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資產評估裡面存貨增值原因有哪些
原因很多,例如:存貨盤盈引起的增值;以前年度低成本購進的存貨,隨著物價上漲,對可繼續使用的存貨形成增值;企業對存貨的攤銷過快,如新購近的辦公傢具、用具按55攤銷,如果評估基準日距入賬時間很近,就會形成評估增值,總之在評估時要具體事具體分析,不輕易作出判斷
存貨增值怎樣入賬:
新企業會計准則規定:「各種存貨應當按取得的實際成本記賬」。存貨實際成本的構成,因存貨的取得方式而異:
(1)購入的存貨。購入存貨的成本是指采購成本,通常包括:
①買價。指購入存貨發票上所列的貨款金額,不包括應負擔的增值稅(小規模企業除外)。
②運雜費。包括運輸費、裝卸費和運輸保險費。
③途中合理損耗。
④整理准備費。
⑤交納的稅金。指應由買方支付的稅金,如進口關稅等。增值稅是否計入存貨成本,要看其按稅法規定是否能作為進項稅額抵扣,不能作為進項稅額抵扣的要計入存貨成本,可以抵扣的計入「應交稅費」賬戶而不計入存貨成本。
(2)自製的存貨。其實際成本包括自製過程中實際發生的直接材料費、直接人工費、其他直接費用和應分攤的間接製造費用。間接製造費用應以合理的標准分配給有關的成本對象。
(3)委託外單位加工的存貨。其實際成本包括:加工過程中耗用的材料或半成品的實際成本、加工費和往返運雜費及應負擔的稅金。
(4)接受捐贈的存貨。接受捐贈的存貨按照發票賬單所列金額加企業負擔的運輸費、保險費、繳納的稅金作為實際成本。無發票賬單的,按照同類存貨的市價計價。
(5)投資人投入的存貨。投資者投入的存貨按投資協議確定的價值或者評估確認的價值作為實際成本。
(6)盤盈的存貨。盤盈存貨按照同類存貨的實際成本入賬。
❷ 今年為什麼各種中葯材價格都下滑呢
因為發改委干預了,且中葯材價格前一段的上漲是人為炒做,因此價格的下滑是必然的趨勢。
❸ 為什麼中葯越來越貴
中醫葯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中葯的價格持續上漲,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大體上有幾個方面:
政策對中葯企業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劣質中葯被逐漸淘汰,部分拿中醫招搖撞騙的人惡意抬價。首先說政策對中葯企業的要求:早在十幾年前,中葯企業是非常好做的,直接從小作坊購進農戶自己加工好的中葯,然後一包裝,轉身成了自己的產品,也不檢驗,直接銷售到過葯店,醫院和葯廠。但是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中葯企業已經無法繼續這種不合規格的操作,他們必須自己采購員。葯材自己蒸,切,煮,炒,然後還必須檢驗合格之後,才能銷售,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企業自己的生產成本,所以說,正規葯廠出產的中葯價格比小作坊的價格高很多,原因就在此。劣質中葯被逐漸淘汰,隨著市場監管不斷的嚴格,很多的農戶小作坊逐漸的被淘汰,小作坊加工出來的中葯價格會比較便宜,但是質量得不到保證。取消小作坊,直接導致很多診所只能從正規葯廠購物,那麼,患者拿葯的時候,花的錢就會更多,這是個連鎖反應。俗話說:
葯材好,葯才好。期待我們的傳統中醫文化繼續的治病救人,發揚光大。
❹ 為啥中醫葯如此昂貴中葯成本真的高嗎
為什麼看中醫的人越來越少,中葯卻越來越貴?原因其實很簡單。
中醫葯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不相信或者是徹底否決這種傳統醫學,但是,不論這種爭議如何發展,中葯的價格貌似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仍然一路高歌,拿幾服葯,動輒幾百,甚至上千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這是為什麼呢?
