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可貸資金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

可貸資金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

發布時間:2021-05-27 19:27:31

㈠ 用流動性偏好理論和可貸資金理論解釋經濟繁榮時利率上升,經濟衰退是利率下降

經濟好時投資收益大,人們紛紛借貸,借的人多了,錢從銀行中向房地產、金融、煤炭、鋼鐵等各大行業集中,銀行里的錢就少了,可貸金就少了;銀行就提高利率,以此來調控市場。然而,人類追漲殺跌的天性導致人們會不斷借錢,利率也會不斷提高。反之,經濟衰退時,人們都不願意消費、投資了,就不去借錢,銀行為了提高收益,刺激內需,振奮經濟,就降低利率,希望利率低了人們能從銀行中取錢來消費投資。但還是無法改變人們的消費心理,還是不願從銀行借錢來消費投資。甚至於拚命還錢。於是錢再次流向銀行。銀行的可貸金錢就愈來愈多。

分析比較流動性偏好理論 可貸資金論

可貸資金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非常重要,前者用在對長期經濟變化的考量,主要出現過兩次:第26章——儲蓄、投資和金融體系中用作金融市場模型的搭建(79頁),第32章——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中與外匯市場模型共同搭建開放經濟體的模型(212頁);後者則用在對短期經濟波動的考慮,主要就出現在第34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由凱恩斯提出(269頁)。為了對比兩種理論,272頁的參考資料部分做了說明。在此,將兩者理論的特點分別歸納如下,以便查閱和對比。
可貸資金理論
1.定義:
想儲蓄的人藉以提供資金、想借錢投資的人藉以借貸資金的市場稱為可貸資金市場。(79頁)
2.圖表:
以真實利率為縱軸,可貸資金量為橫軸。(80頁,213頁)
3.特點:
「儲蓄是可貸資金供給的來源。」「投資是可貸資金需求的來源。」(80頁)「利率是貸款價格。」「由於高利率使借款更為昂貴,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升,可貸資金需求量減少。」「由於高利率使儲蓄更有吸引力,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升,可貸資金供給量增加。」考慮在開放經濟體中(涉及進出口),「可貸資金的供給來自國民儲蓄(S)」,「可貸資金的需求來自國內投資(I)和資本凈流出(NCO)。」(212頁,參考S=I+NCO)經過論證,「較高的真實利率鼓勵人們更多地儲蓄,因此,增加了可貸資金供給量。」而且可以證明國內投資隨真實利率的升高而降低,資本凈流出也隨真實利率的升高而降低,從而可貸資金的需求仍然隨真實利率的升高而降低。
4.補充:
「在產量水平既定時,利率的調整使可貸資金的供求平衡。」可貸資金理論「強調了經濟中儲蓄傾向和投資機會的重要性。」(272頁)
流動性偏好理論
1.定義:
凱恩斯的理論,認為利率的調整使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平衡。(269頁)
2.圖表:
假定通貨膨脹率不變,根據名義利率=真實利率+通貨膨脹率(36頁),縱軸既可以解釋為名義利率也可以解釋為真實利率,橫軸為貨幣量。(270頁,271頁)
3.特點:
「由於貨幣供給量由美聯儲的政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決於其他經濟變數,特別是它不取決於利率。」「一旦美聯儲做出了決策,無論現行的利率是多少,貨幣供給量都是相同的。」(270頁)「貨幣的流動性解釋了貨幣需求。」「雖然許多因素決定貨幣需求量,但流動性理論強調的一個因素是利率。」「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271頁)
4.補充:
「對於任何一個既定的物價水平,利率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流動性偏好理論「強調了貨幣政策的重要性。」(272頁)
兩種理論的對比說明:
1.很有意思,可貸資金理論中強調「資金」,是不考慮通貨膨脹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的;流動性偏好理論中則強調「貨幣」,但同樣是假定通貨膨脹率不變(事實上,通貨膨脹率變化也只是造成了以真實利率和名義利率為縱軸圖表的形態略有差異,不會對圖表中的變化趨勢造成影響。)140頁這樣定義貨幣:「經濟中人們經常用於向其他人購買物品和勞務的一組資產。」但對於資金並沒有嚴格的定義,所以憑經驗來理解,「貨幣」就是流動的資金,「可貸資金」則是可以轉變為通貨(貨幣)的資金。
2.按照對貨幣與可貸資金的理解,兩個理論在圖表呈現基本一致:縱軸都是利率,橫軸都是一定量的貨幣(因為可貸資金被貸出來後通常都是貨幣的形式)。但特點完全不同:可貸資金理論的資金供給由國民儲蓄(S)決定,並且隨利率的升高而升高,流動性偏好理論的貨幣供給則不取決於利率;可貸資金理論的資金需求由國內投資(I)和資本凈流出(NCO)決定,並且隨利率的升高而降低,流動性偏好理論的貨幣需求則以「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來解釋,雖然最終表現同樣是隨之利率的升高而降低。總結可以發現:長期(可貸資金理論)來看資金的供給隨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但短期(流動性貨幣理論)內貨幣的供給由美聯儲決定,和利率無關;長期的資金需求由國內投資和資本凈流出共同決定,隨利率的上升而下降,短期的貨幣需求則由於「利率是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所以隨著利率的上市而下降。
3.如何解釋上述不同,參考272頁的參考資料:
長期來看,根據古典宏觀經濟理論:
A.「產量由資本和勞動的供給以及把資本和勞動轉變為產出的可得到的生產技術決定(我們稱之為自然產量率)。」(產量為真實變數)
B.「在產量水平既定時,利率的調整使可貸資金的供求平衡。」(利率為真實利率)
C.「當產量與利率既定時,物價水平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貨幣供給的變動引起物價水平同比例變動。」(物價為名義變數)
更直觀一點就是:產量->利率->物價。
短期情況下:
A.「物價水平固定在某個水平上(基於以前形成的預期),在短期中它對經濟狀況的變動反應較小。」
B.「對於任何一個既定的物價水平,利率的調整使貨幣的供求平衡。」
C.「使貨幣市場均衡的利率影響物品與勞務的需求量,從而影響產量水平。」
更直觀一點就是:物價->利率->產量。

