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際原油定價機制的如何形成
現貨原油定價機制是指根據國際原油定價機制所衍生出來的確定現貨原油價格的一種方式,兩者之間是同步的。
㈡ 什麼是國際原油價格體系
20世紀60年代以前,國際石油市場的突出標志是「標價」,是「七姊妹」制定「標價」壟斷石油的時代。
20世紀60—70年代的突出標志是「官價」,即歐佩克定期公布的沙烏地阿拉伯輕油價格,可以說是「標價」的結束,「官價」的開始,是歐佩克不斷取得勝利,在國際石油市場取代國家大石油公司成為國際石油市場新主角的時代。
20世紀70—80年代的突出標志是「參考價」。非歐佩克產油國產量上升,主要石油消費國消費量增長趨緩,有的甚至下降,以沙烏地阿拉伯輕油為基準的歐佩克「官價」無法維持,於是出現了一個便於多方面接受的「一攬子參考價」。與此同時,由於社會經濟技術的進步,遠期交易大量出現,期貨市場也孕育誕生。
20世紀80—90年代的突出標志是「期貨價格」。由於期貨市場參與者多、流通量大、價格發現及時、能較好地反映市場供求狀況等,從而使各方自覺地接受了期貨價格而放棄了「官價」和最初意義的參考價。
20世紀90年代後期,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歐佩克強調價格機制,設想建立一個當油價高於28美元/桶和低於22美元/桶就相應增產或減產的機制,以此來協調歐佩克的行動。但是石油市場和價格的主宰者由單極變成了多極,石油價格成為石油市場多方制衡的結果。
㈢ 國際社會對油價定價機制的研究
近期,我國一些地區出現了所謂的「油荒」,許多媒體都作了大量分析報道,將矛頭指向了我國當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那麼,究竟該如何評價當前的定價機制?當前機制存在哪些弊端?定價機制的改革取向應是怎樣?
當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形成及評價
自1998年以來,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已經歷了三次改革,其中第三次改革所形成的機制,也就是現行的機制。這個機制是自2001年11月份起形成的,那時,國內成品油價格改為以新加坡、鹿特丹、紐約三地市場成品油交易價格為基礎,據典型運雜費及國內關稅,加上由國家確定的成品油流通費用,形成由國家發改委頒布的國內成品油零售基準價;再由中石油與中石化在基準價上下浮動8%的范圍內,制定出具體的零售價格。當三地市場前一個月成交價格加權平均後得出的價格波動超過8%時,國家發改委相應調整國內零售基準價。
總體看,前期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但要看到,前期的定價機制改革之所以運行得很不錯,兼顧了各方利益,主要得益於改革時面臨一個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那就是國際國內石油供應相對寬松,油價相對保持平穩。而自2003年國際油價一路飆升後,現有定價機制便不堪重負,而且,人為壓低零售終端價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
當前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弊端
長期以來,影響國際原油價格的因素主要有三種:石油產量、石油需求以及為控制石油而進行的政治爭奪因素。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產量增長幅度有限而需求增加勢頭不減,再加上政治因素,使得國際石油市場出現了新的特點:低油價時代將一去不復返,國際社會要適應進入一個高油價、高成本的年代。這個大環境的變化使得我國原先在石油價格平穩時期所形成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弊端越來越突出,越來越不適應環境變化,需要重新審視和改革。
(一)國際油價的高位運行以及波動的頻繁性將使得當前的成品油價格剛性愈加強烈,只漲不落的矛盾突出。據統計,1999年至今國際油價漲幅已超過400%。國際原油價格從2002年每桶24美元左右,上漲到2005年8月的66美元。我國政府也不斷對國內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自2004年3月31日至今,一年多時間里成品油零價格經歷了七次調整,頻率比較大。七次調整中,只有一次是降價,而且社會對降價反應並不像想像中的好。因為,從2004年10月份開始,國際油價曾有一段時間的下跌,但國內油價並沒有隨之下降。而今年5月23日進行降價調整時,國際油價下跌的趨勢並不是很明朗。本來,當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是參考國際市場價格變化作相應調整,隨市場變動而變動。但由於國際油價的高位運行以及波動的頻繁性使得消費者對國內油價走勢的判斷更加固化:只漲不落。這與原先制定的隨國際油價走勢做出相應調整的定價機制相悖。
(二)成品油價格調整幅度要低於國際油價,還沒有真正與國際市場接軌,容易誤導消費行為,很難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雖然國內不斷調價,但幅度有限,主要是考慮到高油價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和人們的承受能力。例如,從今年年初至今,國際油價上漲了逾60%,已達到67美元/桶,而國內成品油價格經多次調整漲幅也才為22.5%。這種相對較低的成品油價格,容易誤導消費行為,並不利於我國長期的能源供應。一個最顯著的例子是,相對較低的油價助長了一些大排量、高耗能轎車的使用,同時導致部分地區、部分產業出現經濟過熱。