中葯的價格持續上漲,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大體上有這幾個方面:政策對中葯企業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劣質中葯被逐漸淘汰、部分拿中醫招搖撞騙的人惡意抬價。
首先說政策對中葯企業的要求:早在十幾年前,中葯企業是非常好做的,直接從小作坊購進農戶自己加工好的中葯,然後一包裝,轉身就成了自己的產品,也不檢驗,直接就銷售到了各葯店、醫院和葯廠。但是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中葯企業已經無法繼續這種不合規的操作,他們必須自己采購原葯材,自己蒸、切、煮、炒,然後還必須檢驗合格之後,才能銷售。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企業自己的生產成本,所以說,正規葯廠出廠的中葯價格,比小作坊的價格高很多,原因就在這。
劣質中葯被逐漸淘汰,隨著市場監管的不斷嚴格,很多的農戶小作坊逐漸的被淘汰,小作坊加工出來的中葯價格會比較便宜,但是質量得不到保證。淘汰小作坊之後,那些硫熏的、蟲蛀的、摻假的中葯就不會流入市場,這是特別好的一個現象。以前很多的小中醫特色診所,都是在市場上直接自己采購中葯,會看病但是不一定認葯,這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導致了「方對葯不對」的情況發生。但是取消小作坊,直接會導致很多診所只能從正規葯廠購葯,那麼,患者拿葯的時候,花的錢就會更多,這是個連鎖反應。
部分拿中醫招搖撞騙的人惡意抬價,現在還有一個特別不好的現象,就是很多的民間診所,有些是真的非常有效,但是有一小部分,號稱什麼病都治的一部分診所,他們的價格非常的不合理,有患者聽信謠言去拿葯,從開方到拿葯,連自己什麼病都不知道,就大包小包拿了好幾百塊錢的葯,回家一熬,濃稠的像碗粥一樣,不治病還白花錢。就是這部分人,改變了很多人對於中醫葯的認識。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一位專家向記者介紹說,葯材價格上漲,主要有四大驅動因素:一是受中葯材產業整體周期的影響;二是政策利好惠及中醫葯全產業鏈;三是市場需求及資本驅動;四是受自然災害影響,部分中葯材有減產提價的預期。
北京同仁堂的一位葯師也向記者介紹說,中葯材不同於化學葯,它具有農產品的特性,價格波動大,易受天氣、地域、土地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中葯產業在種植、加工炮製、交易和物流等環節中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去年以來,人力成本都在不斷增加,這也加大了中葯的成本。
其實隨著政策的不斷嚴格,中葯價格上漲只是一段時間而已,等所有的都完全正規起來之後,中葯的價格就會慢慢平穩下來。俗話說:葯材好,葯才好。期待我們的傳統中醫葯文化繼續的治病救人,發揚光大。
❺ 影響葯材市場價格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一般認為市場價格變化是取決於產品供需雙方的變化,如供大於求,市場就疲軟蕭條,價格就降低,貨源太多還可能形成爛市,無人問津;如求大於供,市場就活躍,價格就會攀升,有時還會出現預想不到的「天價」;當供求雙方基本持平時,價格和市場也會比較穩定。但影響供求雙方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認清中葯材是給人治病救命的特殊商品。不會因葯材價格上漲,有了病就不吃葯,不治病,也不會因葯價降低沒病吃點便宜葯。