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俄石油協議誰簽的
什麼時候的
❷ 石油價格為何一漲再漲
石油價格的猛漲,關繫到全球各個國家政治、經濟、生活、軍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問題,而石油價格的漲落牽動著世界的每一根神經,由此也演繹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故事。
石油,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血液」。在今天這個發達的時代,石油已經像血液一樣維系著社會生活的運轉、經濟的發展甚至政治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英國石油專家彼得稲·奧得爾曾這樣論斷:無論按什麼標准而言,石油工業都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行業,它可能是惟一牽涉到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國際性行業。面對越來越緊缺的石油,各國都做出的積極的應對。但人們在採取措施的同時,是否真正的明白石油危機背後的真相。
全球頻頻爆發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是由於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危機的出現,人類開始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其成員國阿拉伯在當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石油價格由原來的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1978年,在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伊朗的政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的情況下,再一次引發的石油危機。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這造成了油價動盪和供應的緊張。與此同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從每天生產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這次危機成為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下跌2%。為此,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並使世界石油價格逐漸穩定下來。
除了這三次大的石油危機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這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沖擊。可見,石油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也正是由於石油在人類社會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對全球能源資源的爭奪,正在塑造著新的戰略聯盟,而舊有力量也將被重新洗牌。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出,石油資源已經成為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背後無不存在著深刻的能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由石油引發的沖突已經有無數起,並且大多數還演變為武裝沖突。伴隨著石油資源的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也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在2004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這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會使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個百分點。不斷攀升的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使家庭在能源支出方面大大增加,而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增加,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受之影響更大。在居高不下的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首次爆發石油危機後,民眾第一次意識到石油短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今天的中國同樣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石油危機」。
2004年,高昂的油價問題似乎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石油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威脅絕非危言聳聽。在200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3個月中,中國僅進口石油一項的外匯損失就高達3億美元。甚至有專家預言,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將因能源短缺而被迫中斷。石油儲備將是一個昂貴的過程。為維護國家石油安全,中國正在有計劃地建立石油儲備制度,逐步發展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中國四大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已經開建,分別為浙江鎮海、杭州灣附近、山東黃島、廣東大亞灣。整體體系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建立石油儲備基地的硬儲備;另一個是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軟儲備。