(三)定價機制易於導致油價倒掛,特別是使得石油加工業虧損嚴重,產量上不去,石油零售企業可能會出現油源短缺或「油荒」現象。從上面的定價機制可以看出,目前國內的原油進口價格已與市場接軌,隨之波動;而成品油零售價格卻由於時滯原因,還不能適時進行調整。這個機制在油價大幅度波動的時候很容易出現所謂的「油價倒掛」現象:國際原油價格攀升,煉油企業原油采購價格不斷上升,而成品油的價格卻並沒有隨之提高,造成成品油價格低於企業的煉油成本,企業「越煉越虧」。
(四)現行定價機制容易激發囤油慾望,助長石油流通體制中的投機現象。當石油市場供求關系緊張時,根據國際油價的走勢,國內銷售者很容易就能夠判斷國內油價的基本走勢:上調還是下調,在做出價格預期後,就能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囤積。在生產環節,由於國內煉油環節還是處於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公司壟斷原油煉制階段(目前全國非國有煉油企業不足百家),由於配置計劃和供應保證等原因,國有煉油企業的巨額關聯交易在客觀上無法避免。為減少虧損,兩大集團將在自認為可以保證國內供應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加工量。加工量不能完全兌現,再加上調運不及時等外部客觀原因,可能出現局部甚至全局性資源緊張。一旦短缺,市場力量將進一步加劇短缺的負面循環。一方面,原油進口不足、煉廠煉能不足或者消極應對,都難以在短期解決;另一方面,社會加油站由於獲取油品的渠道越來越窄,囤油行為有增無減。即便是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巨頭,也有可能為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進行囤油、惜售的投機行為,從而對石油市場的穩定供應產生不利影響。
(五)沒有真正反映國際油價波動對我國市場的影響,與現實開始脫節。
如何認識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
(一)定價機制改革應與價格調控相結合,避免定價機制改革成為油價上調的信號,從而帶來價格連鎖反應。由於石油價格是上游產品的價格,很多的下游產品都和石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石油的價格變動成為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可能帶動整個物價指數上升。雖然我國在經歷1973年石油危機以後,抵禦高油價沖擊的能力明顯加強。但是,如果在國際油價持續上漲時期改革成品油定價機制,很容易被一些企業和個人借機助長石油漲價,進而抬高其他商品和服務價格,帶來價格連鎖反應,推動價格總水平回升甚至上漲。
(二)認清石油產業的雙重特性,深化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既要堅持市場化改革的取向,又要積極穩妥有序有別分步推進,更要加強政府的監管作用。石油產業具有競爭性、基礎性的雙重特性。作為競爭性產業,成品油價格理論上應在政府宏觀調控下,由市場供求形成。具體進程要取決於市場發育程度。作為基礎性行業,成品油價格的變動對所有行業和人民生活有很大影響。因此,對成品油價格放開的進程、時機,是涉及國民經濟全局的問題,要統籌考慮國內外市場能源供求、儲備幾個環節的可承受度、價格可控的程度。考慮到近兩年石油供求矛盾仍然突出,國際油價在高位有較大幅度波動等情況,不宜完全放開價格。但仍應堅持改革的市場化取向,從多方面引進市場競爭,反映市場供求,使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更加具有靈活性、及時性,更多地反映市場供求的真實變化。
(三)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是出現「油荒」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要解決「油荒」問題,不是單獨地改革定價機制本身就能解決的,必須綜合配套解決。「油荒」的出現並不是單純地由定價機製造成的,即使成品油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如果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高漲的話,國內石油消費將受到影響。在現有兩大公司控制進口石油的背景下,不排除為了降低風險、追求利益最大化,擁有進口權的石油企業盡量控制石油供給量,同樣可能出現「油荒」問題。因此,要解決「油荒」問題,不是單獨地改革定價機制就能解決的,還需要改革整個石油投資、生產、經營體制。但出現「油荒」肯定說明油價形成機制有問題,必須做出一定的修改。
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目前我國成品油市場尚不是很成熟,成品油批發市場競爭主體不多,如果現在就完全放開,勢必形成少數企業壟斷控制,聯手賺取超額利潤。還可能使「走私油現象」重新「抬頭」,一些企業通過不法手段,從國內外差價中牟取利潤,甚至會造成國內市場的混亂。沒有政府定價的風向標,完全依靠分散市場自主地形成價格,勢必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畢竟,石油作為基礎能源,維系著國民經濟的生存與發展,成品油價格改革不能操之過急,完全開放確實需要一個過程。現階段如果不加以控制,對消費者來說可能結果可能更壞。因此,近期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取向只能是在政府主導下逐步走向市場化定價。
從我國成品油價格的形成因素看,主要有以下四個部分:進口原油的到岸價、煉油廠的出廠價、經銷中的批發價或調撥價和最終的零售價。在這四個部分中,到岸價是完全由國際市場決定的,政府很難管制,其餘的都可以控制住。那麼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只管出廠價,其餘的批發價、調撥價、零售價完全放開;二是政府只管零售價,在國際、國內批發價一定浮動范圍內零售價不變。