葯材中也有一些是葯食同源的中葯,如桔梗,除葯用外,還可做蔬菜淹制鹹菜供食用,如有出口其需要量可能增大;還有些滋補強壯葯,如枸杞、西洋參、、黃芪、黨參等等,這些葯材在價格便宜時,確實可吃點便宜葯來滋補身體,但它和水果,蔬菜等食品的需要量相比,還是相差甚遠,其需要量也是有限的。對那些純粹是葯材來說,其需要量是比較穩定的。比如,治療流感和肝炎的板藍根,在價格每千克4元時,它的年需求量是8000噸,價格上升到12元時(上漲2倍),它的年需求量還是8000噸,當價格下跌到2元時,年需求量還是8000噸。它的需求量除正常需要外,還受當年流感和肝炎的流行情況,以及自然災害等的影響,除非出口量增加或擴大醫療范圍,其需求量才會有較明顯的變化,多了就會爛市。所以中葯材才會有「葯材多了是草,少了是寶」,「黃金有價,葯無價」的說法。因葯材的需要量比較穩定又不是太大,客觀因素的影響作用較大。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下面幾點:
(1)葯材的種植年限和栽培技術的難易程度 一、二年生葯材的生長周期短,栽培技術比較容易,或生長適應性較強,適宜生長的范圍較廣,生產恢復較快,容易引起生產過剩,市場的周期性變化就較短。如款冬花(以花蕾入葯有潤肺、止咳、消痰下氣的作用,是常用中葯)在1985年6月市場價是4~6元(元/千克下同),款冬花主要靠野生資源,因價格很低,農民沒積極性,不願上山採挖,1986年6月漲到30~32元,一年就漲5~6倍,因而刺激農民積極採挖野生冬花,甚至進行人工栽培,貨源多了,價格又逐漸下滑,1989年6月跌為20~24元,因庫存量大,價格一時上不去,長時間低價,1990—1995年長期徘徊在12~17元,又挫傷了農民采葯種葯的積極性。農民多年不種不採,1996年6月又暴漲到50~60元,比1985年漲10倍,1996年8月再漲到80~90元,產新後12月份又回落到50元左右,1997年下半年又漲到100~150元,最高價180元,1997、1998年農民再次大量種植,直到1998年10月產新後才開始下降,到1999年以後急降到15~20元。因為冬花是一年種一年收,栽培技術比較簡單,生產恢復很快,種植面積大了,又會造成產品過剩和價格的下跌。
太子參以塊根入葯,是一種滋補強壯葯,有益氣健脾、生津潤肺等功能,適應性較強,我國許多地方都可以生產,主產江蘇、山東、安徽、浙江、上海、福建等地,是越年生植物。秋季栽種,冬季長根,春季發苗,夏季枯萎休眠,生長季短。生產的恢復更快,1986年前因產量大,供大於求,1985年出現爛市,出售價只有1元/千克,葯賤傷農,農民不願再種,產量減少,加上庫存量也逐漸減少,價格開始回升,1990年底突破百元大關,由於媒體的炒作,許多發財致富的小廣告滿天飛,又刺激農民種植太子參的積極性,特別是1992年秋農民大量購種擴種,1993年產量大增,再次跌入低谷為4~5元,農民再縮小種植面積,加上部分地區遭受水災,產量大減,1995年產新後又升到14元,1996年7月產新後再升到16~20元。
冬花和太子參都是一年生葯材,其市場變化快,大起大落的周期短,下面再舉一個多年生葯材,黃連,從種子育苗到收獲大概需6~7年的時間,市場的周期性變化起碼也需6~8年以上,黃連的栽培技術難度較大,技術較復雜,需搭棚遮蔭,生產的發展和恢復相對會較慢,市場的周期性變化可能會更長。從解放後黃連生產的變化,看黃連市場的周期性變化,20世紀50年代,國家比較重視葯材生產,黃連生產也有所發展,當時全國黃連的年產量達20萬千克,年需要量也約20萬千克,供需基本平衡,到60年代因政策原因,以糧為綱,對黃連生產不加重視,生產管理不善,加上自然災害,黃連產量劇下,年均產量只有14萬千克,1965年最低已降到8萬千克,而此時的年需要量已增到50萬千克,出現嚴重的供求缺口,因當時是計劃經濟時代,價格比較穩定,70年代生產有所恢復,年產50萬千克,供求緩和,1975年以前的市場價格,基本上穩定在20元以下,80年代初改革開放,市場放開,黃連的價格也逐漸攀升,到1985年曾達到50~58元,最高價曾出現過120元的高價。