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金價有沒有上漲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黃金價格由政府制定,從1盎司摺合20.67美元上升為1盎司摺合35美元,但不允許私人收藏和買賣黃金。
1929年的危機給控制美聯儲的國際銀行家帶來的一個直接的最想要的收獲—1933年3月9日,以拯救金融危機和防止美國黃金向歐洲流失的堂皇名義,剛剛上任5天的美國新任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急不可耐地推出了《1933年緊急銀行法案》(The Emergency Banking Act Of 1933),它獲得國會參眾兩院的通過。該法案授予羅斯福管制、禁止金銀出口或窖藏的權利,授予財政部要求民眾上繳所持有的一切金幣、金條以及黃金券(該證券完全由黃金擔保)的權利。在國際銀行家的鼎力相助下,羅斯福鐵了心要剝奪美國人民自由擁有黃金的權利。4月5日,他發布一道行政命令,要求所有人向銀行交出金幣、黃金券和金條,以每盎司黃金20.67美元的價格兌換紙幣或銀行存款;銀行向美聯儲上繳黃金。任何私藏黃金者,將被重判10年監禁和25萬美元。羅斯福對此的狡辯是緊急臨時措施,但該法案直到1974年才被廢止。
1933年4月,國會通過的法案進一步授權總統調低美元的含金量,使之達到將近100年前的1837年確定的1盎司兌20.67美元這一比例的50%~60%。1933年6月5日,國會進一步採取行動,規定任何合同契約,包括美國政府所承擔的義務中約定的以黃金作為支付手段的條款即刻廢止。1934年的1月,美國又通過了《黃金儲備法案》,金價重新定為35美元1盎司,但美國人民無權兌換黃金。美國人剛剛上繳黃金換了美元,就被「羅斯福新政」洗劫了近一半。
取締美國政府所負義務(美國人民此後在與政府和美聯儲的交易中,政府和美聯儲不再有支付黃金的義務)中有關的黃金條款引發了大規模的法律訴訟,訴訟案直到高等法院。高等法院認為國會無權取締政府所負債務中承諾的以黃金支付債權人的義務;但是,高等法院接著宣稱,因為私人持有黃金不再合法,原告要求賠償美元含金量變動(從1盎司摺合20.67美元變為1盎司摺合35美元)所引發的損失就無從談起。
⑵ 如果美國的經濟崩潰,黃金價格會怎麼樣(求理由)
如果美國經濟崩潰,那麼美元勢必會受到重創,在這個層面來說黃金勢必會大漲.
黃金對美元內大幅度升值。並對其他容貨幣也大幅升值。
,美美國經濟真的崩潰,那麼會造成全球層面的經濟蕭條和經濟崩潰
元可能會失去國際貨幣地位,或者會導致美國大幅的超發美元。
所以我認為美國經濟崩潰,黃金價格會大幅走高。
⑶ 美國經濟對黃金的影響大嗎有哪些數據影響黃金的價格
美國經濟對黃金的影響是很大的,從美國非農數據就可以看出!
影響黃金價格的數據很多:
【1】 、供給因素 : 供給方面因素主要有:
( 1 )地上的黃金存量 全球目前大約存有 13.74 萬噸黃金,而地上黃金的存量每年還在大約以 2% 的速度增長。
( 2 )年供求量 黃金的年供求量大約為 4200 噸,每年新產出的黃金占年供應的 62% 。
( 3 )新的金礦開采成本 黃金開采平均總成本大約略低於 260 美元/盎司。由於開采技術的發展,黃金開發成本在過去 20 年以來持續下跌。
( 4 )黃金生產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變動狀況 在這些國家的任何政治、軍事動盪無疑會直接影響該國生產的黃金數量,進而影響世界黃金供給。
( 5 )央行的黃金拋售 中央銀行是世界上黃金的最大持有者, 1969 年官方黃金儲備為 36458 噸,占當時全部地表黃金存量的 42.6% ,而到了 1998 年官方黃金儲備大約為 34000 噸,占已開採的全部黃金存量的 24.1% 。按目前生產能力計算,這相當於 13 年的世界黃金礦產量。由於黃金的主要用途由重要儲備資產逐漸轉變為生產珠寶的金屬原料,或者為改善本國國際收支,或為抑制國際金價,因此, 30 年間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無論在絕對數量上和相對數量上都有很大的下降,數量的下降主要靠在黃金市場上拋售庫存儲備黃金。例如英國央行的大規模拋售、瑞士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准備減少黃金儲備就成為近期國際黃金市場金價下滑的主要原因。
