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資金總量和gdp有什麼區別
通俗的說,資金總量就是某地區所聚攏的資金,形象點,「你家裡有多少現錢(包括存款,也包括你自己掙的,借來的)」。GDP是指生產總值,說白了就是產出了多少價值。GDP里有些可能還是產品狀態,還沒變成流通的現金財富,它不完全指現金。GDP有多種計算方式,可從不同角度來衡量,但都基本代表產出了多少錢的東西。對於企業來說,以產出方式來看,可以簡單理解你這段時間生產出了多少錢的產品(不管是你賣掉的還是庫存的),對於家庭來說,以收入方式來看,就是你家裡(從收入的角度講)各種活動產生了多少收入(有些可能是現金,有些可能你花掉買了別的產品)。 而資金總量,是看你手裡有多少可用的資金,這兩個值肯定是不一樣的。原本也無太大關聯,是從不同角度來衡量你的經濟活動、潛力等。
② 中國股票市場中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投資資金總量分別是多少
目前,機構:個人的資金 = 2:1。
這是最新統計。在去年年底的時候,機構持倉只有50%幾,近期散戶大幅割肉,導致機構持股比例大幅增加。
③ 有人知道A股主力總量有多少嗎資金總量多少
至少上萬億的資金,5000億根本不夠
④ 對於此次進入上半年城市GDP30強的城市,哪些城市讓網友感到意外
說實話,能進入這個榜單的城市著實不易,畢竟全國有近300個地級市。進入榜單的城市,個個實力不俗。
未來依舊是大城市的天下。不論是國際經驗還是中國現實,大城市化是顛撲不破的趨勢。全國資源向一線城市匯聚,區域資源向省會城市匯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哪裡是窪地,其實是一目瞭然的。
⑤ 股市中散戶的資金總量和機構的資金總量大約是幾比幾
大概機構70%散戶30%
兩市市值逾26萬億 機構占流通市值70%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0-12/04/content_3844405.htm
股市用語。進行零星小額買賣的投資者內,一般容指小額投資者,或個人投資者,與大戶相對。股市裡的操盤坐莊就是莊家,當莊家賺錢時散戶就虧錢。
⑥ 滬市和深市相比 哪個資金總量流量比較大
滬市的資金總量流量比較大。
深市是小盤股為主,在上升趨勢確立的時專候買深市的股票和屬基金都會比滬市的收益高,投機性強,適合短線客的操作。滬深是國企大盤股居多,適合大資金進出,適合比較穩健風格的操作。
滬市一般指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Shanghai Stock Exchange)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位於上海浦東新區。上海證券交易所創立於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日開始正式營業。截至2009年年底,上證所擁有870家上市公司,上市證券數1351個,股票市價總值184655.23億元。
深市一般指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深交所」)成立於1990年12月1日,是為證券集中交易提供場所和設施,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履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規定的職責,實行自律管理的法人,由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監督管理。深交所的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業務規則;審核證券上市申請、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對會員進行監管;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職能。
⑦ 中國十大最有錢城市,北京上海資金總量超10萬億,北京和上海你更喜歡哪個城市
兩個都是國內的超級大城市,一直是很多人嚮往的地方。一直覺得北京和上海內本容身就是職能定位不同,對於一個不是北京上海本地人來說,會更喜歡哪一個城市呢?
上海的地理位置很好,長江入海口,有江有海,這樣的位置也決定了航運和貿易中心的位置,這方面在國際貿易中,上海不會被取代。這幾年也一直在建設四個中心—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這樣的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時尚和高端也是上海的一大特點。
北京和上海的房價水平差不多,工資水平也差不多,這就決定了生活成本差不多。如果一個外地人把生活成本作為一個考慮的因素的話,這兩者又好難選擇,所以就從兩座城市各自的優勢去判斷更喜歡哪一個吧。
⑧ 2020年過去了,各大城市的資金總量變化如何
事情起始2020年的資金情況可能是很多人都是關注的,因為在2020這一年發生了很多的事情,很多國家都發生了經濟上的動盪,因為疫情的影響,全國的經濟都是在處於下滑階段,相比前一年的經濟,可以說是非常的不景氣。
資金是指經營工商業的本錢,同時也是指國家用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物資或貨幣。資金是以貨幣表現,用來進行周轉,滿足創造社會物質財富需要的價值,它體現著以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資金是墊支於社會再生產過程,用於創造新價值,並增加社會剩餘產品價值的媒介價值,也是指資金管理,意思是說在任何一次交易中,只使你的一小部分資金承擔風險。
1、 經營工商業的本錢。 劉益善 徐世立 《萬元戶大世界》第一章:“但是這個集體企業經營不到一年,花盡了6萬元資金後還欠帳10多萬元。”
2. 指國家用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物資或貨幣。 薛暮橋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第七章:“農業和輕工業發展了,不但能夠改善人民生活,而且能夠為國家積累大量的資金,為進一步發展重工業創造良好的條件。”
⑨ 股市資金總量多少萬億
你要查的是股票的總市值嗎?