美國能源信息部發布的「2007年12月份短期能源前景」報告顯示,預計全球兩年原油的平均需求量將達到創紀錄的8716萬桶/天,在兩年的水平上增加138萬桶/天,增幅為1.6%。此前一月預期為增加146萬桶/天,預期增幅為1.7%。
報告還預計,美國2月原油需求為2100萬桶/天,比以前原油需求高24萬桶/天,增幅為1.2%。預計美國兩年原油需求增幅為0.3%。全球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平均將達到8744萬桶/天,比兩年同期增長2.1%,美國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比一月之前的預期增加3萬桶/天,比去年同期增長1%,達到2099萬桶/天。這些驚人的數字,無不在向人們警告,人類將會面臨能源危機。
人類對能源的爭奪戰,使世界面臨著能源危機。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縱觀全球,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世界能源危機是人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的蘊藏量也並不是無限的,容易開采和利用的儲量已經不多,剩餘儲量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到一定限度就會失去繼續開採的價值。在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導的條件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改變,就可能會引發能源危機。
石油價格的上漲,最後都將影響到終端消費品上,通貨膨脹的上升將會抬高中央銀行的利率,從而使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加,加劇經濟蕭條。石油價格上漲是一場陰謀,從國際方面來看,油荒被人為誇大。隨著美元的持續下跌,世界范圍的貨幣泛濫,導致以石油為代表的實物資產接連跳空上漲。
在人類對石油能源的無休止的掠奪下,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危機的接連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並開始引起國際輿論對世界「能源危機」問題的關注。因此,地球是「不平」的,石油能源危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人甚至預言:世界石油資源將要枯竭,能源危機將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危機,我們人類如果再不做出重大努力去合理地利用和開發各種能源資源,那麼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會面臨能源短缺的嚴重問題。
❸ 原油價格大跳水,國內油價會怎麼樣
美國著名外交家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曾經說過:「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
2020年3月9日,國際原油市場面對突如其來的集體「跳水」,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一度大跌31%,原油價格降至32.14美元/桶;美國WTI原油期貨最大跌幅達33%,原油價降至27.59美元/桶。但在隨後的3月11日,經歷突然暴跌的美股市場反彈回升,原油價格得以穩定。而如此大起大落的油價波動則源於3月6日的一場石油大壕之間的談判。
石油之所以能被稱為液體黃金,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它有著極高的利用價值,其衍生產物能夠串聯在全球經濟命脈中,因此它的價格高低也在影響著全球經濟的走向。但對於我們這樣一個原油進口大國而言,穩定的原油進口量才是關鍵所在,因此也有了之前的中俄石油供應協議和與伊拉克用鐵路換石油的舉動。不過對於與石油產物緊密相連的汽車行業而言,原油價格的浮動對於它們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帶來的可能是機遇,也可能是打擊。
(文章配圖來源網路,侵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❹ 有誰知道2014年中俄石油4000億大單,天然氣3000億大單的價格
中俄簽署了30多份涉及到各領域的合作協議,獨不見天然氣購銷合同。「坦率地說,我原抱著不樂觀的態度。」邢廣程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在簽約前一天,中石油發言人毛澤峰的話稱:「我們不會簽協議。目前進口價格和國內銷售價格背離,我們進口天然氣一直在虧錢,不能再虧了。」
不過,中石油的進口天然氣業務確實一直在虧損,幾乎成為拖累中石油業績的最大負擔之一。據悉,中國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到岸價格為2.5元/立方米,中國政府規定西氣東輸天然氣均價為1.27元/立方米。
俄羅斯方面在之前的談判中一直希望,出口到中國的天然氣按照歐洲高達400美元/千立方米的價格計算,而中國則希望參照中亞235美元/千立方米的價格商議。
❺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戰略調整的背景