當時確有一批黃連專業戶脫貧致富,成為當時的萬元大戶,當地產區也曾流行過這樣一句「要掙錢,種黃連」的口頭禪,農民一哄而上爭種黃連,從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種植面積一路攀升,1982年的種植面積只有1066公頃,1984年已發展到2467公頃,1986年又創歷史新高達3600公頃,1980—1990年平均每年種植2670公頃左右,年總產量達400萬千克,產量劇增,導致市場價格猛跌,如1988年初還曾從1986年的40元升到60元,但當年下半年就猛跌到20元,1989年後一直保持在17元左右的低谷,並維持到90年代。如1994年著名黃連主產區四川(現重慶)石柱黃水鎮的收購價跌到7元的慘狀,市場的反差太大,變化太快,葯賤傷農,葯農心有餘悸,縮小種植面積,有的甚至不敢再種,黃連是多年生品種,80年代末種的要到1995年以前才能收獲,所以1995年以前的產量是相當大的,如1992年可產250萬千克,1993年可產165萬千克,加上庫存153萬千克共有320萬千克,1995年以後雖產量銳減,但由於庫存量大,又可維持幾年,市場價格還是慢慢回升,1995—1996年回升到24~26元,1998年升到40~45元,1999年升到70~80元,從2000年8月開始猛漲,只有100天左右就從春天的80元上漲到240元(最高達280元),是年初價格的3倍,是十年前的十幾倍。由於價格飛漲,有些葯農致富心切,把還沒有到收獲期的3年生黃連也挖出來賣,由於質量較差和未足干就急於出售,價又降到200元以下,最低降到150元左右,2001年上半年基本上穩定在180~200元之間,下半年再降到110~120元之間。
(2)國際金融大氣候的變化,也會影響出口葯材的出口量及價格變化 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的金融危機,引起整個地區經濟蕭條,大大影響我國中葯材的出口量,最典型的可說是韓國對我國桔梗的進口,桔梗以根入葯是主治外感咳嗽,咽喉腫痛和支氣管炎的治感冒要葯,在韓國主要把它作為蔬菜食用,多作鹹菜食用,韓國與我國建交後,大量進口我國鮮桔梗,1994年每千克鮮桔梗收購價3元,1995年升到6元,1996—1997年最高價達8元左右,致使干桔梗減少,而帶動干貨價格的上漲,從3元一路上漲到15元左右,667米
(3)自然災害的影響 如水災、旱災使許多葯材減產。某種疾病的流行,如20世紀80年代上海一帶甲肝流行,使板藍根貨奇缺;1998年年底流感流行都拉動了板藍根價格的上漲。
(4)某些葯材的葯性作用比較相近,可相互替代也會引起市場價格的變化 如人參和西洋參的葯性相近,自80年代初西洋參在我國大面積引種成功後,由於西洋參的醫療保健適用范圍比人參廣,多數人都改服西洋參進補,人參的用量明顯減少,90年代後人參的價格一蹶不振,價格一直翻不起身來。
(5)某些葯材用途的擴大,新葯的開發都會引起該葯材需要量的增加 近年來由於對銀杏葉和杜仲葉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開發,使原本被廢棄的葉有了醫用價值而身價倍增,又是出口創匯的葯材,需求量大幅度增長。丹參由於進一步開發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而被廣泛地應用,用量大增,也會拉動價格的上漲。
(6)國家宏觀政策的調整也會引起葯材價格的改變 如國家緊縮銀根,則可用於收購葯材的資金減少,葯材價格必定會下跌。
1998年國家出台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森林的政策,對一些需要搭棚遮蔭栽培的葯材如人參、西洋參、三七、黃連等由於不能隨便砍伐森林搭棚,因搭棚材料缺乏,只能研究改變遮蔭方式,如採用尼龍網棚(造價較貴需投資)或採用林葯間作或其它高稈農作物間套作,由於栽培方式的改變,需要實踐探索經驗,掌握技術,所以現階段對這類葯材的發展不會太快,有些需用木材拌栽作營養源的真菌類葯材,如天麻、茯苓、豬苓等。其發展也會受到一些限制。對那些木本葯材來說,其發展會得到保證,可做到有計劃種植和有計劃砍伐,葯材的質量會更有保證,不會因亂砍亂伐而降低葯材質量。以上這些葯材栽培,由於受國家政策的保護,不能隨便亂砍亂伐,其價格可能會上漲一段時間,以後會比較穩定。