或者是總流通市值?
還是每天的成交量?成交金額?
股票總市值和總流通市值 去東方財富網,都可以查的。
任何一個交易軟體,都可以查成交量,成交金額。
⑩ 權力主導中國城市格局65年 哪些城市最失落
1、天津
說天津失落,估計很多人不服氣,天津的人均GDP已經超過了北京、上海,GDP總量馬上就要超過廣州、深圳。把天津這個GDP明星城市列入失落之城,有兩大原因:
第一,天津能匯聚的資金總量一直非常有限,2014年也只有2.48萬億,不到北京的四分之一,原來一直被成都壓著,後來又被重慶超越。新三板被北京搶走之後,天津的北方金融中心之夢,已經無從做起。遠離市區的於家堡CBD,現在仍然人氣寥落。
第二,天津在創新能力、創新環境上也乏善可陳,不僅無法跟北京、深圳相比,也無法跟上海、杭州相比。現在支撐GDP的,仍然是傳統大項目。
2014年資金總量被重慶超越,被杭州逼近,顯示出天津在發展後勁上的捉襟見肘。
天津原來只是運河邊上的一個小鎮,興起於金元時期。1404年,明成祖朱棣賜名升格,建立天津衛。這里早期居民來自安徽,因此天津話跟安徽話頗有淵源。
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為了控制清廷,重點經營天津,在這里設立了9國租界,天津因此成為租界最多的中國城市。
晚晴時期,天津是北洋重鎮,很多新事物比如新式海軍、陸軍、警察制度、電報、電話、鐵路、現代郵政、西式大學等,都從天津引入中國,天津還一度是力壓上海的傳媒中心。
退位的皇帝、下野的總統總理,暫時風頭的軍閥、土匪,以及各色文人,都聚集在天津租界里。1927年首都南遷後,天津的地位更加突出,成為北方第一大城市。
1949年的時候,天津是中國第二大城市,經濟總量相當於南京(第四)和青島(第五)的總和。但是1949年後,北京重新成為首都,天津的光芒逐漸暗淡。1958年到1967年,天津一度還失去過直轄市的地位,成為河北省會。
由於戰備原因,在1978年之前,天津很少獲得重大建設項目,經濟總量不斷下滑。直到最近幾年,天津才開始復興,但遠遠沒有恢復當年的影響力。
2、西安
1998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華,專程來到西安,站在西安古鍾樓上,他說:「要了解一個民族就要了解這個民族從哪兒來」。如今,古城西安面臨的更重要的難題是——該到哪裡去?