從冷戰後的地緣政治格局看,俄羅斯的國際安全環境不容樂觀。在歐亞大陸,西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極力向東擴展,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東面,美日聯盟不斷強化———從純粹防禦性質發展到帶有一定程度的向西進攻態勢;南面,美、日、歐以中東為基地,逐步向中亞推進,直指俄「心臟」。面對如此強大的壓力,俄羅斯只有調整能源戰略,施展能源外交,才能加強其在國際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在俄羅斯領導人眼裡,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場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地緣政治影響力,石油天然氣不僅是出口換匯的商品,同時還是推行對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首先,從政治角度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混亂,經濟衰退,無論是政治影響力還是經濟實力,都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因此,重振俄羅斯雄威成為政府的當務之急。俄羅斯政府制定了優先發展與獨聯體國家關系的對外政策,穩住歐洲,在此基礎上開展以西方為主,兼顧東方的雙頭鷹外交政策。石油天然氣是普京施展其富國強兵戰略的重要資金來源,石油外交更是普京打造新時代俄羅斯外交空間的王牌。在俄羅斯石油外交的版圖上,歐洲是俄羅斯能源的傳統出口市場,歐盟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中分別有16%和41%來源於俄羅斯。利用石油合作換取歐盟對其國內基礎設施、工業生產的投資,密切俄歐關系,是俄羅斯近期的主要目標。這體現在《俄羅斯2020年前的能源戰略》中,俄羅斯將歐盟放在優先的油氣合作夥伴的位置。普京在2004年也曾明確表示:建立俄歐統一經濟空間是「俄在歐洲方向的主要任務」,當前的工作重點也是加速與歐盟的全面合作,盡快實現與歐盟的「大歐洲」計劃。所以俄歐之間的油氣合作比之中俄油氣合作更具有優先地位。此外,俄羅斯對中國始終有一種不信任感,擔心中國強大後會對其安全造成重大威脅。這種擔憂在俄羅斯決策層中很有市場。美國外交委員會副主席IlanBerman認為,普京已經意識到日漸強大起來的中國終將成為俄羅斯的戰略競爭對手,在修建通往中國的原油管道問題上需要慎重考慮。而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地方政府,在石油管道問題上向俄聯邦政府施壓,也是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受阻的一個不可忽視因素。例如,在2003年5月13日,俄總統駐遠東全權代表普利科夫斯基曾召開聯邦區州長聯席會議,向普京上書「遠東州長聯名信」,要求鋪設「安納線」。此外,俄羅斯的媒體經常報道中國對俄羅斯的人口壓力以及未來有可能出現的中國對俄羅斯的擴張,使得俄羅斯社會民意對中國存在戒心。
近年來,俄羅斯國力逐漸恢復,推行「能源外交」實現國家復興的戰略日漸明確。在政治關系明顯改善的背景下,俄羅斯積極擴大同美國在石油市場上的合作,為「新戰略夥伴關系」充實經濟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俄羅斯還努力擴大同歐洲的傳統能源合作。不可否認,石油生產及出口的增加將擴大俄羅斯的政治迴旋餘地。能源對於俄羅斯參與國際合作的保障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俄羅斯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外,還擁有相對發達的基礎科學、尖端技術資源,而且仍然保持著雄厚的人才資源和教育潛力。如因政治動盪引發石油危機,俄羅斯很可能通過增加出口來平息危機。這不僅有助於擴大石油出口,同時還將給俄羅斯與西方關系帶來深遠影響。
其次,從經濟角度看,石油和天然氣出口是俄羅斯現階段經濟復甦和增長的支柱。近幾年,得益於世界石油價格居高不下,俄羅斯經濟快速復甦,並連續5年穩定增長。然而,俄羅斯國內東部與西部之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俄羅斯東部地區盡管資源豐富,但是經濟發展明顯落後於西部地區。利用西伯利亞和遠東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積極促進西伯利亞和遠東加入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通過和亞太地區國家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拉動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經濟的發展,是21世紀俄羅斯經濟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因此,基於經濟的考慮,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必須既能夠有效帶動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還要符合俄羅斯長期能源戰略。俄羅斯當局認為,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對能源迫切的巨額需求的確可以保證俄羅斯開拓亞太市場的能源戰略,但是中國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低下,中俄石油天然氣合作可以極大地滿足中國對能源的需求,對於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經濟發展的帶動能力卻相當有限。對此,俄羅斯媒體也有報道。俄羅斯《獨立報》在2004年1月20日刊登了一篇文章《為了避免中國擴張,俄羅斯需要變成中國的原料附庸嗎?》。該文稱:中國正在大量吸納資源以保持經濟增長,俄羅斯豐富的資源可能成為中國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不論擴張是通過政治、金融、經濟還是移民手段,都將使俄羅斯成為中國的能源附庸。
