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諾貝爾到底留下了多少財富,還沒有被分完嗎
諾貝爾死後把當時價值為兩千萬左右的遺產作為諾貝爾獎的資金,而且每年獎勵的其實都是投資的利息,才導致這獎金一直沒有分完。了解諾貝爾獎都會發現,其實這個獎項發出去的金額早就達到了上千萬的金額,為何沒沒有分完?一方面是諾貝爾本身留下的遺產是足夠的多,另一方面是合理的投資讓這筆資金得到了合理的管理,才沒有完全被分完。
主要用諾比爾遺產投資利息而頒發的獎項,自然不會直接分完這筆龐大的遺產。
㈡ 諾貝爾留下多少獎金至今仍在頒發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阿爾弗雷德伯納德諾貝爾的名字正式設立於1895年,並於1901年首次頒發。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盡管諾貝爾留下的財產有限,但是給每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頒發的獎金並不是直接從諾貝爾的遺產中支出的,而是從諾貝爾基金會每年獲得的利息中支出的。不得不說,諾貝爾在逝世之前選擇創立基金會,由職業經理人來管理自己的財產是極為明智的做法。畢竟,錢生錢,基金會每年都有新的盈利,用來頒發諾貝爾獎金的這筆錢自然也源源不斷了。
㈢ 諾貝爾的資產到底有多少
諾貝爾遺產有多少錢
國際在線消息:諾貝爾到底有多少資產,這是連諾貝爾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問題。按照諾貝爾的遺囑,要把他的全部資產變成現金,這本身就是一個牽涉到多國經濟和法律的巨大工程。
經索爾曼等人數年在多國之間來回奔波,終於在1900年對諾貝爾遺產的清理有了一個初步的輪廓。
諾貝爾在各國資產變換為現金後的一個主要清單如下(這是一個在諾貝爾資產變換現金過程中已被大大地貶值和打了折扣的清單):
瑞典5,796,140.00
挪威94,472.28
德國6,152,250.95
奧地利228,754.20
法國7,280,817.23
蘇格蘭3,913,938.67
英格蘭3,904,235.32
義大利630,410.10
俄國5,232,773.45
總計:33,233,792.20瑞典克朗
遺產變換為現金的總額33,233,792瑞典克朗,約為920萬美元。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諾貝爾的這筆遺產確實都是一筆巨額遺產。
根據諾貝爾基金會評選章程規定,一項資金既可以完全由一人獲得,也可以由兩人或多人平均分享。其中,和平獎除了可以頒發給個人、兩人或多人之外,還可以頒發給某一組織和機構。
按章程規定,獲獎者每年除了可以獲得當年頒發的那份數額可觀的獎金之外,還可以獲得一枚金質獎章和一份獲獎證書。由於諾貝爾基金的主要基金每年是變化的,其基金所得純收入也就每年有所不同,因此每年的每項獎金數額也就各不相同。例如,1901年第一次頒獎時,每項獎金的數額約為15萬瑞典克朗,約合4.2萬美元。此後,由於在債券、股票、房地產等方面的投資獲利,諾貝爾基金不斷增值積累,其獎金金額也在逐年增長。80年代之後,每項獎金的數額增加到100多萬瑞典克朗。到了90年代,每項獎金數額又有較大增長。例如,1993年每項獎金為670萬瑞典克朗,當年的這一數額約合84萬美元。又如,1996年的每項獎金已增加到740萬瑞典克朗,當年的這一數額約合112萬美元。
兩次獲諾貝爾獎的人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人一生能獲一次諾貝爾獎就可謂功成名就,不虛度此生了。能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說絕無僅有,也可謂真正意義上的鳳毛麟角。
這樣的「鳳毛麟角」全世界只有數得著的幾位:
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人,因發現放射性物質和發現並提煉出鐳和釙榮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11年的化學獎。
美國物理學家巴丁因發明世界上第一支晶體管和提出超導微觀理論分獲1956和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美國化學家鮑林因為將量子力學應用於化學領域並闡明了化學鍵的本質、並致力於核武器的國際控制並發起反對核實驗運動而榮獲1954年的化學獎和1962年的和平獎。
英國生物化學家桑格由於發現胰島素分子結構和確定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及結構而分獲1958和198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獲諾貝爾獎的夫婦
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法國科學家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夫婦。
獲1935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法國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夫婦。
獲194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科里夫婦。
獲諾貝爾獎的父子
共同榮獲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布拉格父子。
分別榮獲1906年和193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湯姆遜父子。
分別榮獲1929年和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奧伊勒父子。
分別榮獲1922年和197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玻爾父子。