一千多年前長安城的面積是今日西安老城區的八倍。也是世界第一個人口達百萬的都市。作為中國13個朝代的都城所在,它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四大文明古都。
當你漫步今日之西安時,這種昔日的景象已盪然無存了。來過西安的外國人頂多對三樣東西留有印象,兵馬俑、大雁塔、明城牆。除此之外,這個曾經世界上最富庶輝煌的都市只給人留下一片空白。
西安政府向媒體宣布,西安將啟動「皇城復興」計劃,准備加大對文物古跡、歷史街區和傳統民居的保護力度——用50年時間,把城市空間發展結構分為中心發展區、順城旅遊服務區、城市功能發展區和入城區,還原西安歷史古都風貌,重振盛唐雄風。
然而現在西安不僅GDP總量在中國40名開外,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也被後起的烏魯木齊超過,同時在西部地區西安也與重慶、成都的差距越拉越大。
這個被歷史惠澤的千年帝都,在城市和居民的命運變遷中,慢慢咀嚼自身的失落和尷尬。
3、哈爾濱
哈爾濱雖然興起於20世紀初,但發展十分迅速,在民國初年哈爾濱就成了中國的超級都會城市。哈爾濱全城遍布俄式建築,號稱「東方莫斯科」,當時的哈爾濱洋氣十足,其時髦程度可與上海、天津並肩。建國後哈爾濱也成為了中國十大城市之一。
1897年,俄國人根據《俄清密約》開始修建東清鐵路。第二年,選中了位於松花江與其支流阿什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建城,就是今天的哈爾濱。
到1905年,已經有來自美國、德國、波蘭、日本及法國在內33個國家的16萬僑民移居到哈爾濱,有16個國家建立了領事館,一個東北亞的國際經濟、金融、運輸中心已經初現雛形。
1913年的調查顯示,這里有53個民族,講45種語言。蘇聯建立後,大量流亡的俄國貴族、士兵、妓女匯聚在這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哈爾濱,中國人沒有超過居民的半數。
從建城到二戰結束,哈爾濱的市政管理權只有六七年控制在中國人手中。其他時間,先是俄國人管理,後是日本人管理。1946年,國民政府在這里設立直轄市,但僅僅維持了3年。1949年的時候,哈爾濱的經濟總量位居全國12位。此前,它還一度是東北亞的國際經濟中心。
如今,哈爾濱只能在內地城市中名列25位左右。而東北中心城市的接力棒,由哈爾濱傳給長春,如今仍然牢牢地拿在沈陽手中。在過去100年間,東北地區的中心不斷南移,原因很簡單:當年繁榮的陸路口岸,現在冷清下來,內陸由國際交通中心變成了死角:俄羅斯、朝鮮都衰落了,封閉了。
今天很多人在談論中國十大城市時根本都不會想起哈爾濱。
4、長春
長春曾經是偽滿洲國的「國都」,建國後一度被劃為中央直轄市。長春的興起,跟俄國人在東北修鐵路也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正式以「市」代「縣」,是「九一八事變」後的日治時期。建市僅僅2個半月,就「升格」為偽滿洲國的「首都」,更名「新京」。
由於社會相對穩定,到1944年的時候,長春人口就超過了南京等大都市,也超過日本東京。應該說,日據時期是長春歷史上「地位最高」的時期,超過了沈陽、哈爾濱、大連。
中央政府將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落戶長春,長春與瀋陽、鞍山、大慶共同成為了共和國的驕子。改革開放前長春一路都是春風得意,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後,長春的汽車工業大幅度滑坡,後起的上海(大眾)、天津(豐田)、廣州(本田)等城市利用外資紛紛將長春超越,長春這個中國的「汽車城」現在已是空有虛名了。
1945年,東北光復後,國民政府將東北分成9個省,設立了三個直轄市:沈陽、哈爾濱和大連,唯獨沒有長春。1949至1954年,國家曾經設立多個直轄市,其中甚至包括鞍山、撫順、本溪,仍然沒有長春。
而1948年的圍城之役,其慘烈程度空前,對城市破壞比較大。可以說,1945年之後長春從東北老大變成老四,就成為必然。為什麼?就是因為做過偽滿的「新京」。
5、南京
南京山河形勝、氣象不凡,歷來號稱有「王氣」。歷代帝王,如果不在南京建都,則肯定會用警惕的目光打量南京,至於因猜忌而毀城,也不止一次地發生過。南京城裡古怪的地名如「覆舟山」和「燕雀湖」,以及「金陵」、「秣陵」的別號,都跟這種猜忌有關。所以,南京在冷兵器時代,基本上是一個被帝王詛咒的城市。