按第一種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可以對煉油企業進行補貼,即不管國際原油價格如何變動,煉油企業的出廠價格保持在一定幅度浮動,如果原油價格變動幅度很大,政府要考慮用一定數量的補貼或者減免稅費等優惠政策來支持煉油企業的生產,這種方法意在盡量減少煉油企業由於進口原油和成品油出廠價格之差所帶來的損失,保持其生產的積極性,同時又可以降低國內市場成品油價格波動幅度。但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國大多數煉油企業是終端石油公司的加工車間,給煉油企業進行補貼實際上是給整個石油產業鏈補貼,不利於把我國石油公司培養成真正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大石油公司;從價格機制上看,則是從國際市場價格機制的倒退。
第二種方法是對批發價、調撥價、零售價等進行一定的控制,這種方法實際上是對當前價格機制的一種改良:增加零售價浮動的幅度和調整中准價的頻率。一方面加大在零售基準價基礎上的成品油價格浮動比例,即企業在國家確定的零售基準價基礎上,可以自行確定的價格浮動比例超過目前8%的限制。這裡面涉及浮動幅度的限制問題,幅度過大無異於完全放開價格;而不對成品油定價作任何政策性限制,會加大高油價對國內經濟運行產生的負面影響或放大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弊病,因此,對這個具體幅度還要做仔細研究。另一方面就是在調整中准價的「頻率」上作文章,在國際油價高漲的時期內,將目前「一個月跟蹤法」的時間跨度縮短,改為兩周跟蹤法,甚至更短。通過加快成品油價格調整的頻率,從「滯後定價」逐步過渡到「實時定價」,從而向更合理的市場規則邁進。這樣,不僅可以矯正被扭曲的成品油市場,減少煉油業的虧損,而且能使各個方面適應油價的頻繁變化,為油價機制的改革創造條件。
綜觀上述改革辦法,各有其缺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油價高漲帶來的負面影響以及「油荒」問題,但仔細考究起來,靈活運用兩種辦法是若干種成品油定價改革方法中最便於實際操作的方法,也是一個最接近實際的辦法。要想最終解決成品油的市場化定價問題,必須經過以下幾步:首先是改革成品油的價格形成機制,比如解決從滯後油價向實時油價轉變等現實問題;其次是切實放開批發環節,在對外開放之前先對內開放,改變由兩大集團公司集中批發的現狀;第三,要逐步放鬆對油源的控制,在石油進口環節真正實現競爭;最後,配套進行成品油市場准入、油源和市場監管等環節的改革。只有綜合進行整個石油體制改革,才能促使成品油市場化定價機制的形成。
㈣ 為什麼世界石油價格會增長
因為需求量越來越大 也因為石油是不可在生的資源 而且也有市場規律的因素在裡面 也有些是因為某些大家族的緣故
㈤ 石油價格是如何形成機制的
國際原油價格體系 隨著世界原油市場的發展和演變,現在許多原油長期貿易合同均採用公式計演算法,即選用一種或幾種參照原油的價格為基礎,再加升貼水?現貨相當於期貨而言,升水就是期貨價格相對目前現貨價格來說低,市場預期普遍看好,貼水則反之。,其基本公式為:
其中參照價格並不是某種原油某個具體時間的具體成交價,而是與成交前後一段時間的現貨價格、期貨價格或某報價機構的報價相聯系而計算出來的價格。有些原油使用某個報價體系中對該種原油的報價,經公式處理後作為基準價;有些原油由於沒有報價等原因則要掛靠其他原油的報價。石油定價參照的油種叫基準油。不同貿易地區所選基準油不同。出口到歐洲或從歐洲出口,基本是選布倫特油(Brent);北美主要選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中東出口歐洲參照布倫特油,出口北美參照西得克薩斯中質油,出口遠東參照阿曼和迪拜原油;中東和亞太地區經常採用「基準油」和「價格指數」相結合定價,並都很重視升貼水。
(1)歐洲原油。
在歐洲,北海布倫特原油市場發展比較早而且比較完善。布倫特原油既有現貨市場,又有期貨市場。該地區市場發育比較成熟,布倫特原油已經成為該地區原油交易和向該地區出口原油的基準油。該地區主要包括:西北歐、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東國家(如葉門)等。其主要交易方式為英國國際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1 Petro1eum Exchange,簡稱IPE)交易,價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成交非常活躍,此外,其他衍生品在場外交易。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可分為兩種:即期布倫特現貨價(Dated Brent)和遠期布倫特現貨價(15 day Brent)。前者為指定時間范圍內指定船貨的價格;後者為指定交貨月份,但具體交易時間未確定的船貨價格,其具體交易時間需賣方至少提前15天通知買方。
(2)北美原油。
與歐洲原油市場一樣,美國和加拿大原油市場也已比較成熟。其主要交易方式為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1e Exchange Inc,簡稱NYMEX)交易,價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成交非常活躍,也有場外交易。在該地區交易或向該地區出口的部分原油定價主要參照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um,WTI)。如厄瓜多出口美國東部和墨西哥灣的原油、沙烏地阿拉伯向美國出口的阿拉伯輕質油、阿拉伯中質油、阿拉伯重質油和貝里超輕油。
(3)中東原油。
