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總統與國大黨之間的關系
普拉蒂巴·德維辛格·帕蒂爾 印度現任總統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在國大黨內一度發生分裂的困難時期,帕蒂爾堅定地站在英迪拉·甘地一邊,並擔當起馬哈拉施特拉邦反對派領袖的重任。她的忠誠贏得了英迪拉·甘地的贊賞,密切了她與英迪拉·甘地家族的關系,也奠定了她在黨內的地位。拉吉夫·甘地曾親自任命她為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國大黨主席。
2007年6月,72歲的帕蒂爾被以印度國大黨為首的團結進步聯盟推舉為執政聯盟總統候選人。同年7月贏得總統大選,成為印度獨立60年來的首位女總統。7月25日,帕蒂爾宣誓就職。
❷ 印度國大黨是什麼性質的政。黨
本質上還是一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黨。
社會主義一詞在大部分西方國家(美國除外)是個褒義詞,它早於馬克思主義出現,西方的社會主義政黨吸收了馬克思理論的一些觀點,主張社會平等,共和民主,權利共享,並在一定程度上藉助工人運動的力量,在歐洲有許多社會黨或社會民主黨,其全稱是社會主義黨或社會主義民主黨,就連德國納粹黨的全名還叫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但這些政黨與主張工人階級專政的共產黨有本質區別,他們實質上與共產黨有本質的區別,一方面他們吸收工人運動的力量,表現出一種工人階級和廣大民眾代言人的姿態,另一方面他們吸收資產階級加入其中,按照資產階級政黨的運作方式,依靠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擴充實力,實質上是一種各階級共同參與的政黨形式。因此不要只根據名稱和綱領而判斷政治勢力的性質。 他們的性質與我們共產黨人的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而印度的國大黨其產生有深刻的歷史根源,一方面他是民族獨立運動中成立的,為了實現民族獨立而組成的政治組織,其成分復雜,既有普通民眾包括農民、工人,又有民族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階級。從印度國大黨的歷史來看,在獨立後一方面宣揚社會平等,並從土地制度上作出一定程度上均分地權的姿態,另一方面卻普遍延續傳統的家族勢力和資產階級統治,並從實質上沒有改變印度的政治面貌,所以國大黨還是一個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政黨。
❸ 印度最大的資產階級政黨是哪個
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簡稱國大黨(英)。國大黨(英)是印度最大的資產階級政黨。
❹ 誰知道印度國大黨的性質啊急!
印度國大黨創建於1885年12月,最初的目標是爭取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分享政府權利而沒有遭到當局的反對,隨後由於激進的主張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反對,國大黨開始轉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為目標。印度獨立後,國大黨長期執政。1969年該黨開始分裂,1977年在大選中失敗,1978年英迪拉·甘地組建新黨。
國大黨(英)主張堅持「民族主義、世俗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四項原則,強調團結、統一、教派和睦;在堅持「混合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發展;以互不幹涉、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其對外關系的指導原則。
經多次分裂合並,現主要有兩派。國大黨為印度現存歷史最長的政治組織,也是印度主要政黨之一,據稱有初級黨員3000萬、積極黨員150萬。
印度國民大會黨(英迪拉派),1978年從國大黨分立,主席為索尼亞·甘地;
印度國民大會黨(社會主義派),1981年分立,主席錢德拉·辛哈;
另外,全印英迪拉國大黨,全印英迪拉國大黨為執政的國大黨的分離派,1996年3月被選舉委員確認為全國性的政黨參加議會大選,主席納拉揚·達特·蒂瓦里,執行主席阿爾瓊·辛格。
❺ 印度十強最燒錢
印度
(印度共和國)
編輯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1]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1]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1]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1] 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中文名稱
印度共和國[1]
英文名稱
The Republic of India[1]
簡 稱
印度[1]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新德里[1]
主要城市
孟買、班加羅爾、加爾各答等
國慶日
1947年8月15日[1]
國 歌
《人民的意志》
國家代碼
IND
官方語言
印地語、英語
貨 幣
印度盧比
時 區
UTC+5:30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人口數量
1326751477人(2016年6月8日截止)
人口密度
422.5人/平方公里(2013年)
主要民族
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馬拉地族、泰米爾族
主要宗教
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1]
國土面積
298萬平方公里[1]
水域率
9.5%
GDP總計