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次「南方統一北方」後,都將首度設在了這里。1927年到1949年,南京是中國的首都。如果沒有日本侵華,弄不好到1949年的時候,南京可以超過天津,成為第二大城市。事實上,即便經歷了戰火的摧殘,1949年南京經濟總量仍然位居第四,人口位居第六。
如今的南京,GDP在省內位居第三,被蘇州和無錫超過。吸附的資金總量約1.84萬億,低於蘇州。當年的首都,現在成為省內的二流城市。
6、青島
青島也跟一個外國皇帝密切相關。1899年10月,在搶占膠州灣兩年後,德皇威廉二世命名並下令建設「青島市」,從此開始了德國人15年的統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中日和德國為敵對方。日本以幫助中國為名,佔領了青島,一直賴到1922年,到1938年再次卷土重來,統治到1945年。
1929年,青島成為民國第6個直轄市。也正是在那前後,後來統治中國的「兩個圖書管理員」之一的女館員,在青島大學圖書館工作,她的領導叫梁實秋,她最崇拜的教授叫聞一多;至於她當時的同居男友及其顯赫的家族,你可以網路一下。
1949年的時候,青島是民國12個直轄市之一,經濟總量位居中國第5。在三十年代,更是僅次於上海、天津的第三大都市。
如今,雖然青島是副省級城市,計劃單列市,但經濟總量已經退至13位。更要命的是,今天的青島,已經沒有了民國式的浪漫和雋永。
7、武漢
武漢自清末洋務運動以來就是中國最大的幾個工商業城市之一。武漢的地理位置極佳,如果我們認同京廣線和長江,可以作為中國坐標系的X軸和Y軸,那麼武漢就是坐標原點。
事實上,自古以來,武漢一帶就有九省通衢的美名。
在歷史上,武漢也曾短暫成為都城,比如1927年。
由於武昌首義,民國初年武漢地位甚高,在黎元洪的推動下,武漢郊區的黃陂話,差點就成為中國的普通話。
建國後武漢也是中國十大城市之一,其經濟水平長期位居中國前10。
可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武漢的經濟節節敗退,它沒有像天津那樣衰而不退。
武漢現在雖然還是中國前二十大城市,但GDP總量已經落在10名開外,人均收入水平在大城市裡是相當低的。
8、保定
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保定開始成為省會城市,1724年「直隸巡撫」升格為「直隸總督」。1870年以後,直隸總督一般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在天津辦公的時間越來越多,保定的地位有所下降。
進入民國,河北省會就顯得飄忽不定,一會兒天津,一會兒北京,一會兒保定。建國後,河北省會仍然遷來遷去,居無定所。保定當過兩次省會,加起來不到12年。
直到1968年,鐵路樞紐石家莊成為河北省會,天津恢復為直轄市,保定才徹底退居二線,成為一個普通的地級市。
從直隸總督府所在地,到省會,再到普通地級市,保定一路坐滑梯。不過,苦日子快到頭了。如今「政治副中心」的傳說如火如荼,不管靠不靠譜,最終保定肯定可以分到一些來自北京的「干貨」。只是,到底是市區還是北面的下屬市縣最受益,還不一定。
9、大連
提起民國時代的城市,有「上青天」一說。在很多人印象中,上海、天津、青島是當時前三名的城市。這在30年代初是正確的,南京當上首都後迅速崛起,超越了青島。
但1937年的大屠殺摧毀了南京的繁榮,大連因為遠離戰亂日見繁盛。1949年的時候,大連是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三的城市。
不過,2008年到2013年中國最頂級的42城市的在校小學生人數的增減情況中,大連是人口流失最為嚴重的,5年裡減少了接近17%。
大連衰落的背後,是整個東北的衰落。事實上,東北四大城市裡只有沈陽有緩慢的人口增長,其他三個城市人口都在流失。2013年,大連的資金總量在全國排的17位,但2014年被無錫超過,淪為18位。比較5個計劃單列市的資金增長,大連也是增長最為緩慢。
從上述來看,大連吸附的資金總量不到深圳的三分之一,不到北京的八分之一。這個城市的北方香港之夢,看來仍然非常遙遠。
10、海口
海南省曾經被國家政府欽定為經濟特區,海口作為海南的省會,理所當然有更多的政策優惠和經濟特權。上世紀80年代,大批畢業的大學生南下闖海南,海口繁盛一時,其城市建設速度曾一度與深圳並駕齊驅。
然而20世紀末,海南的經濟泡沫蒸發,海口蕭條了下來,留下了那一棟棟爛尾樓。在省內海口的名聲也被三亞超過。
11、汕頭
汕頭是由於英國在鴉片戰爭後強迫清政府開埠而興起的。汕頭雖然歷史並不長,但也輝煌一時。