中東地區原油主要出口北美、西歐和遠東地區。其定價中參照的基準原油一般取決於其原油的出口市場。中東產油國出口油定價方式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其基準油掛鉤的定價方式;另一類是出口國自己公布價格指數,石油界稱為「官方銷售價格指數」(「官價」,OSP)。阿曼石油礦產部公布的原油價格指數為MPM,卡達國家石油公司公布的價格指數為QGPC(包括卡達陸上和海上原油價格),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為ADNOC。這些價格指數每月公布一次,均為追溯性價格。QGPC和ADNOC價格指數基本參考MPM指數來確定。官價指數是1986年OPEC放棄固定價格之後才出現的。目前亞洲市場的許多石油現貨交易與OSP價格掛鉤。從OSP的定價機制可以看出,以上三種價格指數受所在國政府的影響較大,包括政府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和相應採取的對策。
(4)亞太原油。
在亞洲地區除普氏、阿格斯石油報價外,亞洲石油價格指數(APPI)、印尼原油價格指數(ICP)、OSP指數以及近兩年才發展起來的遠東石油價格指數(FEOP)對各國原油定價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原油長期銷售合同中定價方法主要分為兩類:一種以印尼某種原油的印尼原油價格指數或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加上或減去調整價;另一種以馬來西亞塔皮斯原油的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加上或減去調整價。如越南的白虎油,其計價公式為印尼米納斯原油和亞洲原油價格指數加上或減去調整價;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出口原油,其計價公式由以馬來西亞塔皮斯原油的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我國大慶出口原油的計價則以印尼米納斯原油和辛塔原油的印尼原油價格指數和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的平均值為基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出口原油既參考亞洲石油價格指數,也參考OSP價格指數。
國際成品油價格體系 相對來說,國際成品油市場的發展歷史較原油市場短,作價方式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三大成品油市場,即歐洲的荷蘭鹿特丹、美國的紐約以及亞洲的新加坡。各地區的成品油國際貿易都主要以該地區的市場價格為基準作價。此外,最近發展起來的日本東京市場對遠東市場的貿易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隨著新加坡成品油現貨和期貨市場交易的日益活躍,遠東地區基本上所有國家成品油定價都主要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的價格。
4.石油現貨市場國際石油現貨貿易隨著世界石油工業的產生而產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石油現貨市場最初是為了解決石油公司煉廠產品同市場需要不完全相同的問題而產生的。這些石油公司不得不在市場上出售或購進一部分產品以求保持自己的產品平衡。這一時期的現貨市場價格是按合同價格(通常打一定的折扣或有一定的溢價)成交,對石油價格走勢不產生什麼影響。石油現貨貿易量也不大。據估計,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現貨貿易量大約只佔總交易量的5%。
20世紀80年代以後,石油市場結構和價格形成機制都發生了變化。市場結構日益多元化,市場供需參與者都增加了。石油價格較以前低迷而又多變。1986年和1998年西得克薩斯中質油的價格曾暴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海灣戰爭期間又快速上漲。由於傳統的官價體系已不能反映發生石油沖擊後復雜多變的價格變動,更多的石油交易商從價格固定的長期合同轉向現貨市場交易。1985年,通過現貨市場進行的交易比例已增加到55%以上,具有規避風險作用的遠期市場也有很大發展。
世界石油現貨貿易市場的地方一般都擁有很大的煉油能力、庫存能力和吞吐能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現貨貿易市場有:歐洲的鹿特丹、美國的紐約和墨西哥灣海岸、中東的波斯灣、亞太地區的新加坡等。
西北歐市場 西北歐市場分布在ARA(Amsterdam—Rotterdam—Antwer,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地區,是歐洲兩個現貨市場中較大的一個(另一個是倫敦市場),主要為歐洲5個大國中的德國、英國、荷蘭、法國服務。這一地區集中了西歐重要的油港和大量的煉油廠,原油及油品主要來源於原蘇聯,來自原蘇聯的粗柴油供應占總供應量的50%,另外還有北海油田的原油和ARA地區獨立煉廠的油品。鹿特丹是西北歐市場的核心。
地中海市場 分布在義大利的地中海沿岸,供應來源是義大利沿海岸島嶼的獨立煉廠,另外還有一部分經黑海來自原蘇聯。地中海市場比較平穩,是這一地區重要的油品集散地。
加勒比海市場 該市場是一個較小的現貨市場,但它對美國與歐洲的供需平衡起到了很重要的調節作用。該市場的原油及油品主要流入美國市場,但如果歐美兩地差價大,該地區的油品及原油就會流入歐洲市場,特別是柴油和燃料油。