【2】 需求因素: 黃金的需求與黃金的用途有直接的關系。
( 1 )黃金實際需求量(首飾業、工業等)的變化。
一般來說,世界經濟的發展速度決定了黃金的總需求,例如在微電子領域,越來越多地採用黃金作為保護層;在醫學以及建築裝飾等領域,盡管科技的進步使得黃金替代品不斷出現,但黃金以其特殊的金屬性質使其需求量仍呈上升趨勢。 而某些地區因局部因素對黃金需求產生重大影響。如一向對黃金飾品大量需求的印度和東南亞各國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從 1997 年以來黃金進口大大減少,根據世界黃金協會資料顯示,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韓國的黃金需求量分別下跌了 71% 、 28% 、 10% 和 9% 。
( 2 )保值的需要。 黃金儲備一向被央行用作防範國內通脹、調節市場的重要手段。而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黃金主要是在通貨膨脹情況下,達到保值的目的。在經濟不景氣的態勢下,由於黃金相對於貨幣資產保險,導致對黃金的需求上升,金價上漲。例如:在二戰後的三次美元危機中,由於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趨勢嚴重,各國持有的美元大量增加,市場對美元幣值的信心動搖,投資者大量搶購黃金,直接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破產。 1987 年因為美元貶值,美國赤字增加,中東形勢不穩等也都促使國際金價大幅上升。
【3】 投機性需求 投機者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利用黃金市場上的金價波動,加上黃金期貨市場的交易體制,大量「沽空」或「補進」黃金,人為地製造黃金需求假像。在黃金市場上,幾乎每次大的下跌都與對沖基金公司借入短期黃金在即期黃金市場拋售和在 COMEX 黃金期貨交易所構築大量的空倉有關。在 1999 年 7 月份黃金價格跌至 20 年低點的時候,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 )公布的資料顯示在 COMEX 投機性空頭接近 900 萬盎司(近 300 噸)。當觸發大量的止損賣盤後,黃金價格下瀉,基金公司乘機回補獲利,當金價略有反彈時,來自生產商的套期保值遠期賣盤壓制黃金價格進一步上升,同時給基金公司新的機會重新建立沽空頭寸,形成了當時黃金價格一浪低於一浪的下跌格局。3.1 政治因素對黃金價格波動的影響 由於黃金市場主要以流動性資產構成,每日國際市場成交量近萬億美元,與股市、債市相比其對於政治等因素的反映程度要大很多。
由於政治事件一般來講結果是很難准確預測的,多數具有偶然性、突發性,因此市場對此類事件比較敏感,反映在黃金價格短期波動上往往誇大其對經濟的真實影響。
從具體形式上看,政治事件一般有戰爭、邊界沖突、大選、政治丑聞、政府首腦更迭、政局不穩以及由此引發的金融危機等。國際上重大的政治、戰爭事件都將影響金價。政府為戰爭或為維持國內經濟的平穩而支付費用、大量投資者轉向黃金保值投資,這些都會擴大對黃金的需求,刺激金價上揚。如二次大戰、美越戰爭、 1976 年泰國政變、 1986 年「伊朗門」事件等,都使金價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比如2001年 9 月份的恐怖組織襲擊美國世貿大廈事件曾使黃金價格飆升至全年的最高近 $300.