2.074萬億美元(2015年,國際匯率)[2]
人均GDP
1631美元(2014年,國際匯率)
國際電話區號
+91
國際域名縮寫
.in
道路通行
靠左駕駛
國 花
荷花
法律體系
英美法系
國家格言
「唯有真理得勝」
人類發展指數
0.586
執政黨
印度人民黨[1]
鄰近海域
阿拉伯海、孟加拉灣[1]
氣候類型
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1]
目錄
1 歷史沿革
▪ 原始社會
▪ 早期文化
▪ 十六雄國
▪ 孔雀王朝
▪ 笈多時代
▪ 拉其普特人
▪ 德里蘇丹國
▪ 莫卧兒帝國
▪ 殖民時期
▪ 印巴分治
▪ 共和國
2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形
▪ 氣候
▪ 資源
3 行政區劃
▪ 區劃
▪ 首都
4 人口民族
▪ 人口
▪ 人種
▪ 民族
5 國家象徵
▪ 國名
▪ 國旗
▪ 國徽
▪ 國歌
▪ 國花
▪ 國鳥
▪ 國樹
6 政治
▪ 政體
▪ 憲法
▪ 議會
▪ 政府
▪ 政黨
▪ 政要
7 軍事
▪ 戰爭觀
▪ 軍費
▪ 軍備
▪ 軍購
▪ 軍械
8 外交
▪ 外交政策
▪ 對外關系
9 經濟
▪ 概述
▪ 工業
▪ 農業
▪ 旅遊業
▪ 財政金融
▪ 對外貿易
▪ 稅收體制
10 社會
▪ 教育
▪ 體育
▪ 信息技術
▪ 生物技術
▪ 太空技術
▪ 新聞出版
▪ 種姓制度
11 交通
▪ 鐵路
▪ 水運
▪ 空運
12 文化
▪ 語言
▪ 宗教
▪ 服飾
▪ 禮儀
▪ 節日
13 旅遊
▪ 景點
▪ 特產
歷史沿革
編輯
原始社會
在訥爾默達河谷地區發現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類化石(後定名為訥爾默達人)表明至少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印度已有人類居住。訥爾默達人的系屬分類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對於其生存年代從距今20萬年到50萬年不等。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開始於4萬年前,結束於1.5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對應地質學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廣泛分布於次大陸各地及斯里蘭卡;在斯里蘭卡發現了最早的中石器時代遺址,而最北的遺址發現於興都庫什山脈,那裡的文化看起來是同一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直接發展。
大約自公元前6000年以後起印度各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圍更加廣泛。印度新石器文化總體來說晚於兩河流域文化。[3]
印度的金石並用時代,或稱為紅銅時代,但金屬也已經進入人類生活。金石並用時代的文化主要發現於恆河與亞穆納河河間地,以及拉賈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3-4]
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稱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達到相當發達和成熟的情況下,由於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終徹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化體系,這一文化(有時以其聖典的名字稱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種姓制度在這時大概已經出現。這一歷史時期是所謂的列國時期,因為佛教產生於這一時期,也常稱為佛陀時期。列國時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躍,出現了許多哲學或宗教流派,其中影響最為久遠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十六雄國
十六雄國是16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槃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5]
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帶。
在大流士一世之後侵入印度的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他對孔雀王朝的
迷人的印度舞蹈少女
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
從前2世紀初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廣泛。大月氏人成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們在北印度建立了強大的貴霜帝國。[5]
笈多時代
貴霜帝國在強盛了若干世紀之後分裂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們在北印度的優勢地位的是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後印度的第一個強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帝國政權,常常被認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期。與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的發源地是在摩揭陀;這個王朝的頭幾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們確實統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則並沒有擴張得太遠。在文學上,出現了古代印度最偉大的詩人迦梨陀娑。