新加坡市場 這是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市場。盡管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但它已成為南亞和東南亞的石油交易中心,主要供應來自阿拉伯海灣和當地新發展的煉廠所生產的油品。石腦油和燃料油在該市場佔有很大份額。
美國市場 美國是世界石油的消費大戶,盡管美國的石油產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但它每年仍然要進口大量的原油,於是在美國瀕臨墨西哥灣的休斯敦及大西洋的波特蘭港和紐約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㈥ 中東亂局會為什麼會導致世界石油價格升高原因有哪些機制如何
本身石油大部分就是依賴中東的,一旦戰爭就會涉及很多因素,最主要就是石油產量和分配等等。戰爭主要是為了資源,也能影響資源的價格
㈦ 全球原油定價體系由哪三個核心環節構成
第二階段:「七姐妹」時期。
第二階段是1928年到1973年,這一階段由國際性的卡特爾「七姐妹」控制著石油市場的價格。開始的標志是1928年埃克森、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公司在蘇格蘭簽訂的《阿奇納卡里協定》,後來美孚等另外四家石油公司也加入了這個協定。協定為了防止寡頭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劃分了各協議簽訂方的市場份額,並規定了石油的定價方式。即,無論原油的原產地,其價格均為墨西哥灣的離岸價格加上從墨西哥灣到目的地的運費。後來由於中東地區原油產量的增加,以及歐洲市場對原油定價標準的不滿,增加了波斯灣離岸價與目的地運費之和的標准。
「七姐妹」通過該協定將油價長期壓制在一個極低的標准,極大地侵害了石油資源國的利益。石油資源國的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對石油卡特爾組織進行了公開譴責,並開展了廣泛了石油國有化運動。在雙方力量的抗爭下,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應運而生。1960年,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等五個國家表決成立了OPEC,並於1973年單方面宣布收回對石油的定價權。
第三階段:歐佩克時期。
第三階段是1973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的原油價格由歐佩克控制。歐佩克的根本目標是通過控制油價,消除不必要的價格波動,保障產油國獲得穩定的石油收入,維護產油國的利益。在1973年之後的10年中,歐佩克成員國逐步實現了對石油公司的國有化,並採用了直接固定石油價格的策略。歐佩克以沙烏地阿拉伯34°輕質油油價作為基準油價,不同的石油之間有一定的差價,而歐佩克所有成員國需要放棄石油產量的自主決定權來維持這種價差體系的穩定。在此階段,石油價格從最初的每桶3美元逐漸提升至30美元以上。石油價格的不斷攀升將石油利益從西方發達國家轉移至石油資源國。這一時期,歐佩克的成員國也由最初的5個擴展至13個,與今日的規模已無太大差別。
然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持續的高油價導致了石油需求量的降低和相對過剩的生產能力,加之歐佩克之外的產油國石油產量的提升,歐佩克為了保持自己在國際原油市場的份額,採取了降低價格、保護份額的策略。這一時期,歐佩克首先通過與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價格戰」維護了自身的市場份額,並迫使非歐佩克成員國妥協同意削減石油產量,歐佩克成員國內部也重新確立了配額制度。然而原油的減產導致油價再度上升,這引起了消費者的恐慌,石油貿易大量從長期合約轉向現貨市場。而現貨市場的不斷壯大,漸漸削弱了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
此後直至2004年,歐佩克雖然在名義上仍然採取直接設定目標油價的策略,期間也對目標油價兩次進行向上調整,但除去通貨膨脹,目標油價並沒有顯著上漲。由此可見歐佩克對油價影響力的降低。
21世紀初,由於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歐佩克實際油價已遠高於目標油價,其定價策略不再適應市場需求。2005年1月,歐佩克正式放棄了對石油價格的直接干預,並在其後逐漸放鬆了成員國之間的配額制度。這一階段,歐佩克主動採取維持石油供給市場適度緊張的戰略,加之中東地區政治局勢的不穩定,國際石油市場的供給一直偏緊。
雖然歐佩克提出,他們僅在確定石油價格上漲是出於供需不均衡而非投機因素時,才通過增產抑制油價上漲,但其產出的增加並不足以應對不斷上升的需求,其實質已失去抑制油價上升的能力。由於歐佩克成員國的經濟狀況仍嚴重依賴於石油出口收入,在油價下跌時,成員國並不會通過減產維持油價,而是採取增產這種競爭性的策略。20世紀80年代後,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不斷下滑,至今已無直接的控制能力。
第四階段:「交易所」時期。
第四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這一時期現貨市場的交易為國際原油的主要交易形式。現貨市場形成之初只作為各大石油公司相互調劑餘缺和交換油品的場所,故也稱為剩餘市場。但在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石油交易量從長期合約市場大量轉移到現貨市場,現貨市場的價格開始反映石油生產的成本及邊際利潤,具有了價格發現功能。目前,國際上有美國紐約、英國倫敦、荷蘭鹿特丹和新加坡四大現貨交易市場。
在現貨和期貨市場主導的定價體系之下,國際原油市場採用的是公式定價法,即以基準的期貨價格為定價中心,不同地區、不同品級的原油價格為基準價格加上一定的升貼水。