由於政治風險發生的地點、原因和所影響的地區不同,反映在黃金價格波動幅度也不近相同,金市投資者對此類影響黃金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全面、公正、客觀的角度出發判斷其結果對黃金價格產生的影響,那種以偏概全、從個人喜好出發的推測,極可能會招致慘痛的代價。3.2 經濟因素對金價的影響
除了上面所講述對黃金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的政治因素外,作為金市投資者更多的是要面對每天各國不斷對外公布的經濟數據。這些數據對於金價波動的影響有大有小,作用時間有長有短,我們許多人,尤其是剛剛入市的黃金投資者面對眼前紛亂復雜的數據,常常感到無從下手,難以分析判斷。在實際外匯交易過程中,由於我們目前使用的實盤交易方式,其交易費用(買賣差價)較大,限制了頻繁入市買賣操作的機會,因此那些對金價有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數據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去粗取精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4】、其它因素:
( l )各國的貨幣政策與國際黃金價格密切相關。
當某國採取寬松的貨幣政策時,由於利率下降,該國的貨幣供給增加,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可能,會造成黃金價格的上升。如 60 年代美國的低利率政策促使國內資金外流,大量美元流入歐洲和日本,各國由於持有的美元凈頭寸增加,出現對美元幣值的擔心,於是開始在國際市場上拋售美元,搶購黃金,並最終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但在 1979 年以後,利率因素對黃金價格的影響日益減弱。 比如今年美聯儲十一次降息,並沒有對金市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惟有在「 9.11 」事件中金市受利。
( 2 )通貨膨脹對金價的影響。
對此,要做長期和短期來分析,並要結合通貨膨脹在短期內的程度而定。從長期來看,每年的通脹率若是在正常范圍內變化,那麼其對金價的波動影響並不大;只有在短期內,物價大幅上升,引起人們恐慌,貨幣的單位購買力下降,金價才會明顯上升。雖然進入 90 年代後,世界進入低通脹時代,作為貨幣穩定標志的黃金用武之地日益縮小。而且作為長期投資工具,黃金收益率日益低於債券和股票等有價證券。但是,從長期看,黃金仍不失為是對付通貨膨脹的重要手段。
( 3)國際貿易、財政、外債赤字對金價的影響。
債務,這一世界性問題已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特有的現象。在債務鏈中,不但債務國本身發生無法償債導致經濟停滯,而經濟停滯又進一步惡化債務的惡性循環,就連債權國也會因與債務國之關系破裂,面臨金融崩潰的危險。這時,各國都會為維持本國經濟不受傷害而大量儲備黃金,引起市場黃金價格上漲。
( 4)股市行情對金價的影響。
一般來說股市下挫,金價上升。這主要體現了投資者對經濟發展前景的預期,如果大家普遍對經濟前景看好,則資金大量流向股市,股市投資熱烈,金價下降。 除了上述影響金價的因素外,國際金融組織的干預活動,本國和地區的中央金融機構的政策法規,也將對世界黃金價格的變動產生重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影響黃金波動的因素眾多,金價變化錯綜復雜,即使最成功的金融家也很難對變化莫測的市場作出100%准確的預測,個人黃金投資者置身於金市波動變幻無常的風浪中,稍不留神就會錯失入市良機或者產生一定虧損,這都會對今後繼續投資的心態造成不良影響。
望採納,謝謝!
⑷ 如果出現經濟大蕭條會對黃金、白銀會有什麼直接影響
初期由於貨幣的貶值肯定會上漲。但長期來說應該是黃金白銀也會貶值(連生活都沒法保內障了,誰還有買黃金的容慾望,誰還有興趣投資啊)。生活必需品應該會漲價也能叫升值吧(生產過剩的必需品就不好說了,應該也會學美國銷毀一部分吧)。
⑸ 1929 經濟危機 黃金的價格如何
1.進入19世紀初開始,先後在俄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以及加拿大發現了豐富的金礦資源,使黃金生產力迅速發展。僅19世紀後半葉,人類生產的黃金就超過了過去5千年的產量總和。由於黃金產量的增加,人類增加黃金需求才有了現實的物質條件,以黃金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人類進入了一個金本位時期。貨幣金本位的建立意味著黃金從帝王專有,走向了廣闊的社會;從狹窄的宮廷范疇進入了平常的經濟生活;從特權華貴的象徵演變為資產富有的象徵。金本位制始於1816年的英國,到19世紀末,世界上主要的國家基本上都實行了「金本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全世界已有59個國家實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具有如下特點:(1)黃金在國際交往中充當國際貨幣,各國中央銀行匯票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大部分是黃金,黃金是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2)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3)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機制。當外匯收支出現逆差,黃金外流時,如果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明顯減少,會導致貨幣供給緊縮的效應,進而使物價下降,這將會提高本國商品出口的單鍵能力並抑制進口;同時緊縮也會使利率上揚,引起資本流入。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亦然。
隨著金本位制的形成,黃金承擔了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成為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媒介,黃金的社會流動性增加。黃金市場的發展有了客觀的社會條件和經濟需求。在「金本位」時期,各國中央銀行雖都可以按各國貨幣平價規定的金價無限制地買賣黃金,但實際上仍是通過市場吞吐黃金,因此黃金市場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必須指出,這是一個受到嚴格控制的官方市場,黃金市場不能得到自由發展。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英國倫敦黃金市場是國際性市場。