從中亞侵入印度的嚈噠人嚴重地損害了笈多王朝。嚈噠人後來被印度社會所同化,但他們在5~6世紀的活動促成了帝國的解體。許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對笈多王朝的中央權力,於是這個帝國迅速瓦解了。所謂後笈多王朝(實際上與真正的笈多王室沒有關系)的統治權力再次退回摩揭陀。[5]
拉其普特人
大約在7世紀北印度興起了一種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們在7~8世紀之後的印度歷史中起了突出作用。從7世紀中葉直到12世紀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間的歷史時期常常被稱為拉其普特時期。
阿拉伯人在8世紀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開了穆斯林遠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紀在南印度出現了幾個強大的王國,如朱羅國(注輦)和潘地亞。其中朱羅國曾經侵入印度尼西亞諸島嶼。[5]
德里蘇丹國
伊斯蘭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蘇丹馬赫穆德遠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嚴重破壞。伽色尼王朝在中亞的領土於1173年被其位於阿富汗的原附庸廓爾王朝吞並。廓爾王朝的統治者穆伊茲丁·穆罕默德(廓爾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賴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總督(出身奴隸)顧特卜-丁·艾伯克於1206年採用蘇丹頭銜統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區,定都德里。此後直到莫卧兒帝國建立,北印度的歷史即為德里蘇丹國的歷史。[5]
莫卧兒帝國
德里蘇丹國瓦解造成的權力真空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現。1526年,突厥人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巴卑爾從中亞進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戰役中擊潰了羅第王朝的最後一個蘇丹易卜拉欣·羅第。巴卑爾佔領了德里並被尊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繼而在1527年擊敗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滅了阿富汗人的殘存力量。由巴卑爾建立的政權被稱為莫卧兒帝國。
奧朗則布去世後的莫卧兒帝國稱為「後期莫卧兒」。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皇帝大都昏庸無能,馬拉塔人愈戰愈強,大有取莫卧兒而代之的趨勢。但是,決定印度命運的因素是歐洲列強。[5]
殖民時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據點的歐洲國家是葡萄牙,他們的殖民地位於莫卧兒帝國版圖之外。此後荷蘭人也積極介入,並打敗了葡萄牙人。奧朗則布在帝國極盛時期忽視歐洲殖民者的危險,而他的子孫們在被迫面對歐洲人時已經由於帝國衰落而軟弱無力。到了18世紀,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歐洲強國主要是英國和法國。經過一番斗爭,英國人取得了優勢,把法國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幾個小殖民點。
經營英國在印度事務的主要實體是不列顛東印度公司,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由於殖民者的種種不利政策,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義。
1858年通過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並成立以印度總督為首的印度政府。英國人也正式結束了已無存在意義的莫卧兒王朝,將巴哈杜爾沙阿二世流放到緬甸。此後印度進入由英政府直接統治的時代。
英國直接統治下的印度(稱英屬印度)分為13個省,其中包括緬甸。另外約有700個由印度王公統治的土邦在英國嚴密監督下存在著,這種土邦占整個印度面積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為根據地,在亞洲遏制俄國擴張的思想使一些英國官員致力於西北方向擴展英屬印度的疆域,結果引發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戰爭。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1906年組建全印穆斯林聯盟。英國人有意識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
在1885年以後,印度幾乎每年都有民族主義者的集會,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官僚顯然漠視印度人的訴求。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目標僅僅是避免出現飢荒。
1909年英國通過莫萊-明托改革法案,規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機構改選中實行分別選舉,此後教派政治成為制度,印度民族運動分裂。[5]
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印度民族主義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印度民族運動繼續發展。1944年甘地與真納的會晤以失敗告終,而印度穆斯林已經廣泛支持建立獨立的伊斯蘭教國家。