分別榮獲1924年和198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西格巴恩父子。
獲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
榮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
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丁肇中。
榮獲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遠哲。
榮獲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朱棣文。
榮獲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崔琦。
諾貝爾科學獎女性獲得者
瑪麗·居里:1903年、1911年分別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
伊倫·約里奧·居里:1935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柯里:1947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梅耶:196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霍奇金:1964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雅洛:1977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麥克林托克:1983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萊維·蒙塔爾奇尼:1986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埃利昂:1988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努斯萊因·芙爾哈德:1995年獲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姍姍來遲的諾貝爾獎
楊振寧、李政道是幸運兒。令人羨慕的不僅是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獎,更令人羨慕的是他們的工作在驚人短的時間內贏得了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可,從論文發表到獲獎只有一年時間。
一年之內就獲得諾貝爾獎,這簡直是奇跡。可惜的是,絕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沒有他們這么幸運。
如蓋爾曼獲得諾貝爾獎時,國際物理學界相繼發表文章認為,這是等了6年多的事情。所以,1969年,諾貝爾獎委員會公布結果時,物理學家們沒有表現出格外熱情歡呼的姿態,因為6年來大家一直認為「今年的諾貝爾獎應該授予蓋爾曼」。
等待五六年還算是比較短的。倫琴,1895年就發現了X射線,1901年才得獎;貝克勒耳,1896年發現天然放射性,1903年才得獎;1902年,盧瑟福發現一系列放射性元素,1908年才得獎;阿爾瓦雷斯,1960年發現基本粒子的共振現象,1968年才得獎;薛定鍔,1926年建立了量子力學,1933年才得獎……
等待十年八年的也比比皆是。如能托斯,1912年發現熱力學第三定理,8年之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玻爾,1913年提出了原子結構的量子軌道理論,直到1922年才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勞倫斯,1931年製造了第一台迴旋加速器,1939年才獲獎;西博格,1941年證明鈈的存在,1951年才得獎……
等待十幾年、二十幾年乃至三十年的也不稀罕。如研究黃熱病的南非科學家馬克斯等待20餘年,於1951年獲得諾貝爾獎。對於物理學獎得主泡利來說,諾貝爾獎也是遲到的喜訊。從他發表獲獎論文到獲獎,間隔了不平常的21年;科赫從發現結核病菌到獲獎等了23年;發現宇宙射線的赫斯,等待25年才獲獎;貝斯久等29年,於1967年獲得了物理學獎。相比之下,佛里斯更慘,等待了半個多世紀:1919年就發現了蜜蜂跳圓圈舞,1925年發現跳搖尾舞,直到1973年才獲得諾貝爾獎;早在1931年,「熱力學第四定理」的發現者拉路斯就發表了論文,但是直到40年代才被人接受。37年後即1968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才授予他化學獎;1911年勞斯就公布了腫瘤是由病毒引起的偉大發現,但是一直沒有引起諾貝爾獎委員會的關注。導致勞斯直到85歲才獲獎。
蘭德斯坦,23歲獲得博士學位,33歲發現了人類的ABO血型,那是1901年。直到1930年,即29年後,諾貝爾獎委員會才將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蘭德斯坦,此時他已經62歲。波恩早在28年前就發表了獲獎論文(關於波函數的統計分析)。當他獲獎時激動地說了這樣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壓倒多數的物理學家都承認我的波函數統計分析,但是也有不承認的,諸如像普郎克、愛因斯坦、薛定鍔等著名科學家,因此,我的這項研究成果足足等待了28年才獲得諾貝爾獎。」為了迴避科學家之間的爭論,諾貝爾獎委員會採取了延遲授獎的辦法。1946年化學獎得主薩姆納、1953年化學獎得主赫爾曼、1970年物理學獎得主阿爾芬等等都為此經歷了超長的等待期。
影響我們生活的諾貝爾獎
-1913年荷蘭實驗物理學家昂內斯,他在1908年首次發現低溫條件下的某些金屬有超導現象,並由此開拓了低溫物理學和超導物理學這些新的物理分支,從而獲得當年的物理學獎。