㈢ 利用可貸資金理論來說明利率變動的原因 利用流動性偏好理論來說明利率變動的原因

我是你們的金融學老師,不要在知道里提問題,每當考試的時候我都會來上網看看。 請以後上課認真聽講,做好筆記。

㈣ 在經濟萎靡期用流動性偏好理論和可貸資金理論分析利率為什麼下降

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強調貨幣供求決定利率,那麼在經濟蕭條期,人們對貸出貨幣的收益低於人們放棄即期消費帶來的滿足時,人們對於貸出貨幣的意願減少,貨幣供給減少,利率自然就會下降。
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利率受貨幣與實物供需而者共同決定。當經濟蕭條時,企業對於生產的熱情降低,產品供給減少,即IS曲線向左移動,利率降低。

㈤ 可貸資金是什麼

可貸資金理論
可貸資金理論(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來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劍橋學派的羅伯遜和瑞典學派的俄林。該理論試圖在利率決定問題上把貨幣因素和實質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完善古典學派的儲蓄投資理論和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在利率決定問題上,肯定儲蓄和投資的交互作用是對的,但完全忽視貨幣因素是不當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資產量相當龐大的今天;凱恩斯指出了貨幣因素對利率決定的影響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實質性因素是錯誤的。可貸資金理論試圖在古典利率理論的框架內,將貨幣供求變動等貨幣因素考慮進去,在利率決定問題上同時考慮貨幣因素和實質因素,以完善利率決定理論。利率是借貸資金的價格,借貸資金的價格取決於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關系。
假定我們考察的是一個封閉經濟體,並且在這個封閉經濟體中不存在政府。在這樣假定下,可借貸資金的供給包括:(1)家庭、企業的實際儲蓄,它隨利率的上升而上升;(2)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量。
可借貸資金的需求包括:(1)購買實物資產的投資者的實際資金需求,它隨著利率的上升而下降;(2)家庭和企業對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即為了增加其實際貨幣持有量而借款或少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可貸資金理論中的可借貸資金的供給和可借貸資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這里所謂家庭、企業的實際儲蓄類似於古典學派儲蓄投資理論中的儲蓄的含義,指的是他們手中計劃不用於消費部分的貨幣量,即計劃儲蓄。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額類似於凱恩斯利率決定理論中的貨幣供給量的含義,指的是銀行體系決定的通過信用創造的當期新增的貨幣供給量,這是一個外生變數。
可貸資金理論所謂同時考慮實質因素和貨幣因素的思想充分的體現在了其將整個社會的可借貸資金的供給劃分為兩個部分,即家庭、企業當期願意儲蓄的部分(實質部分)和銀行體系決定的當期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部分(貨幣因素)。因此,可貸資金理論比較完整的描述了社會經濟中可借貸資金的來源。購買實物資產的投資者的實際資金需求類似於儲蓄投資理論中的投資,指的是實際的計劃投資(實質因素);家庭和企業對貨幣需求量的增加類似於凱恩斯利率決定理論中的貨幣需求含義(貨幣因素)。同樣,這種劃分也體現出可貸資金理論力圖把古典學派利率決定理論和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相統一的思想。