二戰結束後,英國實力急劇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已經不可能維持。1946年發生印度皇家海軍起義。1947年英國提出蒙巴頓方案。根據該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自治領分別於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宣告結束。[5]
共和國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並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5]
望採納
❻ 印度的政體是什麼印度的政府是如何產生的
印度政體
印度的國家政體為聯邦共和制。憲法稱印度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印度的國家機構由議會、總統、政府、司法機構組成。
議會實行兩院制,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人民院中佔有多數席位政黨的領袖,出任政府總理。
印度政治結構
政治結構
印度主權獨立的、社會主義的、政教分離的民主共和國印度聯邦 28個邦和7個中央直轄區政府體制 基於全體成年人均有選舉權的議會民主立法機關 國會,由總統及兩院組成,兩院分別是聯邦院和人民院行政機關 由總統、副總統及由總理領導的部長會議組成司法機關 獨立於行政機關。
政治體制
印度是一個聯邦,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政教分離的、具有議會制政府的民主共和國。印度的政體是由憲法的條文所規定的。該憲法在1949年11月26日由制憲會議正式通過,並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總統是法定的聯邦行政首長。實際的行政權力則賦予一個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憲法規定以總理為首的部長會議向總統提供協助和建議,總統則行使其職權,按照提供的建議採取行動。部長會議集體向人民院負責。在各邦,作為總統代表的總督是行政首長,但實際的行政權力則賦予領導邦部長會議的首席部長。邦的部長會議集體向該邦民選的立法會議負責。憲法規定了國會和邦的立法機構之間如何分享立法權,而其餘的權力則歸屬於國會。修訂憲法的權力也屬於國會。聯邦的行政機構由總統、副總統和部長會議組成,部長會議在總理的領導下向總統提供協助和建議。
總統
總統由一個選舉團的成員選出,選舉團包括選出的國會兩院議員和各邦立法會議成員,他們的選票有適當的加權。總統的任期為5年。除了其他權力而外,當總統認為整個國家或者領土的任何部分的安全由於戰爭或者外部入侵或者武裝叛亂而受到威脅時, 可以宣布國家處於緊急狀態。 當某個邦的憲政體制受到破壞時,總統可以將該邦政府的全部或部分職責收歸他本人行使。
總理
部長會議的組成包括內閣部長、國務部長(獨立任命的或非獨立任命的)和副部長。總理將部長會議有關管理聯邦事務的所有決定和立法建議傳達給總統。一般情況下,每個部都有一位官員被指定為印度政府的秘書,就政策問題和一般管理事項向部長提出建議。內閣秘書處對於最高層的決策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並在總理的指導下運作。聯邦的立法機關稱為國會,由總統、聯邦院和人民院組成。所有立法要求都要由國會的兩院通過。但是,對於有關經費的法案,則人民院的意願總是佔主導地位。
國會
聯邦院
聯邦院由245位議員組成。其中,233 位代表各邦和中央直轄區,12位由總統任命。聯邦院的選舉是間接選舉,議員由各邦的立法會議選出的議員來進行選舉。聯邦院不能被解散,每兩年有三分之一的議員退出。
州政府
各邦的政府體制與聯邦政府的體制非常接近。全國有28個邦和7個中央直轄區。
中央直轄區由總統通過一位他所指定的行政官員來進行管理。直到1992年2月1日,德里中央直轄區都是由中央政府通過一位由印度總統指定的行政官員來管理。根據國會的一項憲法修正案,德里中央直轄區現在稱為德里首都特區。
政黨
政黨分為全國性政黨和邦政黨。如果一個政黨在4個以上的邦得到認可,它就被視作一個全國性的黨。
國大黨、印度人民黨、人民黨、印度共產黨和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者)是國內主要的全國性政黨。主要的邦政黨則有:安得拉邦的 泰盧固國黨、阿薩姆邦的阿薩姆群眾黨、比哈爾邦的雅克汗德解放陳線、果阿邦的馬哈拉施特拉果阿黨、查謨和克什米爾的國家會議、喀拉拉邦的穆斯林聯盟、馬哈拉施特拉邦的濕婆軍黨、旁遮普邦的阿格立黨、泰米爾納德邦的全印安娜德拉威 穆納特卡則伽馬和德拉威穆納特卡則伽馬、北方邦的群眾社會黨和社會主義黨以及西孟加拉邦的全印向前集團等。
中央和地方的法律關系
根據憲法,國會有權為印度的全部領土或其任何部分制訂法律。 邦立法機構有權制訂邦的法律。可以制訂立法的事項在憲法的第7個一覽表中規定。對於出現在第一清單(稱為「聯邦清單」)中的事項,只有國會有權立法。這個清單的范圍包括國防、外交、貨幣、所得稅、消費稅、鐵路、船運、郵政及電報等。
對於出現在第二清單(稱為「邦清單」)中的事項,只有邦立法機構有權制訂法律。這些事項如:公共秩序、警察、公共保健、通信、農業、博彩業、娛樂和財產的捐稅、銷售稅及貨物入市稅等。對於出現在憲法第三清單(稱為「共同清單」)中的事項,國會和邦立法機構都有權立法。這個清單包括的項目如:電力、報紙、刑法、結婚和離婚、印花稅、工會及物價控制等。
印度的競爭優勢
當許多經濟制度企圖改革時往往就會有資金和專家的需求,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這些將是國家要達到目標所需的活力。印度也在許多領域尋求投資者,稍後將予以詳述。對於潛在的投資者來說至關重要的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優勢,而印度則可以提供許多這樣的優勢,包括:
按購買力類比印度是世界最大經濟體系之一。
英語是它的商業語言。
巨大而快速增長的消費品市場,3億人口構成品牌消費品市場。
大規模多元化的基礎設施遍及全國。