-1921年1910年,索迪最先提出了同位素概念,次年他又提出了同位素假說,即同一種化學元素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變種存在可能是元素存在的普遍現象。索迪還在實驗中獨立發現過一些元素的40多種同位素。這樣,他就獲得了192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23年糖尿病也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頑症。1922年,蘇格蘭生理學家麥克勞德和加拿大醫葯學家班廷,同時發表了用胰島素治療糖尿病的論文。這一消息立即在西方醫學界引起巨大轟動。在此之前,他們兩人都已經過一系列中間實驗,用他們所提取的胰島素在控製糖尿病的病情方面取得成功。這樣,他們兩人也就共同分享了192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1930年印度實驗物理學家拉曼發現可見光的類似於康普頓效應的「拉曼效應」。他因此獲得1930年的物理學獎,也因此成為第一個獲得這一獎項的亞洲人。
-1934年美國核化學家尤里是以核化學成果獲獎的另一位著名的核化學家。1931年,尤里首先發現一氫的同位素重氫。重氫就是氘,而氘的氧化物也就是重水。重氫的發現對於核裂變反應和氫核聚變反應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於鈾核裂變而言,重水可做鈾核裂變的減速劑。對於氫核聚變而言,氘又是可用作熱核反應的重要能源。正是由於重氫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技術意義,尤里也就獲得了193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1935年1932年,盧琴福的學生和助手查德威克在實驗中發現了穿透力很強的中性粒子,中子的發現,一方面打開了人類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的大門,另一方面又為人類進一步進行人工核反應研究提供了更有效的實驗手段。查德威克也就因此獲得1935年的物理學獎。
-1938年義大利實驗物理學家費米在羅馬大學改用中子進行人工核反應。當他用中子對當時已知的92種元素逐一進行轟擊實驗時,不但發現了許多元素的同位素,而且發現了著名的慢中子效應,即經過石蠟減速之後的慢中子更能引起人工核反應。正是由於這一重大實驗發現,費米獲得193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為後來核能技術的開發奠定了初步的技術基礎。
-1939年美國的勞倫斯,在1932年設計並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迴旋加速器。這種加速器既可用於核物理實驗,也可用於早期的粒子物理實驗,他因此單獨獲得了193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9年1935年,多馬克發表了有關葯物的實驗報告之後,立即引起了一系列磺胺類葯物的發明。這樣,磺胺類葯物就成為人類征服鏈球菌感染的各類疾病的有效葯物。1939年,由美、法、英等國醫學家提名,多馬克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當多馬克回信表示願意受獎時,希特勒的蓋世太保卻逮捕了他。這樣使得多馬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才前往斯德哥爾摩正式領獎。
-1945年在磺胺類葯物發明之前,青黴素早已在1928年由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1938年,牛津大學的病理學家弗洛里和病理化學家錢恩等人合作進行青黴素的開發研究,終於在1940年研製成功最初的青黴素製品。在經過一系列的動物中間實驗之後,證明青黴素對葡萄球菌、鏈球菌等細菌感染的疾病確實具有特殊療效。1941年,青黴素投入臨床使用獲得成功,1943年實現工業化生產。
1945年,諾貝爾基金會把當年的醫學獎授給了發現青黴素的三位元勛: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他們三人作為生命衛士所建樹的偉大功勛,將永遠是一座立於全人類心中的巍峨豐碑。
-1952年除了青黴素三元勛之外,另一位被人們永遠懷念的抗菌素元勛是發現鏈黴素的美國微生物學家瓦克斯曼。1939年,瓦克斯曼從土壤中發現了一種鏈絲菌。經過實驗研究,他發現鏈絲菌對於結核桿菌具有強有力的抑制和殺傷作用。結核桿菌是引起肺結核等疾病的病菌,而當時已投入臨床使用的青黴素對結核桿菌不起作用。這樣,鏈黴素的發現與發明,便成了治療結核的有效抗菌素,瓦克斯曼也因此獲得195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1954年1948年,美國醫學家恩德斯與他的兩名助手韋勒和羅賓斯合作,成功地發明了在試管內培養小兒麻痹症病毒的簡易方法。正是以恩德斯等人的方法為基礎,美國病毒學家索爾克和薩賓先後培養出了預防小兒麻痹症的「索爾克疫苗」和「薩賓疫苗」。自此之後,人類才算走出了小兒麻痹症的陰影。為了表彰恩德斯、韋勒和羅賓斯所作的開拓性貢獻,1954年度的諾貝爾醫學獎授給了他們三人。
㈣ 為何當時只有幾百萬美元的諾貝爾獎金至今還沒用完
對於喜歡鑽研創造的人來說,一生當中最極致的追求莫過於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一個國際公認的大獎。之前我國在該獎上面多次有提名,但是一直沒有人真正拿到諾貝爾獎,可見其評選難度有多大。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2015年我國又有一人獲得了諾貝爾獎,她是一位女科學家,叫屠呦呦。
當拿到獎杯之時,她激動得親了又親,自己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全人類的肯定,而且還為國人爭光,確實挺讓人敬佩的。諾貝爾獎除了有獎杯之外,還有證書以及一份較為豐厚的獎金。
只是讓大慧感到好奇的是,這個獎金已經發了100多年,而且越發越多,為啥直到現在還沒有被發完呢?諾貝爾哪裡來的這么多錢?