金本位制可以保證貨幣匯價的穩定,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由於國內貨幣發行受到中央銀行所擁有的黃金儲備的約束,不會出現過分的通貨膨脹;對於國際收支也能起到調節作用。但同時金本位制也有其不利之處,最致命的缺陷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不穩定.黃金存量的增長跟不上國內生產和流通的不斷擴大以及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與貨幣基礎的矛盾日益尖銳;其次是它往往使—國的國內貨幣政策取決於黃金流出還是流入,有可能出現由於黃金的流出,即使對外貿易收支已陷於逆差,仍不得不採取緊縮政策;或由於黃金流入而被迫採取膨脹政策的情況。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嚴重地沖擊了「金本位制」;到30年代又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金本位制」徹底崩潰,各國紛紛加強了貿易管制,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進出口,公開的黃金市場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倫敦黃金市場關閉。一關便是15年,直至1954年方後重新開張。從1914年至1938年期間,西方的礦產金絕大部分被各國中央銀行吸收,黃金市場的活動有限。此後對黃金的管理雖有所松動,但長期人為地確定官價,而且國與國之間貿易森嚴壁壘,所以黃金的流動性很差,市場機制被嚴重抑制,黃金市場發育受到了嚴重阻礙。
一戰後,1922年在義大利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除美國實行金本位制外,英法實行金塊本位制,其它國家多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國內不流通金幣,只發行代表一定重量黃金的銀行券,銀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兌換金塊。而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是:銀行券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和金幣,只能兌換外匯。該國貨幣一般與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或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的比價,並在後者存放外匯或黃金作為平準基金,從而間接實行了金本位制。實際上,它是一種帶有附屬性質的貨幣制度。當然,無論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穩定。而這種脆弱的制度經過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終於全部瓦解。
2. 布雷頓森林系時期(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初)
1944年,經過激烈的爭論英美兩國達成了共識,美國於當年5月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簽定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潰後的人類第二個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是;(1)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的基礎,美元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2)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制定了35美元1盎司的官方金價),其它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可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3)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1%上下幅度波動,各國央行有義務在超過規定界限時進行干預。至此,美元取得了等同於黃金的地位,成為世界各國的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在布雷頓貨幣體制中,黃金無論在流通還是在國際儲備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為了這一體系中的主角。但因為黃金是穩定這一貨幣體系的最後屏障,所以黃金的價格及流動都仍受到較嚴格的控制,各國禁止居民自由買賣黃金,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倫敦黃金市場在該體系建立十年後才得以恢復。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建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時代。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內在的缺陷,即它在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出,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成為國際儲備。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如果美元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
50年代後期,隨著美國經濟競爭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 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沖擊。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
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60年代後期,美國進一步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美元危機再度爆發。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僅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制階段。但雙價制也維持了三年的時間,原因是美國國際收支仍不斷惡化,美元不穩;二是西方各國不滿美國以已私利為原則,不顧美元危機拒不貶值,強行維持固定匯率。於是歐洲一些國家採取了請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國拒不提高黃金價格,讓美元貶值,他們就以手中的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當1971年8月傳出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美元大量兌換黃金的消息後,美國於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1973年3月因美元貶值,再次引發了歐洲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經過磋商最後達成協議,西方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完全崩潰,從此也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的改革進程。但從法律的角度看,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非貨幣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以多數票通過批准了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該協定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宣布: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黃金,所得利潤用於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家優惠貸款基金;設立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用於會員國與IMF之間的某些支付等等。