㈥ 可貸資金理論的誕生背景

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和貨幣數量決定利率水平的理論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遭到了瑞典學派的俄林和凱恩斯早年在劍橋大學任教時的學生羅勃遜的批評,俄林和羅勃遜提出了「可貸資金理論」。
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放棄了對儲蓄和投資關系對利率影響的考究,將利率定義為貨幣政策下投資者對貨幣需求的偏好性產生的一項貨幣指標,即利率是純粹的貨幣現象。如果人們偏好強,願意持有的貨幣數量就增加,當貨幣的需求大於貨幣的供給時,利率上升;反之,偏好弱時,對貨幣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單一在貨幣政策和利率而言,其理論無疑是正確的。但涉及到古典利率理論中儲蓄和投資時,就會出現「流動性陷阱」------凱恩斯在指出貨幣的投機需求是利率的遞減函數的情況下,進一步說明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時,貨幣的投機需求將趨於無窮小。因為此時的債券價格幾乎達到了最高點,只要利率小有回升,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債券購買就會有虧損的極大風險。於是,不管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有多大,人們都將持有貨幣,而不買進債券,債券價格不會上升,利率也不會下降。這一點無疑有悖實際投資,另外凱恩斯流動性偏好理論拋卻儲蓄和投資的研究,也無益於投資者將利率作為投資參考的可用性。

㈦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的主要內容

該理論試圖在利率決定問題上把貨幣因素和實質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完善古典學派的儲蓄投資理論和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在利率決定問題上,肯定儲蓄和投資的交互作用是對的,但完全忽視貨幣因素是不當的,尤其在目前金融資產量相當龐大的今天;凱恩斯指出了貨幣因素對利率決定的影響是可取的,但完全否定實質性因素是錯誤的。可貸資金理論試圖在古典利率理論的框架內,將貨幣供求變動等貨幣因素考慮進去,在利率決定問題上同時考慮貨幣因素和實質因素,以完善利率決定理論。利率是借貸資金的價格,借貸資金的價格取決於金融市場上的資金供求關系。 假定我們考察的是一個封閉經濟體,並且在這個封閉經濟體中不存在政府。在這樣假定下,可借貸資金的供給包括:(1)家庭、企業的實際儲蓄,它隨利率的上升而上升;(2)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量。 可借貸資金的需求包括:(1)購買實物資產的投資者的實際資金需求,它隨著利率的上升而下降;(2)家庭和企業對貨幣需求量的增加,即為了增加其實際貨幣持有量而借款或少存款。需要注意的是,可貸資金理論中的可借貸資金的供給和可借貸資金的需求均是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這里所謂家庭、企業的實際儲蓄類似於古典學派儲蓄投資理論中的儲蓄的含義,指的是他們手中計劃不用於消費部分的貨幣量,即計劃儲蓄。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額類似於凱恩斯利率決定理論中的貨幣供給量的含義,指的是銀行體系決定的通過信用創造的當期新增的貨幣供給量,這是一個外生變數。 可貸資金理論所謂同時考慮實質因素和貨幣因素的思想充分的體現在了其將整個社會的可借貸資金的供給劃分為兩個部分,即家庭、企業當期願意儲蓄的部分(實質部分)和銀行體系決定的當期實際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部分(貨幣因素)。因此,可貸資金理論比較完整的描述了社會經濟中可借貸資金的來源。購買實物資產的投資者的實際資金需求類似於儲蓄投資理論中的投資,指的是實際的計劃投資(實質因素);家庭和企業對貨幣需求量的增加類似於凱恩斯利率決定理論中的貨幣需求含義(貨幣因素)。同樣,這種劃分也體現出可貸資金理論力圖把古典學派利率決定理論和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相統一的思想。

㈧ 如何進行比較西方三種利率理論(真實利率理論、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和可貸資金利率理論)。