公式表達為:P=A+D,其中,P為原油交易現貨市場的結算價格,A為基準價格,D為升貼水。目前有兩大國際基準原油,即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WTI)和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Brent)。公式定價法是將基準價格和具體交割的原油價格連接起來的機制,其中的升貼水是在合約簽訂時就訂立的並且通常由出口國或資訊公司設定。需要注意的是,公式定價法可以用於任意合約,無論是現貨、遠期,還是長期合約。
歷史上,WTI原油在國際原油市場上一直占據著更加核心的地位。這是由於WTI主要反映美國市場的原油供銷以及庫存狀況。二戰之後,美國在世界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話語權,並且北美地區一直是最大的原油消費區,也是重要的原油生產區,加之WTI原油的質量好於布倫特,更適於石油生產,因此WTI價格的變化能對世界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WTI也更適合作基準原油。
不過,近年來隨著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歐亞和中東地區對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基於布倫特的定價體系日趨完善,其影響力不斷上升,目前已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基準原油。國際上近70%的原油交易均以布倫特為基準原油。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在發布的2013年度能源展望中也首次用布倫特代替WTI作為基準原油。
雖然在2013年5月,基於布倫特的普氏定價體系受到了來自歐盟委員會的調查,因為其類似於Libor的報價系統使普氏價格有被操縱的可能,即普氏價格不能公允地反映國際原油供需的基本面,市場也有猜測WTI可能藉此重新樹立自己的風向標地位。但考慮到普氏定價體系有現貨市場龐大的交易量作為支撐,我們仍需要深入了解普氏價格體系。
普氏價格體系簡介
普氏價格體系是以布倫特為基準原油的價格體系,其提供的價格包括即期布倫特(Dated Brent)、遠期布倫特、布倫特差價(CFD),以及其他重要的場外交易市場的報價參考。其報價體系類似於Libor,依據主要石油公司當日提供的收市價並進行綜合評估得到。
下面介紹與原油現貨定價緊密相關的幾種價格。
1.北海原油。
普氏價格體系所使用的布倫特原油指的是北海地區出產的原油,是布倫特、福地斯、奧斯博格、埃科菲斯克(取四種原油首字母為BFOE)的一籃子原油。在普世定價體系形成之初,布倫特原油被認為是北海原油的代表,只將其價格作為基準油價。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布倫特原油產量急劇下降,到了21世紀初,布倫特油田產量已經衰減到相對較低的水平。因此,在2002年,普氏價格體系採用了布倫特、福地斯、奧斯博格(簡稱BFO)的一籃子油價;在2007年,又加入了埃科菲斯克,形成了BFOE。但出於習慣,我們今天仍用布倫特原油指代BFOE。
採用一籃子原油作為基準原油有利於擴大基準價格的市場基礎,但由於這些原油的質量不一,其中福地斯、奧斯博格的密度較小,含硫量較低,質量高,埃科菲斯克質量較低,而這些原油都可以用於遠期和期貨交割,這就導致BFOE的賣方更傾向於交割低品質原油,如埃科菲斯克,而非高品質原油。
為了激勵賣方更多地交割高品質原油,普氏價格體系分別於2007年和2013年引入了品質折扣系數(de-escalator)和品質溢價因子(quality premiums)。品質折扣系數是指,當賣方交割的原油含硫量超過0.6%時,每超0.1%的硫分,賣方需要向買方支付60美分/桶。
與品質折價相反,品質溢價是指,在接收到較交易時所保證的品質更高的原油時,原油買方須向賣方支付作為回報的費用。對於奧斯博格、埃科菲斯克兩種高品質原油,品質溢價因子是估價公布日前兩個整月內,該兩種等級原油與BFOE中最具競爭力的一種原油之間的凈差價的50%。
2.即期布倫特。
即期布倫特是一個滾動估價,它反映估價當日起10—25天的BFOE現貨價格(周一至周四的估價是估價發布當日起10—25天裝運的即期布倫特現貨,周五的估價是估價發布當日起10—27天裝運的即期布倫特現貨),此處的10—25天被稱作估價窗口。由於原油的運輸和儲存的特性,原油的立即交割並不經常發生,這就使得原油現貨市場具有一定的遠期性質,估價窗口期由此產生。25天的慣例源於在實際操作中,賣方須在交割前提前25天通知買方船貨的裝運期。所以,雖然即期布倫特通常被認為是現貨市場的價格,但它實際反映10—25天的遠期價格。
最初,普氏採用的估價窗口是7—15日,與布倫特原油的估價窗口一致,但其他的北海原油品種的估價窗口均長於布倫特原油。隨著布倫特原油產量的下降,為了使普氏價格更貼近北海市場的慣例,普氏將估價窗口增加至10—21天。隨著布倫特產量的進一步下降,於2012年6月,普氏價格體系將窗口期進一步擴展至10—25天。
另外,即期布倫特反映的是BFOE的一籃子油價,這並不是四種原油價格的代數平均數,而是通過對最具競爭力的品種賦予最大的權重而更好地反映最具競爭力品種的價格,以確保估價反映供需基本面。
3.遠期布倫特。
遠期布倫特是最早出現的布倫特金融工具。布倫特遠期是一種遠期合約,在這個合約中會確定未來具體的交割月份,但不會確定具體的交割日期。布倫特遠期的報價一般是未來1—3個月,如5月會有6—8月的布倫特遠期的報價,這些報價是合約確定的、針對具體交割油種的報價。
4.布倫特價差合約。
布倫特價差合約(Contract for Differential,簡稱CFD)是一種相對短期的互換,其價格代表了在互換期間內,即期布倫特估價與遠期布倫特價格之間的市價差。普氏能源資訊提供未來8周的CFD估值,並在每周定期評估。市場上也有公開交易的一月期和兩月期的CFD。