俄羅斯以石油天然氣的出口為主的對外貿易出口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深重。自1997年8月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市場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俄羅斯亦未能倖免。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亞洲一些國家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減少,使國際石油天然氣價格大幅度下跌,這對於以能源部門作為支柱產業,其出口佔俄羅斯出口2/3並為俄羅斯主要外匯來源的俄羅斯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隨著整個經濟的復甦,同時又得益於世界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等有利因素,近幾年俄羅斯石油業發展迅速。「9·11」事件後俄美能源關系迅速發展,伊拉克戰爭背後的能源因素和石油管道路線之爭都表明了能源因素對新世紀國際政治經濟關系的重要影響。在這種國際背景下,俄羅斯只有積極調整能源戰略,使之適應國際環境,才能獲取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趨勢。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工、農業生產均下降50%以上,生產投資逐年減少,外債、內債交織在一起,使俄羅斯經濟陷入長期衰退之中。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對經濟部門的投資減少了80%,其中對固定資產的投資減少了70%,俄羅斯經濟的物質基礎正在受到破壞。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有清醒的認識,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一文中指出:「俄目前面臨著十分復雜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整個90年代俄國內生產總值幾乎下降了50%,其總量僅相當於美國的1/10,中國的1/5。」
長期以來,俄羅斯歐洲部分一直都是俄羅斯東部地區的能源主要輸出地。蘇聯解體後,東部地區經濟陷入危機,各種原材料的開采量下降以及運費上漲等原因造成東部資源輸出量減少,嚴重製約了歐洲部分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恢復,俄羅斯歐洲部分資源日益枯竭,其經濟發展更加依賴於東部地區資源的開發。因此,現階段俄羅斯對東部地區自然資源的開發更為迫切。當前,俄羅斯正處於一個復雜的政治、經濟環境中,出於經濟和國家安全上的考慮,大力開發東部地區的能源資源是一項明智之舉,也是擺脫經濟困境的捷徑。
能源是俄羅斯的優勢資源。俄羅斯擁有世界石油資源的13%,天然氣資源的45%。不過同其他經濟部門一樣,俄羅斯石油工業也經歷了一個從衰退到爬升的痛苦過程。1991年至2000年這10年間,石油產量從4.6億噸下降到3.23億噸,開采能力下降了2.82億噸,鑽探規模減少了2/3。近幾年俄羅斯石油業才重現生機。石油天然氣工業是俄羅斯經濟主導部門和出口創匯的重要基礎。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工業約占工業產值的12%,佔俄羅斯聯邦收入的40%,佔俄羅斯出口總額的60%。
俄羅斯國家財政和經濟狀況極易受到石油價格波動的影響。世界石油價格每變動1美元,俄羅斯的國家預算就會出現大約10億美元的變化。對俄羅斯來說,石油就是經濟和財政收入的晴雨表。世界能源價格的上揚,刺激了俄羅斯能源的生產出口,成為了俄羅斯經濟復甦和國力增強的重要因素。經濟轉軌以來,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與經濟危機條件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需求密不可分,俄羅斯的產業結構調整不僅要考慮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而且應服從於經濟轉軌中的反危機任務。俄羅斯外債負擔沉重,正處於還債高峰期,經濟現狀不堪重負,還談不上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重大調整。就俄羅斯近些年的經濟狀況來看,增進能源生產,擴大能源出口,增加外匯儲備,提高還貸能力,已成為其經濟復甦的主要出路之一。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工業比較發達,是最有競爭力的部門,也是其支持產業部門。在俄羅斯國內需求不足、必須靠出口帶動經濟走向穩定以至擺脫危機的情況下,俄羅斯政府利用以石油天然氣為代表的燃料能源工業為結構改造的龍頭,通過提高該部門的設備創造水平,一方面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其產品的技術含量,另一方面帶動作為工業骨乾的整個及其製造業獲得根本革新和發展的需要。
蘇聯解體後不久,俄羅斯就開始制定中長期的能源發展規劃與戰略,分別經歷了1995年、2000年和2003年三次大的修改。2003年年底以來,特別是2004年後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俄羅斯政府對其能源法規、政策以及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思路作了較大的調整。2000年俄羅斯就編制了《2020年俄羅斯能源戰略的基本原則》,2001年又在原部長卡柳日內的主持下編制了《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綜合體發展構想的基本原則》。為了確保俄羅斯政府對石油天然氣資源的控制權,俄羅斯還通過各種途徑將能源企業國有化,並限制國外資本對能源企業的投資。例如,2006年7月初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通過的《俄羅斯聯邦天然氣出口法》就規定,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業務將全部由國有公司承擔,這部法律實際上確立了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對本國天然氣出口的壟斷地位。
根據俄羅斯推出的新世紀國際能源發展戰略,俄羅斯仍將以能源為杠桿加強其在世界的地位,利用能源因素發展與世界各國能源、經濟組織的合作關系,對能源、經濟等問題施加影響,提升其在中東、歐洲,特別是在亞太地區的分量,今後俄羅斯燃料和能源部門的主要出口戰略將傾向於進入亞太地區市場,即開發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新石油天然氣,拓寬出口渠道,保證石油天然氣產品出口安全。