一、真實利率理論

真實利率理論即古典利率理論是從資本的供給和資本的需求兩個方面來分析利率的形成和決定的。資本的供給來自社會儲蓄,儲蓄是利率的增函數。資本的需求來自社會投資,投資是利率的減函數。儲蓄與投資相等時決定均衡利率水平。

二、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

凱恩斯認為,在中央銀行制度下,貨幣的供給基本上為一國的貨幣當局所控制,是外生變數,貨幣供給曲線是一條不受利率影響的與利率軸平行的線。同時凱恩斯認為,貨幣需求與利率是負相關,所以貨幣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貨幣供求的均衡點決定利率的均衡水平。

三、可貸資金利率理論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認為利率是可貸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兼顧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的利率理論,同時考慮了貨幣因素和實際因素對利率的決定作用。

1、可貸資金的需求來自兩部分

投資這是可貸資金需求的主要部分,與利率呈負相關。貨幣的窖藏,儲蓄者以現金形式保留一部分在手中而不是全部貸出的部分。

2、可貸資金的供給來自兩部分

儲蓄是可貸資金供給的主要來源,與利率呈正相關。貨幣供給的增加量,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增加貨幣供給和信用創造來提供可貸資金,與利率呈正相關。

3、利率由可貸資金的供給和需求決定。

(8)可貸資金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擴展閱讀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是新古典學派的利率理論,是為修正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而提出的。實際上可看成古典利率理論和凱恩斯理論的一種綜合。可貸資金論綜合了前兩種利率決定論,認為利率是由可貸資金的供求決定的,利率的決定取決於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共同均衡。

按照可貸資金理論,借貸資金的需求與供給均包括兩個方面:借貸資金的需求來自某期間投資流量和該期間人們希望保有的貨幣金額;借貨資金的供給來自於同一期間的儲蓄流量和該期間貨幣供給量的變動。用公式表示:

DL=I+ΔMD,SL=S+ΔMS (2-12)

其中:DL為借貸資金的需求SL為借貸資金的供給;ΔMD為該時期內貨幣需求的改變數;△MS為該時期內貨幣供給的改變數。就總體來說,均衡條件為:I+△MD=S+△MS。

㈨ 可貸資金利率理論是什麼

可貸資金理論(Loanable—Funds Theory of Interest)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提出來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劍橋學派的羅伯遜和瑞典學派的俄林。該理論試圖在利率決定問題上把貨幣因素和實質因素結合起來考慮,完善古典學派的儲蓄投資理論和凱恩斯流動性偏好利率理論。可貸資金理論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由羅伯森和俄林等提出,認為利率不是由儲蓄與投資所決定,而是由借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點所決定。
構成:
可貸資金供給與需求的構成:可貸資金理論認為,利率不是由儲蓄與投資所決定的,而是由借貸資金的供給與需求的均衡點所決定的。利率是使用借貸資金的代價,影響借貸資金供求水平的因素就是影響利率變動的因素。借貸資金的供給因此與利率成正函數關系,而借貸資金的需求則與利率成反函數關系,兩者的均衡決定利率水平。
按照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當債券需求數量等於供給數量時,債券市場也達到了均衡,即:Bd=Bs 需求量等於供給量的價格P*被稱為均衡價格或市場出清價格,與這一價格水平相對應的利率i*被稱作均衡利率或市場出清利率,此時的資金供給正等於資金的需求。

閱讀全文

與可貸資金理論和流動性偏好理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夏基金有2018年度報告 瀏覽:235
上市再融資概念 瀏覽:542
08325股票 瀏覽:15
萬達融資歷史 瀏覽:596
江蘇省科技貸款 瀏覽:966
上市公司融資 瀏覽:273
菏澤外匯管理局 瀏覽:327
做假資料幫人貸款還不上錢 瀏覽:154
中財所理財產品安全嗎 瀏覽:68
中集電商融資 瀏覽:77
貨幣市場與外匯市場 瀏覽:14
同花順主散資金線指標 瀏覽:56
oppo股票代碼 瀏覽:484
華夏基金旗下的多少只基金 瀏覽:509
電銷理財產品 瀏覽:590
項目融資計劃書模板 瀏覽:626
天弘基金財富經理 瀏覽:859
錢江印染股票 瀏覽:220
創業融資說明 瀏覽:554
信託錢干什麼用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