CFD通過將互換期間內即期布倫特與遠期布倫特之間隨機的市價差轉換為固定的價差,可以為BFOE現貨頭寸的持有者對沖即期布倫特市場的風險,也可以用於投機。
以布倫特為基準價格的原油現貨定價
依據公式定價法,原油現貨的價格為基準價格加上一定的差價。在普氏價格體系中,基準原油為布倫特,基準價格為即期布倫特,現貨價格在基準價格的基礎上,除了要加一個合約規定的差價外,還要加上現貨升水或減去期貨升水。其中,期貨升水或現貨升水的數據由CFD市場提供。
例如,一宗交易確定的升水為1.00美元/桶,交易確定在一個月之後完成,則在今天這個時點,這宗交易的現貨價格(在今天這個時點,該價格為遠期價格)為當前的即期布倫特價格加上對應期限的CFD差價,再加上1美元升水。
實際上,現貨布倫特的遠期價格,即遠期布倫特,就是由即期布倫特加上對應期限的CFD差價得到的。因此,上述定價方法也可以理解成現貨布倫特的遠期價格加上不同品種的差價。利用即期布倫特和CFD的報價信息,就可以得到現貨布倫特的遠期價格曲線。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種的原油有不同的估價窗口和平均計價期(習慣上,原油現貨在裝船後的一定期限內定價,這段期限的平均值稱為平均計價期),故普氏價格體系針對不同的原油品種,提供了相應期限的即期布倫特價格。不同品種的對應期限如表1所示。以地中海品種為例,普氏價格體系會為每筆交易提供即期布倫特13—28日的價格,加上這筆交易對應的CFD價格,再加上一定的差價,就得到了這筆交易的現貨價格。
另外,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的布倫特期貨合約交易量大,也常被用作基準價格。布倫特期貨合約到期交割時,是根據布倫特指數進行現金交割的,而布倫特指數是根據遠期價格得到的指數。也就是說,布倫特期貨的價格會收斂於布倫特遠期的價格,而非布倫特現貨的價格。
雖然布倫特期貨合約並不進行實物交割,但持倉者可以通過期貨轉現貨(EFP)將該頭寸轉化為現貨頭寸,即遠期頭寸或25日現貨頭寸。EFP的價格是由互換雙方決定的。EFP將布倫特的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聯系了起來。
普氏價格體系提供了EFP的遠期價格估值,反映了對應交割月份期貨和遠期之間的差價,聯系了期貨和遠期市場。因此,以布倫特期貨價格作為基準價格的現貨價格等於期貨價格加上EFP差價,加上對應期限的CFD差價,最後再加上合約規定的差價。
㈧ 國際石油價格為什麼會持續走低
一.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
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儲量,石油供給結構以及石油生產成本。
石油產量必須以石油儲量為基礎。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石油資源探明的儲量一直在持續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約為12007億桶,20年間增加了4303億桶,增長了55.8%。雖然產量的增長速度大於已探明儲量的增長速度,但2005年底全球石油儲量與產量之間的比例為40.6年,可以預見,至少在未來10年不會出現全球范圍內的石油供給短缺現象。但是,由於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世界石油產量將在2015年以前達到頂峰,全球石油供給逐步進入滑坡階段。
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特點也對石油供給具有重大影響。目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方主要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非opec國家。opec擁有世界上絕大部份探明石油儲量,其產量和價格政策對世界石油供給和價格具有重大影響。而非opec國家主要是作為價格接受者存在,根據價格調整產量。但2002年以來,受強勁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價刺激,opec產量激增,原油剩餘產能從2002年的560萬桶/日急劇下降到2006年的140萬桶/日左右,產能利用率高於90%,通過增加產量平抑油價的能力減弱。迫使市場參與者通過構建商業庫存作為應對風險的緩沖,而庫存需求反過來又刺激油價上行。
美歐跨國石油公司在世紀之交通過資本運作發起的新一輪兼並聯合使得世界石化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隨著石化巨頭對全球石油資源、技術和市場的控制力的進一步增強,世界石化產業的發展和競爭以及石油價格的波動帶來了深刻影響。
此外,石油生產成本也將對石油供給產生影響。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其生產成本會影響生產者跨時期的產量配置決策,進而影響到市場供給量,間接地引起石油價格波動。世界石油價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區的石油生產決定,而低成本地區的石油決定了價格的波動幅度。
二.影響石油價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變化,替代能源的發展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決定。