俄羅斯能源戰略規定,2020年以前的中期發展戰略目標是:保障擴大再生產,滿足國內需求,合理開采已探明資源,加強運輸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出口,擴大在國際市場的存在。為此,俄羅斯的國家政策重點將轉向以下幾個方向:改善投資環境,在新採油區修建石油管道,支持中小石油公司發展,積極介入世界石油市場,更多地參與其他國家的石油項目。
❻ 油價下跌對中國與俄羅斯簽訂的合同有什麼影響
有影響,而且很大
毛子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由三家國有公司壟斷,俗稱三桶油
2014年9月25日,俄羅斯政府副總理德沃爾科維奇在莫斯科表示,俄羅斯與中國的天然氣合同還存在分歧,俄羅斯天然氣股份公司要求的中方預付款未達成協議。俄羅斯向中國輸送天然氣項目尚存在不確定性。外界估算供氣價格每千立方米350至380美元。2014年5月21日,在兩國首腦努力下,在俄羅斯面對國際制裁的政治經濟壓力下,中俄兩國終於簽署了價值4000億美元的天然氣合同。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合同期30年。
隨後在2014年5月底還簽署了價值250億美元的天然氣輸送管道合同。根據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副總裁亞歷山大·梅德韋傑夫6月18日在莫斯科透露的消息,該公司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就250億美元供氣預付款事宜達成協議。中石油將在俄氣對華供氣前,向後者支付250億美元預付款,但支付細節尚未敲定,俄氣將在4至6年內實現對華供氣,初期的對華供氣可以完全由東西伯利亞的恰揚金氣田和科維克金氣田實現,以後視供氣量再其他氣田。
中方認為250億美元的天然氣預付款包含在管道項目合同里,但是俄方堅持先交錢再輸氣,管道項目只用來修管道,預付款還要另外再交。
現在,天然氣供氣項目暫時又停下了,俄國人的信用,你懂的
❼ 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多少美元一桶
石油價格是浮動的,沒有固定;中俄石油合同中規定了價格計算公式,有幾個變數內,有國際容價格、運費成本、出口關稅等多個系數;俄羅斯石油2012年的出口均價為每桶100美元,根據中方和俄羅斯幾年前簽訂的協議,俄方石油公司獲得中方貸款(注意,是貸款,有利息),提供一定數量的石油,並有一定的價格折扣(各種新聞從1.5美元每桶到十多美元每桶都有,具體數字不明,但總之是有折扣的);但是近來分歧不斷,關於油價計算仍在不斷談判中。
❽ 用數據說話,中俄簽訂的原油價格真的很貴嗎
2014年12月,中俄復簽訂原油合同時,世界制原油價格剛剛下跌到60美元附近。
以俄羅斯的強勢作風、中國當時能源弱勢地位看,合同價格在90美元的可能性很大。(因為10月布倫特原油期貨交割價是86.76美元/桶。)
當然,如果用期貨做對沖的話,損失可能會小一點。
主要是戰略上中俄結盟的考量。
❾ 中俄石油合同 為什麼要預付700億美元款
這種長期的大合同,價格與市場同步的同時有折扣,也叫優惠價。買方預付資金的好處是:合同的賣方如果出現毀約與交貨量不足的時候,就要向買方進行一定數額的賠償。
❿ 中俄石油協議價格是實時市場價
在最近的全球媒體「中俄石油合作協議」無法用語言來出現的頻率比這些話,更吸引人們的眼球。
年2月17日,兩國簽署了中俄能源合作協議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俄羅斯承諾在未來二十年,提供3億噸石油到中國,以換取中國向俄兩家石油公司20 - 五十億美元的貸款。該消息一經發布,就這一事件在世界媒體的迅速熱鬧。
最大單一油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世界羨慕,石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面對不斷增長的資源戰爭,面臨可能出現在世界石油市場上,中國和俄羅斯正在建立自己的多元化的石油和天然氣戰略的一個嚴重的伊拉克局勢及其後果。與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合作,以加強中國石油方面和天然氣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俄羅斯需要的利益。這顯然是一個雙贏的戰略,使西方羨慕。美聯社
17日報道,俄羅斯和中國在北京簽訂了二十五個十億美國價值的大型能源協議,美元今天。因此,中國將確保在未來二十年中,石油供應從莫斯科。作為回報,俄羅斯獲得所需的貸款。
引用的觀點石油分析師的觀點,說:「這項協議是至關重要的俄羅斯石油公司的協議,以讓有關企業融資
他們
..面臨的選擇是非常有限的一些救濟。 「
有媒體報道,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俄羅斯尋求擴大其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之際,國家同意提供二十年的中國石油,作為回報,中國將twenty-five十億美元提供貸款。
- 俄羅斯通過管道的建設目前正在尋求使液化天然氣的運輸,2012主辦APEC峰會等,以擴大其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
西方怕肥東方國際玩具時,中俄簽署石油大單,第一次西方媒體曾報道,有報告清楚地表明,中國和俄羅斯,或影響西方的利益之間的能源合作表示關注情緒。
「參考消息」報道,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報道,在莫斯科,烏拉爾西伯利亞投資銀行首席策略師克里斯·威弗說,如果不減少出口到西方,俄羅斯現在無法向中國運輸這么多的石油。
對此,有分析人士警告說,由於俄羅斯的石油產量今年,面對不斷下降的問題,俄羅斯可能原本轉移到原油出口到中國西部。
到報告還稱,該協議緩解了兩國國營能源巨頭俄羅斯的融資需求,而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獲得了重要的和有保障的石油供應,促進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