現在香港、東南亞的大富豪很多都是祖籍汕頭。改革開放後汕頭也受到中央特殊照顧,成為了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
然而20多年過去了,汕頭卻始終沒有成為經濟亮點,其經濟水平連省內的東莞、佛山都比不上。汕頭空有那麼多海外富商,自己卻漸漸「泯然眾人矣」。
12、洛陽
洛陽曾經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繁榮都會之一,然而現在的洛陽已經光芒盡褪。建國初期曾有人大代表提議將河南的省會放在洛陽,這樣可以使這個古都得以重新煥發。
但那時的鄭州已經是中原最大的工商業城市,鄭州強大的鐵路樞紐優勢使洛陽敗下陣來。今天的洛陽成為了重工業城市,雖然GDP水平在中部不算低,但城市污染極其嚴重,在中國人心中也只剩一個「洛陽牡丹甲天下」的模糊概念了。
13、徐州
徐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雖說徐州的戰亂不斷,但徐州人用自己的堅強讓這座城市千年不倒,歷朝歷代徐州都聲名遠揚。
可是今天的徐州卻陷入了歷史上最尷尬的境地,徐州經濟發展緩慢,其經濟幾乎完全靠污染嚴重的大工業支撐。
不僅如此,徐州人均收入水平在江蘇是很低的,徐州的名聲在中國也一落千丈,並得到「江蘇棄兒」的尷尬稱號。也許根本就不應該把徐州劃入江蘇省,因為徐州的文化與江南完全不同。
14、連雲港
連雲港是亞歐大陸橋的最東端,也是中國最早的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然而20多年來,連雲港的港務運輸業始終發展緩慢,這樣也導致了連雲港城市建設的停滯不前、經濟發展遲緩。
連雲港的人均收入水平是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最低的,以至於被山東日照市超越,並與之爭奪亞歐大陸橋橋頭堡的地位。
15、佛山
根據佛山官方公布的統計公報,2014年底的「中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已經是資金總量全口徑統計)11275.63億元,比年初下降1.0%(2013年底是11387億元)。
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806.94億元,比年初增長3.7%;企事業單位存款余額4634.00億元,比年初下降5.6%。
2014年,中國廣義貨幣M2增速是12.2%。由於中心城市資金基數大,一般來說,「資金總量」的增長可能會達不到M2的增長,但像佛山這樣出現資金凈流失的也非常罕見。這可能跟佛山產業結構有關,企業財富的流失,是造成佛山財富流失的主因。
16、寧波
寧波在2015年被鄭州超越,變成了資金第16城。我曾經分析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的格局,在2000年之前,沿海地區的率先開放,造就了一批明星城市,比如深圳、東莞、佛山、溫州、寧波、青島、大連、蘇州、無錫等等。當時的增長模式,是「製造業+出口」,發揮主要作用的是市場機制。
最近15年來,中國增長模式切換到了「城鎮化+房地產+貨幣超發+地方債」模式。
由於土地資源控制在政府手中,貨幣發行控制在政府手中,所以這15年的增長,是政府主導的增長,也是「有形之手」戰勝「無形之手」的15年。反映在城市上,就是「有權力的城市」壓倒「權力有限的城市」。
換句話說,行政級別高的城市開始崛起,原來市場化的地級市明星,紛紛減退了光芒。東莞、佛山、溫州早就黯淡了,因為他們連計劃單列市都不是。現在輪到寧波、大連、青島了。
17、廣州
2000年的時候,廣州的資金總量大概是深圳的兩倍,相當於天津、重慶、成都的總和。那時廣州無論GDP還是吸附的資金,都相當於北京、上海的60%到80%,遠遠拋離其他城市。北上廣,就是那時叫響的。
拐點發生在2013年年底,最後一個季度,深圳的資金總量超過了廣州。2014年,這種差距繼續拉大。這一年,北京的「資金總量」增長了9%,上海為6.7%;深圳增長了8.9%,廣州只增長了4.9%。
在四大城市裡資金最少,增速有隻有人家的一半,廣州在一線城市競爭的長跑中,越來越力不從心。
人口增長也驗證了這一點。在2008年到2013年的5年裡,廣東作為中國最大的人口增長中心,其核心區已經不是「廣州+佛山」,而是另外一個組團:「深圳+東莞+惠州」。
這5年裡,小學生人數深圳增長了24.6%,東莞增長了24.7%,廣州減少了0.5%,佛山只增長了3.8%。
錢和人,都不再圍繞著廣州轉,而是圍繞深圳轉,這就是如今珠三角的競爭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