市場的主要競爭者。1998年,花生油強勢闖入食用油市場。在眾多花生油生產企業中,魯花對這一品類的宣傳似乎最充分。隨著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魯花迅速竄升為繼金龍魚、福臨門之後的第三個全國性品牌。然而,如何攻克花生容易發霉的問題,仍是花生油能否在品類競爭中站穩腳跟的關鍵。
色拉油從品質角度來說無疑是純度最高的食用油脂,但該油脂中的一些營養成分可能會大量損失,因此從有利於環保,又不損害健康的角度出發選擇高級烹調油也不失為良策。而目前在歐洲就已經出現了趨向食用天然食用油的趨勢。在天然食用油領域,橄欖油和粟米油都一直是國外受寵的產品,但由於我國是世界花生的主要生產國,因而花生油便更快、更自然地成為中國人天然食用油的首選了。
調和油則在衛生基礎上對油的營養有更高的要求,一般是在菜籽油里兌上一定比例的花生油加以調和,達到增加香味的效果,它在配方上也不斷改良,品種很多。我國食用油市場逐漸從毛油時代進入了色拉油和調和油時代。
2001年3月份,金龍魚隆重推出粟米油,號稱斥資數億元進軍「粟米油」市場,並提出了「健康新概念」來倡導一種全新的消費觀念。有業內人士稱,金龍魚挺進粟米油市場定有原因:其一,魯花花生油大力宣傳綠色健康,給金龍魚造成了一定的壓力,推出粟米油可以阻擊花生油對於色拉油的侵佔;其二,表明國內食用油廠商有意在WTO到來之際,搶先佔領高檔油市場;其三,說明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之後,開始從衛生、安全用油階段步入健康、營養用油的新發展時期。粟米油早已風靡歐美,既去除了油脂中的各種有害物質,又保留下特有的營養與芳香,吸收率高達97%。一時間,粟米油大有取代花生油之勢。但由於粟米油價位較高,只能吸引消費層次較高的消費者,短期內還難以和色拉油、調和油、花生油平起平坐。
為繼續捍衛行業領跑優勢,金龍魚今年上半年研製推出第二代調和油,中秋節前在巨額廣告拉升下,強行推向市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中國營養學會提出的膳食脂肪酸建議,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最佳比例為1∶1∶1,達到這一比例,人體益於吸收。金龍魚稱,第二代調和油正是按照這一比例生產的,並成為惟一獲得中國營養學會DRI(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認證的食用油。目前,金龍魚第二代調和油是市場終端走勢最好的小包裝食用油。
資本戰
現代商業競爭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實力的較量。油脂行業是一個高投入、低回報的行業,在熱熱鬧鬧的品牌戰、價格戰和品類戰背後,必須有強大的資金支持。應對價格戰必須有成本優勢,而成本優勢往往需要藉助規模和強大的資本。因為品類的創新、市場營銷與策劃、廣告宣傳及促銷活動等,都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正如嘉里糧油董事總經理李福官所說:「對任何一個糧油企業來講,動用幾個億的資金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回報一般只在2%~3%。」
「金龍魚」屬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麾下,注資後盾為馬來西亞郭兄弟集團,嘉里糧油(中國)有限公司是郭兄弟集團專為中國的糧油企業而設立的一個投資公司,資金應不是問題。目前,嘉里在遍布中國六大地區建立了7個生產廠,培育了包括金龍魚、元寶、胡姬花、鯉魚、手標和香滿園等在內的16個食用油品牌。正是雄厚的實力,使金龍魚的品牌運作游刃有餘。
福臨門、魯花等背後則是中糧集團。中糧集團全稱是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於1952年在北京成立,是中國政府直接管理的44家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之一,是一家集貿易、實業、金融、信息、服務和科研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橫跨農產品、食品、酒店、地產等眾多領域。1994年以來,一直名列美國《財富》雜志全球企業500強。 中糧在食用油行業的合作夥伴是美國ADM,也是全球500強企業,這種強大的股東優勢是內地其他食用油生產企業難以比擬的。糧油巨頭的強強聯合,不僅在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形成優勢互補,而且也有利於實現資源在全球求市場上的優化配置。中糧和ADM作為國際糧油市場上的巨頭,對國際市場油料作物的供求趨勢和價格變化非常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將其國際貿易的經驗和優勢轉化成了成本采購上的優勢。