全球石油消費與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正相關。全球經濟增長或超預期增長都會牽動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出現上漲。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強勁增長也使得對原油的需求急劇增加,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震盪走高。其中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帶動了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1/3。而反過來,異常高的油價勢必會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又會影響石油需求的增加。
替代能源的成本將決定石油價格的上限。當石油價格高於替代能源成本時,消費者將傾向於使用替代能源。而節能將使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矛盾趨於緩和。目前各國都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這勢必將對石油價格的長期走勢產生影響。
三.影響石油價格的短期因素
短期影響因素是通過對供求關系造成沖擊或短期內改變人們對供求關系的預期而對石油價格發揮作用的。
1. 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
2. 石油庫存變化
庫存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一個緩沖,對穩定油價有積極作用。oecd的庫存水平已經成為國際油價的指示器,並且商業庫存對石油價格的影響要明顯強於常規庫存。當期貨價格遠高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增加商業庫存,刺激現貨價格上漲,期貨現貨價差減小;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減少商業庫存,現貨價格下降,與期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
3. opec和國際能源署(iea)的市場干預
opec控制著全球剩餘石油產能的絕大部分,iea則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他們能在短時期內改變市場供求格局,從而改變人們對石油價格走勢的預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產保價和降價保產。iea的26個成員國共同控制著大量石油庫存以應付緊急情況。
4. 國際資本市場資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特徵是期貨市場的影響顯著增強,目前已經形成了由期貨市場向現貨市場傳導的價格形成機制。盡管國際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不是油價上漲的誘發因素,但由於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機會缺乏,大量資金進入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原油市場,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國際油價,並使其嚴重偏離基本面。
5. 匯率變動
相關研究表明,石油價格變動和美元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存在弱相關關系。由於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標價的石油產品的實際收入下降,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維持原油高價作為應對措施。
6. 異常氣候
歐美許多國家用石油作為取暖的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的價格變化。另外,異常的天氣可能會對石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油價。
7. 利率變動
在標准不可再生資源模型中,利率的上升會導致未來開采價值相對現在開采價值減少,因此會使得開采路徑凸向現在而遠離未來。高利率會減少資本投資,導致較小的初始開采規模;高利率也會提高替代技術的資本成本,導致開采速度下降。
8. 稅收政策
政府幹預會使得市場消耗曲線凸向現在或未來。跨時期石油開采模式的稅收效應依賴於稅收隨時間變化的現值。例如,稅收現值隨時間減少會改變開采順序的決策。和不征稅相比,稅收最終還是會減少任意時點上的凈收益,也就減少了相應時期開採的積極性。而且稅收會降低新發現儲量的投資回報。
㈨ 國際原油價格怎麼換算
國際油價換算規則:國際原油價格和國內油價之間如何換算呢?國際原油價格跌跌專不休,油價牽動這我屬們每個人的生活成本,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小到汽車加油,大到整個生活開支,都和原油價格有其聯系。現在一看,原油已經從107美元跌到50美元了,那麼對於國內油價是多少呢?我們有必要學習一下國際油價換演算法則。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換算規則是怎麼樣的?我這里來給您算一下,現在50美元/桶,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呢?原油重量容積換算:1噸=7.3桶,1000公升=1噸,我國油價一般以升來計算,我們這里可以換算一下,國際油價換算為人民幣之後是多少錢?為方便計算取整數:50美元/桶,那麼1噸原油=328.5美元,美元當前的匯率為1美元=6.1305元,那麼1噸原油=2013.8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