在這一時期黃金價格一直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國家對黃金市場的介入干預時有發生,黃金市場僅是國家進行黃金管制的一種調節工具,難以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市場的功能發揮是不充分的。
3. 黃金非貨幣化時期(20世紀70年代至今)
國際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使黃金成為了可以自由擁有和自由買賣的商品,黃金從國家金庫走向了尋常百姓家,其流動性大大增強,黃金交易規模增加,因此為黃金市場的發育、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經濟環境。黃金非貨幣化的20年來也正是世界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時期。可以說黃金非貨幣化使各國逐步放鬆了黃金管制,是當今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政策條件,但同樣需要指出的是,黃金制度上的非貨幣化與現實的非貨幣化進程存在著滯後現象。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律過程已經完成,但是黃金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完全退出金融領域,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活躍在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個人的儲備資產。
當今的黃金分為商品性黃金和金融性黃金。國家放開黃金管制不僅使商品黃金市場得以發展,同時也促使金融黃金市場迅速地發展起來。並且由於交易工具的不斷創新,幾十倍、上百倍地擴大了黃金市場的規模。現在商品實物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9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黃金金融衍生物,而且世界各國央行仍保留了高達3.4萬噸的黃金儲備。在1999年9月26日歐洲15國央行的聲明中,再次確認黃金仍是公認的金融資產。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將黃金市場的發展原因歸結為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也不能把黃金市場視為單純的商品市場,客觀的評價是:在國際貨幣體制黃金非貨幣化的條件下,黃金開始由貨幣屬性主導的階段向商品屬性回歸的階段發展,國家放開了黃金管制,使市場機制在黃金流通及黃金資源配置方面發揮出日益增強的作用。但目前黃金仍是一種具有金融屬性的特殊商品。所以不論是商品黃金市場,還是金融性黃金市場都得到了發展。商品黃金交易與金融黃金交易在不同地區、不同市場中的表現和活躍程度有所不同。
⑹ 美國經濟和黃金價格的關系
你好,首先我就和你說說影響黃金價格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具體有什麼影響的詳細內容給你一份:
1)黃金價格與美元的互動關系:由於國際黃金價用美元計價,在基本面、資金面和供求關系等因素均正常的情況下,通常呈現美元漲、黃金跌和美元跌、黃金漲的逆向互動關系。這是投資者判斷金價走勢的重要依據。
(2)黃金價格與國際原油的互動關系:原油價格一直和黃金市場息息相關,其原因是黃金具有抵禦通貨膨脹的功能,而國際原油價格與通脹水平密切相關,因此,黃金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具有正向運行的互動關系。
(3)黃金價格與國際政局動盪的互動關系:國際上重大的政治、戰爭事件都將影響黃金價格。黃金發揮其保值避險的作用,成為投資的首選,刺激金價的上揚。
(4)黃金價格與國際商品市場的聯動關系:由於「金磚四國」經濟的持續崛起,對有色金屬等商品的需求持續強勁,價格持續強勁上揚。雖然與有色金屬相比,黃金的上漲幅度明顯偏低,但銅、鋁等有色金屬的大幅下跌已影響到黃金價格。投資者在判斷黃金價格走勢時,必須密切關注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有色金屬價格的走勢。
(5)黃金價格與國際重要股票市場的互動關系:國際黃金市場的發展歷史表明,在通常情況下,黃金與股市也是逆向運行的,股市行情大幅上揚時,黃金價格往往是下跌的,反之亦然。
(6)黃金價格與黃金現貨市場季節性供求因素的關系:黃金現貨市場往往有比較強的季節性供求規律,上半年黃金現貨消費相對處於淡季,近幾年來金價一般在二季度左右出現底部。從三季度開始,受節日等因素的推動,黃金消費需求會逐漸增強,到年底的聖誕節,黃金現貨需求會逐漸達到高峰,從而會使金價持續走高。
⑺ 美國經濟復甦對黃金價格影響又多大
美國經濟復甦,美元升值,黃金價格就會下跌。金裕的分析說,只要美元有變化,基本上黃金也會跟著變化,畢竟黃金是以美元計價的。
⑻ 為什麼在經濟危機的時候黃金會下跌。
在經濟來危機的時候黃金價格下跌是產自能過剩、經濟緊縮的標志。
因為黃金的避險價值的深層次根源來自於黃金殘存的貨幣屬性,即歷史上長期作為金屬貨幣或紙幣本位的黃金相對於各國發行的信用紙幣的保值功能。經濟波動乃至政治軍事突發事件動搖了人們對一國貨幣的信心,從而引發購黃金以規避貨幣貶值的風險的行為。
因此黃金的避險需求遵循的的邏輯是「金融危機或政治軍事變亂———一國實體經濟下滑或者貨幣供應失控——一國貨幣貶值的風險——拋出紙幣購買黃金的避險行為 」。
(8)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黃金價格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的原因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
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3、自然災害;
4、全球化的後果;
5、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系的。在生產方式危機才變成了現實。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發展,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