2000年,中糧聘請麥肯錫等國際著名管理公司為顧問,實施了以重組、改制、上市為主要內容的重大變革。中糧集團成立了專門的油脂部,對所控股經營的5個油廠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同時,2001年初中糧將"福臨門"業務注入了其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中糧國際"(香港聯交所編號0506)將依託香港資本市場,加大對"福臨門"的投入。
在散裝油奪食的部署中,中糧先是於去年年底出售了所持有的「金龍魚」全部股權,然後在今年5月份聯合美國ADM公司和新加坡WILMAR公司共同投資5000萬美元,在防城港建立大海糧油,主要生產「福臨門」系列食用油,開拓西南大市場。至此中糧集團油脂業務所投資控股的食用油生產基地增加到5個,總投資規模超過20億元,劃歸福臨門公司所有。其他4家分別是東海糧油,位於張家港;黃海糧油,位於山東日照;北海糧油,位於天津;以及位於廣東增城的東洲糧油。這些油廠大部分分布在沿海地區,形成了立足沿海發達地區、輻射中國內地的合理的產業布局。中糧方面宣稱:要用3年時間,將「福臨門」打造成中國食用油的第一品牌。
綜述
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中國食用油消費量達到1200多萬噸,銷售總額大約為600億人民幣,其中小包裝食用油的年消費量約為100萬噸,約占食用油消費總量的8%,銷售額約為80億人民幣。
盡管目前小包裝食用油尚不到10%,但是隨著城鄉居民、特別是大中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食用油消費發展趨勢上,安全、衛生、健康、營養等新觀念越來越突出。中國的小包裝食用油正處於高速成長階段,消費量以平均每年25%的速度增長。在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大城市,小包裝食用油已經取代散裝食用油成為市場主角。在北京和青島等一些已經取消了二級油或散裝油銷售的城市,小包裝食用油所佔的比例更高。食用油行業正孕育著巨大商機。小包裝食用油行業將成為未來幾年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行業之一。
小包裝食用油行業這幾年是中糧和嘉里的天下。據2002年3月份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對全國重點大型零售商場的銷售統計顯示,銷售前10位食用油品牌及市場佔有率分別為金龍魚(28.67%)、福臨門(18.75%)、 魯花(9.18%)、元寶(5.96%)、中昌(4.91%)、駱駝嘜(3.27%)、紅蜻蜓(2.15%)、胡姬花(1.58%)、鯉魚(1.52%)、鷹嘜(1.45%)。
其中金龍魚、元寶、胡姬花屬於新加坡郭氏(郭鶴年)兄弟集團旗下的嘉里糧油,其累計市場佔有率達到36%;而分列二、三位的福臨門、魯花則屬中糧集團旗下(福臨門為中糧控股、魯花為中糧參股),二者相加市場佔有率為27.93%。另外在嘉里旗下,還有分布於全國六大地區的萬黛蘭、嘉龍、祥龍、巧廚、寶鷺等12個區域品牌,而中糧還有一家四海。
據了解,嘉里糧油去年的銷售收入為60億元,今年則把目標鎖定在80億元;而中糧集團下屬的福臨門食用油去年營銷業績亦不錯,增勢也很迅猛;山東魯花為自己定的目標是,到2005年,花生油加工生產能力擴大到30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據專家估計,中國的食用油市場2003年底將達到300億元,2005年超過500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食用油品牌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有三大趨勢已漸露端倪:一是小包裝在市場中的比例越來越大;二是質量差、規模小的地方小廠在大企業的擠壓下迅速瓦解;三是小包裝食用油越來越向大品牌集中。
食用油市場眾多品牌競爭的熱鬧也好,行業「寡頭」的寂寞也罷,作為剛剛邁入世貿組織這一特定大背景下的我國食用油市場充滿了太多的變數。
雖然目前嘉里和中糧處在食用油行業排頭兵位置,但風雲變幻的市場隨時都有新的兵家出現。隨著入世,早已在國門外徘徊的國外油脂巨頭,也要到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印度尼西亞糧食大王林紹良已經在福建投巨資建廠;而另一家印尼大企業金光集團在浙江投資的「大滿貫」則已經赫然進入市場前五強的行列。與中國市場目前的兩強比起來,國外的油脂巨頭在經濟實力、經營管理上決不處於劣勢,相信在未來的食用油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洗牌之後,浮出水面的就是幾個大的品牌,形成行業寡頭,但集中到大品牌並不意味著競爭完結,
對於中國的食用油行業來說,龍虎鬥剛剛開始,這個行業還會有更為激烈的競爭。我們也預感到,在龍虎鬥之後,也許還有三國鼎立等等變化,但不管怎麼說,共同做大一個蛋糕是中國食用油行業的共同願望,我們期待這個行業更加成熟,越來越好!
『柒』 2019年3月29日我因胳膊和後不舒服到我市中醫院,醫生讓做按摩,卻掰傷我的骨盆和股骨頭,找個律師
你好!醫生給你。做按摩敗壞了你的胳膊。這屬於醫療事故,你可以找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