強大而成熟的私有經濟佔75% 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
巨大的製造能力可適應製造業的所有領域。
完善的研究開發基礎設施及技術和市場基礎。
豐富的自然資源、豐富的礦藏及充分自給的農業。
發達的銀行系統,超過6.3萬家支行的商業銀行網路,它們由一些國家級和邦級的金融機構支持。充滿活力的國外投資者(FII)的資本市場流入印度,2001年就超過20億美元。佔有價格優勢訓練有素的人力和專業管理人才,包括工程師、管理人員、會計師、律師等。良好的外資投資環境,保證了諸如出入、投資、選址、工藝選擇、進出口等的自由。流動資金的可兌換,外國投資者的資本可兌換。充分平衡的歲入激勵機制。穩定的民主環境。成熟的配置有各級法院的獨立司法系統,它是印度民主的三大支柱之一。
印度市場
吸引外國投資者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印度國內市場的規模和它的發展潛力。快速的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的電子媒體和教育以及快速增長的國內外旅遊,這些標志性的社會變化正在改變著消費性質和構成,其增長偏重於品牌、質量、性能和方便。
廣大並正在成長的印度市場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工薪者、專業人員、經商者家庭的增加、伴隨著出現興旺的消費金融業務,這些導致於不斷增大有著銀行存款的消費者群體。90年代耐用消費品如洗衣機、冰箱、彩電有了顯著增長。私人消費如旅館、餐廳服務以及傢俱、家裝等家用產品,耐用消費品和個人交通工具都有了穩步增長,使印度成為世界最大的大型家電產品及快速換代消費品(FMCG)市場之一。印度同時也是最大的大宗消費品市場之一,如服裝、鞋襪、洗滌劑、烹調油等。在過去幾年大多數製造業產品市場也呈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農村地區,70%的印度人居住在這里,近年來也體現了高速的市場增長, 這是由於農業增長,收入重分配及音視媒體的興起。在最近幾年農村所佔的耐用消費品的市場份額也在穩步增長。印度的農村消費者不限於對基本商品的需求,他們也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消費檔次,首先是惠顧那些大件家用電器,私用車輛也顯示著上升的轉折。印度有一個廣泛的銷售配貨網路。估計有超過百萬人的市場經紀人、批發商、倉儲運輸商及零售商,他們從事各種消費品的流通。商家利用這個網路在大約3800個城鎮和50多萬個鄉村中經營。在城市地區有相當規模的配貨渠道,從大型超市至附近的零售店及小商店,這些是本地供應網路的一部分,聯繫到印度幾乎所有的鄉村。
廣泛的銷售配貨網路得到幾乎同樣廣泛的銀行網路的支持。在印度消費的理財方式是消費品市場可接受的模式。參與租賃和借貸購物活動的非銀行的金融公司刺激著消費品的銷售。近年來信用卡市場也體現了巨大的增長。世界著名的信用卡公司產品,如 Diners Club, Visa International, 主卡片及美國萬國寶通銀行,在印度到處通用,這些信用卡是通過幾家國內銀行提供的。
--------------------------------------------------------------------------------
❼ 印度國大黨是怎麼帶領印度人民走向獨立的
印度國大黨是印度的一支政黨。簡稱國大黨。1885年12月在孟買正式成立。創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的官員休謨。國大黨成立後的前20年內,政治主張僅限於實行代議制。
1906年,為了擴大本黨的影響,國大黨在年會上通過了以提拉克為首的極端派提出的四點施政綱領:自治、提倡國貨、抵制英貨和民族教育。1907年,國大黨內部發生了分裂,溫和派與英國當局合謀,將極端派排擠出黨。1916年,溫和派和極端派重新聯合。1918年兩派又發生分裂,結果溫和派脫離該黨,建立了印度全國自由聯盟。1920年,聖雄甘地在特別會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議案,從此確立了甘地在國大黨內的領導地位。並且,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為國大黨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的指導思想。1927年12月,國大黨通過了尼赫魯提出的要求英國給印度「完全的民族獨立」的決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大黨反對英國強迫印度參戰。1942年8月,國大黨發起群眾性非暴力運動,要求英國退出印度,被英當局宣布為非法,全部領導人被捕。
1947年8月印度獨立,國大黨成為執政黨,尼赫魯出任政府總理。1969~1979年,國大黨發生過多次大的分裂,先後出現過以尼賈林加帕為首的國大黨(組織派),以英迪拉·甘地為首的國大黨(甘地派,又譯國大黨英迪拉派),以雷迪為首的國大黨(正統派,後改稱為社會主義派)。1981年10月,印度選舉委員會承認甘地派國大黨為真正的國大黨。國大黨的目標是:以和平手段建立一個以議會民主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國內實現機會均等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權利的平等;對外奉行不結盟政策,並謀求世界和平與友誼。
其實國大黨創建的最初目標是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爭取分享政府權利,因而沒有遭到當局的反對,隨後由於激進的主張遭到英國殖民當局的強烈反對,國大黨開始轉向以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為目標。印度獨立後,國大黨長期執政。國大黨(英)主張堅持「民族主義、世俗主義、民主主義、社會主義」四項原則,強調團結、統一、教派和睦;在堅持「混合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發展;以互不幹涉、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其對外關系的指導原則。