還有,國家為保護生態環境,防風固沙,禁止甘草亂采亂挖,暫時野生甘草會減少,暫時價格也可能會上漲一些,相反它可能會大大刺激人工種植甘草的發展,當人工栽培的甘草大量種植後,甘草的價格可能很快又會滑落。
(7)人為的炒作,在葯材價格的變化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有許多葯材的供求關系,並不像人們宣傳的那樣失去平衡,有些小品種葯材,只要投入一定量的資金就很容易控制相當數量的貨源,進行壟斷經營,加上媒體的炒作,更會造成市場的混亂。如前些年的款冬花,1996年前長期徘徊在12~17元/千克,因媒體炒作,使價格一漲再漲,1996年下半年已漲到80~90元/千克,1997年下半年又漲到100~150元/千克,最高價曾創180元/千克的記錄,直到1998年10月產新後才開始下降。又如太子參,前些年所謂「發財致富」的小廣告鋪天蓋地而來,價格出現大起大落,曾出現過210元/千克的天價,農民大量擴種後價格又出現大滑坡,曾出現1元/千克的地價而爛市,無人問津。
❻ 為什麼現在很多中成葯的價格比西葯貴得多
中葯放在野外就是草 ,在醫生手裡就是葯,中醫大夫收你的費用包括他的知識產權費,貴也好不貴也罷,看醫生的水平。
勸樓主以後說中醫的時候加上謂語,你應當說是醫院的中醫,而別泛指中醫,民間真正的中醫不會這樣收你費,遇到騙子則另說。
看病花費沒法說,看你怎麼比,跟誰比?
❼ 什麼時候中葯材能不漲價
你好,我是做中葯材批發的,你問的中葯材漲價的原因,我可以為你解答,中葯材漲價有4個原因,1天氣不好導致中葯材減產,2抄房產的人進入抄中葯材了,3很多野生中葯材國家不允許採伐了,4物價上漲。如果你需要中葯材,可以到我淘寶網店去購買:葯膳養身房 也可以到實體店購買,成都市荷花池中葯材批發市場6-1-604,你如果要的量大,也可以給你發貨,你告訴我你附近的托運部就可以了,如果是批發價格再談,肯定比河北便宜,你也知道當歸黃芪黨參等等都是甘肅產的,我們做甘肅中葯材已經有20多年了,在業界也是有口碑的,你可以了解了解
❽ 最近中葯材白術的價格是上升還是下降
09年10月15日 地產白術產新之中,前期因多雨影響了採挖,新貨上市量不多,價格上升,後隨天氣轉晴,上市量漸漸增多,價格迅速下滑,統貨折干價格由16元左右降為14元左右,但下滑的時間非常短暫,終因入手者較多,價格再次反彈價升,目前統貨折干價格已升至18元左右,且走動很快。在成都中葯材市場 白術近期產地人氣較旺,價格有所反彈,時下市場川貨售價17.5-18元之間,該品雖存貨仍有,但今年在地面積較往年少,後期可觀望。09年10月9日 在成都中葯材市場:白術近期產地人氣較旺,行情有所反彈,時下市場川貨售價17.5-18元之間,該品雖存貨仍有,但今年在地面積較往年少,後期可觀望。 09年10月7日 在亳州中葯材市場:白術行情看好,價格保持升勢,新貨折乾的價格18元左右。09年10月6日 在亳州中葯材市場:地產白術仍是多商關注的焦點品種,前兩天價格下滑,但很快又開始了回升,現在集鎮市場含潮貨8-12元不等,統貨折干價格15-17元。09年10月6日 在亳州中葯材市場:白術前幾日價格下滑,近兩天又有人開始關注並積極購貨,帶動價格回升1元,現折干統貨價格15-16元。還好吧 不過年頭上白術跌的那麼慘 你怎麼敢種那麼多的呀以後兩年 這問題 這個影響因素多了 天氣 入市量 還有人為的因素 不過前段時間有少量水淹貨進入市場,後期走動有下滑可能,現在就看後期入市量大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