圖片:諾貝爾獎資料截圖
不得不說諾貝爾的精神非常偉大,而那些為了諾貝爾獎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而辛苦付出者同樣非常偉大。這是一項關乎人類發展的大事業,感謝那些為這項事業而辛苦付出的人,對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如果你也足夠的錢,你是否會在臨終前捐贈一部分用於諾貝爾獎獎金的頒發使用嗎?
㈤ 諾貝爾留下了多少財產,獎金發了一百多年,難道還沒用完嗎
諾貝爾當初是炸葯的發明人,他為了研究炸葯可以說是付出了很多多次,在研究炸葯的時候發生爆炸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家庭,甚至是自己都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但最終他成功了,所以他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把自己的這一部分錢建立了一個諾貝爾獎,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獎勵那些優秀的科學家。
諾貝爾獎在剛開始的時候當然也沒有現在這么大的影響力,主要是在歐洲,不過後來在官方政府的宣導之下吧,越來越多的人承認了諾貝爾獎的地位,以至於到現在很多人認為拿了諾貝爾獎才是真正厲害的科學家,這種想法是有失公允的,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歡諾貝爾獎,比如特拉斯就曾經多次拒絕諾貝爾獎的授予。
㈥ 諾貝爾到底留下了多少的財富
應該是留下了巨大的財富的,以及會有專門的資金規劃的
㈦ 諾貝爾獎已發了119年,至今仍有餘錢,諾貝爾究竟留了多少遺產
諾貝爾獎一直被視為各個領域的最高獎項,它的獲獎者必須是公認的「世界上在6個領域中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所以諾貝爾獎也一直被認為是人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之一。從設立至今,諾貝爾獎已經授予了919位個人和24個團體,這背後的榮光都離不開一個人的貢獻——諾貝爾獎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
能夠將一支基金運作百年以上,諾貝爾基金的確可以說是理財有方,如果這支基金能夠一直安穩地運行下去,那麼諾貝爾獎再發下一個百年也是沒有問題的。
㈧ 諾貝爾獎開設至今已有120年歷史,為何獎金不見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2020年9月24日諾貝爾基金會主席拉爾斯·海肯斯滕表示2020年諾貝爾獎獎金將增加至1000萬瑞典克朗(約110萬美元),這比2019年的獎金又增加了100萬瑞典克朗。
可以說,有了這兩個因素的保駕護航,諾貝爾基金會的投資基本是穩賺不賠,甚至是大賺特賺。
據相關數據顯示,目前諾貝爾獎金池中的財富已經積聚了至少40億瑞典克朗,如此龐大的財富足以維系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諾貝爾獎金的發放了。
㈨ 諾貝爾獎已頒發124年,為何至今仍未花光,諾貝爾留下了多少錢
諾貝爾獎不用說或許每個人都知道,它的名字是根據著名化學家、發明家諾貝爾所命名的。諾貝爾獎初期一共分為五個獎項,分別是:化學獎、和平獎、物理學獎、生理學或者醫學獎以及文學獎,在1969年起瑞典中央銀行對諾貝爾獎設立了一個新的獎項,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六個獎項是頒發給對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人士。
諾貝爾的獲獎者皆是精英,說的上是天才,也不必說什麼天才與生俱來,雖說有時候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但要知道大部分的才能還是與自己後天的勤奮、刻苦勤奮不放棄地鑽研息息相關。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